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春和景明话清明
“清明”正处大地春回,草木复苏的阳春三月。桃腮含苞,柳絮吐穗,万物经过冬的休眠,在春色中萌动。显示出一派盎然生机。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清明”一词的本义。不过现在的“清明”已经成了一种习俗,卢象有一首《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讲的是介子推的故事,一般认为这是“清明”纪念活动的源起。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算起,清明文化已经传承两千多年了。清明时节春和景明,熏风暖日,容易激发蜗居一冬的人出游的冲动。杜牧有一首“清明”诗,换一种读法也觉得有蛮有趣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欲断魂”的“纷纷路上行人”,冒着雨去干什么呢?白居易说,是扫墓的。他写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宋人吴惟信则说,不是扫墓,是踏青的。他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可见扫墓和踏青历来就是清明的两大主题。其实清明活动既是习俗,更是文化。扫墓传递的是中国特有的孝亲文化。但扫墓不应仅仅局限于寄托对亲人的怀念与哀思,重要的是传承先人的精神。遗憾的是,现在扫墓讲排场、比阔气,已经背离了精神传承的宗旨。焚烧成箱的金箔银锭、面值上亿的美金、股票,以及配有保安的别墅。表面热闹的背后,除了耗资费财,剩下的就是对环境的污染,与孝道内涵相去甚远。孝是中国伦理道德的精髓,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孝道和爱心,更多的是体现对长者生前的关怀,和死后的精神传承。“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入耳犹记心。”不能让先人的遗训,也似那纸钱的一缕轻烟,随风飘散。一撮尘土,一束鲜花同样是缅怀。“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清明传递的应当是其蕴含的正能量,而不是迷信与颓废。“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不能永远停留在哀伤的情感里,应当走出家门,去领略“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的大好春光。走出蜗居,走进自然,去体验一番别样的心境。游园踏青也是清明文化的主题。山花烂漫,野鸟啾啾,松风林涛,飞瀑流溅。欣赏的不仅是自然风光,更是生命的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焕发出心中昂扬的激情。从而产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爱护环境的情感。清明踏青其实也是接受教育,从人文历史古迹、山川秀丽风光中,激发出心底的爱祖国热情。清明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介子推一生崇尚惟诚惟信,以道德、忠孝、仁义教化天下的儒家经典;也推颂以黄帝为宗,太上为教的道家学说;他割肉侍主,慈悲众生,又被尊为佛家罗汉。他淡泊名利,不求厚禄,忠孝清烈,是唯一一位同时被儒、释、道三教尊崇的历史文人。他的人格魅力一直被后人当作典范。介子推的品格代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国家,屡屡能从屈辱中崛起的精神脊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着不间断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道德文明。然而世界并不了解我们,萨切尔夫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中国还不可怕,因为他们只输出电视机,还没有输出思想和创新。”这说明我们在输出商品的同时,更应当重视道德观念的输出。清明文化就蕴涵着我们民族的道德精神,应当让世界春和景明话清明了解“清明”,了解介子推,了解“春秋人格”。让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在清明活动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春和景明话清明】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有关话清明作文三篇03-03
关于话清明作文(精选21篇)04-07
话清明作文汇总5篇03-07
清明问候语简短一句话集锦12-31
话评选04-28
话龙舟04-28
话唯美说说02-09
悄悄话12-01
那些话作文11-23
“话”展作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