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集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必做
1填一填
(1)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2)12根小棒,每3根围一个三角形,能围几个三角形?
选做
2想一想,写2个除法算式
(1)三五十五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的学生来自城市,对各种电器非常熟悉,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有和家长一起逛家电商场的经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整百、整十数的加减口算他们已经能够正确计算,但是对算理的理解还比较欠缺。所以,这节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口算的方法。
〖教学设计片段〗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最近搬了家。今天,他们全家要到商场买电器,咱们和淘气一块去,好吗?
请看,商场里面有许多的电器。(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电扇的图片。)
(二)猜价钱
师:同学们,每种电器的价钱是多少呢?请你猜一猜。
1. 洗衣机的价钱是1个整百数,它在400元和600元之间。(500元)
2. 电冰箱的价钱是由1个千和2个百组成的。(1200元)
3. 电视机的价钱相当于8张100元的人民币。(800元)
4. 电风扇的价钱是1个三位数,它的百位是1,十位是6,个位是0。(160元)
(教师说一个、学生猜一个,并把价钱写在对应图片的下面。)
(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每种电器的价钱,而是用猜一猜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复习了数的认识的知识。)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一共花多少钱?(500+800)
师:怎样计算500+800,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请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生:(1)800+200=1000,1000+300=1300;(2)500+500=1000,1000+300=1300;(3)用计数器拨出500,再加上800,就是1300。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买一台冰箱和一台电视机,一共需要多少钱?
(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生:1200+800。
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计算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请大家想一想,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1)200+800=1000,1000+1000=20xx;(2)在计数器上先拨出1200,然后加上800,就是20xx。
师:这两种方法都很好,能够很快地算出得数。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评析整个过程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解决问题,探索计算方法,给枯燥的计算增添生活情趣,同时使学生对探讨活动产生亲切感。)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口算教学课。在以往的教材中,总是给出一些这样的.题目,然后教给学生一个成人认为的最优方法,并要求学生都要按照这种方法进行计算,形成了千人一法的状况。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听老师的、听家长的,不再自己思考的习惯。新课程针对这一点,指出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不同,所以他们使用的方法就会出现不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释放学生自信心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只是片面地追求和别人不同的方法,走向了另一个误区。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在交流中选择适当的算法。因此,我提问学生的时候,会问:“你有什么好方法?你是否认为别人的方法比你的更合理?有的话,请说出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两年的课改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学生提出问题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的问题有时候是我所不能想到的。例如:
(1)淘气一家带了20xx元钱,想把这些电器全买下,钱够吗?
(2)淘气家里买两台电视机,一个放在客厅,一个放在卧室,要用多少钱?
(3)妈妈带了20xx元钱,能购买什么电器?
(4)买冰箱的价钱比电视机和洗衣机价钱的总和少多少?
(5)这里面最贵的和最便宜的电器是什么?差多少钱?
这节课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这节课让学生提问的时候,学生不停地提加法问题,我就引导:“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一台洗衣机比一台电视机便宜多少钱?”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马上开始提出减法问题了。课堂上,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淘气一家拿了20xx元钱,把这些电器全买下,钱够吗?一个学生站起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500+1200+800+160=2660(元),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提出:一定不够,因为1200+800=20xx(元)了。看来学生的估算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一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给了售货员500元,买一个电扇160元,还要找回多少钱?当时我就让学生用500-160=340(元)。下课后听课的老师提醒我,我们的人民币最大面值就是100,怎么可能买160元钱的东西付500元钱呢?的确这样,当时我疏忽了,没有考虑到问题的实际意义,以后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案例点评〗
相对于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这节课教师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教师用淘气全家买电器的情境,引出多位数的加减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 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3. 注重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当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教师给予了恰当的引导。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以及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之上的。教材呈现的是小女孩参观姥爷的花圃的情境。蓝天、小鸟、蜻蜓、树木、花草、老人和小朋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通过图中提供的各种花卉的棵数和已卖出花卉的棵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清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和小丽一起来到了姥姥家,给姥姥、姥爷带来了礼物,还参观了养鸭场。今天,我们再和小丽一起去姥爷的花圃看一看,好吗?
(课件显示不出现数学信息的画面)
谈话:姥姥家的花圃漂亮吗?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和情景图的引入,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去姥姥家”的系列活动(买礼物—参观养鸭场—参观花圃)为素材,构成“情景串”,既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又易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观察思考,合作交流。
1、出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提出问题。
一串红:上午卖出80棵
下午卖出110棵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月 季:下午卖出78棵
(画面上显示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 )
谈话:很多人都来买姥爷种的花,姥爷细心地把每天的卖花情况做好记录,这是其中一天的记录。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一串红一共卖出多少棵?
(2)这三种花一共卖出多少棵?
(上述问题可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
谈话:看到这些卖花的信息,你还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1)这些花原来各有多少棵?
(2)卖出后,各剩下多少棵?(师随着回答 板书:各剩下多少棵?)
(学生能谈出想法即可,如果谈不出教师也不必勉强。)
谈话:小丽也想了解还有哪些信息,我们和她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设计意图]先出示关于卖花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简单的做一分析之后,主动地想到“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这一数量关系,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一种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对信息的选择也多了几分目的性和自主性。
2、出示其他信息,再分析提出问题。
郁金香
300棵
月季
比郁金香多60棵
一串红
450棵
山菊花
比一串红少180棵
(画面上补充显示其他信息 )
谈话: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从中了解到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
(1)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
(2)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知道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算式:450-180
(3)根据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可以求出月季原来有多少棵,算式:300+60
谈话:我们从图中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有关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生也可能自主的提出以下问题)
(1) 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2) 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3) 月季花剩下多少棵?
(4) 原来山菊花和一串红一共有多少棵?
(5) 郁金香和月季花原来一共有多少棵?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将信息分层次地出现,有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分析、整合、梳理。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照顾到个体差异。知识的呈现过程层次清楚,能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真棒!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一串红、山菊花、月季花各剩下多少棵?”好吗?
(1)解决问题:“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求出“一串红剩下多少棵?”都要了解哪些信息,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
引导学生回到情境图中找到合适的信息,并列式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①用一串红原有450棵减去上午卖出80棵,再减去下午卖出110棵,就可以求出剩下多少棵,算式:450-80-110
②先求出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用原来的-卖出的=剩下的,算式:450-(80+110)
交流时讲清思路,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倡导算法多样化。
(2)解决“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知道“山菊花剩下多少棵”,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① 一串红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
②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谈话:你想怎样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二种分析思路:
①从问题入手。要求剩下多少棵山菊花,先求出原来有多少棵山菊花,再减去卖掉的,算式:450-180-35
②从条件入手。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求出山菊花有多少棵,再减去卖掉的,就可以求出剩下的,算式:450-180-35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解题思路即可,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450-180-35,提问先算什么,求出什么?后算什么,又求出什么?)
(3)解决“月季剩下多少棵?”
谈话:大家能自己完整地找出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分析思路,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由板演的同学当小老师,讲述解题思路以及计算方法。
(4)让学生口头解决剩下的其他几个问题。(重点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本信息窗呈现了丰富的信息,学生通过分析整合可能提出大大小小许多不同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决定从分析“卖花”信息入手,着重解决“三种花各剩下多少棵?”这一问题。其中“一串红剩下多少棵?”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接受,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山菊花剩下多少棵?”相比较而言较难理解一些,因此解决时教师引导学生找信息,小组合作分析解题思路;至于“月季还剩下多少棵?”由前面的学习做基础,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增强团队意识。
2、自主练习第2题(如果时间充分,可再补充一些混合运算式题)
以“争夺小红旗”的形式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订正。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旗多。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比赛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式题以比赛的形式出现,既调动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同时倡导小组合作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成行,平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平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一。第1~4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 8=56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
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作为基础,这部分的内容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效果不错。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28-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教法:
观察、讨论法。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或剪纸(如窗花),也可用电脑上网收集各种各样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小结: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游乐场里学习数学知识。
二、互动新授
1、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教师出示叶子、蝴蝶和天安门图。)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庭?(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可以纠正。)
2、教学对称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物体就是对称现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6~7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好!大家看,今天谁来做客了?(大象)大象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请三个学生板演第1题,其余学生完成第2、3题。
1.笔算。
13+1320+6132
2.口算。
243315
625879
40+4030+30+30
20+20+20+20
3.口答。
8个十是()。
10个十是()。
15个十是()。
56个十是()。
师:(指学生板演的'竖式)三道题目答案中个位上的6表示什么?十位上的2呢?
生:(略)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看来小朋友以前的知识学得非常扎实。大家看(出示第76页例题的情境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辨认出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学生动手摆角,进一步体验角的特征,引出顶点与边,为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分类等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通过学生动手摆拼,体现三角形的形成,并通过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义的`内涵,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有了角的经验,学生不难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有意识地与角进行对比,深化认识。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分为三层进行教学,先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五边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上图实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课后练习实地操作,更深层次地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材剖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上除法的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强调与实际情景相结合,通过将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置于实际生活背景之下,加强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认知。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基于表上除法知识的学习。尽管学生对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知和经验,但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和操作设计,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团体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对于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寻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学习
(大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觉得分配公平的方式是什么?什么是平均分?
二、自主探究
(大约7分钟)
1.有6个草莓,每个人分2个草莓,能够分给几个人?谁能够帮忙分呢?
2.如何列算式?
3.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放在一起,那是谁来帮忙分呢?如何列式子?
4.有7个草莓,每个人分2个草莓不能被平均分,最多只能分给3个人,剩下的1个草莓又不能再被分给别的人了,这个数在数学中称为余数,表示当平均分完之后所剩余的数。
5.有余数,这就是有余数除法。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大约10分钟)
1.如果每人分配4个、8个、9个、10个、11个草莓,每个有几个人可以分到掌握吗?谁有信心分配其中的任何一种?好的,让我们使用学习工具而非草莓来分配一下。
2.动手分草莓。
使用小组交流和讲评;
能够将下列5个算式分组吗?
84=2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人
114=2人3个
观察每个问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详解解决方法
(约8分钟)
1.要区分商和余数,必须在它们之间用6个小点隔开。我们称这种除法为有余数除法。
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五、综合测试分析(约12分钟)
1.达到标准的练习
(1)完成课后自我评估。
学生成立解答,老师监管并跟踪,最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2)解答课文第14题。
(3)()6 = 5()
2.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使你们有了什么新认识?
3.布置作业
解答课文第2题。
板书设计: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无余数有余数
62=3人2=3人1个
教案——陈娅《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
例如:7除以2等于3余1
84=2人,94=2人1个
124=3人,104=2人2个
114=2人3个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 第40-41页 的内容,实际上是《毫米、分米的认识》。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材料,但不是唯一材料,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弱点,教师都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适当引入课堂。本课就是力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2、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活动准备:
每组学具1组,教师准备米尺每组一把,每人自备一把透明直尺,多媒体课件一个。
活动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情景导入)小红:一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和厘米,你还记得1米、1厘米有多长吗?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吗?
(多次教学说明: 1年前学的知识,学生已经比较模糊了,如果开放式的问题导入会出现许多问题,不利于本课教学,开门见山的导入是比较好的选择,选用小卡通的形式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我考考你:请估计下面物品大约有多长?(课件演示)
1、 家里房门高约2( )
2、 1枝铅笔的长度是18( )
3、 米尺长度是100( )
你估计老师手里的纸条是( )厘米。(出示10厘米纸条,先让学生估计长度,再分组量长度。)
过渡:你们知道纸条的长度是多少吗?知道它有两个“名字”吗?它还可以叫做1( )
(本段不仅复习了必须的旧知,还巧妙的导入到了新课学习,过渡自然,思维流畅)
二、加强感知、理解进率、形成表象
(1)认识分米
1、 学习1分米=10厘米
2、 也可以表示为:1dm=10cm
3、 感知1分米的长度:
①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
4、 比一比
5、 看看和身体(周围)哪里差不
6、 多长?
②找出生活中大约1分米长度的东西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7、 再全班交流。(教师准备
8、 常见物品备
9、 用
(量的教学应该体验为主,所以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体验,让学生知道10厘米和什么大约相同,学生需要一些常见的参照物,这比记住进率重要多了)
10、 学习1米=10分米:
①老师出示米尺问:你认为它有几分米长?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容许学生用推算、数有几个10厘米、用10厘米掐有几段等方法) 最后在米尺上数一数。②揭示1米=10分米 也可以表示为1m=10dm
11、 梳理长度知识:
我们现在学习了几个长度单位?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归纳
板书如下:
米 1m
分米 1dm
厘米 1cm
12、 问题解决:(多媒体出示)
①估计我们数学书宽大约( )分米。饭桌高7( )
②小猴一家身高分别是: 1米 、12分米、90厘米 你知道谁最高?谁最矮吗?
③我是估计小能手,评比要求:每人说出估计长度,再量线段的实际长度,每组评一人(见练习题纸): 2分米; 8厘米; 6厘米5毫米
过渡:从量第3条线段量的多媒体演示,可以知道用已经学的单位不能准确表示6厘米5毫米,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毫米。
(练习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出示和验证,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练习2增加了趣味性,练习3体现了细小的东西可以用电脑放大看得清楚)
(二)认识毫米
1、 引入单位毫米。师:你知道在厘米间的'小格是什么长度单位吗?
2、 定义1毫米 课件演示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通过多媒体模拟放大镜把尺子放大学生数1厘米中有10小格。再缩小。让全体学生非常清楚的看到了1厘米=10毫米,这是传统方法不能达到的)
3、 感知1毫米长度。
①找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4、 数一数中间的小格有几个
5、 比一比每个小格多长。
②找大约1毫米的物品 光盘的厚度 比一比 再量1角硬币的厚度
6、 梳理长度知识:
我们现在学习了几个长度单位?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归纳 板书如下:
米 1m
分米 1dm
厘米 1cm
毫米 1mm ·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按故事情节填空 (把本课知识溶入到一个小红请爸爸买文具,爸爸考小红的动画里进行练习 见课件)
①一栋大楼高50( )
②文具盒大约长20( )
③小红最多能摸到高15分米,2米柜子里的东西怎样才能拿到?最少要搭多高的椅子?
④没有0刻度尺子怎样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这应该是一个创新,把一节课的枯燥知识,放到一个动画故事里练习,学生非常有兴趣,解答的愿望很强烈)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比划一下1dm、1 mm有多长。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能和大家介绍你怎样掌握今天的知识吗?
案例评述:
本节课有3点值得一提:
1、注重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时,充分运用多媒体,用拟人化的手法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复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清晰的展现相关知识点,能使学生感受深刻。
2、重视动手操作。本设计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操作探究,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比一比1分米(毫米)的长度,在自己身上,在生活中找长大约1分米(毫米)的物品,练习里估计和量线段长度等。这样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它有利于学生形成长度概念,培养空间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正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数学教学观念。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设计中,多处用到了多媒体技术,很好的起到了激趣、节约时间以及让学生看得清楚等作用,体现了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
6÷3×2=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4×3=12
12+7=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7+12
=19
追问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追问2:为什么先算4×3?
4×3+77+(4×3)
=12+7=7+12
=19=19
追问:
问题: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7+12÷3
=7+4
=11
问题:1.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7×5-34+4×6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延伸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一、把握教材,找准重、难点。
教材先复习已学过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指出它们的运算顺序,然后通过例1着重教学怎样脱式,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之前,计算两步式题,考虑到数目比较小,大都是口算,运算顺序也比较简单,同学书写能力也较差,只要求直接写出得数。从本单元开始,要求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以便为今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在同学通过“做一做”初步掌握脱式计算的写法以后,再通过例2教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例2中有两个例子,左边是同学熟悉的,右边的例子是教学的重点。通过两个例子的比较,使同学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论乘法在前面或是后面,都要先算乘法。接着通过例3教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也是把右边的例子作为教学的重点。这里要说明一下,有关运算顺序的结语都放在例子的前面,是因为运算顺序自身都是规定(当然这些规定是合理的),所以可以先出结语,然后用例子说明,不需要先出例子,再概括出法则。
二、注重对比,在对比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
比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如例题教学第1题中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对比,在对比中解释综合算式的特征。如例题教学后第1题和第2题的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运算顺序。如练习中32+3×20与32+3-20、56-7×8与56÷7×8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不同练习: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2、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巩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4、比一比,在比较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结构。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混合运算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重复机械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的厌烦。因此我们追求形式多样练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计算,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材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戏情景,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想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建立1秒及几秒的时间观念、
3、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学生的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明确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具
钟面、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学具
口算练习纸每人一张、自备水彩笔、剪刀、白纸、蜡光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新课
(一)钟面上的秒
1、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请你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告诉大家、(秒针走5小格)
揭示: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2、(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6走到数字8)这一次表示经过了几秒?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看的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上来指一指、
3、(播放动画“60秒”)这次表示经过多长时间呢?
(1分=60秒)
从钟面上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呢?你是怎么看出来1分=60秒的?
4、1分就是60秒,那我们平常说的"半分钟"呢?(30秒)
(二)体会1秒
1、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再来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2、请小朋友来做一个拍手练习,每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先自已试一试、
3、谁来试一试?谁还能不看钟,来拍一拍,其他小朋友可以提醒他、
4、每秒数一数,看看数到10的时候,是不是正好10秒?又相差了多少?
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比一比、
5、刚才哪些小朋友数得比较准,你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吗?
6、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就是1秒,拍下手是1秒,数一个数也是1秒、你能做一动作来表示1秒吗?(小组讨论)
7、1秒钟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1秒钟却能做很多事情呢、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上一秒钟可以生产出成千上万个零件、有的电脑一秒钟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等等、
所以,你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呀,几个1秒钟连起来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啦、
(三)体会几秒
1、现在就给你30秒钟,请你测一测你的脉搏跳了多少下、
2、我们平时每天都要来做口算,口算的要求是又对又快,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半分钟口算比赛"、比一比谁作对的题最多,我们将评出今天的"口算之星"、
3、其实呀,做每一件事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就连我们在不经意间作一次深呼吸,也要花好几秒钟呢,你知道怎样是一次深呼吸吗?
做一次深呼吸,看看用了几分钟、
4、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
请小朋友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你最拿手的.事,看看你用了多少秒钟,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5、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播放视频“王丽萍”)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选手王丽萍荣获女子20公里竞走的冠军,你知道她夺冠的成绩吗?(1小时29分05秒)
三、总结
到现在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
四、练习
1、在()里填上小时、分或秒
(1)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夏天我们午睡的时间是40()
(3)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在一些国际比赛中,竞争就更加激烈了、(播放视频“男子100米跑”)这是悉尼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的时间1秒钟都不到,只有0、12秒、
3、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文具整理好,放在文具袋中,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一、引入课题。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谈感受与收获,引出并板书课题:辨认方向。
二、调动原有经验,感知现实中的新方向。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哪四个方向?(东、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辨认吗?如果到了一个新环境,你怎样辨认这些方向?(观察太阳、树木、利用指南针……)
(二)、探究新知。
1、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有学生说出南东、北东、南西、北西,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对应板书。
2、借助人们生活语言习惯,统一对方向的描述性词语。
3、活动体验一: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指一指东南方向,并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方向称之为东南呢?
学生可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总结:东方与南方的中间,是东南方。
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
(三)、深化体验。
1、活动体验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学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汇报。
2、活动体验三: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学生甲在学生乙的什么方向?学生乙在学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是两位同学,但对他们位置的描述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方向的相对性。
二、生活经验升华,探究地图新方向。
(一)、复习。
教师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谁能在老师的方向板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指名板演。总结强调:方向板上的方向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方向板上标出其余四个方向。学生可小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汇报总结,展示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2、出示课本第22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借助方向板辨认并口述各种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完成“认一认”。
3、深化感知。说一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校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
三、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1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向北的方向标,然后进行辨识方向的训练。
2、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互说,再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 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
C、千克与克的关系。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
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
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
(5)一箱苹果重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2、称一称
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
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
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
(五)课后实践
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09-29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2-0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02-0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1-17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4-17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2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3-09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