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时间:2024-10-31 10:09:23 毅霖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1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8-x=2y+24

  2.4=a×2x-14>7215÷b=3

  5x+32=4728<16+14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2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异同,知道两种解法的适用范围,感受用方程解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使学生弄清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不同点,知道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说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8

  (1)读题,分析题意

  (2)用方程解的话,该抓住哪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3)反馈说理

  (4)归纳小结:列方程时,只要抓住正确的相等关系就可以

  (5)用算术方法解,该从哪里开始考虑?

  (6)反馈,说理。解:(25×4+60)÷2.5

  (7)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8)分组解方程,计算用算术方法解的结果。

  (9)小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方程解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可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2、比较

  (1)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2)学生同桌互相讨论

  (3)归纳小结(按课本P131上的结语,归纳后板书)

  3、练习试一试:先用方程解,再用算术方法解

  (1)讲评时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2)讨论:用方程解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哪种方法更合理些?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3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使孩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充满肯定,充满分享,充满赞美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们都做些什么?

  生:看电视、补课等。

  2、师:出去玩同样会学到知识,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上周日小明和妈妈去公园玩就遇到了好多数学问题。(课件显示)小明最喜欢坐飞机了,于是妈妈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自己去买票。(课件显示)他花了5元钱,还剩15元,妈妈给了小明多少钱,你们知道吗?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并列式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学生用含未知数X的方法进行汇报肯定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教学例题(课件显示)玩下一项游乐项目,先去买票,票价6元,买两张,还剩38元,你知道这次妈妈又给了小明多少钱吗?想一想,这组信息中蕴含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汇报。师肯定学生发言。下面,我们就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吧!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做?学生猜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找出的数量关系,根据刚才讨论的结果来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吧?。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归纳步骤。

  师:学到这,请同学们回顾并讨论一下,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时经过了哪些步骤?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师:看看数学专家是怎么归纳的呢?(出示投影)肯定学生,赞扬学生。

  三、实际应用

  1、师:小明玩了半天,他和妈妈都感到口渴了,不知买什么饮料好。谁愿意帮小明出出主意?师:现在我们虚拟购买饮料的场景。我当售货员,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买饮料。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求每瓶水的价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请其他同学针对他们的思考方法和解答过程提出意见。

  2、(课件演示)小明选择了买酸奶。(出示小票)看了小明的购物小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知道的?(数量)学生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后小组成员互评,并给有困难的同学帮助。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最后,妈妈还剩下38元钱,要买些水果回去,看到苹果每千克3元;梨每千克2元;香蕉每千克6元;桔子每千克4元,可还要剩下20元钱买生日蛋糕。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卖哪种水果呢?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算一算,看看能买几斤?学生可讨论,可试做。做后汇报。

  四、全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从各方面回答。

  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课后让我们继续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知识,要学会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才能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6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列方程解答文字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用方程解题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文字题的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引入。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x的'3倍加1.6的和。

  2、12减x的6倍的差。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7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2减一个数的6倍,差是5.4,求这个数。

  2、分析讲解:

  (1)先设未知数,一般用x表示;

  (2)再根据题中表述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3)求方程的解;

  (4)检验方程。

  解:设这个数是x。

  12—6x=5.4

  6x=12—5.4

  6x=6.6

  x=1.1

  3、做试一试。要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做,其余的做在纸上。

  一个数的5倍减14与3的积,差是23。

  解:设一个数为x。

  5x—14×3=23

  5x—42=23

  5x=23+42

  5x=65

  x=65÷5

  X=13

  三、巩固练习。

  见书本练一练。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60第(6)。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与应用”第5~7题,“探索与实践”第8~9题及“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与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2、指导练习。独立完成5~7题。展示交流。集体评讲。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步骤、格式、检验)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8题。理解题意,完成填写。小组中交流第一个问题。汇报自己发现。把得到的和分别除以3,看看可以发现什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你是怎么解答第二个问题的?指导解答第三个问题。试着连续写出5个奇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怎样求n的值呢?5个连续偶数的和有这样的.规律吗?试试看。

  2、完成第9题。小组中讨论方法,巡视指导。可以先把左边的两边都去掉两个苹果。1个梨=3个苹果再根据右边图:3个苹果=6个猕猴桃=1个梨

  三、与反思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对每次指标的理解。自我反思与。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阅读“你知道吗”可以再查找资料,详细了解。

  五、课堂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了哪些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8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

  <一>认识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

  <二>认识等式

  1、演示课件写出式子

  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100

  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30>100

  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10=100

  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X<100

  再把左边的未知的物体换成另一个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X=100

  再把左边的物体换成二个未知的,右边另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X+X=150

  2、分类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讨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

  展示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

  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左右两边相等

  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9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4、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5、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7、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六、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及检验。

  3、使学生在学生与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动检验等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12-a=4x+12=38

  45-x<30x=14+2845-13=x+16

  2、当x=18时,是下面哪几个方程的解。

  18+x=1818-x=0x+15=33

  X-10=8x-18=18x+3=18+3

  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这里的方程与前面所学解方程的过程比较有什么不同?

  省略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优点?

  在解方程时,先在头脑中想好方程两边应同时加上或减去什么数,但书写时可以省略。同学们在解方程时可以照这种方法解。

  2、完成练习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要按照上一题的方法适当省略,简化过程。

  (2)集体核对,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完成练习一第9题。

  知道每题错在哪里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怎样改正呢?

  独立完成改错。

  4、完成练习一第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在小组中交流,每人选择一题说思考方法。

  (3)错误汇报。

  说说错误的原因与正确方法。

  5、完成练习一第11题。

  根据图意怎样列方程?(x+10=50+20)

  应该先算哪一步?

  方程右边两个数可以相加,应该先加起来。

  第2题怎样列方程?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6、完成练习一第12题。

  “两人用去的钱同样多”什么意思?

  你能用一种方法来表示题中的相等关系吗?

  (1本练习本+3枝铅笔=7枝铅笔)

  你看出了什么?(1本练习本相当于4枝铅笔)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用处大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2、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解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一类方程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头解下列方程

  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读题,理解题意。

  2、出示例5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3、提问:通过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什么?

  (知道上午运土的吨数,下午运土的吨数,可以求一天运土的吨数。)

  4、要求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

  上午下午一天

  5、教师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三)

  6、这个式子怎样计算呢?(学生分组讨论)

  (1)表示4个,表示3个,一共是个,也就是。

  (2)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4和3相加,就是个。

  7、教师说明:两种思考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教师板书:

  答:这一天共运土吨。

  8、思考:上午比下午多运的吨数是多少?怎样列式?

  提示:1个,可以写成。“1”可以省略不写。

  9、小结: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计算出结果。

  10、练习:

  (二)教学例6解方程

  1、观察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这个方程等号左边含有两个)

  2、应该怎样解答?(先计算等号左边的)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板书:

  例6解方程

  解:

  检验:把代入原方程。

  左边,右边,左边=右边

  所以是原方的解。

  4、练习解方程3.6-0.9=5.4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这类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表示()加(),一共是()个,得()

  (2)表示()减(),是()个,得()

  (3)()

  2、直接写得数

  3、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

  (2)()

  (3)()

  4、用线段把下面每个方程与它的解连起来

  +13=33=0

  3-=80=10

  1.8=54=20

  6.7-60.3=6.7=30

  9+=0=40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2

  六、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等方法体会在一条直线上植树三种基本情况的联系。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能阐述不同情况下点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小棒、习题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点与间隔数

  同学们已经四年级了,在学校里上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老师要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求排队。(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

  师: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相邻两位同学之间间隔1米。

  师:排得不错。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

  师讲解:这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做队伍的全长(总长);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做间隔(板书:间隔、强调间的读音是四声);现在3名同学站队有几个间隔;(2个)这三名同学也可以当成三个点(板书:点)。

  老师把这几个同学排队的情况抽象成平面图(师板书平面图),你能看懂吗?这几个点表示什么?点与点之间的是间隔。

  师:间隔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

  师:请同学们再数一数在平面图上有几个点?几个间隔呢?想象一下,四个同学排成一队会有几个点,几个间隔?试着像老师这样用线段图来表示。(生试画、展示)

  师:如果是5名同学、6名同学以至于更多的同学站队会有几个点,几个间隔?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小棒来演示验证一下,摆的越多越好。(老师叫停)

  师:数一数,5个同学是几个点,几个间隔?6个呢……

  师:在刚才同学的站队及你的整个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排队人数比间隔多1,间隔比人数少1)

  师:请同学们把学具整理一下。

  师:在我们教室里也有这样点与间隔的现象存在,请同学们用你智慧的眼睛找一找。

  生1:四个桌子间有4个点,3个间隔。

  生2:三个窗户间有3个点,2个间隔。

  生3:棚上有两盏灯,所以就有2个点,1个间隔。

  师:大家都抬头来仔细观察、并且认真数一下,两盏灯之间到底有几个点,几个间隔?(2个点、1个间隔)

  师:你认为什么是间隔?(灯与灯之间的距离就是间隔)

  师:间隔就是距离,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距离……灯与灯之间有距离吗?(有)这就是间隔。灯与墙之间有距离吗?(有)那也是间隔。现在请同学们再数一数现在你看到的是几个点,几个间隔?(2个点、3个间隔)

  二、引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像同学们站队这样与点和间隔有关的问题,数学家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三、植树问题与同学站队建立联系,找出两端都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1)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20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师:请同学们默读两遍,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说信息)

  师:这里说的种树和刚才的排队活动有什么联系?(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讲解)

  教师讲解:这条小路的长100米相当于排队的队伍的总长;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20米相当于相邻两名同学之间的距离;种树的棵数相当于排队的人数。想一想,在这一题中,什么相当于点?什么相当于间隔?

  师: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小棒摆一摆,看100米的小路上到底可以栽多少棵树苗?然后将你摆的抽象成平面图在练习本上画出来。(生试摆、试画)(找一生上黑板画线段图,生说是如何想的,可能出现的答案:我是这样表示的。先画一条长的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再画出第一个间隔,标出这个间隔的长是20米。)

  师:我们可以直接算出什么?列式100÷20=5

  师:这个5表示什么呢?(有5个间隔,这条小路可以分成20米长的5段)所以5的单位是什么?(个)完成这道题了吗?(没有)为什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过程。

  师:通过摆一摆和画线段图,你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吗?(生答:棵数总比间隔数多1)能用一个公式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什么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呢?(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两端都不植树的平面图)引导学生得出在两端都植树的情况下。(板书:两端都植树)

  过渡小结:刚才,同学们把植树和排队活动联系起来,发现了当两端植树时棵数=间隔数+1。是不是说只有植树才是植树问题呢?(不是的)对,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也有植树问题,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植树问题。(生说现象)

  四、如果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动物园里也存在植树问题,请看:

  例2:大象馆与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侧植树,间隔的距离是12米。请问准备多少棵树苗合适?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准备多少棵树苗合适,汇报。(60÷12+1=6)

  有不同看法吗?

  师:公园里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师贴图(先贴大象馆和猩猩馆,再从大象馆开始每隔12米贴一棵树)

  师:是不是有上当的感觉?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不再上这样的当呢?怎样把题目改严谨呢?讨论改题。

  生重新做题。讨论一下此时棵数与间隔有什么关系。(板书:棵数=间隔数-1)什么情况下?(两端都不植树)

  师:植树问题除了以上两种类型外,还有另外一种,就像这样。看老师把它们抽象出来,(老师板书画线段图),同桌讨论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汇报。(在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五、解决实际问题

  你能运用刚才的发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试一试吧。

  1、口答

  (1)如果一排树两头都种,有5个间隔,能种()棵树。

  (2)从头至尾栽了10棵树,那么间隔数是()。

  2、在一条30米的小路一侧摆花盆(两端都不摆),间隔长度是3米,需要多少盆花?

  3、彩旗队插旗,每隔6米插一面,共插36面,从第一面到最后一面的距离有多远?

  六、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5y36÷x=97?8+9m10-x=3?54+x>95×7=356y+6=482x+3x=20

  二、走进新课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

  (1)介绍唐卡的'背景知识。

  课件出示:

  你知道吗?唐卡即卷轴画,是西藏地方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画通常绘在丝绢或布帛上,因多描绘宗教内容,加上易于携带,所以在藏区广为流行。唐卡表现题材广泛,除宗教内容外,还包括大量的历史和民俗内容。所以唐卡又被称做是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西藏唐卡是用彩缎装裱的一种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人们现今看到的唐卡,也称之为布画。它一方面发扬更新原有艺术特色,一方面吸取汉地或印度、尼泊尔等地之艺术精华,久而久之,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

  (2)构建方程。

  师:你知道一张唐卡值多少钱吗?(出示介绍唐卡的数学信息)单价是"2.6万元",如果有x张,你可以表示出什么?

  师:"2.6x"表示总价,"130万元"表示什么呢?

  师:你能列出一个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6x=130)

  师:这个方程的左边表示什么?右边表示什么?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2.试一试

  (1)学生独立尝试列出方程。

  (2)汇报交流,先说出等量关系,再说出方程。

  3.课堂活动

  (1)讲明要求。

  (2)独立尝试。

  (3)小组交流。

  (4)汇报评价。

  三、巩固应用

  1.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2)等式都是方程。()

  (3)小军看了35页书,比小华多看5页,小华看了x页。列方程为x-5=35。()

  2.看图列方程

  3.自选练习

  如果你很轻松就完成了A组题,那就试一试B组吧!

  A组:7路车上原来有x名乘客,到了实验小学站,下去了9名,又上来了3名,车上现在一共有38名乘客。你能写出方程吗?

  B组:小明有60张画卡,小红有30张,小明送一些给小红后,发现两人的画卡一样多了。

  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

  四、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今天表现怎样?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根据题意列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

  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第二种:

  X+50>100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方程的初步认识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问题,使同学们学会用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具体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问题来使同学们形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们克服困难的品质,培养同学们探索新知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复习方程概念。

  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判断下面是不是方程:

  3X+5

  6+8=14

  6X=15

  7X+315

  (通过这个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定义)

  让学生先独立解课本P61.T1.两道解方程的题目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的。

  通过这里的两道练习复习小学所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即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2.解简易方程。

  复习61页第二题

  首先让学生找出这三个题的等量关系,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找的等量关系。然后请学生在班内汇报一下。再请三位同学演板,并请演板的同学解释自己的做法。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首先学会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去列方程,使学生养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懂得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的。)

  集体订正:解(1)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2)方程与(1)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小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增加找数量关系练习。

  1.六一班有50人,其中男生有28人,女生有多少人?

  2.六一班有22名女生,男生比女生的2倍少16人,男生有多少人?

  首先让学生独立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然后让同桌2人互相说一说,然后再解答。

  二、巩固与应用。

  引导学生做课本巩固练习题

  1.解方程。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上去讲一讲解题的方法。

  2.看图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解决的方法,再请学生汇报交流。

  3.看图理解题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请学生演板,演板后组织学生讨论。

  4.理解文字题,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请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完成。

  三、总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那些问题,还有那些困惑?

  (通过学生的汇报,查漏补缺,找出这节课可能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加以解决。)

  四、习题设计。

  1.课本62页第5题。这里的两个小题,第1小题是用字母表示,学生要想用字母表示出来,必须先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第2小题是用方程解决问题,除了要找出等量关系外还要列出方程并解答。

  2.课本62页第6题。这是一道拓展性的习题,是数与形的结合,通过这道题的练习,除了锻炼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复习了有关几何的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小学数学方程教案02-14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02-04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06-20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04-15

小学五年级数学列方程教案05-01

五年级方程数学教案05-03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15篇05-06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15篇02-04

小学五年级数学《方程》教案(15篇)02-04

数学教案-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