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电视画面的物体造型论文
色彩
1.色相色相,指物象的颜色。色相是客观存在的,本身没有感情。但因为色相有刺激功能,所以当它作用到人们的心理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从事画面构图时,要充分注意到色相的这些特点,在选择色相时,既要考虑色相本身的特点,又要适应人们的心理要求。尽量选择柔和、刺激性小、看上去舒服的色相。
2.色调色调是指具有各种色相的画面,“当色光笼罩着各种色相的物象时,物象便产生了某种共同的色彩倾向,这种倾向就是色调。电视片色调的选择原则有两点:一是要注意色调选择符合表达内容的需要,并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原则下,营造一种与画面内容相和谐的色调倾向,以发挥烘>:请记住我站域名/<托主题和渲染情绪的作用。二是要注意一部电视片色调的和谐、一致。由于色调具有客观性,它是由被摄主体、背景、陪体的色彩和光线综合构成的。色调的选择和确定,既要避免无序的堆砌、主次不分,也要防止色彩的单一。
3.色度色度也叫明度,是色彩所具有的明亮程度。实验证明,由于人的眼睛对光谱中不同色光的视觉灵敏度不同,造成不同的颜色亮度的区别。例如:在电视作品中,为了在一群人中突显出某个重要人物,可以让其穿着视觉灵敏度大、色彩亮度大的黄色或者绿色衣服,这样观众便容易在人群中辨识出主要人物,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选择颜色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色度的颜色。
4.色性色性不是色彩所固有的,而是根据人们对不同色彩的一种共同心理反应所形成的。在彩色摄影和绘画的构图中,为了突出重点景物,达到主次相衬托,虚实相对比,上下左右相呼应的效果,特别讲究画面中黑、白、冷、中、暖色块的布局和组合。对于这些利用色彩所达到的构图的方法、技巧和规律,我们应当认真地学习,并恰当地应用到电视画面构图中去,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影调
1.利用影调可以突出主体影调是拍摄角度、景别范围、色彩和光线等因素综合运用的产物,用于渲染画面的倾向和作品的主题,间接表现主创人员的创作意图和主观情感。影调突出主体的常用方法是:把亮的主体物处理在暗的背景上,由于明暗对比鲜明,可以使主体物显得清晰、突出。反之,暗的主体物处理在亮的背景上,其效果相同。
2.利用影调可以增强物体的主体感电视摄像的最终目的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的形象再现在电视画面上。也就是利用两度空间(长和宽)的屏幕画面,表现具有三度空间(长、宽、高)的主体被摄物。画面中景物主体由形状和纵深空间的构成,是借助于影调分布和空间透视规律来体现的。影调的分布是指我们拍摄的物体,要有明暗不同的多面,而被摄主体的多面是由不同影调层次和线条组成的。空间的透视又分几何透视(线条透视)和空气透视(影调透视)两种。几何透视是利用物体在视觉印象上的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这一基本规律来表现被摄物的纵深范围。空气透视是由各种物体距拍摄机位的距离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角度和色彩特征。
3.利用影调可以突出物体的质感从概念上讲,质感是指物体的表面结构感。物体的表面结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粗糙、光滑、柔软、坚实等多种类型。质感是被摄体最鲜明的外在形象特征,只有把物体的轮廓和质感组合表现出来,才能完成突出主体,表现主体的作用。这一点在电视摄像中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金属切削》电视教材中,有一个车刀切削金属工件的镜头。因为工件表面是光亮的,而且又在高速运动中,如果很强的平光照明,会造成工件影调不分明、立体感不强、金属工件光滑的表面结构很难表现好。如果用柔和的侧光处理,其质感自然会表现的较好。因此,在实际创作中,应该根据不同物体的具体质感,选择适当的影调来表现,这样被摄主体的表面结构才能被真实地突出。
4.利用影调可以帮助构成画面均衡利用不同角度的照明,可以使被摄体形成长短不一的阴影,这个阴影虽无重量,但在画面上是有形的,并占有一定的位置,它可以帮助构成画面相对的均衡。如:画面一侧是很浓重的暗调,而另一侧是很轻淡的明调,利用影调适当地调整明暗关系,使浓重的暗调明亮些,使轻淡的明调暗然些,就能够改变这种不均衡的情况,使画面的结构形式稳定、均衡。综上所述,线条、光线、色彩、影调等造型元素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存在内在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面对拍摄主体,这些元素往往被同时运用,但它们并不时时处处都被凸显。为了造型需要,人为地调整、增强某一元素也是常见的。只要我们了解掌握电视画面构图的因素,那么在工作中就会得心应手,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论电视画面的物体造型论文】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论电视采访的前期策划论文05-02
论水对沥青砼路面的破坏和防治论文04-30
论高中体育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教学论文05-02
论上诉契约论论文05-01
论电视电影的艺术流变05-01
锅炉方面的论文05-01
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论文04-30
浅谈假面的复兴论文04-30
教育技术方面的论文05-01
论中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能力训练的形式与内容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