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

时间:2024-10-30 07:24:30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加减。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在动手操作及说理训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计算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主体作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西瓜图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答下面各题。

  (1)4/9里面有( )个1/9。

  (2)5/6是5个( )/6。

  (3)7/8里面有7个( )/( )。

  (4)2个1/9是( )。

  2.说说分数的具体含义。 3/5 2/9 4/4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

  师: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哥哥吃了2块,妹妹吃1块。

  你能提出什?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挂图)

  1、学习例1:(1)师: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2)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2/8)

  师:妹妹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1/8)

  (3)师:看到黑板上的2/8、1/8,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哥哥吃得比妹妹多些;

  生2: 2/8比1/8大;

  生3: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生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5: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4)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好棒呀!你们会解决吗?

  列式: 2/8+1/8和2/88=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学生提出的加法问题开展探究。

  学生操作交流,形象感知,获得正确印象。老师巡视。

  师:这个同学不知道答案到底是3/8还是3/16?怎?办呢?

  (5)交流反馈。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妹妹吃掉1份,就是1/8,合起来是3份,所以是3/8。

  ②.2块是2/8, 1块是1/8,一共是3块,所以是2/8+1/8=3/8。

  (6)老师总结算理,先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后老师引导,是表达清楚、完整。“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板书3/8)

  (7)巩固 3/5+1/5= 4/9+3/9= 2/5+3/5=

  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8)讨论2/88的结果

  ①.2块是2/8, 1块是1/8,2块比1块多1块,所以是2/88=1/8

  ②.“2个1/8减1个1/8是1个1/8就是1/8”。(板书1/8)

  ③.4/7- 3/7= 8/9- 6/9= 6/66=

  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谁能仿照加法说说同分母分数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2、自主学习例2。

  完成课本第99页的填空。

  3、引导归纳分数加减法特征。

  (1)分母相同。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2)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只是分子相加减。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计算,订正时,说一说?幅图的意思和计算过程,最后一个不做。

  2、练习二十三第2题。

  让学生把结果写在书上, “1—4/7”的不做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仔细认真,注意检查。

  六、思考题:有几种填法?

  ()/5+()/5=4/5 ()/9-()/9=1/9

  七、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3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2/8+1/8= 2/88=

  分母相同时,分母不变,只是分子相加减。

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知道平时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折纸)你们玩过吗?那你能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导入:刚才大家的折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板书: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述:老师这里有一盘苹果,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你们能想到什么?(1/6)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你们又能想到什么?(一份是这盘苹果的1/2)

  一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盘苹果有几个呢?平均分了以后,每一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取下盖布,露出6个苹果,谁能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

  述:我们刚才是把谁平均分成了6份?(6个苹果)对了,我们是把这些苹果(媒体演示把这些苹果圈起来)平均分成了6份(媒体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一份是几个,每个苹果就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呢?是谁的1/6?

  问:现在谁来说说这里的1/6表示什么意思?

  2、问:你现在还能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3、、操作体验

  (1)要求:请你拿出6个圆片代替6个苹果动手分一分,然后互相说一说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2)交流演示:你是怎样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1/3、1/2)是谁的1/3?这里的一份是几个苹果(2个),那每两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一份又是几个呢?那为什么这3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2呢?

  (3)现在你能说说这里的1/3(1/2)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说)

  自己再轻声地说一遍。

  小结:是啊,我们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个就是它的1/6,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两个就是它的1/3,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3个就是它的1/2。刚才我们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么来平均分的?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体演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操作实践、巩固加深

  1、老师在材料袋中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材料,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说说每一份与这些物体的关系吗?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两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种学习材料先分一分,并填写好活动报告,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纲:

  1.观察课本第29页的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分析例题,写出等量关系,并试用方程解答。

  4.想想还有别的算法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同学们喜欢课外活动吗?你们喜欢参加哪些课外活动?

  2.课件出示:从画面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4/9.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的1/3.

  (3)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操场上一共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小朋友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列出这题的等量关系,并解答。全班交流。

  2.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出例题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能找到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你能用方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应该如何解设?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指名在黑板上演示。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χ×2/9=6

  χ×2/9÷2/9=6÷2/9

  χ×=27

  3.想一想,还有别的算法吗?怎么算?为什么?

  6÷2/9=27(人)

  三、巩固练习,实践探究

  刚才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1.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踢足球的人数是多少?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踢毽子的人数是多少?

  (3)操场上踢足球的有9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操场上参加活动有多少人?

  (4)操场上踢毽子的有3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9,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

  2.某月双休日 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板演过程中,着重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之处。)

  3.根据以下方程,编出相应的应用题。

  χ×1/5=30 χ×2/3=40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4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8×4=16×7=29×4=43×2=12×4=

  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中说的“每天往返两次”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要这样列式呢?

  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那你们会算什么?

  能说一说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学例2

  要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你觉得在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2题。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师出示:星期六,淘气和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笑笑买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师巡视。学生计算结果,师注意关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才同学们帮笑笑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在买书的时候,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二、互动解疑

  1、师出示: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汇报

  板书:3.2+11.5=

  2、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生

  2:可以用竖式计算。3元2角3.2元+11元5角+11.5元16元7角16.7元

  (4)小组讨论。

  (5)完成课本试一试的题目,你会做吗?

  三、启思导疑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四、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7万状的第1题。

  2、用竖式计算。

  2.5+0.23.9—2.96.5+3.13。小小文具店: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记本2.1元,一个文具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7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练习中还有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1笨谒憬滩挠兴母霰嘈刺氐。

  (1) 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考虑到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第39页与第41页的例题都让学生先计算,再把自己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的计算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这和被激活的旧知识有关,也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个性特点有关。如44+25的计算。

  思路一:

  40+20=60

  4+5=9

  60+9=69

  思路二:

  44+20=64

  64+5=69

  思路三:

  44+5=49

  49+20=69

  学生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所以,教材提倡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

  (2) 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教材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加法口算中把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用题组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同样,在减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作出类似的教学安排。为此,教材在两道例题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对比,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由于学生的算法多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应是同一种计算思路和具体方法的比较,是每一名学生自主进行的比较。不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较。仅以上面的思路一为例:

  相同点——两道题都分别算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再把两个结果合起来。 不同点——由于前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不满10,后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超过10,所以前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几,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十几,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预设了可进行比较的空间。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 57-32与57-39都是57减三十几,为什么差分别是二十几和十几呢 这些对比能引起学生对进位与退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

  (3) 带出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和相应的减法口算。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不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还没有出现。教材第40页第4题安排了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 二年级(下册)教材曾经从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带出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如6+8=14,60+80= 本单元教材又从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带出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如60+70=130,600+700= 。教材以旧带新,不仅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实现迁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这样的题组5+9=14,50+90= ,500+900= ,会从中想到许多,得到许多。 第42页第4题用类似的方法带出了一千几百减几百的退位减法口算。教学以后如果把几百加几百和一千几百减几百进行综合练习,如500+700,1200-500,1200-700,学生的计算思路能有新的拓展,思维能更加灵活,而且又一次感受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数学和价值,对数学产生求知欲,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出了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聂海胜)同学们看他来了(出示聂海胜出征时图片和时刻)这是聂海胜和他的同伴即将出征飞天的时刻,这是几时几分呢?(指生认时间)

  师:在7时35分,聂海胜和队友挥手告别祖国和家人,满怀豪情和信心进入飞船,(课件出示飞船即将发射升空的图片和时刻)这是什么时间呢?

  师:英雄已准备就绪,飞船要点火升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飞船点火前倒计时录像,30秒准备,20秒准备,10、9……2、1,点火)

  师:在刚才的情景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时、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时间”看似司空见惯,可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用学生熟悉和崇拜的家乡英雄聂海胜作为开课的引子,由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自然过渡到新课题,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时间观念做下铺垫。]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秒。

  师:秒虽然是计量短暂时间的单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秒呢?(马路上红绿灯、运动员赛跑计时等等)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找一找生活中的秒,让学生感受秒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秒在生活中有它存在的作用。]

  师:秒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计录秒的钟表。

  认识秒针,发现秒针的特点。(钟面上三根针中秒针又细又长,秒针走得最快)

  师:观察钟表,说说你能发现哪些有关秒的知识?(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秒针走1小格是1秒)课件展示秒针走1小格,这是多长时间?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1,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6,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走到5,是几秒?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5还多2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6走到11还多3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从12走到12,是几秒?

  学生活动:同学两两合作,一生拨动秒针,另一生说时间,然后互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重要途径。感知1秒,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通过多媒体展示秒针的走动,认识几秒的时间,让学生互动操作认识秒。多种体验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2、认识1分=60秒。

  师:我们已经知道秒会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是几秒呢?

  小组合作:观察钟表,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指生说。

  得出结论: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自己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观察钟表发现分和秒的关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是一项有价值的操作和思考活动]

  三、活动体验,感受时间珍贵

  1、感受1秒

  师:1秒钟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体验一下。(课件播放秒针走1秒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呢?

  师:1秒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师播放1秒时间,生试做。)

  生汇报自己1秒钟能完成什么?

  师:1秒钟我们眨一下眼睛、拍下手、读一句话等等,那么在生活生产中1秒钟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课件:1秒钟里,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蜂鸟振翅55次,植物中生长最快的竹子长10微米

  三峡电站1秒钟可发电2700千瓦时,汽车1秒钟奔跑20米,神舟六号飞船1秒飞行7.8千米,1秒钟里,全球植树造林的面积约1414平方米……

  师:观看了生活中的1秒钟,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2、体验1分钟。

  师:1秒钟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小瞧这短暂的时间。那么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师播放1分钟时间的滴答声,生静静观察体会)

  说说自己的感受。

  游戏活动:尝试1分钟记忆词语。比一比谁记得多。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感受短暂时间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1秒钟、1分钟虽然短暂,但是十分珍贵,是点滴的分、秒构成了时间的长流,只要我们用心,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学习时间里创造奇迹。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小小裁判员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运动会,这是三年级四位男同学50米跑的成绩

  三年级组男生50米跑成绩统计表

  老师想请你们来当小小裁判员,评判一下谁是冠军,并说说你的理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间单位,我会用。

  小华每天睡9个(),每天看动画片30()小亮吃饭用了20(),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小明跑50米用了12(),跳绳10下大约用7()一节课的时间是40(),做眼保健操大约是5()

  3、练习十四第6题,填写适合的时间单位:

  4、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时间家庭中的一位小成员——秒,感受到了时间的重要,在这四十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升华思维,提高思考能力,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

  ①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②找一找在生活中,1秒可以做些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加与减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01-17

数学乘加乘减教案01-11

数学加与减二教案12篇01-17

数学教案-乘加乘减05-02

数学教案-乘加 乘减05-02

乘加、乘减教案06-07

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06-14

数学教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05-02

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