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1
教学内容:
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2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一起分享情感故事,只有热爱生活,生活才是你的。学会真诚的包容,学会换位的思考,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3
1、同学们做习题,小华做了75道,小明做了85道,小青比小华和小明的总数少30道,小青做了多少道?
2、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3、三年级(1)班有46人,其中21人是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4、公园有7只大猴,小猴的只数比大猴多9只,公园一共养了多少只猴?
5、甲有140元,甲的钱数是乙的2倍,甲乙共有多少元?
6、一列火车早上5时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120千米,下午3时到达乙地,但实际到达时间是下午5时整,晚点2小时、问火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7、一辆汽车早上8点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下午4时到达乙地、但实际晚点2小时到达,这辆汽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8、小宁、小红、小佳去买铅笔,小宁买了7枝,小红买了5枝,小佳没有买、回家后,三个人平均分铅笔,小佳拿出8角钱,小佳应给宁多少钱?给小红多少钱?
9、三个好朋友去买饮料,小亮买了5瓶,小华买了4瓶,阳阳没有买、到家后,三个人平均喝完饮料,阳阳拿出6元钱,他应给小亮4元钱,给小华2元钱、
10、用一个杯子向空瓶里倒牛奶,如果倒进去2杯牛奶,连瓶共重450克;如果倒进去5杯牛奶,连瓶共重750克、一杯牛奶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4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二、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三、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展示交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四、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2.3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6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指生回答)
80—7=56—3=76—12=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123—100=876—123=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作业练习六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简单实验,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事物发生的可能性。
教具准备:每组准备一个盒子,黄色和白色的`乒乓球若干个。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评析;通过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摸球活动
2、小组摸球
有什么办法让它变成可能呢?[学生想办法]看来事情有时是在发生变化的,有时不可能的事情会变成可能。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来探讨可能发生的情况。)
3、六个例子
师:我们刚才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游戏中的情况,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老师这有生活中的六个例子,我们来判断一下[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三、动手操作
师:看来我们都能解决不少的问题,不过我们只是说一说。
《可能性》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尤其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中,这是数学一个分支概率论要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
《可能性》这一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出一些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现实情境,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节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红乒乓球和一个白乒乓球放入黑袋子里,让你摸一摸,它们的可能性相等这一场景引出课题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加摸扑克牌活动,学生感受可能性发生的机率。因为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可能性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反思: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发现不够,得出的结论没有很好的让学生说出来,而是教师说的多。
改善:
应该开门见山直接从情景图导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争取时间;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8
教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
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出示例10,让学生摆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正方体。
3、课件演示。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1、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做“练一练”第1题。
先观察,后独立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做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由学生逐一评讲。
六、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2、3题。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9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76+3724+8998+66980+660985+665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10
教学目标:
1、梳理本单元知识内容,理清竖式计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分层次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练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3、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回顾
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请你结合下面的提纲,回忆一下吧?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
师: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你还记得方法吗?
生1:在口算的时候可以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一。
生2:在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时,可以拆成简单的口算题。
2、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师:那笔算方法是什么呢?
生:笔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在计算加法时每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在计算减法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退一。
3、用估算解决问题
师:我们还一起认识了估算,你有哪些想法呢?
生1: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候不一定非得需要准确数,知道约数就可以了。
生2:估算的时候要注意找这个数的近似数。
生3:在估算时,不是一定要用四舍五入,而是要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引起学生回忆,师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1、列竖式计算
410+250=970-480=340+370=360+240=
2、请你先估一估,再连一连。这三位同学应该上哪辆车呢?
设计意图:在基础练习中回忆起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1、这两位同学的家相距多少米?
2、我来当医生。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竖式计算的主要事项,会分析解决问题,减少出错率。
1、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6岁。当妈妈50岁时,你多大
2、电扇245元,电饭煲187元,妈妈有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11
教学内容:p19例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
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
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习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12
一、填空题。
1、与东北相对的方向是(),与西北相对的方向是()。
2、太阳每天从()方升起,从()方落下。早晨,当你背对太阳,面向的是()方,这时你的后面是()方,左面是()方,右面是()方。
3、古人说:“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说长江之水是由()方流向()方的。
4、小红在小丽的东面,小丽在小红的()面,小明在小芳的西南面,小芳在小明的()面。
5、学校在聪聪家的东北方向,聪聪放学回家应该向()方向走。
二、选择题。
1、下面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是()。
A、指南针
B、司南
C、古代罗盘
2、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利用()来辨别方向。
A、星星
B、月亮
C、北斗星
3、太阳下菲菲的影子在她的东面,太阳在()面。
A、东
B、西
C、南
4、东东向西走了10米,再向右转,现在他面向()方。
A、东
B、北
C、南
5、刮风时,学校的国旗向西北方向飘,刮的是()风。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13
教学内容:
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二、互动解疑
板书:3.2+11.5=
2、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3.2+11.5的.?
(4)小组讨论。
(5)完成课本试一试的题目,你会做吗?
三、启思导疑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四、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7万状的第1题。
2、用竖式计算。
2.5+0.23.9—2.96.5+3.13。小小文具店: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记本2.1元,一个文具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2-05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3-05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4-26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1-09
小学三年级的优秀数学教案01-28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18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经典]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