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

时间:2022-06-17 16:11:5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

《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1

  我们信奉的哲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者亦深谙此道,甚至用心良苦,故而本书得名《教师花传书》,这算是我对书名的浅显理解吧,作者想着把遭遇的美妙之花分享给我们,把种花人的故事分享给我们,把花的种子分享给我们,感谢他的一片用心。种花是极其辛苦繁琐的,亦是极其幸运幸福的,尽管我并不是真正的园丁。

  花匠们要精心照料花儿,从种子开始,到种子结束,播种的全程更是不得偷闲。

  从师范毕业,我听的最多的不是花匠,而是教书匠,多数时候,人们还会将“匠”字省略掉,换成一个语气助词“的”,一边介绍或者谈论我及我从事的工作。倒不是说他们对我缺少尊重,只是想表述他们长时间以来的一种思绪和判断:教书的和隔壁修鞋的、剃头的其实是“一伙”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匠”。很长一段时候,我和他们的认知不相上下,只是觉得自己的这个“匠”,仅是“匠”得多了些文化,高级一点的“匠”而已,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当然,在其后的职业生涯中,各种履历和遭遇的更新,不断刷新和改变了我的这个初始认知。

  就像这本书作者反复阐述的那样,心里开满花儿的匠人不是简单的匠人,而是同时扮演匠人和专家完美融合之后的样子,那这个如花般的样子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呢?

  人们眼中的教书匠和修鞋匠、剃头匠、打铁匠、木匠一样,是因为人们觉得这些“匠”只是一种描述职业的主要属性或者说一种特别的专业技能标识,这些技能实操是可以通过经验不断累积而得到的,匠人们在其专门领域看起来具有不可替代性,譬如他们也知道不可能立马让我去给别人剃头,或者让另外一个打铁的来代替我上课,难保不会搞个“参差不齐爆炸头”或是其他什么玩意出来,大家可以想象出那种混乱的场面,这便是人们口中的“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等判断和定论,要不然教师也就不需要有一个专业资格证书来区别自己不是修鞋的或者打铁的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各类“匠”在其统领区域,还是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

  在一段时间里,我头脑中总有个“教书匠”和“教书先生”之争,教书匠在之前的描述中应该给大家留下印象了。教书先生的话,可以联想成学富五车,著书立说的学者形象,抱歉我这样偏颇的理解“先生”和接下来要出现的“专家”的概念,为了说明问题,我得把先生解释为理论研究远远高于实践操作的样子。

  这样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东头过来一位教书匠,西头走来一个教书先生,这二位一碰头就看彼此不顺眼。先生眼中的教书匠人恐怕真和打铁的、剃头的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一个掌握了一些教学技能的,看起来不那么外行的匠人而已,即便是技术精湛,那还是个“匠”,不入法眼。匠人这边呢,他们一边仰视着先生的老花镜,一边对其嗤之以鼻,心里默念着一群纸上谈兵的“理论派”,只会虚空构想、玩玩自洽而已!

  这样的画面很争锋相对,然而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在这儿。

  潜藏在后的疑问是:匠人和专家的属性为什么不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专家学者构想之理想国不是匠人一手一脚实践描绘出来的吗?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吗?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分割?

  《教师花传书》的作者看到了这样的分割、对立和不协调,所以在他的著述里面谈到了如下观点:“无论具备多少作为专家的教职与教科书的最先进的知识和理论,如果不具备作为教育“匠人”的教学实践“技艺”与实践经验中生成的智慧,那也无法胜任教师的工作。“反之,“无论积累了多少作为’匠人’的教学实践技能或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智慧,如果不精通作为’专家’应有的与教职和学科相关的知识和理论,缺乏知性的反省和判断,教师也会受到传统教学实践的束缚而难以解脱。”作者主张将这两种属性合二为一,即是完美教师的样子:教师既是通过实践经验的累积掌握了高超技术的教书匠,又是精通理论研究擅长知性反思和批判的教书先生。

  至此,课堂不再是晦涩无光,而是融为一体,所有人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沉迷于协同学习,沉迷于知性的共同探究无法自拔”、“交流如丝线一样纤细,协同学习的情景如同’织物’一样鲜明”,“俯下身来,如同倾听万物的声音”…这样的场景会是一个拥有极其和谐“气息(场)”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没有了教的痕迹而变得浑然天成的`世界。

  这将是怎样一个理想境界呀!光是畅享就能让人感到深深的幸福!

  作者还告诉我们这样的境界并不虚无缥缈,而是可以通过一步一步的修炼逐一达成。

  首先我们还是需要重视教师职业定位的问题,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如之前所述,要以专家型教师作为起点和终点,而达成标准是什么,就是看是否形成“反思”、“判断”等“专业智慧”来支撑的能力,更关键是一定要用课堂去校验,达成途径也一目了然,实践-反思批判-实践,这样看起来,这是一条永远在路上的艰辛探索。

  其次,课堂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倾听这种教态的养成。作者认为:“在学生能够真诚地协同学习的课堂上,往往都有一位全心全意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教师“,”虚怀若谷、侧耳倾听儿童的声音与语言是教师促进协同学习的基础“。上海师范大学陈静静博士也曾提出,“教师要用耳、眼、心去倾听,听出学生的困惑,听出学生内心的需求,听出组内学生、组间群体的差异等,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安心学习、热衷学习”,可见,全身心的倾听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基本功”和一个“常规状态”,否则就又回到”教师满堂讲满堂灌“一讲到底老路上去了。学会倾听,即是“世界观”,亦是“方法论”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教书的人一定是喜欢读书的人”,这儿的“读书”,泛指更宽大意义上的学习,践行终生学习,在学无止境中成为“学”的专家。

  《教师花传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反复研读,用以开启我的深度思考,帮助自己找到那些盛开的花儿。

《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2

  教师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事学习,最好与其他教师结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一起学习研究。两周阅读一本书籍,并写读后感,让我找到了快速并持续发展的方法——多读书,多好书。我不曾想到读这些专业类的书籍也能这样如饥似渴,抓紧工作的闲余时间一本本的读下去,最重要的是也可以感受很多,可以专心去思考真正的教学是什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我觉得“学的专家”不仅指教师要成为“学的专家”,也要成为“研究学生学的专家”。当我接触学习共同体后,我发现学生的学可以有另外一种模式——主动、合作、探究,而不是被动的听,机械的记。学习共同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学,合作学,遇到问题共同探究,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习让我找回自我,找回鲜活的学生个体,学习将一直在路上……

《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3

  书中讲述:教师的工作具有双重属性,既担负公共的责任,又要绽放教学实践的“妙花”,即兼备“专家”与“匠人”的双重特质。多么好的一段总结,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可能更多的注重自己的教学技能的提高,错误的认为只要自己的技能提高了,学生就能教好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相应的发展了,可是往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所在就是没有潜心的倾听孩子们的想法,没有掌握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所以所期望的教学目标常常不能如愿达成,这就需要老师要成为专家,成为了解学生想法,明确学生行为的专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匠人的有的放矢,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形成更好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

《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4

  眼前的这本《教师花传书》,是继阅读佐藤学教授课堂实践三部曲之后,再次学习佐藤学教授关于专家型教师成长的书籍。

  全书里我看到最多的词就是“学习”,“持续性地学习”。教师这个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学习型的典范。身为教师,首先要爱好读书、爱好学习,而且这种学习应该是各方面的,包括美术、音乐、哲学等等。读后感·佐藤学教授明确指出,教师要持续性学习,希望每个教师回到自己本职岗位上来,不被各种改革所困扰,也不被各种“言论”所煽动,努力养成作为教师的修养,找回教师的'尊严。

  我还很感动于书里对于教师“匠人”和“专家”的描述。课堂的实践和课后的反思,是教师成长两种重要手段,必须同时兼顾才能最终成为专家型的新教师。

  《教师花传书》是一本关于教师自身如何成长的书籍,对于一线的我们来说,很多问题都是一针见血的,我们要专心对待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周围的同事多交流学习,认认真真地组织日常教学实践,才是当务之急。

《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5

  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

  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教师花传书》。一本由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所著,记录了他多年来的教育见闻与感悟的精致细腻的好书。

  初读此书,确实难懂,它似乎有着很深的意义,让我琢磨不透。于是乎,近来我再次细细品读,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收获颇丰。

  这是一本极富诗意和思想的书,反复地阐述了作为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教师既要带有艺术家的性质,也带有匠人的性质,科学家的性质乃至技术人员的性质,但更需要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而这就是教师作为专家的一面。所谓的“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乐于“练功”——即学习的教师,慎重严谨、反复练习,“诚之花”所达成的艺术成就将受用终身。“慎重深入地学习”,因为“擅长者也非样样精通,拙劣者也有可取之处”,在我看来,这与我们国家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共通之处,孔子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工作中学习中,我们不是单打独斗的教育实践家,我们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探究创新,共同进步!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书籍是教师的第一呼吸,作为教师,既要为自己读书,也要为学生读书。在教学中首先要读好的是课标、教材、教参。仔细地研读教材,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其次,我们更应该去阅读更多更丰富的书籍。冰心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当一位老师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他所教授的知识,也将会带有这种文化气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取到更多的内容。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拥有“反思性实践者”的涵养。我认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不间断地“输入”和“输出”,让学生体会更加丰富的课堂。

  教师该有怎样的生活呢?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

  向孩子们学习,向同僚们学习,向教材学习,向社区学习,甚至向自己学习!

  教师们同时要做好称职的“匠人”,努力提升自我,更加认真精细地完成工作。“匠人气质”养成三规范:①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②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③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忘记关键的一点,就是佐藤学教授反复强调的:教师要能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学习的尊严,尊重学习内容的发展性,也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可这三者总是在不断矛盾和冲突着。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修炼中诚实地“倾听”。教师应当不断磨练自己去倾听儿童的声音,当然包括发言或言语,也包括未能发出的缄默的.声音,听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声音,听自身内在的声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蹲下来用心去交流,学会真正地理解他们,看到每一个同学的潜在可能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材施教的去培养。倾听儿童的语言,接受他们的方式,学习他们认知的规律,结合教学目标,让他们以自己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像佐藤学教授阐述的那样,教师之所以成为专家,是因为教师工作是在复杂的场景中进行高度知性的活动,具有不可复制、粘贴的特点。在以后教学中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去创造佐藤学教授口中的课堂:沉积而沉着,充满了宁静的气息。教师和儿童们言语自然得体,柔和声音形成交响。

  在以后的生活中,教师们持续学习,与学习结为终身的朋友……追求“向上,再向上”的教学成长,怀揣着初心和梦想,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不断的探究和反思……这就是有如“妙花”一般绽放的教师的生活!

【《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教师读书笔记07-03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07-20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7-0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8-27

教师名著读书笔记01-06

教师读书笔记范文04-12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04-24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06-29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