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推荐文档列表

穷而志坚追逐人生梦想 探访高校特困群体

时间:2021-10-05 20:23:34 经验交流 我要投稿

穷而志坚追逐人生梦想 探访高校特困群体

    内容提要:昨天是两节后高校“开学”的第一天,贫困大学生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记者为此走访了部分高校。

  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我省贫困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比例超过20%,贫困生走进大学校园,不单给学校,也给社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何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困难期?如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如何使将来走出校园的他们和其他同学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些课题,也是每一个贫困生自己必须面对,必须去完成的。

穷而志坚追逐人生梦想 探访高校特困群体

  他,每顿饭都要记账

  家住肥东县杨塘乡左路村棋杆组的胡荣前,家境非常贫寒。今年考入了安徽农业大学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目前正在申请助学贷款。“能念大学,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胡荣前阳光般的脸上,看不到贫困的一丝阴影。但是,随着交谈的深入,记者发现他对于贫困有一种近乎过敏的自尊,毕竟他小小年纪便背负了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在他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整个家庭负担沉重地落在他母亲一人身上。家里除了胡荣前以外,还有上高中二年级的妹妹、上初中一年级的弟弟,由于家里孩子多,家里负担重,高昂的学费让一家人一筹莫展。母亲看他体质不太好,不适合出外打工,就同意让他继续读书。但是,母亲在农村种地,一年到头只能省下4000多元钱,除了正常开支以外,就所剩无几了,没有多少钱来交学费。

  生活的艰难磨炼出了他坚强的意志。胡荣前今年8月初,只身一人到浙江寻找打工机会,准备用打工挣的钱来交学费。幸运的是,在当地一家电磁厂找到了一份操作机器的工作,经过短暂培训后,开始上岗。每天必须工作12个小时,中间只有很短的吃饭时间,工作时间内必须始终站着,没有任何休息机会。为了贴补家用,挣学费,他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一个月挣了500元。这点钱对于学费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派不上用场。

  9月16日是学校报到的日子,但是学费还没有凑齐,胡荣前只能硬着头皮到校报到。由于他没有交够学费,学校让他回家,他感到非常苦闷,没有想到,9月18日,也就是到校报到回来的第三天,学校的辅导员打电话让他到校读书,学费可以慢慢交,先上学再说,学校可以照顾。辅导员告诉他,将帮助他找一份勤工助学的岗位。

  胡荣前于是又从家里回到学校,只凑齐3000多元学费,已经申请助学贷款,正在等待着审批。班长施延昭告诉记者,胡荣前在学校这段时间,生活非常节俭,几乎每顿饭都要记账,提醒自己已经花了多少钱,尽量节省开支。“早餐1.5元,中餐2元,晚餐2元。”这是胡荣前一天的账单。从迈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开始学着每天记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记账可以清晰地发现“现金流”的去向,如果发现花钱多了就会很内疚,自然会节省一点。国庆节期间,宿舍里几个同学相约出去玩,他没有一起去,而是留在宿舍看书,怕出去浪费钱。

  他,每次打水花两毛钱都心疼

  安徽农业大学的大一新生刘邦,今年21岁,来自阜阳市临泉县单桥镇大刘村。考虑到他哥哥还要上大学,家里供应不起,本来不打算上大学的。可他父母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上。

  他是一个人乘坐汽车从临泉来学校报到的,从亲戚那里凑了一些钱,学费还差3150元,现在已经申请助学贷款。在来学校的路上,刘邦心里想,如果办不了贷款就不上了,以此来减少家里的负担。

  刘邦的哥哥在西北工业大学读大学二年级,学费和刘邦的差不多,也是6000多元钱,他还有一个妹妹,今年读初中,一家五口人。刘邦的父亲除了干农活以外,还在外干瓦工活,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生意,生活非常拮据。两个孩子都要上大学,光学费加在一起就12000元,生活费用还不计算在内。要一次性支付上万元的学费,谈何容易?到哪里去交纳这么多的钱?一家人都陷入苦闷之中。

  刘邦考虑到家里的现状,就对家里人说,他不想去上大学了,把学费拿来给哥哥交纳学费吧,这样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不上学的话,家里也可以有个帮手,还能出去打工挣钱,维持家里的生活,就这么定吧。他母亲听到这些话,非常气愤,训斥他说,你费尽千辛万苦,才考上大学,就想这样半途而废吗?你太不争气了。他父亲也对他说,既然考上了,不去上学的话,真是太可惜了,以后后悔都来不及。家里人都劝说刘邦赶快到学校报到。

  就这样,刘邦开始了大学生活。由于家境贫困,只交了3000元学费,还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凑来的,学费差了3150元,学校规定,必须在下学期之前交上去。在报到的时候,刘邦同时办了学费缓交手续。在校期间,每天花多少钱,他都仔细盘算,规定自己每个月最多只能花250元,不能超支,平均每天开支7到8元钱,不超过10元。他基本上不花不必要的钱,到学校以来,除了伙食费花销以外,刘邦只花了50元买两件衣服。

  他班上的同学告诉记者,刘邦平时很节俭,比如,在学校打水是用IC卡刷卡的,打一瓶水2毛钱,刘邦几乎每次打水的时候,看到卡上刷到1毛多的时候就把IC卡拔出来,刘邦省钱省到这个程度。记者问刘邦有没有这回事的时候,他憨厚地笑了笑,解释说,平时用水的话,用不到一瓶水,打多了也用不上。

  刘邦打算在学习之余找一份勤工助学的工作,以此来赚取生活费,但是害怕被非法中介欺骗,现在还在寻找机会,争取早日找到合适的岗位。面对未来,他自信地说,穷困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但我们能改变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颗热情的心。

  她们,志向远大

  安徽行政管理学院的王维,今年大二,家在广德县农村,父母干农活加上打零工,勉强够家里的日常开支。她说,家里收入非常微薄,这次来校报到,费用是从亲戚那里借的。2005年,当她背着行李到校报名时,身上只揣着1000元钱,那几乎是家里能拿出的所有积蓄了。

  “第一个月是最难熬的。”王维说,“这就是贫困生初来大学最难过的心理关。”王维也曾怨恨人生的不公平,“为什么偏偏自己起点这么低,必须比别人付出多得多?”但是很快,王维坚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业上去。由于高考分数不够本科线,现在读的是大专,她已经参加了自学考试,通过12门课程就可以毕业了,现在已经过了7门。“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是一个人的思想。”这是王维悟到的。

  22岁的她仿佛已经走过千山万水:“我现在很满足,虽然辛苦,但至少以后吃什么苦我都不怕。”“父母舍不得吃穿,还要为我的学费受气,我不忍心,必须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王维道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面对同龄人间的攀比和炫耀,她总是心如止水,一切生活用品都是严格按需添置的。同学的旧衣服送给她,她都是欣然接受的,并不觉得有碍自尊。“只要能顺利完成学业,不在乎人家怎么看我!”

  昨日中午,记者在安徽大学校园内见到了电子商务专业的贺乔莎和柴红芳,她们俩都来自农村,系大一新生。18岁的贺乔莎是第一次到合肥,她来自湖北省天门市,妹妹上高二,弟弟上初二。父母在家种田,还打点零工维持家计。贺乔莎准备竞选班干部,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告诉记者,初中的时候,她就是班长,当班干部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毕业以后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电子商务专业相对来说属于不冷不热的专业,大一的时候她就开始为以后的出路问题考虑,现在她积极与外界联系,寻找勤工助学的机会。19岁的柴红芳来自安庆市太湖县安乐村,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在上初三,父母务农,家里条件一般,她每天的生活开支都控制在10元以内,非常节俭。

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