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 要】高效科研成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许多科研成果仍未得到有效运用。本文分析了目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对策,指出高校、政府和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中应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 机制创新
产学研合作起源于1862年美国颁布的《莫里尔法案》(Morrille Act),此法规定获赠土地的大学有义务从事农业和机械业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并培养相应的人才。之后又通过《赫奇法案》(Hatch Act)和史密斯-雷佛法案(Smith-Lever Act),都以配套经费的方式,强调大学应配合企业需求,进行相关应用性的研究及实验。自美之后,世界各国相继推出相关产学研合作政策,致力于推动产学研合作。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从1985年至今已拥有专利成果300余万项,200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但专利成果的实际转化率不足20%。中国高校每年的科技成果量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足1/10。目前在产学研合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只愿做论文不愿做转化
目前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对形成的科研成果只愿意做论文,不愿进一步考虑和进行成果的转化工作。因为从事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可以使科研人员自由探索,发挥其探索精神、满足好奇心,又可以取得科研成果——论文或研究报告,更主要的是这样的研究没有风险。但若将科研成果转化,就会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时间长,所需投入大。就自然科学来说,从基础研究到开发中试、从出成果到实现商品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转化中各环节的投入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一般而言,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的经费投入比为1︰10︰100。也就是说,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代价是递增的,需要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大。资金投入的有无与强弱往往是成果转化能否成功的关键。由于科研院所基本上没有能力独自实现成果的中试和转化,从而造成了大量“半成品”待字闺中。二是科研成果转化风险大,从基础性研究到开发、转化,这中间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台阶都充满了风险,被称为“死亡之谷”,而科研人员本身还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关政策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社会还需营造一种宽容失败的氛围。这也是不少科研人员为什么不愿“往前跨一步”,仅仅满足于发表论文、评职称,津津乐道于成果通过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2.利益分配问题
在一些产学研合作的案例中企业积极性很高,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的技术也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但合作的过程却比较艰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各方对技术价值的认可有较大分歧,预期收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合作初期各方都有积极将成果转化的热情,容易达成协议,但随着合作项目的进行,在看得见的利益或风险越来越近时,常常会发生不愉快,使得合作各方分道扬镳。不能处理好双方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就会使参加合作的组织不仅不能赢得应有的利益,还可能由于内部人员的流动而导致更大的利益损失。
二、原因分析
笔者以为,造成目前一方面大量的科研成果“待字闺中”,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需求又难以满足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
1.对高校及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成果转化
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对高校和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有一定的片面性。高校科技成果的价值是以获得经费的多少,发表论文的数量,所获奖励的级别等指标来确定的。而有些科研人员为企业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甚至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却不能作为科研成果参与考评。这种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考评体系,导致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降低,很多成果只能“锁”在“书柜”里。还造成了科研中不必要的重复浪费,影响了我国科技实力的整体提高。
2.缺少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体系尚未形成。政府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也有待完善。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大,成果转化为技术的市场控制和协调能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供需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媒介,高校还不能通过经常的渠道了解企业的创新需求,以至于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较差。
三、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创新思考
创新体系就如同一个链条,这里有政策、有高校、有科研单位、还有企业等多个创新要素,每个要素都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要使各个创新要素有机结合。
1.更新科研观念,改变目前的评价体系
高校不仅是教授知识的机构,也是创造知识和新技术的机构,聚集大量人才、资源。高校和科研单位要发挥优势,更新科研观念,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发展,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科研选题,全方位的考核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使研究更有针对性,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在项目管理上,重视下、下游的衔接,增强开发研究;鼓励课题和经费来源多元化。
2.建立沟通平台,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在建立健全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的同时,应着力打建企业与科研院所交流的信息沟通平台,缩小科研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使科技活动从源头上就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目前我国的企业除少数国有企业外,大多处在成长期,整体看还很弱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接纳科研成果的能力有限。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对科技进步的认识、对科技需求的增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现状将会得到改变。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途径增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增加政府投入是迅速提升科研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央财政投入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地方财政投入的重点应重点集中在应用研究方面。完善财政扶持奖励政策、创新基金、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的财政贴息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的乘数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开发和产业化投入。
3.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一项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活动。应当逐步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从降低风险的角度考虑,企业可以把高校和科研机构向生产领域和市场方向推进,鼓励全方位的长期合作,在分配中减少先期技术转让费,采取提成、技术入股等分配办法,将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得的报酬与合作后的经济效益挂钩,减少企业的风险压力。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可以把企业向研究开发的源头方向推进,让企业尽早参与研发,分担研发费用和研发风险,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因此,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不仅要有获取利益的意识,也要有风险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孙云飞,陈风,徐英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对策研究[J].新学术,2007,(3).
[2]任秀华,郑晓齐,李汉邦.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2).
[3]李霞,毛学联,盛怡,王露琰.产学研成功合作创新研究述评[J].价值工程,2007,(8).
【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研究论文】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高职院校内部产学研结合及其运行机制研究10-10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研究论文02-07
高校教育管理现状与机制创新论文01-10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问题与对策10-10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的论文02-12
论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01-20
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01-23
关于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的论文10-08
关于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论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