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优秀)小学教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教学教案1
《麦哨》这篇文章很美,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以略教,让学生自学,积累词句为主,教师可以在学生不懂处给予讲解、点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孩子们生活的快乐;二是感悟作者语言的优美。理解这篇课文,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就是“麦哨”是什么?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麦哨是什么?从课文看出是“呜卟呜卟的声音”,“这声音是欢快、柔美的”。教师可以介绍麦哨是用麦杆做的一种玩具吹出来,农村孩子经常玩的。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麦哨是乡村孩子天真活泼、快乐自由的像征。这一点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需要结合全文去理解。课文几次写到了麦哨?两次。一是开头,二是结尾,这叫首尾呼应,应当让学生知道。文章的开头第二小节与结尾第八小节有几句话理解起来很难,如:“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那么欢快,那么柔美”和“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素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这两句话可以连起来看,什么是声音在“麦叶上掠过”,其实是跟风儿拂过麦叶。
读完全文,文章到处洋溢着快乐,充满着活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摘抄、读背一些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再让学生根据上面几篇课文学习写景文章的经验谈谈自己摘抄的句子写好在什么地方,特别是要谈谈好在哪些词语上。
文章第三段中写小朋友外貌的句子,联想是很有特色的,“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文章第四段写得很美,很值得背下来。当中运用了排比写出了田野的变化,特别是最后写出了乡村孩子天真活泼,富有生命力的形像。写麦田的句子,作者用了拟人与比喻,要让学生去品一品词语,如:“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与新装”中“换上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中的“擎”,还有“犹如乐谱上的线条,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文章五、六小节写得是孩子玩耍的场面,让学生去读一读,谈谈感受。语言上最有味的是写吃“茅茅针”的这个片段,读起来让人身临起境,垂涎欲滴。
教学这篇文章要注重词语的理解和积累,比如“欢快、柔美、鹅黄嫩绿、真沁肺腑,此
起彼落”等,还有一些城里孩子不懂的词,如:绣花兜、彩头巾、麦穗、麦芒、茅茅针等。
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导读中明确指出: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段,并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仔细阅读本组课文,发现本组的'每篇课文中都有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而且各有特色,而《麦哨》一文中对田园景色的描绘很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抓住景色描写最有特色的第4自然段,采用和《乡下人家》的对比学习,品读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写法。另外,我在课堂中将展示自己的下水文,来提升学生对田园风景的进一步认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为本单元的习作打下基础。另外,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着力体现方法地指导和运用,并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自主探究文本特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凭借拓展阅读和启迪谈话,激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乡村生活,使之永恒”的欲望和动力。
反思:
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改进措施:
1.课前让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收集田野风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2.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可直接从课题设疑,激趣导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习前面三篇文章的方法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接着以探究问题带动朗读,最后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课题导入,可让学生在读过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好奇心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充满乐趣,认真读书。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由课题产生的问题,交流体会,教师要指导学生感受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景色的美丽亲切,孩子们玩耍的内容多么地贴近自然,形式又是多么的丰富多样,而感情又是多么的热烈,正如同欢快柔美的麦哨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传承久远,同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最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并摘抄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3.多读,是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本文朗读的情感基调应欢快柔和。
4.朗读时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似的”的“似”的声母读翘舌音,“剥开”的“剥”读bāo,“黑白相间”的“间”读四声。
5.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展阅读,可推荐学生阅读《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原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由课题产生的问题,这样在交流中感受到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绿色的美丽,孩子们玩耍的内容贴近自然……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样不仅巩固了读的感情,也加深了对课文中语句的理解。课后我又鼓励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值得高兴的是在这节课中学生读得投入、有兴致,一些平时不能大胆读的同学,也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其中,读自己想读的语句,课堂气氛活跃。
小学教学教案2
Unit3Part ALet's talk
一、教学内容简述
小学英语(PEP)三年级下册Unit3 Part A Let's talk部分,主要通过情景会话,让学生学习询问别人看见多少样东西以及如何赞美别人的东西,并且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听懂并在情景中灵活运用句型:How many...can you see? I can see..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交际语,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拓展练习。
3、培养学生用新语言做事情的兴趣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熟练掌握句型How many..can you see? I can see...
(三)教学准备
录音带、铅笔,风筝等实物,动物图片,头饰、单词卡。
三、教学流程
Step 1:warm up
Greetings
T:Good moring boys and girls
S:Good moring Mr liu
T:How are you?
S:Fine thank you
T:I am fine too.
Step 2:Pressentation
1、从猜数字游戏中自然引出“How many"
2、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物。
T:Look! How many pencils? How many books.. S:1——15
T:How many 后面词有什么特点。
S:名词复数...
3、找一名学生做助手,利用How many进行对话。 T:Hello
Ss: Hello!
T:How many pencils
Ss:Two
T:Ask your friend, ok?
(全班进行操练)
Step3: Study"Let' talk"学习对话。
1、出示风筝:
T:What is this ? Is it beautiful?
S:Yes
T:Beautfuil!
T:Let us look at this picture.
2、教师用自问自答法导入对话。
3、放录音,学生跟读,教师领读。 Step4: Practice。
1、同桌练习对话。
2、两人一组对话。
3、引导学生观察教师里的.东西,让学生进行练习对话。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点,以交际为目的的原则 ,开展教学活动,整个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中感知,在活动中训练,在实际中交际,在任务中运用。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之中。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并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并且利用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营造学英语的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在情境中感知,在兴趣中运用所学知识和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态度,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语感,使他们形成了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学生们通过表演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不足之处
1、在整堂教学中,部分后进生表现不够积极。
2、环节的过渡语言组织也不够到位,给人的感觉跳跃性很大,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
(三)、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小学教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11观潮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小学教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照哈哈镜,激发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发现。
2、通过照一照,摸一摸,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使孩子能知道凹、凸镜。
3、培养孩子乐于探索影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生活中各种不锈钢制品(如:碗、杯子、热水瓶、锅子、锅铲等);凹、凸两面哈哈镜;人手一张会发亮的板(制作方法:在每块泥工板上贴上银色闪亮即时贴)。
课时:4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活动,激发孩子在照哈哈镜时寻找发现。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面很有趣的哈哈镜,你们想不想来照一照,看看哈哈镜里的你是什么样的?照完以后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二、进入活动主题,使学生发现影像。
1、初次尝试——发现影像
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也有许多东西会让我们照了变的很有趣。比如:我们吃饭的碗、烧菜的锅子、热水瓶等等。不信呀,就请大家试一试。照一照热水瓶里,碗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师:你照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碗里的我倒过来了;我发现锅铲柄上的我变长了;我发现茶杯盖子上的我头变大了脖子变小了——————
师:为什么热水瓶里,碗里,锅子里的你会变的这么有趣呢?
第二课时
1、再次尝试——探索影像
师:请小朋友再去照一照,并且用手模一摸,想想你为什么会变。
学生:我摸到碗的外面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我摸到锅铲有的地方光滑有的地方不光滑——————
小结: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照出来才这么有趣呢!
2、探索活动
师:请小朋友从椅子底下取出一块板,这快板也能让我们的脸照的很有趣。请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怎样照才能让我们的脸变的很有趣?
请学生上前边演示边讲解自己的发现。
总结:原来呀当板凹进去的`时候会把我们的脸照的胖胖的,这就是凹透镜;当板凸出来的时候会把我们的脸照的瘦瘦的,这就是凸透镜。我们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吧!
第三课时
一、引导学生照哈哈镜
师:哈哈镜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生:“变成大胖子了”“变得又瘦又高”“上面瘦瘦的,下面很肥”
师:为什么哈哈镜里照出来的人,会变得这么有趣呢?
(请你看一看,摸一摸哈哈镜面和我们平时照的镜子有什么不同?)”
小结:哈哈镜的镜面是凹凸不平的,是不是这个原因才使里面照出来的人变得很有趣呢?老师先不告诉你,要请你们来玩一个东西。
二、引导孩子操作锡箔纸板。
1、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来照一照,让照出来的你变得很有趣。并把自己所用的方法及结果记录下来。(学生进行探索)
2、师:你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这块板凹进去或凸出来的时候,照出来的我们会变得很有趣。现在,你知道哈哈镜的秘密了吧。
第四课时
一、引导学生在周围生活中寻找有趣的影像。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照出你有趣的脸,现在,老师要请你到四周去照一照找一找。学生进行操作探索活动
师: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小朋友发现有许多东西都能照出脸。当镜面凹进去或突出来时,照出来的脸会变得很有趣。
二、游戏——《我照哈哈镜》
请学生边念儿歌边用肢体表现高、矮、胖、瘦等。
《我们来照哈哈镜》
嘻嘻哈哈,我们来照哈哈镜。
不准动不准笑不准开玩笑。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望远镜等,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光的秘密。
小学教学教案5
这是一篇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为主题的课文,文章层次分明,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描述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读来使人身临其境,深受震撼。真是一篇学生喜欢的佳作美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附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江面平静出现白线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看)浩浩荡荡
(听)山崩地裂
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沸腾深深震撼回味、赞叹天下奇观!
小学教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
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可以)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小学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3、将阅读和欣赏结合起来,了解课文描写画面上的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在课上和大家一起欣赏一幅了不起的古画,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
(指名读课题)
2、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己理解回答)说的真好,就是名字让中外人都知道,大家齐读课题
3、那么课文到底向我们展示一幅怎样了不起的绘画作品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77页,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听老师说下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反复读几遍,看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等会我们大家做下交流,好吗?
2、学生汇报:
师:看来大家已经有所收获了,那么把你读书的收获与大家交流一下,你知道了一点什么?
生汇报:(1)画名
(2)作者
(3)长528米,高24、8米汴梁
(4)有趣的情景(你是从哪知道有趣的?给大家读一读。)
(5)人多行业(你愿意把这么多人干的行业给大家读一读吗?)
(6)街市上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你愿意读一读吗?)
(7)古都风貌生活情景(贴出板书:历史价值)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师通过学生汇报相应贴出板书。)
3、小结:师指前三样板书,你从哪找到这些内容的?(第一段)第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信息量却很大,它向我们总体介绍了这幅画。(贴出板书:总体介绍)让我们一下子了解了这么多,拿起书本,让我们齐读第一段。
此后课文二三四段向我们具体的介绍了画面的内容:行业、热闹的街市和桥北头热闹的场景(贴出板书:具体介绍)
最后一段向我们介绍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三、学中做
1、同学们刚才通过读课文了解到这么多知识。要想把读到的内容长久的保存下来,可以摘录里边关键的语句做成资料卡永久的保存,这样就可以常看常用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资料卡。让我们再读课文,学习做资料卡,你也可和同桌商量一块完成。
资料卡
画名
年代作者
大小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3、利用资料卡交流收获。
(1)前面部分(画名——大小)找一名学生汇报。
(2)画面内容谁愿意做下介绍?(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3)历史价值谁愿意交流一下?(古都风貌、历史场景)
四、赏读
1、下面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这幅画,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找,看能不能在这幅画中找到刚才你读到的内容。(学生一边看一边指)
2、想不想再看一遍?(出示画面的一个片段)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看画。读读课文二、三段,再读读课文看看画,找一找从哪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呢?
(学生自由读感受,师巡视)
3、学生汇报感受:(1)人多(2)热闹,店多(3)虽然人小,但画的清楚细致
4、齐读二、三段
老师和学生一起读课文的二、三小节,把我们对画的欣赏一起读出来,感受这幅画的精彩(最后齐读课题,点明中心: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5、这是我们刚才读到的内容,画上还有很多书上没有提到的其他的。谁愿意上前边把你看到的给大家指一指说一说。(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我还看到了````````在干什么
6、交流桥北头有趣的事情
下面桥北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看图再读读课文,把你的感想与大家交流一下。这么有趣的事能画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的逼真、传神)
7、总结(结合板书)
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一个小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画卷中看到宋代各种各样的行业,还能看到热闹的街市、有趣的场景,仿佛置身与八百年前的的古都,了解到当时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的生活场景,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齐读课题)名扬中外的画。
8、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画。
五、感悟
1、学完了这篇课文,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比如有精美的民间工艺,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等,今天的作业是回家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班会课的时候进行专题的展示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详细介绍具体介绍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汴梁行业古都风貌
张泽东街市生活情景
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情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学中设计中体现以下两点:一在内容上,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学生自读课获取信息。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我并没有放任自流。我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的零星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不断辐射到全体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学生已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读文,感悟语言,激发情感。重点赏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节,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交流:学生有的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有的还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画中传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这一过程仍然充分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读书感受,没有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花费过多的时间。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画,课文的插图很小,上课时,我找到的图片资料放大后不够清晰,不能让孩子到前面来指一指,说一说你还看到了什么内容,是一个遗憾,所以,我让孩子们课后去查找资料看一看。运用班会课在进行交流。
小学教学教案8
一、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玻璃制作的工艺品。
2、你们看,玻璃制品不仅可以美化我们的环境,科学家还发明了很多新型玻璃,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型玻璃》。
二、初读课文。
要求:轻声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三、学习课文。
A、学习第一段。
1、出示学习要求:
1、读一读:把这段话读正确、流利。
2、圈一圈:介绍哪一种新型玻璃。
3、划一划:这种玻璃有什么特点和用处。
4、写一写:概括出玻璃的特点和用处。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交流反馈。出示表格,填入表格第一行。
4、小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B、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四种新型玻璃。
1、四人小组一起讨论学习。
2、小组交流学习结果。一边交流一边填入表格。
四、复述课文。
现在,我是新建成的钱江大厦的总经理,在大厦装修的时候需要一大批玻璃。如果你是新型玻璃中的一种,你会怎样向我推销你自己?
学生自由准备。要求:说清楚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和用处。
指名学生复述,评议。
五、展开想象。
你们还想设计什么
新型玻璃教学反思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型玻璃教学反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我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新型玻璃》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教学时,我采用如下步骤进行教学:①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我在这节课想重点介绍的所有问题。接着,再读课文,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生字词,将课文读流利。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此环节激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质疑。②教师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展开讨论,在书上划下相关词句。引导学生用“读课文——找出描写第一种玻璃特点和用途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③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一段说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小组合作填好表格后再请学生上台填表。整体概括发现作者的写作特点。④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选择某种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话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师生评议。设计小小发明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后反思: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认识到,要想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必须做到:
1、话题生活化,创设和谐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整个课堂洋溢着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玻璃随处可见,为学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不寻常的功能与特点,很容易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热情地参与话题。
2、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互动的交流参与
⑴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赏识孩子的闪光点,正面评价鼓励。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
⑵生生互动。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互动方式,便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具体说来有: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但是在处理时只是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只是流于形式。??同时,我也认识到,当课堂时间变为35分钟时,对于时间的把握还待进一步的精心设计,由于对于时间把握不当,所以在处理后面的教学环节时明显的不透,显得过于仓促。
小学教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好句读,读出韵味。
2、能错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
3、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复述故事。
4、能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温故知新。
二、图片导入,揭题解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出示图片,指图示意生读课题。
2、板书课题,理解"株"和题目的意思。
(1)伸出小手一起写课题。
(2)理解词义及题目:"株"什么意思?指图,这就是树桩。
守株待兔什么意思?大声朗读课题。
3、了解作者:
《守株待兔》是谁写的?(韩非子,姓韩名非,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政治家。)
4、了解学生对故事的掌握情况。
指课题,在此之前,谁听过、看过这个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你真会讲故事,生活中处处能学习语文。今天啊,我们学习的是文言文。请你回忆一下,文言文学习哪三步曲?
读准字音读好句读读出韵味
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
想象画面复述故事感情道理
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好句读,读出韵味。开始:
1、易读错的句子。
会读了吗?考考大家。
出示:
(1)折颈而死
过渡:谁来读?
(指名读,评价"颈"字读得很规范,再指名读,齐读。)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这句怎么读?(指名读)有没有不同的读法?指名说,适时评价,听了来了吗?他是这样断句的。
读好断句。
出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这句话应该这样读,自己试试。练习读——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过渡:为什么这样读,一会理解了咱们就明白了。像老师这样,在书上做好记号。
过渡:这句话谁来读?
(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指名读)
这里面"为"是多音字,想一想,这个字在句中什么意思?
小结:我们读音的时候啊,可以结合字意来读。知道怎么读了吗?再读一遍。
过渡:把这三句放到文中,好好地读一读。
2、读出韵味
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
三、理解句意,感悟道理
过渡语:课文会读了,下面咱们就来好好读读这个小故事,请你轻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好,开始。
1、轻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2、交流理解
交流第一句:
(1)谁读懂了第一句话?指名说:先读原句,再说意思(评价:非常正确)
过渡:在这句话里啊有个"走"出示
(2)巩固“走”的意思
出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是什么意思?(跑)
百兽见之皆走读百兽见之皆走,走什么意思?
儿童急走追黄蝶,读儿童急走追黄蝶,走什么意思?
小结:这些走啊都是跑的意思,看来这个字古今古今意思差别很大很大。
(3)想象画面
我们想一下,当这个种田人捡到兔子以后,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读句子,问什么意思),这里面有个“复”字,“复”什么意思?小结:看来看工具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出示:因释其耒而守株
种田人为了什么放下手中的农具而守在树桩子旁边?指名说(侥幸得到兔子)
小结:正是这个原因,种田人才放下了农具,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因的后面要停顿。一起读读。
看看书中插图,仔细这个种田人眼神和动作,展开想象,想象一下,当他白捡到一只兔子以的,会怎么想?
指名说——补充说——补充说
小结:要是一直有兔子,那该多好啊!追问:他会怎么做?
指名说,提示观察一下他眼神怎么做的`?(死死盯着)
——指名说(恐怕把兔子错过去)
引读:正是这样的原因,他才:出示句子,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指名读,再读,一起读。
导读:第一天过去,第二天,这个种田人还是——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这时候他的庄稼已经——,可是,他却依然——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过渡:像他这样什么也不做,一心守着树桩子,满脑子都是兔子来撞死,对于他这种想法,你能一个词形容呢?(白日做梦)
教师板书:白日做梦痴心妄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心存侥幸
(4)交流第三句:
他这样,结果会怎样呢?生自由答,引导读书上句子
适时板书:一无所获为宋国笑
出示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追问:笑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加上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自己先练练。
指名说——评说
小结:加上自己的想象,故事就形象多了。
大家想一想,他为什么被为宋国人嘲笑?
3、感悟道理
(1)生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格言等引导理解:想到我们平时积累的格言、歇后语之类的话了吗?出示:
生自由读读,瞎猫碰到死耗子——碰巧了
不劳动者不得食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就是种田人的邻居,你打算怎么劝他?可以用上这些格言。
(2)读了这则寓言,你懂了什么道理?其一:做事不能不能不努力就希望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板书: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其二:不能把偶然的现象当成经常发生的事。
四、背诵课文,活学活用
指导背诵:懂得这么深刻的道理,我们通背诵下来吗?自由背,齐背(提醒,别把韵味丢了)
五、总结作业:
1、回家把《守株待兔》这个小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你的家人听。
2、回家找来《曾子杀猪》《老马识途》这两则寓言读一读
小学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作业
1、背诵第四、五节。
2、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同学间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观潮
小学教学教案11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屹立、横贯、恢复、奇观、浩浩荡荡、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风号浪吼、人声鼎沸、漫天卷地、齐头并进等,比较沸腾、奔腾的含义,并积累这些词语。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字、给课文分段(略)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四、教具准备
1.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一台。
2.自制钱塘大潮录像片。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潮来前,学习课文13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2)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1.看录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教师可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录像。
2.学生看完录像,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在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之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2)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3)知其序。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再让学生从45节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辆坦克同时发动,感觉到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推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教师可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录像。
镜头之一: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着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更高涨。
镜头之三;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教师先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联系前文进一步理解了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奇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学生从时间的奇中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
学生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3.在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之后,以古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学生理解天下一词的意思,理解天下无词语的意思。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小学教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
2、学会三个整体认读音节yi、wu、yu和它们的四声。
3、充分凭借教材中的情境图,通过看看、听听、读读、练练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学习拼音字母。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a、o、e的四个声调。(可以用说话来练习/也可以用开火车的形式)
2、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小院子里去看一看。请打开书本第8页。(最好有幻灯片)你们喜欢这个地方吗?
生:……
师:图上有什么呀?
生:……
师:这个小院子可真漂亮。今天在这个美丽的小元在里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可丰富,可有趣啦!
师:我们先来看看“i、u、ü”这三个单韵母,在拼音里啊住着很多人家,有声母一家,韵母一家还有整体认读音节一家。今天我们要学的“i、u、ü”和我们上次学的“i、u、ü”都是一家人,它们都是韵母家的。
师:现在我们先来学韵母“”,小朋友们看,一根小木棍上面家一个小圆点,就是“i”了,是不是非常简单啊?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念。“”注意念的时候嘴巴向两边展。
生:……
师:好的,下面我们要在四线格里把“i”写漂亮。跟着老师一起写。
生:……
师:好了,然后呢,我们给“i”来标声调。该怎么标呢,它头上的小圆点要不要去掉呢?这个“i”啊可是个很有礼貌的`绅士,别人要给它戴上声调小帽子,它几赶紧先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所以标调的时候它的小圆点就没有了。我们一起来把标好声调的“i”分组来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生:……
师:接下来看看第二个韵母“u”小朋友们自己能不能学会读,同桌可以互相读读看。
生:……
师:好,现在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
师:一边纠正一边带小朋友们读。这个“u”啊像什么呢?我们可以在图上找一找。
生:像乌鸦的巢
师:是的,小朋友们一下就看出来了。我们写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圆圆的,先写竖弯,然后再加上一个小竖。请小朋友们练一练。(老师巡视指导)
生:……
师:小朋友们这么能干,我想第三个韵母“ü”也一定能自己学会。好现在自己读,自己写。
生:……
师:好,我们看看哪些小朋友自己已经学会了,把你学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
小学教学教案13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论语十则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论语十则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教案 )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教案课后反思: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读懂——能见“言”而知“意”;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小学教学教案14
【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⑴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
溯()僦()绮()溢()
⑵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3、研读:
⑴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⑴《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情
水战(威)景
弄潮(技)交
观潮(盛)融
小学教学教案1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因为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所以今天我们从简单应用题入手,进入解决问题的复习。[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回顾与整理
1.简单应用题。
(1)明确: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简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①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找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正确解答并标明单位名称)
③检验。(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及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复合应用题。
(1)引导明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解决复合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①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逆推,寻找解题条件,直至所需条件都已知。
②综合法。从题中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求问题。
③图解法。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或其他图形表示出来,使分析的问题具体、形象。
(3)常见复合应用题的类型、特点及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或者已知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②“归一”问题。文字中常带有“照这样计算”的字样或暗含着单一量不变。
③“归总”问题。题中暗含着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
④“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计算路程、时间或速度。
⑤“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⑥“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⑦“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
(4)明确每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和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
解题关键: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解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②“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解法:总数÷份数=单一量
单一量×份数=总量(正归一)
总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③“归总”问题。
解题关键:找到题中隐含的总数。
解法:单一量×份数=总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这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这个单一量
④“行程”问题。
关键要先弄清速度、时间、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解答。
[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弄清行程问题的一些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的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速度快的在前):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小学教学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小学教学教案04-18
小学教学教案04-25
小学英语教学教案-小学英语教学教案04-25
小学美术教学教案02-15
小学体育教学教案04-30
(优)小学教学教案03-16
小学体育教学教案05-20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1-06
猴王出世的小学教学教案05-02
小学书法教学启蒙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