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辞赋

时间:2023-03-03 19:46:22 偲颖 汉语词典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辞赋

  辞赋,是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辞赋盛于汉,故世称汉赋。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

  分类

  辞赋一般分为骚赋、散赋、骈赋、律赋、文赋五种。散赋的最高形式是汉赋,汉赋又可以分为大赋和小赋。

  要求

  (1)辞赋是一种韵文,新韵、古韵不得混用,亦不能平仄韵混用。同一段中的换韵一般不得超过3次,如果需要换韵时,提倡以适宜的提引词作为过渡;

  (2)字数一般以500-1000字为宜,提倡炼句、炼词(这主要是考虑当代人的阅读习惯以及优秀辞赋刻碑的需要);

  (3)辞赋开篇不建议使用“隔句”,句式相同的“隔句”连用一般不超过两次;

  (4)在保证“韵不害意”的前提下,各阅读节奏点应尽量保持平仄对应;

  (5)辞赋应做到雅俗共赏,语言流畅,用词切忌晦涩难懂。一篇辞赋中的用典一般不要超过10个;

  (6)一篇辞赋中要具有一定数量的对偶句、排比句,应避免“重韵”;

  (7)律赋的题韵字在保证文理自然的前提下,可以放到段中或者段尾。

  其它解释

  赋之别称。滥觞于骚,盛于汉,故世称汉赋。后转为诗文之总称。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余耳。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

  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清吴曾祺《文体刍言》:“辞赋类,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故《左传》称子产有辞是也,而后之文体,亦由此而分。曾氏每以无韵者入之论著类,以有韵者入之辞赋类,即其义也。春秋以后,惟楚人最工此体,故谓之楚辞。”

  《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年十岁余,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晋左思《咏史诗》:“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

  也称词赋。《事物纪原·学校贡举部·词赋》:“《唐书·薛登传》:天授中,上疏曰,汉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达,晋先门阀,陈梁荐士特尚词赋,试赋取人,始于梁陈也。唐天宝十三载,始试诗赋,盖用梁陈之意云,科举之以词赋,此其始也。国家自神宗专以经术取士,词赋遂罢。”

  文章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像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辞赋】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辞赋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 毕业论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