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小”处领略作品的无穷魅力
钱理群先生说:“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钱理群《〈雷雨〉的多重解读》)而想要收获新的阅读感受,文本细读就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大多数人关注的是文章宏大的情节,文章中看似可有可无的语句或细节,以及细微矛盾的描写,常常被忽视。其实这些“小处”,似无心而有意,寓深厚于平淡,正是作者创作的匠心所在,也恰恰是作品的教学切入点,可以读出许多隐藏在文本中的信息,从而领略作品的无穷魅力。 下面本人以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文本细读的几点拙见。 一、三个“半旧”放光彩――留意描写矛盾处 文学作品中常常有一些细微的矛盾之处,如果能引导学生品味那些看似寻常却具千钧之力的字词,往往能提高阅读的质量,获得品读的快乐。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在描写贾政的房间时,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 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短短的一段文字中,一连出现了三个“半旧”。这几个字眼在贾府金碧辉煌、气度不凡的大背景下显得极不和谐。钟鸣鼎食的贾府为什么会使用“半旧”的物品呢?在课堂上提出了这个问题以后,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由讨论后,有学生说三个“半旧”表明贾政有勤俭持家等好的品德”,有学生说“表面上似乎在写贾政的清正廉洁,但实际上暗写他的保守与迂腐”,也有学生说“‘半旧’说明有历史,符合王夫人的身份”,还有学生说“说明王夫人个性比较随意、恋旧,说明用了很长时间了,这样写反而显得更真实”,甚至有些学生读出了贾府的没落。 这一问题显然诱发了学生深层次的阅读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于是笔者趁热打铁,问道:“这一切为什么要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写呢?能否换成其他人?”一个学生说:“黛玉是来寄居贾府的,别人不会更多地留意贾府的布局、环境,借黛玉的双眼可以更好地描绘贾府的一切。”另一个学生说:“能更好地表达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的心态,也说明黛玉观察得很仔细。”还有一个学生说:“黛玉是个读书人,而且也只有她的性格、身份,才能以特定的视角给我们读者一个贾府的完整印象。” 三处“半旧”阅读时常常被忽视,想要跳过去的阅读部分,师生细品琢磨,竟在这些不起眼的“小处”,看到了这么丰富的内容,为学生解读《红楼梦》奠定了基础。 二、一个“忙”字蕴真意――抓住语言细微处 吕叔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语文教学要能充分展示文本自身的美和思想力度;文学文本的教学,更要尊重其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质,要通过对语言的揣摩、品味,感受内在的情韵哲思。因此对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是完全有必要的。《林黛玉进贾府》作为一篇经典课文,似乎已被“过度解读”了,但是不是再没有可供细细品读的地方了呢? 在引导学生从看似乏味的三个“半旧”描写中来欣赏作品之后,学生突然变得“咬文嚼字”起来,对课文中的字词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堂上就有学生提出来文章多处提及“忙”字,笔者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细读文章,细细体味各人“忙”的真蕴味,课堂上讨论交流。学生梳理后发现文章涉及的“忙”字达14处之多,其中以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等人的“忙”最为出色,透过这些“忙”,可以窥见隐藏在人物背后的不同心态。 文中涉及林黛玉的“忙“有三处情节中的四次描写:见迎探惜时,“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见王熙凤时,“黛玉连忙起身接见”,“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听大舅贾赦传话时,“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黛玉初到贾府,这四处“忙”表面上显得很有教养,应对有度,举止有礼,但实际上处处表现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的态度,黛玉自知寄人篱下,故她的“忙”谨小慎微,唯恐失礼。 文章写到王熙凤的“忙”主要集中在下面两个情节:一是见黛玉时,“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二是安排坐位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王熙凤“忙”前“忙”后,先喜再悲,再转悲为喜,她对黛玉关怀备至,“忙携黛玉之手”发出一连串的问话,黛玉根本来不及回答,这一切完全是忖度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心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所以王熙凤的“忙”是存心表现,迎合贾母的。 文章写贾宝玉的“忙”,只有“宝黛相会”时的那一处,但却能传神地刻画出宝玉的心态,“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宝玉在贾府中是最具有民主思想的人,他蔑视功名利实禄,他一见黛玉便来“作揖”,这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充分显示了他的与人为善、平易随和的性格特征。所以宝玉的“忙”是平易随和,超凡不俗的。文中关于贾母的“忙”主要表现在“宝玉摔玉”这一情节中,“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在贾母心中,宝玉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今后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因此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时,她就急了,“忙”哄宝玉。这仅有的一处贾母之“忙”,传神地表达出贾母对宝玉的宠爱和希望。 一样的“忙”,不一样的“心态”,认真分析文本中的这些“忙”字,对我们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显然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类值得品味的语言在文中还有很多。如果我们的教学不是满足于一般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细品文章的语言,反复玩味、品味借鉴、感悟探究,那么就能使学生“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夏?尊),因而也更能体会到文学之为文学的那种深邃幽微的意趣。 三、一“哭”一“笑”总关情――寻找教学切入点 对于一篇老课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对文本的解读,是使文本的阅读教学出新出彩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要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并不容易,因为这个切入点必须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一点而带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赏析。它开口虽小,却别有洞天,学生进入其中细细品味,就能看到文本的精髓所在。 不久前再次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体味人物的性格,课堂上笔者抓住文中的一“笑”一“哭”,以此作为学习的切入口,在多达二十五次的“笑”中,学生发现林黛玉笑得最多,但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母亲去世,父亲别离,自己寄人篱下,又加上初到陌生处,她怎能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怎能不陪笑?一个“笑”字,寄寓了林黛玉多少苦楚酸痛,这是她细心多虑、小心谨慎的性格的典型体现。王熙凤的笑最令人害怕:笑无顾忌,说明她地位特殊;或笑或悲,说明她工于心计,善于见风使舵。贾母开口带笑,固然是内心喜悦满足,但笑后又悲,也不无虚假成分。王夫人、邢夫人都是以笑作为交际的手段来处理好与长辈、晚辈的关系,说明她们心存仁慈,为人宽厚随和。贾宝玉的笑,反映出他无拘无束。探春的笑,说明她性格直率。一“笑”足以传情,反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微妙的感情变化。 而文中有六次写到“哭”。 贾母“大哭”,表现了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贾母“呜咽”,是说到女儿“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时候的伤心,表现了贾母对女儿的怀念,属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感。黛玉的“哭个不停”,是因为她见到外祖母时想到了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悲苦身世,表现了她的多愁善感。“地下侍立之人”的“掩面涕泣”,是附和的哭。这时候的贾母,犹如大合唱的指挥家,她一哭,其他人都跟着哭。王熙凤的“拭泪”,是假惺惺的哭。她一见到黛玉,先是“笑”着恭维黛玉的美貌,其实是在讨好贾母,同时又从“小”处领略作品的无穷魅力赞美了三春姐妹,可谓一箭三雕。接着可怜林妹妹命苦,“用帕拭泪”。当贾母说休再提前话时,她又“忙转悲为喜”。可见王熙凤表情的急剧变化,完全是做给贾母看的,表现了她善于逢迎、随机应变的性格。宝黛初会,一见倾心,然而宝玉也“哭”了一回,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他摔玉,他“满面泪痕”,表现了他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所以说,文中的六次“哭”,也“哭”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海德格尔),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王崧舟先生说,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对言语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还是对言语意蕴的一个解读过程。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寻找教学切入点,带领学生留意作品描写矛盾处,抓住语言细微处,发现作品中有价值的“小”处,从而领悟文本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312000)
【从“小”处领略作品的无穷魅力】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魅力无穷作文12-11
领略大海的魅力作文05-29
用形象说话,魅力无穷04-30
魅力无穷的“水晶宫”作文04-28
日本动漫作品的魅力作文11-19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积极影响源魅力无穷04-27
领略民间风情04-08
领略幸福作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