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

时间:2024-07-06 16:58:18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热门)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热门)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计算器为人们解决具体计算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板书课题: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回顾与整理

  1.估算。

  (1)什么叫估算?一般怎样估一个数?

  ①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作出粗略的推断或估计叫估算。

  ②估算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这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它与实际结果相差最少。

  (2)举例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估算各应怎样进行?

  ①加法估算是把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和。

  例如:1586+3769≈6000

  ②减法估算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差。

  例如:5160-3178≈20xx

  ③乘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把另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和这个一位数相乘。

  例如:816×3≈2400

  b.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例如:816×33≈24000

  ④除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求商。

  例如:8632÷3≈3000632÷9≈70

  b.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把除数十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把被除数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再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

  例如:538÷62≈9(538≈540,62≈60)

  898÷31≈30(898≈900,31≈30)

  (3)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预设

  生1: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实际。

  生2:估算购物要带的钱、制作物品要用的原料要估大些。

  生3:估算座位能坐多少人要估小些。

  ……

  2.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和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1)回顾对计算器的认识。

  (组内交流计算器各键的名称及作用)

  (2)教师读题,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一个按键,一个观察、指导,每完成一道题就进行交换,教师随机出题,集体订正答案)

  (3)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①如何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a.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b.观察算式特点及计算结果找规律。

  c.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规律。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3;练一练;《作业本》第31页。

  教学目标: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基本方法与依据。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怎样检查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请学生心里想好一个比例(数目简单些),如2:3=4:6,只告诉其他同学其中的三项,让大家猜一猜还有一个数字是什么?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

  30∶12=45∶χ

  解:30χ=12×45…………根据是什么?

  χ=………不先求积,先约分比较简便。

  χ=18

  5、例3解比例=

  ①请学生独立尝试;

  ②注意格式;

  ③反馈练习。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解比例:(练一练第1题第一竖行)

  2、练一练第2题

  3、补充:χ∶0.8=3∶1.2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31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习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订正第(4)小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的约数有哪?然后说出自己用选出的四个约数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比慎写出来。订正第(6)小题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续一了。

  2,第2题,除第(2)、(7)小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第(2)行驶的路程

  小题,教师可以先说明 =周长,再让学生判断。第(7)小题,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教师把数据记下来,再让学生判断。使学生知道:人的体重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人的体重是随着身高而增加的,但体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关系。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3

  教学计划

  新学期伊始,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创出新业绩,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执教能力有新的起色,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强化素质教育,坚持平等教育,着重激发学生潜能,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力争教育教学成绩有新的起色。

  二、学情分析:西师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本班现在19名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较浓,但学生基础较差,学得比较死,因此,本学期拟就此进行教学研究,力争出佳绩。

  三、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主要包括:

  A、分数乘法、倒数和分数混合运算;

  B、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C、比和按比例分配;位置;

  E、负数五大部分。

  2、本册教学目标:

  A、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对计算简单的能够口算);

  B、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

  C、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并正确地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D能正确地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E。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合作探究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在操作中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圆的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利用方格纸等方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出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4)能根据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分数乘、除法,按比例分配,圆周长与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一定说服力的

  说明。

  (2)经历探索圆的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感觉解决分数乘法、分数除法、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的需要,圆的周长与面积等问题,集有关的信息,在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分数、圆、比等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探求这些知识的活动。

  (2)能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与引导下,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探索出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乐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能发现学校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

  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理解比及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六、教学关键

  分数乘法、分数倒数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分数乘法、以及分数混合运算;通过观察、计算圆的周长。。

  七。教改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

  课时划分

  (一)分数乘法,倒数,混合运算1.分数乘法:6课时2.分数除法:7课时

  3.分数混合运算和应用题:4课时

  (二)圆(共10课时)1.圆的认识:2课时

  2.圆的周长和面积:5课时:3课时

  圆和图形的变换与确定位置:6课时

  (三)比和按比例分配:10课时

  (四)位置:6课时

  (五)可能性:4课时

  八、教改设想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能力。

  八、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储蓄的专用名称:本金、利率、利息。

  2.会计算利息和税后利息。

  3.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怎样求利息和税后利息。

  教学难点:怎样求税后利息。

  教学过程:

  老师:现在已经是12月下旬了,一转眼,我们马上就要过年了,过年高兴不高兴?干嘛高兴?

  学生自由说。

  老师:有压岁钱的同学举手?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存入银行。

  老师:干嘛存进银行?

  学生自由讨论。

  1、存入银行安全。

  2、合理支配财产。

  3、支援国家建设。

  4、增加一些收入。

  老师:大家对存款知道得还真不少!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说。

  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利息。

  在储蓄时,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板书)

  老师: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用数量关系式表示?

  学生:利息/本金=利率

  老师:利息等于什么呢?

  学生:利息=本金利率。

  老师:书上是这样说得吗?

  学生: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老师:为什么乘以时间?为什么乘以(1-20%)?

  小伟在20xx年12月15日存入银行100元 ,今年12月15日他拿到了 101.58元

  本金、利息分别是什么?

  本金是100元,利息是101.58元还是1.58元?到底是多少元?为什么?1.58元,太少了吧?怎么不多一些呢?

  利息由利率和本金决定。(利率是由银行统一规定可以按年计算,也可以按月计算)

  年利率表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表

  20xx年2月21日起执行

  项目

  存期

  年利率%

  整存整取

  一年

  1.98%

  二年

  2.25%

  三年

  2.52%

  五年

  2.79%

  看得懂吗?

  三年期年利率2.52%,三年中每年的利率是2.52%,算算看?

  中国农业银行储蓄利息清单(客户留存)

  20xx 年 3 月 12 日 单位:(元)

  户 名

  王小强

  帐号

  09-5216897

  存款日期

  20xx/3/12

  取款日期

  20xx/3/12

  本金

  400.00元

  年利率

  利息

  实付本息合计

  出现存款一年的年利率为1.98%,

  学生:利息为400 1.98%=7.92元

  本息合计为407.92元。

  师:出示正确答案实付本息合计406.34元。

  学生交流后回答:还要计算税后利息。400+7.92(1-20%)=400+6.336元406.34元

  取款日期为20xx/3/12呢?

  出示:

  中国农业银行储蓄利息清单(客户留存)

  20xx 年 3 月 12 日 单位:(元)

  户 名

  王小强

  帐号

  09-5216897

  存款日期

  20xx/3/12

  取款日期

  20xx/3/12

  本金

  400.00元

  年利率

  税后利息

  实付本息合计

  老师:400 1.98%2,是吗?

  学生:两年的年利率是2.25%,利息就是400 2.25%2。

  老师:为什么乘以2?

  学生:400 2.25%求的是两年中一年可以得到的利息。

  唐老师20xx年9月1日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五年,年利率是2.79%,到期后唐老师能得到利息多少元?

  20002.79%5=279元

  279(1-20%)=223.2元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利息应用题(板书)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帮助班主任赵老师解决实际问

  练习:李老师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二年,可以有两种储蓄方法,一种是存二年期的,年利率是2.43%;另一种先存一年,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后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银行一年,选择哪一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吗?

  1、为什么要乘以算好利息后乘以(1-20%),不直接将利率下降?

  2、为什么没有存定期四年的年利率?

  3、我们国家的利率为什么要下调?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长方形、圆形、圆形铁丝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

  教法选择:

  与数学规律、计算等知识一样,“数学概念”在担负“思维基本形式”这一角色的同时,其本身还有待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提炼和组织,创造重现的“知识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观察、操作、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建立表象、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寓课堂于生活,移生活于课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学法选择: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尽力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牢固建构起“点、线、面、体”的知识体系。

  教学流程:

  一、活动——感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跳的,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两种运动?(平移和旋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移和旋转在图形世界里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出示课件)

  (一)点的运动

  (1)出示流星图提问:如果把一颗流星看做一个点,当它划过黑暗的夜空,流星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划过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点 平移 直线)

  (2)出示自行车图提问: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彩带的运动时平移还是旋转?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点 旋转 曲线。)

  师小结并板书:点动成线。

  (二)线的运动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拿起一根木筷子分别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线动成面。

  追问:看看下面的直线做什么运动?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面的平移

  师: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把我们的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让它平移,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长方形 平移 长方体

  质疑:如果让它旋转呢?

  揭示课题:面的旋转

  (设计意图:本着“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面的旋转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1、学生活动。

  2、交流结果。

  3、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4、师小结并板书:面动成体。(不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旋转成相同的立体图形,同一个平面图形却能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对“面动成体”的认识,更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5、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

  6、课本第2页“找一找”:请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圆柱和圆锥,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它们。你想有关圆柱、圆锥的那些知识呢?(哪几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内容:利用圆柱、圆锥的实物,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方法,看看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并把你的想法和伙伴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

  圆柱:有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板书:底面)通过剪切重合上下两个面,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通过滚、摸等活动,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侧面。(板书:侧面)用尺量出圆柱上下一样粗,与前面旋转形成的圆台不一样。而且上下两个地面之间距离一样,这叫圆柱的高(板书:高)。

  小结: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圆锥:上面有一个尖尖的点(板书:顶点)下面只有一个圆形的'平面叫底面。(板书:底面)圆的圆心正好对着上面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板书:高),顶点到边缘的线长不是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质疑: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并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强化图形表象,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应用——提升

  1、 辨一辨:下面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2、写一写:写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3、连一连: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知识,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辨析、理解能力。)

  4、新兴包装厂为底面直径8厘米,高20厘米的“露露”花生奶做包装盒,将12罐花生奶放在一个包装盒内,你打算怎样设计包装盒,这个包装盒的长、宽、高至少各应是多少?

  (设计意图: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总结——反馈

  1、今天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本节课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并且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6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二、教学重难点、生长点:

  1.重点: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三个数量连比的意义,正确计算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生长点:学习了比的意义、理解部分与整体的比及分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教学本课时。

  三、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应用比的意义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认识连比。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六(3)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13:7。

  ()人数是()人数的()/()。

  让学生填出不同的答案。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

  问:你是如何理解3:2的?(估计学生能说出红色与黄色的比是3:2,黄色与红色的比是2:3;红色与格子总数的比是3:5,黄色与格子总数的比是2:5)

  当学生说到红色(黄色)与格子总数的比时,问:格子总数是多少?那你能算出红色的有多少格、黄色的有多少格吗?

  学生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使每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道题就是把30个方格按3:2进行分配。

  2.验证。你做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把得数放到题目中去检验一下。与同桌说说你的检验方法。

  板书检验方法:18+12=30(格)18:12=3:2

  3.教学“试一试”。

  学生读题后,说说是如何理解1:2:3的?(引导学生说出是把30格按照红色1份、黄色2份、绿色3份来涂色)

  谈话:三个数或更多个数组成的比叫连比,它只表示三个量或更多个量各占几份,而不能理解为连除,这与两个数的比是不同的。根据红、黄、绿的比是1:2:3,你能想到格子总数被平均分成几份了吗?每种颜色的格子数各有几格?

  学生做题,交流算法。

  引导学生认识:都是把总数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求每部分是多少,解答时都可以把比看成各占多少份,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分别求几份是多少,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即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计算。

  4,做“练一练”。

  做第1小题。本题较为简单,让学生独立解答。

  做第2小题。

  本题稍有难度,先让学生读题。

  问:你觉得怎样分配这些巧克力比较公平?(估计大部分学生会说按人数平均分;可能会有极少数人说按班级平均分)

  问:“按班级人数”平均分,也就是按怎样的比进行分配?再让学生算一下每个班各分到多少巧克力。

  问:如果按班级平均分,又该怎样分?口算出结果。能不能把平均分也看作按比分?按什么样的比分?(1:1:1)可见平均分是按比分的一种特殊情况。

  (三)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2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7

  一、课前思考

  刚接触新带的六年级同学时,我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语文还是好学多了,只要你下点工夫记记,再把作文写好点,八九十分好考得很。但是数学太难了,千变万化的,记没什么用,做也没什么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学好它。并且很多老师也觉得,感觉数学课上得并不是不好,效果也不错,但是怎么一做作业或者考试就问题百出?如今的数学好象真的变成模模糊糊一大片了。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少老师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当情境导入、游戏进行时同学们群情激昂,一到知识呈现和抽象理论时却热情顿失。有时老师也感觉前面的导入和游戏的巩固是不是多余的了?怎么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时却一个都抽象不出来呢?所以就导致最后的结论还是由老师急急忙忙地总结出来了,探究又流于形式了。

  在这里我觉得对于课本的内涵老师还得深入地进行钻研和参悟,并且要真正了解编者的意图。新的教材具有跳跃性、分散性、情境化,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规范化好象是冲突的。老师自己把握不准,盲目开发很容易造成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遗漏。

  在北师大版第11册第23页的百分数应用(一)的教学中我就我的一点小体会与大家谈谈。

  看课本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教材的编写是利用线段图的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掌握的。备课的时候我打算先从制作冰块这一情境导入,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线段图,再说出由线段图中增加的部分是多少,然后总结出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最后拓展得出“减少百分之几”的含义。后来听了同年级老师的一堂课,对这一节课我又有了新的上法。

  学生原来已经学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算法,所以教这节课时我就始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

  二、课堂实施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户外放上一盆水,水会结成冰,同学们发现一个细微的变化没有?水变成冰后体积会怎么样?(在课前可布置学生将某一容器的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观察变化,同学们就比较容易得出结论了。)

  2、课件出示应用题。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师:同学们能根据题目的意思把线段图画出来吗?

  生:没问题.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看看线段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1:冰的体积大所以冰的线段画长点。

  生2:我知道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5立方厘米。

  生3:我还看出了冰的体积是水的50/45。

  师:同学们都看得非常仔细。我们原来学过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算法,你们还记得吗?

  生:当然记得啦。就是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

  师:那我们看看这道题,可以从原来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吗?怎样理解呢?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告诉老师好吗?

  生讨论。

  点名学生代表回答。

  生1:可以这样做。用冰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我们原来学过冰相对与水来说是一个变化的量,所以水可以看作是单位“ 1”的量。然后我们知道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几分之几。再减去1就知道增加几分之几了?

  生2:我也觉得应该用冰除以水,我们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所以冰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的几分之几必须先求出来,然后再减去水的体积就可以了。

  生3:我觉得先可以求出增加了多少,然后再求出增加的是水的几分之几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原来的数学学得可真好,能把这道题转化成原来所学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了。那现在求的是百分之几,同学们能化出来吗?

  鼓励同学们根据刚才两种思路列式计算。在这里教师始终是在抛砖引玉。利用学生的旧知探究新知,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觉得困难并且激发了探索的兴趣。但是仅仅停留在这里还是不够的。

  (三)、继续深究

  师:我们知道了这节课所学的跟原来是有很大的联系的。那同学们说说,我们解关于“增加百分之几”的应该题的关键是什么吗?同桌之间说说看。

  生:因为这样的题目关键是求“增加的是谁的百分之几”那么谁是单位“ 1”的量呢?很重要。

  师:说得很好!就象咱们上面这道题,增加的部分同学们都知道,但是增加的部分除以冰还是除以水呢?关键是看谁是单位“ 1”的量,那我们怎么确定单位“ 1”的量呢?

  生:一般后面那个量就是单位“ 1”的量?

  师:能说准确点吗?

  生:我认为题目中说的谁比谁增加多少,“比”字后面的那个量一般可以看作是单位“ 1”的量。

  师:这个同学真是太棒了!

  师:我们学了“增加百分之几”那“减少百分之几”又怎么理解呢?

  课件出示课本第23页的试一试。电饭煲的原价是220元,现价是160元,电饭煲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象上一道题那样先求出减少多少,然后再求减少的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师: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原价看作单位“ 1”,先求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再用1去减这个百分之几就可以了。

  通过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百分数应用中“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的含义。

  (四)抽象总结

  比较“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增加(或者减少)几分之几”两种说法。同学们自己交流总结。

  生1:我觉得今天所学的可以当作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算,只不过增加的要减去1,减少的要用1去减。

  生2:我觉得我也是从原来知识来理解这种百分数的应用题的,只不过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我理解为“增加或减少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也就比原来的问题多了一步,就是先求出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了。

  通过已有的经验同学们很容易做出这样的总结。

  三、教后畅想

  就拿这节课来说如果老师单纯地先教学生怎么理解题目的意思,再讲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兴致不高。但是这里改变一下观念,始终引导学生从旧的知识探求新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由旧知中总结概括出来。尽管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道具,轰轰烈烈的游戏,只有平平实实的探究,但是学生依旧兴趣很浓,并且学得非常轻松。教学中教师始终组织引导学生往已有的知识上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课改并不是弄得课堂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并且课改也不能完全丢弃原来好的思考方法。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始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真正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还要注意把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不同年龄层次的要有不同的数学活动,不要那些虚假的活跃,不要那些盲目的活动,不要那些散乱的活动,不要那些放任自流的活动。有时平实的往往是最有效的。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具准备:

  圆的实物、剪好的圆片、圆规、直尺

  教具准备:

  细线、图钉、剪好的圆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悬念产生好奇,好奇带入新课

  (一)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展示、图文并茂)

  1、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

  3、枪口、炮口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暂时还不必回答,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马上回答,这三个问题都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回答是“圆”时,教师板书课题)

  师: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圆有一定认识后,你们再回答这三个问题,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完整、更圆满。(在黑板的一侧板书:圆满)

  [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用心扑捉圆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带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向,以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同时,在“暂时还不回答”的关子下,把“三个问题”集中在“圆”上,旗帜鲜明地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这一导课不仅意味深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始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圆的文化特征”意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一)生活中的圆

  师:生活中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已准备的实物举起展示)

  (二)运动中的圆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下面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课件展示)

  1、一粒石子抛入平静的水面时

  2、电风扇的扇叶转动时

  (三)探究圆的形成

  一根细线,用图钉固定一端,另一端绑着一支粉笔旋转一周。

  1、师:接下来做个小实验,老师用图钉固定线的一端,将细线拉直,绑有粉笔的一端旋转一周,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松开细线的这头,粉笔还能转圈吗?(孕伏“定点”意识),图钉按住起什么作用?

  2、师:刚才老师是怎样操作画出一个圆的?

  学生交流

  师:图钉按住的一端(不动),带粉笔的一端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这个点是(运动的),怎么运动的?

  师:(把线拉直)这样运动时动点就与固定的这点距离(保持不变)。粉笔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就得到了一个(圆)。

  3、师:如果把细线放长,粉笔继续旋转一圈,发生了什么变化?看来这细线的长短可以确定(所画圆的大小)

  (孕伏“定长”意识)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教学环节,以“感知—想象—发现”为线索,逐步推进,串成学生探究“圆的形成”这一过程。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开始,是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通过“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举例,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为过度到想象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这样想象力也就引向了更成熟的高度。最后用他们的想象力猜测、感悟“圆的形成”两大核心要素圆心和半径,从而为后面的“圆”的本质认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从画圆中认识圆

  1、通过回想前面的游戏,让学生在感悟“圆的形成”过程中思考:你会画圆吗?

  2、学生尝试画圆(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圆的和圆的作品。)

  3、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交流

  (投影展示“不圆”的作品)

  师:请你评价下这幅作品?

  你想提点什么建议?

  师顺着学生的阐述引出“定点”、“定长”。

  (让学生自己“由误到悟”,在交流、切磋中对“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印象深刻)

  (投影展示“圆”的作品)

  师:请欣赏这幅作品是怎样被圆规创造出来的?

  两个学生介绍如何画圆,师追问“画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

  随着学生反馈画圆的三个步骤,教师同时用课件演示圆规画圆。

  4、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定点确定圆的位置,定长确定圆的大小

  5、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

  师:我们会在纸上画圆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画圆。例如:要在篮球场上画一个很大很大的圆,你准备怎样做?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反馈、相互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 “画圆”的环节,不仅仅只是学生掌握画圆的技巧、学会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继前三个环节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圆的初步认识,由表象逐步向抽象转化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还十分关注学生情绪,尊重学生意愿,在学生跃跃欲试时,采用先让学生尝试画圆,并利用可能“出现的问题”,揭示圆的画法、“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等深层次问题,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自然本色。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画圆后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让学生从“纸上谈兵”,过渡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与“探究圆的形成”有个呼应。

  (五)解读圆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工具不一样,画出来的却都是圆,这是为什么?

  生1:原理都一样

  生2:都是按三步骤来画的

  师小结:画圆时都有两个点,一个点是固定的,一个点是运动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动点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所以,圆就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一条什么线?(曲线、封闭的曲线)

  (课件演示)

  (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有关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

  教师将“圆心o”“半径r”“直径d”写在3张卡片上,请学生一一贴在黑板上圆的有关之处。

  师:谁能在黑板上的'圆中将它们画出来并贴好。(3个学生依次上台)

  2、直接揭示圆心的概念

  3、半径

  师:像这样的半径,你会画吗?

  学生动手画半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

  (注意引导学生阐述“从哪里出发画到哪里”)

  师:什么样的线段叫半径?揭示半径的概念。

  (板:半径r)

  师:在同一个圆里,像这样的半径还能画吗?有多少条?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上有无数个点。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4、直径

  师:直径你会画吗?在你的圆片上画出直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那什么样的线段叫直径呢?

  你们和数学家们总结差不多呢!翻到56页,全班齐读。

  (板:直径d)

  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5、师: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科学家就曾提出有关圆的概述(课件出示)

  师:一中的“中”指的是?那“同长”的意思是?

  6、判断:以下圆内哪些线段是半径,哪些线段是直径?

  7、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师:你会怎样去验证你的想法?

  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再派代表反馈。

  课件验证: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d=2r r=1/2d

  ②制造冲突(展示学生事先剪的一大一小的两个圆)

  疑问:在这两个圆中,半径、直径二者还存在以上的关系吗?

  (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设计意图]探究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怎么有个突破,使学生能轻松地接受,本环节是采用“画”、“量”、“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画”是发现,是印证;“量”是验证、确认。这一为学生搭建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既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参与,而且将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也正好印证了“儿童的智慧出在他们手尖上”这句话。

  三、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一)小裁判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半径2厘米的圆比半径1厘米的圆大。()

  3、圆的直径都相等。()

  4、在同一个圆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二)你能帮忙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属概念教学课,作为反馈练习,仅设计了两大题。通过这两大题训练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情况,并解决学生容易混淆或出错的问题。

  四、解释自然中圆,欣赏人文中圆

  (一)解释自然中圆

  师:课的一开始,我们还留下三个问题(课件重返“三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现在集中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1、分组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演示下面两个主要因素)

  ①平稳(因为车轴在车轮圆心上,同圆半径都相等,确定了车与地面距离不变,所以平稳)

  ②车速快(车轮接触地面只是一个点,摩擦力小,车速就快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题,以小组合作、同学互助,共同讨论为主要解题形式,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增强互助合作、敢于创新为目标。同时,本练习起到了“前后呼应”之教学艺术功能,成了学生善于动脑、勇于解题的动力,使学生在成功解答后有一种满足感,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欣赏人文中圆

  1、引言:同学们,世界是美妙的、神奇的,有了圆更增添了她的梦幻般的色彩。请欣赏

  2、课件演示:(配乐)

  摩天轮、花丛中肆意绽放的鲜花、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陶瓷艺术、圆形建筑、2008年奥运奖牌、神秘的阴阳太极图……

  还有古老的东方,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元宵等佳节,月下尝饼、桌上汤圆…这就意味着团圆、圆满;大陆同胞送给台湾同胞的团团、圆圆两只熊猫,不也就是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圆吗?

  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是多么深刻而广远。圆,是和谐的象征,是幸福的感受!

  同学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接近尾声了。这节课愉快吗?你觉得这节课上得圆满吗?

  [设计意图]教学本质是一种文化。我们有理由向学生传递教学本身的内涵和鲜活的文化背景,引领他们通过学习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浸润于学生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为此,设计“欣赏人文中的圆”这一环节,就是引发学生领略“圆”的神奇魅力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征,拓宽学生对“圆”的认识视域。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国人对“圆”的特殊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学习的热情,为进一步学好“圆”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10个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纸盒,

  教师准备:

  10个棱长是15厘米的'立方体纸盒,正方形纸板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我们在前面的知识中已经学习了用三个或四个正方体搭成立体图形,请大家看大屏幕的图形,你能说出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吗?(展示课件)

  知道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更加复杂的立体图形,有兴趣吗?

  二、教学新授:(用三个比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创设“比赛”情景一

  第一轮比赛:摆(如课件)

  要求学生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任意搭,有多少搭多少,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小组每摆一个造型可得10分)

  时间为3分钟

  学生出现了多种答案,老师巡视课堂。

  2、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上面看呢?

  从比较简单的无遮挡实物入手,发现实物与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第二轮比赛:画

  (1)教师大屏幕出现摆好的立体图形(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让学生仔细观察立体图形后集体动手单独画出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并总结出画平面图形的方法。——从左边开始看,先看有几列,再看每一列有几个正方形。(这种方法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简单易学)

  (2)比赛:任选三位同学依次摆出三种图形,让全班各组的同学画,能画出来的小组获得分数50分,反之扣50分。

  3、创设“比赛”情景三

  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屏幕出示,课件上从正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

  师:这是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根据上面两图形搭出立体图形)

  (每个小组限定在2分钟内摆,时间到时各小组摆出图形来,每摆对一个可得50分,反之,摆错了倒扣50分)

  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也可以根据上面的形状,知道有一块是隐藏的,再根据正面的形状确定隐藏在哪一块下面。

  思考1、从二个方向观察,能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

  (1)出示课本78页试一试第一题图。

  (2)师:请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师:注意到各组搭出的立体图形,形状都不一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充分尊重并利用学生(让生认识到根据从二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形状)

  思考二、(二个方向观察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1)出示试一试第二题图

  (2)师:引导生先从上面看,哪个位置有正方体,哪个位置没有正方体。再从左面看哪一排最多有几个?最少有几个?进行充分想象。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摆放实物搭出这样的立体图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从二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虽不能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图形,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4、计算各小组所得分数,宣布获胜小组

  三、反馈练习,深化体会认识。

  79页练一练1、2。

  四、小结

  今天学习的观察物体,要从几个方向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呢?(3个)2个方向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的,但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 和”是大于号,表示一数比另一数大;“

  2、使用>、=和

  能力目标

  1、会写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

  2、能够读出一个式子。

  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2、养成一丝不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

  2、“>”、“

  教学难点:

  使用>、=和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兔子和萝卜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多媒体)

  1、哪种图形多?在多的一行打√

  ○ ○ ○ ○ ○ ()

  ☆ ☆ ☆ ☆ ☆ ☆ ()

  2、哪种图形少?在少的一行打√

  ▲ ▲ ▲ ▲ ▲ ▲ ()

  ■ ■ ■ ■ ()

  3、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知从思路和方法上作好铺垫,也为学习新知作了衔接。)

  二、探究与体验。

  教师把课本第20页的主体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师:今天是小熊猫的生日,他的一些好朋友都来祝贺了,小熊猫准备了一些丰盛的午餐来招待大家,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与数有关的.知识?

  学生观察汇报

  生:有3只熊猫,3只猴子,4只兔子。

  生:小熊猫准备了4根香蕉,4个桃子,4个萝卜

  2、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有选择地贴出准备好的各种图片。

  4只小兔图片

  3只小熊猫图片

  3只小猴图片

  3、教师引导: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数学方面的信息,如果让你帮小熊猫分食物,你准备怎样分?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如:把萝卜分给小兔,把桃子分给小猴,把竹子分给小熊猫自己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兔子有几只?萝卜有几个呢?

  学生:4只小兔子,4个萝卜。

  学生:兔子和萝卜同样多。

  (2)提问:每只小兔能吃上一个萝卜,萝卜一个也没多,小兔的只数与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黑板上写上“4=4”,认识“=”,以及读法,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3)指导学生书写等号。

  (4)师: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还有哪些可以用“=”连接起来。

  引导学生得出

  萝卜的个数和桃子的个数可以写成“4=4”;

  小熊猫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可以写成“3=3”;

  根据生活中的信息,举出用“=”表示的实例。

  4、师: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可以用“=”连接起来,如果不是同样多的又怎样呢?

  分桃子

  提问:观察主体图,数一数几只猴,几个桃?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桃子和猴子的数目同样多吗?

  (1)引导学生比较,用语言表达:桃比猴子多;猴子比桃少。

  ①告诉学生“4比3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②在讲“〈”号时,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

  (2)板书:4 〉3与3〈4,认识“〉”、“〈”及其读法。

  5、观察区分“>”、“

  师:观察大于和小于两个符号,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都是躺倒的“∨”,只是方向相反,但都是开口对着大数。

  (1)交流认识,记忆“>”、“

  (2)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通过观察,让学生体验比多少的一些方法,加深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的概念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经历把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再抽象出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

  三、练一练

  1、基本练习:完成21页“练一练”第1题。

  2、巩固练习:完成21页“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

  五、作业

  完成21页“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

  4 = 4 读作:4等于4 (等号)

  4 >3 读作:4大于3 (大于号)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1

  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将着重讲解教科书第50、51页的内容,同时练习十一中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简化比的表达式。

  2、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到比的基本性质中。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简化比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求解20÷5,可以得到20÷5 = (20×10) ÷ (5×10) = 4,请问大家如何求解这个题目。

  2、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家是否都掌握了?

  3、在比中有哪些规律呢?本节课程将为大家介绍比的基本性质。

  二、自学互动

  [活动一]比的基本性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展示汇报

  学习任务:

  1、完成以下问题:6:8和12:16这两个比虽然不同,但是它们的比值却相同,其中存在什么样的规律?

  6:8=6÷8=6/8=3/4,12:16=12÷16=12/16=3/4

  2、观察比较并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 总结: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追问:这里“相同的数”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呢?

  [活动二]化简比

  学习方式:尝试训练、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互动交流:最简整数比的定义是什么?

  2、在编辑中使用比的基本性质,将已知比化简为最简整数比。

  3、将化简的结果进行总结,概括规律。

  1.最简单的整数比

  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下面列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1:1 2:1 3:1 1:2 1:3 2:3

  2.化简比的方法

  (1)分别写出这两面联合国国旗长和宽的比。

  (2)这两个比并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因为它们的前项和后项除了公因数1之外还有其他的公因数。

  (3)可以尝试将这两个比化简,即把比的前、后项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4)化简后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面旗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5)运用以下方法化简比:

  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分数的,就把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小数的,先把它们都化成整数,再化简。

  (6)示例题:

  1/6:2/9 = (1/6×18):(2/9×18) = 3:4 0.75:2 = (0.75×100):(2×100) = 75:200 = 3:8 1/6÷2/9 = 1/6×2/9 = 3/4

  3.达标测评

  1.完成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第52页练习十一的第2、4、5、6题。

  4.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最简单的整数比和化简比的方法,通过示例题的实际操作,加深了对化简比的理解和掌握。希望大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各种比的问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书学得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观察直观图形,认识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底面分别是哪两个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涂色呈现出底面。

  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底面积是哪两个面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底面积定义。

  再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计算公式。

  [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索底面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体现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

  2、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提问:在小组中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整理

  4、请同学们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活动。在这里,先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凭借他们自己的经验,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合作,在探索、比较中充分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推理过程。]

  三、分析、比较加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⑵、讨论: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2、出示练一练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中,关注这种计算公式与原来计算公式的不同与联系,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练习六第4题

  ⑴、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的实际含义

  ⑵、使学生明确所占空间就是储物柜的体积

  ⑶、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用底面积高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感受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2、做练习六第5题

  ⑴、结合图让学生指一指这根横截面的位置

  ⑵、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将这根木料竖起来,木料的横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个面?木料的长与竖起来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这一方法,理解用横截面面积长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3、做练习六第6题

  ⑴、使学生明确黄沙铺成的形状是长方体,铺的厚度是长方体的高

  ⑵、明确要求用方程解

  [评:这是一个在长方体沙坑铺黄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以及长和宽(或底面积),求它的高,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做练习六第7题

  ⑴、弄清题中两个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⑵、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花坛所占空间大小以及花坛内泥土体积所需要的条件

  ⑶、提示:从里面量,花坛的高没有变,但底面正方形的边长只有1.3-0.32=0.7(米)

  [评:通过让学生计算花坛所占的空间和花坛里有多少泥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体积和容积的不同意义。]

  5、做练习六第8题

  ⑴、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⑵、独立思考,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通过跑道上铺三合土和塑胶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解决有关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谈话: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知道的?回家后选择你身边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测量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计算它的体积。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收集信息、分析比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4、知识要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学法指导:

  引探教学法教具

  学具课件:

  通案个案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百分数展示给大家。

  (1)羊毛衫羊毛的含量是90%。

  (2)上衣纶的含量是23%。

  (3)白酒中酒精的含量是52%。……

  大家收集到百分数真不少,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让学生交流已经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会读百分数、会写百分数……

  2、教师示范“%”和百分数的写法。(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3、让学生写出几个喜欢的百分数,并读出来。

  4、小组交流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提问:什么叫百分数呢?生答。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教师解释: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项是一种固定的数100,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讨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哪些数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各组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联系是:都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即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区别是: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表示数时可以带单位名称。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6、练习:下面的这些分数哪个能写成百分数。

  (1)六一班的同学中男同学的人数占48/100。

  (2)一个苹果重27/100千克。

  (3)一堆煤重87/100吨,运走它的32/100

  三、巩固应用熟练掌握

  (1)完成P78“做一做”(2)在规定时间内写出10个满意的百分数,结束后让学生说出实际写的个数是规定的百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体验收获

  五、课堂检测

  (一)必做题

  1、25%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

  2、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

  3、一杯牛奶重25%千克。( )

  4、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完全相同。( )

  (二)选做题

  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2% 15% 120% 100% 0、0001%

  1、今天上课,积极举手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 )

  2、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这个单元的及格率一定会达到( )

  3、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 )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

  能准确描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漂亮的图案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学具花瓣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欣赏2008年奥运会会徽,提问与之相关的常识;上网浏览部分历届奥运会会徽,思考这些图案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并交流感受。

  二、合作探究、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分析花瓣图案是如何由简单图形A经过图形变换得到的,

  2、操作演示

  (1)演示四花瓣的作图过程,教师讲授四花瓣图案形成的基本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具体的操作步骤;注意将语言叙述完整,括号中是几个关键词。

  如: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形B以(MN)为对称轴做图形A的轴对称图形B

  (3)要求学生思考:四花瓣相邻两个顶点与圆心所成的角是多少度?根据媒体演示的方法,你能将一个圆周四等分吗?

  小结:图案的设计可能是一种方法的.连续使用,也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组合使用。

  3、合作探究书本37页(2),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搞清做图的方法和关键。

  三、尝试创作

  1、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完成下面一题:以给定的图形“○○、 △△、=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

  2、请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弧等),为班级“学习专栏”设计一幅题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报头图案3作品互评展示学生所画的图案,就创意和构图进行自评和他评。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第2~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六、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宜昌、哈尔滨的温度。

  2、提问: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宜昌是零上16度,哈尔滨是零下16度

  3、引导:宜昌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4、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6℃(+16℃)-16℃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5、小结并板书:“+16”这个数读作正十六,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6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6”也可以写成“16”;“-16”这个数读作负十六,书写时,可以写成“-16”。

  6、通过“零上16摄氏度”和“零下16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6”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㈡、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2、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3、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4、小结: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㈢、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2、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6、19、+20xx、、6.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6、-、-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㈣、练习题

  (1)完成第4页第1题。

  (2)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2、3题。

  七、教学结束:

  总结: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认识到了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客观存在和非常广泛的。

  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11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13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07-02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教案01-05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4-04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5-29

小学六年级数学经典教案05-11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热门】05-31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06-07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