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精选3套)
亲爱的考生们,2024 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开启。本套真题将全面检验你的知识与能力。请认真作答,在题目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展现你的专业素养。相信自己,全力以赴,为成为优秀的教育者迈出坚实的一步。加油!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1
2024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综合素质》(幼儿园)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答案。(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中一班班级活动中,老师批评小明:“你怎么这么笨啊,看人家早就学会了!”该老师的行为( )。
A.违背了保教结合原则
B.忽视了教育的主体性
C.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
D.忽视了教育的生态性
1.【答案】D
D项:华生是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的基础上,将经典条件反射运用于学习领域。并非提出者。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幼儿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性格内向,胆小,且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都很少,可能成为什么同伴类型()。
A.被拒绝型 B.受欢迎型 C.被忽略型 D.一般型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被忽视型幼儿不喜欢交往,他们常常独处或一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缩。他们很少对同伴做出友好、合作的行为,也很少表现出不友好、侵犯性行为,因此既没有多少同伴主动喜欢他们,也没有多少同伴主动排斥他们。他们在同伴心目中似乎是不存在的,被大多数同伴忽视和冷落。题干中,幼儿“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也很少”,证明该儿童为被忽略型。C项正确。
A项:被拒绝型幼儿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叫喊、推打小朋友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友好行为较少,因而常常被多数幼儿所排斥、拒绝。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B项:受欢迎型幼儿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且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受大多数同伴的接纳和喜爱,在同伴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D项: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行为表现一般,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不主动、不友好;同伴有的喜欢他们,有的不喜欢他们,他们既非被同伴特别地喜爱、接纳,也非特别地被忽视、拒绝,因而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一般。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幼儿最先掌握的是什么概念()。
A.数概念 B.实物概念 C.时间概念 D.空间概念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幼儿概念的发展。学前儿童掌握的各种概念中以实物概念为主,在实物概念中,又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即掌握基本概念为主。而数概念、时间概念、空间概念对于幼儿来说都属于抽象概念,故发展较晚。B项正确。
A项:掌握数概念比实物概念更抽象,掌握数概念比实物概念要困难。掌握数概念的敏感期在5~5岁半。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儿童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发展较早,而掌握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期比较晚。因为时间与空间概念均属于抽象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特点来看,下列哪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标签并描述自己()。
A.2-3岁 B.4-5岁 C.6-7岁 D.8-9岁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总体印象,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的认识,而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会产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能力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在幼儿初期,孩子还不存在自我评价,而在5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所以儿童开始形成自我标签并描述自己的年龄为4~5岁。B项正确。
A项:2~3岁时婴儿对性别和年龄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这是自我概念的最初成分。他们能够辨出自己的性别,并知道自己是孩子,父母是成年人,父母比自己年龄大。这时候自我概念主要在于“能感觉到”。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幼儿看到天上的白云,一会儿觉得它像马,一会儿觉得它像火车头,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是一种最简单、初级形式的想象。题干中,幼儿观察云,没有任何的目的性,望着白云一会像马,一会像火车头,是在以云为刺激物的影响下,进行了无意想象。A项正确。
B项: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是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6.1903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是()。
A.湖南蒙养院
B.湖北幼稚园
C.福建公立幼稚园
D.上海公立幼稚舍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1903年,端方创办了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这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昌蒙养院。B项符合题意,当选。
A项:湖南蒙养院设立于1905年,是中国第二所幼稚园,湖南第一所幼稚园。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福建公立幼稚园与上海公立幼稚舍均在1907年创立,均为干扰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7.幼儿园教育应以()。
A.日常生活为基本活动
B.游戏为基本活动
C.同伴交往为基本活动
D.教学为基本活动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当选。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8.最适宜评估幼儿学习环境质量的是()。
A.问卷调查 B.访谈 C.班级观察 D.文档查阅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园教育评价的方法。幼儿发展的评价方法包括:(1)观察评价法:①自然情境观察②设计情境测查;(2)成长记录袋评价法;(3)表现性评价法;(4)等级量表评价法。其中观察是最基本的方法,能够更好的看到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各方面的表现,以此来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价。题干中“最适宜评估幼儿学习环境质量”选择观察最为合适。C项正确。
A项:问卷调查法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方法,是将问题进行标准化,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的成人进行交谈。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干扰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9.幼儿把雪人当作“宝宝”,跟它说话,给它喂饭,这类活动属于()。
A.规则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角色游戏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游戏的类型。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可将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表演游戏、结构游戏、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主题角色游戏。题干中幼儿把堆的雪人当宝宝,喂它吃饭,跟它说话,属于角色游戏。D项正确。
A项:规则游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的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表演游戏是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是指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活动的游戏。题干中儿童堆雪人是为了“喂它吃饭,跟它讲话”所以从游戏目的来看,不属于建构游戏,与题干不符合,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0.不属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数学认知目标的是?()
A.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有用和有效 B.感知和理解数、量以及数量关系
C.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D.获得计算能力和思维技巧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中科学领域子领域二:数学认知包括三个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是: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数学的目标要求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D项“获得计算能力和思维技巧”违反了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育目标,损害了幼儿的学习品质,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
A、B、C三项:均属于数学认知目标,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二、简答题:请按题目要求,进行简答。(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简述幼儿与同伴交往在幼儿发展中的意义。
11.【参考答案】(1)同伴关系给予安全感和归属感。
(2)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性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3)同伴交往中的同伴反馈有助于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
(4)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5)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
(6)同伴交往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
12.一日生活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的习惯。
12.【参考答案】(1)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如:早睡早起、每天午睡、按时进餐、吃好早餐等。
(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①合理安排餐点,帮助幼儿养成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②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③吃饭时不过分催促,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
(3)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如:①早晚刷牙、饭后漱口。②勤为幼儿洗澡、换衣服、剪指甲。③提醒幼儿保护五官,如不乱挖耳朵、鼻孔,看电视时保持3米左右的距离等。
(4)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如:①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②经常和幼儿一起在户外运动和游戏,鼓励幼儿和同伴一起开展体育活动。③和幼儿一起观看体育比赛或有关体育赛事的电视节目,培养他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论述题:请按题目要求,进行论述。(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3.什么是儿童观?试述幼儿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儿童观?
13.【参考答案】(1)儿童观是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
(2)教师拥有怎样的儿童观,决定了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教师应树立现代化的儿童观:
①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一切基本权利,具有独立的人格。学习和发展是儿童不可剥夺的权利。成年人应为儿童提供一切有利于生存、发展和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儿童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不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而且也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幼儿,幼儿是责权的主体。
②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所谓完整的儿童,是指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儿童,其发展是身体、认知、情感、社会和人格的整合性的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要把幼儿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还幼儿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给予幼儿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③儿童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每个儿童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要正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幼儿,应根据幼儿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材施教。
④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作为老师应该坚信每个幼儿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适当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潜力。
⑤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⑥男女平等。作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总之,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一)
因父母工作变动,豆豆转到了一所新的幼儿园上大班。入园前,园长和老师进行了家访。他们带去了幼儿园吉祥物、班级相册、班级小朋友做的欢迎豆豆的卡片,并了解豆豆的喜好以及幼儿园里豆豆认识的小朋友。
入园第一天,园长亲自到门口迎接,园长牵着豆豆的手,在妈妈的陪伴下,参观了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区、种植区、乐高区等。每到一个地方,园长会蹲下来耐心详细地介绍,陪他看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对于豆豆感兴趣喜欢的区域,园长就等他玩一会儿。对于豆豆的好奇和提问,园长会耐心地回应。最后还带他参观了园长办公室和教师办公室,找到幼儿园他认识的小朋友等。
豆豆熟悉幼儿园环境后,园长把豆豆送到班上,老师热情地拥抱了豆豆,小朋友们热烈鼓掌欢迎。这一天班级的主题活动是“欢迎新朋友——豆豆”。
14.(1)入园第一天,豆豆感受到了什么?
(2)幼儿园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豆豆适应新环境?
14.【参考答案】(1)入园第一天,豆豆在老师和小伙伴的帮助下,很好的适应了新的幼儿园,具体表现在:
①感受到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园长引导下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初步适应新的园所环境,获得了安全感和初步的归属感。
②感受到了关爱:在园长引导下熟悉了老师和同伴,在幼儿园新的人际环境中感受到了关爱。
③感受到了同伴的热情,初步建立同伴关系:进入新班级后,老师和小朋友的热烈欢迎让豆豆能够感受到热情,帮助豆豆对班级里的小朋友产生兴趣,进一步融入新班级。
(2)幼儿园针对豆豆入园做了以下措施:
①入园前,老师通过家访,及时的熟悉和了解豆豆的喜好、习惯;并通过幼儿园吉祥物、班级相册、欢迎卡片等帮助豆豆初步认识幼儿园,为豆豆入园做好了心理准备。
②第一天入园,通过参观,初步熟悉幼儿园园所环境;耐心引导幼儿通过玩熟悉的区域和认识的小朋友玩耍等方式获得安全感。
③在新班级中,为豆豆营造了一个温馨、有爱的人际环境,让豆豆在班级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形成初步的安全感和信赖感。
④组织“欢迎新朋友”的主题活动,为幼儿进一步熟悉新班级、融入新班级提供了条件。
(二)
三名幼儿用彩色积塑玩建构游戏,各自搭建了一件作品,幼儿甲说不出自己搭的是什么,没有命名(如图1所示),幼儿乙说自己搭的是爱心(如图2所示),幼儿丙说自己搭的是单峰骆驼(如图3所示)。
15.请分析上述三件作品各自体现的幼儿建构游戏水平。
15.【参考答案】(1)幼儿甲:
①材料选择的盲目性和简单性。幼儿甲在选择活动材料时比较单一,没有目的性,说不出自己拼搭的是什么。
②结构技能简单。幼儿甲在建构时使用的技能是铺长和垒高。
③主题建构的无计划性。幼儿甲建构游戏时,还不会预先想好所要塑造的形象,然后有目的的建构,他们往往对结构材料,结构动作感兴趣。幼儿建构游戏形式更多的是自由和模拟构造,往往喜欢独自或平行游戏。
(2)幼儿乙:
①建构技能主要以架空为主。叠高和架空是幼儿乙用到的两种主要技能。
②幼儿乙有建构主题,能说出自己拼搭的是爱心,能够拼搭出简单物品的基本造型。
(3)幼儿丙:
①有较强的建构目的性、计划性和持续性。幼儿丙主题明确地拼搭了单峰骆驼。
②能综合运用各种建构技能:平铺、垒高、架空围合、封顶、对称、转向、穿越等。幼儿丙创作的作品中运用了多种复杂的建构技能,有创意的拼搭出了一个复杂的物体。
五、活动设计题:请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和相关情况,按要求完成活动设计。(本题共1小题,共30分)
16.请根据端午节的节日特点,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端午节”的主题活动,帮助幼儿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要求:主题活动包含三个子活动。
1.写出主题活动的总目标。
2.写出一个子活动的具体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名称、目标、准备和主题的主要环节。
3.写出另外两个子活动的名称和目标。
16.【参考答案】
大班主题活动《端午节》
主题活动总目标:
1.体验参加端午节主题活动的快乐,喜欢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
2.能够主动提出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合作下共同解决。
3.掌握有关节日习俗、庆祝方式的知识,知道节日是非常重要的。
4.感受传统文化的多种多样,能够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大班社会领域多元文化活动《端午节》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2.技能目标:用较流畅的语言说出端午节的习俗、由来,会制作“粽子”。
3.认知目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端午节的由来》故事挂图4幅,节日习俗物料若干,包好的粽子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端午节节日经验。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实物导入
教师出示实物粽子,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时候,我们会过端午节,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活动展开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1)幼儿交流对端午节的认识,在集体面前表达。
(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由来》故事,幼儿仔细聆听。
小结: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就被定为端午节。
2.掌握端午节习俗。
(1)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并谈论端午节的节日习俗。
师: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以外,人们都有哪些其他活动呢?
(2)教师为幼儿丰富端午节节日庆祝经验。
师: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戴香囊、挂彩绳、划龙舟、挂艾叶等好玩的活动。
(3)“小小介绍员”活动,引导幼儿介绍端午节的习俗、由来。
3.组织幼儿观视频,制作“粽子”
(1)教师播放包粽子的教学视频,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师分发包粽子材料,幼儿自由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包粽子的材料,我们一起来制作属于自己的小粽子吧。
(三)活动结束——成果分享
教师引导幼儿将制作好粽子进行分享,交流包粽子的经验。
四、延伸活动——家园共育
请幼儿回家自己搜集资料,查找还有哪些其他有趣的传统节日。
大班艺术领域绘画活动《端午飘香》
1.情感目标:体验端午节的节日气氛,喜欢和同伴一起庆祝节日。
2.技能目标:能够掌握遮挡式构图的技巧,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灵活运用。
3.认知目标:知道端午节的节日元素,了解端午节的节日由来。
大班科学活动《月亮的变化》
1.情感目标:激发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体验与同伴分享生活经验的快乐。
2.技能目标:能够独立给月亮的变化排序,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变化。
3.认知目标:知道月亮是会变化的,并初步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2
2024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综合素质》(中学)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在处理学生上课迟到时,甲老师要求学生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从前门进入,并说明迟到理由,经同意后方可入座;乙老师将学生关在教室外,待讲完课才让其进入教室;丙老师允许学生进入教室,但要罚站,对 于三位老师的做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老师做法正确,迟到应该说明理由
B.乙老师做法不正确,应该在教室外罚站
C.丙老师做法不正确,只能在教室外罚站
D.以上老师做法都不正确,不应该影响学生上课
1.【答案】D
D项:《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 )。
A.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目标 B.德育目标、智育目标、体育目标
C.国家目标、学校目标、个人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布鲁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有的学生认真听讲,完全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或关注窗外 悦耳的鸟鸣,或想着下课后的欢快活动,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不求甚解,这体现了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
A.主观能动性 B.遗传 C.学校教育 D.环境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题干中,有的学生专心听讲,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A项正确。
B项: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人的心理机能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如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反映了人身心发展特征的( )。
A.互补性 B.顺序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题干表述符合顺序性的规律。B项正确。
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的角度看,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同一机能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2)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文件规定中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 )。
A.1课时 B.2课时 C.3课时 D.4课时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高校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同时,要求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6.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如果学龄前儿童数量多,幼儿园的数量会被优先考虑,如果学龄人口的基数大,比例大,包含中小学在内的基础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就必然会提高,如果成年人口比例大,教育体系也会重视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这体现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 )。
A.人口的年龄结构 B.人口数量 C.人口就业结构 D.人口质量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与教育的关系。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表现在:(1)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题干中体现了不同年龄的人口比例影响着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比例。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7.为了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求真中学积极组织高中地理教研组与生物教研组教师共同开发“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课程。这门课程属于( )。
A.隐性课程 B.分科课程 C.地方课程 D.综合课程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根据组织方式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其中,综合课程强调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题干中强调综合了地理与生物共同形成课程,属于综合课程。D项正确。
A项: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分科课程强调以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8.教师有正当惩戒权和训育权,但是教师对学生惩戒和训育不能使用有违人道和人格尊严的'方式,更不能以伤害身体的方式来对待学生。这体现的教育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伦理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疏导性原则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伦理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师生关系时,要遵循当代社会的伦理规范。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并通过以身垂范的言行赢得学生的尊重。题干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惩戒和训育时不能有违人道和人格尊严,体现的是伦理性原则。B项正确。
A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疏导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9.新学期开始,王老师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测试,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分类。根据实施功能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题干中,在新学期开始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测试,属于诊断性评价。A项正确。
B项: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进行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总结性评价,也叫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比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以及全面评定其成绩。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0.张老师在历史课上通过讲解平型关大捷中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体现的教育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社会实践 C.学科教学 D.心理咨询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学德育的途径。中学德育的途径有:(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题干中在历史课上讲解将士的英勇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体现的是学科教学的德育途径。C项正确。
A、B两项: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均属于德育途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1.近年来,培华中学坚持开展“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反映的德育方法属于( )。
A.环境陶冶法 B.实践锻炼法 C.明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题干中,学校开展“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用榜样的优秀表现影响学生,运用了榜样示范法。D项正确。
A项:环境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实践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行为实践中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明理教育法又叫说服教育法,是指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2.在百米竞赛中,如果预备信号与发令信号时间间隔长,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间会受到明显影响。这种现象属于( )。
A.注意分配 B.注意起伏 C.注意启动 D.注意转移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会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这一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题干中,预备信号与发令信号间隔时间太长,使注意力处于注意周期性减弱的时期,会影响运动员的反应时间,符合注意起伏的特点。B项正确。
A项: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注意的转移是指主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3.小红通过“飞机在山脉飞行”这种方式记住了飞机、山脉这两个无关联的词。这种教学策略属于( )。
A.计划策略 B.复述策略 C.监控策略 D.精加工策略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等。其中记忆术包括:(1)位置记忆法。(2)缩简和编歌诀。(3)谐音联想法。(4)关键词法。(5)视觉想象等。其中,视觉联想就是要通过心理想象来帮助人们对联系的记忆。想象的形象越鲜明越具体越好,形象越夸张越奇特越好,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越紧密越好。题干中将“飞机”“山脉”想象为“飞机在山脉上飞行”运用的是视觉想象。属于精加工策略。D项正确。
A项: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其有效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监控策略是一种常用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不断反省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4.崔老师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说出尽可能多的红色物品,孙强同学列举出很多例证,但主要都跟食物有关,这表明孙强的发散思维( )。
A.流畅性差,独特性好
B.流畅性好,变通性差
C.流畅性好,独特性好
D.独特性差,变通性好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的特征。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者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其中,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题干中孙强同学,列举了很多的例证,但都在食物这一个范围之内,并无创新。这属于流畅性好,但变通性差。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5.潘老师讲解熊猫习性的内容之前,先介绍了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体现的教学原理是( )。
A.强化学习 B.支架式教学 C.先行组织者 D.学习准备律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也就是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题干中,潘老师在讲熊猫习性之前,先介绍与之相关的哺乳动物的知识,“哺乳动物”是概括程度高于“熊猫”的引导性材料,这体现的是先行组织者策略。C项正确。
A项:强化学习是指通过采用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的一种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桑代克的试误说主要包括三大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其中准备律是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6.晓晶每次读到:“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这首诗时,他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恬静、清新的春日美景,这个过程属于(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随意想象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想象的分类。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文字描述和图样示意而进行的想象,题干中,晓晶读一首古诗,头脑中出现相应的春日美景的画面,是根据文字描述示意而进行的想象,是再造想象的体现。A项正确。
B项: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作品时,人脑所构成的新事物的形象都是创造想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及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7.美术老师在创作时会在头脑中对各种图像进行重组,这种思维模式是( )。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逻辑思维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类型。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其中,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题干中,美术教师在创作时会在头脑中对各种图像进行重组,正是借助表象进行的思维。B项正确。
A项: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8.王莉认为大家应该尊重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规则,且这种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王莉的道德认知处于( )。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公正道德阶段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年龄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公正阶段。其中,自律道德阶段又称可逆性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而是要求平等,根据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对错。题干中,王莉认为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是自律道德阶段的表现。C项正确。
A项:前道德阶段又称自我中心阶段。该时期的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他律道德阶段又称权威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公正阶段时期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9.赵军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自我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并且符合道德规范。他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处于(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其中,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这时,青少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且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目标。在心理上逐渐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部分,会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基本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水平也显著提高。题干中,赵军自我评价客观公正全面,说明他的自我发展阶段处于心理自我阶段。C项正确。
A项: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1~3岁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之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一直到少年期基本成熟。这时候儿童能够从原来相信别人的评价而转向自我评价,对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步发展,对具体行为的评价水平也发展到一种概括程度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0.班主任田老师通过全班讨论协商的形式,制定班级学生行为准则,规范学生行为,田老师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
A.专制式 B.放任式 C.民主式 D.竞争式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班级管理方式。班级管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其中,民主型的管理方式下,班主任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不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题干中,班主任田老师采用全班学生讨论协商的形式来制定班级学生行为准则,体现了班主任倾听学生意见,属于民主型的管理方式。C项正确。
A项:权威型也叫专制型、专断型。在权威型的管理方式下,班主任侧重于在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上实施影响,由教师自身对班级实行无条件的管理,严格监督学生执行教师所提出要求的过程与结果。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在放任型的管理方式下,班主任主张对班级管理不做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1.高三学生李丽,参加考前心理辅导,辅导老师给她佩戴了监测身体状态的智能手表,每当她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时,智能手表就会实时反馈当前她的身体状态,并提示她做出相应调整,辅导老师采取的做法是( )。
A.放松反应 B.行为调节 C.生物反馈 D.预先应对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辅导的方法。生物反馈疗法又称内脏学习疗法,是采用现代电子仪器将生物机体内生理过程变动的信息,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使病人通过反馈信号立即知道自己生理功能变动情况与趋势,以便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功能及其它躯体功能。题干中,心理辅导老师通过智能手表反馈学生李丽的身体状态,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是生物反馈法的体现。C项正确。
A项:放松反应是放松身体肌肉,让心情保持平静,会使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吸氧量减少等。与个体受到压力时出现的生理变化相对立,可消减压力的负面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行为调节是调节和控制学生行为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预先应对是指通过提前应对,为即将到来的压力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减少不良后果。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素质教育是我国在反思和批判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等弊端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对此,李老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学生的特长教育。请对李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22.【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外活动的特长教育仅仅表现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但忽略素质教育的其他内涵。
故表述错误。
2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围绕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展开激烈讨论。刘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请对刘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23.【参考答案】表述错误。
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教学中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因此,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会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
故表述错误。
24.王老师是一名刚入职的中学教师,他几乎将自己的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生指导上,因为他认为,教师的唯一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请对王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24.【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倡导的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因此,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故表述错误。
25.杨老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发现,中学生非常在意自己的性别角色和形象。因此她认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就是获得自我性别角色的认同。请对杨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25.【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青年期(12~18岁)的主要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更多地考虑“我是谁”的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个体把自己各个方面,比如信念、性格﹑性别角色,未来的职业选择等很好地整合起来,个体便会获得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反之,则出现角色混乱。发展顺利者表现为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同一性,方向明确。因此,青少年同一性发展并不仅仅就是获得自我性别的认同。
故表述错误。
三、简答题: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教学开展。王老师作为一名新入职老师,就“教学的作用”这一主题与同事们展开了深入讨论,请简述教学的作用。
26.【参考答案】(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7.张老师是一名中学新任班主任,不熟悉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效果一团糟,对此,学校德育主任告诉他,班级管理是有规律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请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
27.【参考答案】(1)方向性原则。
(2)全面管理原则。
(3)自主参与原则。
(4)教管结合原则。
(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7)情通理达原则。
(8)协同管理原则。
28.康老师是一名资深的中学教师,她与新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时,提醒新教师要依据中学生情绪的矛盾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请简述中学生情绪矛盾性的主要表现。
28.【参考答案】情绪的矛盾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3)情绪的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29.进入中学后,发现同学们的交往方式与小学阶段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同学们越来越重视同伴关系。请简述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
29.【参考答案】(1)逐渐改变了团伙式的交往方式。
(2)朋友关系日益重要,择友标准高。
(3)出现了异性友谊。
四、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一)
初中化学课上老师讲解《燃烧和灭火》孙老师抛出问题,碳+氧气燃烧成二氧化碳,硫+氧气燃成二氧化硫,铁+氧气燃烧成四氧化铁,问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共同总结概念,燃烧是指氧气和可燃物进行发光发热产生剧烈的氧化反应。
孙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烧杯里边有高温热水,分别放入三个装有红磷、石头和白磷的试管进行实验,从而知道燃烧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要有氧气,第二个要有可燃物,第三个达到温度的最低温度,三者缺一不可。
讲完燃烧之后,紧接着讲灭火,孙老师播放幻灯片展示案例,并提问学生,如何通过燃烧条件得知灭火。从而得出灭火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要隔离隔绝氧气,第二个要隔绝可燃物,第三个要降低最低温度,孙老师边问边讲,最后拿出工具、沙子、水、毛巾,找出几个同学跟同学一一示范,让学生自己讲解灭火的原理。
最后孙老师进行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比如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么办?电线老化短路,引发火灾怎么办?堆放的纸箱着火常用何种灭火方法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学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0.请结合材料讲一讲孙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进行具体分析。
30.【参考答案】孙老师运用了讨论法、演示法、谈话法、讲授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1)孙老师运用了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共同总结概念,体现了讨论法。
(2)孙老师运用了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孙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烧杯在学生面前做实验,播放幻灯片展示案例等方式体现了演示法。
(3)孙老师运用了谈话法。谈话法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孙老师抛出问题,学生随后回答体现了谈话法。
(4)孙老师运用了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材料中,孙老师通过燃烧条件得知灭火条件后,找出几个同学跟同学一一示范,让学生自己讲解灭火的原理。体现了实验法。
(5)孙老师运用了讲授法。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孙老师讲解《燃烧和灭火》体现了讲授法。
综上所述,孙老师在教学中正确运用了以上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二)
王老师在讲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发现,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x1/2太抽象,所以他让学生用纸做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矩形,老师问:“矩形的面积如何计?”学生回答:“长x宽。”王老师接着问:“那具体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60平方厘米。”接着,王老师让学生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半,形成两个直角三角形,问:“现在手上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很快回答出是30平方厘米。接着让学生再画一个长方形,并要求他们在长边任意一个点,以另外一个长边为底,画一个非直角三角形。王老师问:“这个非直角三角形面积是多少?”一些学生说矩形的一半,另一些学生说不知道。
31.综上所述,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同化和顺应的主要内容。(10分)
(2)结合上述原理,分析王老师的教学活动。(8分)31.【参考答案】(1)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
同化是指有机体在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影响,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
(2)材料中,王老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长方形的计算方式,去讲解新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生能够利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并未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王老师采用的是同化。
材料中,王老师后续再次提到,在长方形的长边任意选择一个点,以另外一个长边为底,画一个非直角三角形。部分学生无法回答出非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因为学生无法使用矩形面积除以二的方式获得,需要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获得答案,故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王老师想要采用的方式是顺应,但多数学生暂不了解。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3
2024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综合素质》(小学)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王老师经常课后问自己“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亮点在哪儿?不足在哪儿?”这表明王老师具有()。
A.教学管理意识 B.教学调控能力 C.教学创造能力 D.教学反思意识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或者特殊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审视与重新认识,以至产生新的更趋合理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行为的过程。题干中,王老师经常课后问自己“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亮点在哪儿?不足在哪儿?”这表明王老师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D项正确。
A、B、C三项:教学管理意识、教学调控能力与教学创造能力均属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但与题干表述无关。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下列我国古代教育家中,提出“仁有四心”,主张教育目的为“明人伦”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孟子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包括:(1)人性论:性善论。孟子提出“仁有四心”,这四心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2)教育作用:扩充“善性”。(3)教育目的:“明人伦”。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4)教学思想:盈科后进、教亦多术。题干中,提出“仁有四心”,主张教育目的为“明人伦”的教育家是孟子。B项正确。
A项: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其教育理念包括:(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行集录《论语》中;(2)道德德育(居于首要位置):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3)教育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庶、富、教;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4)教育对象(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5)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6)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7)教学方法: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荀子为儒家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包括:(1)人性论:性恶论;(2)教育作用:化性起伪;(3)教育目的:培养大儒;(4)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墨子为墨家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包括:(1)人性论:人性素丝说;(2)教育作用:兼爱、非攻;(3)教育内容:科学技术和思维;(4)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亲知、闻知、说知。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3.学校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S小学成立了十几个学生社团,开设了三十多门兴趣活动课。这一做法依据的是( )。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从群体的角度看,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的角度看,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题干中,小学成立了十几个学生社团,开设了三十多门兴趣活动课,说明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C项正确。
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表现在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在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2)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学校教育作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个体成长起( )。
A.主导作用 B.保障作用 C.决定作用 D.基础作用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主观能动性。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题干中,学校教育对个体成长起主导作用。A项正确。
B、D两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陶行知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法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题干中,陶行知这句话“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说明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每一个细小的行为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体现的是榜样示范法。B项正确。
A项:说服教育法是指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自身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陶冶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6.在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反应离散趋势的统计量是( )。
A.中数 B.标准差 C.平均数 D.加权平均数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定量研究。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用以反映数据的离散趋势的量数包括标准差和方差。标准差和方差是衡量数据集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即数据围绕平均数的波动大小。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能够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标准差未必相同。例如,如果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但其中一组数据的数值更加集中,那么这组数据的标准差会较小,反之则会较大。因此,标准差和方差在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化情况。B项正确。
A项:中数又称中位数,中数是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即在这组数据中,有一半的数据比它大,有一半的数据比它小。对一组数进行排序后,正中间的一个数:或者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这个数可能是数据中的某一个,也可能根本不是原有的数。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加权平均数即将各数值乘以相应的权数,然后加总求和得到总体值,再除以总的单位数。加权平均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总体中各单位的数值(变量值)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各数值出现的次数(频数),由于各数值出现的次数对其在平均数中的影响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因此叫做权数。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7.早餐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小学生没吃早餐,出现了头晕、反应迟缓等症状,这是因为血液里缺少了( )。
A.葡萄糖 B.维生素 C.脂肪 D.微量元素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学生的营养饮食卫生的理解。葡萄糖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特别是在早晨,经过一夜的休息和代谢,身体需要补充能量以支持日常活动和学习。当小学生不吃早餐时,身体没有足够的葡萄糖来提供能量,这可能导致头晕、反应迟缓等低血糖症状。A项正确。
B项:维生素在人体内起着多种重要作用,如参与酶的催化、促进生长发育等。然而,维生素并不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因此不吃早餐导致的低血糖症状与维生素缺乏无直接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脂肪是人体的重要储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但它并不是身体直接用于供能的主要物质,特别是在低血糖的情况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含量很少,但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它们同样不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与不吃早餐导致的低血糖症状无关。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8.将某一学习语言的任务、快乐的事情联系起来,以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进而泛化到其他学习任务中,增强学习的效果。这一主张所依据的学习理论主要是( )。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认知学派 D.精神分析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行为主义的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题干中,学习努力属于反应,快乐的事情属于愉快的刺激,建立了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将这种体验泛化到其他领域符合行为主义巴甫洛夫的观点。B项正确。
A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实现自我。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引导,而不受习惯支配。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关注人的潜意识、欲望和冲突等心理因素,与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虽有联系,但并非其主要关注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9.根据记忆规律的特点,学习了一篇作文之后,记忆效果最好的是( )。
A.开头与结尾部分 B.开头与中间部分 C.结尾与中间部分 D.所有部分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的规律。首因效应:人们往往对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如文章的开头)记忆深刻,这是因为这些信息在记忆中形成了强烈的“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最近接触到的信息(如文章的结尾)也容易被记住,因为它们在记忆中留下了较新的印象,且较少受到后续信息的干扰。开头与结尾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记忆中最容易被记住的部分。在学习作文时,开头和结尾往往包含了文章的主旨、论点或总结,因此更容易被学习者记住。A项正确。
B、C、D三项:中间部分受到了先前学习的材料和后来学习的材料的双重干涉,即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效果不好。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0.在人格结构中,理性自我具有调节作用,通过这种调节作用,个体可能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危机,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提出这种说法的心理学家是( )。
A.弗洛伊德 B.埃里克森 C.霍尔 D.班杜拉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强调人格结构中理性自我的调节作用,他认为通过这种调节作用,个体可以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危机,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由敌对冲突或两级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解决这些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某种良好的自我品格,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埃里克森的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B项正确。
A项: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霍尔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班杜拉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提出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1.数学课上,杨老师给小学生讲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即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与检验。这种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 )。
A.隐性知识 B.缄默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类型。根据知识功能的不同,可以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具有动态的性质。题干中,解应用题的步骤属于“怎么做”的知识,即程序性知识。D项正确。
A、B两项:隐性知识又称缄默知识,是指储存在个体头脑中的记忆、经验、技术、感受等,属于未被言明或者难以言传的知识。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具有静态的性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2.一年级小学生甜甜写字的时候,既能注意坐姿,又能注意握笔姿势,还能注意把字写得端正。这种现象属于( )。
A.注意转移 B.注意稳定 C.注意分配 D.注意分散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其中,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即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题干中,甜甜能同时关注坐姿、握笔姿势、写字内容几种不同的活动,是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的表现,属于注意的分配。C项正确。
A项:注意的转移是指主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又称分心,是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3.基础教育课程可分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这一分类的依据标准是( )。
A.课程实施的要求
B.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C.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
D.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主体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依据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可将课程分为:①国家课程,即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②地方课程,即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各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③校本课程,即由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D项正确。
A项:依据课程实施的要求,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依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依据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4.主张“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来选择和组织内容的课程理论流派是( )。
A.改造主义 B.结构主义 C.人本主义 D.要素主义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理论流派。常见的课程理论流派包括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其中,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为布拉梅尔德,该理论流派观点主要包括:①以社会问题为中心;②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③教会学生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题干中,“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来选择和组织内容”属于改造主义课程理论。A项正确。
B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为布鲁纳,该流派强调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该流派认为课程目的在于培育“自我实现”的人或“完整的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巴格莱,该流派基本观点包括: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5.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关于除法的学习,一年级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四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安排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题干中,先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再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按照知识由易到难的顺序组织教学,正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C项正确。
A项:巩固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6.2022年版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这是为了强化课程( )。
A.育人导向 B.创新导向 C.问题导向 D.实践导向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了关于课程标准的改变。其中第一条为: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A项正确。
B项:坚持创新导向是指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坚持问题导向是指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7.小学劳动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重视和加强( )。
A.总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过程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题干中,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档案属于对学生在日常劳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C项正确。
A项: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8.教学过程的“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 )。
A.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B.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
C.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 D.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的三要素通常指的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或称为教材)。这三者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学的基本框架。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9.充分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陶冶 B.传递—接受 C.示范—模仿 D.翻转课堂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翻转课堂的特点是学生先在家自学,之后上课教师再进行指导,符合题干的理念。D项正确。
A项: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传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0.王老师在教学“年、月、日”时,一开始就说:“同学们,你们已经九岁了,大多数已经过了九个生日,但是有一位小朋友,也是9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知道答案了。”这种导课方式属于( )。
A.复习导入 B.游戏导入 C.释题导入 D.设疑导入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课堂导入的类型。设疑导入,又称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题干中,王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运用的是设疑导入的方式。D项正确。
A项:复习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从而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游戏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一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游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释题导入是指教师从课题入手,通过对课题的关注、辨析、质疑,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为学生进入新课铺垫心理基础的导入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二、简答题: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21.【参考答案】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简述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2.【参考答案】
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情感和情绪的支持:家庭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稳定和安全的环境,父母通过积极的情感交流和关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养情感表达能力。这种情感支持是孩子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②教育和指导:家庭是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育方法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技能和人格发展。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方向。
③家庭结构和关系:不同的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④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影响。贫困或不稳定的经济状况可能限制孩子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而良好的经济条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⑤家庭氛围:家庭的氛围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而紧张或冷漠的氛围可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⑥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社交方式等都会影响孩子。孩子会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行为习惯。
⑦家庭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等方式,帮助孩子巩固学校所学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23.简述小学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3.【参考答案】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三、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对应的问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一)
早上,班主任张老师刚进办公室,其他任课老师就说:“昨天上课时,你们班纪律差,彬彬还与同学吵架”。当天张老师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同学们讨论昨天课上发生的事。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都是彬彬的错。”有的说:“班主任不在的时候,我们班就比较乱。”大家都认为一个班应该有班规,每个人还应有遵守班规的自觉性。张老师认真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对大家达成的共识给予了肯定,最后张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制定了本班班规,并希望大家一起遵守。放学后,彬彬主动找到张老师承认错误,张老师说:“你能主动认错非常好,希望你和其他同学一起努力、遵守班规,相信你会表现得很好。”彬彬认真地点点头,骄傲地说:“老师,您看我的行动吧!”
24.(1)结合材料,评价张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做法。(10分)
(2)试述班主任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10分)
24.【参考答案】
(1)材料中,张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和班级管理的原则,值得借鉴。
①张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改下的学生观。新课改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材料中张老师面对其他任课老师的评价,并没有责骂学生,而是相信学生可以变好,与学生一起制定班规,符合学生观的要求。
②张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材料中,张老师认真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对大家达成的共识给予了肯定,并勉励主动承认错误的彬彬,张老师的行为符合教师观的要求。
③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班级管理的自主参与原则。该原则强调在班级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班级群体和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班级建设和班级教育。材料中,张老师面对班级秩序混乱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一起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并制定班规,体现了该原则。
④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管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把班级教育和班级管理辩证地统一起来,做到教中有管,管中有教。材料中,张老师面对班级学生吵架并没有简单的批评指责,而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的形式,为班级制定班规,也间接地让彬彬认识到班集体纪律的重要性。做到了教中有管,管中有教。
综上所述,张老师的做法符合班级管理的原则,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值得学习。
班主任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方法具体包括:
①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②树立良好榜样: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的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③利用同伴(群体)约定: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的集体约定来改变学生的态度。群体成员共同讨论规定、原则。④价值辨析: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⑤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⑥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使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个人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⑦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
(二)
一天,徐老师带领五(2)班学生参观农业种植示范园,要求学生们认真观察种植园里的农作物。出发前,他把全班学生分成A、B两组,要求A组学生仔细观察至少一种蔬菜,能描述它的茎、叶、花、果,而对B组学生未作具体要求。
参观结束后,A组大部分学生都能较为具体、准确描述出一种蔬菜的茎、叶、花、果,有的学生甚至还能逼真地画出来。而B组的大部分学生的描述都比较含混、模糊,有的学生甚至连看了哪些植物都说不清。
这个教育实验说明,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25.(1)结合材料,分析该教学试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
(2)试述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
25.【参考答案】
(1)①该实验中自变量: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自变量是研究者掌握并主动操作,能够促使研究对象变化的变量。材料中,研究者把全班同学分成A、B两组。要求A组学生仔细观察至少一种蔬菜,对B组学生未作具体要求。就是改变对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来研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②该实验中因变量:教学活动的效果。因变量是指因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有关行为、因素或特征,它是研究的结果。材料中,老师想研究教学目标的明确程度对教学活动效果的影响。
③该实验中无关变量:A、B两组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教师在参观过程中的指导;观察的时间;农业种植示范园的环境等等。无关变量,即干扰变量,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又称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材料中除了教学目标以外,还有可能因为A、B组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师是否有偏差的指导,以及外在环境等因素影响教学效果。
(2)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有:
①导向功能: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教学目标为教学的内容选择、实施等提供标准和依据。此外,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晰地了解学习的目的和预期成果,从而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这些目标进行,避免偏离主题或浪费时间和精力。
②激励功能:当学生知道学习的具体目标和达成这些目标后可能带来的成就感时,他们会受到激励,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明确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③调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节奏。当发现学生难以达到某个目标时,教师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如降低难度、增加辅导等,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④评价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来评估教学活动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教学目标越明确,越有助于教师科学客观评价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四、教学设计题:请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和相关情况,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本大题共6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小题计分,共40分。考生可按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26为中文与社会,27为数学与科学,28为英语,29为音乐,30为体育,31为美术)
(一)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26.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10分)
(2)根据写字要求,请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教学目标,对写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说明理由。(20分)
26.【参考答案】
(1)第一学段写字要求:
①有主动写字的愿望。
②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③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①会认“沿、答、渴”等字,会写“井、观、沿”等字,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能根据偏旁识记“渴、喝”等字,感受汉字的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③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渴、喝”等字,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
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姿势,能书写规范整洁。
(3)环节一:会读生字
教师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汉字“渴、井”等字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环节二:会认生字
教师板书生字“渴、井”等字,利用替换偏旁部首法帮助学生识记汉字。如“渴”,首先把汉字的“氵”去掉,在剩余部分的基础上添加其他部首,如“口字旁”等,请学生将渴与喝进行辨认归类识字,借此积累汉字。
环节三:会写生字
教师对“渴、井”等字进行书写示范,边写边强调书写要点;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进行模仿书写,并予以纠正和鼓励。
环节四:理解字义
教师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指导学生进行组词、造句练习,借此掌握词语含义。
设计理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措并举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此教学设计通过不同形式的认读汉字,旨在反复呈现汉字。同时以相同部分为桥梁,在汉字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一部分,帮助学生快速、巧妙地识记生字、会写生字。
(二)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27.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圆的周长?至少写出两种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10分)
(2)如指导高年级学生学习材料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新授环节并说明设计理由。(20分)
27.【参考答案】
(1)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可以有以下三种:
方法1:在围成圆的曲线上先标出一点A,让A点与直尺上的“0”刻度点重合,接着把圆沿着直尺向右滚动一周直到圆上的点A再次与直尺上的某一个点重合,读出这个点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方法2:用线绕圆片一周,量出线的长度。
方法3:拿卷尺或皮尺直接绕一圈量。
(2)教学目标:
①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理解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②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提高空间观念,体会转化思想。
③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到生活和数学的实际联系。
(3)新授环节及设计理由:
环节一:初步感知。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车轮的周长呢?用圆片试试看。请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圆片以及绳子、卷尺、直尺等工具,想办法量一量。教师组织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交流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根据问题动手操作。
预设1:把圆片沿着直尺向右滚一圈,量出长度;
预设2:用线绕圆片一周,量出线的长度;
预设3:拿卷尺或皮尺直接绕一圈量。
环节二:深入探究。
教师活动:教师肯定学生们的回答,并顺势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与直径也有倍数关系吗?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再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结果作相应评价。
学生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回答出: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可能也存在倍数关系。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同桌交流并完成实验:找3个大小不同的圆片,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填写表格。教师提示学生测量中会有误差,可以多测量几次求平均数。
学生活动:根据问题动手操作、填表、计算,①光盘:光盘的周长31.5厘米,直径10厘米,它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15厘米;②硬币:硬币的周长6.27厘米,直径2厘米,它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3.135厘米。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观察上表,你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并抢答,学生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教师活动:教师讲授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称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
环节三:总结归纳。
教师活动:教师顺势追问:你能尝试总结圆的周长公式吗?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并抢答,学生评价。
学生活动:圆的周长=πd=2πr。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层层提问,利用提问法和引导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并进一步讨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问题的探究,能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性。
(三)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28.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5~6年级小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分项特征是什么?(8分)
(2)如指导5~6年级小学生学习,请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并说明理由。(22分)
28.【参考答案】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从“综合特征”和“分项特征”两方面分学段描述核心素养,综合特征体现核心素养的成长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分项特征是从不同维度描述各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从思维品质维度来说,小学5-6年级学生的分项特征如下:
①能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主动观察所学语篇中语言和文化的各种现象;
②通过比较,识别各种信息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发现并推断因果关系;
③能根据获取的信息,归纳、概括共同特征,具有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有条理地表达观点;
④学会换位思考,尝试多角度认识世界,辩证地看待事物并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初步进行独立思考,避免盲目接受或否定。
(2)【中文版】教学目标
①语言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新单词“an astronaut,a dancer,a football player,a pianist”的含义和用法,并掌握新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 a/ an ...”。
通过课堂活动,学生能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能准确运用新单词和新句型就新话题“未来想从事的职业”进行简单交流。
②文化意识。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③思维品质。学生可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和创造性的思考。
④学习能力。学生有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英文版】Teaching aims
① Language competenc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an astronaut,a dancer,a football player,a pianist”, and master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s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 a/ an ...”.
Students can improve integrated language skills through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discuss the new topic of jobs in the future using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exactly.
② Cultural awareness. Students can develop correct values and positive emotional attitudes.
③ Thinking quality. Students can use English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creatively.
④ Learning ability. Students will have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work hard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learning efficiency.
(3)【中文版】教学过程
环节一:热身及导入
课堂一开始,师生互相问好后,教师会带领全班学生共同演唱《You Are My Sunshine》这首英文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接下来,教师会向学生们展示关于职业的图片,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学生们的答案可能各有不同,对此教师都会给予相应的反馈。通过师生互动,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核心话题。
【设计意图】图片的内容形象、生动,能够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该活动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核心话题,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
环节二:任务前
(1)新知识教学。
带领学生学习重点单词an astronaut,a dancer,a football player,a pianist和句型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 a/ an ...。
(2)预测。
请学生根据课文标题、图片和关键词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新的单词和句型以及对文本内容的预测,为接下来的阅读环节做铺垫。
环节三:任务中
(1)泛读。
①请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②请学生回顾重点单词和句型,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2)精读。
请学生再仔细读一遍课文,完成判断对错任务。
Q1: Liu Tao wants to be a football player because he wants to play in the World Cup some day.
Q2: Su Hai wants to be a dancer because she wants to write stories for children.
(3)跟读。
请学生跟随录音进行朗读,注意正确的语音、语调等。
【设计意图】通过泛读和精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材料文本的细节内容。
环节四:任务后
(1)复述。
请学生根据多媒体上的提示复述课文。
(2)角色扮演。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进行练习。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复述和角色扮演,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环节五:小结作业
(1)总结。一名学生将担任“小老师”,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
(2)家庭作业。听音频并朗读教材中的新单词。和家人讨论未来想从事的职业。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印象。同时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英文版】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Warm up and lead i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the whole class will sing a song named You Are My Sunshine to activate the class atmosphere, and then the teacher will show the picture of jobs and ask a question: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ome volunteers will be invited to share their answers. After that, the teacher will give corresponding comments on students’ answers and show the topic of this lesson.
【Justification】The picture is vivid and interesting, which can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Meanwhile, it can also introduce the topic today naturally.
Step 2. Pre-task
(1) New knowledge teaching.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the key words “an astronaut,a dancer,a football player,a pianist” and sentence patterns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 a/ an ...”.
(2) Prediction.
Let students predict the content of the conversation according to the title, picture and keywords.
【Justification】Students can learn the new expressions and predict the content of the
conversation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next part of the reading.
Step 3. While-task
(1) Extensive reading.
①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conclude the main idea.
② Review the key to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and do the exercises.
(2) Intensive reading.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carefully and do the following task: True or false.
Q1: Liu Tao wants to be a football player because he wants to play in the World Cup some day.
Q2: Su Hai wants to be a dancer because she wants to write stories for children.
(3) Repetition.
Ask students to read after the tap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Justification】Through this part, students will comprehend the conversation and their reading ability to get specific information will be improved.
Step 4. Post-task
(1) Retelling.
Ask students to retell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on the PPT.
(2) Role-play.
Students will act out the content in different groups. The teacher will encourage them to use the key sentence patterns and give a show in front of the class. Then the teacher will give his or her opinions about the performance.
【Justification】These activities can train students’ oral expression ability, and also raise their awareness of cooperation.
Sep 5. Summary and homework
(1) Summary.
One student will act as an assistant teacher to conclud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day.
(2) Homework.
First, listen to the audio and read the new words in the textbook.
Second, talk about jobs in the future.
【Justification】Students can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and deepen their impression of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class learning extends beyond the classroom, which helps students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real life.
(四)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29.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节拍、调式、曲式结构、音乐风格、情绪情感。(4分)
(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这首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9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学唱歌曲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7分)
29.【参考答案】
(1)《草原上》歌曲特点如下:
①节拍、调式:4/4拍,B羽五声调式。
②曲式结构:一段体。
③音乐风格:从节奏上看,歌曲多使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音乐较为规整、律动性强,从旋律上看,歌曲以三度以内的音程进行为主,同时出现了四度和五度的音程跳跃,塑造了活泼、阳光的音乐形象。
④情绪情感:歌曲的音乐情绪为甜美地,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2)《草原上》教学目标如下:
①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美,通过视听结合、创设情境等方式,体会蒙古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信。
②学唱《草原上》,积极参与演唱、模仿、创编、师生互动等实践活动,对蒙古族民歌产生兴趣和学习热情。
③理解、掌握四度、五度音程的演唱,在感受蒙古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的同时进行音乐编创和赏析,进一步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3)《草原上》设计“学唱歌曲”的教学环节如下:
环节一、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请学生思考:“听完这段音乐,你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音乐速度又如何?”
学生回答:甜美地;中速稍慢。
2.复听歌曲,请学生闭目思考:“听完这段音乐,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学生自由想象。
3.三听歌曲,请学生跟随音乐自由律动。
环节二、探究音乐
1.教师引导学生用la哼唱歌曲旋律,请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引出四度、五度音程的问题。
2.针对该问题,设置如下练习,并在练习中解决问题。
①请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四度、五度音程的特点,教师为学生编写一条4小节、有针对性的旋律练习。具体如下:
②请学生跟随教师琴声,由慢渐快模仿演唱,巩固旋律意识,教师予以鼓励性评价。
3.加歌词演唱歌曲,提示学生充分呼吸,咽腔打开,笑肌抬起,气息平稳,唱出轻快活泼的感觉,同时解决歌曲处理问题。
①教师通过弹唱歌曲,引导学生视唱歌曲乐谱,并提问学生:“歌曲的音乐情绪该如何表现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整理,引出如下问题并解决。
A.全音符,理解全音符的作用,进行节奏模仿。
B.配乐朗诵歌词,理解歌词的作用,创设情境进行模仿练习。
②请学生运用所学的歌词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恰当的舞蹈动作上台展示歌曲,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4.教师追问:“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蒙古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音乐教学中应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展开课程设置。以上教学环节寓教于乐,积极融入了上述核心素养,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学唱歌曲的教学环节。
(五)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动作方法: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走成一个或几个圆形队,面向圆心蹲下或坐下。选一名学生做丢手绢的人,手拿手绢站在圈外。丢手绢的人围着圆圈走或跑,乘人不注意,把手绢悄悄地丢在任意一个人的身后,然后继 续向前走或跑。圆圈上的人发现了自己身后有手绢,立刻拾起来去追拍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在跑到拾手绢的人位置之前如被追(拍)上,则继续做丢手绢的人;如未被追(拍)上,则拾手绢的人换做丢手绢的人。如此轮流做下去。
30.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体育游戏“丢手绢”的功能。(8分)
(2)如指导1~2年级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理由。(22分)
30.【参考答案】
(1)功能或作用:发展学生快速反应和协调、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培养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
(2)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了解游戏项目的规则、相关注意事项及丢手绢的具体玩法,发展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提升体能,能够掌握丢手绢并尝试完整游戏。(2)通过对丢手绢这一游戏的学习,加深对游戏项目的认识,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提升情绪控制能力,学会团结协作。(3)在游戏和竞赛中强化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困难,树立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3)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环节1: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
a.体育委员整理队伍,检查人数,向教师报告。
b.师生问好。
c.宣布本次课教学内容和要求。
提问导入:同学们,老师想问一问大家:你们都知道有哪些体育方面的游戏呢?(跳格子、跳山羊,手推车)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玩游戏,那大家想不想多掌握一些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学习一个新的游戏—丢手绢。
d.安排见习生。
【设计理由】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收心凝神,明确课的内容及要求。运用提问导入方式,符合小学高学段学生的学情,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环节:准备部分
①热身—慢跑
热身跑:学生围400m操场慢跑一圈。
组织方法:四路纵队。
要求:听从指挥,充分热身。
②徒手操
(4节,每节一个8拍,两拍一动)
第一节(4×8拍):头部运动1-2-3-4-5-6-7-停。
第二节(4×8拍):扩胸运动1-2-3-4-5-6-7-停。
第三节(4×8拍):腰部运动1-2-3-4-5-6-7-停。
第四节(4×8拍):膝关节运动1-2-3-4-5-6-7-停。
第五节(4×8拍):踝腕关节运动1-2-3-换-5-6-7停
组织: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动作标准,节奏准确。
【设计理由】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热身,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避免受伤。
环节三:基本部分
①示范讲解
教师第一列同学做完整动作示范并提问,如何才能做到丢手绢时不被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走成一个或几个圆形队,面向圆心蹲下或坐下。选一名学生做丢手绢的人,手拿手绢站在圈外。丢手绢的人围着圆圈走或跑,趁人不注意,把手绢悄悄地丢在任意一个人的身后,然后继续向前走或跑。圆圈上的人发现了自己身后有手绢,立刻拾起来去追(拍)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在跑到拾手绢的人位置之前如被追(拍)上,则继续做丢手绢的人;如未被追(拍)上,则拾手绢的人换做丢手绢的人。如此轮流做下去。
【设计理由】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明确游戏基本要求及关键环节,为接下来的练习做好准备。
②练习
1.“8”字跑练习
组织教学:以列为单位将队伍分成四组。
要求:每组同学,呈一路纵队,在老师所画“8”字上进行慢跑。
2.起跑练习
组织教学:以列为单位将队伍分成四组。
要求:每组同学,在老师口令下进行蹲姿起跑。
3.完整练习
组织教学:全班同学呈一路纵队,手牵手成圆,原地坐下,进行丢手绢游戏。
要求:不许交头接耳,注意安全,遵守规则。
4.分组练习
组织教学:以列为单位将队伍分成四组。
要求:每组同学,自己组织丢手绢游戏,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安全。
【设计理由】通过设置循序渐进的练习,能够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游戏方法,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③检验—“丢手绢小王者”
方法:全班同学,以排为单位将队伍分成4组,每组同学手牵手成圈,自己进行丢手绢游戏,每组选出一位,最终选出没有被抓到次数最多的同学,称为小王者。
规则:根据规则进行游戏,注意安全。
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和学生做出互评、师评。
【设计理由】学以致用,巩固所学,让学生体会游戏的乐趣,保证本课的适宜运动量。
环节四:结束部分
①配乐放松操—幸福拍手操。
预备式:原地踏步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抖抖肩,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扭扭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跳一跳。
组织: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找准节奏,动作标准。
②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鼓励全体同学的表现,激励全体学生。
③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教学组织:四列横队。
【设计理由】整理放松,有助于学生运动后的迅速恢复,平复心境。通过总结及下课,帮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收获,获得情感上的提升,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六)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31.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列举四个中国传统民间玩具。(8分)
(2)如指导第一学段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2分)
31.【参考答案】
(1)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民间玩具有布老虎、风筝、泥塑、皮影戏、拨浪鼓等。
(2)如指导第二学段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①了解布玩偶的材料,掌握制作布玩偶的方法,并制作立体布玩偶作品。
②通过观察、分析的学习过程,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形成艺术表现的核心素养。
③体验针织品制作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手工制作的持久兴趣。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环节一:初步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针织品,请学生分享感受。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手套、袜子、帽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针织品。
设计理由:本环节进行初步感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一个初步认识。
环节二:深入探究
通过提问、讨论分析教材中的立体动物造型,思考:这些小动物用哪些工具材料制作的?运用的怎样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立体动物作品,是将原有的手套、袜子等软性针织材料,添加纸团使得造型立体,再运用卡纸、绳子、画笔等进行装饰。
设计理由:本环节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讨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将其带入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布玩偶有更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教师示范
教师进行布玩偶制作步骤的示范讲解:首先选择针织材料;其次用纸团将内部填充;再次用绳子区分头部和身体;最后添加装饰完成。
设计理由:教师的示范能带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清晰地看见创作的过程,为学生自己动手创作打下基础。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精选5卷)10-12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试真题及答案10-12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精选6套)11-11
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精选11套)11-12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精选10套)11-12
2024年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精选6卷)10-12
2024年自学考试真题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