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用诵读法教语文的做法与体会论文

时间:2023-04-27 12:35:5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用诵读法教语文的做法与体会论文

  高中课文共149篇,其中基本课文70篇。基本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涉及到20篇(其中现代文2篇,文言文11篇,诗歌6课8首,戏剧1篇)。这些背诵的内容,我在课堂上是用诵读法教的。我还用诵读法教了另外的20篇非基本课文。用诵读法教这些课语文,我觉得效果很好,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用诵读法教语文的做法与体会论文

  什么是诵读法呢?所谓诵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种方法古已有之,虽然曾经一度遭批判、遭嘲笑,甚至现在还有人不屑一顾,但它确实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谈到指导学生读书时说:“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素朴了些,然而他们的取径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讲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还说:“教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叶老的这些精辟论述,显然是对诵读法的充分肯定。再结合我们自己读书的实际来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词汇的积累,语言构成习惯的掌握,还是思维与技巧的提高,驾驭语言能力的增强等等,无一不是与熟读乃至背诵密切相关的。

  那么,怎样用诵读法教语文呢?我的做法与体会是“激发兴趣,摆究方法,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就是把学生诵读课文的欲望和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从被动的呆读死记转变为主动的理解记忆。对此,我是从三个方面去努力的。其一,让学生从生理机制上认识到自己记忆的潜能很大,从而坚定诵读的信心。我给学生介绍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时说:一个人的大脑,大约由150亿个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可以贮藏1000多万亿信息单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大脑可以把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1000多万册藏书的50倍装进去。我们的同学正处于生机旺盛的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大脑的神经元吸收和运转信息的功效尤其显著。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就一定能把自己记忆的潜能挖掘出来,一节课背诵一篇课文完全能够实现。这样一介绍,学生先是对人的大脑潜能有如此之大感到惊诧,然后在惊诧中就受到了鼓舞。其二,给学生讲道理,摆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我结合历史和现实给学生讲成才的道理,讲诵读与记忆的关系,讲记忆与智能的关系,让学生思想上明确诵读就是理解,就是记忆,就是领悟,就是在学习语言,就是在吸收文化的精华,就是在进行再创造,就是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古今中外很多名人读书的故事,更是讲道理的生动材料。讲这些道理,摆这些故事,目的是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凡在文学上、学术上获得成功的人,他们都把很多文章、很多知识装在脑海中,并且真正做到了烂熟于胸,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我们要想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功,就得多读、多背。其三,复背旧课,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蕴含的美,让学生在复背中获得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出再诵读的兴趣。我让学生复背《敕勒歌》,让学生边诵边想象,眼前仿佛展现出远山、蓝天、旷野、草浪、牛羊、牧人,耳畔仿佛听到了风声、草响、羊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草原自然风光的辽阔壮美;我让学生复背诸葛亮的《出师表》,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而让学生从复背中体会到古代著名人物的忠心之美;我还让学生复背韩愈的《马说》,让学生体会全文运用比喻之美,以及文中蕴含的哲理之美。诸如此类的复背,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对我说:背书并非都是“苦趣”,深入理解了的确有“乐趣”。我还对学生说,不仅如此,还将终身受益。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做法,符合青少年心智发展的规律。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忙乱发展的规律。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如果青少年学生主观上认识到自己的诵读能力,认识到了诵读的重要性,体会到了成功的欢乐,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诵读课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他们就会把诵读看成是自己“内在的认知需要:,并非是老师强迫,从而就激发出了再诵的欲望和热情。

  学生有了再诵的欲望和热情,有了诵读的兴趣,用诵读法教语文就有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用诵读法教语文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诵读方法指导。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尽力使得一切事情变容易,尤其是在学习文字方面,最不应该使儿童感到窘迫。”他还说:“没有什么东西比良好的方法更能为学者清除道路。”根据洛克的这一教育主张,我用诵读法上课时,采用的具体指导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化整为零;二是强化记忆;三是注重检查。

  要诵读的课文,有的只有上百字,有的则长达几百字,甚至近千字。对比较长的课文,我采用的诵读方法就是化整为零,分合结合。孙文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有465字,共三段。诵读时分三步:第一步是朗读。先指名三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别朗读这三段,再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段,最后是全班齐读全文。其目的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出句读,了解全文内容和结构的概况。第二步是分自然段诵读。第一自然段151字,第二自然段108字,分别反复朗读4——5遍后,学生都能记住,有的学生还能准确地将各段的大意归纳出来。第三自然段206字,按内容分成四层分别朗读4——5遍后,再合起来齐读2——3遍,学生就能记住,第三步是全文朗读。由于有了前两步的基础,所以只要让学生把全文合起来读2——3遍,背诵全文的目的就达到了。在这诵读的三步中,课堂上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能背诵。实际上,在诵读过程中,收效是多方面的,学生不仅体会了字义、词义,训练了语感,而且对文章的章法、思想内容等都有较深的领悟。荀况的《劝学》选入教材只有三段,第三段最长,有122字,第一次我用分析法讲这段时,追求的是句句落实,字字落实,结果用了将近一节课,虽说学生有收获,但我觉得效果没有用诵读法教明显,而且花费的时间多。后来用诵读法教这一段,至多用12分钟,学生就能熟读成诵,而且大多数学生能从内容结构上把这段文字分为三层,能用“积累、有恒、专一”这样简洁的词语把三层大意准确地概括出来。

  用诵读法上课,除了化整为零、分合结合外,我还注重了强化记忆。有人说,记忆术就是注意术。这可能是“万世不变的记忆法则”,我在用诵读法上课时,经常强调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手中书”,要求学生聚精会神,目不斜视,只专注于记忆,专注于理解课文。这样做,不仅诵读的效果好,而且效率也提高了。但是,强记的东西遗忘率也很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原理告诉我们,学习新知后的当天与第二天遗忘率高达66—72%。依据这一原理,我在学生诵读完一篇课文后,都要求学生当天要巩固背诵,并且把背诵的内容作为主要的内容作为主要作业布置下去,强调下一次早读或下一次课要当堂默写,默写的情况要作为一次平时成绩记分。我长期用这种检查的方法让学生巩固背诵的内容,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绝大多数学生的默写成绩都在80分以上,每次默写都有得满分的。

  我用用诵读法教了近10年语文,自己最大的体会是:语文是工具学科,不仅是阅读和写作的工具,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要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非教会读书不可。而要教会学生读书,诵读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用诵读法教语文的做法与体会论文】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读写诵工作总结之诵04-25

远教手册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04-25

法理学论文:重读法理学的几点心得体会04-26

披诵(披誦)04-29

诵绎(誦繹)04-29

诵数(誦數)04-29

诵功(誦功)04-29

读诵(讀誦)04-29

谤诵(謗誦)04-29

最新咏诵中秋作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