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教案范例[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介】
这次语文园地有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宽带网。
口语交际是结合本组的课文学习及宽带网的内容进行的,而习作部分承接口语交际进行整理,写成习作。
我的发现是让学生体会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词义是不同的。日积月累中设计了读读背背和读读记记,其中读读背背是启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读读忘记意在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并进行扩展练习。
宽带网从迷人的风景和富饶的物产两方面向学生提供了资料,丰富了学生的资料积累。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组的口语交际而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并通过整理写出习作。
2、了解了解不同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不同意义,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3、积累名诗、名句。
4、积累成语,发现其中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口语交际,从而整理、写作。
2、学习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区别相同字的不同意义。
3、通过观察发现词语特点,并积累相类似的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
2、感受祖国的迷人风景和物产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口语交际和宽带网结合进行,课前可以先了解学生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情况进行分组,做好交际前的准备,同时还要注意小组合作中的分工,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学生就会有话可说。
2、交际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自己带照片进行介绍,也可以收集自己喜欢的地方的图片进行介绍,或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介绍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合作进行。
3、我的发现和读读背背、读读记记就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读中观察发现词语中的奥秘并进行词语积累和识字练习。
4、课时建议:宽带网、口语交际、习作可以用四课时进行;其它部分为两课时。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怒、暮、燥”等8个生字,会写“斗、艳、内”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三、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
2.收集文中所及到的花的图片和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以后,心中有什么问题吗?
2.一位植物学家按一定的原理将各种花种在一起,制成了花的时钟,并根据花的开放来判断时间,他的这种做法奇妙吗?你想不想知道这位植物学家是根据什么原理来制作的这个花钟呢?让我们走进花钟这篇课文,来一起揭示其中的奥秘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型。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语卡,全班认读,正音。
b.小组互动,“我说你猜”,小组中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其他成员迅速在文中找出来。
C.当当小老师:你发现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最容易出错,请你做回小老师提醒提醒大家。
三、通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第一段:归纳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的现象。
第二段:揭示了不同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第三段:植物学家根据这一现象的巧妙运用。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新词。
二、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2.精读课文,细细品味。
a.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归纳现象
读一读:你发现了一个什么有趣的现象
填一填:牵牛花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
_________________
睡莲
__________________
万瘦菊
_________________
烟草花
_________________
月光花
_________________
昙花
_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作者用不同的句式来描述花的开放,这样的方法好吗?
赏一赏:将收集的文中几种花盛开的图片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
品一品: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它的美。
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揭示原因
细读课文,思考: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小组交流::通过读书,你找到了答案了吗?
集体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揭示原因: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联系。
C.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花钟制作的巧妙
回顾全文,说说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妙在哪里?
齐读课文,读出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3.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三、交流感想:
你从这位植物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课外扩展:
1.自制花钟。学习花钟的方法,仔细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开花的时间,按它们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植物的名称记录在自画的钟面上。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2.根据学校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并记录好观察日记,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了解墨子通过止楚攻宋实现他的政治主张(非攻)的奋斗精神,启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持实践,勤学苦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
难点:文章第二、三两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绘画,即按照课文内容绘制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分角色朗渎课文,仔细体味,揣摩语气。
2.在不改变原作的基础上,合理想像,适当扩充情节,以墨子救宋为题编写一则故事。
3.以最贵是和平为题进行小型演讲。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硕果累累的先秦科技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为我国古代文明增添了光彩。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著书和讲学的风气越来越盛;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 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墨子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思想观点鲜明的宣传文章,也是一篇逻辑性异常周密的学术文章,墨子运用类比进行推理,明辨是非,驳倒对方。纵观全文,墨子采用了先说服公输盘,再说服楚王,最后又以实力相较量,终于取得止楚攻宋的胜利。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墨子思想亡的细致周密,也看到了墨子对敌方判断的准确。他根据论敌的思想活动,步步为营,决战决胜,因人制宜,灵活机动,对公输盘这个有头脑、有计谋的能工巧匠,采用类推方法,有斥责,也有劝戒,迫其败阵;而对楚王这个贪婪成性、头脑发胀的大国君主,则采用类比方法,使他知道如若攻宋,定是得不偿失,乃是不智之举,终于迫使强敌敛手。完成了风尘仆仆来楚的任务。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墨子(约前476前390),姓墨名翟(出),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检查预习。
3.正音正字。(可事先做成幻灯片,把字写好,上课放映)。
翟(dí)盘(bān) 侮(wǔ) 郢(yǐng) 见(xiàn) 舆(yú)
褐(hè)犀(xī)兕(sì) 鼋(yuán) 鼍(tuó) 鲋(fù)
姬(pián) 诎(qū)圉(yù) 滑(gǔ)
4.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指导其自主学习,变一言堂为群策堂,利用一些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然后每组各派代表复述课文内容梗概。教师作进一步引导,划分文章结构如下: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自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到公输盘服是第一部分,墨子用义不杀众说服公输盘;自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到必取宋是第二部分,墨子连用三个比喻,指出楚王攻宋之不智;自于是见公输盘到吾请无攻宋矣是第三部分,墨子以实际行动迫使楚王停止攻宋。
5.学习第一部分,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教师指点难词、难句。
(1)云梯之械:之,代词,这。
(2)将以攻宋:即将以之攻宋,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3)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有道德的老人的敬称,等于说老先生。命,命令,自谦而把对方的意见说成命令,这里引申为指教,这句意思是:老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4)请献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犹言让我,请允许。
(5)吾义固不杀人:义,道义,名词用如动词,遵循道义。固,可以作本来讲,引申为决。这句意思是: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6)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特别敬意。
(7)义不杀少而杀众:少,指北方欺侮墨子的人。众,是指将要在楚宋战争中送命的士卒。
6.需要设计的问题。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可以小组讨论,研究)
答案:
(1)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3)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4)答案:公输盘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对《公输》进行了初步学习,对结构和内容有了大概的印象,在问题的讨论中能积极踊跃,希望同学们发扬。
公输盘在民间传说中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此处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寻找资料,扩大知识面。
(五)布置作业
重点掌握课下注释中的词语及难懂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墨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4、阅读几篇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教学难点: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方法。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重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诲。
教学过程:
一、“练”的第一题
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1、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2、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的特点;
3、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4、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评价;
5、小组内部独立完成第二、三句后,班级交流;
6、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二、“练”的第二题
按适当的顺序排列句子。
1、先让学生自由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每句都讲了什么意思。找出这几句话的内在联系;
2、知道每句的意思后,再引导学生概括一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3、小组讨论,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
4、汇报交流;
5、指名按照排列好的顺序依次读;
6、完整地齐读这几句话。
三、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什么意思;
3、老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4、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5、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几篇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2、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2、让知道这些神话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讲故事之后,请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想想这些神话中的人物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
3、让学生说一说,哪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4、总结:这些神话,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希腊的,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主人公都是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流传千古,以至后人歌颂他们;
5、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二、大家一起来
(一)课前向学生发起倡议:为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在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我们在班级的范围内举办一次捐赠活动
(二)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1、举办这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度过难关;
2、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3、捐赠的钱物分配;
4、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三)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活动要有秩序;
2、态度要热情平等;
3、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圆圆的沙粒》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采用对话的形式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的议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说明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从网上找来形色各异、美不胜收的各种珍珠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沙粒与珍珠的反差,帮助学生领会故事的寓意。这篇童话故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对白极富儿童情趣,特别适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我把朗读作为训练重点,通过有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领悟重点词 “真诚、坦然、议论纷纷、动摇”的意思。从而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为文章中的情感、情境所吸引时,我适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设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颗沙粒,你会怎么议论呀?”等发散性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领悟“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高尚品质,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的积极态度。 2、指导学生按分好的段落,领悟每段的内容,概括段意。 3、有感情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领悟“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各种形状、色彩的珍珠,沙滩景,海浪声,)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描写珍珠的精彩词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反差,激趣导课: 1、同学们,在神奇的大海里,有一种美丽的珍宝。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配有音乐的各种形状、色彩的珍珠图片) 同学们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赞叹不已,你能选择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形容它吗? 学生看了图片激动万分,纷纷用“熠熠闪光,光彩照人,光滑柔亮,绚丽夺目”等词来形容。 2、大海孕育了如此瑰丽的珍珠,真是令人叫绝,下面请同学们再来欣赏海边的另一景物——(课件出示沙滩图) 请你也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容它。 充满期待的学生看了沙滩图后情绪一落千丈,教室一片唏嘘声,有的用“黯淡无光”,有的用“普普通通”,有的用“不起眼”来形容。 3、在晶莹璀璨的珍珠和黯淡无光的沙粒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们赶快翻开书,让我们来学习童话故事——《圆圆的沙粒》
二、读悟结合,自主学文。 1、请学生开火车初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明段落起止帮助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 3、学习第一部分(1~9自然段): (1)、划重点,迅速感悟。 默读第一部分,在文中找出写圆圆的沙粒的句子,并划下来。 请学生读一读划出的句子,你读明白了什么? 学生甲:我从“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材”,读懂了这颗圆圆的沙粒有美好远大的理想。 学生乙:我从“一颗圆圆的沙粒十分真诚地向同伴们说”读明白了这颗圆圆的沙粒已经仔细地想好了,下定了决心要变成有用之材,不是随随便便说的。 学生丙:我从“圆圆的沙粒已经下定了决心,坦然地钻进蚌壳里”读明白了这颗沙粒不在乎别人的议论和嘲笑,已经拿定了主意。 学生丁:我从“圆圆的沙粒在蚌壳里听得清清楚楚”也不动摇,发现这颗圆圆的沙粒不在乎别人的风言风语,非常坚定。 (2)、读全段,整体体验。 *自由读,读中悟:找出你最喜欢读的句子,入情入境的读一读。 (想象当时的场景,有感情的练习朗读,还可以带上表情、配上动作表演读) *你为什么这样读? *小组交流评议,推荐朗读的恰如其境的同学参加全班分角色赛读。 *推荐出的学生分角色读,推荐出的.同一角色赛读。 (在分角色赛读、评议过程中相机点播学生对“异想天开”,“议论纷纷”等词意的领悟。)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颗沙粒,你会怎么议论呀? (3)、这段讲什么? 4、学习第二部分(10~13自然段): (1)、播放浪花轻轻拍打海滩的声音,教师抒情、缓慢地引述:圆圆的沙粒怀着美丽的憧憬静静的呆在蚌壳里,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就这样(引读)“时光伴着……” 学生衔接读完第二部分。 (2)、这段讲什么? (3)、这部分的“……”独立成段,它省略了什么?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圆圆的沙粒在想什么,做什么? 5、学习第三部分(14~18自然段): (1)、在蚌壳里孤独度日的沙粒最终变成珍珠了吗?(齐答)这颗珍珠美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赶快在课文里找找。(默读) 学生甲:我从“珠光闪闪”知道这颗珍珠非常美。 学生乙:我从采珍珠的姑娘惊喜的高声赞美知道的,采珍珠的姑娘见过很多很多美丽的珍珠,一般的珍珠她都不稀罕了,她能惊喜的叫道“多么美丽的珍珠啊!”那肯定是她从来没见过的最美的珍珠! 学生丙:我从沙粒们看见奇异的光彩,不敢相信那就是圆圆的沙粒变成的,知道这颗珍珠美的惊人! (2)、创设情境,课件出示一棵硕大无比,璀璨夺目的珍珠图片。 请你读吧,通过他们各自的口气读出珍珠的美来! (3)、这段讲什么?
三、演绎课文,深化体验。 请你们来当演员和小导演,把这个童话故事排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四、感悟寓意,拓展思维: 1、从这颗圆圆的沙粒的奇妙的经历中,你懂得了什么? 2、你还知道和这篇课文类似的童话、成语或故事吗? 你的经历中有没有类似情况,你是怎么做的?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去努力,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五、回顾全文,质疑。 在这篇文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自主选择,弹性作业: 1、查找珍珠形成的有关资料。 2、选做:续编故事。 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圆圆的沙粒 坚 定 不 移 珍珠 有用之才 珠光闪闪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作者与鸟儿的交谈、猜想鸟语的意思、和鸟儿结下深厚感情的故事,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
3、激发学生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感悟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师引导学生观看“百鸟争鸣”的录象片段。 (学生边看边议论)
2、导语:同学们,有人说鸟儿是会“说话”的,它们的语言被称为“鸟语”。(板书课题)看到这些可爱的鸟儿在枝繁叶茂的树林里翩翩起舞,听到它们悦耳的鸣叫声,你想知道它们在说些什么吗?
据说,古时候有个叫公冶长的人,他就是位通晓鸟语的专家。有一次,他从燕子的叫声中听出:“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大肥羊。快快去背来,你吃肉,我吃肠……”他爬上南山,果然背回一只摔死的大肥羊。听了这个故事,你心中有什么奇思异想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鲜明生动的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面对热闹非凡的画面,学生也像鸟儿一样情不自禁地叽叽喳喳议论,这正是他们内心的主观需求,也是他们对内心思想感情的真实表达。教师对课文中故事的讲述,更激发了学生对鸟儿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过渡:许多同学都想像公冶长一样,成为一个通晓鸟语的专家。大家想知道小作者的想法吗?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想法的一句话。
(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然后交流。)
2、教师借机出示: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
1)你能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2)作者为什么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人呢?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的相关语句)
3、过渡:于是,“我”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你知道“我”都和哪些鸟儿交谈过吗?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呢?(学生交流汇报)
4、学习探究文中“我”和鸟儿交谈的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
A、仔细读课文,画出“我”和鸟儿交谈的句子;
B、体会在和鸟儿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什么乐趣。
2)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师随机演示课件)
A、“我”和布谷鸟对话的句子是“你做什么?”“种田织布。”“你喜欢什么?”“勤劳刻苦。”通过和布谷鸟的交谈,“我”知道了学习要勤奋刻苦,不敢疏忽怠慢;
B、“我”从喜鹊“喳喳喳喳,喳喳喳喳”的叫声中,想到了它是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5、品味“鸟语”,学做“知音”。
1)过渡:一听到鸟儿的叫声,作者便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那么,你是不是也想做一回鸟儿的“知音”呢?让我们再来听一听鸟儿清脆的叫声,看你是不是也能做出丰富的猜想,编织出有趣的故事来呢?
(教师再次播放鸟儿活动的录象片段)
2)学生观看录象片段,展开想象,编织一些有趣的故事,和同学一起交流。
[小孩子都是有灵性的,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独有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给他们充分的表现机会。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过渡: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从鸟儿的活动和叫声中编织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大家虽然不一定真正体会到鸟语的意思,可是却和鸟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小作者也和大家一样,从鸟儿的身上明白了许多道理。
(投影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4)生齐读这几句话,然后和同桌讨论,完成下面的作业:
从 的 那里,我认识到 ;从 的 那里,我懂得了 ;从 的 那里,我学到了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通过“实践”去学习语言,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在这部分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编故事,还是练习仿写句子,都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6、赏读课文,加深感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赏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1、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2、是啊,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人捕鸟、杀鸟,破坏了鸟儿生存的环境。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投影出示,学生齐读)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鸟儿,保护自然,让我们共享碧水蓝天!
[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知识,增强语言积累,更应该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通过前面一层一层地深入学习,学生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心中,这部分的交流升华了感情,更有助于学生把爱鸟之情转化为护鸟的实际行动。]
附:板书设计
鸟 语
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爱护鸟类 保护自然
教学反思
《鸟语》是一篇充满童趣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文章写的是“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深深的人鸟情,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能为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在教学中,我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百鸟齐鸣”的录像片段,把孩子们带入了鸟的世界,鸟儿那矫健的身姿、清脆的叫声,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有的同学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这些正是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为了给学生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我再次播放这段录像,让他们倾听鸟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编一编有趣的故事,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两次播放录像,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启发个性思维,尊重学生感受。在课文中,小作者为了成为鸟儿的知音,“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鸟的世界,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我组织学生自己编故事、仿写句子,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一个同学在谈到喜鹊的叫声时说:“有一次,我取得了好成绩,走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喜鹊在‘喳喳喳喳’地叫,好像在说:‘祝贺你呀,祝贺你呀!’我的心里甜滋滋的。”还有的同学从布谷鸟的叫声中听出了“刻苦读书”,从燕子的叫声中体会到了“好好学习”……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表达了出来,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落实“三维”目标,提升人文素养。语文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增强语言积累,更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情合一”,使“三维”目标落在实处。我结合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破坏鸟儿的生存环境、捕鸟、杀鸟等现象,让学生来谈谈他们的看法,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将爱鸟之情转化为护鸟的实际行动,做保护鸟儿的“小卫士”。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学生走进了文本,激发了爱鸟、护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三维”目标有效地落在了实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7
◆单元教材分析
名人怎样对待事业、爱情?名人眼中的名人是怎样的?名人是如何与他们的孩子交流、同他们讲道理的?本单元选择近代几位中外著名学者的演讲词或家信,带领我们走近他们的生活,深入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对人生、对爱情、对艺术、对信念的种种理解和阐释,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人教版九年级上)。仔细品读回味,齿颊留香。四篇课文,串联起来,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人生的画卷,字里行间启示学生进行反思:我们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美文,更是大师们丰富、深刻的精神境界。
四篇课文,文采飞扬,语言流畅、优美,观点鲜明,情感充沛,以演讲词和书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足以令学生咀嚼良久而回甘无穷。
演说注重现场感,口语性较强,带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性;书信注重逻辑性,字斟句酌,书面色彩浓厚。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它们截然不同的魅力。
◆单元整体目标
这是一个由演讲词和书信构成的单元,与诗歌不同,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1.继续完成字词积累的任务,熟悉四位学者的生平,有条件的可以阅读他们的优秀作品。
2.体会演讲语言和书信语言的不同风格,以及所造成的不同阅读效果。
3.研读作家对于人生、爱情、艺术、信仰的理解,把握他们的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
4.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领悟到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单元重难点一览
重点
难点
1.继续培养朗读的习惯,体会诗歌和演
1.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结合自己的生
讲、书信朗读方法的不同。
2.学习生字词,掌握字音和词义。
3.通过文章中重点词句的研读,体会作家对于人生、爱情、艺术、信仰等问题的认识活动体验,感受心灵激情,反思生活哲
理,审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2.继续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习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能够有理有力有节地说服他人。
移单元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人生、爱情、艺术、信念等问题,能够通过讨论,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并做出判断。如何结合时代的发展和他们的生活体验,将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道理,并对他们产生影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演讲和书信,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字优美、文风飞扬、内涵丰富的美文,琅琅上口,易于学生朗读和记忆。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探讨的都是重大的人生问题,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生活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课文内涵,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1.师生共同查找关于作者、作品及相关主题的资料,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可以分类归纳,整理成册。
2.教师在课前应该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制作课件,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
3.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从庞杂的材料中把握特点、要点,学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地阐明道理。
4.把握四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并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
◆单元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8课时
第5课 《敬业与乐业》 2课时
第6课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2课时
第7课 《傅雷家书两则》 2课时
第8课 《致女儿的信》 1课时
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l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人教版九年级上)
语文教案 篇8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生在此畅所欲言)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冬冬和大家一样,他们也喜欢夏天,他们为什么喜欢夏天呢?学习了《多彩的夏天》这篇课文,大家就清楚了。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自主识字
1.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标出小节。
3.学生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
4.同位之间互指互认。
5.教师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检查认记情况。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5.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6.全班交流:夏天是炎热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的。
7.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合作探究,指导书写
1.小组合作,书空交流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等。
2.全班交流、讨论这些字怎样写才能美观。
3.学生练习书写。
4.小组互评,自我修正。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中“上”、“法”、“故”、“表”、“益”等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试图通过语法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几个文言虚字和领会一般文言句式的结构和意义。
2.理解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论点,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及逐层推进引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设想
1.师生结合讲析课文,启发学生多思考、多练习。
2.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讲析课文1─3段。
(一)板书课题、解题:
察今《吕氏春秋》
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今本分12纪、8览、5论,共26卷,约20万言。(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二节:“《吕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课文节选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
(二)字音释词:
1.读准字音
弗(fú)损益要(yào)于时
一脟(luán)肉一镬(hu)之味
一鼎之调(tiáo)澭(yōng)水
悖(bèi)乱殇(shāng)子
镆(m)铘(yé)骥(jì)骜(ào)
遽(jù)契(qì)时已徙(xǐ)矣
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三)讲析课文第1─3段。
1.教师领读课文第1─3段。
2.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第1、2自然段。
明确:“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是一句并列复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强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词,代“上”(国君)。“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法”字后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宾语“之”。“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是让步转折复句,修辞作用是欲擒先纵,纵是为了更好地擒。“虽……犹若……”是“即使……还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是设问句。“之”,结构助词,嵌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应特别注意。①“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缘故”等;②“所以……”等于“……的东西”、“……的根据”、“……的方法”、“用来……的”等。这里作“……的根据”讲。“察己则可以知人”的“则”,连
词,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承,相当于“就”。“可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词,相当于“凭借”,后省略代词“之”。“人与我同耳”的“耳”,助词,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
3.引导学生分析1、2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明确:文章一开头,通过设问设答,提出论点: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论据是什么?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论据之一)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损益。
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末经损益,是否可以取法?
文章接着指出: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这是为什么?
文章说: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论据之二)
意思是说,先王之法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显然,这第二个论据比第一个论据更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
于是得出结论: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接着,作者通过设问设答,阐明先王制订法令制度的根据。意思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的人着想。
那么,今天制订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无疑义,就得从当今的人出发,为当今的人着想。由此可见,明察当今的人是制订法令制度的前提,这很重要。
文章接着说,“而己亦人也”,“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为什么?“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以上是从正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制订的。古今时代不同,所以制订法令制度应该详细了解当今的实际情况,以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而不应该墨守成规,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
4.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课文第3段。
明确:“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y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的“向”,时间词,跟“今”构成一对反义词。句中的“也”,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尚犹”,同义副词复用,起强调作用。“此”,是主语,复指它前面的转折复句。“所以”,这里作“……的缘故”讲。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5.提问学生这一段所讲的“荆人袭宋”寓言故事有什么寓义?它与第一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关系?
明确:“荆人袭宋”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包括制订国家法令制度在内,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简言之,必须察今,不能泥古。这是作者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论点。
6.师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书面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检查订正作业,让学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实词的不同用法。2、讲析课文4─6自然段。
(一)师生研究订正书面作业: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
明确: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
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做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
(二)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翻译最后两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笔答“思考和练习”五。
附:“思考和练习”五、二参考答案
五、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的根据”讲)
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作“的根据”讲)
3.此其所以败也(作“的原因”讲)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义也(作“的原因”讲)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缘故”讲)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用来……的”讲)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讲)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作“的原因”讲)
二、1.刻舟求剑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以后,他就从船上刚才刻着记号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剑。船已经行走了,但剑并没有(随着船)行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涂糊了吗?
2.引婴儿投江
有个在江边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牵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是因为)婴儿的父亲善于游泳。”婴儿的父亲即使善于游泳,那婴儿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必然是谬误的了。荆国治理政治,与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语文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经典】语文教案11-03
(精选)语文教案10-02
语文《赵州桥》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02-06
(精选)语文教案09-16
(经典)语文教案07-30
语文教案[精选]08-24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