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6 16:26:22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重难点:找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1、玩具,英文字母一盒。

  2 、多媒体课件;贴图片和找书

  3、 看卡片,找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齐说儿歌;眼不离老师,脑不离问题,勤思多动脑,智慧数第一。

  二、前提测评

  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方向,想一想,还会吗?先练习一下:上下前后左右

  三、引入:

  再说,爸爸妈妈经常带我们去看电影,进到电影院,能不能随便坐呀?你想不想自己来找位置呢?这节课老师就来领着大家一起来找位置。板书课题;找座位

  四、新课达标

  1、 认识第几组

  一般从左往有数,第一竖行是第一组。师让第一组的小朋友拍拍手,第二组的点点头,第三组的伸伸手......

  2、认识第几排

  一般从前往后数,讲桌的'后面是第一排,请第一排的小朋友站起挥挥手,第二排的摇摇头,......

  3、让生介绍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并说一说前后左右是谁?

  4、介绍你坐在谁的前谁的后?

  5、四人一组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6、全体学生动手在黑板上贴画:学生座位平面图

  先找哪个位置是你的?再贴

  请第一组生来贴,第四排生找你的位置,......第三排第四组的小朋友和他的前后左右的小朋友一起上来贴

  五、课间休息看动画片猫和老鼠

  六、达标训练

  1、连线;帮小动物找家

  2、帮小动物找书

  3、找字母

  4、说一说你住在几楼几号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公因式入手,通过适当变形找到公因式,第(1)题添括号,第(2)题连续两次使用提公因式法,让学生体会整体的思想方法。还要注意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三、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对学生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做讲解和变式训练。

  提高训练

  2、把下列多项式因式分解: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什么,如何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以及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P62第2题的(4)(5)(6),第4题。

  扩展阅读

  提公因式法导学案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16页的内容及第17页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掌握3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与掌握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小棒。

  学具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帮助小熊一起解决“需要几个轮子”这一数学问题,大家打开课本16页,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有一个小朋友在给三轮车安装轮子。

  师:大家发现图中的数学问题了吗?

  生:一辆三轮车3个轮子,9辆车需要几个轮子?

  二、探讨新知

  1、数一数,填一填。

  师:一辆车3个轮子,2辆车几个轮子?

  生:2辆车6个轮子。

  师:好的,下面大家就用圆片代替轮子摆一摆、数一数,看看3辆、4辆……9辆车分别需要几个轮子,并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独立摆、数、填,老师个别辅导。)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生:我是每次加3、6加3等于9、9加3等于12……

  师:好办法,就是每多一辆就多了3个轮子。用连续加3的办法可以算出9辆车需要27个轮子。

  2、合作学习,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

  教师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问: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摆一个三角形要3根小棒。

  师:一个三角形是几个3?能列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1个3,1×3=3或3×1=3。

  师:很好,同学们的乘法知识掌握得很不错。大家能编句口诀记住1×3=3吗?

  生:一三得三。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自己编出乘法口诀。接下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两人一边摆三角形,一边说算式,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编写情况。)

  3、集体交流反馈。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同桌之间合作得非常认真。相信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呢?

  (引导学生说了算式和相对应的乘法口诀,老师可以多让一些孩子反馈,加深他们对乘法口诀的印象。)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自己编出了有关3的乘法口诀。下面,每个小朋友自己把乘法口诀读一读。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记住3的乘法口诀。

  4、找规律,记忆口诀。

  (1)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中交流。

  (2)全班反馈。

  师: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

  生1:我想,如果忘记了,可以用加法算一算。

  师:哦,你是把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来记的。其他小朋友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发现上下两句口诀得数相差3,我背诵的时候只要每次加3就可以了。

  师:你的发言真精彩,其他小朋友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大家试试,用××同学的方法是不是能较快地记住3的乘法口诀。

  (给学生再次用规律记忆口诀的时间)

  师: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要善于观察、思考。这样,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三、巩固练习

  1、口诀接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诀接龙比赛,接得又对又快的小组获胜。

  2、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用口诀的情况和认真观察题目的习惯。

  (可以采取同桌交流的学习形式进行反馈)

  3、练一练的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后填数,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找到的规律。

  四、总结

  师:最后我们用今天学的3的乘法口诀,计算有关3的表内乘法,比一比,哪位小朋友用口诀求积最棒。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计算并说出所用的口诀。)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实验,容量

  ⑴ 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 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出示课件)

  生:一样多。 左边的……

  ⑶ 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生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3: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

  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 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实际操作:

  ⑵ 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工具。(出示、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 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

  (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出示课件)

  2、先请一位学生读题。

  生: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分别测量它们的容量。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

  分小组进行。(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量杯或者量筒,准确量出同样多的水。

  生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然后分别倒进水,使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哪个杯子容量小。(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

  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

  困难。

  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2、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己探索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

  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教后记:1学生对看图数数很有兴趣,并能根据图说话,掌握了数数的技能。

  2对于事物与图的对应(点的对应)不太清楚。

  3学生还不太能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数数。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西师版___年级上(下)册___页

  执教者:______

  教学课时:第___课时

  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技能:了解______,掌握______。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______方法,体验______。情感态度:通过感受______,培养______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2、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3、关键:(结合实际,找出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多媒体、一些数学图形

  2、学具准备:实物、数学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或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xxx内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说后引入新课)

  2、老师昨天遇到一个难题,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今天我想叫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生说后老师引入新课。

  3、出示主题情景图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小组交流。

  (3)、反馈信息:

  生1: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

  生2: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3:我是这样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刚才我们通过______方法,了解到____________,那老师觉得____________样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认真想认真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指明学生答(学生举手回答)。

  (3)师生共同讨论。

  (4)完成练习题。

  2、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

  (3)个别展示。

  (4)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1)出示题目。

  (2)学生读题思考。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选代表展示。

  (5)集体订正。

  四、小结:让学生谈收获,学习了本课有什么样的想法,觉得本堂课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一同分享,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布置作业:(第___页第___题).

  六、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课题)

  ____________(内容简析)

  教学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能提供改进的方案吗,有哪些突发的灵感,课堂上有没有印象最深的讨论以及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自我评习:这个万能教学模板实用性较强,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学中存在的随意课、盲目课和单纯的传授课等不规范、教法陈旧的教学形式,逐渐形成符合教学规律,利于学生成长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初登讲台、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是一种全面把握教材,宏观感受教学全过程,快速规范教学行为的好方法,便于教师逐渐提高研究层面,取得更大收益。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 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

  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

  四、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出示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巩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较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现在请大家进行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

  ii。如果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

  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收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一下结果。

  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

  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完成101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

  【评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行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清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双基训练扎实。

  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巩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办法去统计。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教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出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

  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2)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数6和7。

  2、指定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的设计:

  1、在导入部分,我用给小马编编号,说说你是怎么编的?形象有趣的导入到6、7的结构性知识,为新知的技术创设了条件。

  2、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6、7你知道了什么?确切地了解相关信息,你想学到什么本领?你有什么问题吗?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从生活情境(主题图)形象的得出数学6何。摆摆小棒,怎样把6变成7,把7变成6初步建立6和7的概念,并让学生举例说说6、7可以生活中的什么?用学生事例来描述抽象的6和7,培养了的数感。

  4、写数部分,我请学生先写写,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写字基础,正视了学生自己之间的差异。“用比前一次进步的你来展示一下。”再由教师范写,在难点的地方加以示范,强调了学生写数的积极性。

  5、让学生用6和7根分别摆一摆,摆出学生喜欢的图形。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自由地发挥想象,能够达到数行结合的目的。

  6、练习部分:通过对1—7数列的排列,观察、改动,巧妙地体现了数列的某些性质。开放性地猜数游戏,把学习寓于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大脑和感官并用,开放性适当地发展了学生思维,并进一步巩固了已学的知识。

  7、小结部分:从教学效果来看,可有可无。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教材第4—5页练习一7—11题及12—14。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种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一些比较复杂的三步式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出示复习题:

  1、230—(64+12×3)

  2、630与120的和,除以110与80的差,商是多少?

  先让学生做第1题。提问:

  “这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小括号里面有哪些运算?要先算什么?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一个式题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小括号里面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

  再做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核对时教师提问:这道文字题最后求的.是什么?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明确题目求的是什么,然后再确定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列出算式后要检查一下是否符合题意。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8题。

  先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教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核对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2、做练习一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每一道题时教师可以提问:这道题最后求的是什么?你是怎样列式的?如果式中有括号可以问为什么要加括号?

  3、做练习一的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

  提前做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一的第12*—14*题。

  三、作业

  1、练习一的第7题和第10题。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案10

  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时机,采取多媒体技术,融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辅助,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学成效,达成教学目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较为容易、直观地给学生进行展示讲解,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从而活跃沉闷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更加有趣诙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教育信息技术随之不断提升,更多的教学领域开始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中,很好地综合了图文以及视频、音频,达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1]。这种教学措施大大改变了老旧的教学形式,极大弥补了教师讲课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将信息技术恰当地应用于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基本素养。

  2.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过去依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绝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只有合作学习、自我探索、主动探究,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教学,方便设立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有效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教学乐趣,变难为易,变复杂为简单,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探索学习。

  如学习圆这部分时,让学生自我探索圆各元素之间的奥秘,给他们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首先,在画板上随意画出一个圆,让学生充分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测量、计算,测量出相关数据,计算出对应比值,可以很容易计算出一个π的近似值。进一步验证π是否为一个固定值,再随意画出多个随机圆,再次进行测量、计算。在此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学习,或者技巧性能力的学习。比如在几何画板中画圆时,拖动圆上任意一点即可改变圆的大小形状。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看出圆周长同直径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数学实验,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可以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发挥技术优势,简化教学过程,激发探索热情和精神。

  降低教学难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仍处在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转变中,因此,降低数学教学难度成为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的引导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切身体会数学知识的演变,更好地理解数学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融合,更好地为讲解数学中较为抽象的知识提供了方便,比如平移、叠加、渐变等都已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动态、清晰地展现。将图文进行动态化转变,将抽象概念经形象化演示,学生可以直观感受,进而开发思维能力。如几何画板极具动态功能,可以很容易将圆平均非为很多份,还可以将这些若干份的图形再次组合,拼接成类似长方形的形状。通过一系列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切分的份数越多,扇形的圆弧就越来越直,扇形的形状也就越来越接近三角形的形状。而这些取得图像拼接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一系列的分、拼,深刻地了解这一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就很容易得出并且深刻理解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对此中涉及的'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学生得以充分体验。

  营造新型课堂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网络状态下的对话及交流。不仅教师的教育主导地位得到体现,也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改变不良学习习惯和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互动,推动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3]。

  如在学习年、月、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选择好相关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可以涉及实践、互动交流、论坛等。比如设置万年历表格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决定,随意选取年份来进行观察,然后将自己观察到的数据进行电脑输入,并发布自己的观察数据。以此,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中,一起进行学习研究。不同学生的选择不一样,观察到的数据也是不一样的,得到的数据还具有多样性及可靠性。经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比较,可以轻松发现,一年有12个月,而且这12个月中天数31和30的月份是固定的;然而二月份的天数是不固定的,有时候是28天,有时是29天。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学生自主探究、通力合作、协作交流,从而乐于学习。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数学的方法、精神、内容既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又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从事数学教育不仅是在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在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进程中,不仅进行数学知识传输,更要注重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提升课堂的文化品质,有利于学生文化精神的体会,注重其他文化的渗透,形成多元文化互动和谐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发展、数学精神、数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教师应做出适当渗透,以达到影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数学相关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专题网站的形式开展教学。如:“数的认识”,可以进行甲骨文、象形文字等古文字资料的收集;“圆的认识”,网站链接内容可以讲解《墨经》《周髀算经》等我国古代数学典籍;在教学圆周率时,不仅可以讲解世界对圆周率的研究历史,还可以介绍我国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的圆周率。除了介绍数学文化,还可以引导学生熟练利于网络检索,方便自主学习,信息收集、分析。

  3.结束语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信息技术助推小学数学教学不断进行改变和完善,越来越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数学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全方位落实各项教育改革措施。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下的数学教学,必将积极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提高,优化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和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韩伟.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学周刊,20xx(6):37.

  [2]马俊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学周刊,20xx(4):102-103.

  [3]齐学兵.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xx(3):71-73.

小学数学教案11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初步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除法计算中的一些基础知识。

  教材内容

  1、口算除法。

  口算除法包括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数的口算。

  2、笔算除法。

  笔算除法包括一位数除二、三、四位数,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2、拓展主题图的情境视野,根据实际情况将出发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等联系起来,是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1、口算除法 3课时

  2、笔算除法 9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小学数学教案12

  云鹰友好小学余志明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第一单元:准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4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59页例1、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会根据乘法的意义编口诀。

  2.熟记7的乘法口诀。

  3.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4.让学生学会与同桌交流。

  教学重点: 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

  教学难点:

  难记的.口诀: 五七三十五和六七四十二。

  易混的口诀: 六七四十二和四六二十四。

  教具准备: 卡片,投影片,49个三角形拼成的7条小船。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出示卡片)

  二、读题说得数,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2×4= 3×5= 6×6= 4×6=

  5×6= 6×4= 3×4= 4×3=

  三、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2至6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同样要求大家熟记,看谁记得快。

  四、新课教学

  1、出示准备题:7个7个地加,加到49。

  1个7 7

  2个7 14

  3个7 21

  4个7 27

  5个7 35

  6个7 42

  7个7 49

小学数学教案15

  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是,使学生们能够认识圆形的特征,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此外,学生们还将学会计算圆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并理解圆弧、圆心角和扇形的概念。此外,学生们也将了解轴对称图形,并掌握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最后,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学生们还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们认识圆形和轴对称图形,并掌握圆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本单元的难点在于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认识圆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认识圆形,掌握其特征,并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生们还将学会使用工具画圆,并培养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们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认识圆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画圆的方法,以及认识圆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包括多媒体课件和圆规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请学生列举出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2.出示其他平面图形,并让学生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3.出示圆形图案。

  (1)圆形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形是一种曲线图形)

  (2)请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

  (例如钟面、车轮、水杯和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以及如何画圆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并让学生折纸片,寻找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和小组讨论,学生掌握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并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和半径都相等”的结论。

  3、学生自主量出手上圆的半径和直径,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4、学生做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学生观察教师画圆的方法并自学课本内容,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按练习要求画圆,并由组长检查评比,最终由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学生回答判断题并说明理由。

  2、按要求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3、思考如何在操场上画出指定大小的大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并纠错,最后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学生回顾学习收获,并讨论自己的表现和学习效果。

  你在本节课中获得了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授课表现是否还有其他提升建议?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