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精选科学教案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布的研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通过观察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等多种方法,观察和比较出布的不同性能和织法;能描述出观察比较的结果。
3、了解布的纺织方法有平纺、针织、无纺等多种形式。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对布的某些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并能把实验结果向全班汇报。教学活动中要非凡组织引导小实验的进展,组织好学生汇报。
[教学重点]
组织好四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记录非常直观的实验报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教学用具]
每组一套小布片、砂纸、镊子、滴瓶和玻璃片、放大镜;老师另备一份。
[教学过程]
在研究过衣服的科学后,来讨论布的秘密是水到渠成的事。
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人们看重不同种类的衣服的那些特性。
比如,小朋友在夏季天非凡热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舒适?小朋友会提出穿薄的,透气的,吸汗的……。小朋友冬天穿什么样的衣服合适?小朋友会说穿厚的,保暖的……。还可以问内衣什么样的舒适,外衣什么样的耐穿等等。
充分讨论后学生可以归纳得到结论:不同种类的衣服应该选取不同的布料来制作,服装有多种多样的,制作衣服的布料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布料的特性是不同的。
讨论后明确这次课我们将研究布的四种特性:透气性、耐磨性、坚固程度和吸水性。
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研究布的性能。讨论后最后得出做四类不同的实验来验证。
吸水性能实验:学生会提出把水滴在布上,看哪块布吸水快;还有学生会提出把布放到水里,看哪块布料先浸湿;用不同的布料擦拭用滴管滴在桌上的水,观察哪块布擦的干净……。
学生提出的这些办法都可以确定布的吸水性能的优劣。但是应该提醒学生注重要定量研究。比如,在布料上或在桌子上滴的都是一滴水,否则就无法对比。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设计科学的实验,即进行对比实验时,要保证只对比一种变量,而其他条件要保持一致。
坚固程度实验:学生会提供不同的办法,用手撕布或者用刀割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学生用手能很快撕破无纺布,但是却很不轻易撕破其他布料。可以引导学生先撕下布的纤维,并尽力撕断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而使用刀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危险,尤其在班额量较大的班级,教师不轻易保证学生的安全,可以先肯定这种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更安全的办法。
教师可以示范怎样用镊子撕下布料的纤维。
课本上提供的.在布的纤维上悬挂“钩码”以确定布的坚固程度的方法非常适合定量研究,但是需要预备更大的布料以得到较长的布纤维,并且使用较大质量的钩码,否则实验不好操作。
透气性能实验:学生会提出把一块布料蒙在嘴上,用吹气的办法,比较布的透气性能。把布举起来,对着光观察谁的孔隙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布的孔隙。
耐磨性能实验:学生还会提供不同的办法,用石头磨,把布放到地上磨等等各种办法。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供砂纸这种工具,指导学生怎样使用。
用砂纸打磨布(固定次数),观察哪块布磨损最严重,比较布的耐磨性能。也可以对比假如要把不同的布料磨破,看哪块布用砂纸打磨的次数多。
讨论后最后得出做四个不同的实验来验证。
实验一、用不同的布擦拭滴在玻璃板上的一滴水,观察哪块布擦的干净,确定布的吸水性能的优劣。
实验二、撕下布的纤维,并用力撕断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
实验三、把一块布蒙在嘴上,用吹气的办法,比较布的透气性能,并用放大镜观察布。
实验四、用砂纸打磨布(固定次数),比较布的耐磨性能。
班额量较大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密切观察,注重安全。
指导学生以贴画的方法做实验报告,把布各分成两类,吸水性强和吸水性弱的;坚固的和不太坚固的……。学生直接把小布片贴在教师设计好的纸,制成非常直观的实验报告单。这样将十分有利于学生进行汇报。
组织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汇报,大家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以得到正确的结论。还可以把学生记录制成墙报展览。
[课后小结]
学生兴致很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已经开始意识到关于“分类标准”的问题,即每个小组的分类标准可能不统一。
本次课要非凡注重组织好学生活动,注重安全。因为部分实验器材对孩子来说有危险性,如玻璃、镊子等。
假如班额量小的话,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假设,设计更新的实验,充分进行说理和辩论。更有利于孩子养成进行相互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老师可以更关注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多种尝试。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树进行观察,研究,体验情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2、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论各地不同的冬天。
“我们都知道南京(指本地)的冬天有时刮冷风、有时结冰、有时下雪,树叶落了,小草枯了,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是不是每个地方的冬天都是一样的呢?你听过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吗?请大家谈谈,你在哪里见过冬天,那是什么样的,你还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过冬天吗?说给大家听听,带照片的就讲讲照片上的情景。”让幼儿充分发言,注意强化那些重要的描述。
2.介绍北方的`冬季特征。
引导幼儿观看幼儿用书画面“冰雕”。
“这里的冬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冰雕”(因为这里冬季气温特别低,冰层很厚,几个月不化)
3.介绍春城昆明的冬季特征。
引导
幼儿观看幼儿用书画面“春城的冬天”,介绍昆明实际上一年到头都是春天。冬天也和春天一样,植物繁茂。郁郁葱葱,鲜花盛开,从不下雪,不结冰。人们穿着单薄。“这里有冬天吗?”
4.小结。
活动延伸
观看世界各地冬天的录象。
活动目标
1.拓宽幼儿知识面,使幼儿了解在我国不同的地方冬季温度不同,景象也不同。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回家向家长了解他们冬天在哪些地方生活过,那些地方的冬季是什么样的,收集一些照片。
2.教师了解幼儿在哪些地方过冬天,有些什么经验。
3.幼儿用书画面“冰雕”、“春城的冬天”。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对于电的了解学生们在单元学习活动之前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从家用电器的调查、交流活动中可以引出同学们对电所了解的丰富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把同学们的观点梳理归纳清楚,并做一些补充完善的工作。由于接下来要进行一系列的有关电的实验,所以有关用电安全的教育应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用科学文件夹记录。
2.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3.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每人一份用于家用电器调查记录的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1.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并用科学文件夹记录了自己家的电器名称、数量和用的是什么电。在调查过程中,大家一定有许多想法和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调查成果和发现的问题。
2.交流我们的调查成果。
(1)研究电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小组交流科学文件夹所记载的内容。要求每个人都要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全班讨论交流:生活中常用的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电器有哪些?最常用的是哪些?最少使用的是哪些?这些电器分别用的是什么电?
(2)交流调查过程中的`想法和问题。
·发现的问题有哪些?
·自己有哪些想法?
3.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有关雷电的知识
·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等这些地方的电很危险。
·富兰克林的故事
·物体与物体之间互相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摩擦起电的实验。
4.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有些地方存在着触电的危险。没
·在户外,哪些地方隐藏着触电的危险?
·在家里和学校,哪些地方隐藏着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不能随便去摸电线裸露的电器、电源插头、灯泡等物体。
·遇到雷雨时不能到高尖的大树、建筑物等地躲避。
·不能用家里的交流电做实验。
·不能用湿抹布去擦电器。
将课堂内讨论交流得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安全用电要养成习惯。谈谈你对电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电的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1、把相关的电器调查在课堂上以回顾的方式进行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2、教学中丰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并不等于不导电的解释,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用电安全的认识。
科学教案 篇5
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力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非常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几点要求: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认真思考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实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但对于“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合理”?学生的思考并不多,充满随意性。同时,这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也相对紧张,如果想要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杠杆尺实验,建议增加教学时间。因为只有将这个知识掌握了,懂得通过分析用力点、支点、阻力点三点之间距离的关系来区分杠杆是省力的,费力的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才能使第三课的活动顺利开展。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学会倾听。
【教学准备】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课件(梧桐树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树呢?(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
2、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3、学生汇报:(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二、回忆中的大树
1、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可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刚才很多发现都是大家平时看到大树时留下来的印象。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补充图片上没有的知识)
3、激发兴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不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呢?
4、学生合作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小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小组合作交流: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三、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汇报: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观察注意事项:进入到草丛中,观察大树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短的词语、画画等方式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3、研讨: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四、课外延伸
1、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
2、课外作业:观察跟课堂中不一样的大数并做好记录。
3、准备材料:记录本、一张纸,一支铅笔(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板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
观察内容:树枝、树干、树瘤等等
观察方法:看、摸、闻、听
借助工具:绳子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读句子体会也的用法。
3、 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些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写一个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练习
1、 从题目入手
(1) 审题科学怪人指谁?课文题目为什么要加引号?
(2)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 理清思路。根据科学怪人的.怪与不怪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二、优化新授
1研读事例,体悟精神
(1) 自主读书,自读自悟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2) 组织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3) 班上交流,教师点拨,逐一击破。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 理解重点词语:考究、特别、珍爱、珍惜,让学生先给它们寻找近、反义词,再读课文,进行比较。
2、 在理解珍爱一词时,引出一个问题:开文迪许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这里的也补充一段起什么作用?开文迪许为什么要这样做?
(1) 去掉也字,让学生读读比比。
(2) 开文迪许对待慕名而来的客人什么态度?对不对?让学生通过读议来体会。
3、 小结归纳:开文迪许怪在哪儿?
怪在: 衣着讲究
家里布置特别
珍爱图书
珍惜时间
4、 读课文最后一部分,体会他的怪是由他的不怪引起的。那是因为他不愿意把心思用在那些生活琐事上,而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
四、自主性学习诊断
1、积累内化
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1)自由熟读课文
(2)同桌根据老师板书编列复述提纲。
(3)放手让学生练说,师生共同补充评议
2、拓展练习
(1)指导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有关科学家的小故事,再让学生借鉴此写作方法,写一篇小习作。
(2)指导学生对自己所写的科学家的故事进行修改加工,班队活动课上举行故事会。
五、共同小结
六、写字指导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
1.你知道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课本60页插图。
3.学生做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并用不同、 的符号分别标记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积的地方。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 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6.教师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科学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12-17
恐龙的科学教案10-05
《花朵》科学教案10-06
科学教案介绍10-07
恐龙科学教案10-05
《除垢》科学教案10-07
科学教案四12-16
科学教案:耳朵11-09
科学教案《赛车》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