- 相关推荐
大班数学看图列算式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数学看图列算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数学看图列算式教案 1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意编题列出算式。
2、复习6的组成,学习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法运算。
3、在活动中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图片一副、算式卡片、幼儿人手一份练习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游戏:对数
二、学习6的加法
1、出示一幅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上内容。
师:春天来了,鸭妈妈带小鸭到草地上玩。小朋友看一看,有几只大的鸭子,(一只),有几只小鸭(5只),有几只黄色的鸭子,有几只红色的',几只在游水,几只在草地上?
2、根据图上动物的颜色、大小、位置的不同列出算式。
师:我们先根据鸭子的大小来编一道题。
1+5=6 5+1=6
3、启发幼儿说出算式及表示的含义。
请幼儿说出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说出“+”前后两个数位置调换,得数是一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1+5=6 5+1=6引导幼儿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法运算。
4、师编题请幼儿列式与运算、幼儿编题请同伴列式。
三、幼儿操作活动,提供作业纸人手一张。
1、出示作业纸讲解操作方法。
2、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3、师幼共同验证作业情况。(幼儿教育)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了很多,在快乐的心情中讲述,幼儿也很快乐的学习,而且6的加法算式他们全都学会了。最重要的是快乐,孩子们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也很快乐。
大班数学看图列算式教案 2
活动目标:
1、幼儿会根据实物图片用三句话讲出图意。
2、幼儿会根据各种实物图片的内容列出算式。
3、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实物图片若干张;分组活动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顺数,按要求数数。(从4—13、17—29、56—65)
2、碰球游戏,复习9的分解组成。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实物图片,教师启发幼儿逐幅观察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讲出图意。(用三句话讲述)例:树上有5个苹果,掉下来3个,树上还剩下几个?
2、请幼儿列出算式,并把算式读两遍。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看花瓣颜色记录。第二组、第五组:看算式写答案。
第三组:圆点涂色记录。第四组:看图填算式。
第六组:看图编应用题。
三、结束部分:
活动评价:
(1)请玩第六组活动的幼儿讲述活动结果。
(2)表扬活动时遵守规则的幼儿。
活动反思:
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大家一致认为孩子掌握的很好了,活动开展起来也很轻松,其主要原因是家长在家里灌输的太多了。这也不奇怪,因为一提数学,相信大家脑海里立刻就想到的就是加减法了,所以“热心”的家长很早就在家里给孩子灌输此类知识了。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问题如下:
1、虽然孩子们都知道“2+2= 4”,但如果你请孩子们看着图来编算式他们哑口无言了。在孩子们的眼中,能很快的说出“2+2”后面的结果就是成功的表现,至于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式子,为什么要这样记录他们是很迷茫的;
2、虽然孩子们知道“2+2=4”,但如果我不是用生活中常用到的简单应用题的方法提问,而是用分合式子导入时,孩子们也懵了,而在老师的反复提示后,很多孩子们的眼里还是在迷茫着。按道理来说,分合和加减法背后的.逻辑知识是一样的,但在孩子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分合知识之后,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把两者完全分开的现象呢?
如何让孩子能较快的理解算式的含义?
第一步:教具和口述应用题讲明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法就是遇到“又飞来了”、“又拿来了”、“又跑来了”;减法就是遇到诸如“飞走了”、“拿走了”、“吃掉了”。让幼儿理解到加法得出的数是变多了,不是变少了;减法则是变少了,不是变多了。最后记住在数学的世界里,我们经常要用到三个字:为什么。“你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用加法(减法)?”
第二步: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算式。往往是跳过了前面两个环节直接到这个环节了,所以孩子们很多并没有真正掌握到加法和减法背后的数学思维,而现在我们有了前面的铺垫之后,孩子们就能很好的掌握了,随后就可以进行由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直接转换成式题并对式题做出说明的练习。
第三步:组成学习加减的方法:数学的组成列出加减法,用组成知识论证加减法的正确性。在学习中,加减可结合进行,这样有利于幼儿掌握数群之间的关系(4+1=5为等量关系,5—4=1为逆反关系),培养了幼儿在逆向思维和思维在灵活性。
大班数学看图列算式教案 3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画面内容列出相应的算式,感知加减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并能大胆讲述。
2、乐意探索数学活动,懂得关爱他人。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学习重点: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
学习难点:练习用3个数字来编算术题。
【活动准备】
三幅背景图、折、剪好的.房子、小花和树若干、固体胶、幼儿分三组,第一组:色纸折的房子(蓝、黄两色)若干
第二组:色纸折的房子(粉红、黄两色)若干
第三组:色纸折的房子(蓝、咖啡两色)若干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重建家园:
汶川大地震把四川人民的房子都震塌了,他们没有房子可以住只能住帐篷了,我们来帮助他们重建新家,请你们做工程师帮他们设计制造漂亮又牢固的房子。
每组幼儿将用色纸折好的房子放到对应小组的背景图上。
房子造好了,再种些绿化,把小区打扮得漂亮些。
请你们将篮子里的花和树种到小区里去
2、情境感知——看图编8的加减法
小区造好了,我们去参观一下每个小区都有几幢房子、几棵树和几朵花
(1)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看图讲述
我们先到1号小区去参观,1号小区有几幢房子?(6幢蓝色的房子,2幢黄色的房子,一共有8幢房子)
花有多少?(5朵红花,3朵紫花)树呢?(4棵大树4棵小树)。
(2)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边讲述边列出算式
现在请你们每个小区的朋友们根据刚才讲的事情分别用算式题把它记录下来。
提问:可以用一道什么方法的算式记录下来?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边讲边记这道加法算式。(6+2=8或2+6=8)
这两道题用到了几个数字?(三个)除了加法题,还可以用这3个数字列出其它题目吗?得出:8—2=6、8—6=2。
3、体验理解——互换规律
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题,他们有个小秘密?看谁先能找出秘密来。
小结:2+6=8、6+1=8数字相同,位置不同。所以看到2+6=8,马上就想到6+2=8,我们把它称作为朋友题。同样看到8—2=6,马上就想到8—6=2,我们也把他们称为朋友题。
小朋友真能干,帮灾区的人们建造了这么漂亮的小区,使他们能够有房子住,真是太好了,谢谢你们。
活动延伸:我们再去多设计一些房子,可以让更多的人住进去。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大班数学看图列算式教案 4
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通过图画理解数量关系。
2. 学会根据图形信息列出算式。
3. 提高幼儿的基本运算能力(加法和减法)。
教学准备
1. 多幅简洁明了的图片(如水果、动物等),图中包含数量关系。
2. 白板和记号笔。
3. 计算器(可选,用于教师演示)。
4. 练习纸和 crayons。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 和幼儿进行简单的互动,问:“今天我们来做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看图列算式。
2. 展示一幅简单的图片,例如:“小熊拿了3个苹果,小兔又拿了2个苹果。”引导幼儿思考。
二、观察与讨论(10分钟)
1. 依次展示准备好的图片,问幼儿:“你看到了什么?”鼓励他们描述图中的物体及数量。
2. 提问引导:
“图中有几个小动物?”
“总共有多少个水果?”
“有谁和谁在一起呢?”
3. 引导幼儿从图片中找出数量关系。
三、列算式(10分钟)
1. 根据图片提示,教幼儿如何将数量用算式表示。例如:
“3 + 2 = 5”。
“6 - 1 = 5”。
2. 逐步演示,让幼儿跟随操作:
在白板上写出相关的算式
幼儿用自备的练习纸进行抄写。
四、动手实践(10分钟)
1. 给幼儿发放新的图片,让他们自己观察后尝试列出对应的算式。
2. 教师巡视,鼓励幼儿展示他们的算式。
3. 选择几个幼儿分享他们的.答案,并进行适当的反馈。
五、总结与延伸(5分钟)
1. 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问:“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2. 引导幼儿认识到身边的数量关系,例如在课堂上、家庭中,鼓励他们回去后继续观察。
3. 可以布置简单的家庭作业,让他们用图片或者实物列算式。
教学反思
1. 注意观察幼儿在列算式时的表现,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理解。
2. 根据幼儿的反馈和表现调整下一次的课程内容,增加挑战性或者简化内容。
课后活动
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图片游戏加深对算式的理解。
制作自己的“算式图卡”,鼓励在班级展示。
通过本课,幼儿不仅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图画中的数量关系,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
大班数学看图列算式教案 5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的数学关系,能够准确列出加减法算式。
2. 技能目标: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耐心和细心解决问题的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片)
实物教具(如水果模型、小动物卡片等)
数学算式卡片
彩色笔和白纸(供幼儿记录算式)
环境布置:
教室一角布置成“数学小天地”,摆放数学图书和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开场: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引入今天的主题,比如:“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变成小小数学家,一起解决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哦!”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情境,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准备水果派对,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来计算水果的数量,你们愿意帮忙吗?”
二、新知呈现(10分钟)
展示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一张图片,比如“5个苹果和2个梨放在一起”。
提问引导:
“图片上有几种水果?”
“每种水果有多少个?”
“如果我们想知道总共有多少水果,应该怎么做?”
示范列算式:教师根据图片内容,示范列出加法算式“5+2=7”。
三、实践操作(15分钟)
分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不同的图片(如动物数量变化、花朵增减等)。
任务布置:要求每组幼儿观察图片,讨论后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操作,适时给予提示和帮助。
四、分享交流(10分钟)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算式和解题思路。
集体讨论:鼓励其他幼儿对展示的算式进行点评,教师总结正确解法。
五、巩固练习(10分钟)
个人练习:发放算式卡片,让幼儿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检查,及时纠正错误。
游戏环节:“我是小小数学家”游戏,通过抢答形式,快速回答教师出示的图片算式,增加活动趣味性。
六、总结评价(5分钟)
回顾重点: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观察图片和列出算式的方法。
表扬鼓励:对积极参与、表现突出的幼儿给予表扬,鼓励所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练习数学。
活动延伸:
家庭作业: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家中的物品,尝试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录下来。
区域活动:在数学区增加更多图片和算式卡片,供幼儿自由探索和练习。
活动反思:
活动后,教师应记录幼儿的参与情况、学习难点及解决策略,以便后续活动的调整和优化。
大班数学看图列算式教案 6
活动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图列算式,使幼儿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教具准备:
各类加减法图片(如:树上原来有5只鸟,飞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几只?或篮子里有8个苹果,拿走了4个,还剩下几个?)
数字卡片(0-10)
加减号卡片(+,-)
白板和笔
2. 环境布置:
教室布置成数学角,摆放相关数学教具和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数学吗?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数学游戏,看看谁能最快地列出算式。
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
1. 教师展示图片:出示一张加法图片(如:树上原来有5只鸟,飞来了3只)。
2. 教师提问:图片上有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 教师示范:根据图片,列出算式5+3=8,并解释算式的意义。
4. 教师再展示一张减法图片(如:篮子里有8个苹果,拿走了4个),并同样示范列出算式8-4=4。
三、幼儿操作(15分钟)
1. 分组操作: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几张加减法图片和数字、加减号卡片。
2. 幼儿观察图片:幼儿自己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的数量关系。
3. 幼儿列出算式:幼儿根据图片,尝试自己列出算式,并用数字卡片和加减号卡片表示。
4.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对需要帮助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四、分享与讨论(10分钟)
1. 幼儿分享:每组选一名幼儿,分享自己列出的'算式和理由。
2.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幼儿的分享,强调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3. 集体验证:教师带领幼儿一起验证每组的算式是否正确。
五、游戏巩固(10分钟)
1. 数学游戏: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如“快速列算式”,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根据教师给出的图片,快速列出算式。
2. 幼儿参与: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提高自己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六、活动结束(5分钟)
1.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表扬幼儿的进步和努力。
2. 布置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一些生活中的加减法情境,尝试列出算式。
活动延伸:
在日常教学中,继续渗透加减法运算,提高幼儿的运算能力。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加减法情境,培养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
【大班数学看图列算式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看图列加法算式》大班数学教案05-01
《看图列加法算式》教案05-01
看图列加法算式教案设计04-27
付冬妮 看图列算式教学反思04-29
大班数学《算式宝宝找家》教案03-24
大班数学看图填算式教案03-20
大班数学教案算式宝宝找家01-21
大班数学活动5以内加法的看图列式教案05-06
大班数学教案:看图填算式教案及教学反思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