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险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险管理论文1
一、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
从法律上看,集团公司的从属企业拥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从属企业作为企业集团的一分子,其经济行为要服从企业集团整体利益的需要,要接受母公司对其管理理念、原则、方法的干预和管控。集团管控通常有以下三种管控模式:
1。战略管控型。母公司利用控股权支配从属公司重大决策和经营活动,追求资本增值和区分战略板块、业务板块的多元化发展。
2。财务管控型。母公司通过资本运营手段指导、监控从属公司,对从属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执行过程不过多关注,以实现财务目标为终极目的,以财务指标考核、控制为主要手段。
3。运营管控型。采用运营控制型管控模式的集团,对集团资源高度集中、企业经营活动的统一并优化。从战略规划到实施,从生产经营活动到业务管理,都要纳入集团管控范围。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运营管控型是最集权的管控模式,而财务管控型又是最分权的管控模式,而战略管控型则介于两者之间。随着集团管控管理模式的不断演变,有的集团又将战略管控进一步细化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二、组织架构和发展战略风险管理
1。集团公司组织架构管控。组织架构包括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部门机构设置。建立统一、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体系是实现集团有效管理的关键,在管理控制体系中起着“骨架”的作用。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通常存在以下潜在风险:治理结构形同虚设,企业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机制,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公司战略规划;内部职能部门设计不合理、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缺失、互相推脱、效率降低等问题。所以,集团公司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并确保其行之有效地运行。主要手段如下:一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内部管控是一个系统工程,设立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体系,要从内部控制角度考虑建立一套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体系。要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体系,制定完善的决策体系和议事规则,执行和监督职能相互分离、相互制衡。二是合理设置内部部门,分清职责。在部门内部运行过程中一经发现有存在职能重叠、缺失或运行低下的问题,要及时调整部门架构,通过制定公司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标准、部门职责说明、岗位说明书等手段,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做到各司其职、权责明确。
2。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管控。公司发展战略是指企业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对未来发展的定位和预测。集团公司要做到统一发展,必须要有共同的发展战略,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在共同的战略指引下制定经营计划,以确保集团整体战略的实现。通常情况下,集团公司在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负责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工作。战略委员会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趋势、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结合自身情况和资源,制定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董事会审议发展战略后提交股东会批准实施。
三、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是公司发展的命脉,因此,实行集团公司的集中管控必然要做到对财务的集中管控。随着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集团公司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和财务共享中心实现对集团内单位的财务集中管控。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统一的会计核算处理系统、财务报表合并系统、统一的现金管理平台、预算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体系等。著名的GE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通过与银行网银支付系统对接的现金管理平台,将子公司资金每日下班前定点上划,集中大量资金利用北美与欧洲的时差进行“隔夜”资金运作,资金运作是按小时甚至分钟计算的。这样,产生了不小的资金利用收益。近年来,大型集团公司纷纷采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进行财务管控。它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统一拿到总部进行,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作为一个财务管理平台,仅需设专人负责票据的收集、扫描及上传工作。这样做的优势:信息统一和集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升财务决策水平等。
四、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风险管理
作为集团公司的成员单位,子公司要做到合理运营、安全使用资金、准确进行会计核算,以确保集团公司整体运营的合理、资金的安全、合并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如果对子公司管控不到位,可能存在以下风险:子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重大损失;机构、职责分工设置不合理,造成效率低下或者舞弊的发生;会计信息不准确,导致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失真、决策失误甚至监管机构的处罚风险。集团公司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上述问题:一是选聘高管、委派董事和财务负责人,用股权管理、重要财务活动管控、考核和激励等办法实现人员管控。二是对子公司在业务层面进行如下控制:业务授权审批、盈利目标控制、制定经营计划和预算、投资等重大事项控制、负债融资控制、关联交易控制、财务报告控制、健全内控制度和内部审计控制等。
风险管理论文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强化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商业行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并促进我国商业的顺利改革。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依旧较多,主要是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有待于改进、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不足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隐患,对其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并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1.商业银行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能力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的内容,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全面提升商业银行对各项风险隐患的辨别和预防能力,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风险控制来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各项业务的拓展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金融不断融合的当前,风险因素一旦形成就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通过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保证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提升其整体的发展质量。
1.2 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数超过2500 多家,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很多商业银行为了拓展自身的规模而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使其整体的发展及竞争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稳扎稳打,不断优化和提升其自身的发展规模,使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对各项金融业务的严格管理,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竞争力。因此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其整体竞争力。
2.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
2.1 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有待于改进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牵扯到其各项业务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其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风险管理方法和措施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其各项方法和措施还停留在较低级的层面。一方面,很多银行的管理者将财务风险管理视为财务部门的专项工作,没有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在日常的工作中没有在管理方法和理念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商业银行业务不断拓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不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的经验,在管理方法和模式上与跨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其财务风险管理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其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2.2 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财务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具有专业人才的推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虽然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其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技能仍然有待于改进。其一,很多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其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其所掌握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相对落后,难以通过提升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来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未能有效发挥专业人才的推动作用。其二,由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外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没有有效流入到银行中,使其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升。
2.3 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商业银行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较大,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来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少有政策能够对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必要的支持和引导,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其只能从自身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到整个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需求,其所采取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和相关机制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危及自身的.发展,甚至会威胁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数量众多,其发展的情况不一,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3.强化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改进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对商业银行而言,要想提升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首先改进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一方面,要提升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的应用,并投入必要的资源进行各方面的创新,根据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对其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创新,降低财务风险管理的成本,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益。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要树立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眼光,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和措施,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需要,以此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3.2 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
其一,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到专业化人才对提升其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专业化人才的推动实现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及各方面发展奠定强大的人才储备,以此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其健康长期发展。其二,商业银行要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从外部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使其能够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始终保持优秀的人才团队建设,促使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专业化人才的保障。
3.3 完善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从商业银行及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角度出发,对其各项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并为商业银行的实际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指导,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其各项管理办法进行规定,避免商业银行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偏差,进而保证当前我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有效的细分,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关的引导机制,并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保证政府的各项管理办法能够在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强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措施,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4总结
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重要内容之一,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来看,其存在的各项问题都会危及其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要从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出发。应该从改进和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完善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以此强化其风险控制能力,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风险管理论文3
第一篇:电力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
一、工程招标原则
1.规范性原则。工程项目的招标工作,必须按照政府颁发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关人员与招标活动都不得违背法律规定。并且,在招标进行过程中,也需遵照法律要求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招标的每一环节,都必须有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而这些制度也需拥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功效,不能被任意更改,以确保工程招标工作的有序进行。
2.公开、公平性原则。工程项目涉及单位较多,其招标过程与招标结果直接影响到各方的利益。因此,在进行招标时,必须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及时公布招标信息、开标程序、中标结果等内容与操作流程,确保招标各环节的公开透明。同时,招标单位在投标者的对待上,应做到公平、公正,确保每位投标者能得到平等的待遇,维护投标市场的良好秩序。招标单位还应主动邀请社会公众参与对招标活动的监督,以避免非法交易行为的产生,共同维护投标的良性竞争环境。
3.一次性原则。招标与投标是一项具备较强权威性的活动,一旦确认便不能再进行改动。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一次秘密报价的机会,当招标与投标双方递交相关文件后,便无法进行投标内容的修改或撤回。
4.择优选取原则。从众多投标者中选择最佳合作对象,是招标单位进行招标活动的主要目的。因此,在招标过程中,往往通过择优选取的方式,选出最理想的投标者,在保证工程成本合理、质量较高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电力工程招标引进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电力工程招标的基本操作环节主要分为前期准备、招标过程、决标成交三个环节。其中,每一环节都存在相应的工作重心,所需应对的招标风险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作为电力工程项目,其招标过程与招标结果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造价以及质量。电力工程项目是否能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招标是否成功。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招标活动往往会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形成各种风险。并且,招标中存在的部分风险可能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被不断放大,最终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致使工期被延长,增加了工程造价成本,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电力工程招标活动中必须引入风险管理。
三、电力工程项目招标存在风险分析
1.招标程序风险。为确保工程项目招标结果的公平公正,前提是招标程序符合法律要求,具备较强的法律效力。在电力工程项目招标中,招标程序是否真正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其中一项主要风险。一旦招标程序中出现与法律相违背或不规范的地方,就会造成工程招标行为失去法律效力,中标结果无效,需要再次进行招标,既耗费了招标者与投标者的大量精力,又延长了工程招标的时间。同时,由于招标程序的不规范,致使投标者极易对中标结果产生争议,引发招标监管部门的介入调查,影响到招标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如果调查出的结果极为严重,可能还要承担一定的招标责任。总之,招标程序中存在的不规范以及不合法问题,都可能会阻碍招标工程的顺利开展,进而延误工程的开工时间,致使工程项目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而中标者为了不违反合同规定,过于强调工程实施的进度,而忽视了工程的质量,致使电力工程中形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工程合同风险。在投标结果公布后,中标者需要签订工程合同,即完成最终法律文件的签订。工程合同是电力工程建设中最主要依据,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但是,由于电力工程工期较长,延长了相应的合同履行期。并且,电力工程项目往往较为复杂,其合同涉及单位较多,造成最终合同签订与履行中,出现各种争议,引发各类风险,如合同条款问题造成的风险,电力工程本身存在的技术风险,承包商潜在的资信风险以及其他因素影响形成的风险等。
3.招标项目涉及投资预算风险。电力工程招标活动中,招标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控制的成效。电力工程招标涉及内容较多,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建立以及相关设备与材料的采购等,一旦招标不合理或使用方法不科学,未能有效控制标段价格,最后极有可能导致施工过程中的投资超出预算,增加项目投资风险。
四、电力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对策
1.规范招标程序。在电力工程项目招标中,针对招标程序存在的风险,应该结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在进行招标前,确保工程项目需要完成的各项审批工作落实到位,并且其建设资金已准备妥当,符合国家投标法律法规的标准。在电力工程的投标活动实施中,将政府及相关部门所颁发的法规政策作为实施准则,确保招标程序的规范、合法。对于其中存在的部分法律与招标操作规范的冲突问题,应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在维护投标与投标上方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进行妥善处理。
2.完善招标文件内容的编写。在电力工程项目招标中,招标文件对招标的结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招标文件内容设计与编排时,必须确保其内容能明确表达出招标的各项要求及招标的目的,尽可能避免内容中出现歧义或漏洞。其中,招标单位可邀请权威专家共同探讨招标文件内容的设计,并进行文件的详细审核,降低因招标文件问题而引发的投标纠纷,确保在招标工作中突显出公平公正原则。
3.提高招标工作人员整体业务素养。作为工程招标单位,为确保招标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加强对招标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业务水平。招标工作人员只有对招标项目有一个详细的认知,掌握项目的投资成本、质量、工期等相关信息,才能更好地配合项目投标活动的实施,保证项目招标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为,在招标过程中,还需确保项目投标工作人员拥有较强的`保密意识,规范自身行为,体现出招标工作的公正、严谨性。
4.加强招标监督管理工作。招标单位在招标活动中,拥有合法的自主选择权,能结合竞标者的相关信息,选择最佳投标者。在这个过程中,招标单位需要做到各项制度执行的公开透明化,加强对招标活动实施过程的监管,确保招标工作的规范、合理,降低相关监管部门介入的可能性,减少外界因素对招标活动造成的影响。在竞标过程中,投标者需要依靠自身优势与综合实力来争取中标机会,并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程项目的承包资质。另外,招标单位在进行投标风险管理时,需将竞标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整理,在遵循市场诚信经济要求的同时,便利自身的招标风险管理工作。
5.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于招标中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关招标单位应该坚决予以抵制,明确自身立场,对于摘招标中发现的工作人员违法犯罪行为,按照法律与相关制度规定,及时进行评判,做到违法必究。加强各部门在招标活动中的联系,落实责任,实现对招标活动的全方位控制,以减少电力工程项目招标的风险。
五、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招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存在风险较多。因此,相关单位必须重视对招标风险的管理,针对招标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及时进行识别,并结合风险的类别与特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此来提高工程招标风险管理效率,进而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工期、造价以及质量。
作者:曹玉红 单位:辽宁大唐国际锦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篇: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1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
CPRM3模型的范围包括建筑企业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所能覆盖的范围,分为过程级、项目级和企业级。过程级是指风险管理仅在项目的局部或某些环节进行,而在其余环节中基本上涉及不到风险管理工作,即风险管理仅涉及项目全过程中的某些环节;项目级是指在单个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也就是风险管理是在整个项目范围内进行的;而企业级是指从企业总体的角度来集成考虑各个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此级别的风险管理是企业同时施工的多个项目的集成或组合风险管理,是以企业的总体目标的最大实现程度为指导而进行的项目风险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更能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达到最佳的项目风险管理效果。水平维是对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能力成熟度所达到的水平所进行的划分,这里共分为5个水平级,分别为临时级(水平级1)、初始级(水平级2)、计划级(水平级3)、管理级(水平级4)和优化级(水平级5),各水平级由低到高呈梯级向前发展。成熟度水平的不同即表示准确识别和评价风险、主动地处理风险的能力不一样。每一水平级有其区别于其他水平级的显著特征,且有从该水平级向高一水平级提升的主要措施。随着建筑企业的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水平沿阶梯向前发展,建筑企业对项目风险的辨识会愈加准确,相应的风险缓解与应急措施也会愈加明确。
2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
只有准确地知道建筑企业当前的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水平,才能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成熟度提升策略,这就需要对建筑企业当前的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水平作出评价。
2.1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对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基本职能、要素和特征的分析,建立起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层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反映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的综合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二级指标层是影响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力要素,这里将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中的6个属性确定为构成这一级的要素,即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过程、风险分析工具与方法、项目管理数据信息与经验、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资源。三级指标层,即观测点,从建筑企业层面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层面两个角度对二级指标加以细分,以考察项目风险管理能力的细节信息,本研究中共设置了52个观测点。利用52个观测指标,编制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检查表,对以上的每个指标均分为5个等级,并对具体的建筑企业来判定其所对应的每个指标应属于哪一个等级,据此判断建筑企业的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等级。这里在对指标分级时,需要将各个指标的当前情况与该属性的各水平级所应达到的标准加以对比,从而确定出指标的等级,由此可以计算出各个属性的成熟度水平级,最终判断出建筑企业总体的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等级。
2.2风险管理成熟度的雷达图表示与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涉及指标和因素众多,为了对各因素的情况和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的总体情况有一直观显示,也为对比分析的便利,研究中采用雷达图方法进行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的评价与表示。采用雷达图法进行成熟度评价,首先需要按五个等级绘制雷达图,并计算出相应的雷达图的面积、重心等参数。限于篇幅,雷达图的绘制与参数计算过程这里不再赘述,可参阅有关文献。利用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雷达图可以实现以下分析工作:(1)分析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整体情况。通过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和重心,可以分析单个建筑企业的成熟度情况,面积大小体现了成熟度的强弱;重点与中心的距离大小体现了成熟度各指标的不均衡发展情况。同时,从各坐标轴上还直接体现了企业在相应的单个指标上的优劣。(2)横向比较。各建筑企业间的横向比较,通过对项目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多个维度的性能描述与比较,可以直观地区分出各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以及其各自的比较优势。建筑企业还可将行业平均水平及先进水平反映到坐标轴上,实现企业与行业的对比。(3)纵向比较。对同一建筑企业而言,将不同时期的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结果绘制到同一雷达图中,可以看出企业在评估期各维指标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出自身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据此制订下一阶段的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提升对策和工作重点。
3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运行机制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是基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流程而构建的一种分级提升的系统模型,为建筑企业提高其整体项目风险管理能力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和谐的发展平台。此模型的重要思想是:建筑企业对于项目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分阶段逐级发展、循环渐进的过程。通过这种按确定的顺序分阶段执行,可以为建筑企业系统地持续改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扫清障碍,使得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4结束语
以上针对我国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从提升项目风险管理能力出发,建立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CPRM3),构建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和基于雷达图的评价与表示方法,提出了分阶段、渐近式、逐级提升项目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和CPRM3模型运行机制需要指出的是,项目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涉及因素众多,而且各因素之间都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建筑企业在应用CPRM3模型提升项目风险管理能力时必须统筹考虑各个要素及其间的相关关系,才能制订出有效的提升和改进措施。另外,对CPRM3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还需要注意加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最佳实践的研究,以更有利于项目风险管理成熟度水平评价工作的进行,这也是本研究今后的一个工作重点。
作者:温国锋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第三篇: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1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常见问题
1.1 通信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
(1)技术风险:在项目安装中,鉴于设备属于高新产品,然而由于在高新设备的调测中缺乏经验,可能会造成进度拖后,增加成本,造成质量的不稳定。(2)管理风险: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执行力度的缺失,所以出现工期延长或一些安全事故。(3)资源风险:由于测试仪表数量有限,存在不能按时提供的风险;项目工作量大、工期长,造成人员长期出差,家庭原因造成人员离开施工现场:与厂家督导观念差异,无法合作。(4)质量风险:材料质量不好,工具、设备存在质量问题。(5)环境风险:施工地点有正在运行的设备。在通信运行安全方面存在风险;粉尘对设备的危害。(6)建设单位资信风险:建设单位的工程资金不到位。(7)外界环境风险:国家投资政策改变,银行利率调整等。
1.2风险的识别方法
风险的识别应列出所有与相关的重点控制,以风险来源和产生条件,应从的签定过程、施工过程中系统识别风险识别。其具体的方法包括:(1)问询法。问询法包括调查问卷法、面谈法、专题讨论法、德尔非法等。通过问讯法,可以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从多个方面分析履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分析风险的大小和降低风险的成本。(2)流程图法。流程图法主要是将项目从立项、招投标、施工、投产售后服务全过程,以流程图的形式绘制出来。这样可以保证管理的实施,从而细致分析风险问题,更好的规避风险的存在。(3)测试表法。测试表法是在查找管理的风险点和控制中,将各主要控制环节以测试表的形式进行测试,从而发现缺陷,并分析其隐蔽的危害,提出相应的措施。
2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对策
在通信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所以在通信工程项目中要加强管理,关注其中一些关键内容,设法防范和规避风险。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方法主要有:
2.1风险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风险,对建设单位和工程承包商都会造成损失。因此,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工程承包商,在企业内部都应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控制好中的关键控制点,并重视保险工作。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中,建设单位和工程承包商应对曾经的和潜在的供方进行评审,分析其履约情况和资信情况,确定合格供方,并建立合格供方档案库,供企业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参考。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健全监督机构,借助于监督机构,对执行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和跟踪,并提出防范措施。风险的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履行完毕后对项目的总结评估上,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事前防范和化解风险,要做到对工程管理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并建立责任追究制以减少企业的重大经济损失,促进企业管理者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和偿债意识。
2.2风险的处置对策
企业管理活动中充满了风险,只有积极的风险监控才能化解或缓解风险,并规避或消减风险损失在其过程中,通信工程项目应重点控制好关键控制点,在履行过程中,应重视担保和保险工作。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要轻易相信任何口头承诺和保证,少说多定是一个必须养成的工作习惯。
2.3重视担保和保险工作
为了转移企业在经营活动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当事人应考虑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履约担保、支付担保等,另外还应考虑货物运输险、财产险、责任险、建筑工程一切险等。
3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设计者和项目管理者,应在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之中,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加以改进,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规范通信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
作者:田仁德 单位:贵州通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风险管理论文4
【摘要】地铁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表现,它很好的避免了道路的拥挤,乘坐方便,行速快,是现如今逐渐普及的交通方式,地铁工程的施工非常困难而且有一定的风险,本文简要分析了地铁工程中隧道土建工程中容易遇见的各种风险,施工过程中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地铁工程;施工风险;控制风险措施
城市化的进度越来越快表明着我国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已经不是一个小问题,它严重的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地铁很好的避免了交通拥堵问题,它由于行速快、安全性高深受人们信任,成为如今上班出行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地铁将会成为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而城市的地铁工程要比一般工程复杂的多,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需要的专业性更强,且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同时地铁容易受到地域的影响,所以至今地铁并没有全面普及,地铁工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它及其容易发生事故,如今地铁的建设工程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控制好各种风险,保证地铁工程资金合理、质量合格,同时研究建设中遇见的风险,把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降到最低。
1土建施工常见的几种风险
地铁工程的很多风险是可以通过研究和方法来避免的,施工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改变,施工前要进行仔细研究和实地勘察,不同的地域对施工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施工位置土体情况、地底环境以及地区的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一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1.1塌方
工程坍塌不仅仅是地铁工程常见的风险,它存在于各种工程之中造成塌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地表环境的影响,由于自身土体的原因,土体不稳定,就会造成塌方的现象。第二,如果有水的渗入,就会使土体变得松软,土体自身的稳定性变差同时重量增加,就会引起塌方的现象,所以在工程开始时要注意地下水的存在以及大雨天气。第三,支护的时候强度和时机要达到标准,如果支护的时间没有选择好,土体自身释放的能力就达不到标准,这时候土体自身就会在接下来的工程中发生坍塌的现象,如果支护的强度达不到标准,在后期工程同样会引起塌方。第四,隧道的上方不能堆放重量过大的物体,汽车和修建地铁工程的材料都不能放到隧道上方附近,防止地铁工程未修建完善因为汽车启动或者重量超载而造成支护结构的损坏从而引起塌方。第五,施工的过程是非常容易出现意外的,如果施工时不小心或者操作不当造成管线的断裂,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施工的质量和施工时候的操作,很多时候塌方都是因为施工工作人员的不小心和操作不当。第六,一个工程最重要的就是质量问题,如果质量不达标是一定不能投入使用的,同样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前期一味的赶工从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那么在工程进行的时候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因为质量问题从而引起的塌方。
1.2涌水、涌砂现象
地质是复杂多变的,地下隧道会穿过多种地形,而穿越的多种砂层具有很强的'透水性,这时候涌水、涌砂的现象就特别容易发生,这种现象的发生就会使施工的难度加大,就容易发生施工风险。(1)涌水、涌砂现象的发生时,工作面的稳定性就会降低,工作面的稳定性发生变化,顶部和工作面就会发生坍塌。(2)当发生涌水、涌砂现象的时候,就会使水泥的黏性变差,就会导致建筑不稳定,同时支护材料也会出现流失的现象,支护材料质量变差。(3)地底都有较多的地下水,施工中隧道底部的水含量较高,施工中所用到的设施不断的移动会使底部土层的稳定性变差,土层泥泞过度,工程中的支护设施就会下沉错位,缺少了支护的保护,隧道工程的稳定性就会直接下降。
1.3地下管线的破坏
在地铁工程建设的时候,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常常会出现地下管线被破坏的情况,施工中发生地下管线破坏情况都会引起隧道工程的坍塌,除去人为因素来说,在隧道开掘的时候,受到外界降水的影响隧道内的顶部和工作面会发生渗水的影响,渗水量不断的增加积累,流水量会增大,砂土会随之流入隧道,当砂土流失过多就会出现空隙隧道上部的污水管就会出现断裂的情况,这时候大量的污水就会流入隧道,由于地表上部车辆等运动,会受到动荷载,这时候就有可能导致地层不稳定,地下管线就会遭到破坏。
2控制风险措施
如今隧道工程多采用新奥法施工,它是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的简称,它主要是将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组合在一起,来作为隧道的支护方法,它以岩体力学为理论基础,同时也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工程经验,通过了许多的实践和研究可行,是如今隧道工程在碎围岩地段修筑隧道所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至今为止,几乎所有重点地下工程都离不开新奥法。但是尽管如此,新奥法的施工并不是完全安全的,针对新奥法所产生的危险,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问题,在保证人员的安全之后,应该及时与工程的指挥中心以及监管部门取得联系,进行沟通之后再更改设计的方案,以达到避免风险的作用,必要的时候,设计师也必须到场参与工程,与施工人员保持密切的配合,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抢修。
2.1塌方风险的处理措施
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遵循十八字原则,要注意之前施工中得到的经验教训,遵循原则,控制好地表的沉降。在施工之前,一定要进行好勘探,先探后挖,要超前做好预报,挖之前一定要探明前方的土质和含水量,保证人员安全的同时为下一步工程的进展做好提前的计划和准备。初次衬砌和二次衬砌的时机和时间差要控制好,这样的话土体的自应能力才会充分释放,达到最佳,钢拱架在隧道工程中也十分重要,在工程准备时,一定要控制好钢拱架的强度,强度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而定,必要的时候要加粗钢拱架,保证达到施工的标准,不影响施工质量和人员安全。在施工的同时检查施工质量的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巡视小组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反应,这样就会发现一些工作人员没注意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危险的发生率。
2.2涌水、涌砂的风险控制
工程开始之前,就要做好应对措施,必要时刻可以采取冻结的方法继续施工,施工之前可以采用加固地层的方法来防止涌水涌砂造成压力过大造成坍塌,在工程开始之前也要准备好排水机器,一旦发生涌水涌砂现象,随时准备好强行排出。
2.3地下管线破坏的措施
在施工之前,要对底线管线做好充分的研究和实地调查,收集好他们的资料可以邀请管理部门进行配合,彻底勘察到此区域的相关地下管线的实际位置,做好相关的记录,在工程进行时有所参考,对于雨水排污管道,施工时要做好必要的保护措施,以减少管道的渗漏,而对于遇到了过大无法保护的管线,可以在施工之前将管线改移,以确保施工时候不会受到影响,同时施工的速度可以适当的减少,不要一味追求工期而忽略了安全方面,核心部分还是对工程的保护,加快隧道的挖掘和勘探以及支护的速度,及时的进行初次支护,更多的进行工程保护,同样应该设立巡查小组,监察和勘探工程,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反馈,加强工程的安全性。
3总结
地下隧道的工程量巨大,他需要把地下车站贯穿为交通路线布便城市,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也多,因此,着重有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细化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深化管理研究,既可以确保工程能够如期如质的完成,又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量。因此对隧道土建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吴宏建,刘宽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风险与保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2]苟敏.地铁区间隧道施工风险研究所[D].青岛理工大学,20xx.
风险管理论文5
网络信息的泄露会给用户造成有形或者无形的损失,因此,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可靠地运行意义重大。本文的核心目的,在于剖析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对策。
一、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和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两个方面。第一,在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方面,廖博艺介绍了网络安全威胁的相关情况,他认为计算机病毒是首要威胁,系统漏洞和恶意攻击是重要威胁。袁剑锋分析了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然威胁、身份鉴别威胁等。第二,在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方面,仝世君从用户、系统开发者、网络木马这三个主体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罗涛提出网络安全最薄弱的环节是人的漏洞,因此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总体上,已有研究多关注网络安全建设,但大多是定性介绍,泛泛而谈,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通过建立风险分析框架,基于流程来分析计算机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计算机网络运行的风险分析
计算机网络在运行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与问题,本文以风险管理流程的三个层面为框架,结合计算机网络的风险来源和风险处理要素,构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风险分析框架,并按照该框架提出对策意见。具体包括:风险来源分析,即从计算机网络运行的三个核心要素分析,包括操作系统、软件应用、数据信息;风险评估分析,即从资产损失、威胁行为两个方面分析可能的风险影响;风险处理分析,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应对两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
(1)风险来源分析。计算机网络面临的风险来源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操作系统方面存在的风险。目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主要是Windows、Linux等。由于操作系统的集中性,导致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是公开的,一些程序员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如制作病毒攻击。这是所有计算机都可能面临的风险。第二,在软件应用方面存在的风险。某些网络木马设计出一些带有病毒的软件来窃取用户的信息,如照片、通信信息等。第三,数据信息丢失的风险。例如应用软件不小心被卸载了,会直接导致用户数据的丢失。
(2)风险评估分析。风险评估是正确认识风险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对于计算机网络存在的风险的评估要素包括两个部分,即资产损失、威胁行为。首先,资产方面的评估不仅包括财产或货币资产,也包括无形的资产,比如当某个用户的信息被泄露了,可能造成该用户在名誉上的损失。其次,在威胁行为上的评估。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是流程性的、多方面的,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影响,用户层面的受影响的范围还较小,但若是平台后台或者数据库被影响了,则波及面更广、破坏性更大。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对策分析
(1)风险预防层面。用户、计算机系统设计者要结合风险隐患可能存在的三个方面进行预防。首先,在操作系统方面,操作系统设计公司和设计者们要不断更新完善。其次,在软件应用方面,用户要学会使用计算机内部的安全设置功能。例如用户可以在計算机内部存储运行设置方面进行操作,做一些安全隐私性的设置。再次,在数据信息方面,用户要及时保存原始数据,如上传云盘,避免电脑崩溃、软件运行错误等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2)风险应对层面。上述风险预防的措施主要是针对用户的,因为这些用户是使用计算机的主要对象,他们把预防工作做好了,会极大地减轻自身的风险损失。在风险应对方面,用户面临风险威胁时,比如支付信息被盗窃、个人隐私泄露等,用户首先要与应用软件的工作人员沟通,共同寻找降低损失的方案,其次要及时停止使用该软件,以免造成二次损失。在必要时候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对于平台而言,当平台被恶性攻击,如平台数据库被破坏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启动紧急预案,查明原因,追究破坏者的责任,降低平台的损失,创造一个公正、透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廖博艺.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xx(06).
2.袁剑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中国科技信息,20xx(15).
3.仝世君.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xx(10).
4.罗涛.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xx(04).(责任编辑:兰卡)
风险管理论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20xx年6月-20xx年6月期间在颐馨社区居住的100例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3-84岁,平均年龄(56.4±2.1)岁;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55.3±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按照20xx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进行检查证实为有高血压病史,且经生化检查排除其他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方法包括嘱患者注意休息,介绍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等健康教育;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系统的风险管理进行干预护理,具体风险管理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2.1风险管理培训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措施等培训,相关社区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要得到全面提高,"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牢记心中。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项目。由于社区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及抑郁等情绪,故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意义重大。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时沟通、交流,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向患者讲解发生疾病的原因及危害,并告知预防及治疗方法,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1.2.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累的临床资料,开展临床检查,分析社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及时处理好用错药、患者摔伤等风险问题,寻找控制风险发生的方法,确保患者的安全。
1.2.3风险管理的实施组织风险监控小组分析并预测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针对患者的主要风险点,进行风险点管理,处理好风险;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的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落实风险管理制度等。
1.3评价指标及标准
(1)患者满意程度:患者接受的护理关怀,比如护理人员耐心地倾听病人倾诉、护理人员管理医疗设备、患者能得到护士的建议、遇到的问题解决情况、患者的恢复情况等进行评定,并分别以相应的分数,标注病人对各个项目的满意程度,最后进行综合评定,分数越高,满意度也越高。评分标准为:5=非常满意;4=满意;3=不清楚;2=不满意;1=非常不满意。
(2)护理投诉事件:统计任何原因所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满程度,并投诉至负责人处等的事件。
(3)风险事件:统计在社区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患者用错药、患者摔伤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
对患者的评定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评分较高,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投诉及风险事件比较
观察组患者有3例投诉,少于对照组的10例;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0%,少于对照组的12.0%;两组患者投诉事件及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护理是指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服务。社区护理人员要具备人际交往、综合护理、解决问题、自我防护等能力,社区护理是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以健康为中心,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社区护理人员根据不同健康层次的人群提供相应服务,一般情况下是独立工作的,应鼓励家属的自主,帮助个体寻找社区资源,达到自我照顾的目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系统的风险管理进行干预护理,实施风险管理培训、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办法、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等可以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护理服务。社区中涉及到的患者较多,患病程度不同,护理人员有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的实践技能对于患者的病情缓解非常必要。本研究发现,通过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法律意识等,护理风险的相关管理放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投诉率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让患者对护理质量更加满意。
风险管理论文7
摘要: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起步较晚,自20xx年颁布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开始,以及“稽查风波”的出现,企业以及税务机关、税务师事务所等逐渐重视税收风险管理。本文对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阐述,发现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又对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基于中介机构对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的辅助作用进行了透视,体现了中介机构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以期取得更上一层楼的成效。
关键词:中介机构;税收风险;问题;措施
目前,税收改革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企业与税务机关、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税收风险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决策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术界对其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有很大的实践价值。
一、我国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初见成效
企业规模逐渐趋向大型化,随之而来的税收环境更加复杂化,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税务风险难题。企业开始完善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政府税务机关也助力企业提高改革的步伐,与此同时,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也在不断的努力,以期为企业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使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锦上添花。目前,我国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有法可依
国税总局颁布的《指引》使得企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具体地提出企业在税收风险管理上的制度要求,强调企业必须将税收风险作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并且构建了从原则、岗位分工、组织机构等到监督管理机制的一个完整框架。相关的税务部门也据此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应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体办法。企业在双重制度下,寻求企业、政府、机关等的协调一致,参考《指引》与具体办法,努力建立一套完善的税务风险防范制度。同时,《税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指导意见》也对中介机构辅助企业进行税收风险管理提出了希望。要求注册税务师在接受委托后,首先确认须重点关注的领域,在整个业务进程中始终保持对重大风险的关注度。通过对有关风险项目划分等级和标准,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不仅提高税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与声誉,而且可以有效地为企业防范税收风险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初见模型
不少企业在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上已经取得了见效,其按照《指引》和相关办法,建立了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的税收管理制度以及配套具体措施。比方说,中国电信甚至对凡是涉及纳税的环节都通过内部控制进行严格防范;中国银行建立了定期进行税务报告的制度;中国人寿保险更是将税务风险的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足见其对税收风险的重视。
二、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疑难杂症”
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效地规避了企业的税收风险,对于企业整体价值的提高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看到希望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因为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一)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指引》作为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第一个重要文件,勾勒了比较完整的关于税收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将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正式提上日程。然而,也在现实的考验下暴露了大量问题。一是约束力不足。作为部门规范性文件,直指对象是各税务部门,要求其加大宣传力度,并辅助企业进行参考实施,即对企业产生间接作用,而非强制性的规定。结果可能导致企业并不愿意配合税务机关进行自身税收风险管理探索,从而影响整个行业乃至我国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进程。二是针对的对象含糊不清。《指引》主要从税务机构的利益角度出发,重点针对大企业来保证税收收入,对于中小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鲜少提及,缺乏指导意见。三是,内容过于抽象,《指引》虽然构建了整体框架,但是由于各行业的规模、类型、组织机构等有所不同,因此,缺乏更具体的、分门别类的实施方案。
(二)税收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虽然,部分企业以及税务机关已经为税收风险管理打开了大门,但是,对于整个国家、社会而言,仍有一定数目的企业风险意识淡薄,在门前犹豫不决,加之对纳税降低企业价值的不满,更加剧了部分企业对税收风险管理的抵触。表现在:高级管理人员的不重视,主要是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相比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税收风险没有纳入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体系中,相应的税务风险防范部门没有建立,决策过程也未将其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典型的当属20xx年的“平安税务门”;过度规避税收风险,忽略了税收政策产生的潜在价值,良好的税收筹划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企业与中介机构缺乏合作
一方面,企业财务部门与中介机构的合作关系不和谐,另一方面,企业基于成本考虑,抵触中介机构的服务。大多数企业一般只在年度末接受中介机构的审计,日常经营过程中却很少与中介机构合作,导致中介机构只能在年末发现税收风险,并建议进行调整等,但是在经济事实都已形成后,税收法律上的性质也已基本确定,留给中介机构税务筹划的空间就非常小了,无法在日常经营中对企业进行引导,通常会给企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三、应对企业税收风险的“良计”
企业在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为企业扫除障碍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以下主要从中介机构的角度出发,辅助企业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制度。
(一)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
税务师事务所是连接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桥梁与纽带。中介机构一般具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对于税收相关的法律政策也比较熟悉,实践能力很强,对于税务风险管理通常形成独具特色并且专业的`防范机制,在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可以形成和谐的调节机制。中介机构对于连接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指引》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与完善作用。在《指引》的修订的过程中,中介机构可以凭借资深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的税务技能,建言献策,指出上述《指引》存在的问题,在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做好专业顾问,通过解决两者的疑难问题,不断提出有利于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建议,以期在我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税收风险防范制度。
(二)中介机构要“以身作则”
为了有效解决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加强宣传的同时,税务师事务所在为企业提供纳税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对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视,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的行为。
1.加强税收风险防范意识
中介机构要以身作则,加强税收风险风范意识,为企业提供保质保量的服务,同时也对企业起到警醒的作用,协助企业控制风险。
2.提高专业技能
中介机构要具备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强大的专业团队,才能保证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问题都能得到一一解决。在对企业进行审计等程序上,通过与治理层、管理层等的沟通,使其理解中介机构的管理程序,从而在今后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上有章可循。
3.提高代理服务质量
在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税务代理服务时,要保证代理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职业道德,可以通过招聘、考试、管理等广纳人才,同时也要通过后续培训、教育等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税务师事务所还可通过建立赔偿保险制度以及质量体系,降低代理风险,通过多重复核,提高执业质量,同时也可以通过采取符合税收法规的税收筹划,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及为企业提供一些辅助的税务顾问,满足企业的纳税服务的同时,又赢得良好的声誉。
(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介机构与企业之间应该建立透明、相互信任的良好合作关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复杂的税收问题,通常可以得到中介机构资深专家的帮助,因此,企业和中介机构还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中介机构与企业有共同的需求——专业人才,中介机构强大的人力资源可以帮助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企业相关财务人员,不仅提高实际税务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帮助其解读相关的税收法律,通过税收筹划挖掘企业更多的价值,将中介机构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综上所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税收风险管理任重而道远,中介机构在为企业提供纳税服务的同时,也在帮助企业不断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税务难题,中介机构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二者应该齐头并进,相互促进,企业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同时,中介机构实现优质的服务,以期取得更上一层楼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鹏.加强企业税务管理,防范和化解税务风险初探[J].财经界,20xx(12).
[2]盖地,张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风险识别与防控[J].财务与会计,20xx(16).
风险管理论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血液科自20xx年1月1日起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实施前1年(20xx年1月1日-12月31日)设为对照组,实施后1年(20xx年1月1日-12月31日)设为风险管理组;依据患者住院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选取200例患者。对照组200例患者中,男123例,女77例,年龄29~74岁,平均(52.63±7.34)岁;风险管理组200例患者中,男118例,女82例,年龄30~76岁,平均(52.88±7.3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风险管理方法
1.2.1提高护理人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相关处理条例,重视对于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严格执行。科室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患者护理记录,严查随意涂改现象。同时每周对科室上周发生护理风险及潜在问题进行总结,探讨预防措施,提出处理意见。
1.2.2积极制定护理风险预防方案积极完善日常护理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并依据血液科护理工作特点制订护理风险应急预案,主要包括输液反应、输血变态反应、化疗药物外渗、跌倒及医嘱处理错误等内容;护士长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并采用书面考试及口头提问进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独立处理护理风险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在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血液输注;严格执行输血前实验室检查,如乙肝五项、梅毒螺旋体及艾滋病抗体等;完善输血查对制度,密切注意输血反应有无,一旦发现立即执行救治预案。
1.2.3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短期及长期护理人员业务培训计划,重点加强岗前培训,低年资护理人员培训及晋升职称前专项培训等;护士长可通过晨会提问、讲座学习及护理查房等方式,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护理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机会。1.2.4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护患之间有效交流沟通,改善护患关系,预防护患矛盾及医疗纠纷。护理人员应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理念,处处为患者着想,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在进行护理操作之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操作目的、注意事项及潜在风险,以求取得完全配合。
1.3观察指标
(1)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拟《临床科室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于患者出院时发放,由专人回收整理;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90分判定为满意;
(2)记录输液反应、化疗药物外渗、跌倒、护患沟通障碍、医嘱处理错误及护理记录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择Epidata3.02和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风险管理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9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3.290,P=0.000)。
2.2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风险管理组的输液反应、化疗药物外渗、跌倒、护患沟通障碍、医嘱处理错误及护理记录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50%、0.50%、0.50%、1.00%、0.50%、0.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4.50%、6.00%、4.50%、4.00%、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液科患者住院时间长,治疗方式复杂且难度大,心理和生理负担严重,易诱发对护理工作不满。如何有效改善血液科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已成为近年来护理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是指将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预防贯穿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存在或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评价处理,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创造稳定安全的治疗环境。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护理人员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被动处理转变为积极预防,法律及护理风险防范意识明显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显著增强。护理人员积极查找护理流程中存在风险,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应对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规避护理差错及医疗纠纷。本次研究结果中,风险管理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9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3.298,P=0.000),提示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血液科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满意程度,改善护患关系。而风险管理组的输液反应、化疗药物外渗、跌倒、护患沟通障碍、医嘱处理错误及护理记录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50%、0.50%、0.50%、1.00%、0.50%、0.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4.50%、6.00%、4.50%、4.00%、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风险管理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和提高护理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用于血液科护理工作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风险管理论文9
摘要:20xx年金融危机后至今,欧美经济经历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之后的又一次经济大萧条,欧美市场作为我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地,遭受重创,目前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了缓慢的恢复增长期,国际贸易发展的环境也不同危机之前,我国外贸企业做好外贸结算的风险控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国际结算风险;结算风险
自20xx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又一次冲击。在各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
国际结算作为联结国际经济往来的桥梁与纽带,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复苏而又日渐活跃。但是后危机时代并未完全走出危机的阴影,外贸企业如不擅于合理利用结算工具,将可能面临后危机时代带来的更多的外贸风险。
l外贸企业常用国际结算方式及其风险
所谓国际结算方式是指国际间由于贸易或非贸易往来而发生的债权债务,采用一定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条件,使用一定的信用工具,进行货币收付的程序和方法。
1.1汇付结算方式下的风险
汇付(Remittance)又称为汇款,是付款人委托银行采用各种支付工具,将款项汇交收款人的支付方式。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可分为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两种。由于在国际市场上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全额预付货款结算方式很少使用,一些企业选择部分预付,部分按提单副本支付余额或者是货到对方后再付余额的做法。当贸易客户信用不佳时,对于后一种情况容易出现货款拖欠或坏账。
1.2托收结算方式下的风险
托收(Collection)是指出口人委托银行代收货款的支付方式,即由出口人开立以进口人为付款人的汇票,连同全套货运单据,向其所在地的银行提出申请,委托该银行通过它在进口人所在地的分行或代理行向进口人收款,款项收妥后再转给出口人。托收方式有两种,一种为D/P,即付款交单;另一种为D/A,即承兑交单。在采用托收方式时,对出口企业来说存在如下风险:第一,进口商可能破产、倒闭或丧失偿付能力;第二,货物发运后,货价下跌,进口商寻找借口拒绝付款;第三,进口商借口单据上所载货物的规格、包装、交货期等项内容不符合合同规定,要求减价,否则不予付款;第四,进口商未办妥货物进口许可手续,致使货物到达目的地时被禁止进口或被当地海关罚款、没收,使出口企业蒙受损失:第五,进口商没有外汇只能对代收行交付等值的进口国货币,导致出口企业的资金长期在进口国滞留而不能使用。
1.3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风险
信用证(LetterofCredit)是一种有条件的银行付款承诺,即银行根据买方(开证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或是主动向卖方(受益人)开出的,在一定金额内,在规定的期限里,凭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承诺。信用证结算方式根据付款时间可分为即期信用证和远期信用证。即期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出口商提交了符合信用证的全套单据后,开证行立即付款。远期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出口商提交了符合信用证的全套单据后,开证行承兑后,到期付款信用证结算方式与汇付和托收结算方式相比,由于银行的介入实现了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大大降低。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外贸企业可能遭遇的风险有:第一,“软条款”的风险情况很多。例如对信用证生效附条件的软条款设置,即在信用证中规定暂不生效条款,待条件成立时信用证方能生效;常见的有规定信用证的生效条件为进口商领到进口许可证或者货样由进口商确认等条件。第二,遭受欺诈的风险;常见的方式有:①进口商从一些资信不良的小银行开出信用证;在进出口实际业务中,不法进口商往往与一些信用较差的小银行勾结,故意开出内容叙述复杂、条款含糊不清的信用证,致使出口企业收汇困难或造成单据不符而被迫主动降价的结局。②进口商不按合同规定开立信用证;信用证是银行根据进口商的要求或指示开立的,信用证的条款应与合同条款一致,但在实际业务中,存在进口商操作疏忽或故意不依照合同开立信用证,从而使合同的执行发生困难或使出口企业违反合同规定,遭致额外损失。
2外贸企业国际结算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外贸出口企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在国际结算风险控制和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部分原因来自国际结算的复杂性,而主要原因来自外贸企业对国际结算风险管理缺乏研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国际结算风险规避方案。
2.1风险评估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各外贸出口企业都会对国际结算风险有一个自身的认识及防范手段,但仍有一些企业特别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没有客观地根据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产品特点建立起量化的风险管理制度。这些企业对国际结算风险的判定仅凭个人经验或感觉,无法准确地对某笔业务是否能做货到付款的'T/T、D/P托收还是信用证结算,出货金额多大以及远期付款的时间长短做出科学的决策。这样的风险管理状况无法对自身抗风险能力以及进口企业付款能力进行量化的评估,结果导致某些企业对国际结算风险管理过于放松,坏账率过高;另一些企业由于对国际结算风险管理过于谨慎,结果导致出口业务发展缓慢。
2.2不重视客户资信管理
我国出口企业大多采用低价竞争来扩大市场份额。一般把签订单视为经营成功的标志,而忽视了对贸易伙伴的信用调查和监控,从而导致了贸易欺诈案件不断发生,产生了大量的海外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并且这种情况正由沿海大城市及经济特区向内地省份、中小城市以及缺乏外贸经验的地区和公司转移。根据调查,目前海外拖欠货款中恶意欺诈已占欠款案的60。老客户是出口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和资信相对优质的客户群体,很多企业在资信调查时对客户信用进行一次调查评估后就认为一劳永逸,而不进行定期追踪,其结果往往是陷入信用危机后才有察觉。
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由于盲目信任老客户,没有及时掌握老客户的财务情况和融资情况,未能及时在老客户资金链发生危机的前期采取减少出货、及时催收应收账款等风险防范措施,导致风险迅速积累,越来越大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不太明显,而在诸如经济突然下滑的情况下,则会经常弄得出口商措手不及。
2.3轻视贸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在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过程中,一些企业不重视合同的签订。他们认为即使签订了外销合同,如果发生纠纷,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海外诉讼;即使诉讼成功也无法获得判决执行。因此签订合同没有成为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过程中精心处理的步骤。特别是在进口商不愿意签署正规合同的情况下,一些出口企业即使签订了合同订单,也可能在进口商所谓的强烈要求下,将保护公平贸易的条款,如质量检验及判定、仲裁或诉讼条款简化甚至删除,取而代之的是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进口商手中,显然有失公平的合同条款。信用证中出现的软条款已逐渐引起各出口企业的重视,但合同软条款却没有被高度重视及合理规避。
2.4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不足
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是在20世纪8O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初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家机构共同办理。截至1998年,在连续1O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出口总额中,大概只有1.1左右的贸易额投保了出口信用险,还有相当于我国出口总额98.9左右的出口贸易没有办理出口信用保险。目前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也仅占我国口企业的8左右,有的企业甚至还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险的存在。据统计,全球贸易额的12至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涵盖率在20%到3O之间或者更高。
3外贸企业国际结算风险规避措施
在如今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如何防范各种经济风险下所可能遭遇的国际结算风险是个重要的问题。外贸企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规避国际结算风险。
3.1构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所有的管理活动都蕴涵着风险管理,外贸企业在国际结算实际运作过程中应形成一个全面的、严格的管理系统。
借鉴国内外有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系统的外贸企业国际结算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应包括国际结算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国际结算的风险管理政策。国际结算的风险管理政策主要是要明示外贸企业从事国际结算风险管理的目的及策略、管理风险的一般要件及管理哲学体系,以提升员工风险意识及对执行风险管理的共识。企业必须先根据经营目标,考虑自身可以承受风险的程度决定本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并根据管理目标确定相关的控管原则,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
(2)制定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制度规则第一,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外贸出口企业应建立一整套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包括客户资信调查、客户资信档案、客户信用分析、客户资信评级制度;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客户信用申请制度;信用限额审核制度;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第二,制定风险监督控制制度。外贸企业应针对国际结算风险因素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风险监控体制。通过相关信息平台收集、整理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各国贸易政策、外汇管理、海关制度、国际金融市场动态等宏观信息。
从与客户交易磋商开始,到签订销售合同直到收回货款为止,都要加强国际结算风险管理。
3.2完善企业外部的国际结算管理体系(1)扶持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信用信息的市场是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建立信用体系的必由之路。我国应借鉴国外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经验,大力扶持发展包括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业,健全各类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推出制度。
(2)进一步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服务。政府应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国家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改变以往要求采用“统保”方式的做法,根据出口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承保做法,如可实行一票~保、单个客户或单个地区的保险;同时,多开办符合外贸企业多层次需要的出口信用保险新险种,降低保险费率。保险费偏高是出口信用保险不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3.3针对国际结算方式的风险规避措施(1)采用汇付、托收方式等商业信用结算方式的国际结算风险规避。采用汇付、托收方式等商业信用结算方式时,与出口信用保险、国际保理和福费廷贸易结算组合后,出口企业商机丧失成本要低于信用证方式。在坏账风险保障程度上,出口信用保险损失赔偿比例为:由政治风险造成损失的最高赔偿比例为9o%;由破产、无力偿付债务、拖欠等其它商业风险造成损失的最高赔偿比例为9O;由买方拒收货物所造成损失的最高赔偿比例为80%。国际保理和福费廷为全额保障。在实际使用的费用(可以理解为管理成本)方面,保理业务手续费包括保理商佣金、发票处理费和银行费用。相对而言,手续费加融资息之和从低到高的顺序为福费廷、保理和出口信用保险。
(2)采用银行信用结算方式下的国际结算风险管理。
对于一般常见的信用证风险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出日企业要根据出口合同认真审核信用证,一旦发现有与合同不符的条款或出目企业无法提供的单据条款或信用证软条款,应及时联系进口企业修改信用证。第二,国际结算制单员应加强国际贸易业务学习,熟练掌握相关国际惯例。缮制单据时确保单单一致、单证相符。
参考文献
[1]谷素华.国际结算方式发展趋势及其风险防范[阳.商业时代,20xx,(3):44-45.[2]周盟农.海外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成因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xx,(2):68.
风险管理论文10
近几年,互联网逐渐被应用于各行各业,银行业也为了拓展业务范围,适应时代的发展,设置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电子银行成为了人们消费支出的主要形式,而电子银行在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作用,降低电子银行的风险损失,对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行改进措施是电子银行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风险主要是指事物的未知性和损失性,一般情况下,风险是可以预测且客观存在的,因此,为了对风险进行预测,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出现了风险管理的研究。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系统性风险、合规风险等。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本着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三项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三项原则又是相互矛盾的,盈利越高,其流动性和安全性越低。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商业银行寻找到一套资产风险、负债风险的管理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方法是对风险进行控制,在造成实际损失之前将风险消除,以达到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第二种方法是针对风险已经发生,使用相应的金融工具对风险的结果进行补救,使风险损失尽快恢复。两种方法协调进行,实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控制和处理。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是避免风险、损失控制、风险转嫁和自留风险,采用避重就轻的投资原则和币种选择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回避。同时,采用风险准备策略、风险消缩策略、风险分散策略、风险补偿策略进行风险损失的控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实现银行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通过风险控制工具将风险的损失减少,还将运用风险财务工具对风险损失进行经济补偿,将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风险转嫁和风险自留的方式对金融风险进行积极的处理,实现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但是,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受到法律及征信体系的影响,在实际风险管理操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风险量化的能力较差,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整改。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其中包括第三方支付、P2P、余额宝、金融理财产品销售和信用评价等多种金融形式,它是一种信息量大、成本低、效率高的信息时代的金融模式。这种金融模式使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的支付,让支付更方便、快捷。同时,互联网还可以实现金融产品在网上进行交易,实现市场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传播速度快且信息处理成本低,全面的提升了互联网金融的工作效率。信息数据准确性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是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对交易平台的交易数据和信用评价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实现对平台上的商家进行较为准确的风险定位和管理。虽然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业务增加了一定的便利性,但是风险管理也相应增加了难度。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虚拟化使风险识别的复杂性增加,当前的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风险清单,将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清单形式进行逐一的列举,然后进行详尽的风险分析,进而实现风险识别。现阶段,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对银行风险进行计量,风险计量是风险管理的主要要求。我国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主要是对机构准入、市场准入、业务现场检查以及非现场检查等安全评估内容进行风险控制和监督,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险管理作用。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上看,除一些大型银行设有电子银行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其余的银行并没有设置具体的电子银行管理,使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出现多部门管理,限制了管理的效率。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上的主要限制之一,实现对电子银行的新技术风险管控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需要攻克的主要难关。互联网商业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比较,发现互联网商业银行的风险破坏力强、扩散迅速,银行在发现错误后不能及时纠正,由于电子银行的工作速度快,在发现问题后进行资金拦截不能及时拦截成功,增加银行的经济损失。而且,电子银行为了使业务办理迅速有效,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风险监管体系,增加了风险的交叉传染性,使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难度增加。
三、互联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
(一)法律层面的缺失
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相应的法律条例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缺少保障措施。如:电子交易纠纷、电子交易支付安全、电子客户隐私保护等相关问题都缺乏具体的法律条例进行立法保护,电子银行的交涉多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使相应的问题发生后,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因此,我国的法律在互联网金融上的监管还存在这多不足的地方,缺乏统一的管理效力。
(二)银行自身对互联网银行缺少风险管理机制
互联网商业银行模式是近几年新兴的银行模式,而银行在管理上并没有针对电子银行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仍然采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对电子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在方法和手段上不能有针对性的完成统一的管理目的`,使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尤为严重。
(三)电子银行风险防范技术弱
电子银行的开设都是依靠于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因此,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是对电子银行风险的重要防范措施。如:电子银行自身系统的漏洞,而导致电子银行的非法入侵不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非法攻击时电子银行不能及时应对抵御,没有一定的安全保障等问题,都使电子银行的风险性增加。
(四)客户信息泄露危险增大
电子银行的客户信息全部保存在计算机设备中,没有严谨的保护措施,容易造成客户信息泄露。同时,电子银行交易是有第三方参与的交易模式,增加了客户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不能对客户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出现了中介机构对客户信息进行贩卖、银行人员为了开展其他工作进行客户信息预留等很多的信息泄露方式,造成客户一定的损失。
(五)管理人员素质差
由于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属于衍生出来的新兴行业,没有十分适合的管理人员,银行原有的管理人员不能满足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他们的风险管理理念陈旧,不能对电子银行的风险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处理,因此,管理人员的素质低是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不能快速形成规模的主要原因。
四、互联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立法条例
电子银行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国家应该给予相应的支持,帮助电子银行稳定健康的发展。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根据我国电子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法律的建设,在合同法、税收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项法律进行电子交易的安全、公平的环境构建,在未来应建立独立的《电子商务法》,将互联网金融的所有涉及方面都纳入法律保护范围,进行仔细的权益规划,实现电子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二)银行自身构建好风险管理环境
银行应该结合电子银行的行业特性完善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环境,建设电子银行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电子银行的风险进行统一规划,有目标的对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对项目进行安全评估,从根本上降低互联网造成的银行风险,实现风险风险控制和损失控制,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实现电子银行的技术控制
电子银行的风险防范主要分为管理防范和技术防范,技术风险的防范是对电子银行实行技术性安全策略,保证银行操作和数据上的安全性和机密性,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电子银行的安全保护,银行不断更新自己的系统,完善系统中的漏洞,建设安全的防火墙,在遇到攻击时能及时发出安全警报和抵御措施,防止侵入电脑者恶意攻击造成银行经济受损。
(四)监管体系的完善
由于电子银行的特殊性,应该加大监管理度,行业整体注重电子银行的监管,银行自身也需要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从电子银行系统和人员内部审查两方面进行监管。系统监测可以对银行的信息进行全面检测,将系统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解决,避免给侵入电脑者留下可乘之机,造成银行客户和银行自身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银行人员的内部审核也是为了保证银行客户的信息安全性,防止银行内部人员泄露客户的隐私,谋取私利,造成客户的经济损失。
(五)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管理人员是项目开展的核心,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也是进行互联网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改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提高银行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开展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措施。将银行内部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升相关的风险管理能力,满足行业发展要求,或者是银行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为企业增添创新思想,有助于银行整体的发展。
五、互联网银行的风险管理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将逐渐虚拟化,网上银行交易、第三方支付交易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主流,虚拟交易将成为商业环境中的主要交易模式,传统商业银行不断开展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增加银行收益的同时银行经受的风险也相应的增加了。主要是因为电子银行业务办理速度快,查询和阻拦不容易,在风险管理上缺乏具体的责任划分,监管难度增加等问题都加大了电子银行业的风险,容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引起金融危机。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将电子银行的风险进行提前评估、计量,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一定程度上实现电子银行的协调运营,促进了市场的稳定性。通过借鉴国外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的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改进,以达到电子银行不仅能方便客户,还能降低自身业务风险的发生,建立各个银行间的风险控制体系和联合管控机制,增加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立体的管控能力,使市场经济能够稳定和谐的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需要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一定的整改措施,银行自身改善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情况,设置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增加风险的防范手段,注重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国家也应该设置相关法律条例,作为风险保护的主要依据,实现互联网环境下银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稳定国家经济市场,防止大范围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风险管理论文11
一、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概述
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是指银行柜台在为客户办理支付结算、现金存取、账户开销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不到位致使客户或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银行柜台业务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银行柜台业务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的必然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一)“人”的主观因素
在银行柜台业务中,无论是对业务单据、印章和相关资料的审查确认,还是客户身份的鉴别,都要依靠柜员依据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规定进行操作。由于需要人的操作,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正因为主观判断差错在所难免,所以导致银行柜台业务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
(二)内部的管理机制
在银行内部管理层主要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具体的一些银行柜台业务的权力责最终落实到员工个人,进而形成银行内部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这样必然导致信息主体的分离和利益主体不一致,所以代理行为差错扭曲和信息失真难以避免,银行柜面业务风险也就成为必然。
(三)银行的本质
以金融中介为本质的银行其核心职能是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贷款和存款等业务方面的服务。从银行柜台业务看,业务指令源于客户,业务的资金所有权属于客户,银行仅作为代理机构履行相关义务。
三、银行业风险控制体系的缺陷
(一)风险控制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例如银行的监督检查、账户核对、客户身份识别、开户资料审核等方面还比较多依赖手工,现代的科技技术和管理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导致了柜台业务风险增大。
(二)柜员控制风险的能力没有得到重视
柜台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也必须依赖直接面对和处理风险的柜员们,作为银行柜台业务办理主体的柜员,其对风险控制的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因素将直接关系到最终银行柜台风险控制的实际效果。但在柜台业务的.实际工作中,这些并未得到充分重视。
(三)对规章制度认识不足
管理制度和业务规章是是柜台业务风险控制的主要依据,也是防范柜面业务风险的保障。通常情况下,柜台业务风险事故的发生,一般都经常伴随着有章不循和违规操作。但是在分析具体原因时,较少关注银行规章制度本身是否合理,通常把原因多归结于上级行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和柜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方面。具体在实际中银行柜台业务的规章制度多存在以下问题:
(1)规章制度缺乏稳定性,修改频繁,而求比较庞杂,最终导致这些规章制度难以有效的掌握和最终落实。
(2)制度与实际操作不符。制度的制定脱离了基层的实际条件,而且也不符合银行柜台业务的客观规律。
(3)制度的统一性和灵活性较差。具体制度规定部分过于僵化,有的比较笼统,具体在实践中不好操作,所以导致规章制度不能很好指导柜台业务。
(四)监控的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银行有审计监督、会计检查、事后稽核三个方面为主体的柜台业务后续监管,这三个方面的监管对柜台业务的风险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同样也存在着问题。
(1)审计监督、会计检查、事后稽核三个方面信息沟通不理想,最终影响到监管的效果,失去了最终控制风险的意义。
(2)监管的方式不科学。现在的监管方式多还在延续传统的监管方式,其对柜面业务的监管的方式主要是以审查凭证资料等为主要手段,以历史业务交易为重点。这样的监管方式科学性欠佳。
(3)审计监督、会计检查、事后稽核三个方面缺乏统一的协调规划,这样可能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会出现监督空白和检查重叠,这样增加了被检查机构的负担,同时也造成了监督成本等方面的浪费。这样对同笔业务进行审查时,会出现根据同样的凭据、流程、信息、规章制度进行审查,所以导致最终的监控效果大打折扣。
(五)事前事后控制不足,过多依赖事中控制,
在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控制流程中,事前控制包括业务系统设计、柜员分工组织和客户调查了解,事中控制包括业务办理中的审批、授权、复核等方面,事后控制包括检查监督、风险分析、业务监测等方面。事前、事中、事后这三者只有各司其职,前后衔接,才能共同构成完整的风险控制链。但在现实具体的柜台业务中风险控制过度依赖于事中控制,而业务系统设计、柜员分工组织、客户调查了解、检查监督、风险分析、业务监测等事前事后控制较为薄弱,从而造成柜台处理手续多、环节多、流程多等现象。
(六)缺乏对客户风险的防范
作为银行柜台业务的委托人——客户,对其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客户风险银行柜台风险的重要根源,是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的柜台业务中应该提高对客户风险的认识,加强对客户风险的防范意识。但在柜台业务中银行一般性存款户和“非贷户”,缺乏客户事前的实地调查和事后的定期访问,未纳入管理体系,对这些客户资料的掌握仅限于开户时简单的资料,一些详细具体的资料缺乏,而且一些重要信息的真实性,缺乏有效的判断和认定。
四、加强银行柜台业务风险管理
(一)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和流程
规章制度和流程是管理柜台业务活动的指南,同时也可以规范柜台业务操作,其作用重大,所以在制定章制度和流程时,必需符合柜台业务操作的实际情况,使其与基层的风险控制实践想吻合,与执行的客观环境相适应,而且要便于操作。从规章制度和流程制定看,要强调体现员工实践经验的总结,强调对基层员工意见的听取和采纳。所以要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和流程,使之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更加便于操作。
(二)强化事前事后控制,重构柜面业务风险控制流程
在保证对少数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并严密跟踪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柜台业务服务要求,疏通柜台业务处理流程。要达到以上要求就必须要从业务系统设计、柜员分工组织、客户调查了解、审批、授权、复核、检查监督、风险分析、业务监测等方面整体布局,统筹规划,即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整体着手,撇弃传统的事中控制的习惯思维。在做好事前监控防范方面,要从优化业务系统、增进客户调查、规范岗位设置、优化客户结构着手全面改进;在做好事后检测监督方面,要建立完备的风险预警和业务监测体系,不断改进审计监控、业务检查和账户核对监控效果,使柜台业务中的柜员客户、交易都在严密的监控之下。只有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整体着手,撇弃传统的事中控制的习惯思维,才能实现全程均衡管理,提高防风险效率。
(三)转变监控方式,增强事后监控体系功能,
避免管理真空和职能重合,明确审计监督、业务检查、事后监督的职责分工。事后监督旨在提供线索、发现疑点和监测动态,重点负责柜台业务的持续性监测。审计监督重点是进行制度遵循性和有效性评估监督,履行再监督职责。业务检查重点是排除风险、评价风险、摸清情况。从监控方式上,事后监控体系应核实交易“真实性”为主要目的,以风险定位、数据分析、监控录像、模型监测等为手段,摒弃凭证审核和交易审查为中心的方法,全面提高柜台业务监控能力,从而实现全方位监控体系。
(四)健全柜台客户管理体制
健全柜台客户管理体制应该努力改善客户结构,建立“危险客户”和“瑕疵客户管理制度;建立存款客户关系维护、产品营销、定期回访、跟踪分析、开户调查等客户管理制度,贯彻“了解你的客户”原则,有效沟通银企双方信息,真正建立银企风险联防机制;确立管理职责和管理部门,将“存款柜面自动增长户”和“非贷户”入银行客户管理体系,消除客户管理“真空”。
(五)提升风险控制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
现代的科技技术和管理手段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导致了柜台业务风险增大。所以要提升风险控制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降低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比如预警系统和风险监测能全面增强业务监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改进监控质量;综合对账和短信通知系统能改善银企信息沟通,提高银企对账效果;指纹认证技术的唯一性和可靠性,能解决当前柜员卡使用保管的普遍问题。此外,电子密码系统、电脑验印技术等先进技术工具的推出,为银行改善柜面业务风险控制现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可以提高我国银行业柜面业务技术防范水平。
(六)重视发挥银行柜员风险控制的主体作用
作为银行柜台业务风险认识和控制主体的柜员主管和柜员,是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控制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力量。要加强柜员对柜台业务风险的认识,提高柜台风险意识,认识到自身在柜台业务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的地位,加强对其具体风险控制的培训学习。同时降低柜台处理复杂度,积极推进前后台分离改革;分解柜台业务压力,促进柜台业务分流;加大对合规操作和优秀管理的奖励,对违规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银行柜台业务风险控制涉及到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虽然银行柜台业务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使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风险管理论文1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经济的快速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以往的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不利于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核心位置,就必须提升现有的财务管理水平,积极应对社会竞争和风险。企业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是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企业管理者如果能够提高警惕,提早做好风险规划和应对措施的制定,是可以有效规避风险的。因此,只有基于严格的内部审计,才能高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财务风险,进而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有有利地位。
一、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及其发展现状
内部审计主要是由企业内部机构或财务部门的专职人员进行审计,它不仅要核实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要分析建筑企业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就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善企业政策方针、工作程序的建议,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推进企业朝着分权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基于审计的风险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预定的目标按照预定要求和规则实现,防止出现较大的偏差。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国际经济处于瓶颈期,中国的GDP 增长率也在7% 浮动,稍微出现偏差可能就会形成“泡沫经济”市场,而且市场中部分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存在很大的问题,职业素养也严重下滑,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的发展,建筑企业也不例外。据调查了解,现阶段的建筑企业在企业管理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方面。
二、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及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1. 建筑企业内部对审计与财务风险方面的管理能力薄弱
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大都是由西方引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应用较晚,发展滞缓,而且国内建筑企业缺乏关于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审计工作多为一知半解状态,80% 左右的建筑企业管理者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建筑企业存在着较高的风险,管理者通过主观经验推断风险的存在几率,没有专业的识别风险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2. 有关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制约机制和奖罚机制不健全
在建筑企业管理的建设中,往往容易忽视财务管理机制的更新建设,造成企业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现行的建筑企业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的弊端,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制约限制,奖罚的幅度和要求都没能得到及时地更新。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财务风险管理都是要靠工作人员去完成,奖罚制度的设立直接关系工作的效率和正确性,更关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对于管理风险的识别和策略的制定存在滞后性和不一致性
财务风险主要是一种普遍性、常见性的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针对财务风险,最为有效的就是采取内部审计,这是建筑企业经营控制的一种重要方式。内部审计通常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数据,并就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从数据搜集到策略制定需要很长时间,分析数据得出的风险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而且内部审计错误带来的财务损失有可能会使财务达到预警值。
4. 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
在现代化建筑企业的管理机制中,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的人员分配不合理,没有完善的有关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的法律。在财务管理方面,上级财务主管人员不能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工作时间,整天忙着指导、督促下级,工作重心发生偏移,一味地要求下层却忽视自己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此同时管理的方式过于僵硬,不利于部门内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再者,审计与财务两个相互交织的单位,看轻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公司的整体运行。
三、针对不同的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1. 提高建筑企业工作人员的职能素质
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篇章,其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具备高素质的管理能力、知识能力和沟通能力。尤其是对于建筑企业,就知识能力来讲,无论是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需要掌握整个建筑项目的具体情况,具备良好的数字分析能力和风险辨别力,同时也要熟悉相应的电脑操作技术。另外,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建筑事业的扩大,物质诱惑越来越大,坚持公正廉明的办公准则也是一项重要考验。最后,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以及法律法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不断优化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2. 健全奖罚机制,做好工作的绩效考评
众所周知,要激发每一个人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还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假设建筑企业的工作人员工作出现了错误,却得不到纠正;或者努力工作了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奖酬,那么工作人员就会盲目自信或者消极逃避,这不利于企业整体的工作氛围构建。因此,奖罚要合理,公正而严明。与此同时,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原来制定的措施方案可能不适用后出现的风险,及时的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考评,就可以发现隐藏的风险,及时地调整可行性方案。
3. 强化内外部审计的沟通合作,及时的提供并更新相关的风险管理信息
一方面,审计对风险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不管事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能够有效地找到问题、规避风险,在风险识别和防范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建筑企业的信息量较大,需要通过及时的审计来实时监督。通过内外部审计,能够有效地辨别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完善的风险监督制度能够通过风险预示及其影响因素和范围,对风险做出精确的识别并制定出针对性措施。
4. 处理好各部门之间任务的独立性和相关性
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管理是相互独立的,建筑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建立在独立工作的基础上,只有独立地进行审计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该避免财务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参与,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但风险管理是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根据真实可靠的数据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的,因此二者的结合更能实现对风险的规避。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风险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而企业的内部审计就是公司为了达到既定的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审查、监督、协调,能够较快较准地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未来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各建筑企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计建设和风险识别能力,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企业的目标效益最大化。
风险管理论文13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维权意识及对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医患纠纷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逐年增长,严重影响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控制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及鉴别能力,并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1].产科是一个高风险和高责任的科室,任何不良因素都可能影响产妇及胎儿健康,最大程度的保障母婴安全,降低护理风险是产科护理管理的首要任务。选取我院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产科收治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产科收治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排除精神疾病、神经病史、凝血功能障碍以及严重的合并症。年龄21~42岁,平均(30.27±3.56)岁;顺产52例,剖宫产28例,孕次1~3次,平均(1.64±0.26)次,孕周37-41周,平均(39.12±1.53)周,将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模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孕次、孕周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在产科常规的护理模式下实施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风险管理的模式下实施护理干预,具体为:(1)风险管理模式培训:科室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培训,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使其熟练掌握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增强责任意识,在工作中保持良好心态,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保证护理质量[2].(2)风险识别与评估:护理人员通过以往临床上的不良事件分析产妇自身情况,对可能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特点及时间进行研究,分析其发生因素及可能发生的概率,给予针对性的护理。(3)风险护理:对护理肺网献给予正确的识别与评估后,给予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包括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提高专业技能、预防并发症、制定护理不良事件应急方案等。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3]:观察护理后两组护理风险及护理纠纷发生率,并采用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满意度,共计20题,合计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风险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护理风险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后采用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研究组满意度评分为(88.25±3.41)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67.26±2.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疗护理治疗与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但在任何医疗活动中,都可能发生护理风险,积极有效的预防及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已成为临床护理研究的热点。产科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认真执行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2].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护理风险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的减少护理风险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功基,苏雪琴,刘燕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20xx,05:1231-1233.
[2]郑雨阳。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xx,05:290-291.
[3]郑菊华。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xx,02:193-194.
风险管理论文14
风险管理是对现有或者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然后通过分析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并降低医院损失的管理程序,其将护理工作的消极处理转变为积极预防。神经外科的患者一般病情都比较危重,并且容易发生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护理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差错,是护理风险的高发科室。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xx年2月~20xx年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37.0±8.1)岁;病程在5~21天,平均病程为(13.5±6.3)天;其中颅脑外伤患者37例,脑出血患者31例,脑挫裂伤患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4例。将上述选取对象按数字标记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55例。
1.2风险管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施行专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对口服用药施行风险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执行用药原则。患者口服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做到亲自发药到手并亲眼监督患者服下,每天定时发药并将温开水送到患者病床前,避免患者由于没有遵守用药原则导致药效受到影响甚至发生不安全事件。
(2)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护士长每周抽查科控员一次,每月进行一次讨论,分析神经外科目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整理出整改措施,让每个人都参与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来。
(3)强化护理人员用药知识的学习。护理人员本身对药品使用方法以及禁忌的了解是确保神经外科口服用药安全的基础,因此风险管理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对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药物的名称、使用剂量、服用途径与时间、药理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这一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用药安全性,让口服用药管理的质量更有保证。
(4)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注,强化沟通。护理人员发药与监督患者服药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亲切与关怀感,同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询问服用后的感受,帮助患者克服可能存在的服药抗拒心理,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服药工作,同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工作流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口服用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用药差错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此对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口服用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组间数据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用药出错率与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观察组没有出现用药出错的情况,护理满意度达到100%;对照组患者出现3例错过用药时间和4例弄错药量的情况,没有引发严重后果,护理满意度为90.91%。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口服用药管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
3讨论
护理风险指的是可能发生在医院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事件,主要原因就是医疗风险具有一定的不定性、永恒性、客观性以及危害性等特征,致使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强化的形势下,患者的法律意识不断得到加强,在医疗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日益增强,因此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更加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基于这样的情况,强化医院的风险管理非常必要。
临床护理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在临床神经外科中,口服用药管理所产生的影响更大,主要是基于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较重且容易发生变化以及出现并发症等因素。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口服用药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让患者用药的时间、药量以及服药方法等获得更多的关注,而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则让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口服用药管理受到一定的约束,进而增强用药管理的效果。护理人员对药物的强化学习等措施则可以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药物基础知识,通过对不同药物名称、使用剂量、服用途径与时间、药理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知识的掌握有效避免出现用药出错的情况,确保临床口服用药的准确性,用专业的知识弥补可能出现的疏忽。强化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关怀,进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确保口服用药管理工作顺利与高效地开展。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在神经外科常规专业护理的基础上实行风险管理,患者的用药出错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神经外科住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大幅降低,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口服用药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用药出错率,降低出现护理风险的几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不仅促进临床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重视以及对药物知识的掌握,同时护理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风险管理论文15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竞争成为各企业中竞争的重要竞争因素之一。很多企业为节省自身的管理成本,同时也为更好地为企业储备人才,会将企业人力资源项目外包。本文就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展开讨论,同时对外包时产生的风险提出对策。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防范
企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为企业的战略计划储备人才并进行合理配置,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人才价值,最后使企业战略的目标得到实现的一种企业管理手段。企业单位人力资源外包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相关单位以外包的形式交与其他单位或部门管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采用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对企业的人力进行管理,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外包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分析
对人力资源进行外包虽然有管理方式科学,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很多优点,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且是新型的手段来说,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1.承包公司不专业
随着人力资源外包逐渐流行,很多承包公司应运而生,这其中就有很多滥竽充数的公司,没有专业知识和经验,服务水平也相对较差,而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是近些年才产生的新型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评判的标准,而且很多企业在外包的.时候只是盲目跟风,不考虑公司的实际,这导致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战略不能得以实现。
2.外包服务不完善
很多承包公司自身专业性不强,业务水平不高,在服务前对所承包公司的情况了解不够,便盲目展开管理;在服务后对所承包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跟踪关注不够,导致管理脱节;在后续服务中和被承包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且有些人力资源承包公司服务的方式和种类较为单一,服务效果不是很令人满意。因此,外包服务的不完善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重大风险之一。
3.对承包企业监督力度不够
很多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之后就不管不问,将企业的管理置身事外。虽然外包的真正目的是降低公司在此方面的精力消耗,从而将更大的关注投入到盈利中,但是从企业信息及经营安全等方面考虑,将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完全交由外包单位还是不太妥当。因为在这个外包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招聘、薪酬、绩效考核等部分或全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并外包出去,更有一些恶意竞争的企业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会采用窃取同行企业的机密等手段,如不加以防范,会给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4.同工不同酬降低员工归属感
首先,员工是第一生產力,是企业运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动力,人力资源外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工不同酬现象的产生。其次,员工身份的转变会导致员工心理的不稳定,进而降低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另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施过程中,因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导致员工对这一人力资源变革产生抵触情绪,会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防范人力资源外包的策略
风险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对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也是如此。尽管我们了解到这存在着很多风险,为了企业长久的发展,我们需要直面风险并加以防范。
1.寻找正规承包企业
现今,很多人力资源承包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真正能在这个行业中有经验站得住脚的单位却少之又少。因此,在选择此类企业时,我们应全方位考虑,既要考虑到承包单位的正规与否,又要想到它的服务范围,还要考虑自身的实际。特别是一些特殊工种的人力资源外包,需要承包企业有相关的准入资质牌照,只有多方位考虑,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承包商。
2.明确职责,加强监督
虽然人力资源外包可以解放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门,但事实上,企业内部也绝对不能放松对外包部门的监管,保证监管部门能时刻了解动向,对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保持可控的范围内,保证公司的机密不受损害。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职责,并针对此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在问题发生时有据可循。
3.加强承包与被承包企业的沟通
承包企业在实施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应及时与外包企业进行沟通,因为外包企业的情况有时会很复杂,会对承包企业的管理产生一定的阻碍,且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公司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的每一项决定都和外包企业息息相关,及时和外包企业产生沟通是双方相互信任、得到共赢的基础。同时,在沟通的基础上双方应达到战略共识,并在实践中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不断努力。
4、搭建无差异化薪酬体系
通过友好协商的形式,指导外包企业搭建无差异化的薪酬福利体系,让员工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发展方向,不是把员工一包不管,而是为了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另外,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的实时监控,确保外包员工的合法权益,从而有效降低人力资源外包风险。
三、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作为一种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近年来颇受欢迎,很多企业都采取此类方法对本公司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它即减轻了企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压力,同时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节省了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过度消耗,虽然有一定风险存在,但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的探寻和摸索,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这种新型管理方式会在实践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模式,在广泛普及中显现它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方舜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xx.
[2]苏姗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河北工业大学,20xx.
[3]刘强: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径.商场现代化,20xx,(31).
[4]蒋重秀: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径--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浅探[J].湖湘论坛,20xx,(04).
【风险管理论文】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ERP项目管理实践与风险论文04-30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02-20
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的论文04-27
住宅项目风险类型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论文04-27
关于风险管理石油工程论文04-27
项目风险管理的毕业论文04-28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毕业论文04-29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范本07-24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范本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