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浅析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时间:2021-11-04 12:40:08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摘要]追求“诗意的栖居”,是人类所期望的美好生活境界。然而,随着对大自然的索取超过自然生态的承受能力,人类正逐步失去可以“诗意栖居”的生存环境。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的危机、生态观念的危机。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在不断培育公民生态意识的基础上进行。

浅析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关键词]公民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意识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16-01

公民生态意识是公民从人与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观念,是公民尊重自然的伦理意识,是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价值意识。公民生态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我国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客观上讲,目前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水平还不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公民生态价值意识存在误区。部分公民仍固守“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念,导致其缺乏对自然生态敬畏的价值理性。部分公民缺乏保护生态应有的'境界和眼界,较少从生态均衡、生态保护角度反省自己的行为,往往以人类独尊的心态对待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二是公民生态责任意识欠缺。由于国家对公民生态责任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调控机制,使一些公民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视为与己无关的事。三是生态道德意识尚未通过实践内化为自我规范意识。四是生态审美意识欠缺。部分公民对生态环境缺乏美的欣赏和美的情感。五是生态忧患意识教育缺席。部分公民对生态环境恶化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生存威胁熟视无睹。六是生态科学意识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教育虽已展开,但相当多的公民对生态环境仍缺乏科学的认知。七是生态消费意识的扭曲。部分公民无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有及时行乐、无限度满足自我欲望的消费观念。事实上,有的公民精神观念处于自我悖论状态:一方面是需求与消费无度,导致资源消耗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又渴望绿色的生态环境,渴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从生态教育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生态素质的养成与传承,学校生态教育缺乏系统性;公民生态教育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缺乏全民性、终身性和可持续性;生态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普及性。生态意识教育大多采取单一化的课堂教学方式,缺少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行公民生态意识教育的全民化和社会化

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是公民素质养成的重要内容。对自然生态“尊重的教育”和生态保护“责任的教育”,是公民人格养成教育的基本任务。生态意识教育的全民化,是指生态教育应普及到每个公民;生态意识教育的社会化,则是指生态教育应成为公民的终生教育。目前,我国生态教育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空白。公民生态意识全民性和终身性教育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程。

(二)注重培养公民生态科学、生态道德、生态审美意识

真、善、美是人格的基本要素。因此,公民的生态科学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审美意识应成为公民生态教育的主线或内核,融入全部内容之中。通过生态科学意识的培育,让公民用生态科学的理性审视自然、指导生活实践;通过生态道德意识的内化,促使公民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置于道德规范之中,自觉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道德义务;通过生态审美意识的培育,引导公民依据美的尺度审视、调整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培养公民的生态消费意识

生态化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生态意识养成的实践教育过程。这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育资源节约意识,杜绝野蛮开发、滥用和浪费自然资源。二是克服需求与消费的异化,让人类的现实需求与自然环境的承受力保持在均衡的状态;营造生态消费的文化氛围,优化消费环境,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使公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趋于生态化、科学化、健康化,减少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等无度消费。重要的是,将人们的追求引导到精神文化的创造与需求上,通过精神文化的交往与体验,获得生活的幸福感,消除仅追求奢华的物质消费获得快乐的狭隘状态,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

(四)拓展公民生态意识 教育大众传播渠道

这是实现公民生态意识教育普及化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理论工作者需深化对生态问题的研究,从多视角审视人、社会与生态的关系,为公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生态教育工作者应努力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或形式,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公众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意识教育的广泛传播,着力营造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

(五)弘扬生态文化,夯实生态意识基础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是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实际上也是生态文化的缺乏。因此,不断培育公民生态意识,需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应大力提高公民生态道德素质,树立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生产更多蕴含绿色环保理念的文化产品;积极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形成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的生态文化导向,从而在发展中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社会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析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浅析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与途径09-04

浅析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11-08

论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07-14

公民的身份意识释论01-20

公民意识的伦理价值10-15

用生态文明的观点浅析盘锦市的发展08-03

公民环保意识增强是好事的散文06-30

呼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12-28

公民交通意识的调查报告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