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探索论文
摘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研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界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并基于四个原则,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探索构建了“五抓五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进行部署,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将坚持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承载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在高校系统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对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系统性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涵盖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容,又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创新创业”一方面是指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其创业侧重于技术,强调创业的技术水平和高度;另一方面是指以创业为目的的创新,其创新侧重于应用,强调创新成果落地落实。两者缺一不可,相互借力,其目的是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在国家“自上而下”发起创新创业教育之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埋下种子,并且具备了生长的土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内因来自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提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此后虽然各高校均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但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却更新不到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在操作中未将创新与创业视为一个整体,往往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割裂。实际上,只有将创新和创业有机结合,才能使创新创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2.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主体相对单一。一般而言,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主要由本校教师或者不同高校联合完成,而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却没有或极少投入到课程的开发中来,这可能造成一些在社会中需要运用的知识或技能没有完全融入课程教学中,导致课程的设计存在局限性。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深入。高校的创业类课程从其课程名称上即带有鲜明的色彩,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KAB基础课程》《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企业管理综合实践》《创业模拟实践指导》等,而从专业课程出发进行的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得不够。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在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支撑性作用也得到显著提升。但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还相对不足,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在我国,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多为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辅导员或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许多教师虽有理论但从未参与创业,有的教师理论和实践都很缺乏,在授课时难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也难以感染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此外,针对师资的培训也多为“学院派”,基本上以系统培训理论为主,对创业过程的演练和实践比重太少,对创业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估计不足,很难与大学生创业团队产生共鸣。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全局性原则。大学是知识人才的聚集地,是前沿科学、尖端技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地,在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完成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
2.全体性原则。在2015年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袁贵仁指出“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注重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做到教育的全覆盖,就不能仅仅针对相关管理专业或是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的少数学生,更不能局限在某个年级某个阶段,要从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提供实践教学平台等途径探索具体做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3.主体性原则。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人才培养,高校应营造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利益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环境。具体而言,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考虑受教育主体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建设分层次、多专业、强交叉的培养体系,充分考虑学生诉求,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分类培养,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让学生从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求学,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4.特色性原则。我国的高等院校虽然有办学层次、办学水平、隶属关系、办学体制等方面的不同,但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以各自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行业特色以及地缘优势等作为基础,充分体现学校的特点和特色,避免整齐划一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水土不服。
三、构建“五抓五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抓人才培养,强顶层设计。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质量和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培养模式等重要内涵。高校应经过前期调研、原则意见制定、实施方案颁布、启动动员等一系列工作,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设计,从宏观层面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这对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尤其重要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抓课程建设,强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类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在课程建设中,除了在教学上介绍创业的基本理论、国家的基本政策以及国内外的经典做法,更要设置实践教学平台,开创学生创业全流程实践,使学生能够体验企业项目的运行管理,克服纸上谈兵,加深学生对创业风险和创业关键要素的认知。二是创新创业与专业紧密融合。一方面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如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重点实验室、重点实践教学平台、重点建设团队、重点建设学科等,积极构建校院两级的创新创业课程支撑体系;另一方面可以设置素质拓展平台及创新创业学分,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开展梯度教育。各高校要充分研究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根据学生学习时期的不同特点安排“大学新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及实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大学生创业技能及难点培训专题”等教育内容。
3.抓师资建设,强专业团队。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可从三个途径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专兼职教师联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校除了要建设一支人员结构合理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队伍,还应广泛在政府、企业、创业公益组织等多个领域聘请校外大学生创业导师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专业的专家指导。二是由“双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双师型”教师,即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能够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他们能按照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能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三是中青年教师应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中青年教师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思维活跃,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在学生参与的众多创新创业活动中充当着重要的引领角色。学校要在政策上对中青年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支持,让这支生力军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
4.抓文化氛围,强环境育人。一是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要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搭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为大学生科技竞赛、科学研究和科技交流提供条件。二是重视学生组织的纽带作用。高校要依靠学生科协、创业协会等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交流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汇聚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名家对话、讲座、报告、讨论等多种形式形成交流、互助、启发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三是建设运行创业网站,实现创业工作的信息化。大学生创业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创业教育的资讯和知识,有效提升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可以使线下的创业教育培训活动延伸到线上,成为创业教育的有效补充。
5.抓成果转化,强实际应用。首先是让科技园成为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目前各高等院校成立的科技园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孵化器和助推器,各高校可根据学区、学科和科研机构多寡等办学特点,采取集中管理,通过分地域、多功能办科技园的方式进行建设发展。其次是通过校企合作加速优秀成果转化。可依托校外基地建设,通过开展跨专业的创新实践项目、举办各种知识与专业竞赛、教师继续承担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等,融合校内外两方面资源,落实“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课程改革与优化,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占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创新[N].光明日报,2016-02-04.
[2]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践探索论文】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中学化学复习课创新学习模式的探索的论文04-02
创新创业感悟收获论文03-22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11-03
实践与探索01-17
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心得03-25
探索与创新作文02-19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01-29
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实践论文03-10
远程教育探索与实践 -工作报告范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