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案精华[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课教案1
【活动目标】
1、乐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打开巧克力包装。
2、初步感知巧克力融化的现象。
3、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各种不同包装的巧克力、课件、杯子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小老鼠玩具,幼儿与小老鼠打招呼)
1、师:今天小老鼠来到我们小(2)班做客了,和它打个招呼吧,小老鼠:“小朋友,你们好,我今天还给你们带了礼物,你们想要什么礼物呀?
每个小朋友都想要啊,那想想如果小老鼠要给每个小朋友一件礼物的话,那他要准备多少礼物才可以啊?(引导幼儿说:许多许多)
2、我们一起来问问小熊为我们准备了什么礼物?
3、播放课件。
4、小老鼠带了什么呀?你在哪里还吃到过这样的巧克力?
二、尝试探索打开包装的方法。
1、情景引入:(录音哭声)听,谁在哭啊,想想宝宝为什么会哭呢?(因为收到的小老鼠的礼物,可怎么也打不开,于是急的就哭了。我们来给他想想办法好吗?
2、个别幼儿师范打开巧克力的包装。
3、谁愿意来说说看,他是怎么打开巧克力包装的啊?(拧、撕、拉等)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4、那么现在我把小老鼠送的许多许多的礼物发给小朋友一起分享,请我们小朋友在这些小礼物中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再想想怎么打开外面的小包装,然后尝一尝把它吃掉好吗?(幼儿尝试打开包装,并品尝)
提出要求:不能用嘴巴咬,糖纸是脏的,有细菌,你可以学一学刚才的那些方法。
吃完了吗,把你的好办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巧克力的包装打开的呢?(请小朋友自己探索,鼓励相互帮助、讨论。)
5、你们的本领真大,那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把包装打开的?谁愿意来说说看。
6、那打开以后你有没有数一数,里面有几颗?
7、(小结)刚才你们的小手真灵巧,用了很多好方法,有的用拉的方法(模仿),剥的方法,拧的方法,撕的方法。原来打开不同的东西可以用不一样的方法。
三、说味道。
1、巧克力我们都吃过了,那你吃到的巧克力是什么味道的呢?(甜甜的,香香的、滑滑的……)
2、你们的巧克力到哪里去了?还在嘴里吗?老师来告诉你,巧克力是由大到小,慢慢融化掉了。
实验: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张大嘴巴,把巧克力放进一张大嘴巴里,看看是不是会融化呢?(初步感知融化现象,由大变小)这就是溶化。
科学课教案2
一、创设情境
师:小时候我们的食物是母乳,是妈妈的乳汁哺育我们的身体成长。现在,我们的身体越长越高,活动量也越来越大,母乳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营养的需求,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天的食物。(板书:一天的食物)
师:同学们,要探究一天的食物,首先需要我们做的是什么?
生:记录一天的食物。
师:怎样记录呢?
生:按一日三餐来记录。
师:老师给大家提出了具体的记录要求,请看大屏幕。(出示CAI:记录一天的食物)
师:请大家一起阅读要求的。
生:1.思考记录的方法。
2.按思考的方法进行记录。
3.交流,记录:
★一天中你吃了多少种食物?
★吃得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有哪些?
师:在第三点上,老师作个说明(每个同学独立的统计出一天所吃的食物的数量,从记录中发动吃得最多的食物和每餐都吃的食物。当你记录完整后,把你的结果向小组长汇报)。
师:同学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二、记录一天的食物
师:好,以上周星期天为例,请同学们按要求进行记录活动。给大家8—10分钟时间。
(评:根据我校寄宿制的特点,我选择了以星期天为例让同学们进行记录,这样学生在记录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疑问,比如零食算不算,饮料算不算等,但这正是我期待的结果。)
提示:在记录过程中,如果有个别同学不清楚的,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并按要求逐一完成记录活动。
教师巡视。
师:下面开始汇报。(出示实物投影---全班的食物统计表)
生:(第一小组)我们小组共吃了119种,最多的吃了21种,最少的吃了19种,平均吃了17种。每餐吃的食物有米饭,吃得最多的食物有肉,米饭。报告完毕。
生:(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共吃了85种,最多的15种,最少的8种,平均吃了12种。每餐吃的有米饭,吃得最多的也是米饭。报告完毕。
生:(第三小组)我们小组共吃了82种,最多的吃了14种,最少的6种,平均吃了12种。每餐吃的是米饭,吃得最多的是肉。
生:(第四小组)我们小组共吃了130种,最多4种,最少5种,平均每人每天吃16种食物。每餐都吃的是米饭,吃得最多的是米饭和肉。
(针对第四小组的汇报,不少同学在下面议论,还有同学直接提出了疑问。)
师:请再把你们小组吃得最多的数量和最少的数量汇报一遍。
(第四小组的同学还未回过神,第五小组就开始汇报了。)
(评:同学们发出了疑问,不但说明学生在认真倾听,而且还在动脑思考。)
生:(第五小组)我们组共吃了77种,最多的种,最少的种,平均种。最多的是米饭和肉,每餐都吃的是米饭。
生:(第六小组)我们组共吃了127种,最多的吃了21种,最少的是13种,平均吃16种,吃得最多的是米饭,每餐都吃的是米饭和肉。
师:请看统计表,根据我们每个组每天吃食物的平均数量,估算出我们班平均每天吃多少种食物?
生:12种~14种。
师:请再看统计表,每天吃得最多的吃了多少种食物?
生:是第一组和第六组,都吃了21种。
师好,请这两组的吃得最多数量的同学汇报。
生:略。
师:请同学们看第四组的数据统计,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有啊!
生:他们组的最多的是4种,最少的是5种。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他们小组的合作学习不认真!
师:第四组的同学找找原因。
师:请同学们再通过比较,吃得最少的是哪个组的?多少种?
生:汇报(略)。
(评:我只选取了最多和最少的数量的同学进行了汇报,来处理记录中同学们出现的疑问。对于第四组的数据,其实在刚汇报过程中我就进行了及时的追问,但汇报的同学没及时发现他们在记录过程中出现的疏忽,所以我就放在这里了。)
三、给食物分类
师:这么多的食物,我们能给食物分类吗?分类在原来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比如在第一单元《电》的学习中,我们就给绝缘体和导体分类,
师:今天我们给事物进行分类,怎样分类呢?
生:可以从食物的颜色来进行分类。
生:可以从味道来进行分类。
生:可以按营养来分类。
师:好,无论从颜色,味道等来分,这些都是我们给食物分类的方法。我们按一定的标准来给食物分类。请看大屏幕,出示具体的要求。
师:请同学们阅读要求。(给食物分类)
生:1.确定按什么标准给食物分类。
2.按确定的标准标准进行分类。
师:以每个小组记录的星期天的食物,按你们小组确定的方法进行分类,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分类活动开始。
师:汇报。(先汇报出分类标准,再举例)师板书/
生:(第一小组)我们是按荤食,素食来分的。
生:(第二小组)我们也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
生:(第三小组)我们是按味道来分的。
生:(第四小组)我们也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
生:(第五小组)同第四小组。
生:(第六小组)我们也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
师:老师在巡视的时候,看你们小组还还按另外的一种标准进行了分类的'吗?
生:是,我们还按喜欢和不喜欢进行了分类。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分类方法是否恰当,是否完善?
师:我们就先听听第六组同学的意见,好吗?
生:我认为不完善。比如我举一种食物,肥肠粉,有的同学喜欢吃,有的同学不喜欢吃,这就很容易造成矛盾。
师:因为个人的口味不同,不能明确的把某种食物归为喜欢吃的或不喜欢吃的,是根据各人的喜好,对吗!
生:对,所以我觉得这种分法不完善。
师:好,我们再看其他四个组都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我们看看第三组按味道来分,这种分法又是否完善呢?
生:我们分了甜味,咸味和辣味。
师:好,请同学们思考,他们的这种分法是否完善?你们有什么疑问提出?
生:我认为热狗不该分在辣的这一类。
师:这是以为在热狗上加了辣椒。这样就会改变他的味道了。
师:夏天到了,我们每天都得摄入大量的水。水是什么味道的呢?
生:甜
生:酸
生:我们观察过水,应该是没颜色,没味道。
师:我们通常摄入的纯净水是没味道的.。
师:这种分法完善吗?
生:还是不太合理!
师:我们再看其他四个组都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请举例。
生:火腿肠,虾,牛肉等都是荤食;菠菜,黄瓜,土豆,豆芽是素食物。
师:火腿,虾,牛肉都来源于哪里?
生:动物。
师:黄瓜,土豆呢?来源于哪里?
生:植物。
师:我们说,按荤食和素食给食物分类,是从食物的来源分类的。
师: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人们的生活习惯来分。比如:有的同学汇报的蔬菜,水果,面食,粮食,还有我们每天可口的菜肴,有各种各样的调味品等。
师:这两种分类方法是最常见的分法,也是相对较完善的分类方法。
四、分类方法的应用
拓展:我们看餐厅第六周的食谱(出示)
师:第一,二,三组按食物的来源进行分类;第四,五,六组的同学按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汇报。
生:我们这组来源于植物的食物有米饭,白菜,豆腐。还有豆芽;来自动物的有蒸排骨,甜椒肉丝,烧牛肉…。
师:像土豆烧牛肉,甜椒肉丝等,还能不能再细分?
生:能,土豆,甜椒是素食物,牛肉和肉丝是荤食。
师:我们再一起看看其他组的分类情况。
生:米饭,粥,馒头是属于粮食;牛奶,鸡蛋属于营养品;
师:不错!从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食物中蕴涵的学问丰富吗?
生:丰富。
师:是的,比如我们分的植物类食物还可以分为哪些?动物类食物又可以分为哪些?这也是教材第39页提出的讨论题目,留给大家课后完成。
五、延伸
师:请同学们去留心我们学校餐厅的每周食谱,都是精心配制的营养餐。为什么说是科学,合理的营养餐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是一日三餐,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却吃出了疾病?这些都是和食物有关的话题。同学们可以去咨询生活老师,也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继续进行有关食物的探究活动。
六、结束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科学课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看看、听听、讲讲、尝尝的活动中探究水果变成水果干后的不同滋味。
2、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经验,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新年好音乐。
2、共同收集几种常见的水果及它们制成的.水果干(猕猴桃、苹果、香蕉、菠萝、芒果、葡萄、龙眼、金橘)
3、盘子、勺子或筷子、牙签;垃圾筒、湿纸巾等。
配套课件:中班科学课件《水果和水果干》PPT课件
活动过程:
二、观察讨论
PPT2(一篮水果)
1、你们看到了哪些水果?
2、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什么?
3、小结:水果的营养真好,有丰富的维生素,吃了以后还能美容的。
4、这么新鲜的水果吃不完怎么办,过两天就坏掉了,聪明的叔叔阿姨们想了一个好办法,知道是什么吗?
PPT3(葡萄干)
1、你们认识它吗?它是什么水果变成的?
2、小结:原来叔叔阿姨们把新鲜的水果变成了水果干,让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吃到香香甜甜的水果了。
3、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水果也能变成好吃的水果干吗?
三、出示水果盆(实物),配对活动
1、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水果干,请你们看一看、闻一闻,猜猜它们是由哪种水果变成的?(5-6名幼儿回答)
2、有没有你不认识的水果干?
3、幼儿自主操作,把它们送到相应的水果边,师观察。
集体验证:有异议的水果,可以请幼儿自己验证,也可以由家长或老师给予验证。
小结:原来水果在变成水果干之后,它的颜色、形状、味道有时是会变化的。
四、延伸。
《新年好》音乐响起:
今天我们认识了那么多水果干宝宝,让我们请爸爸妈妈一起来尝尝味道吧,说一句好听的话谢谢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关心。
科学课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科学课教案5
【活动目标】
1、了解车轴的名称和用途。
2、喜爱实验操作,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组合玩具车若干辆,汽车模型若干;
2.圆形硬纸卡人手两张,木棍或牙签、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自己选一件玩具,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在玩具上找一件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连接车轮使汽车平稳地向前开动,它是什么呢?
(幼1:是轮胎)
(幼2:是车子里的方向盘)
(幼3:是里面的发动机)
(幼4:是轮胎里面的棍子)
师: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先看老师手上的车子。
(评析:活动的导入部分通过老师富有悬念的提问,将幼儿引入自发的探究环节中。本环节中,孩子始终带着问题在玩乐。通过自己不断的动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晓中。)
二、观察老师的组合玩具车,初步了解车轴的作用。
(一)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汽车,它缺了什么呢?(车轮)
把车轮放上去就能开动吗?(老师把四个车轮“放”到车身上去,松开手滚动,车轮四散滚开)
为什么有了车轮它还不能平稳地向前开动?
(幼1:因为它没装好)
(幼2:车轮没有连起来)
(幼3:中间少了一根连起来的棍子)
(二)师:车轮怎样才可以连起来,让它平稳地向前滚呢?
(请一个幼儿上前和老师一起将车轮用车轴相连并拼装到车身上去,拼接好后开一开,滚一滚)
现在玩具车可以开给你开给我,老师用什么东西把两个轮子连起来,让它不散开,能平稳地向前滚动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它究竟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三)学习“车轴”的名称,了解车轴连接车轮,促进车子平稳前行的作用。
(评析:本环节的三个部分是不断递进的。在本环节中,通过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包袱”,使幼儿关注到连接车轮的车轴,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操作实验和讨论交流。
(一)实验
师:车轴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让车子平稳地前进,我们用圆纸板做车轮,牙签做车轴做个实验好吗?
实验1:滚动一块圆纸板,观察滚动的情形。
实验2:用牙签将两圆心相连后滚动,观察滚动的情形。
(二)讨论和交流:
师:一块圆纸板滚动是怎样呢?两块圆纸板用牙签连起来又是怎样滚动的呢?
(幼1:我滚一个小车轮的时候,滚不起来,两个连起来就好滚了)
(幼2:一个车轮滚一会儿就倒了,两个车轮连起来可以一直滚)
(幼3:一个纸板滚得不平衡,两个串起来就平衡了)
师:哪种方法可以使车轮平稳地向前滚动呢?为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圆纸板有了牙签相连所以能平稳地向前滚动,所以车轮是因为有车轴相连才可以平稳地前进。
(评析:本环节是活动的高潮部分。幼儿通过圆纸板和牙签的两个小实验,了解了圆纸板平稳向前滚动的原因,从而迁移了相关的经验。)
四、扩展和想像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车轴的呢?(依维柯、三机、大客车、皮卡、小轿车……)
假如车子在马路上行驶,突然车轴没有了,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1:车子开着开着,“嘭”一声,就爆炸了)
(幼2:如果没有车轴了,轮子就到处散开了)
(幼3:车子会撞到一块儿去,会起火,会爆炸)
(评析:本环节充分扩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虽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显见的,就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车轴作用的认识。)
五、游戏:找车轴
再一次挑选自己喜爱的的玩具车,找一找它的车轴在哪里,向老师和同伴谈谈它的'作用。
(评析:从寻找到了解,然后再寻找,孩子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延伸:
1、观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车辆是不是都有车轴。
2、与爸妈讨论车轴的用途
3、在手工区提供废旧纸盒,牙签细木棍或细铅丝,若干圆卡纸板,制作可以滚动的纸盒小汽车。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科学课教案6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做一件事,并把事情做完的态度。
2.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堆高,激发幼儿对尝试活动的兴趣。
3.通过操作,让幼儿懂得运用各种材料来堆高,堆稳。
活动准备
挂图:
图一,小长颈鹿开心地住在小房子里;
图二,小长颈鹿没房子住哭了。
2.大小各不同的积塑,纸筒,纸盒(大小不同),小篮子,托盘,各种罐子和瓶子,纸杯,纸皮……活动过程1、故事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故事内容:小长颈鹿住在小房子里很快乐,后来小长颈鹿长大了,小房子住不下了,没有房子住哭了。
1)小长颈鹿没房子住哭了,你们说怎么办呢?2)我们一起建一间高高的房子让小长颈鹿住好吗?2、介绍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堆高。
教师⑴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可以建房子的东西,它们有什么?⑵你们能用这些东西建一间高高的房子吗?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做好吗?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可以自己建房子也可以几个小朋友一起做。
2)注意拿了材料找个舒服的`地方去建房子,不要都挤在一起。
4、小结。
1)刚才你是用什么东西来建房子的?2)老师刚才看到有个小朋友怎么也建不成高高的房子,他是这样建的,你们看房子为什么会倒?(楼底部太小,不平。)
3)我们怎样建房子才又高又稳?(楼底要平和宽,建的时候要轻拿轻放。)
启发幼儿用托盘,纸皮等辅助材料来建房子。
5、鼓励幼儿再一次进行尝试,并用多种材料来建房子。
1)提醒幼儿行走时要注意,手脚放轻点,以免碰到房子而使其到掉。
2)重点引导幼儿如何利用辅助材料建高楼
6、结束活动。
科学课教案7
活动目标:
1.关注西红柿的生长,了解西红柿的生长过程。
2.学会区分生熟西红柿。
3.乐意参加劳动,对劳动感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收拾整理好种植园地
2.西红柿秧苗、铲子、水桶。
3.《西红柿生长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围绕西红柿谈话,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
师:"你吃过西红柿吗?你知道西红柿长在哪里?"教师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去栽西红柿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吃自己种出来的西红柿了。你愿意去栽西红柿吗?
二、栽西红柿将幼儿带到种植园地
1、教师示范讲解移栽西红柿的方法。
2、幼儿劳动,教师参与指导。
3、为西红柿浇水。
三、组织幼儿回活动室进行记录
1、教师出示记录表,讲清要求。
2、幼儿进行记录。
延续活动:
锄草(西红柿成活后进行)
1、引导幼儿认识杂草,学会从根、茎、叶的不同来区分杂草与西红柿。
2、组织幼儿为西红柿锄草。(提醒幼儿不要弄断西红柿的枝和叶、不要弄脏衣服和鞋子)
四、采摘西红柿。
1、引导幼儿观察西红柿的果实。
师:"西红柿的果实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它们的颜色为什么不同?"
2、采摘西红柿。
提醒幼儿要摘熟的西红柿,别把生的西红柿摘下来。
3、品尝西红柿。
将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带到教室里清洗干净。
师:"西红柿有那几种吃法?"(幼儿自由讨论并交流)将西红柿切成片状让幼儿品尝,师:"今天吃的'西红柿是谁种出来的?西红柿吃在嘴里是什么滋味?好吃吗?"记录活动:
从移栽到收获西红柿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西红柿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记录在《西红柿生长记录表》中。
活动反思: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势利导地进行随机教育,是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往往会将自己的猜测和推想强加于幼儿,使组织和安排的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符合。细心观察幼儿的好奇心及兴趣,及时给予支持、合作、引导。抓住孩子的兴奋点实施教育,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课教案8
一、设计理念:
学习此课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本单元的《我们吃什么》,对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哪些营养成分,哪些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本课的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的。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对于食物搭配,老师不能生硬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创设各种情景,巧妙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搭配食物中体验到膳食营养合理搭配的重要。
2、科学学习以探究学习为主。本课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按照“生活导入—引出问题—讨论解决—得出结论—实践模拟—交流讨论”的原则,以学生的体验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科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饮食,学生并不陌生,天天与食物打交道,故在教学设计上应从生活入手,着眼生活问题,最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4、课外延伸,巩固科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倡导个性化设计,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将课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一顿晚餐,注意膳食的营养搭配,自己尝试着买菜、做饭,完成一份非常有意义的课外作业。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
2、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4、能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知识与技能:
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
教学重点:
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依照金字塔结构设计自己一天的食谱。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食物的图片、“食物结构金字塔”课件 、小组合作活动记录表。
2.、学生准备:纸餐盘、卡纸、直尺、彩笔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很羡慕篮球明星姚明,你了解他的一日三餐吗?
(课件展示姚明的一日三餐)但在我们学校就有一些这样的同学(课件出示“豆牙菜”和小胖墩型同学)
2、提问:看了以上三个资料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看书P43)
学生各抒己见。
3、谈话:过胖或者过瘦、过矮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看来如何科学搭配食物、合理饮食,也存在很多学问,我们今天就具体了解怎样搭配食物。(板书课题)
(二)合理搭配 解决问题
1、了解班级特殊学生的食谱
(1)实物投影学生一天食谱
(2)学生讨论:你认为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2、出示课件食物金字塔:“这是一个有趣的食物金字塔,你们能说说这食物金字塔有什么特点吗?
3、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交流。
a 小组交流:怎样的`饮食才算合理?饮食中要包括那些营养成分?(淀粉、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
b 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经常吃的食物按营养分类填在表格中。
c 讨论:这么多食物,你认为哪些应多吃?哪些应少吃?
d、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金字塔”。(课件出示)分组讨论:
(1)金字塔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
(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4)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e、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我们每日的食物应包括这几大类食物,各类食物要搭配着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粮食类)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类)要少吃。
(三)运用原则 设计食谱
1、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小营养师了。下面请你们露一手,用食物卡片配出一日三餐,把结果填在表格上,然后小组进行汇报,看看哪个小组的食物搭配合理、好吃、省钱。
我们的营养食谱
早餐
午餐
晚餐
我搭配的食物
牛奶250 g
馒头100 g
萝卜烧猪肉200 g
米饭100 g
蔬菜150 g
水果150 g
猪肉100 g
蔬菜250 g
面条100 g
这样搭配的理由
2、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食物配餐,并说一说这样搭配的理由。
3、老师小结:同学们很会思考,找出了好多问题。我们每天的饮食应该有荤有素,各层食物都要吃,下层吃多点,越往上吃得越少,平时注意营养全面,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学生对照“食物金字塔”分组研究自己的饮食结构
(1)分析自己一天的食谱,看是否科学合理,并修改。
(2)小队互相看,挑选一份食谱,再修改。
(2)每组汇报一个同学的食谱,及分析意见。
5、实践活动:小队设计自己的营养食谱
(1)教师提比赛要求:科学、合理、好吃、省钱。
(2)分组先设计食谱,然后利用水彩笔将食谱誊写在大卡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小队互评。
(四)趣味活动 课外延伸
1、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搭配食物,就是要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这里有营养学家的提醒(课件)
2、课后合理设计一周的食谱。注意科学、合理、营养的多样化。
3、回家用自己设计的食物金字塔食谱,为家人准备一份晚餐,在爸妈的帮助下完成。
科学课教案9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可以转动的物体(风车、发条玩具、陀螺、皮球、杯子、塑料盆、积木、雪花片、椅子、溜溜球、绳子、筷子、牙签等)
2、音乐“圆舞曲”,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玩转动玩具,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感受有趣的转动现象。
1、教师提出游戏要求:玩玩具的时候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有什么发现。
2、幼儿自选玩具操作,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
3、小结:通过手的运动,这些玩具都能转动起来。
二、提供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能转动的物品和体育器械,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使它们转动。
1、幼儿尝试转动自己的小椅子,教师引导:“它能转动吗?怎样转呢?”
2、教师:“这儿还有许多玩具,它们能转动吗?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用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转动起来。”
3、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
4、幼儿交流自己的转动方法。
三、引导幼儿用两种材料合作转动,使物体转动的更快,时间更长。
1、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想了各种办法让物体转动起来,那现在老师又要让你们动脑筋了,你能不能两种材料合作,让它们转动的更快,时间更长?”
2、幼儿探索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造。
3、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
四、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转动的物体?”
五、游戏“身体转转转”
1、提问:“我们的身体能转动吗?”引导幼儿创编各种身体转动动作。
2、播放音乐“圆舞曲”,引导幼儿伴随音乐做身体转动游戏。自然结束活动。
设计思路:
孩子上大班时,我们允许幼儿在书包中自由携带一种玩具。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带来了许多可以转动的玩具,如:各种各样的陀螺玩具、发条玩具、溜溜球、抽拉转动玩具等,他们在课间活动时常聚在一起比赛“谁转得快”,玩的非常开心。其实,在生活中,幼儿还能够接触到许多类似有关转动的现象,如:旋转****、呼啦圈、球类游戏、电风扇、洗衣机等,这些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幼儿虽然经常接触,但往往被他们所忽视,为了引发幼儿对生活中已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索,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整个活动从幼儿兴趣入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让每一个幼儿都“动”起来、“活”起来,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转动的乐趣,满足了好奇心。活动中,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都转动起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引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活动主要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成品转动玩具,如:发条玩具、陀螺、溜溜球、音乐盒等,这些玩具新颖有趣,孩子非常喜欢,大大激发了了他们参与探索的兴趣。这一环节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玩具都可以转动,并在与同伴交流时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使玩具转动起来的方法,尤其是动词的正确使用。
第二环节: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可以转动的体育器械,如:呼啦圈、球、绳子、自制飞盘等;一类是生活用品,如:塑料盆、碗、小圆筐、手绢等。这一环节和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结合,重点是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
第三环节: 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将两种物体放在一起转动,并要求转动的时间要长,速度要快。这一过程需要幼儿积极动脑,在和材料的互动中探索各种转动的方法。
第四环节: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可以转动的物体。这一环节将活动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的转动现象,将活动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玩身体转动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结束课题。这一环节,幼儿伴随音乐转动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个性,使幼儿直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和感受转动带来的有趣现象。在音乐方面,特意选择了三拍子的音乐“圆舞曲”,音乐本身旋律欢快,非常适合幼儿玩身体转动游戏。
科学课教案10
活动目标:
1、认识指纹等手部细节及其功能。
2、知道可以用手语、手势与人沟通交流。
3、乐意用双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了解手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
2、材料准备:
(1)PPT课件。
(2)探究箱两个,其中一个探究箱里放方形和半圆形积木、海洋球、表面有凹凸点的发光球、魔术贴、苹果、木夹子等,另一个探究箱里放海绵、泡泡泥、丝瓜络、丝巾、水晶球、装有温水的小气球、卡纸、眼药水空瓶等。
活动过程:
1、体验活动:探究箱有什么。
(1)幼儿分组触摸两个探究箱里的物品,说说自己摸到的是什么。
(2)和同伴交流摸到不同物品的感觉,说说自己是如何分辨出来的。
2、探究活动:我的手。
(1)小组观察与讨论:认识手指、手指甲、手腕等,讨论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观察、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手的'异同。
(3)思考:手上的细纹是什么?幼儿观察手指指纹图,对比自己的指纹,说说自己的指纹像哪一种,再和同伴的指纹比一比,说说指纹的作用。
(4)自由讲述:可以用手做哪些事情。
3、观察手语图,积累经验。
(1)说说:嘴巴不能发出声音时如何交流?观察手语图,和同伴讨论手语的作用,尝试做一些简单的手语动作与同伴进行交流。
(2)讨论: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手势和别人交流?联系生活实际,发现在有较大噪声的环境中或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手势和别人交流。
4、实践活动。
幼儿分组,为班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擦桌椅、整理玩具和图书等。
科学课教案11
一、教学目的:
1、稳固提高航空模型的根底学问,了解开展航空模型活动的作用及一些常用术语;
2、丰富航模学问,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参加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航模根底学问,培育兴趣
难点:常用术语在航模制作中的作用
三、讲授:
航空模型是普及航空学问的玩具
1、航空模型活动在普及航空学问,培育航空科技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很多
的航空学家,小时候都特别宠爱航空模型。美国的莱特兄弟小时候就爱玩飞螺旋(竹婧蜒),从而产生对航空事业的深厚兴趣。美国登月飞船阿波罗ll号船长阿姆斯特朗,小时候也热爱航空模型,他在家里的地下室安装了—个风洞,用来试验自己制作的模型飞机,这无疑对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有着巨大影响。我国也有很多的飞机设计师、火箭设计师,飞行员等,小时候就是航模爱好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从小参与航模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打算了他们一生所走的道路。
2、另外.航空模型还是一种特别吸引人的消遣玩具。春光明媚,千姿百态的`风筝随风漂浮,夏日朗朗,五颤六色的飞盘划出一道道弧线,秋高气爽。各式各样的模型飞机在蓝天中飞翔,冬天舒适,彩色缤纷的热气球冉冉升起。全部这些把人们的生活装饰得更加丰富多采。
科学课教案12
前一阶段,我班的孩子一直在玩“沉与浮”的游戏。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找来了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如:木珠、海棉、回形针、木片、塑料积木等等。观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孩子们不仅越玩兴趣越高,而且在个别孩子的带动下,大家还玩出了新花样:想办法将沉入水中的物品让它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品让它沉下去。而在“橡皮泥浮起来”的实验中,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发现了:原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小小“沉浮实验”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活动结束后,有孩子提出:铁做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的,但是它不能改变形状。那怎么办?为了支持和延续孩子探究的兴趣,在对现有的材料进行了研究和大量的讨论之后,我设计了本次正规活动--怎样让小铁块不下沉。活动以问题开始:怎样让小铁快不下沉?让孩子在观察了材料以后,充分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进行假设。
老师为孩子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如:塑料盒、乒乓球、气球、纸、泡沫塑料等等。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假设、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有两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鼓励孩子进行实验记录,另一个则是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
实验记录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做个人的实验记录,因为它能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发现、问题、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这是保持实验连续性的最好工具,也是激发和延续孩子对问题探索和研究兴趣的最好方法。正如“做中学”中所说的: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
讨论交流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完成调查研究、回答该问题和向他人介绍成果。讨论交流是我们经常进行的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实验的过程、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反驳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新的疑惑。
而作为老师的我,在实验中则是起到引导、鼓励、支持、合作的作用。引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鼓励,鼓励孩子能够用已有的经验或新的观察来回答问题;支持,老师支持孩子们的探索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做;合作,老师能将自己与孩子们看做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科学课教案13
设计意图
科学本身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该生活化,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从幼儿的身边取材。鉴于小班幼儿的年龄段特点,他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及事物一直都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总喜欢摸摸这看看那,所以小班科学活动的取材教师要乐于发现、勤于观察、善于运用,从幼儿自身的着眼点出发,且尽量以游戏和实验的形式开展。一旦我们一切站在幼儿的立场和角度、放低我们的视角,幼儿的接受程度和参与积极性都将会有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积极改善。我们应该在平时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探索的机会,引发幼儿对生活中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究。鉴于以上观点,我观察班级幼儿最近不仅喜欢唱歌曲《小上灯台》,而且在开展区角游戏的时候很喜欢自己制造“斜坡”让玩具从上面滚落下来。因此我特意设计了这次的活动《“骨碌骨碌”滚下来》,以期让孩子们在实验游戏中初步感知滚动的现象,乐于探索、善于思考、勇于提问。
活动目标
1。引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探索不同形状物体滚(滑)动的情形;
3。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探索;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以及如何让它滚动起来;
难点:通过探索简单了解滚动和滑动的区别。
活动准备
物品准备:1。硬纸板、小筐;
2。圆形、圆柱形、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物品(海洋球、雪花片、方块积木、卷纸芯、纸杯、水彩笔等);
3。《小,上灯台》图片一幅;
经验准备:幼儿会唱歌曲《小,上灯台》。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出示《小,上灯台》的图片并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小在做什么?”(幼儿回答“偷油吃”、“滚下来”、“上灯台”等)
教师:“是不是想起了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这首歌吧!”幼儿唱歌曲《小,上灯台》,边唱边做动作。
2。请小朋友学一学小滚下来的样子,初步感知什么是“滚动”。教师:小后来怎么样了?谁来学一学?(“骨碌骨碌”的滚下来)
二、大胆猜测,引发思考
教师:小说,小朋友们别笑它,其实不仅仅只有小会滚下来,很多东西都会滚下来的。这里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小朋友们看看还有哪些会像小一样“骨碌骨碌”滚下来呢?
1。用小筐和硬纸板垫起一个斜坡,出示各种物品(海洋球、雪花片、方块积木、卷纸芯、纸杯、水彩笔等),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物品会从斜坡上滚下来,哪些物品不会滚下来。
2。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测,将幼儿认为会滚下来和不会滚下来的物品分开放置在两个小筐里。
三、操作实验,验证猜测
(一)第一次操作实验
将之前准备的各种物品依次放于斜坡上,请幼儿观察那些滚下来,哪些滑下来,哪些没有动。
1。教师:咱们现在试试看,哪些东西会和小一样“骨碌骨碌”滚滚滚,哪些不会!要求:将实验出不同结果的'物体分开放置于不同的小筐里。
2。请幼儿观察能滚动的物体和不能滚动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幼儿自由讨论。
3。小结:能滚动的物体都是圆圆的,不能滚动的物体都有棱角,是方方的。
(二)第二次操作实验
1。实验内容:尝试让不能滚下来的物体滑下斜坡
教师提问:有没有办法让不能滚下来的物体也从斜坡上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增加斜坡高度做实验,让幼儿观察方形物品的变化。
3。让幼儿观察方形的物体和圆形的物体从斜坡上下来有什么不同,用动作帮助幼儿理解,认识到“滚”和“滑”的不同。(圆圆的物体是“骨碌骨碌”滚下来的,方方的物体是“刺溜刺溜”滑下来的)
4。通过增加高度,让所有的物体都能够从斜坡上滑下来。
5。总结:不能滚动的物体,我们想办法增加了斜坡的高度,让它滑了下来。四、总结并延伸,萌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1。对认真观察、积极参与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
2。提出建议:小朋友回家后寻找家中合适的物品继续试验,看看哪些能“骨碌骨碌”滚下来,哪些是“刺溜刺溜”滑下来的。
3。师:让我们再唱一遍《小,上灯台》,学学小是怎样“骨碌骨碌”滚下来的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和他们感兴趣的游戏,又以他们近期一直在唱的歌曲来激趣导入,所以在活动中幼儿始终充满热情、积极参与。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的操作探索为主,紧密围绕着“‘骨碌骨碌’滚下来”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活动中幼儿有充分的自主探索和自我发现的机会与条件,淡化了“教和学”的界限,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实验操作游戏的乐趣,其探索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这些都和我园特色教学模式相契合,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和发挥。
活动内容有趣且操作性强,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猜测—实验操作—验证”的过程中,幼儿利用不同的材料在游戏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的达成了教学目标。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气氛中进行,让幼儿始终保持浓烈的兴趣,使教育极富感染力,效果甚为理想,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活动的实效性强,面向全体幼儿,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使每位幼儿都有参与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所有的科学现象和结论都是让幼儿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的。真正让每个幼儿做到在“玩中学”“做中学”促使幼儿自主地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科学课教案14
目标
通过观察牵牛花的生长过程,让幼儿发现牵牛花的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对种植活动的兴趣。
准备
种植园地、塑料杯、牵牛花种子、工具等。
活动过程
(一) 育苗
1、请幼儿观察牵牛花的种子。讨论种植牵牛花的方法。
2、发给每个幼儿2~3粒种子,让他们按自己的方法在塑料杯中种植牵牛花。 并将自己的名字标签插在杯子里。然后将杯子放到阳光下或背阴处(暂不要纠正幼儿的错误,通过实践,检验自己行为对否)。
3、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讨论:为什么有的种子发了芽,有的种子不发芽?
(二) 移植
1、请幼儿挑选较壮的小苗,移植到园地里。并在自己移植的小苗旁边插上姓名标签。
2、教师在适当时帮助幼儿给小苗搭上架子。并让幼儿讨论:为什么要这么做?
(三) 管理
1、幼儿自己给牵牛花浇水、施肥,并做好观察记录。
2、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的`变化。
讨论: 牵牛花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它能直立起来吗? 牵牛花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花像什么? 牵牛花都在什么时候开花?早晨、中午和晚上牵牛花有什么不同? 牵牛花凋谢以后变成什么了?花籽是什么样子的?
(四) 自然角
1、将收获的牵牛花种子保存在玻璃瓶中,瓶上贴好画有牵牛花的标签,放到自然角。
2、让幼儿把观察日记画册,放到自然角展览。
建议
1、教师要创设条件,鼓励幼儿主动观察,积极探索。
2、要结合当地的物候条件,扩展种植活动的内容。
科学课教案15
一、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名称和作用。
2、懂得一些保护骨骼、促进骨骼生长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X光片(手臂、腿、胸部);PPT:脊椎骨、全身骨骼图文字卡:支撑、保护;好习惯、有营养;
三、活动过程:
(一)我的支架
1、我们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小学生是怎样坐的?是什么让我们的身体能挺直?
2、捏捏身上的骨头,捏上去什么感觉?(硬硬的)这是脊椎骨。出示PPT
3、身上哪些地方有骨头?
4、:骨头长在皮肤和肉的`里面,我们看不到,但能摸到。有一种机器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骨头。
(三)看X光片,认身体部位(腿部、胸部、脚部)
1、这里有几张X光片,你能认出这是什么地方的骨头吗?说说它们的样子,在自己的身上摸一摸。告诉幼儿骨骼的名称。
2、你还知道身上有哪些骨头?
(三)人体骨骼。
1、看了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关于骨头的知识?(老师可先示范:看了这张图,我知道人的手臂由两部分骨头组成,上面一根、下面两根)引导幼儿关注:腿部、头部、胸部、腹部、手、脚
2、对你不知道的地方提问,相互解答或老师解答。
3、人体有这么多的骨头,骨头有什么用呢?(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出示文字卡:支撑、保护:有的骨头能支撑我们的身体,比如:脊椎骨、腿上的、手臂上的骨头;有的骨头能够保护内脏。比如:肋骨做几个动作,感受骨头的作用。立正,手臂前伸;摸一摸,感觉骨骼的保护作用:头盖骨、肋骨。
4、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骨头,到底有多少块骨头呢?自己摸一摸,或是数一数图,估计一下。
大人有206块,为什么有那么多?看看手骨图,知道人体的有些部位是有许多小骨头组成。
小朋友的骨头在不断地长4、骨头在长,会有什么变化呢?(长长、合并、变硬)
(三)让骨头长得
1、怎样让骨头长得好?
2、如果骨头受伤了,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受伤?
3、师幼共同,提升:喝牛奶、晒太阳、运动、坐得直、站得稳在幼儿带来的众多有数字的物品中,幼儿对温度计的兴趣很大,一到自由活动时间就聚集在数学区"玩"温度计,小声议论。他们发现用捂住水银柱,红色的"水"会慢慢升高,手拿开"水"就会下降。
【科学课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科学课程的教案02-25
科学课教案04-26
科学课教案[精选]07-11
科学课教案01-20
科学课教案04-25
科学课教案(优选)07-11
科学课空气的教案02-21
中班科学课的教案02-11
科学课程的教案15篇02-26
大班科学课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