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4-07-29 08:53:18 飞宇 风俗习惯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36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36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 1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奇异的习俗,比方:做香角子,系百索子,贴五毒之类的。不过我不是个心细的人,自然做不了这些,我最感兴味的自然就是吃粽子。

  我记得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就是粽子。总是忘不了那糯糯的口感和扑面而来的粽叶香气。小时分的我,每到了端午节降临之际,我便眼巴巴地盼着妈妈做粽子,妈妈磨不过我的`软磨硬泡,总是无法的系上围裙,宠溺的说我是个小馋猫。在粽子下锅后,妈妈都要抱着我与我讲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屈原大诗人遭奸人陷害,对事先朝廷充溢了绝望,然后就跳江他杀了,人们到江打捞他的尸体时并没有打到。于是,人们就将粽子投入江中,喂江中的鱼虾,希望他们不要吃掉屈原的尸体。

  记得有一次,妈妈由于繁忙没有包粽子,我特别不快乐,成心在吃饭时把碗弄得直响。妈妈有些无法的看着我,突然对我说:“想吃粽子,就去买资料本人包!”说罢,就起身开门走了。回来后将资料都逐个处置好,和我一同坐在客厅中,叫我手把手的包粽子。

  想找两片大小类似的粽叶弄成一个小漏斗的样子,不过底部不可以留有孔。再把水浸泡过糯米慢慢倒入其中,不过这一步还真不好弄,动不动就是粽叶松了或是压不实糯米,让人恼火得紧。我只好找来回形针把粽叶固定好后再压入糯米。接上去便是要愈加小心的把粽子包成一个紧紧的平面三棱体,这也是最难的局部,我只好请妈妈帮我弄好。看着不是由本人完全完成的粽子,心中便冒起了那么一丝丝的不信服,但还是把它压了下去。找来针和线,开端停止最初的步骤,小心翼翼的将粽叶固定住后就半途而废了。我和妈妈把包好的粽子放入煮沸的锅中。不一会,那记忆中的粽叶幽香便扑面而来,我的眼睛也变成了弯弯的月牙。

  这就是我记得最清楚的家乡的习俗,吃粽子!

  家乡的风俗作文 2

  春节期间喝“元宝茶”是我家乡的风俗。

  每年的除夕夜,我都会回外公家过年。四世同堂的除夕夜热闹非凡,吃年夜饭、贺岁拿红包、一起看春晚,当然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事——陪外公煮“元宝茶”。

  关于“元宝茶”,小时候我还闹过笑话。有一次,我对着煮茶的锅子里,用勺子捞了半天,也没见着一只“元宝”。外公笑话我是“小财迷”,边刮我的鼻子,边告诉我:“傻小囡,‘元宝茶’不是真正的元宝煮的,你看,这个两头尖尖的`像不像元宝,其实它是用金桔加枸杞和冰糖煮出来的。”待我再长大点,有次参观民俗博物馆,才知道原来“元宝茶”最早源于江南,开始是向皇帝进的贡茶,后来民间也逐渐兴起,寓意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

  煮元宝茶不难,关键在掌握火候。外公会先将金桔的一面划个十字,然后放入水中大火烧煮约十分钟,再撒入冰糖和枸杞用小火慢慢熬。待金桔的清香逐步散开来,茶汤变得有点粘稠,呈现鲜亮的橙黄色,外公就双手合十,喃喃自语,有时是“祝老祖宗福如东海,无病无灾”,有时又是“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福气满满”……

  除夕夜的第一盏“元宝茶”,一定是外公亲手奉上给我们家的“老祖宗”的。这时候的外公就像个小孩子,恭恭敬敬地双手端好茶盏,递给已经笑得合不拢嘴的老阿太。阿太接过“元宝茶”,舀上茶盏里的两只“元宝”,开开心心地宣布:“年年送宝入我家,双福临门保平安!”然后,我们按照辈分、年龄,每人捧上一杯茶“云宝茶”,咕咚咕咚喝下去,就也把新年的健康福气带到了身上。

  现在我已长大,自然而言地也就接过了家里煮“元宝茶”的任务,并创造性地进行改进,比如,除了金桔外,有时还用雪梨或红枣,冰糖也用得少了,补血少糖,滋阴补肺。每当有亲朋好友来家里时,我也有模有样地学外公的样子,煮上一杯杯“元宝茶”,将我对长辈、亲友们的祝福和感恩,都融化在其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 3

  春节到了,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习俗,而我的家乡也有我家乡的春节习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家乡有句俗语叫:“年二八、洗邋遢”,意思是,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要把家里大扫除一遍,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到了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女人就为了团圆饭做准备,男人则帮忙杀鸡、杀鹅、贴对联、贴门画、买花、买年橘、盆景……

  晚上可就热闹了,有些大人在茶余饭后就等着看万众瞩目的《春晚》了,小孩子们就穿着一身新衣服挨家挨户地去得压岁钱,俗称“利是”。而有些大人们则带着小朋友去逛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说到迎春花市,这可得详细介绍介绍:每年的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都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华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半夜十二点来敲门时,每家每户都响起喜庆的鞭炮声,大家都沉浸在漫天飞舞的鞭炮纸上了。鞭炮一过,就是五彩缤纷的烟花点缀在无暇的天空上了,人们望着飞上天的烟花,一起期望着新的一年、新的气象。

  到了初一,大家都非常有空,大人们就会去打麻将,而小孩子们则用自己的压岁钱案买各种零食玩意儿。到了晚上,天空中还是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烟花,有条件的则特地乘车去琶洲等地看烟花。

  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又是尾声——元宵。我们这里并不是每条村都过春节的,有些人就会过正月十三、十四、二月初二……而我们这条村正好就是过元宵的。我们要准备好各种菜肴迎接客人,让客人吃得开心,会得慰心。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习俗,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又是什么样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 4

  一百英里不同于风,一千英里不同于习俗。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数千万的风俗习惯,但我最喜欢的是她的——春节,一个家庭团聚的好节日。她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习俗,也是成千上万中国人流传下来的一个好节日。

  春节,每年新年的第一天,每个家庭都开心地贴春联,燃放鞭炮,开心地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新年的第一天,山里都会有一个叫“年”的怪物,他会从山上下来到村子里吃牲畜。不仅如此,就连人们也不会放手。所以人们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战斗,但是他们永远地走了。有一次,一个男人躲在家里用竹子取暖。突然,竹子爆裂了,发出很大的声音,震惊了外面的`世界。当人们看到这一幕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点燃竹子,最后成功地把它吓跑了。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声音,在新年的第一天燃放鞭炮。从那以后,它在新年期间从未受到任何攻击。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燃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元旦,也庆祝春节。

  在除夕夜,春节的前一天,大人会挂上对联和灯笼。他们买了对联,贴在门口的台阶上。妇女们打扫了房子,扫除了一年的灰尘。孩子们帮助成年人当助手。这一天,每个人都很忙,一家人在晚上围坐在一起:在外面努力工作的父母回来了,在外面学习的孩子回来了,一些一年没见的亲戚回来了,只是为了在这一天吃一顿团圆饭,表达他们对家人一年的爱。今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一家人围着电视坐着,笑着,动着……“星星跟着月亮,终于迎来了我们最希望的一天。春节的早上,孩子们向大人致敬,并说了一些吉利的话。大人给了孩子们压岁钱。孩子们欣喜若狂。在这一天,鞭炮不断爆炸,非常热闹。中午,每个家庭都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欢笑,分享一年的成果和收获。下午,老人聚在一起打牌,大人陪孩子玩……春节是最热闹、最快乐的节日。虽然1993年只是一个传说,但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待和无限的梦想。

  家乡的风俗作文 5

  北风呼呼地吹,树枝上零星的黄叶挣扎着。五时左右,天早已黑沉。“一夜冬至夜偏长”,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日——意味着寒冬即将结束,阳春即将到来。

  冬至吃大头菜炒年糕是我们宁波特有的风俗。妈妈拿着锅铲慢悠悠地一下一下翻来覆去的炒着,我穿梭于厨房和客厅,总想着早点吃到这美味。

  “妈妈,你快点,什么时候才……”我眼巴巴地盯着锅。

  “急什么,等你爸爸来了刚好能吃。”

  “那我能不能先尝下?”

  “不行,还没好。”妈妈无情地拒绝了我。

  我眼珠咕噜一转,计上心来,忙不迭地说:“那约定,吃的时候,我吃年糕,你们吃大头菜,行不行?”我最爱吃裹着酱汁的年糕了。

  “行,行,行,都随你。”嘿嘿,估计老妈烦我了,啥都应。

  “当当当当”,停止了翻炒声,我一乐,美味要出炉了。急匆匆跑进厨房,可惜,美味还闷在锅里,妈妈说闷一会入味了更好吃。哎,真香,好想吃。只闻其香不见其物,锅中的一切那么诱人,从锅盖挤出来的白烟似无数的小手,向我招手:白嫩的年糕被红褐色的酱汁紧紧包裹,棕色的大头菜根,墨绿的菜叶,噗噗的冒着水泡熬煮着,年糕软糯有劲,咸香中带丝甜,爆浆多汁,芳香四溢……白烟轻轻地碰着我的小脸蛋,钻进了我的.嘴里。

  “妈,妈,快掀开锅盖给我瞅瞅,还不能吃,过过眼瘾也好。”妈妈无奈地笑我“急性子”,出现在眼前的是一锅色泽均匀,飘着香气,冒着热气的美味:锅里的大头菜年糕,不由得佩服老妈的刀工,方块形的菜头,椭圆形的年糕厚薄适宜,再加上酱汁着色,真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独食年糕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但我还是吃的心满意足。有嚼劲儿的年糕,入口即化的大头菜,两种食材真是太搭,太美味了。全家人都对这道传统名菜赞不绝口。我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嗝——”舒舒服服打了个大饱嗝。桌上的鱼肉虾谁也奈何不了了。

  “冬至阳生春又来”热乎乎的大头菜炒年糕拉开了春的帷幕,“行过冬至后,冻闭万物零”,期待美丽春天的到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 6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我听到这首歌谣时,家乡过春节的情景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来年的正月十五才结束。

  农历腊月初八又称腊八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熬上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然后泡上一坛腊八蒜准备吃饺子用。

  喝完了香甜的'腊八粥,在人们的百般忙碌中,迎来了过年之前的一个小高潮——小年。

  小年夜,各家各户都备上丰盛的食物祭灶神,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俗称“辞灶”。

  小年一过,在外打拼的人们开始陆续返家。家中的亲人也怀着喜悦的心情,等待着游子们的归来,开始置办年货。鸡鸭鱼肉是必不可少的,糖块、对联、福字也要买上好多……

  除夕夜,家家都不得灭灯,爷爷说这样的寓意是新的一年以光明开头。室内,一家人吃着饺子,看着春晚,共享天伦之乐。

  大年初一这一天是我认为在春节里最热闹的一天了。走到大街上,那叫一个热闹非凡:街上卖什么的都有:有女孩子喜欢的首饰品装饰品、有男孩子喜欢的鞭炮、有小孩子喜欢的小玩意儿,有人人都喜欢的食物……人们都在这街上有说有笑。在东庙上也是十分热闹,表演班子来到这里来给我们扭秧歌表演杂技,看表演的人们把表演的人围起来,特别是小孩子们,他们都站在最前排,有时会小小地在他们的表演上“捣乱”一把,常常会惹得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起来。

  在初二到初七这几天,人们都开始走亲戚了。

  春节后第一个节日就是元宵节,这一天要吃汤圆。晚饭过后,人们要赏花灯,放烟花……之后就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 7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的风俗都不同,我们这里的中秋节过得可特别了。

  八月十五,这一天是我们小孩最期盼的日子,嘴馋的小孩在这一天都要去偷瓜和吃月饼的。我常听大人们说:八月十五偷了瓜吃,身上就不会长一些怪异的奇痒无比的红点。我听起来可怕了,连最心爱的月饼都不吃就去找小伙伴商量着晚上该怎么偷瓜。

  爸爸妈妈可不懂我的心情,愣是不让我大晚上出门,我着急的跺着脚,嘟着嘴对爸爸妈妈说:“可是我约好了朋友的,可不能失信啊!”妈妈想了想:“那好吧,不过要小心哦。”还没等妈妈说完我已经蹦蹦跳跳地哼着小曲跑了出去。伙伴们都在等着我呢。“我们出发吧!”我兴高采烈地说。大伙可跑得快了,一溜烟就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我们小心翼翼地来到了田野里,每个人背上都背着一个小竹篓,每个人总是垫起脚,因为我们总怕主人家发现我们,他们总会埋伏在房子的周围,所以我们可得小心了。主人出来了逮到我们,我们可要倒霉了,要拿竹条抽我们,但我们已经熟练了。土地上的冬瓜、南瓜……尽情地拿,一个个身披绿色毛衣的冬瓜我们也不怕他,装在背篓里就走。一轮明亮的圆月挂在天空,我们行走在田野上,一个个满载而归。偷瓜是一个重要环节,而煮瓜又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

  我们煮瓜不是在家里,也不需要大人们帮忙,而是架着锅子在野外自己动手,点火、架锅、切瓜、加佐料,都是我们自己决定,水沸腾了,咕噜咕噜说着话:快把瓜放进来吧!一切就绪以后,我们就坐在草地上,看着明晃晃的月亮,述说着心里最快乐的事情。不一会儿瓜就熟了,端着热汤,沐浴着月光,小伙伴们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

  从呱呱落地,我就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8

  “铛铛,财神到”锣鼓喧天,冲破云霄。我飞快的跑下楼梯,映入眼帘的财神口带长髯,头顶乌纱,足蹬朝靴,金银垫肚,外罩紫红袍,右手持宝剑,左手持大元宝,威风凛凛的,神气十足。紧接着有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响起一声:“金银财宝滚进来。”那声音是如此的浑厚,随锣鼓节奏,从屋外跳到屋内,从柜台前跳到帐桌旁,分别表演招财、兜财、送财的动作来获取一些钱财,我看向爸爸问:“为什么给跳财神的人钱呢?”“你想啊,他们穿着这么厚重的衣服,走那么多路为我们带来祝福是多么辛苦啊,所以才给它们钱啊,就像你考试全优我会奖励你一样,为他人的劳动成果负责啊!”爸爸推了推眼镜,语重声长的.说,“那不跳财神不就是了”“跳财神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他们要把这个东西流传下去啊,而且他们也要赚钱养家。”“我也要上网了解了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哦,原来跳财神中的财神取自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的赵公明啊!”而且跳财神属于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百姓把美好希望寄托于神灵,逢年过节想讨个吉利,盼望财神光顾。而且跳财神不仅有一人舞,另一人司锣兼挑夫两人组合、一人独舞,一个司锣,一个挑夫的三人组合还有三人舞蹈,一个司锣,一个挑夫五人组合的呢。而且跳财神的动作十分麻烦为手足并用。手部许多动作有其特定的含意。如招手示招财;托举示招到财宝亮于面前;扛肩示财宝多而重;推举示送出财宝;按掌示元宝置于钱柜银箱。舞拂尘示指令方向。脚上也有功夫:高跳步表兴高采烈;蹉步表扛宝进门;弓箭步表进宝方位;摆腿左右摇臀为逗乐,指腿称为翘脚财神。此外,还有“抖肩捧腹”、“捧宝转身”、“提襟藏宝”等动作。跳财神还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经济状态。

  原来跳财神有这么多知识啊!学海无涯,学无止尽我要去了解更多的的知识!傲游在知识的海洋!

  家乡的风俗作文 9

  有一幅画需要八十一天才能画完,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天。这是什么画呢?

  没错,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冬至“数九”图。“数九”,相传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漫长。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

  又是一年冬至,我和父母走在街上,打量着一旁的各色小摊,我们在一家售卖着九九消寒图的店铺前停下了脚步。这九九消寒图有两种:一种是双钩描红书法,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还有一种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个花瓣的梅花。最终,我们选了那幅九朵梅花的。

  回到家,我们把那幅九九消寒图挂在了墙上,并且拿出一杆毛笔,蘸着曙红的'颜料轻轻画在了一个花瓣上。画完后,我问爸爸:“数九这个习俗有什么寓意吗,为什么要这样呢?”

  爸爸笑着回答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节日,而且特别有纪念意义在。只是小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画的九九消寒图,有意思多了,不像现在,都是买的。”爸爸面露惋惜之色。我也跟着叹气。

  突然,我想到家里有毛笔,有墨汁,有颜料,不正好可以自己制作吗?我们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因为之前学过国画,所以画起梅花来十分顺手,先蘸上浓墨,调和适量的淡水,在试笔纸上划了两下,见到色彩适宜,才放心地画起来。线条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浓墨重彩,当最后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后,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笔一划地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他把宣纸覆在打印好的样子上,用墨笔勾出他们的轮廓,让我感觉就像印刷的一样。

  我们总共画了三幅九九消寒图,家里三个人一人一幅,在这样寒冷的日子,每人每天一笔,或欣赏,或调侃,既其乐融融,又书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家乡的风俗作文 10

  我的故乡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会格外热闹,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端午节。

  终于等到了五月初五这一天。

  早上,太阳还没有钻出被窝,人们就已经开始忙碌了。瞧!东家的孩子起了个大早,跑进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床,忙前忙后;大人们则在屋里屋外一直忙活着。猜猜看,他们在干嘛?他们正忙着做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粽子。这里的粽子可谓一绝:白色的糯米掺着几粒红豆,显得格外调皮;有的粽子包裹着猪肉,吃起来喷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着蜜枣,包你吃了甜甜蜜蜜……而且,形状也不同,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锥形的;有枕头形,也有小宝塔形的;有圆棒形的,还有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气中弥漫着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并不繁华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东西的,拉家常的人,随处可见。最热闹的要数村子里那片空地啦!看!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围成了一个偌大的`圆。人们期待着舞狮的队伍快点登场。在一阵锣鼓声中,两只漂亮的狮子登场了。他们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爱极了!

  时间像个顽皮的孩子,转眼间,一点多了。人们排着长队,又一次走出了家门,站在街道两旁。年轻的小伙子穿上节日的盛装,从街道中穿梭而过,到镇上去参加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此时,镇上那条不知名的河变得可热闹了。

  下午三点,比赛开始了。河中的那一只只龙舟一字排开,像一批威武的战士。龙舟上队员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紧紧地握住划桨,整装待发。鼓手们也摆出了各自的架势,好象在说:“今天的比赛一定是我赢”。三点十五分,不知从哪里传来了一声铿锵有力的哨声,龙舟仿佛是一条真龙在碧波上划行,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水纹。鼓声、呐喊声交织成一支动听的乐曲……

  夕阳西下,夜晚的静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饭后,人们集中坐在空旷的平地上,树阴下,打个火堆,围着火堆尽情地跳着,唱着,饶有兴趣地聊着下午的比赛。

  家乡的端午节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繁忙中带着几分悠闲。走在大街上,我的心情异常激动。因为,这也是孩子们的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 11

  年末将至,跟着老爸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今年将这在这里过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

  我没来几天,清扫老屋,整理房间,摆弄桌椅都一一到位了,但显得有些没意思。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哗,散落在山间的农户显得格外的安静,刚开始还找不到过年的气氛。

  “冬冬嚓,冬冬嚓……”我隐隐约约听到了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循着声音找去,在如牛背的山脊上,十几号人着装各异,吹的吹,打的打,但更让我感觉到特别的`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三个人——一个似船夫的老大爷,拿着一把木桨,头扎花巾,不时在做着划船状;中间的一个人手提莲花船置身其中,身穿花袄,浓妆,怪吓人的,随着前面的划桨人“随波荡漾”;最后一个人就更“搞笑”了,黑袄、头卡、白脸,手持蒲伞,最让人有趣的是耳朵间的那朵独鲜花,嘴角那颗大黑痣,关键的是随着“冬冬嚓”扭起了秧歌,再加上后面跟着一群又敲又打的老乡,好不热闹啊!我一边看着一边跟着大部队走着,穿过小桥,走进东村,来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锣鼓声、鞭炮声,小孩子们嬉笑声,不时升上一阵阵青烟,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一天下来,我也不知道我跑了多少个村,也不知道来回看了多少遍,就是觉得看不过瘾。回来的路上还不时哼哼“彩莲船哪,哟哟,两头尖哪,呀嗬嗨,妹坐中间,呀儿哟,帅哥牵哪,划着。哟哟,呀嗬嗨”。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告诉我这个叫“采莲船”,是我们湖北传统的民俗舞蹈。传说中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

  后来的几天里,我天天坐在山脊边等着采莲船来,和他们一起给村民们送祝福。你别不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也做了一回划桨人,学着划船的样子,还知道那个桨是纸糊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 12

  奶奶是个健谈的人,一些照片就能勾起她对往事的回忆,打开她的话匣子。

  照片上是祖奶奶和奶奶在老家,她们站在一个像是用黑砖堆成的小塔旁,火焰从小塔的缝隙里冒出来。奶奶告诉我,这是老家过年时的习俗,叫点旺火。

  人们在年三十的下午把煤或柴堆成塔状,到了晚上,全家聚在一起点燃,这就是点旺火。点旺火的由来和过年的故事一样。“年”害怕火、红色和响声,于是人们把煤堆或柴堆点燃,并放鞭炮来迎接新年,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奶奶还告诉我,旺火是空心的,在点燃之前还要先“盛装打扮”一番:在旺火堆上套上像拉花一样的装饰,贴上“旺气冲天”的字条,希望能烧光过去一年的不快,新的一年旺气冲天。

  另一张照片里,爷爷奶奶伸出手,对着刚刚点燃的旺火。“年纪大了就喜欢‘烤旺火’,对着火烤一烤,不光身上暖和了,也寓意把身上的疾病带走,新的一年健健康康。”奶奶解释说,轻轻抚摸着袖子,好像在回味旺火的温暖。我看到她的眼里闪烁着一种顽皮和怀念的光芒。“过年的时候,每个单位也会堆一个大旺火,跟咱们国庆的时候每个省做一辆大花车似的。”奶奶补充到。“奶奶,我还听说人们要跳旺火,是吗?”“不不,我们老家不跳。”我注意到她的语气里夹杂着对故乡的骄傲。“但我们会围着旺火唱歌跳舞,放鞭炮。我小时候还喜欢在旺火上烤吃的。”奶奶的眼里又闪过那顽童般的.眼神。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点旺火,但照片上一个个大小各异,或是刚刚点燃,或是已经被火焰紧紧包围,或是即将熄灭的旺火,被火焰映红的一张张笑脸和奶奶讲述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和奶奶约定,过年时回老家点旺火。

  回家的路上,我仿佛已经看到了红彤彤的火焰,听到了人们的欢笑。我期待着回老家点旺火的那一天,期待着点亮更美好的生活。

  家乡的风俗作文 1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寒假,迎来了寒假,那离春节也就不远了。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浓浓的年味儿其实从腊八那天就开始了。过腊八的前一天晚上,奶奶就会提前泡好好多种豆子,有的是买的,有的是一年下来种多了的,没吃完的。一大清早,太阳刚刚升起,空气中就迷漫着清烟,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着清烟。熬了几个小时后;让人垂跃欲滴的腊八粥就熬好了,到那时候,不论是谁都禁不住那香味的诱惑,盛上一大碗的。

  腊八过后,就得掰着指头过日子了,大人们都在为即将来临的春节做准备,买肉,买酒,买年货,打扫房屋……而小孩就是买过年玩的小玩具。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童谣——二十三,糖刮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干净”,为了除旧迎新,人们会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为了给新的一年更好的寓意,会家家户户贴春联。“总把新桃换旧符嘛”

  年味越来越浓,走在路上,每户人家的门前都收拾的干干净净,大街上也到处红红火火,很多商人在店铺前放着喜庆的音乐,向买家推荐寓意好的春联,一片欢声笑语。好不容易熬到了春节,到了除夕校,一家人欢聚一堂,吃着年夜饭,看着电视,一起守岁。“咚”随着12点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正式向我们走来,伴着钟声,重头戏来了,爸爸点燃了烟花,顿时各色各样的`烟花把天空装扮的花花绿绿,礼花直冲云霄,“嘭”一声全炸开了,天上顿时五彩斑斓的。又一股冲击般的银光吸引了我的眼球,它向上喷着,落下的火花在空中绽开,向成千上万从空中掉落的珍珠,美极了。

  大年初一那天,小孩都争着去给亲戚拜年,说完新年祝福语后,大人们也就自然的拿出了红包。

  春节最有意思的就是小鞭炮,三五个小伙伴一起,点了小鞭炮再往人家院子里一扔,“啪”一下,鞭炮就在院子里炸开,里面的人吓了一跳,便会出来找人,这时,几个人就一哄而散,让人找了个空。

  伴着欢笑,年结束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14

  我的家乡是山城五莲。我们五莲虽然小,但是节日的风俗可不少。其中“二月二”的风俗,令我印象颇深。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皇帝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把饭送。”也就是说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皇帝和皇后都得到田间和农民们在一起耕种。在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人们就早早的把灶底的灰掏出来,放在簸箕里,用这些灰在院子里画一个大大的圆圈,在这个圆圈的中心放上五谷杂粮,这就是农民贮存粮食的囤,它寓意着农民开始忙春耕了,人们也盼着今年是个丰收年,谷丰登,粮满仓!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炒糖豆,吃糖豆。可是二月二为什么就要吃糖豆呢?原来呀,炒糖豆也是有着占卜的寓意,所炒的糖豆开花的大小,也会预示着新一年的收成。也就是说,豆子开花开的越大,今年的收成就会越好。所以,人们的心里都期盼着自己炒出来的豆子开得大大的。二月二是万物复苏之际,也是害虫苏醒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说:“金豆开花,五谷丰登。”所以,家家户户便会用炒豆子的方式来祈求驱除虫害。另外,人们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庄家也能够得到丰收。所以,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便都会炒豆子,长期下来也就形成了习惯,直到现在,就成为了糖豆。

  传说二月二这天也是土地爷爷的生日,在这一天,我的家乡的人们都忙着包水饺供奉土地爷爷,让土地爷爷保得这一方土地的`平安。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月二这一天我的家乡的各个理发店,不论大小,统统爆满,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理发店理发,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来理发呢?原来,这一天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这一天去理发,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是寓意着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我的家乡五莲的风俗还有很多,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九牛一毛罢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15

  我的家乡在石碌镇太坡昂便村,这里很美。说起我的家乡,可能会无人知晓,但提到家乡三月三的竹竿舞,那可是无人不知的。

  每逢三月三,我们村的男女老少都乘车前往县城的文化公园参加三月三。有的老人会自带一把扇子扇风;有的女孩儿会穿上黎族的服装黎锦;有的小商贩会在周围摆摊卖一些棉花糖、玩具等,显得十分热闹和隆重。

  夜幕降临,天渐渐变暗了,人们开始慢慢安静了,节目也开始了。首先表演的是黎族歌舞,曲子不停的变换,老人们一边喝茶一边嗑瓜子,嘴里聊着家常,眼睛却目不转睛的盯着舞台。孩子们在大人中间跑来跑去,他们有时跑去买棉花糖,有时跑来找大人要水喝。

  接下来就是让大家都很期待的竹竿舞了。首先是一群青年男女拿着竹竿上舞台,他们摆好竹竿就跳起了竹竿舞。“开开合合,开开合合”这是竹竿摆动的节奏,跳竹竿舞时就要跟着这个节奏来跳。“开开”的时候,他们把一只脚放在里面,点两下;“合合”的时候,他们把脚放在外面,点两下,需要重复这些动作两次;到了第三次“开开合合”的时候,他们先把一只脚跳在里面,另一只脚进去的`时候,还要把刚刚跳在里面的脚给伸出来,伸到地面后,他们把还在里面的脚,像刚才一样跳出来,就这样竹竿舞就跳得又顺畅又好了。

  欢快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很快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老人,他们跑上舞台,很快排成一条长龙,随着竹竿摆动的节奏跳起来,一眼看上去全都是五彩缤纷的衣服,真是壮观。有些大人牵着小孩的手一起跳,渐渐地全场的人都上台跳起来。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不知不觉已到了活动结束时间,人们只好恋恋不舍地收起了竹竿。虽然是这样,可大家的情绪还停留在那开心的时刻,脸上写满了兴奋。

  家乡的三月三,像香醇的美酒,浸透着全部人的心。

  家乡的风俗作文 16

  我的老家是浙江的临海,有许多与别的地方不一样的习俗:过新年、元宵节、中秋节。

  快过年了,人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回家乡过大年。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挂上了红红的灯笼,贴上了红红的春联。

  除夕那夜,全家人(包括爷爷奶奶)都聚在一齐吃年夜饭,家家户户就开始放烟花爆竹,一走出门,便听见了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从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传来。这声音把我吓了一大跳:吓得我赶紧用手捂住耳朵!这声音大得,连说话声都被淹没了,不得不让人大声地喊。之后,我看着满天迷人的烟火,每个烟花,都像朵花,大的、小的',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真叫人看的眼花缭乱,简直就像杭州西湖的”烟花节”。

  在我们浙江临海春节一般都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止。大年初一那天天还未亮,我就被鞭炮声吵醒了。天刚蒙蒙亮,只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插烛焚稥,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在初一那天还有许多禁忌:不准扫地吧,不准将水倒出去,不准动刀------

  还有,我们那儿过元宵节不是在正月十五,而是在十四那天过。元宵节那天你猜我们吃什么汤圆No!No!No!不是汤圆,在我们哪儿吃的是”羹”,它是将一大堆原料搅拌成的,都是薏米浆为主,再放芥菜叶、猪肉末、豆腐干------搅合在一齐,搅好了之后,就用小火慢慢煮,最终调味出锅,因为做羹的原料很多,所以通常都是一煮就是一大锅,这够全家老少吃好几顿呢!

  ”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风”。各地的风俗,各有各的特色;各地的节日,各有各的过法。因为有了这样的不一样,节日才会变得十分趣味。你家乡的风俗,又是怎样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 17

  一岁在鞭炮声中,

  春风温暖屠苏。

  成千上万家庭的学生日。

  老桃换新桃。

  描述了中国人庆祝春节的盛大节日场景。鞭炮声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商务人士。放鞭炮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们在除夕放鞭炮,在新的一年里大赚特赚。然而,根据旧习俗,对财神的尊重应该是第一位的,鞭炮应该放在房子后面。传说如果你想发财,只有在最后鞭炮声响起的`时候才会真心实意。

  我的家乡浙江和中国的许多地方一样,春节也有同样的习俗。例如:

  除夕熬夜或通宵

  中国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俗称“年年”。守年夜饭从吃年夜饭开始,要慢慢吃,有的人要吃到深夜。根据宗八《荆楚岁时记》,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年夜饭的习俗,既有送别之感,又有似水怀念逝去岁月之感,更有给即将到来的新年送去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在玩耍、放鞭炮的时候,也是家庭主妇在厨房最忙的时候。前几天已经准备好了年夜饭,年夜饭一定要在除夕夜做。在北方,元旦的饺子也是三十夜包好的。这时,每个案板都在忙着切肉切菜。这时候,家家户户传来的案板声,大街小巷传来的鞭炮声,小商店里传来的算盘声,会计的抑扬顿挫声,处处夹杂着笑声,一个接一个,交织成一个欢快的除夕夜乐章

  ……

  除了这些,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拿其中一个。

  赵天蚕

  又称“田里烧蚕”、“田里烧财”,是江南地区流行的拜年民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绑着火炬的长杆立在田间,火焰用来拜年。火焰若旺,预示来年大丰收。

  家乡的风俗作文 18

  中国是一个有56个不同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有许多不同的风俗。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我一直非常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节的形状是圆的,圆就意味着圆和圆。它可以每天为家人团聚和幸福祈祷。

  元宵节过后,元宵节的高潮将随之而来。我们应该表演元宵节的特别节目,如踩高跷、舞狮、划旱船、玩龙灯等等。在演出期间,每一位观众都全身心投入到演出中,并被演出所吸引。

  说到元宵节,最著名的.是看灯笼和猜灯谜。在元宵节的晚上,街道每天都进行装饰,显示出元宵节的独特气氛。正如《东京梦境》中所说:元宵节期间,开封皇家大街上,成千上万的彩灯堆成一座灯山,灯火通明,焰火闪烁,美丽无比。京都女孩唱歌跳舞,成千上万的人观看。在皇家大街的两条走廊下,游客们聚集在一起,歌舞升平,音阶相切,音乐嘈杂,长达十多英里。街头巷尾,茶馆、酒楼、灯火通明,锣鼓齐鸣,鞭炮齐鸣,灯火通明数百里,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让所有看到的人一起欢呼。

  在正月十五的晚上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赏月。正如唐朝诗人崔烨在《上元夜》中所说的那样:;当他看到月亮时,他可以无所事事,他在哪里能闻到光“谁能静静地坐着欣赏天上美丽的月亮,看着人们庆祝元宵节呢?赶快出去和人们一起庆祝元宵节。

  啊!!这是一幅多么祥和生动的景象啊!这是我家乡最独特的风俗。它也让你着迷吗?我爱我的家乡和它独特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19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的风俗,虽然我也不太了解我家乡的风俗,我想我的家乡跟其他地方差不多,但也还是有一些常人没注意的区别,那便成了风俗特色。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家的风俗。

  在我家乡,过年时特别热闹,家里都挤满了人,家里的主人忙的热火朝天的,都在开开心心的忙活着。家里的客人有说有笑,小孩子们跑的家家户户的去玩儿,跑到邻居家去拜年,好一副热闹的景象呀,没有一个人会不高兴,人们个个都穿上了新衣,有些大人会陪小孩子玩,还会给红包,多的口袋都装不下。

  我们过年也没有固定的食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做几道拿手好菜,做丰盛点,摆满一桌子,叫大家一起吃饭。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看春晚。顺便包几个可可爱爱的小饺子,白白糯糯的年糕,来作为看春晚的下酒菜。几个白白胖胖的饺子聚在一起,像是你挤我我挤你的相靠着,含在嘴里口感顺滑,一咬开,里面的汁就争先恐后的跑出来,配上料,让人忍不住多吃几个,年糕一碗一碗的装着,一块一块的挤在一起,咬下去一口,滑的.直通口腔,口腔里装满了年糕的香气,整个口腔瞬间变得非常爽滑。那么美味的食物再配上看春晚,也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呢!

  我们家乡还有一处外人都注意不到的风俗小细节,那就是我们会做粿子。平时也会做,我们那边特别爱吃粿子。特别是过年时,做的非常多。用面团和一下面,把面团用力地搓揉,放进白糖和自己想要的材料,揉成一根一根的条形,放进烤箱里烤一会儿,慢慢的都变成小胖子,酥酥脆脆的粿子就做好了。

  春节过得特别的快乐,可又在我睡梦中悄悄离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 20

  当火车飞驰着驶入河南境内时。爸爸告诉我,我们跨过长江了,长江以南是冬天没有暖气的世界。没去过南方的朋友,一定会很好奇南方人是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天的,或许会觉得痛苦难耐。而我却觉得南方冬天的取暖方式别有一番乐趣。

  记得小时候,在南方家乡的冬天穿得厚厚的棉衣,室内室外一样的冷。每当入冬时,奶奶就会搬出一个东西——暖脚器。暖脚器插上电便开始发热,用一个方形桌子罩们它。桌子上盖一张晒得香喷喷的方形小棉被,这样能更好的保留住温度。闲暇时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将小棉被盖在腿上,将脚放在暖脚器上,感受着桌子底下暖脚器的热量慢慢的从脚底传便全身,不一会儿身上就暖烘烘的了。桌子上总是摆着水果、瓜子、花生、坚果、零食,大家说说笑笑特别惬意。

  南方农村的取暖方式更为原生态,堂屋中间放一个木质方形低矮的'架子,架子中间是圆形大铁盆,将烧红的木碳堆在铁盆里面。不一会儿整个屋子就开始暖和起来。聪慧的人们当然不会就只是用来取暖哟。将生的地瓜、玉米、土豆、糍粑埋在铁盘中烧尽的碳灰里,能煨出非常香甜可口的烤地瓜、烤玉米、烤土豆、糍粑。火盆的正上方往往还挂着一串串香肠、腊肉,借用木碳烧出的烟将它们熏得焦黄焦黄的颜色。这样熏过的腊肉能存放一整年呢!人们围坐在火盆周围,像每天都有篝火晚会一样,吃吃喝喝、聊着家常,谈笑风声。时不时会有腊肉滴下来的油掉到火堆中,传来滋滋拉拉的声音,好一派生活的生机与乐趣。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城市里的取暖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起来,然而农村很多家庭依然延续着最原生态的样子。虽然南方没有政府集中供暖的便利,但人们都在利用自己聪明的才智过着自己最有乐趣的冬天。

  家乡的风俗作文 21

  “软、糯、顺、滑,丝丝入扣,回味无穷,寓意深远……”没错,说的就是我们龙游的风味——发糕,这一过年必备点心。

  龙游发糕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看起来像一个个大圆盘。它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尝一口你会不自觉地赞叹道;“啊!真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它在制作过程加入糯米酒发酵,吃着比用发酵粉发酵的面食更松软,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关于这个加糯米酒的工序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发糕给人们吃。有一年她在制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于是她就将错就错,发糕做出来后不但闻起来没有酒气,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来也更加有味道了。后来它成了众人皆知的美食。就这样人们做发糕就会有放糯米酒的习惯。

  要说起来发糕的起源,那么可要从明代说起,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发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因“发糕”为“福高”之谐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为逢年过节必备名点,又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游发糕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习俗文化,是龙游人民过节等喜庆的场合必备的食品,是民间任何酒席的首道点心。随着龙游人民把发糕赠给亲友们,亲友又把发糕分享给其他人,这便让龙游发糕这一美食,传到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广大人们都爱吃的一道甜点。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动不如行动,快来龙游尝尝发糕吧!

  过年吃发糕,便是我的家乡——龙游的一种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22

  五千年的文化让龙的传人在此喧腾。是这日子的风俗让人来回奔波。

  那一天,人们都很忙,清早家家户户门上都贴好了对联,人人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十分和气。没错这就是春节。春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早上我刚起床,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烟味,原来是家家户户昨晚放的鞭炮,留下来的烟味。我快速穿好衣服,跑到厨房和妈妈说“妈妈,让我来和您一起包饺子吧,我包的饺子可好了。”“真的吗?就你上次包的那个饺子,我们都不敢吃了。一煮就烂了。”“那是因为我们不熟练,现在我学会了,一包就好。”于是我便和妈妈包起了饺子,首先我们用面粉和水和成了一个大面团,在把面团切成一块一块的。把小块面团擀成薄薄的一片。

  把刚准备好的肉馅包在里面,用手沾点清水,在饺皮上划一圈,再把饺子对边包好,用手在饺子皮的一圈捏一捏,就这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我们包了好久,终于包好了。在趁妈妈煮饺子的时间,我和爸爸便去拜年。在这拜年期间,我也收获了很多,回到家,我就把红包放在枕头下面,听上一辈说这种行为就压岁。

  在这天我们一个大家庭在一起吃团圆饭,很是热闹。晚上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起放烟花。在我放手摇小烟花的同时我爸爸搬出了一个烟花巨无霸,点燃它的'导火线,只见烟花像火箭一样,飞向天空,像花一样绽放开来,瞬间就把夜空变成了烟花的海洋。五颜六色的烟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小星星飘在天空,漂亮极了。

  在这爆竹声中,我们又长大了一岁。时间过的真快呀,春节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悄悄的走过。

  家乡的风俗作文 23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最喜欢节日,因为在那天不仅可以吃到香甜美味的粽子,还可以看上激烈的赛龙舟,人们整天都沉浸在这天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端午节这一天人人都要吃粽子,包粽子,听奶奶说这还有一个故事呢: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楚王因听信谗言而在与秦王决业战中失利了,后来首都也被秦国的军队占领了,面临着之国之痛的.痛苦,在五月五日这天,悲愤地投进江汨罗江,屈原死了之后,楚国人都十分伤心,为不让鱼伤害屈原的身体,便用粽叶包米,就是现在的粽子,煮熟后扔进江里,所以每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会煮粽子,包粽子,纪念着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屈原,把五月五日这天定为了端午节,以示悼念。

  这天一大早,奶奶就要开始包粽子了,先把粽叶洗的干干净净,然后端出昨天晚上泡的糯米,把水倒掉,随后就要开始包粽子了。先拿出粽叶,用勺子舀一些糯米放在叶子中间,再放几颗蜜枣、豆子,用线包起来一个可爱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奶奶包的那么容易,于是便也照着奶奶的样子包了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就全部包好了,当水发出“咕嘟嘟”的声音时,就把粽子全部倒进锅里,等待个五六分钟,粽子就煮好了,一打开锅盖,屋里就满是粽子那香喷喷的味道,把线拆开,剥下粽皮,那蜜枣就像玛瑙一样,又大又红还有些透明,咬一口糯米又黏又软又糯,豆子已经面面的了。蜜枣十分甜腻,吃上一口真是十分满足,忍不住让人多吃几个。

  吃完了粽子,我们一家人就一起去了西湖看赛龙舟,西湖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只见两只船上的选手目视着前方,眼睛里充满了斗志,开始两对选手的小舟就像箭一样飞了出去……

  就这样充实的到一天就过去了,吃到了香喷喷的粽子,也看到了十分热闹的赛龙舟。

  家乡的风俗作文 24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脚步离我们近了。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一天。

  备年货

  超市里人声鼎沸,里面的音响又在大声播报:“豆角二块六毛钱一斤,西红柿三块钱一……”随即又响起了喜气洋洋的歌声:“好运来,祝你好运来……”人们在各个货架上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物品,一瞬间货架前竟挤满了人。

  有人在挑选着蔬菜,有人在挑着鱼肉,有人在挑着新衣服……可能是因为过年的缘故,人们都有秩序地排好队,等待着付款。出了超市门,每个人都憧憬着新年除夕夜的到来……

  大扫除

  过新年,当然要有一番新气象,新面貌。正是为了辞旧迎新,所以才会打扫自己的家。扫地、拖地、擦窗、洗被子、洗碗筷……每一个缝隙都不放过。虽然很辛苦,累得直不起腰,但是辛勤换来了一番干净、整洁。地板可以照清你的脸,窗户闪闪发光,干净的衣物在窗外翩翩起舞。然后是自己的卫生,每个人都要洗澡,换上新衣新袜。整天大家都忙得团团转。

  除夕夜

  除夕的.光景总是短暂而美好的。饭菜一个个送上餐桌,浓郁的香味顿时敞开来,使人垂涎三尺。当全部菜肴上桌时,就好比一桌“满汉全席”。

  大人们站起来祝酒,小孩子们就抓紧时间,争先恐后地夹起好吃的往嘴里送。烫烫的饭菜总是会使我们张开嘴哈气。大人们坐下来时,除夕的团圆饭才刚开始:有人一声不吭地享受着美食,有人和老者们谈笑风生,顾不上吃饭,还有人吃一口,然后没等咽下去就开始说话了。

  饭后,大人们笑着离开,小孩们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装的全是零食。除夕夜里,老人们守岁,小孩子们总是沉沉地睡去,做着香甜的梦……。

  春节已经过去了,但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它像一本书,记载着我的成长,它又像一盏灯,照亮了新的开始。

  家乡的风俗作文 25

  家乡的滋味儿是凉爽的,家乡的滋味儿是自由的,家乡的滋味儿是纯朴的,但我以为还有一种滋味是神圣,是充满关爱的。

  过年前几天,我们要提前回老家,要提前准备过年的年货,还要一次次的买、运。到了黄昏,门口便响起一阵阵的喇叭声,走过一看,路上挤满了各色各样的车,这几天并不繁忙,不用出远门儿拜年,也不用招待客人们,因为所有大人都在忙碌中。我们就只要写写作业,下午打打球,晚上打打游戏,这一天就美好的过去了。

  但还有件事儿要干:拜祖宗。

  这几天下午,奶奶在餐厅规矩地摆满了鸡鸭鱼肉,还有点心水果。可把我和弟弟馋死了!可奶奶却在餐厅这儿一直挡着,像个皇室贵族用餐那么视仪。在许多“宝座”上空无一人,可奶奶还在每座椅边恭敬的倒酒。我十分好奇的问:“奶奶,有客人吗?这是空气吃的吧!”奶奶小声的对我说了句“老祖宗!”我们拜了拜便开始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奶奶则是把杯子里的酒倒回酒瓶里。

  一点到四点了,时间可真快,奶奶的'身手也真好,去杂物室三下五除二就拖出了一个大铁锅,在里面放上一个美丽的“纸灯笼,立刻点着,大火“腾空而起”,从锅中烧到了一米高的空中。奶奶又变身,开始拜,边鞠躬边嘟囔:“保佑我家……和……平安,幸福,成绩好些。”我突然明白了这些意义,不仅是老人相信神仙,也是对子女孙女的关爱。

  当时,还没有这个习俗,可是一个名人的弟弟弄巧成拙“发明的”。

  蔡伦成名了。蔡莫就到他那边学造纸,可学艺不精,卖不出去,他的妻子想到个好办法。蔡莫装是哭说自己与老婆吵架,她上吊死了。又一天,蔡莫在她的棺材上痛苦。突然慧娘坐了起来。哭着唱了许多苦话,乡音们听,就都向蔡莫买纸当“纸钱”。

  家乡的风俗作文 26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春节无论多忙碌的人也都会回家,和家人们一起团圆。

  每年春节,我也会和爸爸妈妈回到西安外婆家。在那里过充满北方味儿的年。

  饺子,是北方过年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过春节吃饺子意味着大吉大利,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包饺子也意味着包住福运。饺子也有团圆之意,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招亲带有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时不时地引来欢声笑语。

  社火,相信南方的小伙伴们肯定没有听过这个词。社火是一种中国民间庆祝传统庆节狂欢的活动。但如果换一种说法,大家们肯定是耳熟能详,社火又称舞狮舞龙。北方的社火是中国古老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指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具有红火热闹之意。它来源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和火的'崇拜。人们也常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陕西民间社火活动习俗。常常以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耍狮子等一系列活动。表演者们千姿百态,千奇百艳,五花八门,壮丽可观,这种表演方式深受人民的喜爱。在2006年的5月20日,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北方人在守岁的时候所备的糕点瓜果也是想讨个吉利的口才,例如吃枣意为春来早。吃柿饼,说为事事如意,吃杏仁,说为幸福人,吃长生果,意味长生不老,吃年糕意味着一年比一年高。

  但不论南方,北方过得都是同一个中国年,中华儿女相亲相爱是一家,在这里,我也祝愿中国能扛过这次疫情,再一起共度下一个欢乐年!

  家乡的风俗作文 27

  我的外婆家在连云港,这里的春节有大量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是不同的,下面就让我来带你去我外婆家的春节看一看吧!

  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爱在外婆家过年,大概也知道并参与过一些过年时要做的风俗活动。譬如:采购瓜子、花生、小果子、桃酥、小麻饼……这些过年应具备的零食。

  过年前外婆肯定会包大量包子和蒸大量馒头,外婆说过年那几天,必定会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所以馒头,包子这些主食要多筹备一些,预防人来多了不够吃。而蒸馒头,包子,也有来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除去包子和馒头,外婆家每年还会做一道菜——炸丸子,外婆把丸子叫做“驼着”,这可是年夜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紧接着就是“祭灶”风俗。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等于小年,晚上要在灶前供上糖饼、糕点、糖果之类的甜食,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说。

  紧接着就是年三十了,年三十的要做的事就可多了,譬如一早把大门上贴上鲜红的对联,挂红灯笼。最有意思的是在自家院子内种上“摇钱树”,所谓“摇钱树”,便是从集市上买来的'青竹子上系红绿两种颜色花生,固定在院子的柱子上,竹子的叶子越多,叶子越大,意味着来年财源越旺盛。还有还有,好多地方都是在下午三四点钟吃年夜饭,而外婆家这边一般选择中午来吃团圆饭,哈哈,有意思吧。

  年三十晚上守岁,凌晨十二点的时候各家开始放鞭炮。在外婆家舅舅还会放一种叫“高升”的东西,声音很响,威力也比鞭炮大大量。大年七年级的早晨吃饺子,然后拜年,说吉利话,当然最快乐的是大家孩子啦,占足了实惠,收到了大量红包。再有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

  这就是我在外婆家过春节的认知的一些风俗习惯,快来共享你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 28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可喜可贺的节日里,我们辞鼠迎牛,真是一派新气象呀!

  俗话说:“春节包饺子,不吃掉耳朵。”这可是有来头的。古时候,民间相传饺子的习俗是:女娲是用抟土造人的。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耳朵容易冻掉,为了使它不掉,女娲在耳朵上扎了小眼,用细线拴住,另一端让人咬在嘴里,耳朵就不会掉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就每到春节时就包有馅饺子吃,也是为了图个吉利。

  “新年到,新年好,家家户户包饺子。”我家也不例外。在包饺子前,准备工作是必做的。首先,是拌馅子,肉和芹菜切得碎碎的,再放些葱、姜、蒜,和酱料搅拌好,其次是皮,在包饺子前把和好的面搓成条状,然后切块、压皮,然后用擀面杖擀成圆形。这可是大人们口中的“军事重地”,因为这些我都不熟悉,就由妈妈来代劳了。

  接下来,包饺子我可要大显身手了。妈妈先给我示范了一下,只见她拿着皮往里面放了一勺馅,然后把饺子对折,捏中间,然后自两边向中间捏褶,向变魔术似的就包成了一个像元宝似样的.饺子。其动作熟练至极,一气呵成,让我钦佩不已。接下来,轮到我了,我拿着皮,放了一大勺馅,目测很好。然后,我也中间对折用力捏,怎么也捏不上,饺子就是不听话,左右合不上口,我很着急。妈妈见了给我出了一招沾点水,我一试,还真好用,把皮子粘得很牢,但是等我包好了,一看是瘪的,难看极了,怎么也立不起来。于是,妈妈边鼓励边手把手地教我,最终,通过我不断地尝试,终于有了进步。

  开锅煮饺子了,闻着饺子香,吃着香甜的馅,全家人圈坐在一起,真是喜庆又团圆。

  家乡的风俗作文 29

  我的家乡在银川。这里有踩高跷、跑竹马、浪头车和跑旱船?今天我就来介绍我最喜欢的风俗踩高跷。

  据民间传说高跷这种形式是民间社火艺人们创造的。相传有一年元宵节,艺人们要到县城闹红火。县老爷知道后,便想诈一笔横财,并下令将吊桥吊起,入城者要交过桥费,否则不准入城。城外的艺人听后,十分生气,但也无可奈何,便准备进城的钱。谁知县太爷又将过桥费提价了,艺人的儿子回家后看见墙上挂的长腿白鹤图受到了启发,便连夜制造木棍,在木棍上装脚踏板,将木棍绑在腿上,脚绑在踏板上,趁夜沿城演习了一遍。正月十五日那天,城外的艺人都依样绑上高跷,越过护城河,进了城。这就是高跷的原形。

  大年初一那天祖父母、父母和我有幸看到了踩高跷。高跷艺人们身穿红衣服,下面穿红裤子,衣服和裤子上面都缝上了金色的边。小丑头戴红色瓜皮帽,身穿红色的中国服装,并且背了一个灰色的包,但是裤子的颜色十分特殊:一条裤腿是红色的,一条裤腿是米色。

  所有人的脸上都画着小丑妆,并且人人身怀绝技。一开始小丑就来表演踩着高跷倒着走路,倒着走后不忘再加一个跳起来的时候旋转的动作。随后,高跷艺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有的人倒立,有的人单手支撑转一圈后下腰,还有的人向前翻了个跟头。不管怎么做,所有人都是在踩着高跷的时候做。最后一个高跷节目也是最精彩的一个压轴节目。只见有四个艺人开始下腰,小丑倒立不动,剩下的两名艺人倒立走路,以S型的`方式绕过四名艺人和那位小丑。他们获得了许多的掌声。看得我们直叫好。

  妈妈说,以前的高跷都很矮只到妈妈的小腿,现在的高跷可以到她的膝盖。听到这里,我就赞叹到,现在的艺人技艺可谓是越来越高超,更加获得人们的喜爱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 30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民风民俗,藏族人的壮戏,傣族人的竹楼,客家人的土楼等等。而我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壮戏。

  壮戏又称“壮剧”,据说它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以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戏被分成了不同的种类,由广西的北路壮戏、南路壮戏、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宁壮戏、广西壮戏等分支。

  壮戏的角色分生、旦、武、丑四个行为,其中每个角色的性格身份都不同,所以人们就又按照角色的性格身份在角色行当前面加上一个加以形容的字来给角色定义。像小生、小旦一样,一个是老实并有志向的美男子,一个则是忠厚老实的姑娘。

  壮戏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会以不同的唱腔来演唱。同时配乐人员一般会用一种名叫马骨胡的'特殊乐器伴奏,它的音色十分清脆、明亮,在加上其它打击乐器,使壮戏听起来更富有情趣。除了需要有优美的伴奏以外,演员也要有很好的武术功底。

  例如《逗夫妻》中,一个妇女看到她的丈夫像一只猪一样打着呼噜睡在长板凳上,想叫他起来,便用手抓住长板凳朝右边翻去,谁能想到她丈夫竟双手撑地倒立着,全身靠在几乎竖立的板凳上,那长凳丝毫没有翻倒。接着那妇女又把长凳翻平,再把她丈夫推下长凳。可出乎意料,她丈夫没有直接摔倒在地上,而是翻了几个跟头之后七平八稳地坐在了地上。连妇女叫丈夫起床这种事还要动用如此高难度的武术,由此可见壮戏难度十分之高。

  壮戏不仅仅只是运用了壮族人的艺术与文化,同时它也在汇入其它的文化资源,使我们看到越来越精彩的壮戏,让壮戏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 31

  千万烟火的照耀,全村都是烟花留下的烟雾,而地上的鞭炮声还在不断地响着,我们靖江市长埭村开始敬菩萨了……。……在除夕的这天晚上;我家早早的就吃好了团圆饭,开始为散菩萨做准备了。

  我和爸爸把桌子抬到了客厅的最中间,与菩萨台对齐,这是敬菩萨必需的事情,接着摆上了8个小盘子,这时候,妈妈冲了过来,阻止了我和爸爸的行动,接着妈妈大喊着:“谁让你们这么放的,这个桌子的一条条缝隙的一边要对着门外,另一边要对着菩萨,这是有讲容的,不是随意摆的!”这下我和爸爸不恍然大悟,立马把桌子调了一下,然后,继续把盘子摆上桌子。

  我们把盘子摆成了前面、中间、后面都是两个的样子,但左右两边是一,接着我和爸爸你追我赶,囫囵吞雪地摆完了水果,接着奶奶从河边揣了一盆鱼到桌子上,小时候我还不知道为什么要放鱼,长大了才知道这是年年有鱼(余)的意思,突然,奶奶一下子就不高兴了告诉我:“红纸不能放在水果下面!”接着,爸爸又拿来鞭炮和一个小椅子,故在桌子的尾端,接着把鞭炮放到小椅子上,我又不明白了,放鞭炮就放鞭炮,为什么还要放椅子在鞭炮下面,问完妈妈才知道,这是节节高的意思。爸爸又拿来了四个杯子和一个大水壶,接着把四个杯子都倒上了水或酒,最后把香和蜡烛都点着了,蜡烛上燃起了一朵朵雄雄的'烈火……

  终于到了9:58了,爸爸把纸和草放在门外的地上,接着爸爸把芝麻节和纸图都点着后,送菩萨环节就结束了,他又立马跑到鞭炮旁,点着了它,接着一个个火花像一支支离弦的箭冲上了天,在天空中散漫开,一团团火焰把大地照得五颜六色的,像是彩色的墨水瓶被打翻了……

  是啊,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态度也一起在变……

  家乡的风俗作文 32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一端午节。

  传说过端午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一个忠臣是楚国的大夫,他受到陷害,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为了唤醒楚国百姓的爱国之心,却抱着大石头跳入了汨罗江,听到这个消息,楚王才醒悟过来,为了纪念屈原,为了不让他的肉体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每年五月初五倒雄黄酒在汨罗江里,丢粽子在汨罗江里,于是便有了今日的喝雄黄酒、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前的这些天,许多人家的妇女和孩子早早就成群结队去上山采箬叶,这一般是妇女和孩子的事。箬叶属于竹类,叶子片大,竿细矮小,与其他竹子不同,在我们这儿人们采回来洗干净便要放在外面晾干,一片片叠好,准备包粽子用。还有的人专门采来去菜场卖,扎好一叠叠,不一会儿就卖完了。

  端午的前两天,许多人家就开始浸糯米,然后叫上几个要好的小姐妹一起包粽子,今天我帮你包,明天我帮你包。他们一边包一边说笑,“一天采箬叶呀,二天泡糯米,对角包成粽呀,先去敬祖宗……”他们熟练地包好了粽子,各个地区的口味不同,有的地区是甜粽有的地区是咸粽,而我们这儿是肉粽子,10个一串扎好,放锅里蒸熟,大家先尝几个,然后挂起来,留到端午吃。

  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门上挂艾草,吃粽子敬祖宗,因为装几个粽子,放祖宗牌位上。午饭后,老人们便开始唠唠叨叨的说上陈年往事了,但让人百听不厌。

  除了春节,我觉得端午是我过的最快乐的节日了,因为有粽子,有唠唠叨叨说不完的话……

  家乡的风俗作文 33

  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城市—泰州。梅兰芳、施耐庵、郑板桥等名人都是泰州的,泰州的风俗有元宵节—吃元宵;春节—拜年;重阳节—登高等。今天我来向你们重点介绍一下端午节赛龙舟。

  在端午节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去溱湖看赛龙舟。一路上我心里激动不已,想快点儿到达。当我们到了溱湖的时候,那里已经是人山人海,湖边上挤满了人。我们好不容易才挤进了人群,刚刚挤进去,我们就被眼前的这一幕给惊呆了,船员们在龙舟上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最中间的那条龙舟最吸引人注目,龙舟头上戴了一个面具,所有成员与都带着面具,身上穿着统一的民族特色衣服,好像他们的实力都很强大,给人一种神秘感。我和家人们紧盯着手表上的指针,因为还有一分钟比赛就要开始了。

  不一会儿就到了倒计时环节,我们所有人听着倒计时的'指令,心中也更加激动了。“三……二……一……”比赛开始了。带着面具的龙舟率先冲了出去,后面的队伍里看到一开始就落后了,划得更加用力了,鼓手打地也更用力了。“咚……咚……咚……”大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异常激烈。后面的龙舟鼓手甚至大叫起来:“加油!加油!”我也跟在后面大叫起来:“加油~加油~!”

  到了最后的冲刺时刻,选手们都更加用力地划桨,就在最后一刻,我心想戴面具的队伍必定是第一名了,可是在紧要关头,另一支队伍冲了线。我们不禁为这一幕拍手叫好。很快,这场激烈的比赛就结束了,一条条龙舟整整齐齐地退出赛道,我们也依依不舍地离去了。

  这就是我们泰州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

  家乡的风俗作文 34

  说起我的家乡,还真是有很多特色。板鸭、桂花、芋苗等一系列美食,你一定猜到是南京了。南京的美食虽然很有特色,但是我们这里的节日习俗就更有特色了。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端午节。这时,大人们正在忙着包粽子。粽子的种类很多,有白粽子、肉粽子、咸蛋黄粽子、红豆粽子等等。孩子们也没闲着,跟着哥哥姐姐们学着做香包。据说香包可以达到驱虫的效果。

  去年端午节前一周,我们社区宣布要在端午节组织包粽子和包香包的活动,并邀请社区的孩子们也来参加。看到这个公告后,我非常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期待已久的活动日终于到了。我们来到小区,几位爷爷奶奶已经准备好了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活动开始了。先是大姐讲解了端午节的'由来,然后是奶奶教我包粽子。现在是我们玩的时候了,我按照老奶奶教我们的方法,先把两片粽叶叠在一起,摆正;然后,将它们滚入带手柄的漏斗中;将糯米和配料包好,然后用一片粽叶封口;最后,用细棉线在粽子底部和封口处绕几圈,扎紧。但是无论我怎么包,粽子都会漏米。这时,一个老太婆看到后说:“你这粽子好像吃多了。”我突然意识到米饭太多了。经过几次练习,我终于包了一个看起来像小靴子的粽子。包好五个粽子的时候,我已经是满头大汗了。

  我们还学习了香包的制作方法,就是用热熔枪把两块花布的三个边粘在一起,然后在里面放一些干花和中草药,最后封口,这样的香包包准备好了。

  活动接近尾声,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我们包好的粽子和香包,将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这时,我觉得家乡的风土人情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家乡的习俗我爱你,你给我带来了汗水和快乐。

  家乡的风俗作文 35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也是全中国最热闹的节日。不论是哪个县、哪个城市,都会为春节的到来而准备,那我家乡的春节又会是怎样呢?

  在新春来临之际,我们每家每户都会置办储存一些过年的食物。而且,我们还要贴上各种各样有吉祥意义的对联和挂上红红的灯笼,然后在进行一次大扫除,以表示辞旧迎新。

  不知不觉中,除夕也到来了,我们点起了灯,遥望四周,发现整条大街到处灯火通明,无比耀眼,显示出春节特有的喜庆。转眼间,午夜12点钟即将到来,我们先是返回老家上香,然后祭拜祖先,最后我们准备好了鞭炮和烟花,就等着最后的十秒开放。随着春晚主持人的倒计时,新年来了。“嘭嘭嘭!”一声声响亮的鞭炮声和烟花声纵然响起。有的鞭炮十分响亮,让小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有的烟花绚丽多彩,十分美丽,令人不禁沉醉于此美景中。

  大年初一的到来,令我们每家每户的.气氛都显得十分热闹,欢乐无比。同样的,在我们家乡,除了放鞭炮以外,还要祭拜祖先。一般来说,祭拜祖先不过是随便拜拜,然后许下愿望罢了。但在我们家乡,不仅要拜公,还要为祖先送上一些特殊的供品,然后再为祖先烧些纸钱,表达我们的敬意。

  在过年期间,唯一令我感到精彩的,那便是过公期了。这个公期为什么可以说是十分精彩呢?原因是在公期那天,会有许多亲朋好友的到来,小孩子们可以互相玩耍,获得压岁钱。大人们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或家人们谈天说地,老人们则是会在辽阔的草坪上跳起广场舞,好一番热闹!

  新的一年,既是美好的又是热闹的。它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好运,它的离去也为我们带走了以往的伤心与坎坷。

  家乡的风俗作文 36

  我的老家在山东莒县。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民风淳朴,家家户户门前都种了银杏树。爷爷告诉我,银杏树象征着长寿,而且它不挑土质,只要阳光充足,它就能茁壮生长。它的果实还有药用价值,一到秋天,满树都是金黄的“小扇子”,真是赏心悦目。

  平时工作学习比较忙,我们很少回去,但是每年过年妈妈爸爸都会带我回老家过年。妈妈说,咱们中国人的传统就是过年全家人一定要在一起,团团圆圆才是年。除夕这天一早,爷爷和爸爸就要开始贴春联,这么有趣的事情可少不了我这个“热心肠”,花花绿绿的过门贴是我最喜欢的,我就会负责把它们一张一张地分开,递到爷爷和爸爸的手上。一会儿工夫,我们家就焕然一新了,这场“新桃”与“旧符”的交班仪式可是少不了我的`功劳!

  奶奶和妈妈也没有闲着,她们在做过年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儿-包饺子!我们这里的饺子不同于别的地方:圆圆的面皮,我们是用梯形的面皮包成元宝的样子,而且饺子的馅还一定是豆腐的。我很纳闷地问奶奶,为什么不包肉的?“豆腐就是“都有福”。吃了豆腐饺子,咱家人就都有福了呀!”奶奶笑了,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好像她包的不是饺子,而是满满的“福气”。

  我们家的年夜饭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场舞中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我一边吃着桌子上的美味佳肴,一边想,明天早上我一定要多吃几个“都福”饺子。希望来年我们全家人都能身体健康,福气满满!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时间一定要到我的家乡来,我带你们看看我家的银杏树,尝尝奶奶包的“都福”元宝饺子!

【家乡的风俗作文】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11-27

家乡风俗作文02-07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6-29

家乡的风俗作文06-24

家乡风俗作文(精选)04-04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10-13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10-22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1-01

家乡风俗的作文03-19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