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窦桂梅语文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精选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窦桂梅语文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窦桂梅语文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 1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层次:
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
读出韵味
读出思考
读出韵味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师:今天,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儿来?
生:清华大学。(笑)
师: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师:今天的课上,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
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把上帝招她回去作为安慰。
生:作者心中的母亲活得太苦了——“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师板书:苦)
(点评: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她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把一篇文章置于作者一组文章之中:《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等。互文理解,教材外的几篇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由教材又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窦老师找准了课内外结合的点,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这是窦老师对以“主题”构建课堂的又一次成功尝试。学生一定会对史铁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后一定会去找史铁生的作品来读的。至于听课的教师,就更不用说了——名师授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培训教师——不是吗?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一堂课只是语文教学网络中的一个点,窦老师正是充分发掘了这个“点”的作用,以点带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师: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课前发给同学们的——
生:《秋天的怀念》。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我看到,同学们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刚才拿到课文就迅速地阅读起来。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一个台阶。
(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1:我觉得我到了“有感情”。
师:好哇,想坐下可不行。(对着同学们说)他说他读到了“有感情”,咱就听听,
他怎么个“有感情”。听人家读要听音儿,等一会儿我们可要对他进行一番评价的啊!(对着该同学)好,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生1读:“邻居们……”(略)
师:想让谁评价?主动权给你了。(学生自己选择同学对己评价)
生2:他读得……
师:(提示)你对他说话,要用“你”——
(点评:“他”变成“你”,学生第一次体验了“面对面”的评价,很真诚,很兴奋。师生之间的评价,变成了生生之间的评价。我们看到了评价的主动权在学生,看到了动态评价的价值。)
生2:你读的很好,不过你读得太短了,不能表现你读得有感情,你应该读得长一点。(众笑)
生1:我是因为激动的原因。
师:也就是说,你读得太短,人家没感觉,你自己激动,人家还没感觉到。你愿意继续读下去呢,还是让别人读下去呢?主动权给你。
生1:(继续读下去)“看着看着……”
师:请你转过去,你看,评你的那个同学又举手了。
生2:没错,你读是很有感情,但你有添字也有减字的现象,刚才你读的……
师:根据你平时对他的了解,你认为他确实是激动呢,还是真的没读好。
生2:凭着我对他的了解,我想他是太激动了。(生1频频点头)
师:读正确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呢。对他的读的感情如何,你也可以评价一下。
(点评:窦老师的人文思想凸显在每一个细节,在学生发言时,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间的评价喜欢挑刺,窦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既激励学生,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让评价双方都有“面子”。)
生2:我觉得你把对母亲思念的感情读出来了,我想你以后可以读得更好。
师:既然你说他“可以读得更好”,说明还有余地呀,加个“更”字。(众笑)你还有什么别的见解?同桌要说话了。好,你说!
生3:我也觉得你读得有感情,但是你有的地方并没有把他的脾气的暴怒无常读出来,像:“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他就是——(很平淡的语气读),没有读出动作的暴怒。这就是一点不好的地方(该生“暴怒”地读了起来,众鼓掌)。
师:怎么样?人家对你的评价,你怎么看?
生1:我觉得你说得很正确。谢谢!
师:你对他的态度满意吗?
生3:满意。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强化之为后文作铺垫。)
师: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的读,是这样,可那位同学的朗读却是那样的。
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
生: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出示课件“读出韵味”)
(点评:“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师:让我们一起再大声提示一下自己。
生:读出韵味。
师:不信,我们先读读课题的韵味。
师:(板书)怀念、秋天——生读这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字“的”——生读出这个词组)。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1: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
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读略)
生:“怀念的秋天”,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读得陶醉)
生: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读得舒缓)
师:注意: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再读。
生:秋天的怀念。
师:有什么变化?最后一个男孩,虽然你在最后,但是我注意到你了。
生:词语位置变了,我觉得秋天的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变成了深深的怀念。
生:或者怀念秋天里的给自己留下感慨的一片叶子或者一片花瓣……
生:我明白了,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成了一种感情就是怀念。
师:读出你的理解了哟,这题目的韵味儿就出来了!(拍该学生肩膀,众笑。)
(点评:读出韵味,当然要读出课题的韵味。巧妙地把课题中的词序调换一下,让学生想象不同的场景,在想象中,推进一个一个的场景,带着不同的体验进行朗读。)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
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故事?
生:两次。第一次没有去成,第二次去了。不过是和妹妹去的。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
师;这是为什么?
生;他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根本没有心情的。
师:是的,作为21岁的年轻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读读课文,让我们体会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
生:“双腿瘫痪后……”(学生读的好)
师:(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点评:这一堂课里,窦老师三次使用这段教材进行引读。“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第一次,在作者体会“好好儿活”之前,表现作者的喜怒无常;第二次,体会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忍”着怎样的痛苦向作者说“好好儿活”;第三次,作者体会到应该“好好儿活”之后。三次引读,分别了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好好儿活”是怎样在作者身上产生强大的力量的。
师:作者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又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生1:……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2: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点评: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别开生面地进行语言训练设计,“树叶飘落”这一意象,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带着伤感,充满诗意,学生深情地坠入了“我”当时的情感之中。这语言训练中有丰富的内涵,丰厚的情感。)
师:“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回扣一下“苦”字),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
生1:我是他的妹妹的话,我会劝他说,人人都有苦,但不要随便发泄这苦,这会更伤你的身体的。
生2:我会安慰他,人不一定没有双腿,就会变得懦弱,人没有双腿,还是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生3:我可以告诉他,你可以练一项体育技能将来参加残疾人奥运会,说不上能拿大奖呢。
生4:虽然你的腿瘫痪了,但是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用心灵去感受。
(点评:学生“劝”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想成长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母亲毫不张扬的爱埋下伏笔。)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爱心让大家感动。不过我想采访你们,你们讲得道理很对,建议也不错,不过,请你设身处地的想想,他能听进去吗?(学生停了停,开始议论,有的摇头,有的说听不进去。)
生:嗯,他也许听不进去。
师;是啊,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更合适一些?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
师:感谢你,让我们大家跟这名同学一起讨论讨论母亲的做法。
(出示课件文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
生:是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去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
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读。
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
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
生:我明白了,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没有告诉儿子。
生:“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生:邻居把她送到医院时她是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生:她病已经进入晚期了。
师:用医学名词说,这是——
生:肝癌。
师:肝癌什么症状?除了课文的说明,还有哪位同学或听课的老师知道吗?
生:(该生哽咽)自己的老爷就是这种病死去的。(他说不下去了。听课老师站起来接着讲,自己的父亲就是得这种病去世的。肝硬化,肚子硬了,尿排不出去,肚子越来越大,还吐血,不是一个痛字了得……)
生:这是一位病入膏肓的母亲。
师:母亲她活着很苦啊!(回扣一下“苦”字)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是这样的母——亲!那么这样的一位得绝症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
生:没有。
师:有没有大声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没有!
师:母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生:为了儿子!
师:送她一个字。
生:爱。
师:这爱就是——
生:忍。
师;带着你们的体会读这句话。(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请再读课文,琢磨琢磨,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生:母亲还忍住了儿子的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
师;谢谢你的发现,请具体讲讲。
生:对这样的打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但这样的痛苦不能让儿子知道,她还要让儿子坚强起来。所以,面对这样的双重打击,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听说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
师:继续谈,我可不评价。
(点评:虽然说“不评价”,但“继续谈”已经给了正面的评价,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鼓励。而且这鼓励不是来自一个远距离的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个近距离的可爱的甚至有点顽皮的老师。“继续谈”同时也把学生思维引向深远,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引发更多学生的更多精彩。)
生:母亲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生:母亲也是一个爱花的人,所以母亲让儿子去看看花儿。
师;母亲几次要求推着儿子到北海看菊花?
生;两次。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师:我听出来母亲的“央求”,谁再读读这句话,再体会体会母亲的央求。(读略)
师:注意,母亲还是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生;母亲不仅仅自己的病让自己憔悴,为儿子操碎了心,更会让她憔悴。
师:所以啊,是一副憔悴的脸上现出的央求般的神色——再读!(读略)
生:母亲是个爱花的人,就是说母亲热爱生活,也要让儿子像她那样接受现实,热爱生活。
生:当儿子有去的意思——“什么时候?”的时候,母亲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儿子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生:当儿子说——“好吧,就明天”的时候。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可我又不耐烦的时候——“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竟然笑了,还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生:母亲把所有的苦都藏在自己心里。她还笑着——你看,儿子的话让她“喜出望外”,让她高兴得坐立不安。这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让他学会快乐,面对未来充满希望。
师:好,带着你对“忍”的理解再读一读。(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谢谢你们,让我们在这个“忍”中体会又一层韵味。那么,再请同学默读课文。看看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生:忍住的还有儿子的抱怨。因为母亲对儿子特别的理解,所以她能忍受儿子的摔东西,砸玻璃等暴怒无常的脾气。
师:好!会读书,请再细读读,看看母亲又是怎么“忍”的呢?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
生;“悄悄地”。还有一处,也是“悄悄地”——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母亲这“悄悄地”忍的细节被你发现了,感谢你给大家的启发。请任选一句读一读。(学生读,随机课件出示: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谈第三句。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敏感。
生: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
生:这“悄悄地”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
师:还能把关心再具体一点吗?
生: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
生: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跟着你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生读。掌声)
生:我谈第二句。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
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体会母亲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
生:的确,母亲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红红的,说明刚哭过,可是在儿子面前还要忍,一句话,就是为了儿子。也就是同学说的耐心无比啊!(生读得很慢。)
生:我说第一句。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的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无微不至,也就是特别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生读得较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住该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痛心中还要细心、耐心、小心——因此,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
(点评:三个“悄悄地”,充分体现了慈母的一片爱心,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从“悄悄地”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窦老师的课堂很少是一问一答的机械,多的是读书,谈感受。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有韵味的朗读,从文字的里面抠出情感来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师: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这“扑”,这“抓”后的“忍”——除了忍住对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这是一位怎样的忍啊。
生:母亲太理智了,太坚强了!母亲的忍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生:这忍中,我感觉到了母亲所忍住的巨大痛苦!
师:大爱无形。儿子的得病,自己的重病让母亲苦上加苦——然而母亲依然是苦口——生:苦口婆心。(教师再次回扣“苦”字)
师:也是母亲的良苦——
生;良苦用心。(教师再次回扣板书“苦”字)
师: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生1: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
生2:现实已经这样了,未来还长着呢,儿子,你一定要好好活。
生3:正值壮年,你的路还长呢,更要坚强起来啊。
生4: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一起好好儿活。
生5:她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发脾气,要找到一条好好活的路,让他笑看人生,不要被病痛压倒。
生6:她要告诉儿子面对生活的打击要学会忍受。
师;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那么丰富。母亲的话不是豪言壮语,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但你们所说的都含在了这句再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话里——
生:“好好活”!
师:所以,这“好好”两个字的韵味、复杂的情感都蕴涵在这里——母亲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有残缺的生命的理儿,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在下面好好读一读。(生自由品读。)
(点评:“好好儿活”是窦老师为本节课教学确定的主题。她以独具慧眼的解读,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这是窦老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研读史铁生后确定的。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窦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把这句话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把指导对这句话的感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
窦老师抓了三个动词“扑”“抓”“忍”,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尤其是“忍”的品味的高明。紧紧围绕“忍”,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一次一次地把体会到的意思“送进去”读出来。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在课堂上,能很清楚地看到,每体会到一层意思,学生就读得更好了,情感体验也更深了。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要“好好儿活”。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样,母亲的“苦上加苦”,“苦口婆心”与“良苦用心”不仅送进了儿子的心里,更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真可谓一“忍”三叹!)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师:可是,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
生:邻居们把她……(教师引读,让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临终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师:(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生:好好儿活!(学生异口同声)
师:我们送进去,一起把这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要好好儿活。
师:你们懂了,儿子和女儿也懂了,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才说——
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
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
生1:菊花“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平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
师: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独特理解,这就是创造。好,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读略)
生2:其实,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啊等等,不管怎么说,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也就是泼泼洒洒。(掌声)
师:那你就泼泼洒洒地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读略)
生3:我想补充,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就是说,要活出自己的尊严。
师:好,让我们感受你的尊严。读吧。(读略)
生:我觉得“高洁”就是说人活着要高尚、纯洁、善良。
师:多么独特的理解啊——“善良”,我看到了你那柔软的心。
生4:我看,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也就是母亲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热烈的掌声)
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我不说了,你们说。(笑声)
生: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热烈”——就是对生活充满阳光!
师: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读这句话。(读略)
生:我还想说,像丑菊一样活。(众笑,议论。)
师:我知道了,你是想说跟菊花一样,秋风萧瑟,菊花给你的感觉可能不如另一些花那样五彩缤纷?但你的心里——
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众大笑)
师:哎哟,那就不说,读!(该生读。笑声、掌声)
师:你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好好儿活,文中的兄妹俩也正像你们一样,懂得了要好好儿活。
(点评:借着菊花,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而不是研究菊花如何如何。此设计堪称经典。以往好多教师总是研究菊花的不同特点,表面的理解菊花的象征,告诉学生应该像菊花那样坚强等。而窦老师是“穿”过菊花的表象这一文学象征意义的写法,直接进入更进一层的“好好儿活”。让学生借着菊花的“淡雅、高洁”等体会到人活着的各种滋味。因此,学生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个性的张扬。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才会有“说不出”的深刻——这才是精彩,“说不出的感觉”不正是情感升华吗?)
师: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出示课件: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我————。)
生:不会!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出示课件: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
生:不会!
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课件出示:此处让学生再次创造,和前面内容形成对照。)
生: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到母亲微笑着在窗前和我说话的情景。
师:原来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什么?
生;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现在,儿子终于知道母亲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所以,他知道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想象母亲是微笑靠在窗前的。因此,这回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我绝对不会像这落叶一样死去,我已经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掌声)
(点评:这里,第三次抓住“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进行引读,再次让学生用“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进行创造说话,同样是看着“树叶”,学生所说内容与前次截然不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的情感历程:他再也不会暴怒无常,再也不会伤心绝望,他已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已真正懂得了“好好儿活。)
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就这样,直到今天。前两天,我们采访了史铁生,他说,文字更能表达他的心,我们就来默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生:他终于懂得了活着,好好儿活着,就是一种满足。
生:现在,在史铁生叔叔的眼里,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生:活着就应该满足。如果说史铁生懂得了痛苦,他把这苦当作一种别开生面的游历。
(点评:用《病隙碎笔》中的话,告诉学生,作者对“好好儿活”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教学文本走向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宽阔的天地。)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然,这是怎样的对生命的敬畏。如果说最初生病对他来说是痛苦的,那么,现在的他对“好好活儿”怎么一个“苦”字了得?
师:对这样一位校友,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师:有谁知道,史铁生目前的身体状况吗?(学生沉默)
师:由于长时间的坐在轮椅上,他患上了肾衰竭,每个星期必须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换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会死去。但他还是要拿起笔来,尽管拿笔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他一直记得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他是用笔表达他自己33年来是怎么个“好好儿活”,母亲在九泉之下会含笑九泉的。(擦掉“苦”)
师: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儿活,他就越是愧疚和自责啊!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知道他已经趟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啊,获奖,成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越是体会到这一点,他就深深的怀念着她啊,告诉她自己是怎么“好好活”的啊——
伴随哀伤抒情的音乐,让学生阅读文章片段——
片断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片段2: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师诵读此段。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啜泣……)
(点评:老师的深情诵读,又一次把课堂推向高潮。窦老师的配乐朗诵,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所有听课的人,都被她打动,都如经过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样美的朗读,肯定会给学生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有关史铁生的一切,必然会在学生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师: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33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秋天里,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看——她!端起书,读——
生:“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到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全体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回过头来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
生1:不尽的怀念,这深深的怀念,这刻骨铭心的怀念——秋天两个字化作了母亲。
生2:他怀念的秋天的菊花,就是他母亲啊。(该生泪流满面)
生3:其实,怀念的是母亲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怀念的就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啊。
师: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学生个别读,最后齐读。韵味已和课前大不相同)
(点评:对课题的理解至此又更进一层。把“怀念”和“好好儿活”联系起来,把主题和课题自然联系起来。)
读出思考
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师:通过这两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习体会的。也许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生:有关系。个别学生说“没关系”,有的若有所思。
师:(来到那个说“没关系”的同学面前)你说说看,怎么个没关系?
生:(沉吟一会儿)有关系吧。(笑声)
师:有时我们听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样,听完了,抹完眼泪了,过后该干什么还
干什么。不过你又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面对生命,珍惜生命。我们这些健康人更要好好儿的活。
师:为自己喝彩吧。(掌声)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不光是读出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还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课件出示: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个“俩”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生读“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生: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好好儿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
生:好好儿活。
生: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好好儿活。
师: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我想问,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笑对人生,乐观面对所有的一切事!
生:凡事一切都要包涵,酸甜苦辣,就是好好活。
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坚强。
师:面对曾经煎熬过你的困难,你痛苦过,请把这一家人送给你的“好好儿活”铭记在心。
生:每天,当我们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这就是幸运。因此无论如何要好好活。
师:泰戈尔大致说过这样的话——每次,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迹。你的思考和他不谋而合。(笑声)
生:上帝要你怎样活,你就要怎样活呗。
师:上帝要你怎样活那是你的“命”,该怎样好好活那是你的“运”。命和运是分不开的,所以叫命运。用你的“命”走好你的“运”就是你的“好好活”走出的“人”字一撇一捺。(掌声)
生:身体健康本身就是幸运,要好好善待自己的健康。因此,我们的一些打击啊,苦恼啊,在史铁生面前不值得一提。
生:怎样才是“好好儿活”?该怎样“好好儿活”?我一时还说不准,让我再想想吧。师: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也确是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因此,“好好活”给我的思考是什么呢?愿意说出来和同学们共勉——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面对“好好活”,我要说,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理残疾。下课!
(点评:从感受作者一家的“好好儿活”引导到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从“咱俩”到“我俩”到“我们”,从母子到兄妹,从他家到我们大家,水到渠成,学生的感受真切而自然,学生的思想闪耀出绚丽的火花,那些透着思考的精彩语言显示着学生生命在课堂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不仅仅是问号,也是省略号。)
窦桂梅语文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 2
一、学习单元“习作要求”,初步了解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首先老师想问一下,今天你拿着这篇文章《秋天的怀念》走进这个教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今天我们要干什么?请你说。
生:写读后感。
师:没错!我们的课还没有上到第七单元,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上的是第七单元的习作内容。我们超前,害怕吗?
生:不怕!
师:我最喜欢自信的孩子!说到读后感呀,老师这里有一个读后感的习作提示,是第七单元的,我们看一下。(课件呈现习作提示)
师:轻声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思考一下,什么是读后感。马上请人回答。
师:谁告诉我,什么是读后感?你说!
生: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师:说完整了吗?
生:没有。
师:对。前面还有告诉我们,是读了文章书籍之后,是不是?
生:是。
师:写读后感的时候,这里还有两个红色的提示,你注意到没有?读是——
生:基础。
师:也就是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要告诉别人,你读了什么文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板书:读? 写?)但这就完成了吗?告诉别人你读了什么文章、什么内容,可以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后面还告诉我们,感是——
生:重点!
师:也就是说,你读完之后,自己的感受要把它写出来。就是说这才是重点。(师板书:感?)
(评点:作文审题很关键,上课伊始,老师就带领学生读习作提示,通过分解题目,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二、以自主阅读为基础,完成读后感第一部分
师:那老师想问,当你们拿到这篇文章之后,读完了。现在我要求你用一句话,告诉别人,你读的是那篇文章,作者是谁?
生:史铁生。
师:就是他!下面有一行介绍——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生:史铁生!
师:现在老师要求你,用一句简单的话,简短的话,告诉别人,你今天读的是什么文章,作者是谁,读后感《在传统教学中觅径突围——记《秋天的怀念》读后感教学研讨过程》。谁来说!好,请你!大声点说哦!
生:我今天读的文章是《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
师:我今天读的,你读完了没有?
生:读完了。
师:那么,“读的”就可以改成“读了”,知道吗?
师:这个“了”放在那儿,表示你读过了,对不对?
生:对。
师:今天,我读了《秋天的怀念》,作者是——
生:史铁生。
师:没错!拿起你的笔,把这句话马上写下来!快点!
师:不要犹豫,马上写,快点!
师:写在你的习作纸上面。都带了吗?对了!空一行,从第二行开始写,第一行等会要写题目的。
师:习作纸,对了。看谁最先写完。
生写话。
师:嗯,果然很快!
师:哦,不少同学写第一个字就写到这一行的第一格去了。该空两格,对不对?哎,别擦掉,在前面画两个小方格,下次记住了。时间非常宝贵,快点写,不要涂掉。写完没有?
生:写完!
师:好!请个同学念一遍。请你!
生:我今天读了《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
师: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但是,老师想知道这个史铁生是个怎样的人。(手指课件:史铁生简介)想把那个内容加进去。应该加在哪里?思考一下!
师:想到没有?我今天读了《秋天的怀念》,作者是——你说!
生:我今天读了《秋天的怀念》,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史铁生。
师:非常好,请坐!听明白了没有?
生:听明白了。
师:这样就使我们对这个作家的认识更加清楚一些,对不对?就按她说的这样,马上补充上去。
生开始补充,师巡堂。
师:不要涂,不要涂!有没有学过修改符号呢——就在“作者是”的后面加上这一行。明白了吗?不要随便拿起橡皮就去擦,留下你的痕迹!对,写在上面,把字写小一些,不就加进去了吗?
师:对了,你看!你听,这写字的声音,“沙沙的,沙沙的”,就像音乐一样,就是要这种感觉。好了吗?
师:现在,假如我是读者。我希望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告诉我,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了什么?谁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就是检查前面你们自己阅读的效果了。
生沉默。
师:文章写了谁?一起说!
生:史铁生。
师:写了史铁生?是他写的,写的是他自己吗?只写了他自己吗?
生:不是。
师:还有——
生:他的母亲。
师:对,最主要的一个人物。写了史铁生的母亲和他自己,对不对?
生:对。
师:写了他们之间一件什么事情呢?你说!
生:写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事情。
师:对了,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怎么样啊?
生:变得暴怒无常。
师:暴怒无常。在这种情况之下,母亲怎么样?
生:安慰他。
师:安慰他。只是安慰他吗?
生:不是。
师:还有——
生:照顾他。
师:对!可是,最后呢?
生:她去世了。
师:母亲去世了。因为她自己得的是——
生:肺癌——肝癌。
师:这就是文章的内容。我们把它连起来,整理一下。谁能把它说得完整?试试看,把刚才我们一起说的内容整理出来,谁来试试!
生思考。
师:嗯,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非常好。这次请谁呢?来,请你说!你离得太远了,声音响亮些!
生:课文写了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是母亲照顾他,陪伴他,可是由于母亲患了肝癌,不久去世了。
师:嗯,你还用到了“可是”,表达能力非常强,请坐。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嗯,你们也来,拿起你的.笔,把这些内容写下去,可以写在第二段,明白了吗?要快!如果写得不满意,等会儿我们还可以改呢!先把自己最先想到的写下来。写错的地方用笔划一斜杠,接着后面写。
师:要快一些,加油。
师:有的同学很聪明。虽然老师说不会写的字可以先空着,但是我们五(3)班的同学呀不想留下空白,不想留下遗憾,于是不会写的字呀,还跑到原文当中去找。比如瘫痪、肝癌,都给找出来了,挺聪明。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他写的两段话连起来告诉我们。(指名)还没写完对不对?来,把已经写完的读给大家听。
一生读文段……
师:停!后面是不错的。同学们有没有注意,他直接说“写了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这样两段话之间联系起来了吗?“写了”,什么“写了”?
生:课文写了——
师:对!课文写了,或者说文章写了,对不对?还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写了。拿起笔来,把这几个字加上去。听明白了没有?这两个字一丢,马上两段话就分开了。看看你是不是这样写了,不是的话,赶紧补充上去。
师:好了没有?
生:好了。
(评点:这一环节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之下,按照习作要求写清楚了读后感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也就是读了谁的什么文章,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老师的点拨指导适时,不仅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表达更通顺连贯,对于其他学生,也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
三、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写下感受
师:现在老师再想问一下。当你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笑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无法笑得出来,是不是?
生:是。
师:心情怎么样?
生:很难过。很伤心。很难受。
师:难受。这就对了,老师也是这样。现在呢,让我们再一次捧起文章,静静地看着,听老师读一遍。希望听完以后,你的感受会更
窦桂梅语文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 3
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
师:通过预习,生字不知道能否读准。
出示生字:谁能大声地读。
膳拼音打错读成颤教师及时纠正。
师:这里有个字笔顺要特别注意:锤 教师范写
提示这个字中间是鼓鼓的,这样写叫规范。
请你们在书上写“锤”字两遍,要求笔顺不能错,写的要规范。
反馈学生写的字,简要评价。
出示词语,自己小声读一读。
指名读:瘫痪憔悴陪伴诀别锤打淡雅
指名读,教师范读。
师:诀别,你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先找这个词在书中哪个句子里。
生读句子:……那就是诀别
“诀别”什么意思?
生:最后的告别。
师:还有不同意思吗?最后一次告别,跟“永别”有什么区别吗?诀别是最后一次见面,以后再也没有见到。
教师讲述事例,进一步区别“诀别”与“永别”。
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读出来吗?先读读课题评价
指名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告诉学生要懂得尊重别人。
第一段:
学生读到“望着,望着”时提示:第二个“望着”要轻点。学生读“听着,听着”时,也仿照前面把第二个听着读得轻些。
读到“我狠命地锤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指导读好这句,学生齐读。
第二段:
注意长句子要停顿:“她的肝……”
要读出问号问的语气。
师示范读:“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指导读好“一会儿”
齐读:“她高兴得一会儿站起来……”
第三段:
表扬学生读得真好。
第四段:
同样表扬学生读得也好。
通过预习,有那么多的收获,学习是自己的事,不但学语文,其他学科也要预习。
课文要反复得读,才能读得正确流畅,要一边读一边想,要读出感情。
听老师读,注意句号后的停顿,有了停顿才会有思考。
教师范读。
师:老师练了好多遍才读得这样,读书要思考想象,想象书中的事儿。都懂了才能读的感情。我们都有会思考的大脑,六年级的学生肯定比我读的好。捧起书用心去读。
学生自由读。
教师评价学生读的情况:你们的声音和表情在告诉我,谁在用心读,认真思考。
怎样读懂一个人呢?要听其声,观其形,察其色。要想读懂母亲,察言观色,看她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默读1、3、6自然段,把母亲说的话,描写母亲动作、表情的词语、句子画出来,从这些词语句子中你发现什么,看出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画词语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把学生画的句子作简要板书。
随即板书:憔悴挡
做记号表示你在思考,记号是思考的痕迹,是思考的结果。读书要做好记号,是读书的习惯。
仔细地把自己画的词语句子认真读,读懂了什么?
从母亲的言行中看出什么?可以讨论吗?
交流:注意其他同学的发言,会有新的发言。
生:母亲对儿子的爱。这是博大的母爱。
母亲自己患着重病,但照顾着我们,无私的精神。
母亲把子女放在心里的第一位。
母亲知道儿子答应去看花,高兴像孩子似的。
从母亲的表情中读懂了母爱。
母爱是什么?就是一句句话语,一个个动作,一个个表情。一句话: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纯白的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作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滴水,真是着水滴汇成了浩瀚的大海。这些细节铸成了伟大的母爱。
只要你注意观察,每个母亲身上有一堆堆细节。那母爱究竟是什么。
透过这些文字去思。歌德说过,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
读懂了细节要品味,品味这些词语这些句子背后的意思。
再读读句子。指名读。
躲眼圈红红的扑过去
仔细品味母亲的这些话、动作和神情,眼睛接着看书,盯着这些词,这些词语背后有什么?
为什么说北海的花开了,什么意思?
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母爱究竟是什么?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读第六节。
这些话又告诉我们什么?
让我们聚焦这些细节,聚焦这个“躲”字,为什么不阻止儿子砸东西的?为什么躲出去?
为了让孩子尽情发泄情绪。说明母亲对儿子非常理解。告诉我,是不是母爱?
母爱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
把这句话读一读。
挡,把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一个挡字,不让儿子看落下的树叶。为了什么?
古人说,一点芭蕉……
儿子望着飘落树叶,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他看了非常悲伤。所以母亲用身体挡住窗户。母亲挡住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生:挡住了绝望,留下了希望。
师:母爱是呵护,是引导。
把原话找出来读一读。母亲是长辈,为什么要用央求的语气。
生:母亲是在用征求的语气在说,用商量的语气在跟儿子说话。
母亲在处处尊重。
师:母爱是尊重,是商量,是留心,是细心,是小心翼翼,是平等。
再看一个“笑”字。
读原句:北海的菊花开了……
透过一个“笑”字,看出什么?
师:母爱是宽容。
聚焦母亲去世前的`一句话。齐读句子。
临死前母亲说的话中,看出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是惦记;母爱是挂念;母爱是不放心;母爱是牵挂。
死不瞑目,自己奄奄一息时还在牵挂子女。
师:母爱是博大的,这些是其中的一滴,要去品味。
读第一段前三行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看“暴怒无常”这个词,画出相应的句子。
指名读原句
“暴怒无常”这个词你懂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段。评价:读得多深沉,感情多么充沛。
你从哪看出作者变了?
生:看出他对生活充满希望了。
改变原来的想法,体会到母亲的爱心,决心好好的生活下去。
懂得欣赏了花,欣赏美了,希望自己的命运有所改变。
师:能看到美好的东西,听得到美好的歌声,在他心里恢复了美好的情感。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读书的魅力,这叫含蓄。这就叫前后照应,这就叫前后对比。通过读书,通过思考才会发现,智慧在宁静中。
作者在母爱的感染下,在与病魔的抗斗中……终于走出了绝望,成了著名的作家。
请看这段话——出示句子:在我小说获奖的日子……
他的书翻译成好多国家文字,流传世界各地……他的母亲会含笑九泉。
捧起书,老师读课题,你们自由读课文。
希望这两节课给你们收获。
下课。
窦桂梅语文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 4
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视频歌曲《母亲》。
师:老师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在读教育学博士,姓李,名前尚。相见是一份缘,相识是一首 歌,很荣幸和杭州市萧山十中的同学们相聚在这里,一起探讨和学习文学课程,感到非常高兴。再过一年多同学们可以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我们就可以成为校友了。 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也把掌声献给自己。
师:上课!
(师生问好)
师:听完《母亲》的颂歌,我已潸然泪下,我想起了母亲,母爱平凡而伟大,无私而深沉。
投影展示:
当代作家史铁生: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合欢树》
史铁生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的“苦”。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近《秋天的怀念》,走近史铁生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板书: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母亲)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课下注释(1)。
生: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当代作家。著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师:1972年,20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在《我那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中,可以看出,史铁生19岁在洛川插队时腿就得了病,行动不方便,20岁因瘫痪回了北京,住进了医院。21岁时他的母亲已是肝癌晚期,十分瞧悴。
(板书“瘫痪”“憔悴”)
投影展示:
学习目标:
1.美读课文,读出情感。
2.品读课文,读出美点。
3.随文抒写,妙笔生花。
师:我们这节课共三个学习目标,我们齐读一遍。
(生一起读)
师:宋代大词人苏轼说过:“诗词三分写,七分读。”我想散文也应作到七分读,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散文,要通过美读,读出情感。
目标一:美读课文,读出情感
投影展示:
美读课文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美读要注意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重音、认知文字、感受音韵、体味词语、领悟情感、充满情致、声情并茂、拨动心弦。
师:根据美读要求,选择你喜欢的段落美读课文。
师:全文共七个自然段,请把段落序号标上。每人读一自然段,要读出情感。请举手。
(有三位同学陆续把手举起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共有七人举起了手。)
(生每人读一自然段)
师:刚才七位同学读得比较好,吐字清晰,声音比较洪亮,但缺少一点儿情感。下面老师给同学们示范朗读课文最后的四个自然段。
投影展示: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下面请四位同学再读一遍这最后四个自然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话独立成段,却意味深长,有史铁生对母亲的愧疚,有失去母亲的心痛,有作者的情感变化,又夹杂着无奈和不舍。同学们要好好体会。
(四位同学每人读一段,配乐。)
师:这次同学们读出了情感。著名女作家叶文玲说过:“生动的语言是感情的燃烧,没有真正感情的话语是不会打动读者心弦的。”我们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一定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师:我们全班同学来齐读一遍。
(师生配乐朗读4、5、6、7自然段。)
师:这篇文章同学们读出了情感,文字朴实,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们不但要读出情感,还要学会品读课文,品出美点。
目标二:品读课文,读出美点
投影展示:
品读课文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就是找出课文中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最强烈的美感、给人最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内容。即美的绘景、美的语言、美的表达、美的修辞、美的结构、美的个性、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用下列句式寻美:
《秋天的怀念》美(妙)在____。理由是
——。
师: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走近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走进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生:《秋天的怀念》美在“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时的史铁生双腿瘫痪,暴怒无常,而母亲已是肝癌后期,脸色憔悴。可是我一直不知道母亲已病人膏肓,她却劝我要好好儿活……她从没替自己考虑,而是为自己的儿子而活着。
(板书:一块儿、劝好好儿活……)
师:刚才发言的同学提到的“瘫痪”和“憔悴”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注释上有解释,“瘫痪”是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憔悴”是形容人脸色不好。
师:谁能根据说文解字或字的结构来解释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生:“瘫”字是病字框加一个“难”,就是病到很艰难的地步了,不能行走了,对于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来说这是沉重的打击;“憔”字是竖心旁加一个“焦”,是心里焦急的意思,母亲的时日不多了,儿子瘫痪,母亲心里怎能不焦急呀。
师:自从我瘫痪后,母亲第一次让我去看花,是怎么说的?
生:是哭着说的,是忍着哭声说的!一个“忍”字,写出了母亲的无奈和痛苦,母亲忍受了儿子的暴怒无常,忍受了儿子病痛对自己的打击,忍受了自己病痛的折磨。母亲看到儿子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想着自己也将要离开人世,母亲的心情可想而知。
师:我们把这几句话读一遍,要读出“忍”的内涵,读出“好好儿活”的规劝。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有感情的朗读)
师:母亲劝儿子要好好儿活,可是他好好活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他没有好好活。从文章的开头可以看出: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突然”“砸碎”“听着听着”“摔”,还有“我可活什么劲”,这几个词可以看出我瘫痪后痛苦、绝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板书:不好好儿活)
师:这时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是怎么做的?
生:第一自然段中“悄悄地”“偷偷地”“又悄悄地”“红红的”这几个叠词从细节上描写了母亲在我暴怒无常时的谨慎、小心、细心,以及对我的体谅、包容、理解、关爱和呵护。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不好好儿活,母亲让我好好儿活。
生:“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 前,”“挡”字用得妙。因为秋风扫落叶是生命终点的象征,作者看着窗外的落叶自然会触景生情,而这样一个细节,被母亲看到了,母亲立即用自己的身体“挡” 住了作者的视线;我觉得落叶也暗示母亲像落叶一样,将要离开人世。
师:你阅读认真,见解独到。有情有景,情景相融,母爱无处不在。
生:而母亲第一次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要带儿子去看看,则是想带儿子出去散散心,看看美丽的花儿,母亲希望儿子看到生机和希望,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生:第二次儿子同意去北海看花儿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她也笑了,坐在我 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母亲喜出望外,甚至有些“得意忘形”,连作者最忌讳的.“跑着,一脚踩扁一个”也说了,这是一个人高兴到极点时的自然表现。可是 “她忽然不说了”,此时母亲意识到在瘫痪的儿子面前不该提这些词语,于是她“又哨悄地出去了”,像一个犯了重大错误的孩子一样。不过这时的作者并没有“暴 怒”,可见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师:作者在母亲的关爱下,想“好好儿活……”
生:文章的末尾写得最美,既有写景,又有抒情。母亲离开了我们,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看 菊花既是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是对母亲遗愿的达成,还是我新生活的开始。“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无尽的嘱托,也使我明白生命的真 谛:我要照顾好妹妹,和妹妹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活得更加精彩。
(板书:要好好儿活)
师: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读出我对母亲的怀念,读出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有感情地朗读)
师:《秋天的怀念》美点很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每一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们从中品出了史铁生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品出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品出了“好好儿活”的真正内涵。本文还有许多美点,老师也概括了几点,看大屏幕,我们来一起读:
投影展示:
《秋天的怀念》美在细节描写
《秋天的怀念》美在借景抒情
《秋天的怀念》美在叠词的反复运用
《秋天的怀念》美在对“好好儿活”的诠释
《秋天的怀念》美在母爱的深沉无私
《秋天的怀念》美在情感真挚感人
《秋天的怀念》美在标点符号的恰当运用
《秋天的怀念》美在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师生齐读)
目标三:随文抒写,妙笔生花
师:你可读懂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读懂了作者?读懂了对母亲的怀念?请你用文字表达出来。
投影展示:
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下列句式写一段话:
又是一个秋天,____。(景物描写)母亲,我怀念您!我忘不了____。(一段往事细节____!(抒情)
示例:
又是一个秋天,北海的菊花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秋风无情,菊花却依旧美丽。(景物描写)母 亲,我怀念您!我忘不了您说的那句“好好儿活”,您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您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懂得您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一段往事细 节)母亲,您放心吧,我俩一定好好儿活!(抒情)
(5分钟课堂练笔,学生写作,老师巡视)
师:谁写好了,请举手,要有感情地朗诵自己的文字。
生:又是一个秋天,小院中的合欢树随风摇曳,一缕阳光照进小窗,我望着合欢树,眼前浮现了您浇水施肥的身影。母亲,我怀念您!我忘不了您到处为我找医生,踏着积雪和泥泞推我去电影院。母亲,您放心,我和妹妹会像菊花一样,无论秋风多么萧瑟,我们都会美丽绽放。
生:又是一个秋天,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让我触景生情。母亲,我怀念您!忘不了 您用憔悴的神色央求我去看菊花,但是,太晚了,我们没有一起去看菊花,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母亲,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那已盛开的朵朵菊花,犹如您的微笑, 我一定会照顾好妹妹,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生:又是一个秋天,南飞的雁阵正悄然离去。秋风细雨,北海的菊花傲霜斗艳。母亲,我怀念您!我忘不了,小时候您带我去北海看花的情景,去仿膳吃豌豆黄儿的情景,那是我心中永远的记忆!您放心,我会和妹妹一起好好儿活……
生:又是一个秋天,北海的菊花依旧开得那么美丽,秋风轻轻地吹过脸庞,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我。母亲,我怀念您!我忘不了和您看菊花的约定。我来到了北海,静静地望着那盛开的菊花,可您不在身边。母亲,我记住了您的话,我一定要活得精彩。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评点)
师:子欲养而亲不待,子欲孝而亲不在,母亲离开我已经3年了,我只有通过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在菊花烂漫的秋天,在这美丽的湘湖之畔,老师也写下了怀念母亲的诗篇——《写给母亲》。
投影展示:
写给母亲
李前尚
母亲,多少次我稚嫩的身躯
依赖在您温暖坚强的臂膀
我从歪斜的步履到五尺男儿
倾注了您多少亲情的滋养
我走进了中学的大门
每周六的傍晚
村口的石头上
载满您深深地盼儿归的渴望
您已把红干面做成娃娃鱼让儿品尝
为了儿子的学费
您每逢集会黎明就起床
背上沉重的玉米牵着小羊
汗水顺着您的脸颊流淌
只为了我走进知识的殿堂
在大学求学的日子里
父亲一次病重
可您就是不告诉求学的儿郎
您和父亲没有恩爱的言语
彼此用心共同抵御生活的风浪
儿子进城工作时
您整整和儿子谈了一个晚上
那时父亲已经病逝
您常常坐在门前的石头上
静听儿子归来的方向
母亲,您老了
我多想拉着您的手掌
用儿坚强的脊梁
释去那无情岁月的沧桑
母亲,您老了
您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儿
2011年1月23日的早上
我刚刚踏上中原的家乡
您去世的噩耗就传来了
母亲,您怎么不能多等我一个小时呀
我亲爱的母亲
看到您的遗容
我寸断肝肠
母亲啊
在菊花烂漫的秋天
在美丽的湘湖之畔
我站在这文学的课堂上
写下对您深深的怀念
母亲啊
儿只有一个心愿
祝福您在天堂幸福平安
(如泣如诉的《无悔》曲,凄美的朗诵,感动了在场的师生,整个报告厅掌声雷鸣。)
师:下课!
(师生道别)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瘫痪一母亲憔悴
我不好好儿活块劝好好儿活……
我要好好儿活儿母亲离世
象征、对比、插叙
窦桂梅语文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 5
一、读出韵昧
师:我们清华大学附小有这样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l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让他双腿瘫痪,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母亲。请大家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我读完这段话,觉得母亲一生实在是太累了,连上帝都不忍心,就召她去了天堂。
师:这是一段话,还有一篇文章专门写到他的母亲,题目叫——(生齐读题目《秋天的怀念》)作为高年级同学,我相信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下面有一道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你达到了哪一个台阶。(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有感情 流利 正确
生:我达到了“有感情”。
师:好哇!咱们来听听,他怎么个“有感情”。等一会儿大家对他进行一番评价。
(生朗读: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生:我觉得你读得非常流利,而且很有感情。特别是“暴怒无常”等词语读出了味道。
生:我觉得“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应读得再慢一点。
师:那你来读读。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生读)谁来评价一下?
生:第一个同学虽然读得快,但有几个关键词像“暴怒无常”等读得非常好。第二个同学读得慢一些,但也读出了感情。
师:你给我很大的启发,课本上要求我们读书要“有感情”,究竟怎样才算“有感情”,其实有些模糊。你看刚才几个同学,因为各自的感受不一样,有读得快一些的,有慢一些的;有声音低一点的,有高一点的,但都做到了“有感情”。可见,朗读重要的不是技巧,是要读出感受,读出韵味。(出示:读出韵味)
师:怎么叫读出韵味?我们就借助课题来体会一下。(师出示卡片,学生齐读“怀念的秋天”。)读“怀念的秋天”,你眼前会有怎样的情景、画面?
生:我觉得我仿佛看到了山上落叶、枫叶呀这样一些景象。
师:我们调一下次序(将“秋天”和“怀念”对调,生读“秋天的怀念”)又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怀念的秋天”是一种景色,而“秋天的怀念”是一种感情。
师:说得真好。也就是说将秋天的人呀、事呀、景呀沉淀成一种情感,那就是——(生齐答“怀念”)
师:小小的课题一换一品就读出了它的韵味,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读读整篇文章。(生读)
点评:什么叫个性化阅读?什么叫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学生阅读后,发表了自己不p-]于别人的个性化见解,仅此而已。在这里窦老师对此作了独特的演绎:个性化阅读,首先学生个体必须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在头脑中浮现情景。看到“秋天的怀念”,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由于各人的经验积累和情感积淀不同,眼前出现的景象自然也就迥然有异;由于各人眼前的景象不p-],因而对文字的感受、理解也就不同;感受、理解不p-],读出来的滋味也就不同。于是有的高亢响亮,有的低沉轻柔。同样内容的朗读,却各人读出各人的韵味。于是我们得到启示,在朗读指导时,不顾学生自己的感受,一味仿效某一种读法“读出感情”,不是离个性化阅读相去甚远吗?
师:作为一个青年人,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瘫痪,发这么大的脾气,你理解他吗?(生答“理解”)谁来给大家读读课文的这一段?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脾气是怎么个暴怒无常。(生读第一段)
师:暴怒无常的史铁生见什么烦什么,听什么烦什么。
出示: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师:不想活的他,看着这唰唰啦啦飘落的树叶,会怎么想呢?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看。
生:我想我不如随着那落叶一起飘落,随风消失在天边。
生:北风啊,你带走我的生命,让我这朵花凋谢吧!
生:我想,我就像那树上的枯叶,再没有生机与活力了,就飘在地上,零落成泥碾成土吧。
师:说得多好啊!还化用了古诗词中的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看来你读书不少。史铁生的心情我们理解,可是我们不能眼看着他放弃生命,假如你是他的亲人或朋友,来劝劝他吧! ’
生:想想你那有病的母亲,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要是你死了,她可怎么办呀?
生:哥哥,你的腿废了,你还有手啊,你可以妙笔生花啊。
生:铁生呀铁生,人活着总比死了有意义吧!
师:大家的道理讲得很好。可是像他这样捶打着双腿看啥烦啥、听啥烦啥,这样的大道理他能听进去吗?(学生有的摇头,有的开始议论)最了解儿子的是母亲,他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课文。
二、走进母亲的心灵世界
生: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听说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
师:你怎么理解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呢?
生:她想让儿子到外面走走,别老是闷在家里想不开。
师:母亲是多么用心良苦呀!母亲还有别的举动吗?
生:对于“跑”“踩”一类字眼,母亲比自己还要敏感……
生: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别敏感。
师:你真细心。母亲这“悄悄地”细节被你发现了。课文还有几.处“悄悄地”的动作。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生:我谈第二句。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用上“悄悄地”更突出了母亲非常耐心。
生:我说第一句。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说明母亲非常关心儿子。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细致,也就是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如果说上面两句体现了母亲的细心和耐心,那下一个说到“跑”和“踩”的时候,又“悄悄地”躲出去了,这“悄悄地”又体现的是什么呢?
生: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
生: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 生: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把她“小心翼翼”的心情表现出来,读一读。(生读)大家看,母亲是多么的细心、耐心、小心啊!继续读书,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活。
师:母亲扑过来,这个“扑”字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见解。
生:说明了母亲着急、担心,怕儿子不想活。
师:说得很好。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生读)
生:母亲抓住的也是我的生命,不让我离她而去。
师:母亲的“抓住”多么有力量啊!再读书。体会母亲“忍住哭声”,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母亲忍住的是痛苦,心疼儿子,又没有办法。
生:母亲忍住了儿子对她的抱怨,她默默地忍受。母亲忍住的是她自己的病痛。
师:这个同学有两个发现。第二个发现是母亲忍住的是自己的病痛。母亲是什么病?(生读描写母亲的病的句子)肝癌这个病非常可怕,她的肝会越来越硬,体重越来越轻,肚子鼓得越来越大,还会经常吐血,疼痛难忍。而且这样的病不到三个月就会死去。作为这样的一个母亲,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但是,她有没有像她的儿子那样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突然将眼前的玻璃砸碎?(生齐答——没有)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突然将面前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生齐答——没有)送她一个字——(生答:忍)再说一遍(生大声说:忍)为了谁?(儿子)
点评:语文课的三维目标如何整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当前语文教学的这些难题,在这里却解决得如此完美,如此自然。窦老师把含有“悄悄地”这个词语的三个句子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读了以后,再与去掉这个词语的句子进行比较,体验在这三个“悄悄地”词语中所蕴含的母亲对儿子的关心、细心和耐心。然后又让学生扣住“扑”“抓住”“忍住”这些词语,特别是那个“忍”字,体验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老师没有明示学生要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可是学生的情感正是沿着这些词语铺设的心路一步步走向一位母亲博大的情感世界;老师也没有刻意让学生推敲品味词语,学生却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感受到词语表达情感的准确性和 丰富性。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呀,无法承受的病痛忍了,儿子瘫痪对她的打击忍了,儿子的抱怨忍了!母亲为什么能忍?
生:因为她太爱自己的儿子了!
师:说得多好!这是伟大的母爱带来的力量啊!把你感受到的这份复杂的感情读出来。(生读)
师: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母亲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
生:她希望儿子在没有她的情况下,要好好活下去。
生:希望儿子能够坚持住,度过这个难关。
生:同时也希望儿子不要因为自己的死而痛苦。
师:你们刚才说的那么多都是母亲想告诉儿子的,母亲把这么多嘱托都浓缩在“好好儿活”这句话里了,这一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这一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却包含了母亲多少愿望和感情呀!
三、读出“好好儿活”的韵味
师:七年过去了,儿子和女儿终于懂得了母亲临终那没有说完的话,那就是——(生齐答:“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所以,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我俩懂得了该怎么活才是好好儿活呢?请同学们再读描写菊花的话!
(生读句子: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生:我从黄色花的淡雅中看出,他和妹妹应该平平凡凡地活下去。
师:平平凡凡这个词用得好,哪儿告诉你的? 生:我是从淡雅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师:快给他掌声(学生热烈鼓掌)。平平淡淡的生命同样是珍贵的,生活不一定要轰轰烈烈。
生:我觉得史铁生和他妹妹也能够像白色的花那样活得高尚纯洁。
师:高尚纯洁,那是一份高贵。读吧!带着你的理解。
生:我从菊花在秋风中“泼泼洒洒,正开得烂漫”,感到人活得要潇洒自在,不要被困难打倒。
师:你理解得真到位,带着你的理解读吧!(生读句子)
生:我觉得可以像各种花一样活出真自我,活出自己的味道。(掌声)
师:那就是说人有各种活法,具体来说,可以活得——生答:淡雅;可以活得——生答:高洁;还可以活得——生答:潇洒自在;更要活出自己的——生答:真自我。(掌声)
师:活出自我,活出尊严,活出个性,更要活得潇洒,笑对苦难,这就是真正的人生!带着这种感觉读。(生读句子)
师:现在的他,坐在窗前,看着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又会怎样想呢?
生:现在,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他会想:我不要做那片飘落的树叶,我要在春天重新生长,长在高高的大树的最顶上。(掌声)
师:刚开始时,有个同学化用古诗词来表达史铁生的心情,现在,我们再请他来说说看。
生:我想,秋天过去是冬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热烈掌声)
师:精彩!这次用的是外国诗人的诗句。本文权属小学课堂网,你真了不起,看来多读书才能学识渊博。大家要向他学习。前两天,我特意去采访了史铁生。我问他:自从他写下《秋天的怀念》,到现在已经过了26年。26年来,他对好好儿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他告诉我:窦老师,你让同学们看看我在《病隙随笔》中的一段话吧!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这段话,今天的史铁生对于“好好儿活”又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的时候,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将人 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师:今天的史铁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勤奋写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活出了精彩的人生。我在这里郑重地向大家推荐他写的几本书。(点击课件出示书名《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史铁生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儿活”。越是这样,他越是深深地怀念着他的母亲!
(音乐起,文字出示,伴随教师深情朗读。)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薄雾笼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 但就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里。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我只能带着我那深深的愧疚,在我的文字里写她,我要让我的文字告诉她我是怎样的——(生答:好好儿活)。我只能在一个又一个秋天让妹妹推着我到北海去看——(生答:菊花)。
师:让我们回到文章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怀念的应该是母亲对他的关爱。
生:怀念的是他妈妈对他说的那句话——“好好儿活”!
师:这份深深的怀念就是那句“好好儿活”!现在,我要问大家,这一家人的事儿跟我们有关系吗?
生:有关系的,因为史铁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一个健康人是多么幸福呀,应该懂得珍惜。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儿活!(掌声)
师:多会读书呀!读出了这么深刻的道理。现在请大家像她这样用一句话,说说“好好儿活”带给你的思考。
生:遇到挫折不害怕,不畏惧,勇敢面对。
生:要乐观地对待自己对待生活。
生:不要随意践踏自己的身体,要好好地活下去。
师:我说说我的思考——这个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残疾我们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做一个健康人,我们必须——
生:好好儿活!
【窦桂梅语文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14篇09-11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通用10篇)09-27
《秋天》课堂教学实录03-12
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实录03-11
〈论语》语文教学实录03-13
人教版《秋天的雨》教学实录优秀05-27
课文《秋天的雨》教学实录优秀07-10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03-13
《犟龟》语文教学实录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