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3 09:50:57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无限循环小数的意义和循环节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1.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认识循环小数,循环节,会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以玩扑克牌的游戏说明摆放顺序重复出现。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与循环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3、展示目标: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环节二

  目标展示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环节三

  学习新知

  1.出示例7

  (1)板书: 400÷75

  让学生独立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讨论:第一题可以除尽,2、3题的商除不尽,总也除不完.(4)建立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5)归纳总结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老师指着400÷75的竖式提问: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总结: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4、建立“循环节”的概念,指导循环小数的写法。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无限循环小数,教师板书:

  5、老师指导书写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环节四

  训练操作。

  做一做第一题

  矫正:强调循环小数的写法。

  小组合作各小组以小组长为中心,把自学所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环节五

  课堂小结

  学习至此,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掌握不太好的是?

  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第10题。

  2.课外作业:

  (1)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1题。

  (2)算一算,想一想:10÷7的商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各种平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意识。

  3、重点在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和“互相平行”等概念,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确保同学们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互相平行”等概念,并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教授同学们如何画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入环节——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老师通过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平行现象,如平移窗户等,引导同学们对平行线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二、探究环节——画平行线

  老师让同学们想象并画出两条无限延伸的直线,然后让同学们探究这两条直线是否会相交。通过讨论和课件上的验证,同学们明确了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永不相交,从而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

  三、总结环节——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和“互相平行”概念

  通过刚才的探究过程,同学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平行线概念,而在这一环节,老师着重向同学们解释“同一平面内”和“互相平行”的含义,并通过举例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

  [教学反思]

  通过让同学们参与探究的方式,我成功地引导了同学们对平行线的定义和位置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与同学们的互动,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如果我把这两条直线倾斜一下,它们是否仍然平行?为什么?

  追寻生活中的平行线

  除了上述例子,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他的平行线吗?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平行线的种类并不少。例如淘气这个小朋友,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长得一模一样,毫无创意可言。于是他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窗户。

  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除了静止的例子,让我们再看看平移时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国旗在上方平移,这时它们还是平行的。

  看看这张图,箭头从一点平移到另一点。同学们,线段HG在起点,移动后变成了H1G1,这两条线段是否平行?你能从移动前后的箭头中找到其他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绘制平行线

  老师演示使用三角板平移并绘制直线的方法:

  1.对齐;2.靠边;3.平移;4.绘制。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总结新学的内容

  学完这节课,你对平行线有更深刻的认识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线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如何实际收集数据,如何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请同学们分享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整理出活动清单: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外出旅行。

  2.了解大家最喜欢的活动,我们需要进行调查和统计。(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讨论如何进行统计。可以采用举手数、划正字等方法。

  4.请小组推选出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通过数一数举手的人数,统计员得出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做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收集数据时需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5.各组汇总出每种情况的人数,并进行分类整理。让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各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做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6.将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请同学们给这张统计表命名:“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填好每种情况的人数,并填好合计人数。制表时间也需要注明。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7.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8.我们通过统计了一个班的'情况,得到了相关的信息。我们是否已经得到足够的准确信息呢?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我们需要继续进行其他班级的情况的统计。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分析与探究:如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统计】

  一、引言

  统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学生在周末最喜欢做什么活动,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到统计存在于他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本文将会探究如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统计。

  二、统计双休日活动情况

  今天有许多听课老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考虑到了一个问题:老师们在周末最喜欢做什么活动?我们要如何进行统计呢?

  以下是我们的统计流程:

  1.请每个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了解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2.请每个小组合作,商讨如何进行统计。

  3.学生们汇报说他们将会如何询问老师关于这个话题,着重要求学生有礼貌。

  4.学生们调查记录老师们的喜好,收集数据。

  5.填写统计表并汇报统计结果,我们得出了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周末活动情况的两张统计表合并在一起,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学生们将会把他们所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情境之中,实践中学习、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会投入到活动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所学到的统计方法,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最后的数据对比分析中,学生们预测得到了准确的结果,并且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推理,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应用多种统计方法

  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南京地铁造地铁时,颜色选择调查统计表,我们发现选择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蓝色;在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上,我们发现中国、韩国、日本和伊朗获得了最多的金牌。

  通过展示这些统计表,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应用统计方法的场景和机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到统计的实际应用场景,并且从中获得更深入的知识。

  四、结论

  通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统计,我们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方法。在学生参与的统计过程中,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并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判断力,使得课堂成为一个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第三部分:选取实际情景,引导学生分析

  1.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分析

  2.南京旅游人数情况统计表分析

  【评析:这些例子与学生实际情况切合,使学生更有兴趣去分析,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民主精神。】

  第四部分: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的区别是什么?

  ii.教材上的三个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每种球类活动的喜欢人数分别有多少。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哪个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有其他想法吗?

  iii.制作统计表需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讨论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这种用教材教学的方式很生动活泼,让学材有生命力,尤其是对原始数据表和数据统计表区别的讨论,增强了学生们对统计过程的认知。同时也通过比较,强调了每种方法的优越性,并提示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选用最适合的方法。】

  第五部分: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情况,请统计一下。(学生统计失败)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了)

  ii.要计算车辆通过情况,需要怎么做?

  1.需要分类。(确定要统计的车辆种类)

  2.如何收集数据?

  3.如何整理数据?

  4.如何制作统计表?

  5.对结果进行分析。

  iii.讨论如何快速统计。(如何分工)

  iv.汇报分工情况,对活动有什么感想?

  v.从统计表中你想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例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空气污染等)

  【评析:本节课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通过生活背景导入新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过程,最终通过应用解决问题,达到了数学教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适度介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应用题;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学习指导:

  应用题解答的关键步骤,是分析数量关系和线段图比较。线段图比较直观,可以

  把一道应用题的条件、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反映出来。画线段图既是

  一个审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过程,线段图画正确了,应用题

  的数量关系也就清楚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随之而出,问题迎刃而解。

  学习重点、难点: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网上连接电子信箱出示画面)服装工厂的工人正忙碌地生产着衣服。一个工厂的

  生产必须制订一定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计划的'完成

  情况进行计算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帮这个工厂的计划生产完成情况计算一下:(出示简单的应用题)

  1、根据线段图口头列式。

  (1)服装厂计划做一批衣服,平均每天做75套,5天做多少套?

  每天做75套

  (2)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计划做660套

  已经做了375套平均每天做?套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亮出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第一、二行。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投影)

  2、板书课题:一般应用题(一)

  3、教学例1。出示例题。

  (同学们:如果我把练习(2)中“已经做了375套”换成“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

  天做75套。就得到我们今天学习的例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7页,一起阅读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3天做完。

  平均每天做多套?

  (阅读后,请带着“你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去完成例1的解答的呢?”这个问题去自

  学课本47页和48页)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理解题意;

  2、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列式计算;

  4、检验,写出答案。

  ⑴审题,弄清题意。(板书)

  想一想(A)

  A、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呢?

  答: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

  一种是摘录条件和问题。

  另一种是线段图:

  计划做660套衣服

  前5天做好的后3天要做的

  每天做75套每天?套

  想一想(B)

  B、问题中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是指哪些天的平均数?

  答:问题中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是指剩下3天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不是指全部数

  量的平均数。

  ⑵根据刚才的题意分析,你能说说这道题的分析思路图吗?(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⑶根据分析思路图中的数量关系你们知道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算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教师板书:列式计算)(请你们阅读课本47页,并完成第三步的算式,再写成综合算式)

  ㈠已做了多少套?(板书)综合算式:

  75×5=375(套)

  ㈡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

  660-375=285(套)

  ㈢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285÷3=95(套)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布贴人像》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布贴画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布贴人像的工艺技法知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布料人像的裁剪、粘贴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布贴画的工艺技法知识,并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布贴人像的制作。

  作业要求:

  有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布料,粘贴一幅同学、老师或家长的像。

  课业类别:

  工艺设计制作课。

  学生学习用具准备:

  图画纸、彩色布(要颜色不同、质地不同的布料)及人像图片、胶水。

  教师教具准备:

  范画、步骤图、彩色布、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1.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踊跃回答问题。

  2.检查学生带图画纸、布料、人像图片的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什么是布贴画?

  :运用布料的不同颜色,不同质地进行组织、粘贴,以表现形象的方法。

  三、上次作业

  (出示6幅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业讲评)

  优点:裁剪、粘贴技巧有提高,注意了巧用布料。

  不足:画面的组织、疏密、遮挡处理不好。

  四、讲授新课:

  (出示范画。书16页上三幅学生作品教师课前制成大幅范画)

  1.分析范画内容。(意图: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并引发美感,提高兴趣。)

  设问(1)三幅范画表现了什么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人像。有男、有女,有短发、梳辫子的,还有戴头巾和戴眼镜的。还表现了不同的相貌特征,有的人脸形是椭圆的,扁圆的。眼睛有大有小,鼻子有窄有宽,嘴也有大有小。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设问(2)三幅范画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表现的?

  :是用布贴的方法表现人像的。

  2.出示课题:布贴人像(板书)。

  3.向学生讲清本课及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本课将在前面布贴《一篮水果》、《瓶花》作业的基础上学习用布贴制作人像的方法。本课时进行设计,并根据画面需要确定所需的布料。本课学习用布贴为同学、家长或老师制作一幅肖像。

  4.分析范画的表现形式特点:

  设问(1)选择布料应注意什么?

  :比如对颜色的选择,根据表现的人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色彩及图案来确定布料的颜色,并且可以进行夸张。在选择布料质地时,根据人体各部位的特点进行质地选择。比如头发、眼睛适合选用较厚而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去表现头发、眼睛的厚重感。皮肤则应选择薄料去表现皮肤的细嫩、光滑。甚至巧用布料质地与颜色。(出示范图:书上下面一幅作品。)这幅作品用了一块小白花的花布做衣服,给人感觉穿了一件蓝底印花的衣服,又用了一块花布做蝴蝶结,与红头发的颜色形成对比,花布与一种色的布又是一个对比,使要表现的各部位又清楚、又有变化地表现了出来。

  5.分析作业步骤:

  (1)构思:确定表现的对象(举起教师已准备好的人像图片)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通过认真观察人像图片,找出人物最明显的形象特征。

  (2)画草图:用较大的作业纸8开或16开都可以。

  按以下步骤草图:(示范)定头的位置,画头的基本形,画出脖子的位置,画领口及衣服上半部,刻画头发及五官的特点。她是一名活泼可爱、关心同学、帮助别人、尊敬老师、家长的优秀少先队员。

  (3)根据表现的人物的肤色、头发颜色、衣服的颜色和样式确定选择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

  五、课堂练习:

  构思、画草图、选择和确定布料。

  六、课堂:

  选择设计人物形象特点突出的作业讲评。布置下次课准备的学习用具:草图、选择好的不同颜色、质地的布料、剪刀、胶水。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草图、布料、剪刀、胶水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知识:

  设问:布贴画怎样来选择布料?

  :要根据表现对象的各部分结构特点来决定。如人的皮肤适合用薄一点的布料,毛发则需要厚而有毛茸茸感觉的布料。

  三、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1.分析布贴人物画的结构层次。

  用布粘贴人像时,一般是头发、五官粘在脸的上层,脖子在脸的`下层,衣服领口压在脖子上层,红领巾在衣服上层,领子下层。

  2.向学生讲清本课的任务。

  3.分析作业步骤并示范

  (1)按粘贴的顺序进行裁剪。

  A.用已选定的适合表现人物肤色的薄布料,按草图的位置、大小、脸的基本形状剪下来,放在一边。

  B.用已选定的带毛茸茸感觉的布料,按照头发的样式剪下来。用适合表现衣服的布料,剪出上衣的上半部分形状。放在一边。

  C.用已选定的花布剪出蝴蝶结,用较厚,毛茸茸感觉的布料剪出眼睛,选出比肤色略深的布料剪出鼻子的形状。用红布剪出上下嘴唇、红领巾放在一边。

  (2)将剪好的的布料,按粘贴的顺序放在草图上,检查裁剪是否合适,可以进行修改。

  (3)按层次、顺序粘贴。

  A.将“脸”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恰当位置上用手抚平贴好。

  B.将“头发”的背面涂上胶水,粘贴在脸的上层位置。将“上衣”的背面涂上胶水,粘在头下部衣服的位置上,高领还可压住脸的一部分。

  C.将“蝴蝶结”粘贴在头发一侧上层,使其压在头发上面。将“眼睛”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鼻子”,上、下嘴唇粘贴在恰当位置上。将“红领巾”粘贴在领口位置上。

  (4)一幅完整的人像制作完成了。

  四、课堂练习:

  剪贴脸、头发、上衣、剪贴五官、蝴蝶结、红领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

  (1)选择人像特点突出、巧用布料、有层次的作业讲评。

  (2)也可把全班作业排列在一起,搞一次小型观摩会形式的。

小学数学教案7

  【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第69页练习十六的第1—3题。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并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义、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探索和验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

  (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演示:请同学到黑板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在哪儿呢?着一定有什么奥秘吧?想不想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与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

  师:你能“画几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自己试着画一画。

  (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图)

  生:可以画锐角三角形,也可以画直角三角形,还可以画钝角三角形。

  师:在数学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和。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可以测量出每一个内角,然后求出三个内角的和。

  师:好,下面我们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种类型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计算出每种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强调说明: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时,中心店对准角的顶点,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角的另一半落在刻度线是多少度。

  生:通过测量发现,任意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都是180°

  师: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吗?

  生:用剪刀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可以拼成同一个平角,也能得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师:谁能展示一下?

  生1:把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拼一拼发现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即180°。

  生2:把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即180°。

  生3:把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发现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的'还是平角,即180°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同学们通过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看似简单的量量算算、剪剪拼拼,实际上是探索知识的实验方法,这样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本领。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你在数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测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求和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通过剪、拼的方法也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3: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3、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突出重点,必须分清主次。

  2、不能孤立重点,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一般烘托出重点。

  3、认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须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把握关键。

  四。教学方法(过程):

  1、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课堂小结,习题作业等。

  2、设计顺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3、顺序启发式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边讲边讨论,边复习边讲授。

  4、使用以下提示语: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明确的计划指导下,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果;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的运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0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    (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小学数学教案11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数字。

  课前准备: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1、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2、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这2个新朋友是谁?

  3、板书:1 2 3 4 5

  4、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3)我准备拿5把玩具请好朋友玩。

  (三)揭示课题。

  1、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2、板书:玩具(1、2、3、4、5)

  (四)指导书写。

  1、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1?2怎么写?

  2、指名板书。

  3、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4、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5、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6、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第二节

  一、数数、读数、写数练习:

  1、游戏。“用掌声告诉同学”。

  (1)教师站在教室后面出示数字卡片“3”,一个小朋友站在讲台前面对老师,看到数字后以击掌的形式告诉下面的小朋友,小朋友们听掌声报数。学生报数后,老师贴出数字卡片3。

  (2)依照(1)继续出示“1”、“2”、“4”、“5”的练习。

  2、教师请学生把黑板上的数字按一定的顺序排好。

  (学生有的会按从大到小,有的会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3、数数。(数小棒)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字卡片,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拿小棒。比一比谁拿得又快又对。

  4、写数。(课本第7页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问:“这幅图画着什么?”生:

  3个苹果。

  师:用数字几来表示?

  生:用数字3。

  (2)接下去,小朋友自己数数物体的个数,然后想想用哪个数字来表示,把它写在田字格中。

小学数学教案14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2、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知道底和高会求面积吗?如果剪去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角,剩下的会得到什么图形呢?哪个图形的面积你会直接计算?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3、揭题。

  二、新授。

  1、出示梯形图。

  (1)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提示:求梯形的面积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样,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它的面积?

  (2)操作实验。

  反馈: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指名拼一拼。

  指导拼法。

  ①重合。

  ②旋转。哪个梯形旋转?一般可以怎样移动一个梯形?旋转到两下底成一条直线为止。

  ③平移。

  思考:通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2、出示直角梯形图。

  (1)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又能拼成一个怎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2)提问:拼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

  (3)观察:每个直角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并且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一半。

  3、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思考:(1)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比较梯形的高与拼成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4-2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