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3-07-25 13:33:1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锦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锦1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

  摘 要:《病梅馆记》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所著的一篇寓言体散文,揭示了江浙之梅皆病的不堪现实,描摹病梅之态,诊断夭梅之由,拟想疗梅之术。文章借助对梅的品评,隐喻封建思想对人才培养的禁锢。抛开作者的个人政治歧见,笔者站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者的视角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发表,发表有关小学教育的论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投稿

  《病梅馆记》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所著的一篇寓言体散文,揭示了“江浙之梅皆病”的不堪现实,描摹“病梅”之态,诊断“夭梅”之由,拟想“疗梅”之术。文章借助对梅的品评,隐喻封建思想对人才培养的禁锢。抛开作者的个人政治歧见,笔者站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者的视角重读此文,深感先人的“疗梅方案”与当下课堂教学的改革观念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以古为鉴,将教学中发生的一些典型问题,尝试以“疗梅之术”作为治疗课堂教学顽症的良方。

  一、察色望诊,观语文课堂“病梅”之态

  《病梅馆记》一文,作者指出梅的健康生长姿态应为“直、正、密”,但梅的天然之姿却遭世人所弃,病梅的“曲、欹、疏”被广为推崇,显然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观,以扭曲本真为美,以丧失生机为美。静观当前小语课堂,虽经过十多年的课改的洗礼,在理念构建层面,语文学科确已彰显革故鼎新之态,但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效益仍不够理想,依然显现着“病梅之态”:教师在课堂中的“独裁地位”没有改变;教师习惯依照惯有套路,施行“揭示课题—识字学词—分析课文—巩固练习”的旧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答问题,漠视了学生个体成长的多样性……

  二、把脉会诊,悉语文课堂“夭梅”之由

  龚自珍认为,梅的病态是由于代表社会文化主流的“文人画士”特殊的审美取舍所致,其实隐喻的则是封建制度下病态的选用人才的标准,这才使得“文人画士”趋之如骛。那么,当下语文课堂呈现的.“病梅”之态又有何因呢?

  1.视应试至上

  在应试至上、分数第一的背景下,语文课成为字、词、句、篇章的训练课,精彩的课文被解读成无情无味的“文字零件”。教学流程的设计看似环环相扣,词句训练得扎实到位,实则忽视了学生在自然常态下的正常的心理、行为反应,忽略了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这样的课堂培养的是片面发展的人。

  2.唯经验是从

  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将一篇课文分解成课时教学,扫清障碍、整体感知、部分深究,最后回到整体。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丧失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个性差异被抹杀,以共性代替个性。

  三、对症施诊,行语文课堂“疗梅”之术

  龚自珍心生疗梅之念,并将愿望付诸于行动,“辟病梅之馆”“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我们的语文教学亦应如此,要顺应孩童天性和成长规律,实现语文学习过程与生命成长过程的和谐统一,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提升。

  (一)“解其棕缚”,让学习空间天高地阔

  1.构建语文学习的“生态园”

  教室是一个物化的环境,我们应努力将教室建设成“语文生态园区”,激活学生的参与欲望。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美化教室环境。如设立植物一角,让教室绿意盈动,花草飘香;建设图书角,让教室汇聚好书,充满书香味;扮靓墙壁,让墙报“会说话”……(2)变化座位排法。根据学习内容和方式所需,座位形式应改一层不变的“秧田式”为灵活机动的马蹄形,或环形,或“U”形……方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3)发挥多媒体效应,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辟语文学习“大视界”观

  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标也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应从现实世界的多彩生活中去寻根溯源,让生活之源为语文学习引入清流,提供滋养。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1)拓展学习内容,用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体验来充实课堂,真正体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如教《云房子》时,让学生观察记录云的变化多姿,阅读有关云的科普小短文。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课堂学习提质增效。(2)开展语文活动,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催化剂。如结合年级特征开展“查字典接力赛”“故事时光屋”“美文诵读展示台”“情景剧演播厅”“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展他们施展语文才能的天地。

  3.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

  这儿所指的“对话”,不是狭义的语言范畴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包含师生、生生、师生对文本及编者的自由对话。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多重对话的平等参与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应该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对话。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蹲下身子,平视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使学生在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心理状态中,读得投入、思得专注、学得主动而愉悦,在读、思、学过程中找到对话的切合处,实现学生与教师、文本的沟通,进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二)“纵之顺之”,让个性发展轻舞飞扬

  1.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

  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等方面存有差异,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也迥然不同,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的各种环节中,提供“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菜单式服务。

  (1)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方向指南,更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学习目标的确定应遵循学习主体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都能达成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学有所获,学有所乐。结合日常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一种是教师提供目标菜单,由学生自行选择。如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笔者就设计了三种学习目标供学生自选: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用口头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致。②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用画笔描绘诗中的景致,并将诗句题于画中。③模仿学过的文包诗的课文,将《宿新市徐公店》编写为一个故事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2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而是采用的“灌输式”教学。大多数阅读教学环节中看似是老师“教”,学生“学”,而实际上是老师在替学生们阅读,学生们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因此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文中,我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健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提好问,抓好词,找线索

  1、善于提问,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老师,首先我们要了解坐在我们面前的这群学生,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所以大多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喜欢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性格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教学方针。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喜欢先跟学生们进行互动,提出一些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全文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看谁最先找出所有答案,并对其进行表扬。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具有神秘性和趣味性,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小学生表现欲强,喜欢得到别人的赞美的性格特征,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以人教版小学三年下册《翠鸟》一文为例,上课前,我会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翠鸟吗?翠鸟长什么样子啦?翠鸟以什么为食啦?然后鼓励学生们通过阅读找出答案,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和好胜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中去,学习效率也比被动接受知识的“灌溉”要好很多。

  2、文章源于词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单位,每一篇完整的文章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可以简要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找出这些关键词,并将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吃透有利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化繁为简快速理解文章内容。由此可见,在阅读过程中,抓关键非常重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反复强调关键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关键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找主要线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不仅要带着问题读,会找关键词,还要学会“剔骨”。所谓的“剔骨”就是要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主线。阅读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学生小、初、高几个阶段的语文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纵观每一个阶段的阅读训练,都强调的是在有限时间内的定时训练。阅读的材料有长有短,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阅读任务,这就需要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灵活运用“剔骨法”,剔除或者忽略与文章主要内容无关的词句,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对阅读材料进行剖析,找出文章的主线,从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二、读练结合,拓视野,在实践中培养

  1、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爱好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有限,需创设环境帮他们激发。小学生在朗读时声情并茂的节奏感及和谐婉转的韵律,非常完美的展现出作品的音韵美、神韵美,范读的魅力足以诱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望,同时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旁敲侧击,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爱好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用榜样带动,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爱读书的同学,要想办法把他们树立成榜样,来鼓动其他同学效仿,多创造如演讲、朗诵、讲故事、办黑板报、交流读书体会之类的活动,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三、拓宽阅读范围,养成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什么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孜孜不倦?说到底,是因为兴趣使然,只有 “乐此”才“不疲”。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拓宽阅读范圍。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些习惯包括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养成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

  四、创造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萌芽阶段。学生无论是心理特征还是生理特特征都发展较快,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他们的喜怒哀乐随时都写在脸上,并且支配着他们的行动。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创建良好的情景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小学阶段,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等特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高效、有趣的课堂情景教学氛围。第一,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通过有声的、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充分利用课堂上前20分钟的“黄金期”,尽量避免“满堂灌”的尴尬;第三,阅读教学中要渗透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但并不代表完全的“放任自由”,我们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结语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影响着当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同时,从长远意义上看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也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推进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在小学这个阅读的“启蒙”阶段,高度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他们的阅读渠道,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爱好,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 赵庆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xx(0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

  一、减负增效的含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或者教师的发展观和价值观能够反应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水平越越高,对减负增效就越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和对自身发展的追求越强,证明学校的办学成果越好。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念,决定于学校办学历史的沉淀,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我国教体育系日益趋于理性的当前形势下,小学语文具有更科学的教育方式,并且注重对学生的减负和增效,也使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追求突破原来保守而转变为开放,这种开放的价值观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这种价值观包括个人价值观以及学校价值观,不能以强弱和大小进行区分,并且这两者属于一种整体,不需要强加区分。小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口头语言能力,在进入学校和班级之后进行语文学习,除了要提高口头语言能力,更重要是对学生书面语言读写能力的培养。汉字的特点是表意,相对于拼音文字来说要复杂得多,所以对于小学生识字、写字的教学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学生会出现语文功底不够扎实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文字功底有所欠缺。

  二、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策略的探讨

  1.对课堂的结构进行改革

  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繁杂的',绝大多数的小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经常督促其学习,这样就会导致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而脱离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身份。这种教学结构下,教师会不自觉的以课堂任务作为标准来评判小学生的课堂表现,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到压力很大,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对知识点没有明确的认识,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时,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改革传统的课堂结构,使教师具有合理的教学实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自由讨论和提问的时间。学生在这种课堂结构下,不仅能够明确教师的教学基础和重点,也能够记录自己存在疑问的地方,在提问和讨论的时间时请教老师。通过这种课堂结构,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备课很认真,课堂互动上学生很积极,课后的作业学生也能够按时完成,但是学生的语文成绩仍然不能得到提升。通常小学语文教师都会认为学生的成绩决定于自身的教学质量,其实不然。想要学生的语文成绩得到提高,除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就一定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尤其在小学阶段,这一阶段是小学生形成学习方式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如果教师只注重对学生增加学习压力,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和讨论,另外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记忆力的培训,让学生背诵名家名篇,摘抄积累语文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设个性、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对每个小学生的想法基于充分的尊重,有时可以让小学生不用举手直接发言。因为小学生的特点的思维发散的比较快,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规矩,当教师允许小学生发言的时候,小学生由于时间的拖延很容易表达不出来自己的思维。教师应鼓励所有小学生的想法,不能因为小学生的想法与应试教育的答案不够一致就对小学生进行否定,这样会使小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语文课堂教学想要得到良好的效果,需要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当前小学生具有张扬的个性,每一个小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方法也具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教师应针对不同需求的小学生进行教学调整,根据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进行语文成绩的提升,并且充分发挥其个体优势。让学生除了考试压力以外,真正的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就能够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结束语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减负增效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充分发挥小学生主体地位,针对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意义上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1.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当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必备工具,当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所取得的效果可谓有目共睹。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点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智发育不成熟,因此对新鲜事物往往抱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一成不变地运用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那么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就能够将枯燥的语文知识转变为图片、音乐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到语文知识,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住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合理使用多媒体,以改善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小学语文人教实验教材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我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然后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这样的方式有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语文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紧紧相连的,可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用到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大胆地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无处不在,以及学习语文知识的巨大用途。举例来说,在进行“小燕子的进步”这一课程的教学时,课文中小燕子在妈妈的引导下,成功发现了冬瓜和茄子之间的不同点,显然,除了小燕子所发现的不同点,茄子和南瓜之间还有颜色、形状等多方面的不同点,教师就可以一次为契机,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亲自进入菜园中,观察茄子和南瓜之间的不同,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还开动了脑筋,拓宽了视野,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3.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地位比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得不到重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所转变,要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怎么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来落实这一点,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只有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例如在“称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启发他们的思维,如“除了课本提到的这种方法,同学们还能够想到什么其他方法呢?”通过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来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思维还得到了眼神。还有在“雾凇”一课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对雾凇这一奇景进行描述,鼓励学生在表达中使用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加深学生对我国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二、总结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及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教学法研究也就显得分外重要。面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应积极应对,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

  一、精读,教学优化的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多阅读。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每一个句子和段落,最后读整篇课文,这正是顺应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够充分感受到乘客的“从容”、作者的“提心吊胆”和艄公的“智慧、勇敢、机敏”,才能理解为何艄公能够成为黄河的主人。朗读课文,学生还能够感受到文字的优美,并能激发他们对艄公的尊敬。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的主人”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为“黄河的主人”做出铺垫,教学结尾处又深化了艄公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精神的升华。而且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了视频、图片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不认识的事物,改善了学习效果。

  二、精思,教学优化的核心

  文本含义来自精读,而所谓精读其核心又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让学生在精读的同时精思,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精思是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的核心。教学实录———《珍珠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师:同学们,我们对珍珠鸟已经有了一定认识,请同学们带着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能不能知道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生:是一种可爱的鸟,因为它有小脑袋和“尖细又娇嫩的鸣叫”。生:是一种好看的鸟,因为它像“蓬松的球”,还有灰蓝色的羽毛。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仔细阅读了课文。同学们能够从词语和句子中知道珍珠鸟的美丽和可爱,那么同学们能否再体会一下,除了可爱和美丽,珍珠鸟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生:还是一种胆小的鸟。(让学生阅读课文,品读文字,知道珍珠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师:珍珠鸟是一种胆小的鸟,那么它害怕作者吗?生:先是害怕,然后不害怕。师:很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过程。请同学默读第4段,看一下珍珠鸟是如何一点点接近作者的。生:开始的时候珍珠鸟在屋里飞来飞去,乱撞灯绳。师:这表现了什么呢?生:珍珠鸟害怕作者。师:那么到最后哪些地方又体现出珍珠鸟不再害怕作者了呢?生:珍珠鸟用小红嘴啄作者的笔尖,作者用手抚摸它,珍珠鸟“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师:所以,珍珠鸟经过很多次试探,才知道作者是真的爱护它,才真正地完全依赖作者,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生:我们要关心和爱护动物,动物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师:对,作者关爱珍珠鸟,珍珠鸟才会这么可爱美丽,才会和作者友好共处。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就提出了“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这一问题,由此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自主感受珍珠鸟一步步亲近作者的过程,认识到珍珠鸟对作者由害怕陌生到亲近的态度变化,并引出“完全依赖”的概念。这一过程又是一个精心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只有相互依赖,我们才能和动物友好相处,只有相互依赖,同学之间才能互助友爱,这正是本文作者冯骥才想要表达的人文思想。

  三、精设,教学优化的保障

  这里的设是指设计,教学设计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设计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作为一种保障,关键是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实录———《爷爷的芦笛》(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强强被爷爷的芦笛声吸引到了海边,强强感觉很高兴,为什么呢?生:因为海边的风景很漂亮,并且爷爷的笛声很好听。师:对,这些都吸引着强强,让强强对海边的生活很向往,但是夜里爷爷把强强一个人留在家里,强强怕不怕呢?生:刚开始的时候害怕,后来不怕了。授:除了害怕,强强还有什么感受?生:很想念爷爷,孤独。师:那么请这位同学朗读课文,尽量将强强这种害怕、焦急的心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师:那么,为什么强强后来不害怕了呢?生:因为强强仿佛听见了爷爷的芦笛声。师:如果你是强强,你想对爷爷说些什么?生:爷爷,我已经变得勇敢,不再害怕大海了。师:很好,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和恐惧,才能培养自己的坚强品质,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教学内容层层推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有效地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深刻内涵。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样的设计,学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收获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

  语文的美是多层、多样的。有文本所携带的作者情感的真情美,如善良、友爱、亲情;有文本所描绘的画面美,如山峦之壮、河川之润;有文字本身的韵律美,如排比、对仗、压韵;有作者放飞思想的创意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看出,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不仅是这个学科的职能,也是这个学科的优势。下面,从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小学语文审美内容的把握

  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做的是能够使学生能够从语文中发现美的存在,也就是把握住语文美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体悟语言之美。文本的语言美,是小学语文审美内容最显见的,有的生动流畅、有的纵横捭阖、有的温婉细腻、有的格律优雅。如在教学翁卷的《乡村四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组织的分析体悟来感受古体诗歌所特有的精炼、韵律之美。如“绿遍山原白满川”,教师要提示学生这一句中“绿”与“白”两个颜色的呼应,又注意“遍”和“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2.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本往往能够将读者的思维带入一个三维的空间,以文字勾勒出具象的“视觉”意境,这就是语言这种表现手段所特有的想象与引思的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中“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让他们随着教师轻轻的朗读,想象“这座山像老人,那座山像巨象,另一座山像骆驼……还有的山像新生的竹笋……”使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文本的画面中去感受美。3.挖掘情感之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些情感通常具有哲思的美或人性的美。学生可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感知,享受并提升情感思想的审美情趣。如学习《草原》,这篇文章看似是描写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但其实作者写作的意图不仅仅是想向大家介绍“草原”,而是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表达“蒙汉情深”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民族和谐、民族团结”的情感之美。4.欣赏创造之美。课文中经常会看到作者充满想象、充满创造的语言,把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思维带入到一个惊奇的境界之中,给读者带来突破与惊艳的美。如《桥》讲述了一次人们与洪水搏斗的过程,体现人性的美。作者在描述中充满了创造性。如开篇写“……雨突然大了,像沷、像倒。”一个“沷”字,一个“倒”字,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震撼体验当中。再如“洪水的狞笑”“木桥的发抖、呻吟”,都是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表述。

  二、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方法

  审美教学,仅有内容是不够的,还应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懂得和学会审美,这样,才能使审美真正成为他们的素养。1.构建审美情境。小学生的阅历有限,单单凭借想象或语言讲授,很难深刻地体验到语文的美。这就需要教师构建具象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内涵。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学生们对西部环境缺少直观体验,很难体悟到“战胜困难”的人格美和奉献美。我从网络上搜集了柴达木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雪山、暴风雪等相关图片或视频,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条铁路修建的“难”,从而领悟建设者的“美”。2.提供审美体验。审美素养的培养,不仅在于教师的引和学生的学,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与实践来实现。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表演、绘画等方法,使学生实现对文本“美”的体验。如《威尼斯的小艇》,我让学生尝试依据文本绘制一张威尼斯的水城画面。3.亲历创作过程。作者创作过程中所生成的美感,读者通过阅读是不能准确体悟到的。因而,我会让学生通过仿写课文对创作过程产生亲历感,从而更准确的理解作者,以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美。如《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我安排学生仿写一篇文章,写自己小时候跟着祖辈“玩”的经历,通过写的过程挖掘自己对亲人的情感,来最终理解作者对“祖父”的情感。4.表述启发情思。学习的过程需要多种感观的多重作用,才能实现高效,教师应想办法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学习。如《可贵的沉默》,为了使学生将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对父母“爱”的感知,使这种亲情美内化为他们的素养,我让学生们聊一聊自己和父母的日常生活,让他们感悟自己与父母情感付出的“不对等”。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征和优势来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审美素养教育,使他们在享受语言美、情感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操上的陶冶,并逐渐形成受益终生的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刘改红.开展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2,(17).

  [2]李冬.论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之开展[J].读写算,2012,(8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7

  摘 要: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文章总结了一些方法,希望能够给一线教学的教师提供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今的中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带动下,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也不例外。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成为了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针对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干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兴趣,没有兴趣将一事无成。学生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学生对课堂学习没有了兴趣或者说是失去了信心,学生还会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了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试想一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又怎会得到提高呢?由此可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其实,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笔者就给大家介绍几种。

  (一)开端引趣

  万事开头难。课一开始就想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容易。开头为什么要抓住听众的心理呢?原因很简单,开头是事情发展的起因,是吸引大家的关键。如果开头没有意思,就没有人会接着听下去。上课也是一个道理。假如教师在开始讲课时就吸引不了学生,学生对这节课没有兴趣,是不会接着听下去的,即使听也不会太认真。由此可见,开端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在讲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才能保证上课的质量。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课题的引入方面下好功夫,把教学知识的传授变成学生探索奥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变成神秘的探险活动。这样学生一定会非常喜欢的。比如在讲授《五彩池》这篇课文时,笔者采用了“开端设疑”教学法,一开始就问学生:“五彩池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五彩池的水是五彩的呢?都有哪些颜色呢?”为了找到答案,学生争先恐后地翻开课本找起答案来。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比被动学习更重要,效果也更好。开端引趣的方法很多,除了“开端设疑”以外,还有“悬念引趣法”“猜谜语引趣法”“小品引趣法”等,可以说,方法多种多样,就看教师是不是肯开动脑筋了。

  (二)参与竞争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把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起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大家都知道“球迷”很喜欢球,“棋迷”对下棋很热衷。为什么呢?因为里面有竞争,“迷”的意思就是高度的喜欢。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创造各种竞争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学效果肯定会成倍的增长。每个学生都喜欢竞争,连后进生也不例外。比如,背写生字时,开展“无错字”比赛;朗读课文时,看谁读的有感情;总结课文时,开展“创意”比赛,看谁的观点最有创意等。比赛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学生之间的比赛,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比赛。

  (三)推陈出新

  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都快速增长的时期,他们的好奇心很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如果教师每篇课文都是千篇一律的说教,学生是不会喜欢的。所以,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推陈出新,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对每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学起来兴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同一种教学方法不能重复沿用,无论是讲授课文还是交流研讨亦或是读书朗诵,都要交替着进行,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新鲜感。讲剧本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比赛;讲诗歌可以让学生开展朗诵会;教师范读课文时也可以配上录音。总之,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不断推陈出新。

  (四)联系生活

  将生活实际与教学联系起来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在讲课时,突然外面下起了大雨,雷声轰轰。学生们无心学习,纷纷向外面张望。于是,我就让学生们站起来面向窗外看雨景,并提出问题:谁能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我们学过的一些描写雨景的词语呢?学生兴奋极了,说出了很多词语。这样,不仅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还锻炼了表达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呢?笔者以为主要有四点:

  (一) 搞好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面色严肃手拿戒尺的形象。学生摄于教师的“威严”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试想,这样的教学氛围怎么能让学生喜欢呢?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就必须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解放学生,给学生“自由”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真正得到实现,教师就要解放学生,给学生自由,不能整天用考试、作业来压迫学生。解放学生并不是教师不管学生,让学生任意发展,而是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前提下,自由发挥,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三)利用非智,激活课堂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兴趣、情感、意志、动机、性格等行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多奖励,少批评,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另外,教师还要学会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爱每一个学生,把班级营造成和谐的大家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满足。

  (四)利用活动,激发情感

  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指教师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统一协调、主动发展。比如,开展交流、辩论、竞赛等;组织学生实验、制作、操作活动等。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8

  摘要:俗话说:兴趣是学习一切新知识最棒的老师。兴趣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非智力条件因素,是人们进行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内心深处的倾向,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动力源泉。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守兴趣优先的原则。为学生在课堂中营造出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学生更多的新知识。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引导。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老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老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老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老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但放眼时下的语文课堂,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老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老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老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导性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老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老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老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老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老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能有效引导,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引导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能合作交流,才能使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老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老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一)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如果长时间让一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就势必只能当听众,达不到“动”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则能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应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培养好合作组长、宏观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更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

  授新课前,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受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三)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小学语文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老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老师首先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老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老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变化。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老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老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老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宾志/学生亲近你的.《广西教育》20xx年第1期[D]

  【2】陆家耀/对学生放手.《广西教育》20xx年第4期[D]

  【3】刘芳/让学生在趣味中学语文.《江西教育》20xx年4月综合版.第962期.

  【4】蒋岭/如何把书读活. 《广西教育》20xx年第5期[D]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9

  一、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有效运用的核心理念

  观念是行劝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直接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展开的,将学生视为从属的课堂参与者、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整个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如果依旧以教师为中心,那么,教学只能是从传统教学的满堂人灌变为现代教学的满堂电灌,只是披上了现代化教学的外衣,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这样的教学势必是失败的。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与探究的平台,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素材选择要贴近学生学情,提高本身实效

  在制作课件或收集信息时,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选择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素材,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这样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情,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思考的独立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否则只是按教师的.主观意愿来选择素材,就会脱离学生这个中心,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动力,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然也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运用时要处理好突发事件,促进课堂生成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考方式,即使在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并不能预料到课堂所发生的情况,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只是机械地照搬预案,同样会脱离学生这个中心,不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因此,要实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时,不要将学生的思路强行拉到预定的教学方案中来,而是要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对预设的学案进行合理调整,当堂创作,真正做到张弛有度,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灵活掌握下围绕着学生有效展开,使得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这样的课堂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自主发展与自我展现的舞台。

  二、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在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可以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展开思考与探究。但许多教师片面追求大容量,教学节奏加快,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独立思考与探究,这也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有深入地思考与思维,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自主交流与互动探究,才能让教学成为学生的学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当学生存在不同见解时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与互动探究,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由学会到学会,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与思维,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善于观察与发现的眼睛,要能够从学生的眼神与表情中读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知半解,还是完全不懂,还是彻底明白。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调整教学节奏,学生明白的地方一代而过,而不懂的地方则要重点讲解,这样才能在全体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容量与密度的增大,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为教学服务

  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展开主动探究,实现了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这正是新课改下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广大教师也正是看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而狂热地运用于教学之中,无论是新知的讲授还是旧知的复习或是优质课的准备,清一色的现代信息技术,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无法上课,甚至是不用现代信息技术而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与优质课与新课改没有任何联系。这是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将传统教学手段推向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对立面。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真的是势如水火,只能两者选其一的关系吗?教学手段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就在于运用,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只有独具匠心的运用,才能使之成为推动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平等的,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如果只是盲目地排斥与肯定,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只有理性认识,科学运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比翼双飞”,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的强大联盟,才能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引导学生展开主体探究,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四、结语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新课改下小学教学的必然趋势与重要方面,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步伐,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探索,这样才能摸索出一条有效运用的途径,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之成为展现学生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最佳平台,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段语文识字量递增,艰巨的识字任务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共同期待解决的问题。也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识字的乐趣。

  【关键词】 低段识字教学 主动识字 生活识字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学生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阅读和作文。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依照个人角度,对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进行反思,愿与同行商榷。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句话道出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这句话也 常听 老师挂在嘴边,但在教学中怎样凸现识字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把握不准。我认为这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转换教师角色,但到底怎么改,怎样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师心中没底。于是,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忽视双基的教学,课堂上一会儿合作,一会儿探究,在新颖的形式下,缺少实实在在的内容。2、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如第一册教材的拼音部分,这部分教材安排了学拼音、学生字、读儿歌三项任务。三项任务有轻重之分,但教师在教学中平均用力,甚至本末倒置,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读和理解儿歌上。由于教学中忽视了识字教学,更没有在识字方法上深入探究,所以教师难以完成识字任务。

  那怎样才能提高识字效率?我认为主要是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本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不仅是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那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呢?

  一、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低年级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旨在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倘若学生并没有把学习看作是如饥似渴的需要时,教师再精彩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也是无吸引力的。需要影响情感,一般来说,学生对于符合自己需要并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活动抱有积极肯定的情感。

  1、充分肯定学生生活识字的成果

  在教学《识字1》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这么多的生字宝宝中有没有你的老朋友?一生说:“我认识‘争’,教室后面的墙壁上贴着‘力争上游’这四个字。”一生说:“我认识‘泉’,因为我的名字叫‘钰泉’,是我爸爸喜欢玉泉山,才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对学生的回答,我都及时地给予了肯定,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自主识字的愿望更强了。

  2、从汉字本身的规律中寻找识字的乐趣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在教学“元”字的时候,采用新旧知识联系的办法,给“元”字添上宝盖头,再换上口字框等,从而引出了“完、园”,使每个生字的学习都有一个特定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识字由于碰到具体的语言经验而发展起来并固定下来。学生也在愉快的环境里接受形象的感受,使之印象深刻。

  3、开展多种有趣的识字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是游戏,孩子们就会喜欢。让学生在玩中认识汉字,边活动边识字,符合儿童的天性。

  3.1传统的“开火车”游戏法和“欢乐对对碰”游戏法都能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轻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提高识字的效果。

  3.2学生对字谜非常感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懂”字的字谜是“重心靠边戴草帽”;“改”字的字谜是“己见反文尾巴小”;“员”字的字谜是“宝贝小口头上开”。再后来,学生也能模仿着自己编,比如“照”: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洒下四滴血。我也因此趁机对学生简单讲述了日本侵华事件,真是一举两得。

  3.3看字词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字词。在教到一些动词时,我就让小朋友们看着字卡自己创编动作。例如讲到“飞”时,我就引导他们:“小朋友,你们知道飞是怎么样的吗?谁会做做飞的动作?”这可难不到他们,纷纷站起来,做着各种动作。于是我便叫上一个学生,请他做飞的动作,然后请在座的学生猜猜,他做的是谁飞行的动作?猜对了我就请他们边看着黑板上的字,边做动作,边说:“我学小鸟飞飞飞。?‘我学飞机飞飞飞。?

  3.4编顺口溜。例如,教学“于”字时,我先让学生想想与“于”字相近的字,小朋友们一下子就想到了“干”,接着我把“干”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小朋友找出“于”和“干”的区别,编出顺口溜:“干字带钩于于于。”长此以往,小朋友们编出了许多顺口溜,如“半个月亮就是胖”、“两人并排土上坐”、“人才进门就是闭”??

  二、丰富生活识字的途径

  现代汉字教学观认为,儿童识字,是他们自己生活、学习、成长的需要。为此我们应努力在汉字与儿童生活间建立联系,丰富识字的途径。

  1、让课堂回归生活

  比如在教学《自选商场》。课前我把教室装扮成自选商场的场景。当学生看到生活中的自选商场搬到了课堂上,看到那么多熟悉的物品出现在自己的眼前,甭提多兴奋了。我顺势展开自选物品认汉字的活动,寓教于乐,从孩子熟悉的生活中去构思教学情境,不仅把汉字和实物建立起联系,丰富了这些汉字的人文积淀,更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愉悦。

  2、做生活都有心人

  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为识字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可让孩子自由地选择生字,进行课外识字,成效也不错。但低段学生缺乏自觉性,选择性,需要教师和家长的不断提醒。经过一学期的引导点拨,现在班里的学生基本 都能在 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在班级、校园边走边认汉字;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择在电视、商品包装袋、路牌、广告牌等途径,反复地接触认识汉字,积累了不少字词。

  总之,只要我们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的喜好出发,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识字就不再是一种乏味地机械记忆,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果,又发展了他们的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1

  一、开篇引趣,激起学生的兴趣

  (一)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的课堂导入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直接导趣的方法,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就直接进入主题,用教学内容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直接产生求知的欲望,在这种方法的运用过程中,要善于发掘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产生熟悉感,从而想要一探究竟。例如在进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文本内容与汶川地震中的救援事迹联系起来,利用新闻报道、地震中的悲惨景象与救援画面引起学生的共鸣,直截了当体现中国国际救援队对阿尔及利亚人民无私的帮助与深厚的友谊,以及中国汶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亲情回报。

  (二)制造气氛,描述情境

  对于情感的渲染,借助于一定的情境描述会显得更加丰富动人,仅仅空谈感情免不了犯无病呻吟之忌,在进行新课程内容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先描述课文中的特定场景,烘托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情感浓郁的环境之中,而后再进行教学,就会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传递出来的感情,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例如在进行《我们成功了》一文的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的爱国激情瞬间被点燃,对于文中所描写的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等壮观场面的描述则是心潮澎湃、欢呼雀跃,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的性格与单纯的思想,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很容易对某件事物产生好奇心,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的开始为学生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使学生对新课内容充满兴趣,例如在进行《燕子专列》一文的教学时,可以先向学生提问:燕子又不是人为什么需要专列呢?谁会给它提供这个便利?居民们如何冒着料峭的春寒寻找冻僵的燕子?学生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

  二、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语文的艺术性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语言与文字,这是中华文明的积淀与结晶,其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具有艺术性的文化瑰宝。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的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篇章大多是语言与内涵皆美的佳作,同时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小学生大多还是少年儿童,其认知过程还是以形象认知为主,要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是要借助语言文字形成的生动表象。例如在教学关于人物的精神的文章时,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人物的形象与特征,才能理解他们的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语文的形象性与艺术性,这样学生就能对人物形象产生更加直接的印象,就有更多的话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往往会产生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好课堂训练与课外延伸训练

  (一)以生动的形式开展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可以较快地对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知识,特别是在关于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中,更需要教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训练,例如让学生抢答问题、分小组讨论、开展竞赛游戏等。这些丰富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想要参与其中,因此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外延伸训练

  传统式教学历来都有一个弊端,即认为搞好课堂教学就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实则不然,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的教师必然能察觉到单一的课堂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太大,甚至有时候还会发现某些学生抵制这样的机械式教学。因此,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很有必要。笔者提倡小学语文教学应“内外兼修”,教师既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也应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教学活动,并使这种活动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那么,在参与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做好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呢?提倡娱乐性就是提倡这种课外活动不能拘泥于说教,还要使学生乐于接受并享受其中。提倡教育性就是提倡活动要有中心思想,要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生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而形象思维却格外发达,基于这种现实,教师在设计课外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入“模仿”环节,使学生通过模仿去感受人物的心境。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极大的激发,学习热情也会愈发强烈。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作文的形式和大家分享参加课外教学活动的感受和体会。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在课后还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探究,为学生今后的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素质教育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2

  摘 要: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水平的持续性提高,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其全面发展,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与时俱进。因此,在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探索更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与方式,以期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多媒体 游戏 生活化

  语文这门学科无疑在任何学生时代,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标改革力度的日益加大,传统的应试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亟待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与此同时,新课改要求教育教学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进步打好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满足新课标要求的情况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的目的。以下内容将对此做出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一、 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巧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符合时代与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征以及教学需求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篇课文时,先播放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半洒云天、凌空而下的奇特美观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并且配上美的音乐、美的解说,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后,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从而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与认识,并且领悟作者那种丰富的想象与强烈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在写作文时常常会出现抄袭作文书、错字连篇等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在面对《课间十分钟》这样一道作文题时,教师可以事先运用摄像机在不经意间将学生们的课间活动记录下来,然后在作文课上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一看就会发现课间十分钟原来这么精彩,这种直观性的呈现能够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感官与写作欲,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再者,小学语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之时,要注重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要使得所选择的多媒体素材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此一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喜好游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这一特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其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字词,死记硬背的方式根本无法让学生牢记于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事先在课前准备一个转盘,在学习生字时,指名让学生们转转盘,随着转盘的不断转动,形旁与声旁就会组成不同的汉字,比如“氵”、“马”、“女”、“亻”分别与“也”字组成了池、驰、她、他。然后让转转盘的同学对自己所转到的字进行记忆,这样一种有趣的拼字游戏,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一些有规律的汉字,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便于今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二,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设计游戏教学法时一定要注重结合所学课文的主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课文主旨。比如在教学完《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适当分组,让学生把组内学生的友谊以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借助段话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整个过程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充当裁判的角色进行评比,这样的游戏方式不仅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而且融洽了师生关系,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 尝试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语文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大多数是源自生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源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寻找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让生活中的点滴也能成为教育教学的素材。比如在学习了《火烧云》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观察放学前傍晚的晚霞,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美景,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從而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有,生活化的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争取家长的参与,鼓励家长可以结合自己的条件让孩子接触社会,比如经常带孩子旅游、逛公园、烧烤、参加少儿比赛等,不断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学习的素材,为其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再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采用风趣幽默、贴近生活的语言去感染小学生,主动去融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在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课本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

  结束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论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素质教育的普及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在遵循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与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良好途径与策略,不断地增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熊广平.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20xx(08)

  2.唐现弟. 《浅谈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开展》.求知导刊.20xx(03)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3

  语文包含语言和文化双重含义,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正是打基础建立正确观念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期。语文学习不仅关系到读书和识字等最基本的功用,也是学生今后培养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方法。小学语文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学校在学生学习语文方面也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但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并不高,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不是十分理想。这种现象与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分不开。教师仍然主宰着课堂,学生以教师为中心采取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有必要转变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来培养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近年来,游戏教学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小学语文也应该积极主动探索采取游戏教学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语文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开拓学生思路等作用。

  一、运用游戏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识字是他们首先面对的重要学习任务。由于孩子年龄普遍偏小,精神集中的时间也比较短,对字的记忆能力也不是很强。针对这种情况,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识字教学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还容易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厌烦、枯燥、畏惧等不良情绪。游戏教学针对孩子的贪玩天性,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比如,在学习“人、手、头、上、长、高”等常用汉字时,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日常事务组成一个词组或一句话,让学生通过上下语境的联系记住生字,“人”字可以用“好人,坏人”“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手”可以用“手指”“手机”等,“头”可以用“光头”“小丽有漂亮的长头发”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比赛或用字造句,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此外,可以让学生互相指认生字,这种方法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不会让学生望字却步。

  二、运用游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很难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长时间阅读,用传统方法强行约束学生阅读并不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往往适得其反。而阅读是学生今后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适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集中精神读书。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认识生字后,分配给学生扮演课文中角色的任务。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对扮演充满期待,在课后对照课文反复演练,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课文的熟悉,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我叫“神舟号”》时,教师可以随机抽取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嫦娥姐姐”和“飞船弟弟“。学生在课后对照课文,分别扮演角色,并按照角色要求设计台词。角色扮演游戏不仅能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领会课文的内在含义,同时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阅读的兴趣。

  三、运用游戏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文一直是衡量语文能力的重要标杆,也是让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最为头疼的一个任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挖空心思将作文一个字一个字憋出来。这种写作方式让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同时为作文而作文的目的让学生苦不堪言。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生活经历等特性,将游戏融入作文,让学生备感兴趣的同时增强作文的乐趣。比如,小学作文中经常布置的写“我所熟悉的人”这个题目,学生为完成作文字数要求而凑字数,让文章读起来不流畅、不传神,造成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缓慢。而用游戏的方式布置作文,将题目改成《猜猜这是谁》,要求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可以是亲属、同学等,但文中不能明确写出描述对象的名称,只能描写肖像、动作、语言、事迹等。作文完成后要求在全班面前朗读,每读一句就停顿一下,看是否有人猜出是谁,看谁的作文最快被猜出来。这种游戏方式会让学生积极动笔描绘,对增强学生主动作文、作文兴趣及作文能力都大有裨益。

  四、丰富游戏教学方式

  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教学方式不局限于上面例举的几种,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生的兴趣等采取丰富的游戏方式,主旨是通过游戏让学生获得知识、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比如,有的教师采取接龙造句的方式让学生将知识运用熟练。教师先在纸上写一个字后交个一个学生,学生用这个字组成词语写在纸上再传递给下一个学生,直至组成一句完整的句子。也有教师采取益智题竞赛、字谜抢答、幽默笑话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师不能只按着成年人的思维去传授知识,而是要将学习的方法生成、知识的拓展迁移作为教学的宗旨所在,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起到促进作用。而要想学生在获取知识方面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自发自主地学习,则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做足功夫,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最终达到爱学、乐学的状态。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4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一些教师的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距离,课堂教学过程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与新课程背道而驰,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亦步亦趋”现象,问题设计缺乏挑战力度

  这是小学教师的通病,对学生不放心,对自己没自信,所以课堂上总是带着学生小步子走。这样做,课堂上呈现出热闹纷繁的场面,因为问题简单,所以大多数学生往往不假思索便可得到答案,这种热闹是以学生的思维的丧失为代价的。

  〔案例〕六年级语文《浮冰上》(鄂教版教材)教学片断

  师:为了一条狗,诺尼放弃了生的希望,为了保全狗的生命,他放弃了小刀,这是充满人性的爱,尼诺克可以吃了诺尼之后,多活几天,可它吃了诺尼没有?它是怎么做的?

  生:犬围着诺尼打转,嗥叫……

  师:他为什么打转,嗥叫?

  生:不知道主人怎样,担心主人。

  师:犬还怎样做?

  生:扑上来。

  师:扑上来干什么?

  生:看清主人为什么倒下。

  师:犬还怎样做?

  生:犬呼吸时的热气……

  师:犬还怎样做?

  生:舌头去舔诺尼的脸……

  〔原因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明显地表现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的问题没有张力,显得细碎。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无需与文本进行对话便可对答如流。这样热闹纷繁的课堂,所表现的是学生思维的缺失。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浅显理解上。还有的教师怕问题放下去之后,学生不会回答,课堂出现冷场的现象,自己又缺乏必要的课堂调控能力,对自己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导致课堂上教学的重心放下不去。

  〔对策〕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

  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要独具匠心,从大处着眼设计问题。

  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这都能较好地切中文章要处,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

  第四,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的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却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关注答案”现象,忽视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都知道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一到课堂上,做法又回到了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主的“老路”上去了,课上的每一个问题或做法都循规蹈矩,对于一些“越雷池”之举,不去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是简单地把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课堂上逐步演绎教材中的规则,少了探究发现的快乐。

  〔案例〕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

  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好,现在大家开始在自己的本子上用圆规画圆。

  (生在自己本上用圆规画圆。其中有一个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定圆心,再固定圆规的一只脚,开始“依葫芦画瓢”,可另一部分学生在定了圆心之后,将圆规固定不动,而是通过旋转本子来得到圆)

  师:你们这样做不对,本子不能动,要动圆规。

  生:哦。(于是按住本子转动圆规开始画圆)

  〔原因分析〕非常明显的,这位老师没抓住学生的生成,而是把这种有效的生成当做错误资源处理了,这样只关注最后答案,却忽视学生正确画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为什么不能旋转纸张?老师的认识偏差,只求结论的做法导致学生的不求甚解。正确的做法,老师应该抓住这资源,问这些学生,为什么想到旋转本子?画圆时为什么不能旋转本子?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例子:在操场上画圆能旋转操场吗?在黑板上画圆能旋转黑板吗?通过对比交流,学生就自然会明白为什么不能在画圆时旋转本子的道理了。

  〔对策〕关注与强化“过程和方法”首先,教师课前要把“备学生”当做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平时在检查老师的备课时,发现一班老师的教案都写得特别完整、周密,看起来似乎设计得非常精心,非常完美。但却往往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备学生”。所以课前要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问题,找准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的训练点。既要考虑教师“如何教”的过程,还要考虑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与方法。

  其次,课上将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关注并强化“过程和方法”,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教师就得认真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要考虑给他们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和提高。在阅读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回顾思考的过程,让最有价值的过程与方法让全体

  同学共享。教师引导的过程不止于简单得出“对”或者“错”,而是展开具体的阅读和思考,面对错误的答案,我们也要肯定学生在其中思维过程有价值的因素。面对暂时不符合要求的应答,也要尊重差异,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思考过程。这样,引导的过程才会丰满、有份量。

  三、“视而不见”现象,缺乏资源捕捉意识

  课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为教师是面对的活生生的人,这些学生由于个性、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等的不同,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各异,所以每堂课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如果好好加以利用,这些生成时课堂上很好的教学资源,可好多老师捕捉资源意识不强,导致这些精彩的细节稍纵即逝。

  〔案例〕鄂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乡歌》第一课时导入环节师:现在大家看看这幅挂图,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山。

  生:船。

  生:帆。

  生:清清的水。

  师:还有吗?

  生:树。

  生:房子。

  〔原因分析〕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出,老师心目中只有导入环节的实施,而根本没有捕捉课堂资源生成的意识。开始有三个学生简单地说出了图上的景物名称,可说出来的是干巴巴的几个名词,一点语文味都没有。但当一个学生说了“清清的水”时,却用了一个修饰词,这样好的语言训练点,老师没有把握住,而是任之稍纵即逝,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熄灭了,造成效果不佳。

  〔对策〕课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语文课不比其他课,课上的师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话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学生回答问题用了不规范语言或不知怎样表达时,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应该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表达尽量规范。当学生有不同寻常的回答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有敏锐的资源意识。

  四、“替代思维”现象,缺乏信任学生意识

  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总有老师怕学生说不上来,或者怕学生说不到点子上,东扯西拉会影响到自己的课堂教学秩序,所以在学生说出其中一部分,而又不知怎样组织语言把话说完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极大地不放心,立马把话茬接过去,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维结果。

  〔案例〕三年级语文《和时间赛跑》教学片断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不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

  师:谁知道?

  (不到一分钟,老师有些着急)

  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是……(老师变喋喋不休地讲起来,学生听得茫然)

  (对接下来的学生的质疑,教师也是自己替代学生,说出答案)

  〔原因分析〕有些教师教学效果不好时,不是从“教”的角度去找原因,而是从“学”的角度去怪学生笨,怪学生的不可理喻。“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榆木脑袋!”

  我们有些老师就是不相信学生,课上舍不得“施舍”时间空间给学生。有这想法的老师都坚持一些“朴素”的想法:一节课时间太少了,不能去等,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不把知识讲透学生能理解吗?就这样,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占用了,学生浅尝辄止的自主学习成了课堂的点缀。时下的一些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没有?如果一节热闹的课上没有思维的参与,那堂课绝算不上是好课。

  〔对策〕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引导学生解答”还是“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课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问题出来之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一方面帮学生总结了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又让其他学生从中受益,知道以后诸如此类问题该怎样去着手动脑筋了。

  五、“盲目开放”现象,缺乏点拨回应意识

  为了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们往往喜欢设计一些开放的环节。可有些老师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课堂上的开放环节后的场面表现出极大的无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思维火花缺少积极的点拨和回应,导致“开放”最终流于形式。

  〔案例〕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

  师:下面大家动手实践,创造工具画圆。

  (教师提供的工具:圆钉、两头打结的绳子)

  (这个环节很具开放性,也看出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希望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生动手实践)

  (学生的表现:三分之二的学生沿着圆钉的边沿画圆,一部分学生把绳子解开,在桌上围圆,只有一个孩子按老师的意图画圆:把图钉固定绳子的一端,然后用另一头绑住铅笔在纸上画圆)

  〔原因分析〕这个教学的开放环节完全是低效的,沿圆钉边沿画圆,用绳子围圆,这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何来创造?对本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帮助?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如下:其一,教师没有跟学生讲清画圆的原理,学生对画圆还缺乏基本的认识,一下子就让学生去创造性的画圆,学生束手无策;其二,教师在学生出现这些情况时缺少必要的回应和点拨,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结果很好的创意就在“小儿科”的游戏中结束。

  〔对策〕及时点拨回应

  首先,课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开放题,提前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开放”程度,打有准备之仗。这样,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一些突兀的表现就能做到成竹在胸,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

  其次,把握好开放的时机,是放在新知识学习前,还是放在新知识学习后,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形把握好时机。

  最后,在学生按照自己的策略理解探究之时,对于那些漫无目的或全然不知的“瞎开放”现象,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精要点化,指引学生排除探究障碍,畅通探究路径。这样,才会有开放后的成果共享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川工作的湘籍老师谭千秋用生命诠释了这一格言。

  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谭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他的学生。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机会能够从容自保,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在那一瞬间,他眼前可能浮现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可能有些许迟疑和犹豫。但是自己学生的爱让本来有选择的他毫无选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自己的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家庭的悲痛和惋惜、四个家庭的团聚和幸福以及无数的感动。他无私的爱就像种子一样开始发芽,不仅感染他在湖南衡阳的老乡、他大学时期的同学,也感染着无数的教师和国人。

  “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当你看到这些细节的时候,你就明白谭千秋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哪里。谭千秋的行动并非偶然,只有对学生巨大的爱和对职业的`虔诚才能让一个人在面对死亡威胁产生如此大的勇气。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广安的特岗老师为救一个被绊倒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却跑到了最后。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爱,什么是荣耀!

  当成千上万间房屋倒下去的时候,是他们的爱撑起了整个世界!

  灾难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伤痛。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作为政治老师的谭千秋用自己的生命给学生上了最后也是最完美的一场思想政治课,当那些被他救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将会比别人更加懂得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无私,什么是责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1-2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1-25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论文06-12

[精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6-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1-26

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论文05-1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实用]05-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7-24

小学语文教学核心论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