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班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想象生活中各种像绳子的事物。
2、体验形体扮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儿歌:《绳子像什么》、录音机、磁带等。
2、各种粗细长短不一的绳子。
3、事先请几个幼儿学会表现儿歌的形体动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听音乐做律动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谈话: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很有趣的儿歌,想知道是有关什么的儿歌吗?(想),好,让我们一起听录音。
2、放录音:儿歌《绳子像什么》
绳子像什么
绳子细长长,像小蛇儿在路中央;
绳子粗短短,像面条儿Q又软;
绳子围圈圈,像一列火车开进大花园。
3、小朋友,刚才儿歌里面说的是什么?(绳子),那儿歌里面绳子像什么呢?(像小蛇、像面条、像火车),说的真好,请小朋友们在听一遍,然后做出与儿歌内容大致相关的形体动作。
幼儿自由做动作,老师不要给予评价。
4、大家一起表演儿歌《绳子像什么》:
“绳子细长长”:双手向上,双脚踮高,将身体往上提。
“像小蛇儿在路中央”:扭动身体左右摇晃。
“绳子粗短短”:慢慢将身体缩至最小。
“像面条儿Q又软”:前后摇动身体。
“绳子围圈圈”:趴在地板上双手绕成圆圈状。
(1)老师边念边示范表演。孩子们进行模仿。
(2)老师念儿歌,孩子们进行表演。
(3)集体边念儿歌边表演。
5、讨论:刚才,小朋友们表演的很好,现在请小朋友们再想一想,绳子还像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老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绳子摆动、抖动时像什么?
绳子绕成圆圈、三角形、正方形时,又像什么?
6、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玩绳子吧,看哪个小朋友想的最多,想的`跟别人不一样。(孩子们自由玩,老师注意观察,及时跟孩子进行对话。)
用绳子配合形体动作做出各种可能的联想物,如洗澡的毛毛虫、游泳的鸭子、跳舞的小丑、软绵绵的棉花糖、粘粘的口香糖等等。
哇,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们做出了很多老师也没有想到的物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表现的是什么?(指名回答)小朋友们真厉害,能想出这么多的玩法,说的也这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外面做“绳子变身”的游戏吧。
三、结束部分:
做游戏:《绳子变身》
请孩子们假装自己是绳子,变成了联想物。如:
——教师:“绳子变身了。”
——幼儿:“变什么?”
——教师:“变成会转动的电风扇。”
幼儿配合口令做动作的同时,可用节奏轻快的乐曲作为开始及结束动作的号令。
四、活动延伸:
(1)听音乐孩子们自由玩绳。
(2)老师将孩子们联想的内容记录(绳子的玩法)在海报上,张贴在活动区内,供有兴趣的孩子继续“变身”。
大班教案 篇2
一、选材原因
《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编写的一个芭蕾舞剧,它的内容是根据霍夫曼《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故事改编的。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童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很适合让幼儿欣赏。之所以选择这个舞曲,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给孩子播放动画片时,放到了一个胡桃夹子的片段动画片《特巴雷克舞曲》,当时孩子们有的拍着小手打着节奏,有的忍不住想跟着跳舞,让我感受到这段音乐强烈的感染力。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平时的活动中这类型、这种风格的音乐,孩子接触是比较少的。本着让孩子尽可能多的积累音乐素养,我设计了这节活动。
二、活动前遇到的问题
《特巴雷克舞曲》是一首节奏很快,比较抽象的乐曲。乐曲主要有4段,结构为ABCA式。乐曲的节奏点清晰、重拍鲜明。但怎样让孩子在欣赏、演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了解乐曲的结构及节奏特点师本节活动的一个重点。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打击乐演奏的经验,做为下学期的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该有怎样的提升,我们将其定位为双声部的合作演奏,并将此目标定位为活动中的难点。
三、活动后思考
㈠有效策略
⒈情景贯穿
在了解了《胡桃夹子》的故事后,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欣赏糖果王国人们跳舞的故事情境引导孩子们看舞蹈动作时感受音乐的结构特点;学舞蹈动作时感受不同乐段的节奏特点;帮小老鼠跳双人舞时,初步了解合奏的.方法。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孩子探索打击乐活动。
⒉课件运用
开始环节,将不同的舞姿用简笔画的方法记录并做入课件,提示幼儿在不同乐段可以做些什么动作;跟着音乐的节奏逐步出示图片,很好的帮助幼儿熟悉了不同的节奏型。
此外,课件的运用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图谱的提示下,幼儿能够看着图谱,较清楚的演奏出这个活动。
⒊自主学习
其一,是幼儿自主解析动作图谱,在图谱的提示下,幼儿自主尝试学做动作,并在用身体动作跳舞的过程中逐步的掌握节奏,使得节奏的掌握有趣且有效。其二,是给予幼儿自由练习的时间,在幼儿解析完节奏谱并为不同乐段配器后,给予幼儿一点时间,供幼儿自己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满足不同能力幼儿锻炼、表现得机会。
⒋乐器演奏方法的创新
本次选择的乐器是铃鼓、串铃和钹,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演奏方法。铃鼓我们尝试在重拍处拍鼓面,弱拍处拨动铃鼓的铃片;串铃棒我们尝试重拍处敲击串铃,弱拍处晃动串铃。这样的演奏方法使得乐器与音乐的情绪、特点更加吻合。
⒌指挥提示
教师对音乐的透彻的分析以及熟悉程度,能够在活动中更好的指导幼儿。在本节活动中在孩子对图谱已经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教师的指挥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家齐奏第一声部时,由于是新的演奏方法,教师尝试用模拟乐器的方法对不同乐段指挥,每个乐句结束前迅速的转头提示下个乐句需要演奏的孩子。而在两声部合作演奏时,教师尝试用两只手同时对两个声部不同的节奏型进行指挥,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两声部的合奏。
㈡存在问题
活动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⒈由于一节活动中融入的内容较多,如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孩子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在组织活动中我忽略了一个环节,没有帮助幼儿小结提升,让幼儿更清楚的感受音乐有四段,在接下来活动中讲到不同的段落,孩子们会出现不太明白的情况。
⒉最后一段为了表示音乐越来越强、越来越快,图谱中显现出的又密有多,不利于让孩子看清楚图谱。将图谱进行调整,将每个小节用加深背景的方法让孩子能够更清楚的看图谱。
⒊活动中由于教师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遇到突发情况的能力,出现每个环节都较快较肤浅的过渡过去的情况。对于孩子的一些回答没有深入的听听孩子的想法,主导性较强。可以多让孩子讲讲她们的想法,肯定孩子想法的基础上再进行提炼。
⒋本节活动中运用的音乐被放慢速度后,有杂音,导致音质变差。可以在孩子已经熟悉音乐旋律、节奏、配器方案后,尝试用原速的音乐进行演奏,更利于幼儿感受歌曲激进、有力的风格。
大班教案 篇3
目标:1,通过对歌曲的节奏练习,进一步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增强音乐节奏感和感受能力。
2,在“数高楼”这一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打击4/4,2/4拍音乐的节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2/4拍乐曲的节奏的不同打法。
3,培养幼儿的.协商合作能力,及音乐表现力。
准备:1、画有楼房的表格2张,空表格3—6张及若干可用于粘贴的楼房画;
2、录音机数高楼的音乐磁带
过程:
(一)听《铃儿响叮当》音乐幼儿坐到位置上;
1、发声练习提醒幼儿用轻声,并将身体坐正;
2、复习歌曲《数高楼》指出其中不足之处。
(二)出示一张画有高楼的表格。
老师:小朋友,我们周围变化多么大啊。四周都盖起了高楼大厦,我们数也数不清。现在,老师手上有一张地图,上面很多空地上都盖起了房子,。现在,我们要坐上汽车去看看这些高楼,但是,有个要求,看到一座房子慢拍1下,看到两座快拍2下,空地不拍。
(三)老师根据音乐先示范一遍,幼儿一起跟着试拍。
第二遍,跟着音乐,一边唱一边拍节奏。
(四)幼儿分为3组,自己根据自己的想法,将高楼填入表格,编配节奏,并试拍。
老师:现在,老师还有很多的高楼没盖呢,请小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在空地上盖上高楼。盖好以后,也和老师的方法一样一起来拍一拍。
(五)幼儿围成圈,自由帖节奏。老师巡回指导,并引导幼儿正确创编节奏。
(六)游戏《数高楼》
老师:我们盖了这么多高楼,现在我们来数一数,高楼有多高。
(七)听《八只小鹅》音乐出活动室。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朗诵诗歌,了解周围环境在春天的变化。
2、感受诗歌循环反复句式的节奏美。
3、尝试运用替换的方式仿编诗歌中的简单句子。
活动准备
1、音乐、PPT
2、幼儿对春天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了解周围环境在春天的变化。
难点:运用替换的方式仿编诗歌。
活动过程
一、谈话方式引入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叫“秘密”吗?你有自己的小秘密吗?
如果你想给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秘密你会怎么做?(幼儿回答)
今天老师带来了有关春天的秘密也想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二、引导幼儿欣赏诗歌,熟悉诗歌
1、完整欣赏诗歌
师:你们都听到了些什么?(幼儿回答)
你们发现了春天这么多的秘密,这些秘密都躲在哪里呢?让我们在来一起听一听、看一看。
2、第二次完整欣赏,并分段介绍
师:春天的秘密都躲在哪里?这些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
1)理解第一段
师:春天来了,小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小河里冰融化了)诗歌里出现了一个好听的词“淅沥淅沥”就像小声地说悄悄话,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听听河水是不是在淅沥淅沥的小声说话(教师放音乐)
师:小河为什么要小声说呢?(因为这是秘密)
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春天的第一个秘密吧!
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朗诵第一段
2)欣赏第二段
师:春天来了垂柳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说是“嫩绿”?还有什么是嫩绿的呢?
垂柳换上了嫩绿的新装微风吹来会怎样?(轻轻飘荡)来,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3)欣赏第三段
师: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还有谁在说话?(桃花)它是怎样说的?(红着脸抿着嘴)
它为什么会脸红?谁能学学桃花说话的样子?我们一起来学学害羞的桃花?(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说)
4)欣赏第四段
师:还有谁告诉我们春天的秘密?
春天来了,小燕子在干什么?(飞翔在蔚蓝的天空)
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叽哩哩小声地说)(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朗诵)
5)欣赏第五段
师:春天来了,麦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绿了,绿油油的麦田使劲往上钻)谁来学一下麦田是怎样从土里钻出来的?(幼儿表演)
6)欣赏第六段
师:春天来了,农民伯伯在干什么?(播种)哦!春天还是一个播种的季节!那这次是谁告诉我们的'春天的秘密?它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拖拉机很高兴,它想大声地把这个秘密告诉所有人)我们也一起大声地说出春天的这个秘密吧!
师:原来小河、垂柳、桃花、燕子、麦田、农民伯伯都告诉了我们春天的秘密,我们把这些秘密汇集成一首优美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三、完整欣赏诗歌,理解诗歌是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这首诗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开头都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呢?)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循环反复句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那我们在朗诵这首诗歌时一定要注意什么时候要小声什么时候要大声。
好了,下面就让我们看着图片一起念念这首诗歌吧!
四、创编诗歌,教师帮助幼儿梳理仿编内容加到诗歌里
师:今天我们找到了这么多春天的秘密,你还发现春天有哪些小秘密?你能把它编进诗歌里吗?
五、活动延伸
师:你们讲得真好!其实春天还有很多很多的秘密,需要我们认真地去观察去发现,现在我们一起到户外寻找春天更多的秘密吧!
在今天的区角活动中小朋友将你们的发现画出来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教师在区域活动美术区设主题《春天的秘密》让幼儿将发现的秘密画出来!)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设计】
我园自从开展了特色体育教育以后,孩子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了许多,身体各部分都得到了发展,我园继以上良好基础,又有目的有计划的继续挖掘体育活动的精髓——民间游戏。当然,我设计的这一节课只不过是自己对民间游戏的初探,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体验民间游戏不同与一般体育游戏的快乐。用琅琅上口的民谣,浓缩了民间的生活,为幼儿创设了别样的游戏氛围。
【活动目标】
1、通过民间游戏的小型组合,让幼儿体会农民的日常生活部分,用游戏、童谣打动幼儿心灵。
2、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快乐、锻炼身体、培养乐趣。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绘画材料进行作画,体验快乐的情感。
【活动准备】
取来和幼儿人数相同的长毛巾,包在幼儿的头部,把幼儿打扮成农民的样子。彩带、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幼儿模仿农民劳动。
(耕地、锄地、浇水、拔草、播种、收割……)
二、小型游戏组合。
1、“炒黄豆”
师:“秋天来了,地里的黄豆成熟了,农民收割了黄豆以后要把黄豆炒熟做菜,我们一起来炒黄豆好吗?”幼儿游戏。
(玩法:幼儿两两结伴,双手拉好,向同方向翻跟斗,可连续翻两个)
儿歌:炒黄豆,炒黄豆,骨碌骨碌翻跟斗。
2、“剁白菜”
师:“农民们还种了很多白菜,吃也吃不完,怎么办呢?他们想了一个好办法,用刀把白菜剁碎了再用盐腌起来,做咸菜吃。怎么剁白菜呢?”教师示范。
(玩法:幼儿用右手拉住左脚,左手做菜刀状,右脚单独站立蹦跳,边念儿歌边游戏。)
儿歌:剁呀剁呀剁白菜,剁碎白菜好腌菜。
3、“背缸倒缸”
师:“剁碎了白菜,农民们把白菜倒进缸里腌起来,先要把大缸洗干净”。教师示范。
(玩法:两人背对背四臂相攀,一个弯腰把另一个背起,两人边念儿歌边反复互背。)
儿歌:背缸,倒缸,腌菜好香。
孩子们玩的满头大汗,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师:“农民伯伯们在炎热的`夏天也要下地劳动,很辛苦,我们要爱惜粮食不浪费”。
三、庆丰收舞会。
播放音乐,我们今天劳动的真快乐,一起来跳个舞,庆祝我们的丰收吧。幼儿和教师一起手舞彩带。
【活动反思】
一节的内容,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有“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等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再加上教材没有从数量上给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自己也没有为学生设计更加容易理解的情景。假如,本节课的开始设计第一关:出示准备好的三杯水,一杯清水,一杯蓝水,一杯红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杯水,然后用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多一些说一句话。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学习“小小养殖场”,通过具体数量理解、感悟这些概念,我想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水到渠成。教材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素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小百科:农民(拼音:nóng mín),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语出《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农工商四民”。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水彩笔勾画积木的轮廓线,并能用各色线条装饰积木娃娃。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给积木娃娃添画手、脚和五官。
活动准备:
1、新村背景图一张,各种形状的贴绒积木娃娃。
2、水彩笔、作画用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美丽的佳佳新村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小客人,它们是谁呀?(积木娃娃)它们在干什么呢?让我来问一问!(教师把耳朵贴近黑板,作倾听状)原来它们在找自己的小伙伴呢!
二、教师示范。
逐一示范圆形积木、方形积木和不规则积木这三种有代表性的积木,给积木娃娃添上手、脚,并用各种线条装饰积木。
三、幼儿作画。
1、鼓励幼儿展开想象,把所见过、所玩过的积木形状大胆地画出来。
2、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线条来装饰积木,提醒幼儿运用各种颜色。
四、找朋友。(播放音乐)请已完成的幼儿把作品送到积木娃娃跟前。积木娃娃真高兴,它找到了这么多朋友,它还谢谢我们呢!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由来: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落水的蚂蚁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大班教案 篇8
获得经验:
1、在讲讲、议议、想想、玩玩中知道盲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激发幼儿愿意帮助别人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积极地帮助盲人设计一些能够便于他们生活的用具。
重、难点:
了解盲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便,激发他们愿意帮助他们的情感
环境与材料:
已录制好的片段、画纸、蜡笔等
流程:
导入引起兴趣——观看录象、交流讨论——操作延伸
(一) 导入引起兴趣
1、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哪些人需要我们的帮助?为什么?
2、 幼儿讲述,老师出示已收集好的资料和图片。
(二) 观看录象、交流讨论
1、 在录象中你看到了谁?你怎么知道他是盲人?(观看录象片段一)
2、 盲人看不见一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 请幼儿体验看不见东西的感觉。(鼓励幼儿把眼睛闭起来,试着往前走一走。)
4、 观看录象片段二,在这段录象中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5、 王爷爷和胡奶奶怎么会看不见的?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读盲文、日常生活中的烧菜、洗衣服都要靠不断的练习、过马路时没有人提醒……)
6、 观看录象片段三:王爷爷和胡奶奶觉得现在外出时过马路和乘车子有很大的困难,请我们小朋友来帮王爷爷和胡奶奶想想办法,怎么样使他们在过马路和乘车子时又快又安全?(幼儿相互讨论)
(三) 操作延伸
1、 鼓励幼儿设计一些便于盲人的用具。
2、 你觉得盲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困难,可以怎样来帮助他们?
3、 一封求援信。
大班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通过幼儿对图形的认识,知道图形之间的变化。如何让幼儿利用几何图形来拼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呢?科学教育活动《图形的变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旨在通过选择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提高幼儿的拼图技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互相变化,转换,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2.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拼成一幅机器人画。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学具袋里。
活动过程:
一、引题部分。
今天,我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猜猜看是谁呢?(教师出示图片)他是谁啊?
二、观察、思考。
1.请小朋友看一下,这机器人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2.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呢?(圆形4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1个,梯形2个,三角形1个)
三、动手折纸,看图形变化。
1.现在,我要把机器人身上的图形拿出来,这些图形还有其他神奇的变化。
2.教师示范图形正方形,折纸变成三角形和长方形。
四、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我这里有许多的小图形,他们还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它还会变成其他形状呢。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正方形。
五、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那我们再把它们制作成一个机器人吧,数一数你的机器人由哪些图形组成,每个图形各有多少个。
大班科学——《图形的变换》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活动《图形的变化》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步步的将活动展开进行。通过选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拼造型,极大的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幼儿选择几何图形拼造型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处在了支持者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在活动中允许幼儿存在个别差异,允许能力强的幼儿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帮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也有足之处,幼儿在制作机器人的时候,不知利用手上的几何图形,可通过折纸、撕纸拼出机器人。
【大班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大班美术教案大班美术教案02-17
大班语言大班教案03-26
大班美术教案:织网 大班艺术教案09-09
大班体育教案:传球_大班体育教案07-13
大班教案[精选]08-05
大班教案(精选)08-07
大班教案【精选】07-26
(精选)大班教案09-13
(经典)大班教案08-27
大班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