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教学论文1
一、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在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引入的时间还短,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对民间美术存有偏见,这样的观念使得学校在进行民间美术的教育中举步维艰,难以推进。现代美术教育要冲破这些不利因素,将真正的民间美术传播给学生,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
二、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民间美术包含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艺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对于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加强思想道德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民间美术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开发创造力,更可以提高动手能力。我国要求开展民间美术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人文素质,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新疆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就是其建筑文化和工艺装饰的传承,在关于教育学生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识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三、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的应用模式设计
(一)树立对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视观念
首先要进行的是对学生的民间美术的审美普及教育,包括美感的教育,美学知识的普及和普遍美术教育。在课堂教育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关于民间美术教育的交流活动。民间美术由于其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富有的艺术特征,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尤为重要,因此在进行民间美术的教学时,要带领学生重新领悟和解读其中深意。许多职业学校对民族美术的教育不够深刻,教学体系也不完整。但是运用地域特色文化来加强对民间美术教育的吸引,相信学生也能更好的适应。新疆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算是当地较为常见的民间文化,将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引入课堂,更易接受和认知,也会引起学生兴趣。
(二)提炼适合不同层次学校的民间美术教学资源
民间美术教学资源的选取要根据教育性、学生心理和课程性质出发,选择适应审美观念、学生喜爱和可以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美术资源。新疆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在审美情感表达、装饰造型表现和文化融合等方面表现出了浓烈的地域特征。这些装饰既实用又具有艺术性,可以作为民间美术教学资源;而学生们的喜爱和可以动手制作部分装饰也允许民族建筑装饰成为教学资源;这种具有民族和宗教特色的建筑最能体现艺术价值,因此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因地制宜开发民间美术资源教学应用
制作工艺的难易程度、年龄层次的不同和地方民间美术优势决定了一个学校在选取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方面的内容。新疆少数民族装饰如彩画、石膏花、拼花砖、釉面砖和木雕等的制作工艺并不太难,具有当地民族和宗教特色,而且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制作,因此可以选取作为民间美术教学资源。(四)开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民间美术的教育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和小组互动交流教学,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内容。以新疆少数民族建筑装饰木雕为例,老师可用一个小故事引出木雕的来由,然后再进行造型分解,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民间美术在课堂的吸引力。
四、民间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实施
(一)欣赏课教学实施
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民族建筑的装饰,感受造型艺术的特点和价值,积极鼓励学生表达欣赏心得,并通过欣赏其造型与色彩,了解不同民族建筑装饰的文化价值和在生活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热爱优秀的民间艺术的情感。
(二)操作课教学实施
在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积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妙与博大精深。如石膏花装饰,教师可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在颜色和造型上自主创作,例如在浅蓝、浅绿色彩外,添加金色,课堂制作完成后可送与同学留念,并向同学解说感想,表达祝福。
(三)实施的保障措施
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教学,除教师和学生按要求发掘和应用民间美术资源之外,还要求学校在教学设备上进行充分的资源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要求相关教学老师提高民间美术素养和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社会要给予民间美术合理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发展和弘扬民间美术,从而提升全公民综合素质,让民间艺术和社会一起更好的发展。
五、总结
民间文化是我国多元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和差异。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是推动美术教学向多元化发展。现代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接受外来的思想文化,也需要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因此要更好的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挖掘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更多内涵,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美术教学不仅具有地方的民族性,还具有时代的开放性。
教育教学论文2
一、鼓励课前探究,进一步熟悉教材内容
课前进行探究是提高学生教材熟悉程度的有效抓手,并且这样的课前学习环节还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课前探究环节的作用,将其纳入到教学设计的有效体系之中,专门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作为硬性规定。在这一方面,学生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自觉进行课前探究,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在完成了这样的蜕变之后,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地开展探究,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怎样搭配食物》一课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自己的家庭、身边的熟人以及同学朋友的走访中,了解不同家庭在食物搭配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否合理、营养是否充足与均衡,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这样的课前探究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对于课堂学习也提供了生动的素材。鼓励学生课前探究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整个教学理念的提升,有助于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更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科学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中予以贯彻落实。
二、引导课堂研讨,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课堂是科学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成效要重抓课堂。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自主地位体现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分析、研究思考。为了保证这一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笔者要求学生组成6人合作小组,大家一起来分析研究,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也有助于辨析真伪。例如在《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教学中,笔者针对教学内容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冷和热对物体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并在自己生活中寻找一些案例来验证这一结论。这一方面的研讨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展开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互为验证,学生在寻找身边事例时,讲述了许多热胀冷缩的案例,整个课堂非常活跃。许多学生在听了这样的探讨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冷热对物体的影响是这么一回事,原来有些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可见,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民主讨论,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而且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更加深刻。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有效掌握了知识点,而且锻炼了综合能力。学生对于这样的探讨活动兴趣也很高,他们有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机会,有了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的载体,也有了相互辨析的平台,科学课堂学习活动不再枯燥乏味,而成为了师生互动的良好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掌握效果帮助较大。
三、联系生活内容,进一步深化掌握效果
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将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深化掌握效果。例如在《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推动一个物体什么时候比较吃力,什么时候比较轻松,从生活中的案例着手引入摩擦力的学习,掌握摩擦力的相关要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小组讨论,很快找出许多这一方面的内容,如在平滑的地面移动物体较为容易,在粗糙的地面移动物体要费力一些,圆形物体在滚动时较为轻松,其他物体在推动时极为吃力。有了这样的生活内容为基础,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摩擦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克服摩擦力的措施,以及怎样将摩擦力的规律运用到生活之中方便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帮助学生形象记忆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许多学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建议,例如在家具底部安装可拆卸滑轮,便于在家庭内部改变摆设,这就是非常好的创意,这不仅表现了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点的掌握效果,而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四、拓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环节,而且要对课后环节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开展一些拓展延伸活动,以及自主调研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教学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外调研活动,要求他们从家庭着手,联系到自己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了解他们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向他们传授一些食品安全知识,同时对当前影响食物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经过调研活动,学生感触很深,农药残留、水污染、滥用激素等等,这些方面导致我们的食品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有了这样的调研活动作为基础,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增强了食品安全的意识,笔者乘势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提高食品安全性的方法,如蔬菜水果多清洗、怎样辨别有毒食品等等,这样的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教学论文3
一、前言
语文教学的实质性改革一直是当今课改的重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跳出传统的语文教语文的模式又是课改的关键。小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强、实践性多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多元化课堂的开展,能够把语文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丰富知识的良好平台。当然,在跳出语文教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二、当前语文教语文的教学现状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比较低效。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有效的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语文的实际价值,枯燥无味,导致小学语文教学遇到极大的瓶颈。
(一)教师在教学当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随着课改的发展,小学语文在课程设计上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这就使得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教师难以适应,对新课标的教材吃得 不透。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一味的借鉴与形式化课改下的教学要求。而且,小学语文教师缺乏自身的知识扩展,总以为小学语文很简单,不需要在进行相关教育着作的研读,进而出现教师实质性的教育理念的缺乏。
(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以“牵引”式的教学法把知识点直白的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感觉枯燥。而且教学上缺失实践交流的活动课,没有实质性的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做到充足的巩固。诸如教师在对于汉语拼音字母的教学中,教师对字母的发音不够准确,在教学中总是用不够标准的字母发单去教学生,而且课堂上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字母发音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
(三)口语、阅读、写作的教学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的创新。小学语文的课程应该非常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只是依据考试的要求,缺失学生口语能力的教学;在阅读上宽泛,没有实质性的阅读价值,而且往往在阅读上出现以“教师阅读为主,学生阅读为辅”的现象;在写作上,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过于应试化,学生在写作上要依据教师的模板和考试的要求去写一些“四平八稳”的形式化作文,使得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能力丧失。
三、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小学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具有充足的教学时间。而且其课程也要求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同时这也是跳出传统语文教语文的有效教学方法。当然,要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真正的跳出这种模式,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做有力的保障。
(一)加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上更加的注重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而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还比较的传统,教学理念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课改的要求。加之,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同样可以达到考试的要求,使得教师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这沿袭了多年的教学模式。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师的新理念的教育,让教师充分吃透课改的实质内涵,同时做到在制度上约束,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不能形式化,应该加强具体的教学考察,考察教师的实际教学模式,避免教师“滥竽充数”。
(二)重视教材的主导地位,立足教材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突出教材的实际地位,立足好教材进而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对学生知识的传输时,不能完全根据实际的考试制度来实施教学。诸如在教材中重视学生课外能力的拓展,而该部分在考试中不作要求,但教师仍然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并且组织有效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以便于学生查阅。这种重视教材主导地位的方式,可以既做到了立足教材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的课程开拓,而且又培养了学生自我阅读和思维的能力。
(三)在教学上,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教学。我国的小学教育还是以集体的教学形式开展,而且往往人数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展,可以做到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及时发现,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的,来适应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教学需求。诸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男同学的写作能力比较的缺乏,进而可以依据有效的计划,有步骤的加强部分男同学的写作培养,同时教师可以在不占用学生课外活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课外辅导,来加强其写作能力;如果发现部分的女同学的阅读分析能力比较的缺乏,教师就需要制定有效的加强阅读锻炼的`计划,计划如何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阅读材料的选择。然后,按照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实施。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诸多领域的学习缺陷,而且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使得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多元化和具体化。
(四)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的课堂设计与组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遵循“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以维持教学效果的长久性。教师应该注重语文教学的情景设置,能够做到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案例放置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的魅力,进而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同时,在对情景课程的开展中,增加学生动手训练的环节。例如,在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时,教师根据在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的问题创设,通过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提问和发言的空间,这种做法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对待语文上,做到“想学”、“去学”、“乐学”、“好学”。
(五)立足于语文课程,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在课改中,要求语文教学更加联系实际。在组织教学时,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更多的实践课。把对知识的讲解放到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课中不知不觉地巩固知识。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写实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时,不能光在课堂上强调写作的要领,如何去感受实际的生活,进而对作为展开组织和写作,而应该把课堂放置到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在实践课程感觉到实际的生活到底是如何的,当融入自然时的感觉是怎样的,这些真实的感受都是作为素材的最好来源,让学生在写作时,不再空洞,而是更多地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四、结语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课改的逐渐具体化中,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传统的“语文教语文”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制约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既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
教育教学论文4
1小班传统数学教学的不足
1.1一般采取“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观看。教师只注意到幼儿思维的集体形象性,而忽视了幼儿理解抽象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呈直觉行动式的特点,将数概学念以教师重复讲解演示,幼儿反复模仿练习等方式进行传授,传授的知识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幼儿对知识只是“被动接受”。
1.2传统数学教学无视幼儿的个性差异,以同一标准塑造
有的教师认为,数学知识太抽象,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寻求知识的内在规律很难,于是就越俎代庖,忽略了幼儿主体的作用。其实正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更应该让幼儿借助对物体的操作,大量积累感性经验,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2蒙氏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蒙特梭利数学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和蒙氏教具可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专心、细心、耐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理解力的发展。本学期我园开展蒙式数学课题研究,采用蒙氏数学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到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在兴致勃勃的玩教具时就潜移默化地理解数学概念,形成形象生动的直观思维,利用操作材料成功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孩子在操作中认知,提供给孩子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读、写、算。因为蒙氏数学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弥补传统数学的不足,蒙氏操作材料可以让幼儿“学中玩,玩中学”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蒙氏数学里有趣又多样的操作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学习操作过程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并不是老师强迫孩子学,孩子也不要背口诀,而是在游戏中、操作过程中学会的,孩子在剪、拼、贴、画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带动大脑思维,它能提高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味地获取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蒙氏数学在小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1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学具,在操作中帮助幼儿初步学会了观察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孩子蕴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孩子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件事听过之后,没过多久就忘了;如果是看到的,便容易记往;假若再亲自操作一下,就更容易理解了。对幼儿来说,亲自“做”的效果远远胜过对他说、让他听。蒙氏数学课程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学具,早期的数学学习都是建立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蒙氏的学具适应幼儿的学习特点,遵循数学概念的形成规律,为孩子提供的材料具备多样的形式,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幼儿在操作活动有利于学会按顺序、全面地观察事物,在比较中抓住事物的特点。结合幼儿的特点,我们在学习排序时,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人手一份的《小熊的一家》学具,在幼儿操作活动的前期,我们先训练幼儿掌握良好的规则,即有序地取放操作材料,在每次操作进行之前,要求幼儿把学具拿出来,一一摆放在工作盘上还结合儿歌“学具拿出来,桌上摆一摆,小手顶一顶,全部都摆开,轻轻拿,轻轻放,我们的学具,我最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实验,幼儿养成操作的全面观察习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材料的暗示图形,帮助幼儿独立地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如小班第2册《学习高矮》这个活动提供的学具“会变的小丑”总共有三个小丑,每个小丑分头、上身、下身三个部分,幼儿在组合“会变的小丑”时,经常会重组错误,如果老师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幼儿很快发现在学具的右边都有星星、圆圈、雪花的暗示语,根据暗示语马上就能把图形恢复原样。表象的积累和经验的丰富反过来又促进幼儿的观察,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的概念,使幼儿的抽象、概括、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大大提高。
3.2运用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较强的特点,如果组织不好,容易造成枯燥乏味的现象,因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一个任务。在小班初期,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和成人正确的引导、恰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良好的活动方式成正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源流,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利用学具《小熊的一家》学习配对时,笔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哎呀,不好了,小熊兄弟被大灰狼捉走了我们趁天黑去把它救出来吧”幼儿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过来,“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玩救小熊的游戏了,大家准备好了。”利用帮助小熊兄弟具有童话色彩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3.3实施过程重视幼儿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蒙氏数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幼儿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好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如学具的收放常规,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收放物品的良好习惯。引导幼儿自己整理学具,其实是非常好的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机会。幼儿在操作整理中学会了分类,在教室的区角里体现最明显,没有上蒙氏课时,我们经常多次重复他们玩好玩具,要分类收拾,但是孩子总是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开展蒙氏活动后,孩子进步特别大,现在的玩具分类很清楚,幼儿都能整齐有序地收拾摆放。教师还可以利用工作毯帮助幼儿管理好自己的学具:要求幼儿摆放学具时应始终都在工作毯上进行,养成了认真做事、细致、有主动性的习惯,久而久之幼儿就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操作,不会将学具丢失或与同伴的混在一起。
3.4操作活动重视合作,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操作活动虽然每人一套学具,常以独立的形式进行,但不意味缺乏合作,在操作前,或操作中,老师经常发现,在一些相对较高层次的材料或相对复杂有难度的材料前,因为幼儿发展能力不一样,能力差的幼儿往往离不开同伴的帮助,往往需要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幼儿在与同伴共同操作,共同讨论中,相互启发,解决问题,加深认知。合作促进幼儿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活动室里建立“展示台”。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里面贴上幼儿的作业,幼儿在课间非常关注这一栏,他们争着在课间围过来,找自己或是同伴的作业,互相评比,看谁得的星星数多,让老师倍感欣慰的是,以前最让我们头疼的课间,现在变得很井然有序,改变了幼儿爱闹哄哄,打打闹闹的局面。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幼儿创造性也得以发挥,在向别人介绍自己作业情况的同时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也得到培养。
3.5注重实际的运用,帮助幼儿初步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纲要》中指出,成功的数学教育应让幼儿体会数学是从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知各种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存在的很重要,因此蒙氏数学教育注重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孩子在盥洗的同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对应现象:一只杯子内放一把牙刷,一个小朋友用一条毛巾,并知道小朋友和毛巾是一样多的,但如果有位小朋友没有来,就会出现小朋友少、毛巾多的情况;进餐时,教师请每个小朋友排队取走一杯牛奶和一个蛋糕来感知对应的方法。再如幼儿通过给插座圆柱体排序,发现若从高到矮排,前边的一个会挡住后边的一个,因此站队时,应该矮个子在前,高个子在后,这样前边的人就不会挡住后边人的视线。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使幼儿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体现;相反,大量的生活经验做基础,也可以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4采用蒙氏数学教学的成果总结
通过一阶段蒙氏数学的开展,我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非常喜欢上蒙氏课,经常有几个幼儿围过来问“老师,今天要上蒙氏课吗?怎么还没开始?”上过数学课后也会追问“明天还要上数学课吗?”这种学习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是幼儿学好数学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开展蒙氏数学教学活动,幼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幼儿对事物感知的灵敏度提高了,观察更细致了,无论是生活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有很强的顺序性。同时,他们更爱动脑筋,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蒙氏数学是一套让孩子喜欢上学习的数学教材,使孩子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幼儿园的数学学习必将成为他们学校生涯的良好开端。
教育教学论文5
1.教育论文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论文一旦公开发表,便立即产生它的社会价值。任何读者都可以看,都可以用,都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与伦比的价值作用。尤其是教育报刊的发行量很大,读者往往有几万,几十万之多,因而教育论文的宣传效果和教育效果更难以估量。高质量的教育论文不仅可以永载史册,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2.教育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改革日趋深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对许多学校而言,“科研学校”、“科研兴教”已不再停留在空喊口号的层面上,明智的学校领导人重视教科研工作,奖励教师写教育论文,其目的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无怪乎,时下媒体报道一所先进学校时,总少不了介绍教科研情况及论文发表了多少篇。
3.教育论文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是教科研能力。面对未来的教育,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向科研型、学者型、特长型的方向发展。撰写教育论文能加速这一发展的'进程。写教育论文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学习和研究,所以说,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
4.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
广大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如果论文发表在以学生为读者的报刊上,无异于对几万、几十万学生做了一次辅导。
概而言之,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在于社会受益、学校受益、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教育教学论文6
一、天津市幼儿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现状
(一)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总体水平
表1数据显示,被调查幼儿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总得分平均为121.14分,占应得总分的73.42%,这表明被调查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在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以各维度平均实得分占该维度应得分的比例计算胜任力水平,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胜任力各维度所表现出来的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科研与引领能力(62.23%)、学习能力(73.89%)、教育教学能力(74.16%)、自我监控能力(75.41%)、人格特质(76.25%)、工作品质(80.64%)。这反映了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的胜任水平较高,而在教学能力方面的胜任水平相对较低。
(二)不同年龄幼儿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状况
1.不同年龄幼儿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整体水平在教学胜任力总体水平上,不同年龄组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总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25岁及以下(115.5分)、31岁~35岁(117.3分)、40岁以上(120.2分)、26岁~30岁(123.9分)、36岁~40岁(129.9分)。通过进一步的差异检验发现(详见表2),年龄在36岁~40岁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教师;年龄在25岁及以下的教师教学胜任力总体水平显著低于26岁~30岁年龄组、36岁~40岁年龄组教师,但与31岁~35岁、40岁以上年龄组教师的差异不明显;26岁~30岁年龄组教师的胜任力总水平除显著高于25岁及以下年龄组教师外,与30岁以上教师的差异不明显;31岁~35岁、40岁以上年龄组教师的胜任力总水平除显著低于36岁~40岁年龄组教师外,与其他年龄组教师的差异均不明显。2.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各维度的胜任力水平(1)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在科研与引领能力方面的差异在科研与引领能力上,各年龄组教师的胜任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25岁及以下(52.07%)、31岁~35岁(56.15%)、40岁以上(62.53%)、26岁~30岁(65.63%)、36岁~40岁(75.29%)。由表3(见下页)可知,36岁~40岁年龄组教师的胜任水平仍最高,除与26岁~30岁年龄组教师的差异不明显外,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教师;25岁及以下年龄组教师的胜任力水平仍最低,除与31岁~35岁年龄组教师差异不明显外,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教师;26岁~30岁年龄组教师的胜任水平除与40岁以上年龄组教师的差异不明显外,与其他年龄组教师均存在显著差异;31岁~35岁年龄组教师的胜任水平除与25岁以下、40岁以上年龄组教师的差异不明显外,与其他年龄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40岁以上年龄组教师的胜任水平则与25岁以下、36岁~40岁年龄组教师有明显差异。(2)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差异在教育教学能力上,各年龄组教师的胜任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25岁及以下(67.57%)、31岁~35岁(73.44%)、40岁以上(75.40%)、36岁~40岁(76.08%)、26岁~30岁(78.23%)。由表4可以看出,25岁及以下年龄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其他年龄组教师有明显差异,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教师;26岁~30岁年龄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除与25岁以下年龄组教师的差异明显外,与其他年龄组教师无显著差异;31岁~35岁、36岁~40岁、40岁以上年龄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除与25岁以下年龄组教师的差异明显外,与其他年龄组教师无显著差异。(3)不同年龄幼儿教师自我监控能力的差异在自我监控能力上,各年龄组教师的胜任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31岁~35岁(72.81%)、40岁以上(73.91%)、25岁及以下(74.05%)、26岁~30岁(76.56%)、36~40岁(80.78%)。由表5(见下页)可知,36岁~40岁年龄组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教师,并与25岁及以下、31岁~35岁、40岁以上年龄组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26岁~30岁年龄组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与其他年龄组教师无明显差异。
(三)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学历的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也不断增强。不同学历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总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中专(113.73分)、大专(114.96分)、本科(123.29分)、研究生及以上(135.99分)。其中,本科学历教师的胜任力总水平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教师(p=0.000<0.001),详见表6。此外,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在科研与引领能力(p=0.000<0.001)、自我监控能力(p=0.004<0.05)、学习能力(p=0.000<0.001)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大专学历教师,而在教育教学能力、人格特质和工作品质等方面则无显著差异,详见表6。
(四)不同绩效的幼儿教师教学胜任力状况
我们把曾获得区、市、国家级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模范教师、教学能手、教学名师、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和称号的幼儿教师视为高绩效组,未获得这些荣誉和称号的幼儿教师视为普通组。本调查对两组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水平进行比较后发现:高绩效组幼儿教师在教学胜任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均高于普通组幼儿教师。首先,从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总水平看,高绩效组教师得分为128.61分,显著高于低绩效组教师的116.69分(p=0.000<0.001)。其次,从各维度胜任力水平看(见表7),高绩效组教师在科研与引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工作品质及学习能力上的胜任水平均显著高于与普通组教师(p值分别为0.000、0.001、0.001、0.001、0.017和0.000)。然而,在“人格特质”维度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五)不同等级园所、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状况
从不同等级园所幼儿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状况看,被调查的示范园教师在教学胜任力方面的平均得分为3.65分,一级园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平均分为3.68,两者相差不大,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从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状况看,教龄在2年以内的新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最低,平均得分为3.48分,16年~20年教龄的教师胜任力水平达到最高,平均得分为3.83分。总体上看,教龄在3年~5年的教师相比1年~2年的教师,其胜任力明显提高;教龄在6年~20年的教师,其胜任力水平呈上升趋势;教龄在21年以上的教师其教学胜任力略有下降。
二、提高幼儿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要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从幼儿园管理入手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管理以胜任力发展为主要导向
幼儿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揭示了教师在高效完成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特征,培养这些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加快推进普通教师向优秀教师的转化过程。然而,在当前的幼儿园管理实践中,教师自主发展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就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发展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习惯了“听安排”。改变这种困境的根本方法在于确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管理思想,在队伍建设中以提升教师胜任力发展为目标,营造积极的专业发展环境,同时调动教师自身积极性,共同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师培训以参与式培训为主要方式
被调查教师在“科研与引领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得分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在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实效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一直以来,幼儿教师专业能力都是教师培训的重点,但在培训方式上则以理论讲授为主,未能深入、有效结合教师的日常实践,因而效果不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将参与式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将教研活动的重点放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研讨与解决上。让教师投入到以亲身经历、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新学习方式之中,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实现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教师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理念
教师评价在师资管理中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如果运用合理,便能有效激励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其教学胜任力水平。因此,科学的幼儿教师评价标准应以教师的胜任力特征为主要内容,并充分考虑教师胜任力水平的差异,体现出对不同水平教师的引导与激励。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遵循“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不以评价结果评判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而要关注幼儿教师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实际表现,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找到导致不足的原因,并和教师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法。如此,才能有效发挥“以评促教”的作用,有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胜任水平。
教育教学论文7
3-6岁儿童的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经验能力不足,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养工作综合的质量,尤其是班级保教人员的护理和引导水平。因此为幼儿制定常规,并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保证教养质量的关键。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规则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体会。
一、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解
那么班级常规的含义是什么?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指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更顺利地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而具体的。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包括: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有生活常规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的生活常规活动虽然微小,但却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及方法
1、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蜗牛走路、小猴子踩钢丝等动作,小朋友们都非常高兴地慢慢地走着,有的孩子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蜗牛走路是不一样的。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
2、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幼儿洗手后不擦手也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正巧有一段时间,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灵机一动,把洗手变成给手洗洗澡。我说:"不擦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边擦手边对我就:"不擦手,小手应该咳嗽了。" 常规培养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之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学遵守。
3、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午睡前要叠好衣服,椅子小,叠起来很困难。有的孩子在床上叠,有的孩子在地上叠,很不卫生。抓住矛盾,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特别是"系扣或拉锁上衣怎么挂"的问题,有的说把扣都系上,有的干脆叠起来……其中一名幼儿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上衣挂在椅子靠背上,把两只袖子交叉放在前面。当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一名幼儿再把衣服放在床上或地上叠,所有的上衣都挂在小椅子,并且不忘把两袖交叉放好。看来,幼儿自己出得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4、用教师的情绪感染幼儿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 幼儿在喝水时有说有笑的情况比较突出。有一天,在喝水前笔者提了"喝水时请轻轻做事,不要影响别人"的要求,然后放小红帽的故事录音。一个叫明明的小朋友忘了老师的要求,放回水杯后跺着脚回到座位上。我连忙用夸张的语气告诉他:"哎呀,明明,你刚才的脚步声吵到我了,小红帽是怎样被大灰狼吃掉的,我都没听清楚。"于是,又重新放了一遍录音,非常专注地听着,孩子们看我认真的样子,都不由自主地轻手轻脚做事。 抓住幼儿情绪易受感染的特点,开展氛围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5、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 在日常生活,千万不要因事小而吝啬你的鼓励与表扬。发挥小班幼儿主动性进行常规培养的方法实在很多,我只是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如果我们要这方面多留意、多运用,相信孩子们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6、更新观念,挖掘常规教育资源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必须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而且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
7、在常规教育中,突显幼儿发展的主体地位
通过评价促进幼儿行为常规意识。培养良好的常规,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包括经常性的常规训练、专门的常规活动训练和个别常规训练。而在这其中,评价是使行为训练内化为幼儿的规则意识,获得自主发展的有效措施。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在增强幼儿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强化了幼儿对行为的意义的理解,多次的正向强化使行为成为了习惯,更使行为内化为意识,主体获得了真正意义的发展。在幼儿进餐时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注重纠正幼儿进餐的习惯,以表扬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净等的具体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进餐文明,良好的习惯也形成了。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意义
1、良好的开端,创设全新的环境
开学第一天,我们侨情接待了每一位孩子,带着孩子参观了教室的每个角落,让他们说说大班教室和与原来中班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哪里变化了?孩子在新奇的氛围中我们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到十分地自豪,自信也由然而升。看着他们乐呵呵的样子,我俩知道他们喜欢上了这个班级。紧接着我们给孩子提问了:每天你们进入幼儿园怎么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呢?做了一名大班小朋友你会怎么参加集体活动呢?和同伴怎么游戏呢?吃饭时候应该怎么样呢?离开幼儿园前应做什么呢?在回答问题时孩子都想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老师倾听着每个孩子的答案,给予及时肯定。我班的一日常规也随之形成了。
2、良好的常规利于为孩子实际操作服务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如我班给每个孩子安置了一个"小书柜",自从有了这个小书柜,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的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3、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的心灵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只要我们辛勤耕耘,未来的幼儿将是生活的主人,他们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
常规训练中老师的榜样和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是幼儿的领导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领导者,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努力钻研各种课题,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常规环境,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当然,常规训练中所用的更好方法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所以我们每个幼儿园教师,都有义务根据幼儿本身的各种变化,从幼儿日常生活入手不断的进行探索,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机会让幼儿掌握有关良好生活常规的知识、规范行为,让他们愉快有序的生活,并在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
参考资料:
1、教育部20xx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常规教育参考用书》北京市幼儿园品德教育教研组。
3、《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利用》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6月版。
教育教学论文8
论文摘要: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岗位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够输送到行业企业上岗就业的中级技术人员。要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赖于符合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作者结合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与物业管理专业特点,开发适应本校学生需要和当地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校本教材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补充,以凸显本门课程的职业教育特点,使课程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中职物业管理专业 《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 校本教材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岗位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够输送到行业企业上岗就业的中级技术人员。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熟练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要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赖于适用于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我以培养物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谈谈对开发《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物业管理行业就业岗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屋住”,而是要住着舒适、住着方便、住着安全。但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刚起步,物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实用型的物业经营管理队伍。房地产不但开发规模增大,智能化、生态化、人文社区化程度也大幅提高,配套服务项目增多、主题开发、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对物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物业管理是一个综合性服务行业,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学、建设管理、工程设备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所以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我校开设的物业管理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专业,在这多年的专业教育探索研究及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中,确定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第一任职岗位为在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市场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在20xx年年初由我校负责牵头完成的广东省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写工作中,我们联系了多间校企合作的物业企业,经过调研论证,大致归纳了物业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物业前台接待员、文员、物业招商助理、房地销售员、房地产经纪等。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房地产基础知识,如熟悉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及其各环节的有关业务等。
二、《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部分学校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时认为其发展趋势已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房地产开发后期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围绕“管理、服务、经营”的特点展开,摒弃了一些与物业管理关系不大的房地产前期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而事实上,经过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了。特别是现时很多物业管理都实行前期介入及参与后期物业的营销、经营管理,这就对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员提出了必须具备相关房地产知识的要求。例如在参与房地产项目前期介入阶段,要识读房屋户型图,掌握房屋各种户型间隔、朝向、风格、装修、层高等基本知识。在日常物业管理中有可能涉及房屋租赁、买卖等交易,那么掌握适当的房地产中介业务知识和房屋交易流程就更有必要了。
物业管理在整个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开发公司的前期介入、房屋销售租赁、物业经营活动等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相关岗位的迁移能力也是必需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这门入门课程,包括房地产专业教育、岗位设置介绍、房屋基本要素学习、房屋开发基础知识,其正是为打破学科界限、融合房地产知识这一特色而开设的。
三、目前选用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难度偏高。
现在我校物业专业所选用的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系列教材,教程内容主要围绕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资金筹措、用地取得、市场营销等方面,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对房地产市场状况、行业概况、房屋基础知识等方面都没有初步理解的情况下来学习这些内容,学生普遍难以消化了解,更不用说学会掌握运用知识了。例如对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教材采用的是一些成本估算方法、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引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这些财务分析法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尚且有一定难度,更何况是对中职学生呢?
2.教材内容的设置对物业专业学生的岗位适用性有偏差。
学生在以后的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可能会运用的知识除了本专业相关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房地产知识,如学会读懂房屋的平、立、剖面图纸、了解房地产的种类,知道房屋面积测算的分类、方法,还有诸如房屋产权的.分类及产权登记流程,等等。但现有教材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房屋建设规划与勘查设计、房地产开发建设施工管理等内容。学生以后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时,理论与实践有偏差。 "
3.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模式化。
传统的理论课程采用的课堂考核评价体系,考试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考试。在课程考核上,一般采用单一的笔试形式,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而且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如讲到房地产项目资金筹措,考核学生掌握哪些开发资金来源、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步骤及审查内容等,学生往往就通过背诵记忆等方式来学习。这种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同时,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充分突出物业管理专业中涉及的房地产知识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
四、对改革《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很明显,完全采用现行的一些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不能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探索与开发适用于本专业的校本教材。我在物业管理专业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开发校本教材应以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为前提,在新的教材中不断淘汰不适用的内容,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内容。
1.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教材内容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
从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来看,教材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基础的差异;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需求及长处。结果所编教材面面俱到且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学不会也不愿学。针对这种情况,以及我校专业特点,我们首先要对这门课程进行重新开发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符合岗位工作要求。从我校目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来看,《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循序性发展。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时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如教材开篇内容可先做专业教育,以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介绍。在讲到商品房介绍时,可结合目前最主流、最受认可的一些热门户型设计给学生讲解房屋的户型结构、朝向、层高、装修、建筑风格、物业类型等基础模块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产生兴趣继而上升到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2.《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选择更贴合专业学习特点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内容。
《房地产基础知识》作为入门课程,本应教授房地产专业中有关开发、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把握“以够用为主,以胜任为主”的原则,在编写教材中紧紧围绕学生在以后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需要或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职业岗位群定位在物业管理及相关房地产企业操作层的第一线岗位,涉及如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前台接待、文员、物业招商管理员、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经纪等岗位。所以在校本教材内容编写上应选择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如商品房介绍,小区(写字楼、商场、工业厂房)楼宇配套设施介绍,建筑物用地性质、如何取得土地,开发建房的资金来源取得等内容。至于应用较少的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房地产建设规划、勘查设计;房屋开发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则可放至拓展性学习模块上,让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既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又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3.教材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应从学生实际生活感受为切入点,再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房地产市场专业知识层面。
以往的课程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一般都是从行业发展历史、概况现状等入手,然后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房屋过程为流程导向编排教程内容。但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往往集中在浅显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内容上。所以在编写这门教材上,我认为不妨把传统的学习内容顺序反过来,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职位岗位介绍、涉及相关的房地产专业知识入手,然后从房地产开发的成品——商品房的基本介绍,再到楼宇公建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取得、房地产开发资金筹集、开发企业介绍等环节,把房屋开发建设的过程从结果出发,再逐级往前推来安排教程内容。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应大胆改变教学内容的繁、难、不适合的现状,加入学生乐学、喜学的内容,使专业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4.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
编写校本教材,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且要解决“考什么”、“怎么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规律来看,不难发现,学习内容的难度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又会影响学习结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有些知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易理解,学习难度较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测试学生的学习结果,必然出现大批的不及格。所以,我认为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这门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采用模块化考试,即在部分难度较大、内容较多的主干专业课中,将学习内容整合成不同模块,按模块分别进行考试,各模块成绩的累加就是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例如在楼宇公建配套设施介绍这内容上,可分成几个学习模块:住宅小区主要配套设施建设—写字楼配套—商场物业配套—工业厂房配套—特殊物业的配套建设。根据不同的物业类型,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模块考核。模块化考试既能评价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结果,又能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能降低了学习难度,又能给学生一个调整自身学习状况的机会,扭转以往课程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让学生循序渐进,较好地解决专业基础课难学的问题。
总之,《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以任务化、活动化为表现形式,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在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点的完整性的前提下,不刻意追求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虑中职学生的现状的基础上,力争使教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专业优势的作用。只有构建密切结合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专业特点的特色鲜明的《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才能真正成为为专业服务的专业平台课。
教育教学论文9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观的实施,教育越来越倾向于科技化和多样化。而现代教育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幼儿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在加工处理信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知识,并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使之与自己的授课内容相结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开创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效。本文围绕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教学展开讨论,希望能给教师们以启迪。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幼儿教育教学;探讨
在数字化的时代,一切都在快速发生变化,想要不被时代抛弃,就要跟紧时代的步伐。教育也是如此。课堂教学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现代化及教育技术可以很好地把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利用刺激幼儿的五官来进行教学,从而优化教育结果,动静结合,生动直观地把知识传授给幼儿,使他们得到很好的启发。
一、现代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被列为现代教育任务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教育方法只是强硬地把知识灌输给儿童,不管这些知识在幼儿阶段能不能接受,也不论教育方式,以至于让很多孩子产生了不想学习、惧怕学习的心理。孩子的知识没有得到增强,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在幼儿阶段,一定要重视素质教育,要让幼儿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就需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而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自主的学习,使幼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位。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的性格培养,品质塑造等方面出发,既能够提高幼儿的知识吸收效率,又能弥补传统教育观的缺陷,使孩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让幼儿明白,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任务,他们应该自助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促使他们积极探索,多思考多提问,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一)设置电视栏目,增强幼儿的自控力
幼儿处于一个自控力低下的阶段。因此,若想幼儿能在教育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就要使课堂活动充满娱乐性,让幼儿觉得活泼有趣,就会主动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比如播放一个动画片,猴子过桥的故事,让学生们懂得像动画片里的猴子一样在过桥时互相推挤是无法过河的,只有谦让才能让大家顺利过河。孩子就会懂得,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人多的情况,要自觉地排队,要遵守纪律,懂得尊重长辈。另外就是通过奖励机制来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谁答对了问题就可以获得一个小的奖励,比如一颗糖果或一朵花。孩子们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努力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这样,学生的自律性也得到的提高,老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会比较容易再进行类似的活动。
(二)增设团体活动,培养幼儿合作的精神
在课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游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分组做游戏,老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当幼儿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时,他们就会学会团结合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完成任务。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很多孩子被家长溺爱得有些自我为中心,但只要把他们放到集体中,他们就会为了融入这个集体而作出相应的改变。从而变得自立和温和,不再是小公主、小王子,而是能够进行正常人际交往的儿童,对他们未来融入社会也有一定的帮助和影响。
(三)创设课堂情景,提升幼儿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最重视的莫过于学生的素质拓展。为了使幼儿能够全面得到锻炼,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因此教师要多创造课堂情景,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中得到成长,使他们成为个性化的个体。比如制作一个PPT,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来进行语言练习,对这个画面进行描述,从而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形容能力。或者让他们针对图画,对老师提出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
三、结语
以上,我们可以知道,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育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是保证课堂质量的重要手段。彻底贯彻现代化教育观,改革新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展现出来,以解决幼儿在学习中面临的阻碍和各方面的难题。使幼儿能够在合适的、正确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雷巧娟,武瑛,李会功.幼儿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应用[J].科技风,20xx(14):224.
[2]曹秋.增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策略[J].教育前沿:理论版,20xx(2):111-112.
[3]冯慧.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谈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xx(5):101-102.
教育教学论文10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杀父杀母的恶性的事件等,经常在电视、网络上曝光。如山西、浙江、北京连续发生三起杀师案,铁一样的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江泽民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1)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萨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詹天佑》詹天佑“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更教育学生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贞不渝。
(2)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当前,小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首先要尽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生命。地方教材《三生教育》就是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典范文章。 “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只有正确认识生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其次,科学引导,提高学生耐挫能力,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意志。
(3)发掘真善美,丰富学生情感,陶冶性情。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学校语文课程应从小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把亲情、友情、爱情这三条线串起,并以此为基点,延伸开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如在学习《轮倚上霍金》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只有让学生了解真正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才能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春风化雨的无声滋润中,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去。
二、在课外阅读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求人不如求己》(选自《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健康心态》)可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的健康心理。选读《一把温情的钥匙》(《智慧背囊》),对学生进行真情与信任的健康心理教育。还有许多文章如《蜜蜂报》中许多佳文都可成为随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认识改变了,思想情感升华了,方法技术迁移了,思想境界自然就提升了,综合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接受了人类创造的智慧的洗礼。如阅读《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以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而《鞋匠的儿子》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这样的作品特别适合从小生活在物资充裕,被爱包围的独生子女们来读,可以让他们充分明白爱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每一篇优秀作品都蕴含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只要充利用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高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且还有不伤学生心灵,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
三、通过指导写作,为心理保健筑起“预防线”,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广阔的空间
众所周知,“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的方法使之排满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它们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例如,我班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话:“我不喜欢我的人生中有挫折,但我喜欢欣赏别人遇到挫折时那种跳梁小丑的样子。”“我的人生早已没有了,现在存在的只是我的躯体而已。”这种“脉相”,无疑引起教师的警惕;这种“迹象”,必然让语文教师有了打开这位学生的心结的欲望,深入解她的心迹,并能对症下药,开出好药方,帮助她摆脱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泽地。因此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指导学生写“心理作文”也为心理保健筑一道有效的“预防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
教育教学论文11
一、突出人文性的特点,重视“文学教育”的功能
从时代发展的需求看,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纯的科学技术竞争,更是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眼光的更深层面的竞争。底子薄,文学素养差,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职学生们要成为高技能人才,还要注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旗帜、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教育教会学生们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怎么做事、怎么生存、怎么与他人合作共事,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二、突出实用性的特点,推进语文教育为生活与工作服务
面对中职学生们的就业需求,语文教育内容应强调学以致用,重点考虑学生们怎样很快适应毕业后投入工作的需要,这应是中职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职语文教育要同社会和市场需求对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要思考职校生应该具有怎样的语文素质才能适合市场的需要。这时的语文教育内容把重点放在学生们练习与实践各种实际工作所需的应用文,比如广告、新闻报道、设计说明、讨论记录、笔记及各种报告等。不要重复纸上谈兵的故事,要重在应用,走出课堂,组织活动,参加实践,动手练笔。职教语文教育要与社会、信息沟通对接。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的社会,高科技已经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处处应用,学生们要很轻松地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学会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与利用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如今职场的工作需求。当然,现代化的生活、生产方式都需要学生们通过现代化的通信工具通话、交流信息,有了这些能力学生们才能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推进,使传统语文教学日益显得尴尬与不适应,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与流行文化对学生们的影响,给中职语文教育带来崭新的气象和面貌。与以往相比,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重视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令其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们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突出职业特色可以改变过去语文作为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产生的“此厚彼薄”的状况,以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教学方法的调整、评价体制的`改革等推动语文课和专业课的共同进步,实现“双丰收”。努力尝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让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一起在课堂中执教,寻找在语文课和专业课之间寻找合适的结合点,让学生们意识到学生们专业课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课中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慢慢理顺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客观评价各自在教学中的影响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相互合作,共同协作,进而推动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们参与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训练学生们的胆识、口语表达能力与动作协调能力。在教学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们《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应努力为学生们创造这样一个行为实践的机会,让这篇课文变为一部课本剧,要求学生们在课余到网上查找资料,自己策划和讨论写剧本,再进行表演探讨,从而让学生们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收获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而且收获在网上查找资料的技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们进行对《项链》、《窦娥冤》的改编表演,甚至构思《祥林嫂》、《林黛玉进贾府》等创作小品演出,以及《琵琶行》中“琵琶女是白居易之知音还是情人”、《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诚实”的探讨上,在课堂上可举办演讲比赛、主题演讲,进行言谈举止有礼貌和用语得体的教育,教会学生们学习写求职信,掌握求职面试技巧与必要的求职礼仪训练等。这些体验、行为与实践,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丰富了学生们,是使学生们获得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求职中,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个人良好的风貌展示,诚恳的求职信会给人用心与稳重的深刻印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如地书写报告、信件、说明书、制作图表及流程图,能使学生们快速适应企业生产,使整个生产过程有条不紊,生产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讲授一般的知识,还应在培养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职业化观念的灌输,以学生们为主体,高度重视学生们在广阔的综合的教学空间里参加各种教学活动,想方设法地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气氛,促进学生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教育教学论文12
一、研究缘起
以“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为背景,基于对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本文拟从高校课堂这一场域对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进行分析,明确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要素与功能;通过对领导力要素的梳理,指出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已成为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和实践方向。
二、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要素与功能分析
1.内涵:从单一走向多元
有效学校研究的出现,教学领导力成为校长领域关注的热点,经历了兴起、削弱和再度回潮三个时期。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教学领导力的内涵认识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从专业领域来看,教学领导力的上位概念是教育领导力,而且教学领导力是教育领导力中学校领导力的核心。从学科领域来看,教学领导力的上位概念是领导力,是教育管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交叉领域。目前教学领导力的认识仅限于学校领导力的层面。理解教学领导力内涵,应清楚不同场域下的教学领导力层次。在高等院校场域下,教学领导力层次如图2所示。因此,大学场域下教学领导力更应从院系主任和教师这样的主体来探讨,这和中小学侧重校长教学领导力有着场域的差异性。从实施主体与场域看,教学领导力呈现层次多元化,内涵个性化和复杂化。其中,影响广泛的是美国学者菲利普·海林杰和贾思铂·墨菲提出的“三维度、十职能”模型,它从行为和职能两个线索上界定了教学领导力的内涵和成分,直接与非直接的教学领导行为都得到了体现,结构清晰,组织文化、干群关系、教师激励等情境性因素也得到了适度的关照。到20世纪末受建构主义影响,出现了质性研究方法对教学领导力内涵的实证分析。进入21世纪,教学领导力研究加强了以学习为中心取向。这种二维分析框架不仅关注校长教学领导力活动本身,而且强调将教学领导力行为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联系起来,体现了鲜明的结果导向和质量意识。国内对教学领导力界定分为两类:一类是领导者影响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有效协调课程与教学,以实现学校教学使命和愿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另一类是教学活动主体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以使教学活动有效运转进而取得预期目标的一种力量。前者是狭义的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后者是一种广义的教学领导力,体现了实施主体和实现场域的多元化。本文更倾向于广义的教学领导力,从教学领导力实施主体和实现场域的角度,进一步探索教学领导力的要素领域。
2.要素:从孤立走向整合
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要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测评指标体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这里仅从要素的宏观方面进行简略的阐述。教学领导力的内涵由于其层次的多元化决定了内涵的广泛性。任何教学领导力的内涵都应充分考虑实施主体和实现场域。所以,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是教师教学影响力、学生对教师愿景的追随力和课堂教学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学校领导力的微观表现,其内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场域和主体的规定性;二是教师教学领导力实现过程的系统性;三是体现了大学教学、学术师承与文化传承三大功能。通过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内涵界定,它的组成要素得以凸显。通过三个方面交互作用,实现教学活动任务,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通过领导力的视角,不仅注重三个环节对教学任务实现的影响,而且更加注重三个环节对教学任务提升的交互作用的机制原理,以此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素的系统整合,实现高校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整合。
3.过程:从学校走进课堂
校长教学领导力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理解,前者涉及所有影响学生学习的活动,如资源提供、教学资源、协调者和分析学校现状等四个方面;后者仅限于直接影响课程、教师教学、教师发展和指导行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目标是协调和激励学校中的员工和学生达到目的和创造一个有效的学校,最终是为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服务。这一目标通过校长教学领导力更多的是间接实现。因此,从高校课堂这一微观层面来看,教师教学领导力是直接影响学生成就的主体。教师教学领导力是要通过自我发展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形成积极的教学文化机制。教师教学领导力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衍生和发展,是学生发展的直接因素。但由于目前国内外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不足,更多地只能从校长教学领导力角度进行梳理,以期对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起到借鉴作用。从校长到教师这一实施主体的变化,其实质就是从中观走向微观、从学校走进课堂,也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1)实施主体维度的关注实施主体是指教学领导力的实施者,即领导力的实现者。目前,国外对教学领导力实施主体的关注多集中在中小学校长身上,认为校长教学领导力就是识别学校愿景和使命、规划和管理教育、员工发展、监督与评价教学过程以及创造和发展积极的学校氛围。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优化学校结构,另一方面是领导力行为影响员工关系,从而促进员工对教学更加投入。校长基本职责表现为肩负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使命而实施有利于有效教和学的行为。另外,校长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要想实现教学领导力就必须授权。授权的途径是形成有力的领导力团队帮助识别和更好地服务教学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如父母期望、市场需求、高等教育要求和政府教育目标等。教学领导力起初被认为是学校校长众多角色中的一种。但有研究指出作为管理者的校长也应该具备作为一个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比如理解个体学习的需要、组织和社会环境及其交互作用、鼓励学习专业技术和合适的任务、激励个体改善自我和加强认可和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学习。这些行为的主要目标是组织学习环境和加强教—学的过程。教学领导力开始被理解为教和学过程中的能力。
(2)实施客体维度的关注实施客体是指追随者的追随力。目前,在领导力理论中,追随力已经成为关注的对象,其核心是追随者的类型将影响领导者领导力的实现和发展。从教学领导力的研究情况来看,仍停留在领导者的角度,大部分校长教学领导力强调校长需要使用一定的技能,刺激和领导所有影响学生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校长通过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种关系帮助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显然,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实现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实现起到间接的作用。当然,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实现还需要对教师这一重要追随群体进行关注,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教师的信任。也有研究关注根据教师观点反映校长领导能力,校长教学领导力与学校类型和校长专业是否相关。
(3)交互载体维度的关注交互载体是指领导力实施主、客体所处的情景,即领导力实现与发展的环境维度。目前研究发现,涉及改善教和学过程的特定教学领导力对学生学业成就是有效的。这也是狭义的教学领导力概念更能为人理解的缘故。这种教和学的过程就是教学领导力实现的环境要素。还有学者关注到学校社会经济地位与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和学生学业成就有关。研究还显示,教师对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的理解对学校学习氛围的改善与学生学业成就高相关,而校长自身对教学领导力的理解是没有显著作用的。学校情景在校长教学领导力和学生学业成就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观上,学校使命和学校社会经济地位与阅读成绩具有高显著性。可以说,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是通过学校情景变量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校长教学领导能力的影响因素涉及学校类型和校长专业领域。研究结果表明,校长应该创造更加民主的氛围。这是指校长教学领导力实现的专业背景和学校地位。在教育管理领域,教育领导力研究备受关注,有关理论和模型的研究非常丰富,这主要是因为在学校管理中,人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关注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导力的现状研究,很少关注学校校长在过去历史时期的类型。究其原因,校长在其他领域与当今学校管理和社会历史有关的领导力和职业经历文献相对缺乏。
(4)实施效果评价的关注实施效果评价是指教学领导力的实现与发展,这是目前教育领导力领域亟须深入探讨的方面。虽然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具有高相关性,但教育系统基于校长教学领导力行为的评价尚未进入政策视野。当然,是否关注特定的标准行为对学生发展有益尚未进一步证实。也就是说,校长教学领导力走向实践还需要教育领导者和政府给予更多的理解,不能忽视实践对教学领导力评价的重要方式,因为通过研究和阅历评价教学领导力强调的是教学领导力必须是可观察到的实践和校长能够实施的行为。
4.功能:从困境走向突破
(1)解构与延异:大课堂教学有效观教学领导力功能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的出现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我国有效教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质量问题备受瞩目。于是,有效教学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无论从教育经济学、教育学还是教学的内部结构看,教学有效性都具有过程性和复杂性的内涵,并呈现出模糊性、发展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就使得对教学有效性的界定陷入了困境;与此同时,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教学领导力又存在着发生场域的差异,使得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与模式。于是,要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科学的理解与理性的认知,其前提必须要对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进行解构。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多是基于教师的角度,将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教师的知识(学术水平)、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机智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时间投入)等方面[26]。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课堂发生场域的固定,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使延异现象发生,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延缓到学生第二课堂中,把在课堂上精神对话后的愉悦和满足带到课外实践活动行为中,实现大课堂教学有效观,这就是教师教学影响力的持续性体现。(2)教师生命实现:教学能力的聚焦“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如今大学课堂陷入的困境无疑与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密切相关。可见,对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中小学,大学课堂场域因其更具复杂性而少有涉足,这也是高校课堂教学领导力尚未形成的直接原因。近十年来,我国“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有关教学有效性成果无不提及教师的作用。然而,这些研究对教师的指涉,其意在学生成长,而非是对教师教学生命成长的关照及对教师个体的伦理关怀。在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过程中,如果不能从教师教学生命成长历程来关注教师发展,不仅违背教学改革的逻辑环节,而且无法真正解决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问题。因此,教学有效性提升离不开教师教学生命的关照,抛却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同时,教师教学生命发展历程,与教学能力提升息息相关,教师教学生命发展影响着教学能力的形成。然而,现今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认识,还停留在共性化阶段,致使教师发展和教学评价陷入僵局。由此可见,这是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新生点,值得深入探讨。(3)教师的自我实现:超越知识的追随课堂教学有效性无不提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从教学领导力的角度看,就是形成领追型的师生关系。然而,对关系形成的途径却未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传统课堂教学有效性大都以知识传授为标尺,这是一元智力观的假设;而现代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则是以成功智力观为理论基础。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关键方面。这一理论体现了大课堂教学的有效观,充分彰显了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认识。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领追型的师生关系,首先需要超越学科知识的追随。教师的学术信仰应该融入到课堂教学始终,使教师学术追求愿景和学术信仰与学生追随力类型相匹配,真正实现超越知识的学术愿景的追随,以此反馈给教师的是学术生命的`满足和实现,进而最终延续到课堂内外,形成学术一脉相承的学术流派,实现师生领追关系。这是教师教学生命的卓越追求,更是经师与人师融合的体现。因此,在大课堂教学有效观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同益发展的课堂有效性的伦理关怀和学术信仰共同愉悦下的师生领追型关系的形成,从而形成积极的教学文化,产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共同体。这里的教学共同体涉及教学、学术和文化,并且使大学使命形成连续统一体,实现教学、学术和文化传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集中体现,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学改革的逻辑归宿应该回归课堂教学的观点。
三、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未来趋势
在对教育质量持续关注的影响下,丰富和发展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学理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场域下,在成功智力发展理论假设的前提下,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对大学课堂改进,直至实现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具有更为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然而,关于教师教学领导力的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国内外学界对其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因此,该领域在未来尚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可供涉足,未来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内容与视角
通过领导力的要素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需要对教师教学影响力、学生追随力和教学文化这三大因素进行系统性整合,才能建构起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随着研究视角的日益多元化,该研究领域也将愈发的丰富与成熟。也就是说,研究领域的丰富和发展依赖于研究视角的多样,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出现就源于多学科的交叉。当然,这也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多元视角审视同一问题,从而不断创新和丰富各个学科领域的需要。不管基于何种领导学理论,无论是共性的领导力研究,抑或是特殊的领导力探索,关于领导力的探究,已然从某一方面如对特质、行为、伦理、价值、道德和文化等的研究,发展到了对领导力概念视野下的实施主体(领导者)的领导力、实施客体(追随者)的追随力、实施环境要素以及三者交互作用实现的影响力程度即领导力效能。从领导力概念深化的认识上来看,无论是具体职位、团体、社团和组织,在追求卓越过程中,赋予实现其目标的影响力,而这种目标和影响都最终归结到个体人的因素上。也就是说,领导力已不再仅仅高居于领导职位,已经从神圣、绝对服从和命令的权力作用走向个体实现其卓越追求的平凡、合作和授权的权威影响力,领导力已成为每个人分内的事情。从领导力形成和开发的角度来看,领导力已经从经院式苦思冥想走向了在实践中提升的道路。正如美国学者萨乔万尼所言:“毕竟,领导力的实质是行动。”
2.研究范式
研究领域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研究范式的建立及其研究方法的成熟运用。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领域的发展,需要对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成熟研究范式进行借鉴与参考。教学领导力是领导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这些领域成熟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下的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同时,目前比较先进的研究范式是实用主义下的混合方法论,即量化和质化的整合研究,崇尚的是资料来源的三角验证。当然,第三种研究范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因此,在开展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过程中,除了加大量化研究以外,还要重视质化研究,毕竟领导力具有实践中发展的特性,这就需要关注更多的情景性因素。尤其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文化,民族志方法就是探讨文化模式较为适宜的方法。当然,由于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体系非常薄弱,需要大量的理论探索工作,这就离不开扎根理论。另外,这里的领导力内涵已经从领导职位神坛走向个体追求卓越。所以,常人方法论也是需要深入关注的。总之,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研究领域的发展,需要通过量化和质化的共同发展以及二者的整合,才能逐渐使研究领域丰富起来,并不断走向实践操作层面,为高校课堂改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这里仅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宏观方面进行发展趋势的展望,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因其高校教学领导力层次复杂性,必然与大学校长、教务处长、二级院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各级领导职位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中小学校的教学领导力。所以,高校课堂教师教学领导力未来研究的发展充满了魅力。
教育教学论文13
一、了解编者的意图,让插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服务
选入教材的文章往往在语言上都很精练、为了确保课文语言的连贯、通顺,句子的整齐,编者通常会用简单的几个词或一句话来带过,使学生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内涵产生了困难,这时候插图起着不容忽视的补白作用。例如《沉香救母》一课中作者写到不论是寒冬腊月,还是严寒酷暑,沉香坚持习武练功。文中并没有具体阐述沉香面临的困难,但课文插图却有类似的描绘,我便让学生边观察插图,边想象沉香在寒冬腊月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在严寒酷暑又是怎样克服困难习武练功的。学生借助插图把文本读厚、读实了。
二、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的内涵
低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不仅故事生动活泼,插图也妙趣横生。例如:一上《北风和小鱼》一课,插图二:北风猛吹一口气,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小鱼却躲在水底捉迷藏呢。插图所呈现的北风和小鱼的表情、动作都很丰富,教师可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揣摩此时北风会怎么想,在水底嬉戏的小鱼相互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从而体会北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小鱼不畏强势的个性特征。
三、了解插图的时代背景,体会文本所要传递的情感价值观
《我叫“神舟号”》一课,指导学生观察课后练习三的插图时,如果教师能提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相关资料,了解杨利伟等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飞行家的故事,学生一定能更直观、清晰地感知我国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
四、透过服饰、音乐等要素,了解插图所包含的民俗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所要营造的氛围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学生对傣族这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太了解,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相关资料,“傣族”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他们究竟是怎么过泼水节的,这些都是比较模糊的。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到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孩子观察傣族人民的服饰特点,为插图配上典型的傣族音乐,——葫芦丝演奏的《孔雀舞》。在音乐声中,傣族姑娘、小伙、老人、小孩一起尽情地泼洒幸福和吉祥,傣族特有的民俗气息在孩子们心中回荡。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除了泼和灌,人们还可能怎样泼水?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情景中,有的说洒,有的说浇,有的说倒,和文本所要描绘的场面很贴切,看来孩子们是真的体会到了泼水节的热闹和吉祥。
五、在插图的补白处做文章,使文本要塑造的角色更丰满
插图和文字一样,一定包含了编者本身的意图。但有时候,这种意图并不是很明显,编者在编排教材的时候也一定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教师对教材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实施策略,插图中往往留有一些个性空间供教师创造、发挥。我在教学《蜗牛的奖杯》一课时,发现插图并不完全是课文内容的再现,教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地组合、再创造。插图二只呈现出蜗牛在草地上爬行的形态。利用这幅留有空白的插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场景:一、得到奖杯后,蜗牛和蚂蚁的对话。其中蚂蚁这一形象是根据理解文本的需要添加上去的。学生通过自编蜗牛和蚂蚁的`对话,揣摩蜗牛既想夸耀所得荣誉又怕失去荣誉的心理。二、翅膀退化后,蜗牛与第二届飞行冠军蝴蝶的对话。当冠军遇到冠军,已经不能飞行的蜗牛会有怎样的感慨,面对老队友的悲惨遭遇,蝴蝶又会有怎样的表现。这些情境是在结合文本和插图的基础上再造的,相信这样的情境创设,一定会赋予文本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形象变得更立体、更丰满。
六、关注儿童读图的偏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化插图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看图,图画比文字往往更让他们兴趣盎然。研究显示,在同一幅图中,他们更喜欢色彩丰富明快的、形态生动活泼的部分,喜欢将图画中的要素和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这一点。例如:一年级上册《大海睡了》这一课,教师仅仅出示挂图(深夜的大海风平浪静,海面倒映着星星和月亮),学生很难体会“她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如果,教师试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躺在妈妈怀里,或趴在妈妈背上的感受,或许,这样的意境便不难体会。当然,每篇课文蕴涵的编者意图、插图的呈现方式不尽相同,插图背后的隐性资源也各不相同。以上这些策略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万能的,需要教师在读教材的时候做到准确、通透、因“材”置宜、因“图”而异,真正借助插图这一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教学论文14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作为体育老师要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享受体育教学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同时,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体育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教学要以“快乐体育”为基础,“终身体育”为目标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价值。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欲望,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教学氛围
教学既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间进行情感互动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会对学生的情绪状态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果。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尚未成熟,如果教师可以跟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成为好朋友,那么他们就会喜欢上老师,同时也会喜欢上老师所教的课,这样一来,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反之,如果师生间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非常严肃刻板,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惧怕老师的心理,更严重的'还可能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走到学生中间去,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要处处为学生着想,关心和爱护他们,用慈善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用和善的语言、温和的态度,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从而主动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碰到问题或出现差错时,要用和蔼可亲的语气与态度,从内心思想上去理解和支持,关心和鼓励他们,引导他们鼓起直面难题的勇气,怀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
二、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从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体育课堂仍然千篇一律,即:教师讲解动作要领之后做出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周而复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长此以往,体育课堂将失去原有的活力和生命力,学生也逐渐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实践证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因此,教师要采用生动、有趣、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投篮”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碰到篮板得一分、碰到篮筐得两分、投进篮筐得三分”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投篮要领,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再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谜语:两手用力撑,两脚用力蹬,团身能滚球,展体是雄鹰。让学生猜一下这是什么动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再如,在教学“4×100米接力跑”时,教师可以有意安排实力有点差距但是相差不大的两组学生进行比赛,结果不出学生所料,稍微强一点的队伍取得了胜利,此时教师对学生们说:“那你们相不相信,只要我跟输的这一组队员谈一会话,他们就能赢?”学生们纷纷表示不可能,结果当老师把接棒的技巧告诉这一队的队员之后,他们真的赢得了比赛。学生们的疑惑感越来越强,纷纷猜测其中的原因,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了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技能,拓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合理利用体育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体育游戏和其它游戏活动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与教育意义,它不仅有着锻炼游戏者身体素质的效果,同时还对游戏者的智力启发具有积极的影响,促进游戏者全面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体育游戏已经成了最佳的选择。例如,在体育准备活动中引入游戏,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运动状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报数字、反方向运动、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口令做运动等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快速进入准备状态。如,在教学球类运动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击鼓传花”、“人手一球”等游戏活动,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传球方式,促使学生进行各种肢体活动,并快速有序的分发运动器材。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小猫钓鱼、龙传球、支援前线、换物赛跑等游戏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在教学小学“双脚连续向前跳”的教学内容,改为“龟兔赛跑”的游戏活动,事先让学生自己制作小兔子的头饰和乌龟的背壳,然后在课堂上带上这些自制头饰,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让学生开始“龟兔赛跑”的游戏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在不知不觉中牢牢掌握了“双脚连续跳”的技术要领,而且有效促进了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明白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做人的道理。可见,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辛苦而获取的快乐体验,才是最宝贵和最持久的,才能使学生真正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同时,教师要以新理念为教学指导,不断探索和发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22-123.
[2]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210-211.
[3]蒋丽芳.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03):90-91.
[4]林彩霞.论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体育科学研究,20xx(04):156-157.
教育教学论文15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企业家牛根生先生的著名观点,这一观点迅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推广。如此可见“德”的重要性。师德是为师之本。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最美教师张丽莉危急时刻,用瘦弱的身躯挡在失控客车的前面,奋力抢救学生,最终自己却被卷入车轮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她的义举正是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的最好诠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高尚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益终身,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具有标识作用,所以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师有了人格魅力,他才会有威信,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他的教育才会获得较大的成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培养和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以此铸就高尚的师德。
教师的师德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健全的个人人格素养。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不把教书看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的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的高尚品质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他们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也只有这样人,才会爱岗敬业,大公无私,才会以崇高的师表风范出现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才会自觉地用自己的健全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熏陶下才会容易形成健全的人格,才会有益于未来社会的发展。
教师的师德来源于个人渊博的学识和优雅的气质。拥有优雅气质的教师一定是学识渊博、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充满活力的人。这样的教师会给学生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他们很会讲究教育的方法和艺术,倍受学生的喜爱,他的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乐意接受他的教育和培养。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的各方面性格能得到良好的影响,受益终生。拥有优雅气质的教师一定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仪表,他们在洁身自好的同时,也会影响和教育学生讲究仪表,注意文明,让那些行为不检点人在他面前自显形秽,无地自容,从而予以收敛,并逐渐养成注意良好自身形象的优秀品质。
教师的师德来源于出众的口才和准确敏锐的判断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教师,他们很会说话,很讲究语言艺术,注重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得心应手。这样的教师学生喜欢接近,并很容易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他的口才,他的能力让学生折服。他对学生教育的话语才有分量,才富有感召力,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震慑力,对学生的`教育是深远的。这样的教师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事物的变化具有前瞻性,进而能对学生因材施教,更有益于学生的发展。他们对事物的发展方向有着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得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处理学生的纠纷时,他们善于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关键,提高办事的效率,会让学生受到教育,并心服口服。
教师的师德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宽容和慈爱。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不是一味地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他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他们对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生活中的过失,采取的是宽容的态度,相信并让学生自己纠正过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他们胸怀博大,能包容性格各异与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学生的长者,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会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热冷暖放在心间。
教师的师德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他们始终以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他们不会陶醉在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的失败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更加丰硕的成果。
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作一个具有美好人格魅力的人,要拥有一颗宽容学生、信任学生的博爱之心。让我们每个教师努力地培养自身的素质,用自己健全的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教育我们的学生。
【教育教学论文】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教育教学论文12-10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1-03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12-10
大班教育教学论文12-10
物理教育教学论文12-10
教育教学论文(15篇)11-07
幼儿教育教学论文05-25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07-28
教育教学论文15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