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如何解读文本

时间:2023-04-27 13:48:26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解读文本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却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处理下呈现出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就在于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听名师上课,我们常惊叹于他们对教材的处理之巧妙,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之深入,开始总以为课上得好是因为他们的方法高明,后来才发现实质上是因为名师深厚的底蕴。由此想到,要想上好课,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研究教法,而应是如何去解读文本。因为巧妙的教法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文本准确解读的基础上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呢?

我想,解读文本,首先需要我们用一种“读者”的身姿去对文本作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我曾经读过王菘舟老师的如何解读文本一文,受益匪浅。他是这样说的:解读文本首先要不以教师身份,不带教学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在直面文本的基础上,从文本中“走出来”,用自己的学历、智慧、文化底蕴再创造一个我心中的文本。一次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在备课中,无意获得特级教师王菘舟《题临安邸》的文本细读。他把二十八字的《题临安邸》写成了1000多字的文本细读,读过之后我感到震撼,没想到读课文之前要这样读文本,这样一读才发现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非常肤浅。有了特教的引导,我开始从教以来的第一次文本解读。我没有王老师那么精深的文学造诣,怎么办?学习。要夯实自己的文学底蕴,从作者的简介到他一生经历的事情;要登陆陆游的专题网站,了解他的一切,成为“陆游迷”;要学习解读诗词的理论,如朱自清的《诗论》。学习这些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王老师的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我潜心会文,披文入境,将这首诗在心中慢慢放大,让它成长为一棵茂盛的树,才有了底气走进课堂。借用王菘舟老师的两句诗来表达第一次文本解读的感受: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后来,我接着公开教学《詹天佑》、《燕子专列》、《画家和牧童》,备课都是从文本解读开始。

以"学生"的身份去读。

很多时候,我想很多老师会和我一样感叹:这么简单的文章,教给学生什么呢?在阅读《詹天佑》一文时,我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可能是因为学识、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吧,当我第一遍读完这篇课文时,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外国人嘲笑中国人以及詹天佑克服一切困难将铁路提前修筑成功的情景,我会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所以,在我看来,本文表达的感情非常强烈,感悟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但我转念一想:如果我现在就是一个连当时的历史背景都不清楚,也不知道这条铁路是多么的难修,甚至更不清楚修筑铁路的意义的学生,那么,我在读这篇课文时,又会读出什么呢?又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与感悟呢?所以,在每读一篇课文时,我都会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课文,尽可能地找出"学生"和"文本"之间熟悉的地方、一知半解的地方和陌生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读。

谈到此,才提到要以教师的身份去读课文,是不是有一点晚了呢。我个人觉得,一点都不晚。只有当你把一篇课文先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去读通,读懂,读进心里的时候,我觉得才能以教师的身份去读,去教,否则,一切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

当我以"教育者"的身份再去读的时候,我除了会去认真地朗读文本外,我还会用心地去读课后的生字、词语、习题,因为这样做,我就可以整体把握本课的生字词语,把握本课的主要问题了,进而明确重难点。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课后生字条里有6个生字,是要求会认的,即要做到认识、知道意思、并且会用;而生字格里有14个生字,是要求会写的,即不仅要认识、知道意思、会用,而且还要会写;而词语盘点里相对应本课的"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民宝"等词语则是要求会认,知道意思,会用,并且会写的词语。那么在教学本课的基础知道时,我就知道该把握哪此字词,从哪些字词入手来教学本课了。再比如,课文的课后习题:第一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三、四自然段;第二题是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那么,从这两道习题中,我更加明确了本课的重点词句和段落,在处理本篇课文时,我该抓住哪些字词句段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了。第三题是一道思考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选做量是:搜集文字或图片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那么,通过前面对课文的深入解读和现在对课后习题的分析,就不难发现: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学生的情感应该处于"爱与痛的边缘"。对于本文,既要让我们的学生陶醉于曾经的辉煌,又要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痛彻心肺的体验。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既要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更应该让他们体验"毁得令人心碎"。

因此,当我们在备教材时,只有这样深入地去解读课文,以不同的身份去读课文,用不同的思维去分析课文,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进而才能真正地备好教材。

【如何解读文本】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小学语文老师文本解读培训心得(通用33篇)11-18

离职申请文本08-30

作文本的无奈05-11

《彷徨》的解读07-20

解读的作文10-24

幸福的解读09-09

员工离职证明文本12-23

多文本阅读培训心得08-26

安全生产制度管理文本11-05

2022经典求职信文本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