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学习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这句话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秦岭—淮河一线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一、秦岭—淮河的位置
(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 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 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东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
(二)、介绍秦岭和淮河
1、 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
2、 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A、 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 0℃、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
2、课本P76活动
3、课本P77活动
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岭的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
4、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竞赛)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拓展)
综上所述: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课本P77)
三、四大地理区域 (课本P78活动)
看一看下列山脉是哪些地区的分界线。并用线连接起来。
阴山 第二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太行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秦岭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课本P79活动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用直线将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连接起来。
沙漠广布
东南半壁 农耕为主
牧业为主
西北半壁 人口众多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中东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一、 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 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 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 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 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 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 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 亚、欧两洲的地形
(1) 亚洲的地形特征
1、 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 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
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 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3、 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 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 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 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 三 课 时
(复习提问)
1、 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 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 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 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
(6) 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7) 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
(8) 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 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 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 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 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偏北 寒冷干燥 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 湿热多雨 带来大量降水
4、 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 欧洲的气候特征
1、 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 引导学生读图1-10,比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4、 引导学生在“亚欧气候分布图”上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并提问: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什么气候特点?
5、 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 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在图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有3个小标题:“美国的领土”、“高度发达的经济”、“人口与城市”。分别介绍美国领上的组成情况及地理位置,美国工业、农业及经济情况和美国人口概况与城市分布。“美国的领土”以图3-31介绍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边所临海洋和邻国、主要山脉、河流、湖泊等美国的基本概况。其内容是学习美国的经济、人口与城市的基础。
“高度发达的经济”主要从农业和工业两方面介绍美国的经济,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工农业情况和生态、环保问题与对策,并引以为戒。
“人口与城市”介绍美国人口与分布、种族问题和各主要工业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职能无疑是本小节的重点。
上述三个标题内容由总论到具体方面,形成直线串珠式的逻辑关系,再辅以补充资料,使学生对美国既有整体上的认识,也有具体问题上的了解,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连同补充材料,本节教材提供了3幅地图、7幅景观图。“美国地形”图为我们提供了美国所临大洋和邻国及主要地形区的位置;“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反映了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的水平;“美国政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表述了美国的50个州和城市与人口的分布情况。3幅地图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况的同时,又综合说明美“国经济发达方面的原因。景观图则分别介绍农业、工业、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题、。
3篇阅读材料分别表述:用“国旗”反映美国领土的扩张、用“工业分布”资料体现该国的工业发展趋势。通过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旅游胜地的情况介绍,反映美国的环境保护与优美风景。
本节教材的活动题设计得较为完美,既有读图思考,也有建议、讨论,如美国NBA篮球球队的地域特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提纲(板书)
一、美国的领土
1.本土48州、哥伦比亚特区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
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对外贸易: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2.农业大国
世界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
3.工业大国
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崛起
4.环境保护问题
黑色风暴
三、人口与城市
1.人口概况与种族问题
2.主要城市
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出示图1—31“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方案②:本世纪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这是发生在哪个国家的事件?
一、美国的领土
1、的地理位置,教师强调:美国领土有醒目的两片:本土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
1、看地图册上的美国国旗,设问:“谁知道美国国旗图案含意?”
2.解释美国国旗图案:13道红白相间条纹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个州,蓝色星区的50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
3.阅读图3-36,学生数一数:在这副图上,显示了美国的多少个州,小结说明:除首都华盛顿所在哥伦比亚特区外,只有48个州位于美国本土,还有另外两颗星代表的2个州在哪里呢?
4、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并突出强调,夏威夷洲位于大洋州,所以美国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
5、小结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州构成。
(过渡)了解了美国的领土组成,那么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6、学生讨论完成P84活动2、3题,教师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分析
7、设问:美国国旗如何从最初的13道条纹变成50颗星星,即如何由13个州扩张成为50个州的呢?结合地图册有关地图讲解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并小结: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实际上是殖民侵略的过程
(过渡)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的资本主义强国,其经济发展究竟如何呢?
二、高度发达的经济
1、 经济概况部分
学生阅读P86-86文字,思考: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贸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进口工业产品和能源的原因是消费量极大和浪费严重以及工业生产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国工业落后、能源缺乏所导致的。如:美国的燃料动力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都蕴藏丰富,美国国内年产煤8~9亿吨,原油4亿吨,天然气5~6千亿立方米,还生产近3万亿度电力,能源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国家,能源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
(过渡)了解了美国经济的概况,接下来我们具体的学习美国农业、工业发展的特色。
2、农业大国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和活动材料,思考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据此,你能够归纳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吗?
( 2)归纳学生观点,指出: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结合教材讲述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的含义)
(3)引导学生阅读图3-33,熟悉美国主要农业带的分布,并设问: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过渡)正是因为美国的这种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师生共同完成活动P861、2、3题
引导学生评价美国地理位置和地形,重点关注下列地理事项:a.本上在北温带,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带,夏威夷州跨热带;b.多面临海,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C.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大且水热配合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与农业灌溉等。
(过渡)虽然美国农业发达,但不可避免的,美国农业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7)学生齐读P86第一段文字,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问题
第 二 课 时
3、 工业大国
(1)学生阅读P86文字,思考:美国发达的工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美国发展工业有哪些优势?
(2)教师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3)结合教材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过渡)美国工业发达,主要的工业区集中在哪里呢?
(4)学生自行阅读资料“美国的工业分布”,了解美国的工业分布区及各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教师结合挂图讲解并分析各工业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尤其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条件,从发展历史、资源、交通、农业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传统工业的集中分布地,出现了地价昂贵、污染严重等问题;分析美国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优势条件:地价便宜、劳动力充足、环境污染少。美国工业逐渐向南部、西部地区迁移;介绍南部、西部地区新兴工业兴起的条件:环境、技术、大学和科研机构等。
三、 人口与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6图,了解美国居民的组成特点:由不同历史时期迁人的移民及后裔组成,以欧洲白人移民为主,
2、结合教材讲述美国各色人种在美国的地位,突出美国人种的不平等性
项目 东北地区 南部地区 西部地区
面积 25.8 24.8 49.4
人口 46.9 31.9 21.2
3、 展示如下资料,得出结论:美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并分析其原因(从地形、经济、交通的角度分析)
城市部分:
1.在图3-36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学生熟悉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注意其城市特点,而后以导游员的身份上台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
3.评出最佳导游
4、完成P88活动题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本节图表指导:
l.图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国领土的组成;②美国领土濒临的海洋和邻国;③美国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国地形与农业的关系;⑤美国地形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2.图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②美国农业区的空间分布;③美国农业开发与环境关系。
3、图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国50个州和1个特区的分布;②美国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国领土扩张过程;④美国工业的迁移。
4.景观图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练习,对相应的具体问题作直观的阐述。
课后活动:
①结合美国“ 911”恐怖袭击事件,收集资料后讨论:超高层建筑物的利与弊。提示:利——节约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办公,联系方便等等。
弊——突发事件和灾难时逃生困难,垃圾清运困难,上下班高峰人流疏导困难等等。
②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③结合美国“黑风暴”环境问题,收集资料,探讨我国沙尘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写成小论文。
④画图比赛。结合历史资料,自行画一张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用图例或颜色区别不同时期的领土扩张情况。展览并评出最优秀地图。
⑤课外收集资料,探讨美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初中地理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0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12-23
初中地理备课教案11-30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九篇02-26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四篇02-27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三篇02-27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4篇02-27
初中地理教案八篇02-26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3篇02-26
【精选】初中地理教案4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