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合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区别它们;
3、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要利用类型;
5、通过分析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知道世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概况;
6、通过漫画、资料等使学生了解土地利用和破坏的现状,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土地资源”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教材选择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主要是通过读图让学生了解世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分布区,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既复习了前面相关的地形、气候和自然带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打基础,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部分,教材首先说明了土地与人的密切关系,接着进一步通过一些数字说明由于人口增加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耕地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问题,并进一步通过阅读资料“巴比伦的兴废”,提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教法建议
建议利用讨论法和讲授法,并通过一系列小步子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授课,既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又突出学生活动。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的学习,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提问思考:土地有什么用途?(学生思考回答)
2、利用投影片显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3、学生自己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
4、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作为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Article/Index。html>总结,又可以给学生成就感和提高兴趣
5、教师总结时可以出示一些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首先是使学生明确,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可以使用的和目
前难以使用的各种土地,如沙漠戈壁等。对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土地资源的分布,可以阅读课本插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由于地图上信息量多,所以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思维方向,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那两个自然带内?(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可以采用实例教学,通过一些数字、实例、漫画、文章等表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种不合理状况:
1、对于土地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利用景观图片展示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地,必须都在土地上进行,同时土地提供人类生产生活必需的物质等。
2、利用数字计算或通过课文的漫画、景观图片、录像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说明近些年来土地资源减少的状况,引导学生分析土地资源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激增与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归纳出人类破坏土地资源的主要表现。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主要内容需体现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或保护的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分类,利用保护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分布挂图
投影片:(1)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图片(复合片);(3)需要回答的问题;(4)土地资源破坏1———一组数字及文字资料;(5)土地资源破坏2————漫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讲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今天我们研究一种可再生资源。人们都说,万物土中生,所以我们就先学习土地资源。土地有什么用?(学生回答)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承转)假如你们小组有一块和学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们将如何利用它呢?请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画出来。(学生分组活动)
(板书)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学生作品展示 投影片1)显示学生设计的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学生讲解。
(教师讲解,投影片2)根据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将其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公交占地等。
(思考)沙漠、戈壁、石山、荒地等是土地资源吗?(是土地资源,虽然目前难以使用,但随着人类利用土地水平的提高将来可以利用)那么世界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板书)三、土地资源的利用分布大势
(投影片3)读挂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及教材P56"土地资源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Article/Index。html>总结)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过渡)通过刚才学习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人类利用,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应用,造成许多问题。
(板书)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引导思考)读下面的材料,分析世界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投影片4,土地资源的破坏1)
全世界耕地每年有5万~7万km2成为沙漠;1/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水蚀,每年流水冲走肥沃的土壤250亿吨,沙漠吞没的土地约600万公顷;
中国耕地退化7。7万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0。1%,其中水土流失占34。26%,盐碱化占8%,沙化耕地占1。93%,耕地退化导致低产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条件,甚至成为"生态难民"。
(投影片5,土地资源的破坏2)读漫画"新增人口住房要占一部分耕地"、"大难临头",漫画说明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请结合前面的文字资料,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与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产生矛盾,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加重,沙漠面积扩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加重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请你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以提醒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现状有足够的重视或给人们发出警告,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设计思想】
对于本章第一节来说,土地资源部分教学应该起到"示范"作用,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录像、VCD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组进行活动,自己设计某一块土地的利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作品的展示,给与学生成就感。教师总结时将各组提到的利用类型归纳后用投影打出来,同时辅以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对城市的孩子尤其重要。
对于土地资源分布大势,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世界地形图和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类型即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教师有意识的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的含义中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教师的归纳,使同学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总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建立师生互动体系,教师引导思维方向,归纳整理思维的线索和知识的结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发现展示,提高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思维品质。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风情几个部分。其中,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对祖国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风情的学习,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培养了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农村的生源基础相对较薄弱。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成绩还偶的就转走了,留下的学生差异非常大。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和城区的学生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基础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掌握的情况不是和理想,对于地图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欠加。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综合题的难度不是很难都难以解决,加上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学习觉得没有实际功用,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让学生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一节: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二、地形特点
1. 岛国——四大岛为主体
2.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 山地地形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的民俗。2、 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读图分析法 、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1、 [自主学习] 结合学案问题提示,认真预习教材P92-94页内容,仔细研读教科书。
2、 【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 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中国民居图”、“中国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 [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 、住 、衣 、行 、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 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 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 课本P92 活动、P93活动1、2。
(2)住: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图片中国民居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1
(3)衣: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示图片中国民族服饰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 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习: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找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景点,并完成P96活动1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 完成学案 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习惯
风俗因素
二、 旅游与文化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黄河的治理》选自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初中地理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本节正是侧重讲述了黄河对人类的功与过,突出了黄河水患的自然、人为原因及人类如何治理黄河,从而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
学情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在教材中适当增加风土人情、奇闻趣事、名胜古迹等内容。注意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乡土地理知识”(身边的地理)。如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我要求学生调查汉江的河流现状并提出合理建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黄河的自然特征;了解黄河的三个奉献;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黄河。
(2)、技能目标(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比,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通过黄河多泥沙的人为原因,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学生的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黄河自然特征是了解黄河的基础;
(2)、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理解黄河水患的关键,也是根治黄河措施提出的依据;
(3)、根治黄河的措施是最终体现学习地理为人类服务的落脚点。都是本节的重点。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通过多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是学生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本节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半球分界线;
2、经纬度的判读。
一、课件打出谜面,让学生大声朗读两遍,朗读时注意红色的字,然后猜出谜底
(过渡)说明八年级学习中国地理
二、听歌曲、观祖国自然风光和祖国发展成就等图片。老师同时带有感情色彩朗读课本序言,从而导入新课
(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让我们在看看其他几个国家的位置,教师展示课件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的位置。
(一)伟大的祖国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活动2:对比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做适当提示。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二)辽阔的疆域
活动3:通过找出我国四至点及量算东西南北跨度,说明我国疆域辽阔。教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完成。
活动4:完成课本P3活动题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国南北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东西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结果尽可能的给与充分评价并进行总结。
(过渡)我国南北季节的差异、东西晨昏的差异有如此之大,是因为我疆域十分辽阔展示各国领土面积比较表,说明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过渡)我国不仅陆域广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之一.
活动5.读课本P4第二段,完成课本活动题①、②并填空白图。教师适当补充领海、内海内容,说明我国海域辽阔,是世界海洋大国。
(三)众多的邻国
(过渡)我国不但有辽阔的疆域,而且也有众多的邻国
活动6. 读课本1-5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找出我国陆上邻国。
2.从北向南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在下图上填出我国的邻国。
师生共同完成,说明我国邻国众多。
三、课堂小结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最北——漠河以北何龙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疆域辽阔
1)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屿众多,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
评价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由教师分析总结并说明对地理位置评价的一般方法。
猜谜语是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热情;听歌曲、看图片使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小组讨论代表上台交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善于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我国领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检测效果。
强化学生识图记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复习巩固,再现知识点,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分析评价方法 。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做《练习册》相关练习。
*通过与小组伙伴交流测试题/或教师核对答案.给自己打分: 分。
*本节课,在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方面,你给自己的评价等级是: (优/良/一般/差) 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 本节课注重引导生抓本节课的重点来教学:1、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2、辽阔的疆域(分别从巳至点、陆地面积、海洋面积、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等方面来分析);
2、 注重突破难点:采用引导生看图识别的方式来学习,既培养生掌握看图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合8篇】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合九篇04-25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合五篇04-03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5篇04-05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五篇03-11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九篇03-10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范文集合七篇03-16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集合八篇05-31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集合五篇05-01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集合6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