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山做产品经理心得体会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产品经理的心得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产品经理的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产品经理的心得1
平淡的是继续做着产品经理的工作,在跟老板过方案和跟开发打交道的过程中,又度过了看起来跟之前没什么不一样的半年。
不平淡的是感触。这半年仿佛突然习得了某种天赋技能,看懂了更多的人和事,从思考框架到认知水平能频繁感觉到明悟,收获非凡。
趁着明悟的思路还在,我仔细梳理这半年的种种,从产品策划梳理到商业洞察,从为人处世梳理到学习成长——共计55条心得总结。
一、产品策划
策划是解决方案,即考验水平,也考验大局观。
1、2022年,没有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用户的任何问题都有了现成的解决方案。即使是垂直行业的产品也有解法,区别只是体验弱于普适性的产品罢了。所以,一招鲜的产品没有任何市场。
2、新产品的机会在于对旧产品的替代。替代就需要「产品理念」的降维打击,而非直接竞争。比如元气森林之于碳酸饮料的替代,是0糖理念的胜利。
3、产品策划的价值在大趋势下行时不值一提,人胜不了趋势。就像新闻客户端,再怎么优化推荐算法,也挡不住大家已经用短视频看新闻的行为变化,场域已经变了。
4、好的策划不能陷在无谓的执行过程中,要向前看,看新的机会。每个季度至少要拿三分之一的时间看大方向。大方向决定事情对不对,执行决定对到什么程度。
5、交互是一个重要性越来越低的岗位。互联网下半场都是现成的解决方案,这句话翻译翻译就是——交互体验差不到哪里去,也很难做到比现成方案好多少,此时岗位的价值凸显不出来。
6、产品的打法不同,团队的心态就不同。比如一种是打磨产品的口碑驱动,一种是投放买量的营销驱动。虽然结果都是用户增长,但前者产品为核心,团队更有耐心。后者运营为核心,模型验证不通过就会被放弃,团队更急功近利。
7、C端工具类产品,除非是个人开发者,团队玩基本都得赔钱。既要竭泽而渔的考虑变现降低资金焦虑,又得寻找新的增长点一直折腾,上到老板下到员工都很累。
8、策划的定义是解决问题的执行过程,包含了基于理想态的思路发散和基于现状的被迫收敛。而解决发散和收敛之间冲突的关键是取舍,用手中的资源聚焦达到关键目标。
9、在降本提效的大环境下,能为业务赚钱的产品经理就是好产品。因此产品经理背业绩的时刻已经到来。站在行业的角度看,就是要懂业务。
10、产品经理转行的热度最多一年就会下来。当互联网不是好选择,当产品经理跌落神坛,(付费)转行也就不是大家的关注点了。
二、商业洞察
一切都是生意,我们做的是生产和消费的其中一环,在社会机器的运转中发挥着微小的作用。
11、转化生意的核心是有持续的流量,而不是现有的粉丝群体。因为现有流量终有耗尽的一天,新流量才能填补缺口,但此时团队往往已经足够规模,业绩压力会很大,玩不好就会崩(甚至把赚的倒贴进去)。
12、流量是个生意,但不能成为商业。流量→转化的模式一旦建立,竞争者会蜂拥而至,可预见的是流量变贵、交付参差、口碑变差,这个时候行业就会崩。所以流量,适合闷声发财。
13、一个好的转化生意,原始的欲望一定是自驱的。比如用户要赚钱所以买副业课程,大学生要进大厂所以买产品课程,成人要学英语所以买培训课程。需求越原始,转化越简单。
14、生意和商业的界限虽然模糊,但可以从一点清晰的分辨出来:边际成本。获客的边际成本是不是越来越低,已售商品的能不能给未售商品带来价值。
15、没有人能看懂趋势,提前占位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做的事情恰好在下一个趋势上,所谓时运来了。比如快手gif之于短视频,比如字节也不知道抖音和西瓜哪种会胜利。
16、一个事情至少要尝试从两个维度辩证的去看,比如现在毕业生就业特别难,站在使命的角度是要帮助大学生就业提高社会稳定性。站在商业的角度,这其中有赚钱的机会吗
17、触达是所有商业的核心,传统的触达是线上线下的渠道建设。但直播提供了另一种触达的解法——让用户自己找来,因此直播就是一套话术来回说,一天十个小时成为劳模,就跟摆摊卖菜一样。
18、生意不是越大越好,个人有边界,组织有边界,服务有边界,适配性有边界,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当个安逸的小老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9、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做10年20年的,即使是大厂也在不断用新的产品接力。当接不上的时候,也就掉梯队了。比如腾讯的QQ+微信,字节的头条+抖音。
20、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过去了。一招鲜的核心是解决用户的需求,但现在模仿的门槛很低,用户的可选择性大之后,不可替代性几乎没有。现在的商业是一招鲜+效率的竞争,一招鲜决定市场地位,效率决定长期发展。
21、商品的定价的背后往往是一套复杂的逻辑,有其合理性。比如2块钱的水,既要考虑到包装运输的成本,又要预留利润让渠道有动力销货,定价1元就无法平衡两者。因此在商业逻辑上,我们喝不到1元水(不是绝对,市面上还有1元水)。
22、商业的不变的逻辑是人货场。基于人是流量的竞争,核心是注意力。基于货是供应链和效率的竞争,核心是降本。基于场是成本和转化率的竞争,核心是投入产出比。
23、商业的核心要么是赚钱,要么是帮别人赚钱。但自己赚钱的创业路径基本很难,所以帮人赚钱渐渐成为了生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家都在转型直播——直播是帮别人赚钱的最小化产品(MVP),搭个草台班子就能开工。
24、后疫情时代,线下的消费机会可能在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小城市试错成本低(租金低、人力成本低、生意模型客单低),这样就可以在小城市里去验证模型,然后快速复制。比如蜜雪冰城,大概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故事吧(不喝奶茶的人喝奶茶了)。
25、商业链条的核心是让大家赚到钱,这是人情生态,也是渠道的价值。这也是小米线下必须直营的原因,没利润就没人干。那么怎么解释小米现在有加盟经销商有且仅有一个变化——利润率高了。
三、为人处世
人情达练即文章,我们需要借助他人和团队的力量达到某种目的。
26、职场的核心是价值,需要在有限的区间内做出亮眼的成绩。这个成绩可以是业绩、可以是成长、可以是担当等等。要有亮点,才不平庸。
27、做一件事情要尝试寻找第二目的,即当主目标未完成的时候,能找到其他亮点。即第一目标在追求上限的可能性,第二目标在保住下限追求确定性。
28、跨部门沟通先讲背景和对方的好处,这决定了对方合作的欲望。但自下往上推的合作还是很难(需要向上汇报合理性,老板也未必同意),自上往下的推的合作才会顺利。
29、在别人未踩坑之前,建议是无用的,说了他们也觉得你事多,他们听了他们也记不住。因此,现在别人问我的时候,我只描述事实,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效果是真不错。
30、站在朋友的角度,正确的建议是「保持选择的多样性」,让别人自己去做决策。但现实是他人寻求建议时,一般已经有了某个倾向性的答案,他们只是谋求赞同而已。
31、大部分人的期望是一份安逸的生活和工作罢了,他们感兴趣的是热门的地方,对于以后要怎么办,他们的答案是——那样就挺好的。比如毕业做产品,再进大厂,等社保买房摇号,然后呢不知道,因为他们的榜样还没到那一步。
32、我们的习惯是从结果的层面去评价经历的意义,结果好经历的价值就大,结果差经历就毫无价值。这个弱点对我们的启发是——只要做好结果,那么经历都有正向意义。
33、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很大,要理解每个人的不同,不要评价他人的决定和行动。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景和现状,都有他的期望和苦衷,理解不同,做自己。
34、做自己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自己坚定的做符合情形和目标的'事情,不要让别人影响自己。另一层是接受别人做自己,不用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别人。比如是合租多存钱还是整租提高质量呢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35、认同感来自内外和外在两方面,最好的永远是内在自驱,而不是外在的评价体系。因此,「寻求认同」这四个字是错的,寻求是用外部的评价体系调整自己的行为。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是最大的认同。
36、我们有两个误区,一是因为太信任放大了陌生人的专业性,二是因为太熟悉忽略了身边人的专业性。前者比如听信专家买保健品,后者比如劝朋友不要买P2P。
37、人其实不复杂,都在用某种逻辑支撑做事,核心是看到别人行动背后的动机。同时,用一套逻辑做事的人相对单纯,用不同的逻辑做事的人相对难猜。如此,就能看懂职场的人和事,做到心如明镜。
38、降低自己的好奇心,大部分事情都是在干扰自己的注意力。现在别人在给我说一个八卦时,我都会说:别告诉我,我不想知道。
39、如何看待XX、对于XX你怎么看,遇到这样的事情,可以用一个标准答案:我没啥看法。这么回答有两个原因:一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不说服他人;二是不为了讨论而讨论,浪费时间。
40、为人处世的核心是制定原则并遵守。比如建议只分析利弊让别人做决策、尊重他人的不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原则制定之后,一面要严格遵守符合决策逻辑,另一面要根据新认知不断迭代;
四、学习成长
保持成长,保持先进性。
41、学习是反人性的,我们的缺点是贪图享乐,尤其是现在的消遣唾手可得。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用时间和场景来改变自己,比如周末去咖啡店坐几小时。再在学习中找到正反馈,比如读书心流飞逝的时间。
42、不要沿用固定的渠道学习成长,边际效用递减。当读书多的时候看看身边的好人好事,当项目多的时候注意复盘总结,当思考多的时候看看行业发展验证判断。总之,海纳百川。
43、学习的作用是门槛,把我们送到一个又一个平台。即成长是跃迁式的,短期内是平稳的毫无变化,但迈过去就是一个崭新的节点。因此,在迈过去之前请耐心等待。
44、厚积而薄发,相信时间的力量。职场中的学习不是抱佛脚,短期内无法任何变化,但请不要怀疑学习的价值。请把时间拉长到一个季度的去看,潜移默化的成长会肉眼可见。
45、成长是职场的第二要义(第一是工作本职),即经历过的项目和决策要对自己留下痕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某些方面,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是谓借假修真。
46、成长要有计划,给自己留下思考和独处的时间。陷于忙碌的执行肯定是不对的,要边做边想:现在的做法有没有优化的可能我该怎么做的比上次更好这就是总结的习惯。
47、不要制定读2本书的成长计划,这种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将没有任何进展。要定就定每周1本的年度计划,这种长期的紧迫感决定了此事不能应付,如此才会真正有提升。
48、决策的混乱,往往是目标不清晰导致的。既要又要还要,永远做不出决策。抓住主要矛盾,只解决主要矛盾,就能解决工作生活中99%的问题,且能解决的很好。
49、不要轻易去做一件事,要想好关键路径,找到事情的核心(不超过2个)。比如短视频是稳定更新+质量,培训是新的流量+转化。明确了关键路径再启动,才是一个好的开始。
50、当不知道走哪条路的时候,走难的那条路。一是因为对的事情往往很难,解决难题的过程成长速度更快;二是因为困难能筛选掉很大一批人,越往后走竞争越小。
五、一些看法
51、生活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就会被环境改变。30岁时不要把自己限定死,一切才刚刚开始。
52、等风来的前提不是all in,而是妥善打理后方。前者是机会主义输了暴毙,后者是了无牵挂一往无前。
53、站在整体层面上,大城市肯定好于小城市,但站在个体层面,对个人来说就是鸡头和凤尾选哪个的问题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答案。
54、抵抗风险的核心是保持流动性,不要把资金都投在固定资产上,要给自己预留变现的缓冲期。(可是要发生了挤兑践踏呢)
55、以后将越来越难,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但好坏是相对概念,我们保持中上等的名次就很不错了。
六、最后
2022年的感触和思考,明显比去年多了很多。
去年的我更关注产品本身,今年我更关注商业本身。去年的我更关注底层逻辑,今年的我更关注事实现状。
站在高处多做多看,匿于尘埃多想多写,变化的是认知和决策,不变的是投入和专注。
保持前行,有意思的事情正在发生。
产品经理的心得2
很荣幸参加这次新人培训训,并给大家带来我的读书分享。这本书是我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读的,它深入浅出的说清楚了产品经理是一个什么样的岗位,产品经理在工作中应该如何去做需求管理,如何去做项目,如何在一个团队中游刃有余。其中我感慨最深的还是如何做需求管理,一方面是因为需求是产品的源头;另一方面微知是一家创业型企业,这一点感慨尤深。
需求管理可以大致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用户研究、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筛选,这里我主要分享一下需求采集是如何做的。在说之前,我先将说一下在微知需求采集是如何做的。刚入职微知的时候,我被告知需要迅速的从0到1接手搭建合同模块,我接手以后迅速的调研了市场同类产品,很悲哀的发现,我所能找到的产品均没有独立做合同模块。我细细的想了想,主要还是因为大家把合同信息归纳到雇员的信息上,仅作简单的信息管理,并没有实现系统层面的合同签订、合同保管等功能。这个时候既能满足HR对合同进行管理还能对员工合同进行作业的合同模块自然而然成了我的优先选择。在完成1.0版本的原型设计和PRD文档后,我迅速接手人事服务模块。接手后我被告知,我需要做什么需求,需要做什么原型,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需求均是来自运营、销售、客服和产品部门,而唯一缺少的便是人事服务的使用者—HR。下面我将从需求采集来源、需求采集手段两方面并结合我的工作经验谈谈体会。
需求的来源应该全面,从人的方面来说,需求的来源方可以是产品的所有直接使用者或关联方,针对人事服务来说就是企业HR、微知客服、微知销售、产品团队、运营团队、开发团队,很多人都有意识的忽略了开发团队,其实不然,每一类人因为工作性质不一样,思维的.方式也会有差异,所以你永远不知道在没有做需求筛选之前哪一个需求是最有价值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收集需求。从整个行业来说,需求的来源可以是我们竞争对手的产品,甚至可能是毫不相关的产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并不是一句虚话,往往最有价值的需求来自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产品。从数据层面来说,需求的来源可以是用户的数据,当然数据是不会直接说话的,往往需要人为的分析。我认为在需求采集阶段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收集需求、尽可能从多个来源收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空口而谈。
需求的采集手段可以有很多,但是均逃不过这几个范畴,定性的说、定量的说、定性的做和定量的做。定性的说,就是围绕几个特定主题,客户说,我们听,我们问,用户答的定性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量谈事实而避免高谈阔论,尽量保证客户说的和做的是一致的。定量的说,就是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取需求。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注意样本偏差、样本量偏少、问卷内容存在引导性的问题,这有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这个问卷才是一个客观真实的问卷。定性的做,指可用性测试,测试用户应尽量真实,测试时间宜早不宜晚,测试产品而不是测试用户,只有这样才能在可用性测试中发现问题并解决。定量的做,指数据分析,针对数据分析不应该以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来做,而应该把数据分析当成一个常规性的工作来做。另外需要避免的问题就是误读数据,数据本身是真实的,但是用数据的人却错误的理解它。
以上是我结合公司目前产品需求采集现状、工作经验和阅读书籍而形成的一点点小体会,希望可以对看到的同事有用,同事也欢迎公司的小伙伴同我沟通产品方面的事情。
最后真心感谢公司提供新人训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认识到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接下来的日子有你们在,真好!
【产品经理的心得】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医药产品经理11-08
产品经理述职报告03-24
产品经理沟通方法05-06
产品经理述职报告05-26
产品经理总结范文06-29
产品经理述职报告06-08
在金山做产品经理心得体会12-29
项目产品经理述职报告02-12
产品经理岗位职责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