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集合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总课时:6课时
第二课时,备课时间:开学第九周上课时间:第十周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通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计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发现:(大 家帮 老师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20xx年十一黄金周我国外出旅游人数为178000000人次,人均消费448元,请计算全国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消费总额为元.(谁上黑板写出你的答案,师点评)
你知道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吗?;(教师点拨)
a、n满足的条件是:a:,n:。(小组讨论解决)
判断下列数据的记数方法是科学记数法吗?(是打“√”、否打“×”)
1、3.5×103();2、0.5×106();
3、30.3×108();4、10×102(). (自主练习,学生讲评)
(二)、攻克新知:
(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别忘了同你身边的人探讨啊!
A:100=10()B:320=3.2×100=3.2×10()
1000=10()4050=4.05×=
10000=10()52000=×=
如何确定n的值(本环节采取自主解决后,组内讨论订正,然后选代表到黑板板书)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51000000000=2、3705000=3、572.5=.
(自己练习后教师批改,一组批改一位,然后相互批改)
(二)相信你!能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天安门广场面积约是4.4×105平方米,原数:;
2、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105平方米,原数:;
3、某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8,整数位是位.
(三)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我们身边的数据呢?
1、我们会场有3百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2、我们学校有2千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3、13亿又该怎样表示?.
(四)生活中的数据我也能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1)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占地面积为170000平方米,藏书约为25000000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以上数据.
(2)调查本校的人数,如果每人借阅10本书,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以供多少所这样学校的学生借阅?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
2、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约为每分钟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一个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
(先自主解决,再组内交流解决,注意学困生,最后黑板板书,教师点拨)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7400000=,40亿=;
4、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一天的时间为8.64×104秒,原数为; (2)全球每年约有5.77×1014立方米水转化为大气中的水蒸气,原数是;
(五)、合作探究:
1、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959.7万平方千米,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平方千米,又可以表示为平方米.
2、估测你所在学校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国的陆地面积相当于多少所这样的学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书中202,1题。203,2题。
B组:书中203问题解决
C组:课外题
六、教学反思:
采用多种方法,如口答,练习,讨论交流包括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等,重视学生能否从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2: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不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层次3: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知道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不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2: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不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层次3: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三、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探索和调查 1、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
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拓展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回顾和解释 1、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让学生在解释中进一步理解拓展
2.应用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不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2: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不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层次3: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不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2: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不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层次3: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让学生初步理解科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一种拓展。
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小组: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师: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预设:可能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也许学生会说水蒸发了,那教师也可以问一句:如果验证你的说法呢?)
师: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学生思考后汇报)(预设:浅碟子中加好水,然后不盖盖子,看看水会不会减少等类似的方法,教案《《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可能水的变化不大,所以刚开始先要在水面做一个标志,然后把浅碟子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观察水面的变化。)
3、学生实验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师: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
--提供小学课件---
(预设: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蒸发
板书:水(液态)水蒸气(气态)和课题:水和水蒸气
4、师: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学生画后投影交流。)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
(预设:什么时候水会蒸发;怎么样水才能蒸发的快点;蒸发后的水有什么用…)
师:对于其中的两个: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预设: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越快。)
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师: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预设:放在蜡烛上加热的水里过一会儿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很多白汽。过几分钟后,勺子中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热勺子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
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师: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河流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方法: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教师投影演示。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上面罩住的杯子的杯壁上有很多的小水滴。)
师:你能解释吗?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并讲解。从水里出来的热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现在你能解释上节课的问题了吗?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凝结
(预设: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
板书:水蒸气(气态)水(液态)
四、拓展
师: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学会细致的观察,逐步培养对事物本质的合理猜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米与饭之间观察特征变化的兴趣;培养既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又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知识:通过比较观察米粒和饭粒,了解两者的特征变化;初步认识不甜的糖类——淀粉,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蓝色。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信封里分别装好米和饭,每组各一份,电饭锅中煮好米饭,塑料碗每组一只,汤匙每人一个,每人一杯温开水,淀粉若干。(学生2人一组材料,4人围坐)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寻找米与饭之间的特征变化
·出示两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米和饭),要求学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个装着米?哪个装着饭?而且要说出猜测的根据。
·学生交流猜测结果和根据。(软硬、干湿、气味、粘不粘、有无声音等)
·打开信封看看猜测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并且评一评猜测的根据是否合理。
·打开信封之后,在引导学生还能通过其他方法找到饭和米之间的变化吗?(大小、颜色、轻重、容易变形、形状)
·小结:猜测中所运用的观察方法。
(二)品尝米饭的味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吃饭的时候米饭的味道。(如果学生说米饭的味道有咸、苦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咸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在一时说不清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情况下,一起来尝米饭。(明确今天尝米饭跟平时吃饭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尝米饭——要求尝尝米饭的味道,并想好自己是怎么尝的。
·交流米饭的味道和尝的方法,分析部分学生尝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数不够、品味得不够细心)
·第二次尝米饭——要求第一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边尝边体会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后出现的;要求第一次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继续尝尝米饭的味道。
·交流“米饭甜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和“第一次没尝出味道的同学第二次尝米饭的结果”。
·交流尝米饭的体会。
(三)猜测米饭的甜味
·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出现甜味?·引导学生猜测“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等方法解决疑问。
·学生交流对“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认识,引出淀粉。
·教师出示淀粉(一生一包),请学生课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淀粉,下节课继续来交流、研究淀粉的情况。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袋外贴上1到7号标签。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看《水的故事》,问:刚才同学们看了《水的故事》,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它对我们的用处可多了。关于水,我们知道些什么呢?板书:水 看一看、听一听
活动(一)
我们知道的水
1、小组内先交流有关水的知识。
2、填写网状图指导:我们要把你所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填写在这张网状图上。填写时要注意对水的知识进行分类。比如:水的`用途有哪些,先画一个气泡,填写用途,再在用途下面画个气泡,填写洗衣。
3、班级交流有关水的知识。交流时,要发表有根据的见解。如果要对其他同学的意见进行评判,也要用事实进行说明。(板书:将学生回答的内容填写在网状图的一边,然后师生共同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处理。)
1、小组讨论
2、听懂,填写网状图
3、交流水的知识
4、观看,开阔视野
活动(二)
水在哪个袋中
1、水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对水熟悉吗?
出示袋:这里有几个袋子,里面分别装着石头、木块、树叶、水、白醋、牛奶、空气等。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也一一分辨出来呢?
出示问题:
边分辨边小组交流:
1、比较容易辨别的物体有哪些?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
2、比较难以辨别的物体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2、小组实验分辨。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辨理由。教师板书:实验方法:耳:听一听;手:摸一摸、摇一摇、捏一捏;眼:看一看;……
鼓励:我们的方法越多,观察得越仔细,辨识的准确性就越高。
哪几种物质没有辨别出来,为什么不易辨别?
4、对不易识别的这几种物体,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用眼睛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辨别呢?(闻)
强调:为了安全,我们做实验时,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更不允许品尝实验用品,那么我们该怎么闻呢?(“扇闻法”)
5、学生分组活动闻一闻,汇报分辨结果。
如果不闻,只看一看,能分辨出这三种物质吗?
6、小结:我们借助鼻、手、眼等感官,通过仔细观察,分辨出了这七种物质,同学们真了不起呀。
1、明确任务
2、小组实验、交流
3、汇报
4、思考说方法
5、小组实验、汇报
活动(三)
给物质找同类
1、那么,你们能将它们分类吗?为什么要这样分呢?你们有几种分类的方法呢?
2、小组分类,学生汇报交流。
3、指出液体、固体、气体这样的分类方法是科学的分类方法,为什么这样分呢?
4、生活拓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液体、固体和气体,看谁的知识最丰富,举出例子来。
1、明确任务
2、小组分类、汇报
3、谈科学分类的看法
4、学生举例,同学互评
小结拓展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水和油同样是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3、同学们,让我们在《节约用水》的小动画中结束这节课吧。
科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由两个活动组成,“欣赏建筑美”是基本活动,“调查建筑材料”是拓展活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先从建筑物自身的造型、图案、色彩、装饰、功能等方面欣赏建筑物的美,再从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及功能的协调性上来进一步欣赏建筑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建筑物的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多个方面研究同一件装饰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体会出一些有关建筑的诗歌、散文中美的意境。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某一建筑的特色。
2.能举实例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建筑的美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对现有的装饰材料(如是否环保等)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具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谈话:你注意过建筑物的`造型和装饰吗?留意过公园长廊的雕刻和绘画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建筑物的美丽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欣赏建筑美
1.课件出示一组美丽建筑的图片。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美吗?美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交谈;用词语、诗歌或散文来表示建筑物的美。
2.教师归纳
归纳赞美建筑物美的方面:造型、色彩、装饰……
3.课件出示一些赞美建筑物的诗,请学生分析这段文字是从哪个方面赞美建筑物的。
(1)讨论:人们是怎样利用周围的环境或创设某种环境来体现建筑物的美?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为你所喜欢的建筑物写一首赞美的诗?
学生写诗并朗诵。
4.教师归纳
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拓展活动:调查建筑装饰材料
1.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装饰材料。
提问:这些建筑材料的图案、造型和颜色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前调查得到的一些资料,小组讨论:人们是怎么利用某种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
课后调查:我们学校是利用哪些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怎样改进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三课 美丽的建筑
建筑物美的表现:
(1)表现在自身造型和色彩上。
(2)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科学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02-22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7
学生科学教案03-22
手的科学教案01-03
有关科学教案03-15
实用的科学教案03-27
科学教案范文10-15
火科学教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