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循环往复的曲式与尾音的长短。
2.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3.体验与同伴共同跳问候舞,表现音乐的乐趣。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希望的情感,并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述。
活动准备:
报纸人手一份、白纸一张、记号笔、音乐
活动过程:
1.初步感受乐曲旋律,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完整欣赏音乐,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提问:老师做有变化的动作时乐曲中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音?
还可以做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听音乐做身体声势。
2.感受乐曲结构和尾音长短变化。
幼儿边欣赏乐曲边看老师画图谱。
提问:在图谱上你发现了什么?重点提示幼儿欣赏尾音的.变化。
撕报纸:师幼听音乐撕报纸。
提问:给你一张报纸,你能把尾音的长短撕出来吗?怎么撕呢?
3.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问候舞:随音乐的尾音长短变化边说"你--好"边握手再把手弹回来。
幼儿围成圈,教师发起邀请孩子跳问候舞。
幼儿创编邀请动作,再跳一次问候舞。
活动反思:
虽然这次孩子们的表现都不错的,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孩子的参与性没有那么高,我觉得如果下次在进行这个活动,我应该让能干的孩子去找一些积极性不高的孩子,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2
活动目标
1. 学习随音乐合拍地做鞋匠舞补鞋子的各种动作。
2. 尝试在图片的提示下创编动作。
3. 在和同伴合作舞蹈时注意动作的协调一致。
4. 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5. 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音乐合拍地做鞋匠补鞋的各种动作。
难点:在和同伴合作舞蹈时注意动作的协调一致。
活动准备
请幼儿在生活中观察鞋匠的劳动、教学挂图、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引导幼儿回忆观察到的鞋匠的劳动。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鞋匠的劳动。
二、基本环节
1. 引导幼儿观察教学挂图,进一步探索鞋匠的动作。
(1)引导幼儿观察图上的动作进行探索。
(2)教师对幼儿提出的动作进行一些简单的整理。
(3)教师:还有哪些动作看不懂?(引导幼儿大胆表述对图不理解的地方,并告诉幼儿,等一会会有办法帮助幼儿看懂图片。)
2.请幼儿欣赏乐曲,根据乐曲想像情境,创编鞋匠补鞋的动作。
(1)教师: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说说听了这首曲子,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帮助幼儿整理出鞋匠补鞋的完整情境。
(3)师生根据想像出的情境创编相应的`动作。
3.引导幼儿完整做鞋匠舞的动作。
(1)教师:现在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完整地做鞋匠舞劳动的动作。
(2)教师带幼儿完整做动作两三遍。
三、结束环节
引导幼儿创编两个人跳舞的动作。
四、延伸环节
选择幼儿创编的动作随音乐做一做,教师着重引导幼儿在两个人共同舞蹈时注意动作的协调,例如两个人要同时先出右脚等。
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次活动中,我在音乐技能方面,首先让幼儿随音乐合拍地做鞋匠做鞋子的各种动作,让幼儿能够对不同的节奏做出反应,自如地跟随音乐变化节奏动作。在情感与社会方面,我强调幼儿与同伴合作舞蹈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合作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就是合作的幼儿要知道自己扮演的是鞋匠还是顾客,并在相同音乐的地方做出不同的动作反应,要求幼儿能够不受同伴动作的干扰,做自己的动作。在活动中,虽说事前准备了一些动作,但是我在活动中留给幼儿大量的学习空间,例如多次在活动中问幼儿“有没有动作看不懂”,当幼儿表达自己看不懂时,我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通过下面环节进一步引导让幼儿自己发现规律,把创造的空间留给幼儿。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会跳律动《竹竿舞》。
2.体验跳《竹竿舞》的乐趣。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能有节律的双腿屈膝蹲。
2 材料准备:音乐 CD《竹竿舞》、律动 vCD《竹竿舞》.音乐 CD《铃铛舞》、脚铃(腕铃)若千、幼儿音乐册;竹竿四根、手花(红、绿两色)
3.常规准备:幼儿排成圆形并盘坐在地上,在每位幼儿的身后放一副手花和脚铃(腕铃)。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铃铛舞》音乐,幼儿听音乐律动热身。
师:“《铃铛舞》是我们都喜欢的一个苗族舞蹈,让我们听着好听的音乐一起快乐地舞起来吧!
二.教师播放律动 VCD《竹竿舞》,请幼儿欣赏。
师:“跳完了《铃铛舞》,现在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曲《竹竿舞》吧!
三.教师引导幼儿从音乐、道具、饰品和舞蹈中去观察。
师:“这个舞蹈和我们以前跳的'民族舞有什么不同?
四.教师播放音乐 CD《竹竿舞)、并示范种部动作
五.幼儿戴上椅子下的手铃和脚铃,随教师一超学习本动作。
六.教师请 4 个男孩敲竹竿,其他幼儿排队并依次根伞节秦跳竹竿。
七.我师播放《竹竿舞》音乐并吟诵儿歌示范动作
儿歌:我的脚上有小铃,铃铃铃铃真好听,两个手上都有手花,你说好看不好看。
八、教师归纳基本舞步的动作。
师小结:点踏点踏跳跳蹲,开合开合开开开合
九.幼儿排队,依次按节奏跳竹竿舞
十.在《竹竿舞》的音乐背景下,教师引导动儿收拾好手花和脚铃,并穿好鞋子。
十一.请动儿翻看幼儿乐册,说说拍拍图示的节奏。(此环节也可放在活动开前,帮助动儿感知节奏。)
活动反思
1 基本完成目标。
2 扮演角色练习脚步,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学习,保持了较高的积极性。
3 图谱不是很有效,部分幼儿已学会脚步,故不看图谱,自顾自练习。
4 分组后,幼儿仍没能很整齐地跳竹竿,也许是教师在幼儿刚学会脚步的基础上就想让每组幼儿同时跳竹竿,为难孩子了,也许是教师的引导策略不够好。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4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初步学跳双圈集体"筷子舞"。
2、通过使用道具,尝试探索"筷子舞"的舞蹈动作。
3、表现舞蹈欢快、热烈的情绪。
4、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欣赏乐曲,并准备好配套磁带或CD。
2、每人一副筷子(两双一捆,用橡皮筋扎紧,尾部系上绸带),幼儿腰扎红腰带。
活动过程:
1、跟随音乐拍手。
2、学习舞蹈动作。
(1)自由创编男、女小朋友的舞蹈造型动作(预备动作)。
(2)探索在身体不同位置敲击筷子的动作。
师:小朋友,筷子可以在胸前敲,还可以在身体的什么位置敲呢?
(3)和老师一起练习在身体不同位置敲击筷子的动作。
(4)看两位教师完整示范1~16小节的舞蹈动作。
(5)男女小朋友分别学习1~16小节的舞蹈动作。
(6)站成双圈(女内、男外),完整地跳1~16小节的'舞蹈动作。
(7)听17~24小节的音乐,看教师的舞蹈示范动作。
(8)学做17~24小节舞蹈动作。
3、完整地跳双圈集体舞。
(1)第一、第二遍注意动作合拍。
(2)第三、第四遍,逐步能有表情地跳舞。
活动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幼儿表现出对筷子的喜爱和熟悉,回答问题也十分踊跃积极,因为生活中筷子是非常熟悉的一样东西。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幼儿虽然对筷子十分的熟悉,但是会正确拿筷子的幼儿却不多,大部分幼儿只是用右手握着,不知道应该用手指头拿好。
在活动过程发现幼儿的积极性都很强,由于课堂提供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等食物,幼儿都十分兴奋的拿着(握着)筷子在夹小碟子里面的食物,正确拿着筷子的幼儿可以很快就夹起小碟子里面的食物,相反,其他的幼儿就有点困难了。
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幼儿是否还不够理解,所以我想,如果让幼儿在吃饭的时候尽量的抛开汤匙进而使用筷子这样会不会慢慢改进幼儿拿筷子的错误拿法呢?在实际生活中尽量让幼儿实行这一措施。
课堂的气氛还算稳定,幼儿的注意力基本上都有集中在教师身上,只是幼儿能不能正确的拿好筷子进餐这方面还需要大大的加强!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5
设计意图: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音乐教育。也有人称为是"从钢琴凳上 (老师)、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是世界着名、影响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我班曾组织过奥尔夫音乐活动,孩子们对奥尔夫音乐活动有一些经验,而且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本次活动选自《奥尔夫音乐"跟我摇摆"》教材,我将多个素材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改变与组合:借助"围着一棵大树",让孩子巩固节奏(X X | X X X 0 |),掌握集体舞中"拍手游戏"的部分;运用"宝宝的礼物",使活动张弛有度,动静交替。力图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激活幼儿参与的热情,为孩子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体验。
活动目标:
1.能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型X X | X X X 0 |。
2.学习《问候舞》,掌握新的集体舞中"互换朋友的.方法"。
3.体验集体舞互动的乐趣,增进伙伴间的情感。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有集体舞的经验;玩过节奏游戏《围着一棵大树》。
物质准备:奥尔夫音乐《围着一棵大树》、《问候舞》、《给宝宝的礼物》音乐。
活动过程:
一、节奏游戏,激发参与热情。
(一)出示节奏图谱,巩固节奏型。
1.出示节奏。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节奏吗?"
2.说出节奏。
"谁用把这个节奏读出来?"
(二)创编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型。
1.个别示范。
"谁能用身体动作,把这个节奏表现出来?"
2.完整表现。
"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玩一玩节奏游戏吧!请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X X | X X X 0 |"
二、分步学习,掌握舞蹈要领。
(一)学习动作:拍手游戏。
1.独自拍手,练习节奏。
"我在花园散步,看见一棵大树,你看我是怎样做?"(教师带领做拍腿、拍手的动作)
2.互动拍手,掌握韵律。
"我还可以这样拍。"(教师示范)"我们听着音乐来玩一玩!"(幼儿练习)
(二)学习动作:交换朋友。
1.迁移经验,创编交换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换一位朋友吗?"
2.介绍方案,新授互换方法。
"我们还可以这样换!"(教师示范新的互换方式)
(三)学习动作:搭建小桥。
1.教师示范。
"刚才我们围圈走的时候,发现老师干什么了?"
2.要领讲解。
"我是怎样走进队伍的呢?"
三、完整表演,解决舞蹈难点。
(一)提出难点。
"小朋友你们在玩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二)商讨策略。
"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验证方案。
"让我们用想到的办法来试试!"
四、手指游戏,放松幼儿心情。
(一)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支问候舞,小朋友们都跳的非常出色!"
(二)鼓励表扬"老师今天带来了8样礼物,来奖励大家!请小朋友把小手拿出来接受我的礼物吧!"
活动反思:
《问候舞》来源于奥尔夫音乐,是一首曲式结构循环往复,尾音部分音长变化明显的曲子,每一段旋律中尾音出现的次数各不相同,而且尾音的节奏都有变化,有长有短,完全没有重复,这对于幼儿理解记忆乐曲有一定难度。
在幼儿园进行研究音乐开始,图谱昂视是非常受用的,因为图谱方法是用符号把听到的音乐元素符号化,通过视觉艺术的载体形式将听觉艺术展现出来,帮助幼儿从听觉到感受,从感受到思考和体验,再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表达。符合孩子的学习过程,也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6
设计意图:
音乐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创造力。如何选择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至关重要。《指南》、《纲要》中指出:“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海草舞》是我们班孩子最喜欢的一首歌,在这首歌曲中,孩子们会随之起舞,感受快乐。因此,我设计了本次律动活动。
活动目标:
1、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通过多种不同肢体动作来表现乐曲。
2、能够按规则跟随乐曲节拍进行模仿和创编舞蹈动作。
3、感受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音乐《海草舞》、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1.今天我请小朋友们到音乐王国去做客。
2.音乐王国里住着美丽的仙子,还有许多好玩的游戏,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看图谱,练习舞蹈。
1.走啊走,我们来到了钢琴城。
2.出示图谱,幼儿练习。
提问:(1)这个图谱是什么意思?你能看懂吗?
(2)谁能用动作来试一试?
3. 随机出示图谱,幼儿迅速做出相应动作。
4. 组合图谱,学习舞蹈。
提问:(1)这些动作,组合起来会怎么样呢?
(2)我们跟着音乐来试一试吧。
(3)你发现这些图谱会怎样?是什么意思?
5.幼儿尝试跟随图谱舞蹈。
三、观看视频,尝试编舞。
1.钢琴城可真有趣啊!我们继续往前走吧!(来到吉他城)
2.观看视频,集体创编。
吉他城里会有什么好玩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提问:(1)视频中的老师做了几个动作,每个动作做了几次?
(2)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自己编动作来跳一跳?
3. 交代要求:
(1)请小朋友分成3组,创编动作并记录。
(2)记录好后,小组尝试舞蹈。
4.幼儿分组,尝试创编舞蹈。
5.幼儿跟随音乐表演。
四、完整表演,结束活动。
1.音乐王国里还有一个最奇妙的竖琴城。让我们来看看竖琴城里有些什么吧!
2.竖琴城里的仙女是什么意思?你看懂了吗?
3.幼儿完整表演《海草舞》。
反思:
这是一节很有趣的音乐课,我利用抖音中的乐曲《海草舞》让幼儿学习,在活动中幼儿十分感兴趣,利用幼儿熟悉的歌曲进行学习舞蹈动作,小朋友们都很愿意小组合作创编新的动作。在活动中,我突出了重难点,图谱简单易懂,幼儿也可以跟着一起创编,整个过程设计的是循序渐进的,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自己创编动作。
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情况,1.降低难度,内容过多;2.可以把律动的动作再拎一下,创编和看视频2个环节可以互换一下,这样难易的体现更有层次性。3.孩子的前期经验不足,律动活动没有很好的挖掘舞蹈动作的元素,整个活动内容也多,孩子总体掌握情况不是特别好。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7
设计思路:
大班下半学期开始尝试性的让幼儿接触各种形式的舞蹈,《圆圈舞》是一种起源与英国的舞蹈,它通过舞蹈中的"问好、握手、交换舞伴"等细节帮助一些陌生的人更快的成为朋友。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我觉得,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前提,只有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才能使活动具有生命力,活动才会真正的属于幼儿一、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学习。音乐教育作为幼儿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应激发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动性。《圆圈舞》出现于英国乡村舞蹈,肢体动作并不丰富,动作简单、规律、通常都包括交换舞伴的环节,十分简单易学,很适合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幼儿的兴趣也非常高。
新《纲要》中指出:老师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要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学习,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圆圈舞》活动中,教师都让音乐"说话"、让幼儿"说话"、让图谱"说话",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并熟悉音乐旋律,从而更好的进行舞蹈的演绎。
活动目标:
1、学习英国民间舞蹈《圆圈舞》,感受4/4拍与3/4拍的交替音乐节拍
2、在音乐舞蹈中感受交换舞伴的快乐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重难点:
学习民间舞蹈《圆圈舞》中交换舞伴并向伙伴问好;学看图谱,根据图谱来排列相应的队型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音乐CD、PPT、图谱幼儿前期
经验准备:理解图谱中各个图形的含义(如:○代表妹妹;□代表弟弟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宾果》(Bingo)CD播放《宾果》音乐,幼儿在音乐伴奏下根据老师手势的暗示,改变队型进入教室。
A队型--1人变2人B队型--2人变4人C队型--4人变2人D队型--2人变1人,围成圆圈【设计意图:律动音乐《宾果》是一首节奏轻快、跳跃的曲子,它不仅能渲染现场气氛,更能帮助幼儿更快地进入音乐带来的`奇妙世界,感受音乐的快乐。】
二、音乐舞蹈《圆圈舞》
1.《圆圈舞》的起源。
--师:"在英国有一种传统的舞蹈《圆圈舞》,它是种神奇的舞蹈,它能让原本彼此不认识的幼儿在跳完《圆圈舞》后很快的成为好朋友,因此人们也叫它《交谊舞》。"【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幼儿了解一些关于欧洲等地区的民间舞蹈,拓展幼儿的音乐知识与眼界。】
2.《圆圈舞》的欣赏与音乐解读--师:"听听看,你发现了歌曲里的哪些秘密?"(《圆圈舞》是4/4拍与3/4交替的音乐节拍)--师:"听了这个曲子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设计意图:《圆圈舞》的曲式结构是A、B两段体,幼儿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区分。但是《圆圈舞》的音乐节拍是有变化的,且变化不明显,幼儿不容易区分,需要在老师的暗示和反复欣赏音乐后才能进行区分。因此,在欣赏音乐环节,需要老师单独"拎"出来,幼儿只有在理解音乐的节拍后才能将舞蹈进行演绎。】
3.《圆圈舞》的图谱队型--师:"看看《圆圈舞》的图谱,你能根据图谱找到自己的位置吗,试试看!"图谱1(即动作分解1)--请幼儿们站成圆圈,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组成一队舞伴。
图谱2(即动作分解2)--女孩手拉手向圆心方向走一个八拍,男孩原地站立。
图谱3(即动作分解3)--男孩向圆心行走一个八拍,行走到自己的女伴左边(位置不变),并将双手从女孩前面伸出。与两边男孩的手相拉,女孩原地站立。
图谱4(即动作分解4)--1.男孩将双手举起并翻到身后去,女孩从男孩双手举起时搭成的"小山洞"中钻过去,但不移动脚步。2.女孩将双手举起并反到后面去,男孩从女孩举起时搭成的"小洞"中钻进去,但不要移动脚步。此时,男孩女孩的双手都在身后且女孩的手在男孩手的上面。
图谱5(即动作分解5)--所有的幼儿都放开手,所有的幼儿向后转身并拉住自己舞伴的手,回到第一个大圆圈的位置。
图谱6(即动作分解6)--回到自己的位置后,舞伴面对面。
图谱7(即动作分解7)--女孩和自己的舞伴面对面并用右手相握,从舞伴的左边想圆圈方向走。
图谱8(即动作分解8)--幼儿们彼此背对自己的以一个舞伴,而面对新的舞伴。
图谱9(即动作分解9)--音乐结束,回到动作分解1开始重复整个舞蹈。
【设计意图:通过图谱即动作分解(PPT)的展示,帮助幼儿更快地学习舞蹈动作和舞蹈队型。】
4.《圆圈舞》视频观看【设计意图:通过《圆圈舞》的视频观看,帮助幼儿更直观地学习舞蹈。】
5.《圆圈舞》完整表演--师:"现在,我们一个个弟弟都是英国绅士,一个个妹妹都是英国淑女,让我们跟随音乐共同跳起这神奇的舞蹈《圆圈舞》。
三、音乐舞蹈出教室--《圆圈舞》
完整播放音乐,音乐舞蹈《圆圈舞》
【设计意图:完整表演舞蹈《圆圈舞》,体验舞蹈的快乐。】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在以彩带舞的轨迹请幼儿在圆圈上进行添画,完成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画讲述一个故事。老师在示范时更多地是添成太阳花朵等几幅简单的图画,没有更多给幼儿观看一些关于圆圈可以变成什么的案例,所以导致幼儿在画的过程中都是和老师一样的,并且在讲述故事时幼儿也不能很好的讲出。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8
设计意图: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音乐教育。也有人称为是"从钢琴凳上 (老师)、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是世界着名、影响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我班曾组织过奥尔夫音乐活动,孩子们对奥尔夫音乐活动有一些经验,而且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本次活动选自《奥尔夫音乐"跟我摇摆"》教材,我将多个素材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改变与组合:借助"围着一棵大树",让孩子巩固节奏(X X | X X X 0 |),掌握集体舞中"拍手游戏"的部分;运用"宝宝的礼物",使活动张弛有度,动静交替。力图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激活幼儿参与的热情,为孩子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体验。
活动目标:
1.能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型X X | X X X 0 |。
2.学习《问候舞》,掌握新的集体舞中"互换朋友的方法"。
3.体验集体舞互动的乐趣,增进伙伴间的情感。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有集体舞的经验;玩过节奏游戏《围着一棵大树》。
物质准备:奥尔夫音乐《围着一棵大树》、《问候舞》、《给宝宝的礼物》音乐。
活动过程:
一、节奏游戏,激发参与热情。
(一)出示节奏图谱,巩固节奏型。
1.出示节奏。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节奏吗?"
2.说出节奏。
"谁用把这个节奏读出来?"
(二)创编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型。
1.个别示范。
"谁能用身体动作,把这个节奏表现出来?"
2.完整表现。
"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玩一玩节奏游戏吧!请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X X | X X X 0 |"
二、分步学习,掌握舞蹈要领。
(一)学习动作:拍手游戏。
1.独自拍手,练习节奏。
"我在花园散步,看见一棵大树,你看我是怎样做?"(教师带领做拍腿、拍手的动作)
2.互动拍手,掌握韵律。
"我还可以这样拍。"(教师示范)"我们听着音乐来玩一玩!"(幼儿练习)
(二)学习动作:交换朋友。
1.迁移经验,创编交换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换一位朋友吗?"
2.介绍方案,新授互换方法。
"我们还可以这样换!"(教师示范新的互换方式)
(三)学习动作:搭建小桥。
1.教师示范。
"刚才我们围圈走的时候,发现老师干什么了?"
2.要领讲解。
"我是怎样走进队伍的呢?"
三、完整表演,解决舞蹈难点。
(一)提出难点。
"小朋友你们在玩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二)商讨策略。
"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验证方案。
"让我们用想到的办法来试试!"
四、手指游戏,放松幼儿心情。
(一)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支问候舞,小朋友们都跳的非常出色!"
(二)鼓励表扬"老师今天带来了8样礼物,来奖励大家!请小朋友把小手拿出来接受我的礼物吧!"
活动反思:
一、本次活动呈现的是一节原生态的集体舞教学。
没有过多的教具、太多的'修饰,目的是希望幼儿在较少干扰的状态下初次体验与感受集体舞带来的快乐。由于本班孩子是第一次接触与尝试集体舞;加上之前的经验积累不多;改变了活动环境;听课人员太多而干扰了孩子的专注性学习,从而影响了最后听音乐连续舞蹈的流畅性。
二、之前的活动设计,一直考虑的是每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力求逐一攻破,达到教学目标。
构成集体舞是三个基本要素:音乐、动作、队形,要想把集体舞有序有有效的进行就必须把握好每个环节的关键点。
1、在熟悉音乐的环节中我把律动植入乐曲之中,轻松引导幼儿感受乐曲风格与节奏变化。
2、本次双圈行进式的集体舞中的男前进后退比较难,我就结合口令提示:123456拉手、2234伸手拉手、开花后退回到原位,明确清楚,便于记忆操作;B段的无旋律三拍子,我就结合简单的儿歌——握握手、敬个礼、换朋友、敬个礼;口令合拍紧凑,衔接自然。
3、在交换舞伴的环节是容易出现混乱的时候,所以,活动一开始我把椅子摆成两个同心圆,幼儿分男坐在椅子上,活动时再把椅子叠放在傍边。这样幼儿就非常清楚的知道里圈与外圈,避免重新因整理队形带来的混乱。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9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循环往复的曲式与尾音的长短。
2.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3.体验与同伴共同跳问候舞,表现音乐的乐趣。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5.经过舞蹈活动促进全身运动。
活动准备:
报纸人手一份、白纸一张、记号笔、音乐
活动过程:
1.初步感受乐曲旋律,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完整欣赏音乐,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提问:老师做有变化的动作时乐曲中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音?
◆还可以做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听音乐做身体声势。
2.感受乐曲结构和尾音长短变化。
◆幼儿边欣赏乐曲边看老师画图谱。
◆提问:在图谱上你发现了什么?重点提示幼儿欣赏尾音的变化。
◆撕报纸:师幼听音乐撕报纸。
◆提问:给你一张报纸,你能把尾音的长短撕出来吗?怎么撕呢?
3.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问候舞:随音乐的尾音长短变化边说"你--好"边握手再把手弹回来。
◆幼儿围成圈,教师发起邀请孩子跳问候舞。
◆幼儿创编邀请动作,再跳一次问候舞。
教学反思:
虽然这次孩子们的表现都不错的.,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孩子的参与性没有那么高,我觉得如果下次在进行这个活动,我应该让能干的孩子去找一些积极性不高的孩子,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10
设计意图: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音乐教育。也有人称为是"从钢琴凳上 (老师)、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是世界着名、影响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我班曾组织过奥尔夫音乐活动,孩子们对奥尔夫音乐活动有一些经验,而且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本次活动选自《奥尔夫音乐"跟我摇摆"》教材,我将多个素材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改变与组合:借助"围着一棵大树",让孩子巩固节奏(X X | X X X 0 |),掌握集体舞中"拍手游戏"的部分;运用"宝宝的礼物",使活动张弛有度,动静交替。力图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激活幼儿参与的热情,为孩子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体验。
活动目标:
1.能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型X X | X X X 0 |。
2.学习《问候舞》,掌握新的集体舞中"互换朋友的方法"。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有集体舞的经验;玩过节奏游戏《围着一棵大树》。
物质准备:奥尔夫音乐《围着一棵大树》、《问候舞》、《给宝宝的`礼物》音乐。
活动过程:
一、节奏游戏,激发参与热情。
(一)出示节奏图谱,巩固节奏型。
1.出示节奏。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节奏吗?"
2.说出节奏。
"谁用把这个节奏读出来?"
(二)创编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型。
1.个别示范。
"谁能用身体动作,把这个节奏表现出来?"
2.完整表现。
"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玩一玩节奏游戏吧!请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X X | X X X 0 |"
二、分步学习,掌握舞蹈要领。
(一)学习动作:拍手游戏。
1.独自拍手,练习节奏。
"我在花园散步,看见一棵大树,你看我是怎样做?"(教师带领做拍腿、拍手的动作)
2.互动拍手,掌握韵律。
"我还可以这样拍。"(教师示范)"我们听着音乐来玩一玩!"(幼儿练习)
(二)学习动作:交换朋友。
1.迁移经验,创编交换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换一位朋友吗?"
2.介绍方案,新授互换方法。
"我们还可以这样换!"(教师示范新的互换方式)
(三)学习动作:搭建小桥。
1.教师示范。
"刚才我们围圈走的时候,发现老师干什么了?"
2.要领讲解。
"我是怎样走进队伍的呢?"
三、完整表演,解决舞蹈难点。
(一)提出难点。
"小朋友你们在玩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二)商讨策略。
"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验证方案。
"让我们用想到的办法来试试!"
四、手指游戏,放松幼儿心情。
(一)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支问候舞,小朋友们都跳的非常出色!"
(二)鼓励表扬"老师今天带来了8样礼物,来奖励大家!请小朋友把小手拿出来接受我的礼物吧!"
活动反思:
《问候舞》来源于奥尔夫音乐,是一首曲式结构循环往复,尾音部分音长变化明显的曲子,每一段旋律中尾音出现的次数各不相同,而且尾音的节奏都有变化,有长有短,完全没有重复,这对于幼儿理解记忆乐曲有一定难度。
在幼儿园进行研究音乐开始,图谱昂视是非常受用的,因为图谱方法是用符号把听到的音乐元素符号化,通过视觉艺术的载体形式将听觉艺术展现出来,帮助幼儿从听觉到感受,从感受到思考和体验,再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表达。符合孩子的学习过程,也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11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循环往复的曲式和尾音的长短。
2、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尾音长短变化。
3、体验与同伴共同跳问候舞及表现音乐的乐趣。
教学准备:
报纸人手一份,白纸一张,记号笔、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乐曲循环往复的曲式和尾音的长短,能用多种方式表现尾音长短变化,体验问候舞的乐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欣赏法、操作法、游戏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步感受乐曲旋律,用动作匹配尾音。
完整欣赏
师: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和你们一起分享,好吗?请你们仔细听一听这段音乐什么地方很有趣。(教师随音乐做肢体动作)
第一遍
提问:音乐听完了,什么地方很有趣呢?谁来模仿一下?(嗯,啪)我刚刚用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的呢?
引导幼儿创编匹配尾音的有趣动作,感受尾音的变化
师:除了这个动作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配这个有趣的地方呢?
3、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听音乐做肢体动作
师:刚刚你们想了好多的动作,那这次请你们用这些动作来配这个有趣的音,好吗?记得要跟上节奏哦!
第二遍
二、感受音乐结构和尾音长短的变化
1、画图谱
师:这个有趣的音有多少呢?它是怎么变化的呢?请你们边听音乐边看老师来画一画,仔细看好哦!
提问:这个调皮的音是怎么变化的呢?(前面竖着,后面一横一勾的)后面的像小动物的什么呀?(尾巴)像这样的音我们叫它“尾音”再看看每一句长短一样吗?(有的长,有的短,而且一次比一次多)
2、撕报纸
师: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你们能不能用撕报纸来表示这个尾音先看看老师是怎么撕的`(教师哼曲示范)你们会吗?尾音长撕得长,尾音短撕得短。
1、幼儿完整欣赏乐曲,看教师随乐曲做动作。听完后说说这段乐曲什么地方很有趣?一位幼儿来模仿这个声音,说说用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
2、幼儿说说除了用这个动作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配这个有趣的地方。
3、幼儿跟教师一起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1、幼儿说说有多少个有趣的音并边听边看老师画一画。
幼儿听完后,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
2、幼儿根据教师的指导边听音乐撕报纸,感受尾音的长短的变化。
通过完整欣赏乐曲,让幼儿初步感知乐曲的曲式。也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体验乐曲的趣味性。引导幼儿说说什么地方有趣,让幼儿自主的说说,并说出用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乐的。
通过让幼儿想象用什么动作配有趣的音,开拓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接着幼儿一起跟着音乐做一做,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通过教师听音乐画图谱,引导幼儿了解尾音的多少以及它是如何变化的。接着教师的小结,帮助了幼儿掌握尾音的知识点。12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12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循环往复的曲式与尾音的长短。
2、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3、体验与同伴共同跳问候舞、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报纸、黑板和笔、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旋律,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1、请幼儿观察老师两组无声动作,然后讨论:这两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完整欣赏音乐,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老师做有变化动作的时候,音乐中出现了怎么样的音?(边做动作边放音乐)
还可以做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师幼共同听音乐做动作)
二、感受乐曲结构和尾音长短变化
1、讨论:这个变化的音是怎么在变呀?(有长有短)这个有长有短的音在曲子里有多少个呢?
2、幼儿边欣赏音乐边看老师画图谱。
提问:在图谱上你发现了什么?看看前面都是?后面的有什么变化?
小结:这个有趣的音在每一句的后面像个小尾巴,叫它“尾音”,尾音有长有短,一次比一次多。
3、听音乐撕尾音
提问:给你一张报纸你能把尾音长短撕出来吗?怎么撕?(提示幼儿前面不撕,尾音时再撕)
教师尝试,幼儿尝试:看看你把尾音留下来了吗?
三、学跳问候舞,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1、教师哼唱邀请幼儿跳问候舞:你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说说玩法)
2、师幼共同游戏
3、引导幼儿创编动作更改“你好”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13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循环往复的曲式与尾音的长短。
2.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3.体验与同伴共同跳问候舞,表现音乐的乐趣。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报纸人手一份、白纸一张、记号笔、音乐
活动过程:
1.初步感受乐曲旋律,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完整欣赏音乐,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提问:老师做有变化的动作时乐曲中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音?
◆还可以做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听音乐做身体声势。
2.感受乐曲结构和尾音长短变化。
◆幼儿边欣赏乐曲边看老师画图谱。
◆提问:在图谱上你发现了什么?重点提示幼儿欣赏尾音的变化。
◆撕报纸:师幼听音乐撕报纸。
◆提问:给你一张报纸,你能把尾音的长短撕出来吗?怎么撕呢?
3.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问候舞:随音乐的尾音长短变化边说"你--好"边握手再把手弹回来。
◆幼儿围成圈,教师发起邀请孩子跳问候舞。
◆幼儿创编邀请动作,再跳一次问候舞。 活动反思:
《问候舞》来源于奥尔夫音乐,是一首曲式结构循环往复,尾音部分音长变化明显的曲子,每一段旋律中尾音出现的次数各不相同,而且尾音的'节奏都有变化,有长有短,完全没有重复,这对于幼儿理解记忆乐曲有一定难度。
在幼儿园进行研究音乐开始,图谱昂视是非常受用的,因为图谱方法是用符号把听到的音乐元素符号化,通过视觉艺术的载体形式将听觉艺术展现出来,帮助幼儿从听觉到感受,从感受到思考和体验,再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表达。符合孩子的学习过程,也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大班音乐教案:《问候舞》02-08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8篇04-23
大班音乐教案:《问候舞》3篇02-08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3篇03-06
大班音乐问候舞教案(3篇)03-06
大班音乐教案《筷子舞》09-30
大班音乐圆圈舞教案02-27
大班音乐教案《火车舞》02-27
大班音乐筷子舞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