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
一、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首先,情景教学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是以兴趣为主的,兴趣的激发才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最有效的因素。情景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现代视听工具,运用真实的情感、多变的场景以及精美的语言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情景教学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情景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感同身受、独立总结的过程,一方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放松性和积极性,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内容的思维,在满足学生对历史好奇的基础上,为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带来帮助。
二、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素材塑造情景教学
1.诗词歌赋以现有的.诗词作为情景教学的塑造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贞观之治》这一内容中,可以借鉴“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这一组诗句,用以描绘历史时期的繁荣盛世,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繁荣盛世的产生,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新课程中。
2.图像画册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画册与图片是非常多的,在生活总也有很多关于历史题材的彩图也有很多,教师可以在收集一些关于历史题材的画册,带到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使学生对历史内容的认识更加直观。
3.现代多媒体第一,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可视性以及可触性,这种多元化形式构成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课件是能够呈献给学生立体形象的,所以这种课件形式本身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从听觉以及视觉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以此能够引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第二,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结构是主讲、板书、教材、文字等;信息技术的主要结构是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视频以及广播等,其中使用覆盖面最大的是计算机技术。但是每一种教学方式中都各自有长处和短处,因为历史事件教育课程的章节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教学形式的表现也不尽相同,那么信息技术是不同被另外一个完全取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机融合,以此来弥补教学方法与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以提高高校历史事件教学的效率。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是依托在教师主讲、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文字声音等基础上,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是非常小的,学生在这种单一的传输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但是现代媒体技术中融合了超文本、超媒体技术,所以给学生呈现的知识是以影音、图像、动态文字等形式的,这种方式的教学能够使信息量加大,同时学生接受方面不会有太大压力,能够创造仿真的情景教学,对学生来说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创设语言情感语境教师在历史课堂使用的语言语境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语言情感语境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以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语言组织,使课堂的语境更加丰富化,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三)建立表演情景教学模式初中学生的天气是活泼、机灵,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比较注重感性体验过程,并且对任何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表演,对历史事件中任务进行模仿,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表演当中去,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情感,对于课程的教学进展也是一种推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使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强。
三、结论
当前,在新课程的推动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融合情景教学模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上更加深刻,相较于传统形式的教育,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更好的激发,对于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情景教学模式以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出现在教学模式当中,为了符合当下的教育制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情景教学模式实施在课堂之中,虽然在初始阶段会出现一些衔接上的问题,但是经过教师的细心改正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代的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脱颖而出,融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将当代的教育模式推进到实践中,使今后的历史教学更加灵活化。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2
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也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去使用多媒体网络。因为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并且兼具视频的特点,它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情境,直观形象,有声有色。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营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事情,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使学生能通过这些历史故事和知识,更好地接触社会。对于历史这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初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努力去尝试。初中历史课内容有一定的时代和背景,如果教师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可能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由于学生们生活经验不足,简单的教学对于他们也会过于抽象,无法体会理解学习的内容。多媒体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历史内容描述的情景以更直观更立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在视觉和听觉上让学生更融入,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以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媒介,主要以图片、声音、文字、视频和音频来传递信息,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色彩鲜明的音频视频,极大地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乐中学。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更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的热情,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突出重点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主要是靠教材,而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减少教师备课本的难度,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课,同时还可以将课件分享给学生,在课后如果学生有不懂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进行理解,加深记忆。多媒体还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物质,对一些凭借想象无法理解的分子、原子等历史物质,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模拟。使学生能特别轻松地掌握物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透彻,从而优化了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内容里面的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历史事件和内容是在某段时期某个背景下的综合产物,而课本中的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这就是一个难点。而多媒体的使用,能够更充分、更立体、更全面地展现历史内容,分解难点,强化重点,让复杂的内容更直白简单,从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同时,还能够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自信,最大化地优化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前的教学,学生一直扮演着被动跟从的学习者,都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获取知识。教师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压制了学生们的个性,禁锢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获取知识,对知识的运用也是机械式的,毫无灵活性,完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完全能够改变这一局面。多媒体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消除紧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进入思维学习的最好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彰显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四)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师生的共同提高与发展课堂教学不但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教育工作者也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所以,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资料和资源,可以不断深化历史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多媒体网络技术还能够实现师生间的协作学习,促使师生形成双向参与和平等协作的关系。这种良好的关系,学生能够充分自由的发问,表达自己观点,教师也能够更直接、更全面地帮助学生。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也能够在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教学短板,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
二、总结
总之,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但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在根本上提高老师与学生的热情参与,构建积极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利与弊,加强学习与实践,勤于实践和总结,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能力,使其真正地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3
一、培养学生重视史料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
研究历史必须掌握大量材料,进行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而不能撇开研究对象空发议论。孔子曾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恩格斯曾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傅斯年更是直言“史学便是史料学”,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些都强调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认知到诠释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学习历史。综合专家的研究,以史料为基础展开历史教学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有利于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史学研究方法的习得和历史思辨能力的提高;
4.能够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运用史料教学的.方法很多,根据英美学者的归纳,主要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1).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
2).鼓励学生分析史料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重复或摘要史料内容。
3).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
4).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
5).对同一历史事件之不同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6).选出一个主题(如拿破仑的性格),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
7).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找出史料中的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比如:根据“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于之爵,重于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归纳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二、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所谓历史想象,是将自己放入历史之中,进入历史的情况,进入历史的时间,进入历史的空间,然后由此想象当时可能发生的一切”。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在历史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二是要在历史发展的延伸处展开合理的想象。历史事件就像一个个点,是断断续续的、不完整的,而要形成完整的历史全貌,需要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把这一个个点连起来,而我们构思所用以连接这些点的曲线却不止一条。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象,只要合乎逻辑,都可以接受。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如教学了北京人以后,可以根据北京人居住的环境、使用的工具和生活规律等对北京人完整的一天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是在历史空白处展开想象。那么在历史发展的延伸处展开想象指的又是什么呢?历史本身的发展是连贯的,从古到今,从现在到以后。当下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现在发展又将会把我们带往何方呢?就个人而言,现在所做的努力能够实现梦想吗?就国家而言,当前实行的制度政策会有怎样的前景呢?就社会而言,当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未来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些都需要我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认知到诠释。如讲“‘一国两制’的构想”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港澳回归祖国后,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你们能否想象其发展趋势?五十年后,中国将会变成怎样的情形?你们敢不敢设计一下中国理想的社会制度?让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翱翔。提高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只是赋予历史教学以生命的基本前提,目的是让学生克服历史认识上的“拿来主义”,根据自己的见解,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获得自己的历史认识,并且在重复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增长、理解的深入和情感的升华。而现在认知到诠释初中历史教学很多都是失去灵魂或者说没有生命力的,失去学生包括教师对认知到诠释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诠释,缺乏历史理性的重建,留给我们的只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数据而已。可悲的是,这些数据还是含有不少水分,目的是趋向既有的理解和阐释。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历史教学者更需要有冲破牢笼的勇气和任重道远的担当。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4
摘要: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初中历史教育所承载的责任已经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历史的沉淀之中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学习古人的智慧,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才是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意义价值所在,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阐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意识;培养
学生的情感意识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因此情感意识应该是集合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多种哲学体系而成的。而初中历史作为一门以文化为载体的学科,其与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有很多共通点的,且随着近些年网络文化的不断盛行,很多学生迷失在网络之中,而盲目的崇拜歌星影星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可见当下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有所缺失的,面对这种困境,初中历史教师有义务去承担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责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至少具有两方面的必要性。第一,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教学改革的本质要求[1]。为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近些年我国也在进行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且在最新推行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应以学生认识历史为目的,在历史的唯物主义知识中,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而形成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已经成为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依旧把学生的历史成绩当作是教学的重点,并没有把情感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来,甚至一些学校,从本质上就忽视了历史教学,可以说这种教学现象不但违背了教学改革的精神,也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意识形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以情感意识为先,为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是存在一定必要性的。第二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需求。学生的情感意识作为当下学校教育的重点,而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人类历史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历史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极其耀眼,但在这段灿烂的文明之中,也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因此先天下之忧的情怀与奋勇反馈的民族精神都将为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
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情感意识培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承担着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重任,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具有直接影响,为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紧随时代的步伐,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觉去担当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来对学生的情感意识进行培养[2]。因此以下几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
⑴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放在首位,有效的处理历史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建立学生情感与课堂知识之间的联系。
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转变传统教学授课模式,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⑶教师从自身的情感意识培养做起,通过自身的道德楷模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中的榜样。
⑷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去看待历史问题,运用一种辩证的角度去正确的'分析历史成败与发展。
⑸正视情感因素对社会的价值。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树立这五种教学理念,才能真正的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形成一定的推动作用。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意识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所获得情感意识也将会不同,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无疑是直观重要的,对此笔者将着重介绍以下两种教学方法。第一讲述法,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所蕴含的知识是悠久而深远的,为此教师在教学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陌生感,运用讲述法,以故事的手法去结合课本知识,将会增添历史知识对学生的震撼力[3]。例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这节课程知识时,在传统教学中主要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为主要事迹,去阐述这场战争对于抗日战争史的意义。然而运用讲述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看张学良的照片,并风趣的问学生,张学良与你们喜欢的明星比哪个更帅,然后在向学生讲述西安事变的经历过程与这个老人一生被困台湾的故事,学生会在这个故事讲述中,明白西安事变的意义,并明白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的利益其实根本算不得什么。第二联想法,对于初中历史课本而言,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很多历史知识都是将主干抽出,将一些细节省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的让学生在这些浓缩的知识中,拓宽思维想象,因此联想法油然而生,例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这节课程时,教材中只交代了秦王朝的建立时间、都城以及人物,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战争的具体场面与百姓的苦难,然后再让学生总结秦王扫六合的意义,学生就会感知今天的生活有多么美好。
3、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体验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意识的依托,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进藏”这节知识时,其作为一篇历史短剧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以及使臣,让学生在角色演绎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体会,感知文成公主进藏的真正意义,文成公主进藏其不仅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也增进了大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自身作为祖国未来的承建者,也有维护民族团结与和平的义务。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教学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会冉.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学周刊20xx.(04)
[2]孙玉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学周刊20xx.(03)
[3]章学莲.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育[J].现代教育科学20xx.(05)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5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深度”困境
1、历史“跨度”挑战历史深度
从通史到详史,往往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现用教科书的编写是以“全球史观”的理念为指导的,中外交替呈现,既保留了通史的模式,又融入了比较史学的方法,所蕴含的信息量极大。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一课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很多,时间区域跨度大,知识信息之间的“时空阻隔”效应明显,这些都对历史教学的深度呈现构成挑战。因此,老师为了赶进度,顾及知识点的“全面性”不敢拓展。以某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一课为例,教学安排为两个课时,而教学内容涉及明清两代,跨度四个多世纪,包含政治体制演变与中外横向比较诸多知识点。知识庞杂,教学时间短,让很多老师不敢轻易拓展,导致教学中深度让位“广度”与“跨度”。
2、学生“学情”消解历史深度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学为中心”的理念成为大家的共识,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情”,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初中生来说,逻辑理性思维正处在发展期间,在认知的深度和高度上存在一定的限制。由于担心学生不吸收、不理解,老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敢对历史知识进行外围延伸与内涵拓展,有甚者将“浅尝辄止”看成是关注“学情”的体现,将“照本宣科”视作“稳重”,生怕“拔”得过高,“讲”得太深,导致脱离学情,从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课堂教学成为书本知识点的罗列、归纳,不仅没有体现出历史的深度,也没有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自传“野史”冲淡历史深度
历史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趣味。不仅如此,历史更是真实的,历史的深度是建立在历史真实性这一基础之上的。“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研究的基本要求,要做到历史的客观真实必须首先保证史料的权威性与真实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老师本末倒置,为了追求课堂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痴迷于野史,或者是对历史史料进行过度“加工”,有甚者以所谓的“故事”来解读历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野史与虚假信息,不仅内在地消解了历史的深度与高度,也不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4、刻意“抹黑”打击历史深度
历史的形象本是“高大上”的,这种时间沉淀所形成的厚重感使得历史过往充满了“神圣光环”。然而,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历史的教学都存在一种刻意“抹黑”的现象。一些老师刻意丑化、扭曲某些历史事件、人物,或为博人眼球,造成轰动,或为凸显个性,博得出位,有甚者在课堂教学上抹黑历史人物、扭曲历史事件,以点带面,简单化、庸俗化,从而大大消解了历史的本来深度。5、老师“素养”限制历史深度不管是滥用“野史”,还是刻意“抹黑”历史,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师的素养问题。历史老师的道德素养不合格,缺乏一定的历史担当与使命感,就会将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儿戏”化。而历史老师的专业素养欠缺导致知识面狭窄、观点陈旧、视野缺乏高度等一系列问题,自然也会限制历史课堂教学的高度与深度。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为例,在内容安排上则涉及地理、历史与社会三大板块,而目前从教的老师则是来自于地理、历史与政治三个专业,尤其对于地理老师来说,当教授历史板块内容时,难免会感觉到专业上的欠缺,只能着重知识的广度,而顾及不上深度。
二、对策
1、凸显教学的“学术性”,倡导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的统一
历史的备课过程必然是史学的研究过程,教学质量往往与学术性的研究程度息息相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史学阅读资料,更要提供高质量的史学观点与权威性的史学解读。因此,我们更需要的是汤恩比、李约瑟、克罗齐等这样的专家视野,需要更多的经典记述,而不是道听途说的野史秘闻,甚至是自我杜撰。让历史课堂教学回归历史“原味”,凸显教学的“学术性”,倡导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的统一。倡导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的统一,首先要求老师树立史学研究的态度,注重史料解读的范围与度,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一个严谨的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是“转化器”,负责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史料进行简化处理,以对接学生的认知。其次,老师要有史学研究的技能,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老师要教给学生关于“历史知识的性质、结构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历史性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学法指导”。最后,老师要有史学研究的视野,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情怀。每个历史研究者都是纠结的。的确,倘若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或而正在“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埋头于历史的故纸堆中,或而入境,精神穿越于历史的场景之中,面对时间给出的无数未知以及过往的消散难免感叹不已,纠结不断。历史视野是一种整体视野,是含括时间过往和空间联系的宏观视野。一个具有整体视野与历史情怀的老师,他的教学必然是有“深度”的。
2、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识史”、“辨史”与“解史”的统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位中心”的理念成为共识。各地区都在寻找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这一理念。贯彻“学位中心”的理念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的主导作用。一定意义上说,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情”不应该成为限制“发挥”的理由,而是要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是“识史”、“辨史”与“解史”的统一。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舍得“放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获取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材料,梳理知识信息。与此同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化时代中,知识解读的规范性、合理性都面临着挑战。老师在知识记忆到历史评价转化过程之中需要掌握“主动权”,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辨史”这一环节上是“收权”而不是“极权”。在历史的评价之中,老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团体小组的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争辩”。与此同时,要做好课堂分工,积极探索课堂上学生小组探究合作模式,在充分辨析之后,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评判。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适时引导、启发,呈现“权威性”的史实材料,在“学法指导”与信息呈现的过程之中“植入”特定的'历史观、价值观,让学生在老师的价值导向中达成共识。不仅如此,历史教学还要解释“当下”,体现历史的特定价值。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一切历史知识的学习必然立足于当代社会与人整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历史教学要凸显历史的功利价值,强调历史的现实意义。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还要教给学生相应的史学理念,定位历史的特定价值,让学生在形成自我历史观的过程中学会“历史性的思考”,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3、凸显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性”,倡导教学“情境设置”、“研学提升”与“价值导向”的统一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彰显历史教学深度的重要保障。讲求策略,才能规避缺陷,对于繁杂的历史信息来说,策略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收集、选取与运用上,更体现在老师的教学思想与课堂规划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情境设置”、“研学提升”与“价值导向”的统一。从认知策略的角度来看,教学设计不仅要立足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的最大效果,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老师在情境设置过程中注重“研学提升”,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中尽量规避知识记忆性的“是如何”类型问题,代替以更高层次的“能如何”、“应如何”类型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认知转化又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的,“研学提升”设置的问题过难,则会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机率,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老师要恰当地把握学生“旧知、新知、未知”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架合理的转化策略,使得“旧知、新知、未知”在转化过程之中呈现一定梯度,从而实现历史教学广度、深度、梯度的有机统一。此外,理想的历史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策略优化,做到课堂起步有话题、行步有准备、跨步有选择、停步有认同。起步有话题就是要老师在课堂导入中,要留有余地,既要让学生有表达空间,又要为最终的历史价值导向设下伏笔。行步有准备不仅要求学生有课前的预习,更要有课堂程序的“变式”,在思路引导和教学流程上做到“多条腿走路”。跨步有选择就是要老师在课堂的“研学提升”过程中把握好梯度,选择好方向,能够有效及时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停步有认同就是要老师做好课堂教学的“收官”工作,既要体现整堂课的历史价值导向,又要体现历史指向的高度,给教学的“立意”、“着点”锦上添花,最终引导学生学会“历史性的思考”。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价值引导一定是积极和正面的,但并不能由此而规避历史事件的“黑暗面”。老师可以通过角度的类比、视野的扩展以及对具体时代的“抽丝拨接”,让学生掌握历史评价的方法与视野。
三、总结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有学生的“视角”,更要有历史的高度与深度。老师在“俯下身子”教学的同时,更要踮起脚来引导、提升,做到历史教学的广度、深度与高度的统一。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6
摘要:历史是初中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丰富的历史知识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传统教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度不高,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恶与排斥的心理。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改善这一现状,丰富课堂内容与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其应用有优势,也有误区。文中将对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多媒体的优势与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多媒体;优势;误区
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展开,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手段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有很多教师并不能辩证看待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如何有效发挥多媒体优势,避免进入误区是教师应当思考的关键性问题,对此展开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多媒体的优势和误区
(一)优势
第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初中历史知识涉猎的范围广阔、知识点繁杂,单纯理论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使课堂变得压抑、枯燥,而多媒体的引入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使知识点以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的形式展示出来,此时课堂氛围将变得轻松愉悦,富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将极大的增强。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还应当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因此历史教学要将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之一。然而教材中的知识点是极为有限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理解复杂的历史规律、历史现象,而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将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料引入课堂,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而学生则相对被动,他们不愿意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这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而多媒体则可以改变这一情况,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优质的课件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观看与学习。第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历史知识繁杂多样,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展开。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了解最新的历史知识以及教学方法,继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误区
第一,将计算机作为课堂主导。很多教师对多媒体的认识不够深刻,在课堂教学中,将计算机作为了课堂的主导,而事实上,多媒体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教师认识不清,就有可能影响教学的顺利展开。一些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贯穿于课堂,所有的知识点都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形式过于花哨,这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感,继而降低对学习的兴趣[1]。第二,学生成为课堂的旁观者。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但是如果多媒体使用不当,学生就有可能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学生可能会被声音、图像等吸引,将注意力放在形式上,而不能对课件中包含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第三,教学停留在形式上。教师并没有掌握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方法,将多媒体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而不能针对重难点展开创新设计,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学生无法明确重难点以及学习目标,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不强,难以辅助提升教学效果[2]。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途径
(一)科学设计课件的形式
教师要认识到多媒体手段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其设计的重点应当放在内容而不是形式上。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多媒体形式,如在抗日战争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剧或纪录片,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内容上。课件形式的设计既要新颖,又不能过于花哨,要具有机动性与丰富性,保证形式可以与教学目标有效结合到一起。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获得深刻丰富的认知,教师需利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同时又不能滥用多媒体。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网络上寻找优质的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丰富,具有吸引力。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重难点,不能将所有知识都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一定要有侧重,其中,简单易懂、重要性较低的知识可以直接通过板书或口头讲述的方法简单介绍给学生;理解难度大的知识才需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同时要通过提问等方式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对知识展开探究与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课堂上获得收获,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慎重引入多媒体,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结合,使课堂教学具有起伏感,避免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同时在课堂上,多媒体的使用次数不宜过多,1到2次即可,且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尽量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才能够推动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提升,让多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3]。
三、结语
教学改革推动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然而由于缺少多媒体教学经验,教师很有可能进入教学误区当中,致使计算机占据课堂主导,而学生成为课堂的旁观者,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多媒体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应当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辩证看待多媒体,科学设计课件形式、优化教学内容,并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欧阳彩东.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03):132.
[2]常俊龙.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优势和误区[J].电子制作,20xx,(13):187.
[3]王月芳.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吉林教育,20xx,(1S):68.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7
摘要: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初中教育注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初中历史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其教学内容的呈现能够为初中学生提供了解中华历史文明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进行探究,分析人文精神塑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促进意义,并分析目前初中历史的人文教育现状,并提出有效的人文精神塑造教学方案,旨在促进初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进而提升初中历史的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
初中历史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并能够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社会价值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阅历,在以历史学科为基础的人文精神塑造之中,形成对中华文明的理性思考,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
一、人文精神塑造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促进意义
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不仅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相对全面的普及,同时对世界历史知识内容也有所涉及,学生能够在全面的认知下,对历史进行客观解读,这些自我意识的表现,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人生观念和社会价值理念,这些内容都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塑造能够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教育目标,将历史教育不仅限于对历史事件、时间和人物的记忆及历史习题的完成上,拓展了初中历史的教育意义,教师能够在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引导之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完成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摒弃了单纯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放下权威的教学身份,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之间对于教学问题能够民主平等地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目前初中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现状
(一)学校进行历史课程教育的功能性认识存在偏差
初中历史教育课程需要根据其自身政治性、民族性以及伦理性的特点,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文化的精髓通过教学的形式进行传承,但是面对巨大的升学考试压力,很多学校和教师似乎已经忘记了历史学科教学本质性的教学目标,逐渐使历史教育呈现出功利色彩。这种教学目的的偏差,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有没有对知识点全面记忆,能不能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忽视了其中对人文意识的培养,没有将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初中历史教师缺乏人文精神素质
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压力也很大,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的价值观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历史教师也是公众中的一员,自然也难以免俗,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升学率、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学经济价值中,而忽视了对自身素质的提升。历史课程也是系统性较强的科目之一,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具有无穷的挖掘价值,教师缺乏对历史学科学习和研究的专注力,自然难以实现自身人文精神素质的提升。还有些教师自身知识水平偏差,特别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历史学科的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对该学科的教师资源配备远低于语文、数学等科目,这也是制约初中生人文精神塑造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教学内容缺乏对人文精神培养的安排
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内容基本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安排进行规划,而教学大纲的制订也基本都是按照应试教育理念而设定的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则相对较少,学生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无法有效地对其中具备的人文精神进行感悟和学习,自然难以实现人文精神塑造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塑造的可行性方案
(一)转变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理念,体现历史教学内容的人文性
若要实现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改变学校和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的教育宗旨,摒弃应试教育的束缚,体现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性,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历史学科本身具备的文化趣味性。比如:教师在进行“宋元文化”的教学时,宋徽宗统治时期宋朝灭亡,当朝皇帝没有发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体统治的作用,任何朝代的灭亡都是由于自身朝政的没落以及另一个国家的兴起而造成的,宋徽宗虽然在政绩上毫无建树,导致宋朝的衰败,但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是值得深思的,教师在进行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将宋徽宗在绘画、书法以及诗词方面的造诣进行阐述,在其对文化和艺术的痴爱之下,也推出了相关的政策促进了民间文化的发展,宋词和宋瓷对现代社会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清明上河图》不仅反映了当朝文化的造诣,同时也映射了当时动荡的社会以及不安的朝政。历史本身就是辩证的,教师将这些具有辩证性却充满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能够使学生对宋朝历史有独到的见解,提升自身的文化认知和人文素质,能够促进其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人文思想
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要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能够体会到知识点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实现人文教学,促进学生人文意识的提升。比如:教师在进行有关近代史的教学内容时,中国的近代史本身就是血泪史,中华民族的热血青年为了改变当时的历史现状,而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正是由于这些运动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现代前进、向文明前进,教师不仅要向学生阐述发生这些历史事件的时期、人物以及事件所产生的影响,更要向学生阐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将其中表现的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向学生进行解读,不仅仅是一次运动,更是无数的革命志士为了挽救祖国的生命而做出的流血和牺牲。即使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个学生、每一名公民都应该具备的,教师要通过教学过程,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影响学生的人文思维意识发展。
(三)拓展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人文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有对于世界文化的教学内容安排,对于没有直接接触过另一种社会和背景的学生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是存在距离感的,教师可以拓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对世界历史有真实的感知,在教学过程中弘扬文化共荣的人文精神。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准备阶段,搜索有关世界历史文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向学生展示《英雄交响曲》的魅力,向学生展示托尔斯泰作品的有关电影情节,向学生展示凡高对艺术的执着,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化和艺术其实在有些角度而言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因为文化和艺术的美好,这些美好的作品得以产生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
教学改革的推行深化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和自主探索知识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人文精神的存在,促进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塑造。比如:教师在进行有关改革开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让学生能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改革开放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国因为改革开放而发生的变化,在课堂教学时间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直观深入的理解,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内在的不断探究、敢于创新的奋进精神,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之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塑造。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教书育人,初中历史教育课程不仅需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对历史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教师要重视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利用多样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迎合新教育形势下对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要求,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峰.人文价值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J].成才之路,20xx(17):19.
[2]李高原.初中历史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J].未来英才,20xx(10):205.
[3]李扬儒.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xx(34):20-21.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8
一、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必然性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不断强调提高教师的素质,建立教师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的体系,相关部门要求教师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与进步,实现教学实践,努力使得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基本在于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身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使行为符合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教师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发展的需要。历史老师要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吸取新的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因此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必然,并不是偶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1.教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首先就应该进行教的反思。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反思。在教学准备工作方面,教师应该保证历史教学内容的充实,借助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媒体来丰富教材。并且还应该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其中的奥妙。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恰当,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结合学生的反应情况,如果遇到不合适的环节,要适时地做出调整。在教学后,教师依然要进行反思,找出前一堂课中的优点与不足,扬长避短,来不断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2.学的反思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学的反思。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是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在教的方面进行努力,还应该在学的方面进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种途径,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的进步。第一,对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因为学习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端正态度,必然会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才会明白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现在很多学生依然喜欢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其学习效率并不高。老师应该督促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反思,学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果。第三,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初中历史的学习应该尝试多元化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能够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教与学的`反思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反思性教育,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在我国现阶段,初中历史反思性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对教的反思与学的反思之外,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双向反思,从而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配合程度。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新的指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应该在学生反馈方面进行努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开展积极、广泛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补救,使得初中历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避免对学生采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反思性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落实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获取知识,同时让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学鸿.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2]白桦.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7).
[3]杭华.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xx,(6).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9
教师优秀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国大部分的农村中学也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对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图片,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原始的农耕工具,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动画,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在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学会如何制作现代化的教学方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制作一些动画,例如,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借助Flash来制作动画。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来制作教学方案,历史老师可以借助Flash来制作丝绸之路的动画,从而更好地展现丝绸之路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加强自己的多媒体技能,从而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视频,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视频,因为在农村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电脑,都可以自由地上网收集一些教学视频来观看,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就要播放一些视频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南京!南京!》来让学生更加直接深刻地认识抗日战争。所以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
故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应该掌握相应的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从而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郭可景。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适应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1):126-127.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0
一、故事化教学策略在历史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致方向和内容,向学生普及相关的历史常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既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的优点,同时又缺乏相应的集中力和抽象性思维能力,因此运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大体上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的流程,同时历史教材中还穿插了不少历史图片和相关历史故事,比如说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具有典型的故事化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传授时,很容易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解,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使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选取故事真实性原则。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题材时,首先要遵循故事真实性的原则,我国历史发展悠久,许多历史史实在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逐渐流,因此教师在选择相关的教学案例时,要通过反复的资料查询和对比,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可信度、真实度最高的故事进行传授;其次是要有针对性,选择与初中课本教材紧密相连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最后故事的选择还需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思维角度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
(二)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中,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坚持故事多样性原则。一方面坚持故事多样性的原则需要注重故事题材选择的多样性,我国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教师在进行同一主题讲解时,要选择不同的题材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不同朝代、时期的文化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尊重文化间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历史观是初中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教师在运用故事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具备良好的讲故事能力,能够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和肢体动作,将历史故事生动的讲述给学生,进而牢牢的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历史故事内容,并能够对历史故事展开情节上的`细节处理,使之更加贴近历史教材的知识内容。
(二)合理安排分配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时间一般是45分钟,要在45分钟内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历史知识要点,这就要就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在适当的时机插入历史故事,以此推进课堂教学的开展。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我国四大发明时,可以适当的插入一些短小生动的小故事,比如说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火药与炼丹术的关系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三)开展历史故事情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要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故事化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让学生进行故事搜集和角色扮演,开展小型的课堂情景模式,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比如说在进行各朝代官职机构讲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朝代进行讲解和扮演。
综上所述,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要合理的进行历史故事的选材,通过形象生动的叙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用历史发展眼光看待事物变化的意识,进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拉巴曲吉.历史教学故事化———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J].才智.20xx(19)
[2]赵士祥.神入历史与理解力培养的教学研究———以历史故事的教学价值为例[J].历史教学(中学版).20xx(06)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1
摘要: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也要注意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以及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有很多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极为严肃的学科,不应当将史实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认为这种方式会扭曲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故事之所以到现代社会依然广为流传,所依靠的正是该历史事件引人入胜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真实事件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
一、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历史故事来呈现历史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故事通过文字以及话语的形式在人们之间传播,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会使人有较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同时优秀的历史故事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历史故事来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可以增强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更加全神贯注。在生动的历史故事的聆听之中就能够实现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提高[1]。
(二)历史故事能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正是思维活跃的年龄,比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鲜事物,如果历史教学过于单板,就会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而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则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2]。通过历史故事来讲述真实历史事件,可以增加历史事件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二、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将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历史故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做好备课的相关工作,要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教材内容来选取与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所选取的历史故事一定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要有深刻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述新文化运动时,引入陈独秀在东京留学,强行剪去留学监督姚煜的辫子的故事。教师顺势引导,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为之终生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故事的引入,紧扣陈独秀除旧布新,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拯救国民灵魂的主题,针对性强,又能加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教师应避免在历史故事的叙述过程当中扭曲真实历史或进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聆听过后拥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对于历史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结合和思考[3]。比如在学习《走向全盛的唐朝》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对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无字碑和治国策略等向学生进行讲述,在故事的讲述过程当中要遵循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原则。而对于与之相关的电视剧的内容可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电视剧当中与历史事实相悖或者虚构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真实的历史故事与电视剧虚构内容的不同之处。
三、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一)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的应用
将历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和举止以及性格特征来开展事件。在课堂上对这类纪传体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时,重视的是人物的性格与特色,而不只是这个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对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对事情的意义有所认识。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课,可选用史书中的一段故事:汉武帝刘彻16岁即位后,经常带领一批随从,四处游玩,践踏田里的庄稼,捕食民间的鸡狗,官府的人看到他们的身份证明(乘舆物),当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们到一家人要水喝,这位主人怀疑来的都是坏人,唤来不少人,要把这批家伙抓起来。主人的妻子看到领头的青年(刘彻),气宇轩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将唤来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这伙年轻的客人。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汉武帝的性格和禀赋清楚呈现,了解他刚强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为理解他的治国政策打下基础。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应注重故事细节描述,在将这类历史故事应用到教学中时,要对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细节和相关过程进行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的应用
按照历史事实与故事的关系这个标准对历史故事进行划分,可以将历史故事划分为三类: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对于真实发生过的史实性故事,来源一般都有史书记载,因此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事件都可以根据史实资料进行查证,比如荆轲刺秦王,因此在向学生讲述时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文学作品中和历史有关的故事有很多:成语故事,如“夜郎自大“”问鼎中原”等;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但在具体情节上和历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时,如对曹操的评价,不要被文学作品误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历史的真实。传说故事大都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如远古的传说有禅让的故事、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状态,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历史。而孟姜女哭长城这类故事大多以虚构为主,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述这类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它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将历史故事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历史知识,让学生形成更丰富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来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xx.
[2]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xx.
[3]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10):220.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2
最新通过的初中历史新课标(20xx年版)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现状却是历史学科日益被弱化,在农村学校,这种现象更突出。现就结合教学实践,就这些困难及其形成原因、解决对策进行分析,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困境及其形成原因
1.学生因素
农村学生在上初中之前几乎都未曾专门接触过历史知识,很多学生都是把历史当成一门“副科”来学的。因此,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甚至不做作业、不看书、不记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情况非常普遍。学生的历史知识面过窄,除了课堂之外,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都是从所谓的“历史穿越剧”中获得的,这更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2.教师因素
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高屋建瓴”,一开始就以中考甚至高考的标准来组织教学,使教学设计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再加上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致使初一的新生刚开始接触历史课便感觉困难重重,甚至有些学生会“知难而退”。
3.学校因素
学校层面也存在不重视历史课的问题。历史课基本都安排在下午,时常被学校的各种活动占用;有些老师甚至在历史课上叫走学生去完成落下的“主科”作业,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历史课是副科的思想”。
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很多地区的中考中,包括历史在内的“小四门”所占的分值很少,有些地区甚至不考历史。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多数家长反对孩子在这门课上花太多的时间,加之地处农村,条件所限,孩子们普遍缺乏从课堂以外获取知识的意识。
二、对策
1.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历史学研究成果在不断更新,教师应时常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最新成果。例如,在人教版20xx年七年级新教材中,对秦始皇统治的特点用了“急于求成”这样的观点;“民族融合”也改为“民族交融”;司南由“战国发明”,改为“汉代发明”;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的时间,由“唐代”改为“宋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自己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更应该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负担。
2.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但很多教师依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满堂灌,课后布置大量作业,致使学生的厌学和畏学心理不断加重。
3.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讲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上的今天”,以此引导学生在课后查阅历史资料,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结合历史事件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例如: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活动,历史名人诞辰周年纪念等。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又有利于提升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3)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历史纪录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
4.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向教育主管部门建言献策
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学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历史教师绝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除了要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还要多与家长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不只在于中考考多少分,更在于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通过有效途径向主管部门建议,中考中适当增加历史学科的比重,以中考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家长、社会重视历史等所谓的“副科”。初中历史教学所处的困境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要解决这些困难,还需要各方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3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在历史课堂和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和谐现象,教师为了更好地处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中的问题,进行慎重思考。教师以自身、学生、教材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优化升级,把信息技术的辅助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的有效整合,从而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信息技术;整合;理性思考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诸多不合理现象,比如历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运用时形式单一,课堂效果不明显;过度注重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忽略对教材的挖掘;依赖信息技术引领,师生、生生互动环节较少等等,教师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重新开始定位、思考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真正为历史课堂增添活力,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确保信息技术灵活运用
现在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会熟练操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课堂展示丰富的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媒体信息,帮助完成教学任务。这些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同样重要,一线历史教师要多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多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学习、反思,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教师的操作水平才能提升,才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之间的关系,确保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的追忆》探究活动课时,对于此课的学习,教师需要呈现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大量图片,这就需要教师会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会设计PPT,知道PPT设计技巧。在展示“丝绸之路”沿途的风景时,教师要会选取视频,会对视频进行截取加工,选出最适合的呈现内容,凸显教材知识。还有对于“丝绸之路”的路线,教师更应该下功夫,除了网上现成的历史地图,还有必要深加工,比如在地图上标注关键地点,利用动态标志展现“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这些信息能够显示的前提,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只有教师信息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达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完美配合。
二、启动教材支撑作用,提升信息技术针对程度
信息技术只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历史教材才是课堂教学的导向。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时,只顾课堂教学的热闹,忘记课堂教学的目标,这容易使一堂课学生感官受到多次冲击,海量信息交替出现,其实课堂教学没有多少内涵。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针对性。如在课堂进行《唐诗中的社会风尚》探究活动课时,教材要求是让学生通过相关唐诗感受盛唐气象和唐朝时社会生活。一般情况下对这一课的讲授,教师利用多媒体时多呈现诗歌、诗人、历史故事等感性资料,信息量大,虽然学生感知到诗歌的魅力,但针对性不强。学生只能对唐朝诗人和诗歌有大致了解,但是对唐诗中的社会风尚体会不深,达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以教材为支撑,认真搜集唐诗,进行分类,按唐初、盛唐、唐末三个阶段,展示自然风光、社会气象、人文情怀等专题。这样课堂教学才更具针对性,学生才能轻松从形象资料中,获得深刻认知。这节课,教师转变观念,以教材为依托结合信息技术直观性强的特点,学生积极介入课堂学习,这样课堂针对性强,历史课堂效果才更显著。
三、深化课堂互动指数,体现信息技术实用品质
信息技术最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在课堂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把历史材料直观化、形象化,这容易导致教师通过多媒体直接指导学生思考,得出教学结论。教师没有机会参与教学,生生之间交流太少,思维缺少碰撞,不能获得满意互动效果。如在学习《科技成就与书法艺术》时,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对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有一个整体认知,教师就简单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功能,让学生欣赏这些成就。这导致学生一堂课都在观看,没有深化、交流的机会,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出来。教师重新调整教学方式,在用多媒体投放科技和艺术成就时,给学生留出交流时间,让学生与教师和同伴谈谈这些成就的体会。比如在展示王羲之的楷书和行书作品时,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感受,让学生交流一下对这些书法作品的初步认知,尤其有过书法练习学生发表见解更多,课堂互动氛围高涨。教师使用多媒体协助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探究、互动,学生在互动中,思想得到快速启动,为历史教学带来重要成长力量。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历史课堂,可以给历史教学带来许多便利。但任何手段的使用,都需要从课堂和学生情况出发,理性思考、反复整合,在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实现师生的共赢。这样才能促使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的整合,不断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西坡。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广西教育,20xx(10)。
[2]沈斌。例谈信息化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J]。中学教学参考,20xx(03)。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4
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知史”方能“知兴替”。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不仅是课标对初中生提出的要求,更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祖国的兴旺和发达对未来祖国接班人提出的要求。对初中生进行历史教学,教师需要在课改的辅助和学生的特点相结合的探索之中,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概述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的个体普遍存在叛逆、个性等特征。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接话茬展示自我、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疑等现象,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果。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工作,利用学生主观所认可的方式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现行的新课程改革是初中历史的教学背景,新课改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成效提供了诸多助力,如合理的教学目标性、广泛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完善的教学设备等等。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效率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新课改的助力来展开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在良好的背景、有效的教学中不断成长。
二、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行为主义教育学派的学者多对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予以关注,他们认为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其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观念行为主义者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行为进行环境因素的分析,以期能够通过实践探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师若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有效性,可以在自身教学工作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在环境的潜在影响下提高自身的学习成效。例如,在对“秦统一六国”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领土动态变化,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领土动态变化视频中感受秦国大一统这项事业的宏伟性,在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在认知和情感均有所提升的同时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获得长足的发展,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二)利用高效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推动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自身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无限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这种无限的发展就在于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此使学生获得长足的进步。历史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之中,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来推动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发展,并使学生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利用问题串教学来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使学生在自主的思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水平。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对有效教学方式的实践,历史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探索能够推动高效课堂构建进程的有效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之中不断提高、不断成长。(三)利用课余时间的丰富活动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青春期的学生大多希望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示自身的优点与特长,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赞美,据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之中,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学生在学完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后,我们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个百家争鸣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所感兴趣的学派自由结组,利用课后时间搜集大量的相关材料,在百家争鸣时根据“本派”观点与其他学派进行讨论;再例如我们在讲完活字印刷术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印刷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小刀对橡皮泥进行雕刻,再利用刻好的橡皮泥进行“印刷”,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对古人的智慧结晶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更高程度的掌握,还能够使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综上所述,历史的学习对于塑造学生的完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常因自身的发展特点而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有所受限,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工作建立在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效率,进而推动历史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东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xx(s2).
[2]钱斌.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能力:浅谈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途径[J]成功(教育版),20xx(9):21-22.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15
1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
1.1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故事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传承记忆的手段。通过故事的口头传播,人们也在同时传递着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一作用与历史记录是一致的。但与历史相比,故事更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并且在生动性上和趣味性上更胜于历史,因此在教学效果上也更好,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故事性的教学方式符合了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于故事的记忆能力较强,因此通过故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一些抽象性的概念进行记忆。根据调查显示,初中生也更喜欢教师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授课,因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讲故事能使抽象变为具体、把复杂变为清晰
故事主要是叙述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对于细节有着更为生动的描述。在历史课堂上通过讲历史故事的方式能够将许多难以记忆的时间、地点等内容转换为故事中的细节,并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的记忆。在教师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1.3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人类对难以追溯的历史采用的就是神话故事的解读方式,从中可以看出,故事是人们长期以来惯用的记录方式。许多历史故事中不仅包括了事件发生的过程,还包括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及总结的经验教训等。事实上,讲故事也是人们传承经验、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因此故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历史教学中,包含的内容涵盖了从人类文明起源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上都较强,而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因此许多教师在进行历史内容的授课时,在不知不觉中就使用了讲故事的方式。
2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了解,再选取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的辅助。在选取历史故事时,应当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真实性的要求可以保证故事的合理性和实际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能够进行更好的应用。历史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内容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此外,教师对历史故事的选择还应注重其针对性,对于历史故事必须经过慎重的筛选,最终保留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内容,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
3历史故事的分类
3.1按历史学研究的阶段分期分
我国当前采用的初中教学内容整体上是根据历史研究学中的阶段分期来划分的。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将我国的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等几个阶段。相应的,我国的初中历史故事也可以分为古代、近现代和近代等几个阶段。这种分类方式与世界其他国家采用的分类方式是一致的,因此是一种较为权威的分类方法。
3.2按故事的中心内容分
按照故事的中心内容来划分,历史故事主要可以分为人物为中心及事件为中心这两类。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称为“纪传体”,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则称为“纪事本末体”。这也是我国历史著作创作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中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是围绕事件人物的言谈举止来进行事件的展开。这类故事主要是使人们能够对特定的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展现了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思想状态。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则是着重于揭示历史事件的过程和细节,并且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些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场景有更好的掌握,并且形成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3.3按故事与史实的关系分
将历史故事按照故事与史实关系分可以分为史实性故事、传说性故事和虚拟性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的通常都是实施性故事,但由于故事本身通常存在夸张和虚构的部分,因此对于一些细节的真实性无法得到确切的证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故事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但必须在保证整体合理性的前提下。史诗性故事通常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对于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都有相应的史实资料可查。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以对其叙述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学生能够对故事内容有更好的掌握。传说性故事大多是神话故事,对其真实性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因此只以口头传说的形式流传了下来。传说性故事通常来源于民间,并且其真实程度难以考证,但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许多传说正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事件作为基础,因此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在历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虚拟性故事的内容则以虚构为主,但会在事件背景或人物中借鉴一定的历史事实。这一类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在进行虚拟故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内容的删改,但必须保证内容的合理性,因此在删改过程中可以依据历史事实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说,虚拟性故事是在真实历史的框架下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4选取历史故事的主要原则
内容生动,激趣动情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保证其生动性。因此,在选择历史故事时应当选择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故事。由此可见,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中选取的历史故事必须主题明确,情节清晰,条理清楚。教师要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描绘景象更要眉目清楚。历史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时应当关注故事有没有鲜明的主题,故事内容是否围绕主题展开。
5结语
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是目前大多数初中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现状,也是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可以把历史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插入简短的历史故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较强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1-18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2-04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06-07
初中历史教学教学计划02-28
初中历史论文(通用7篇)12-28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08-10
初中历史个人教学反思03-15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反思04-09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