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词(其一)的 教案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秋词其一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词其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秋词其一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秋词其一教案 2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赏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品读法。
一、谈秋:作者导入,展示古诗,小结情感
导入:
同学们好!唐代是很多文人墨客引吭高歌的一个时代。有一位诗人,他并不是顶尖的诗人。但他却在遭受贬谪二十三年的时候,仍然能够吟诵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诗句。当他被当地的县官排挤,只分给他一个临江的住处时,仍然能够吟出“坐看大江观白帆”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
谈秋:请朗读自己搜集的相关古诗。
《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观沧海》、《潼关》
二、赏秋:颜色设题,整体感知,感情基调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首诗,你觉得应该是什么颜色?请结合诗中的具体词语谈谈理由。
生答摘录:
紫色,因为作者因为支持变法而遭到贬谪,但他没有像其他写秋的作者那样悲伤,却有豪情壮志,我觉得紫色最能表达他心中的感情。
蓝色,诗歌写出了白鹤在晴空,就是在蓝天上勇敢地飞翔,我觉得秋天非常晴朗。
红色,首先,红色给人一种热情、勇敢的感觉。刘禹锡当时是被卷入了八司
马事件,依然没有消沉,他不随波逐流,不服输,仍然继续坚持下去。
三、品秋:选择意象,结合语境,深入赏析
如果把这种颜色作为背景画一幅画,结合课文,你最想画好什么?
生答摘录:
蓝天,因为我认为这个蓝天在这个诗里指的是主人公遭到贬谪,体现刘禹锡的乐观。
白鹤,因为我觉得白鹤暗喻的是作者自己。白云应该指的就是刘禹锡是变法所遭受的困难。所以说是排云,就是在刘禹锡是打算打破这些困难。
白鹤,因为他被贬谪后,并没有因此而堕落,很积极乐观,一直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排”字,在文中是推开的'意思,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凡的气势。这句诗的作者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副壮美的画面。
解读鹤这一意象的文化在作品中的运用:《诗经》、宋徽宗画的仙鹤图、《代鹤》。
四、解秋:知人论世,对比赏析,感受情怀
二王八司马事件的时候,柳宗元呢?他被降职为永州司马。
我们比较他们两个人的作品。从《江雪》中我们读懂了,柳宗元并没有从被贬谪
的事情中在走出来,刘禹锡的胸怀就更加难得,我们感受到了他在厄运面前决不
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五、伴秋:满怀豪情,走进情境,迁移运用
小飞是个语文基础不错的学生,对初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非常重视。但是,他在考试时前面阅读题思考时间过长,导致作文仅仅得了26分,阅读虽然考了52分,总分却仍然没有上优秀。小飞觉得语文太难了,从此一蹶不振,
请你联系本课所学,说几句话来劝慰他。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禹锡。他在20多岁说“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在他面对23年的贬谪生活时,他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他遇到挫折的时候,他这样鼓励自己,“人生不失意,焉能报几知?”在60多岁的时候写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一生都想着恢复盛唐。请记住这位写了722诗作的诗人!
六、评课环节
(一)自评
在本课中,我尽力落实以下几方面:
1.一課一得:不苛求课堂的完整,所有环节都围绕着目标层层推进
本课目标就是能够让孩子们能够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在学习本首诗的过程中,能学会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例如:第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其他写秋的诗歌目的是让他们明白:写秋景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情怀,当他个人的境遇和秋天有碰撞的时候,他会产生诗情。不同的作家描写有关秋的诗歌,赋予的情感也不一样,也为后面体味作者情感做好了铺垫,属于比较阅读。
2.把古诗置于文化大背景中学习,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本课中处处彰显着文化气息:从鹤的相关文化,小雅中的鹤的相关诗句,白居易、柳宗元的相关古诗,刘禹锡的相关背景资料,学生仿佛不是在学诗,更是置身在古典诗词浩瀚的海洋中。同题古诗的对比更加衬托作者的豪放情怀。培养了学生通过抓意象追本溯源赏析诗歌的能力。
3.教师主导作用适时,适度
学生很容易就能关注到对碧霄、对晴空等词语。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或者少讲。而学生容易忽略的,根本没在意的,对于分析人物形象却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对于:晴空一鹤排云上中“一”的关注,学生没有人写,教师:鹤明明是群飞的鸟,为什么刘禹锡偏偏写一致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恍然大悟,这小小的一,恰恰体现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与众不同、乐观、无畏、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秋词其一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品析语句。
2、知人论世,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
掌握阅读诗词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熟悉理解诗意。
2、搜集有关秋的诗词
3、搜集刘禹锡的有关资料及生活中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包蕴极其丰富的情感,传达出耐人品味的人生哲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阅读古诗词,品味古诗词呢?今天我们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来探究一下如何阅读古诗词。
二、欣赏悲秋诗词,感受悲凉心境
教师问题导学:秋,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个季节?在多数诗词歌赋中又是怎样的一种意境?你知道哪些写秋的诗词?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诵读诗词,理解诗意,品析诗句。
秋,在多数文人眼中是悲凉的,总与离别、凄苦、愁绪、抑郁有割舍不掉的情缘,但在刘禹锡眼中秋却与众不同。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教师朗读指导:根据意义和音节划分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读,齐读。
2、教师问题导学:
(1)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2)你最欣赏那句诗词?说说理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这两句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教师总结:《秋词》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大诗人刘禹锡的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那么刘禹锡为什么能写出与众不同的秋呢?这就要探究诗人的性格特征及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知人论世,探究《秋词》豪放风格原因。
教师问题导学:
1、根据你搜集的资料,谈谈诗人的生平经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同时被贬边远地区做司马(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从此便长期(约2l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过着像屈原一样的“逐臣”生活,极为凄苦。但在种种不幸的遭遇中,在挫折与困顿中,他愈挫愈勇、坚守自我、乐观生活,形成了他孤高自傲的倔强性格。
2、刘禹锡的故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刘禹锡在和州任通判写下的千古名文《陋室铭》。可是,你知道他写下这篇传世佳作背后的故事吗?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官欺人太甚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3、总结诗人的性格及人生态度
教师问题导学:读了刘禹锡的诗,了解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你觉得刘禹锡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呢?
刘禹锡是一个能够在挫折与困顿中,愈挫愈勇、坚守自我、乐观生活、胸襟开阔、昂扬向上、孤高自傲、性格倔强的豪放诗人。
五、感悟人生
读了这首诗,了解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你有何人生感悟呢?
学生自由谈:无论在怎样的处境中,都要乐观积极的生活。
六、总结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1、诵读,读出韵律
2、理解诗意,品析语句
3、知人论世,感悟人生
七、课后延伸
课下阅读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感受作者倔强不屈的精神境界。
八、补充资料:《玄都观桃花》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巧妙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是讽刺那些权贵在他被黜之后得意忘形的小人之态。此篇诗语讥忿,触怒当权者,作者因此又遭贬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会来。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再游玄都观》是唐代刘禹锡的诗作。《再游玄都观》作于公元826年,是《玄都观桃花》的续篇。十四年前,刘禹锡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十四年后,刘禹锡复出,这时,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刘禹锡重游玄都观,旧事重提,写下《再游玄都观》,表现了他对武元衡等人的嘲笑和鞭挞,和自己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玄都观的百亩庭院,一多半都长了青苔。桃花一株也没有了,只有那野菜花儿开。种桃的道士哪去了?前回的刘郎今又来。
秋词其一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诗词。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诗词。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了解作者
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刘禹锡,字梦得。世称刘宾客。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
二、赏析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诗中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其特点是什么?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3.朗读并背诵
三、赏析《西江月》
4.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分别从什么感官角度来捕捉景物的特征?
6.朗读并背诵
四、赏析《秋词》
7.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8.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9.《秋词》中,作者是怎样将情与景巧妙融合在一起的?试作简析。
10.朗读并背诵
五、默写三首诗词
六、教(学)后感
部分课堂实录:
师:古代文人逢秋必悲,除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以外,还有其它原因吗?
生:这还与古人的心态和处境有关。
师:很好,那么谁能具体说说古人悲秋时的心态和处境?
生:孤身在外,与亲友离别。
生:仕途坎坷,人生失意。
……
生:他们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生:他们失意之时也失去了志向,用悲观消沉的心态对待人生。
(学生对历代文人悲秋的原因进行了大胆地推测、合理地想象,为下面理解刘禹锡独特的人生感悟作了铺垫。)
师:“春朝”即初春,你们还记得哪些描写初春的诗句?
生:“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师:初春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然而诗人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而且当时诗人的仕途并不顺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投影:作者简介)谁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生:诗人并没有因为被贬而悲伤落志,反而心态昂扬,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生:因为诗人性格坚强,对未来充满自信,怀有乐观豁达的心态。
(《孟子·万章》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意思是说,不了解古人的身世和时代处境,就难以读懂他们的作品,也就难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联系刘禹锡的身世与处境,使学生不难发现热情讴歌秋天美好的诗人有一颗不屈的心灵。)
师:同学们还了解哪些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不改其志的呢?请具体说一说。
生:像李白,虽然被排挤出京城,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像苏轼,自己寂寞烦恼,可是依然为亲人捎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
……
(要合理开发课堂学习资源,适度向课外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又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秋词其一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秋词其一教案10-19
秋词(其一)的 教案设计04-27
秋兴 其一,秋兴 其一王冕,秋兴 其一的意思,秋兴 其一赏析 -诗词大全09-28
秋吟 其一,秋吟 其一王冕,秋吟 其一的意思,秋吟 其一赏析 -诗词大全07-03
秋怀 其一,秋怀 其一王冕,秋怀 其一的意思,秋怀 其一赏析 -诗词大全06-12
秋胡行 其一,秋胡行 其一曹操,秋胡行 其一的意思,秋胡行 其一赏析 -诗词大全08-13
秋词二首(其一)诗词赏析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