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C(1-21)《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回忆儿时游戏的情景。 教师准备:制作有放风筝欢乐场面的课件,8张白纸。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生字难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重点、难点:自主质疑,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过程设计: 一、 听歌激趣 : (2分钟) 请大家听一段音乐《风筝飞吧》,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 导入:放风筝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文章就叫——《风筝》(放幻灯)它,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 二、 检查预习:(5分钟) 1、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 学生回答: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教师补充: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 嫌恶:(wù;厌恶) 惊惶:(huáng ;惊慌) 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三、 自学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听了有哪些感受? 2、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怎样划分更合理? 学生默读全文后,四人小组讨论2分钟,学生回答: 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总分总的结构, 1-2段为第一部分,是总写;3-4段为第二部分,5-11为第三部分,是分写;12段为第四部分,是总写。 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四、自主质疑,提出问题:(17分钟)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许多感慨,因此有很多需要领悟的地方和蕴含深意的句子值得研讨: 1、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把课文的问题分为四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疑问为一组,5-8段的疑问为一组,9-12段 的疑问为一组,组长将值得研讨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2、教师巡视,参与2-3组讨论。 3、收集问题。 五、布置作业:(1分钟) ① 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抄写三遍。 板书设计: 风 筝 鲁迅 回忆 虐杀后补过 悲哀 总 分 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的一些难句。 2、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题。 3、感悟警句,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一些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合作探究:(15分钟) 教师将整理出的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共性的问题以及教师补充的问题用大屏幕打出来: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小兄弟看风筝时,又惊呼,又跳跃,为什么在我看来都是笑柄,是可鄙的? 4、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我”认为小孩子应该做什么才算有出息呢? 5、为什么作者看到一本讲论儿童的书时感到不幸?为什么说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 6、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7、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2分钟后,以学生回答为主,教师点拨,学生会的教师不讲,重点讲第7个问题。 二、选择角度,理解主旨:(7分钟) (过渡)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 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放幻灯)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讨论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时间:3分钟 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教师点拨: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三、开动脑筋,思维拓展(15分钟) 1、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5分钟)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感悟警句,讲述故事 (10分钟) (1)感悟警句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回答: 警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理解举例: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抽2-3同学讲故事,老师及时评价。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四、结束语:(2分钟)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诗吧! 学生齐背: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五、作业:(1分钟) 把刚才你想要讲的故事写出来与同学分享,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风 筝 鲁 迅 弟弟 → 喜爱 亲情 风筝 哥哥 → 嫌恶 自省【C(1-21)《风筝》教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C语言课程教案04-24
《C大调音阶》教案04-25
C班11月教案04-25
C班12月教案04-25
《风筝》教案04-25
风筝的教案01-20
《风筝》的教案03-07
《风筝》教案02-15
C班十月教案04-25
维生素C的故事教案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