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精选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1
提要:提升全组教师的理论水平。鼓励并组织本学科组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改,确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
一、原则和依据
1、组织管理的发展性原则
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提升学校整体和个人的竞争潜力。各项制度的制定围绕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并针对阶段工作重点,体现动态化的目标管理思想。
2、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原则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研究内容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主。鼓励教师通过有效的调查、分析、研究、探索与实践。
3、研究目标的效率性原则
校内各级单位树立“半成品”的引导和服务意识,采取各项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克服形式主义,以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
4、研究过程的学科性原则
以“课改”为指导,“课标”为依据,加强对教师研究过程的专业性指导,强化研究的学科性意识。
二、组织和管理
学校实行“校长领导下的教务处——学科教研组——教师个人”三级教研组织网络。
1、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职责:
①制定学校校本教研的总体规划。
②领导小组必须深入校本教研第一线,每人参与1—2项校本教研活动。
③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④适时聘请有经验的老师来校指导校本教研工作,举荐教师参加相关的教学研讨会。
2、校本教研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各年级主管领导)
成员: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职责:
①制定学校校本教研的工作计划,指导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②收集、整理学校校本教研的各种资料,总结校本教研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提出建议。
③定期完成对教研组、教师个人的评价。
④向领导小组推荐优秀教研工作者人选。
学校的教研部门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协同相关部门,结合学校发展规划,针对个人阶段性教学中普遍问题,制定近期和远期的研究目标,并做好各项具体实施方案。努力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专业支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确定每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相关措施并具体落实。
教师个人将参与校本教研作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反思和发现解决策略。
三、相关的规章制度
1、校级管理层面
(1)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负责人
①提供开展教研活动的经费、时间、场所、硬件支持。
②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性指导。
③确保积极参与研究的教师有优先外出学习的机会。
④在各项教师评价标准中,要增加教学研究成果考评的权益。
(2)学校教务处研究本校的教学现状,向校长,分管业务的副校长提供教学导向性意见,总结,推广好的教法与经验,制定学校教研制度,并逐步落实。
(3)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的'指导与管理,组织各教研组教研成果的汇总、统计工作,检查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交流情况。
2、教研组层面
(1)学期初组织教师学习本学校课程标准,明确本学期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重难点及相关策略;讨论并确定各年级教学要求,组织教师根据个人特长和任教班级情况,制定个人学期教学计划。
(2)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实际确定教研组和个人每学期的教研任务,做好组内职责分工、任务布置工作,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
(3)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研究、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反思、交流、推广教学经验,加强与校外教学教研的沟通和交流。
(4)教研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次。做到有依据、有主题、有记录、有措施、有成果。
(5)提升全组教师的理论水平。鼓励并组织本学科组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改,确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
(6)每次教学检测后,及时召开各年级组的质量分析会,并针对薄弱教师,或薄弱学科,或薄弱班级进行跟踪听课,进行专题分析。组织好新老教师的结对指导和同伴互助。
(7)注意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建立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库。每学期要向学校提交一定数量的教研成果。
(8)协助学校科研部门检查科研任务的落实情况,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
(9)鼓励每位教师每学期提出一项教改建议。
3、教师个人层面
(1)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个性化)及个人本学期
提要:提升全组教师的理论水平。鼓励并组织本学科组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改,确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
所重点关注的教学问题、研究任务。认真完成教研组布置的各项教研任务。
(2)学期初,教师自我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研部门的协助下根据教学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每位教师在整体把握、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制订问题研究明细表,确保问题研究在教学行动中实现。
(3)认真参加校内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在教研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无故不参加教研活动者,按旷课一节处理。各科室人员及实验员要参加相应学科的教研活动。
(4)认真参与课堂观察。教师校内听课、评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学校建立课堂跟踪制度。
(5)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以下成果中的两项:
①一篇教研论文。
②一本教育教学理论着作的手写笔记。
③一份教育叙事或案例。
④组织一次教研组研讨活动。
⑤一份校级以上展示或获奖的教案。
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开展教研工作,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动形式:
开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交流、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为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的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重点工作与具体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王天杰为组长,段永雄、韩德余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学校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学校教研指导组,由王天杰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我校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管理机制。
确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设八个教研组,21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体系,整合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加强对教学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为中心,逐级推进,层层落实,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学校领导要实行包级包组责任制,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活动,发现并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研活动,保证我校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会议,各教研组、备课组每月采取书面形式集中或分散汇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学科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3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张延成副组长:窦兴民、聂炳法、段连学成员:曹林、丛临香、马玉明、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
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
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省教育厅、合肥市教育局《课改实施方案》为依据,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1、科学设置课程开设方案,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注重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开设体系。
2、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与高中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使学生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健康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管理,学校特设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新课程实施办公室和课程指导小组,学生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一)学校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其主要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职责:负责组织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三)课程实施指导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学生课程实施协调和联络小组
组长:学生会主席
副组长:学生会副主席成员:各班级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
职责: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及时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提供课程个案,协助教师做好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四、具体措施
新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支持为依托,以实践研究为主轴,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1)建立例会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验,利用每大周一次的备课组教师例会和教研活动,总结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育教学部、年级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课,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载体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组织家长听课、座谈会、交流会、咨询活动等,使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5)完善教学奖励激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学评比活动,对课改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精神嘉奖和物质奖励。
2、抓好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进行。确立课程观念,切实改变课程功能。
(2)理清课程结构,实施课程整合。着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3)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优化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特长,发展个性。
3、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
(1)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a、在评价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b、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结合起来;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书面考试、口头测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评价形式地多样化;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式、操作途径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课课有反思,周周有回顾,月月有积累,期期有总结。坚持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3)教育教学部、教研组、年级管理委员会应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完善保障措施。
(1)实行经费倾斜政策,选配文化素养较高、业务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承担课改任务。
(2)确保学校经费优先用于开展活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设备添置,教学奖励等,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
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5
中学体育新课程实施方案进入新课程,我校作为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全样本实验学校,学校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在高中阶段实行选项教学,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核心理念,认真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课改实验中正确把握好三维健康教育观,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将课程改革看作师生共建的历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开发教师的潜能,创造性地实验。
“积健为雄”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对我校体育工作的勉励,现在已经成为我校的教育理念,把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构建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中体育课程的特色和文化。因此,我们以“积健为雄”为指导,全面促进学生在身体与人格两方面共同发展,以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二、目标定位
学生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具体如下:
1、爱好运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运动能力;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
学科建设目标
当然对传统体育课程进行改革,采用选项学习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来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这对于学科建设、教师自身也有着一定的要求。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运动技能传授为载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建立新的课程结构。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现行体育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4、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评价过分强调运动成绩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甄别的功能,发挥体育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学校的基本情况
1、学生基本情况。我校学生较多,高中部有48个班级。由于是城市学校,学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学生对自身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着一定的专项基础。只是人数和班级较多,进行选项教学,需要合理的安排课务,涉及到主课为体育选修让路。
2、体育师资配备。我校体育老师在编人员较多,有二十一个,但实际情况是有两个担任后勤主任兼职体育教学,课务较少;还有一部分教师要承担初中部的体育教学,进行选项教学,体育老师课务相应增多,工作量变大,开设选项教学有一定困难。
3、场地器材设施。由于我校位于南通市市中心,商业区黄金地段,学校在活动场地上相对于同类学校,比较匮乏。我校现在有300米塑胶场地;完整篮球场有4片;半片篮球场20片;室内排球场2片,可供排球、羽毛球练习;乒乓球馆1座;专用韵律操、健美操室内场地2片。在器材上,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是较为充足的,完全可以满足选项教学的需要。
4、选项教学基础。我校于1996年开始在高中实行选项教学,内涵和新课标精神相符合,基本教学形式也相差无几,只是在成绩的评定上有着不同,我们原来采用传统的成绩评定,以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为主要的评价依据,而新课标以学分制来评定学生学习的五个领域的综合成绩。
四、选项教学具体操作程序
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最为显着的区别之一就是不再统一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可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突破,教学内容的选择空间达到了最大化,课程的灵活性和约束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各地、各校和教师在为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学校在确定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专长的形成。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尽可能多开设学习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学力状况,开设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
确定选项学习内容的流程
在暑期学生返校日,我们发放了体育选项学习学生基本状况调查表并回收,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项的意愿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校的体育资源状况,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高中三个年级分别开设了以下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
注:为必修,分别为一个学分。其中排球为我校传统体育项目。
学生选项的程序
1、学生先行了解学校开设的'选项学习的内容以及各项内容开课教师的基本情况。为达到体育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实行“完全开放式”教学。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学力,每学年进行一次选项,高一、高二每次选4个模块,高三选3个模块。如分学习水平层次的内容,必须先修基础水平层次,然后才能修高级层次学习。两个水平修完后,选修其他项目。
3、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进行教学班的编制,确定学生选项学习的时间。
课堂教学实施
1、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在高一年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在高二、高三年级开设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2、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3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建立专项备课组制度。建立跨年级的,以选项内容为依据的专项备课组,教师按自己的专长任课积极探究选项教学的特点,各专项组的老师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择或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分析,确定重点、难点,并根据教材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的突破口,努力实践新课改。
4、选项教学实行学生走班制。即年级内打破班级制,几个平行班安排在同一课时授课。实施以学生所选择的体育学习内容组织基本教学班。这种基本形式对于这种选项教学非常必要。其益处主要体现在可以发挥每个体育老师的专长,使资源得到最大合理化的利用。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最为擅长的专项,在以学习内容组织基本教学班的教学中,这种特长可以充分得以展示,随着教学的深入,对老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有较大的促进。选修一结束,班级也随之解散,因此这种是阶段性的编班。
教学评估
学生评价实行学分制,在学分制的管理上,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学生在三个学年内通过对必学和选学模块的学习得到11个学分,为了注重学生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各个模块都以连续学习的形式集中编排。(健康教育除外)排球作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我校也把它作为必学的模块之一,把它和田径安排在高一年级,并采用18学时连续教学的形式来完成。
2、学生获得体育课程学分并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3、健康教育分散安排在三年中,以讲座、参观或结合专项内容进行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2)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3)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
(4)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5)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评价的基本方法
1、评定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定应采用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得分和等级评定中采用绝对标准。运动技能成绩和体能成绩的评定,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定方法进行。也就是说有些内容的考核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可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最终的定性评定。在有关知识的考核中,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
2、评定方法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实施,可采用每学期测试的方式进行,学年成绩以两学期中的每一项最好成绩计入总成绩。(详见学生体质健康表)
(2)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主要是观察记录学生对学习与练习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可采用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等形式,记录学生在每一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期终综合这些情况进行总评。具体的单元评价的有关内容,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各年级自行设置评定的具体内容。
(3)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评价是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既要看学生的成绩等级,又要看学生提高幅度的等级,进行评价。评价按等第制,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的形式进行。
①测试内容一般测试三次,为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要求再给一次测试机会。
②测试内容可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测试(即学生可采用选项的方法进行)。
③每一考核项目的决定成绩,可根据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因人而宜决定。观察学生成绩提高幅度的初试成绩可以是本学期的,也可以是跨学期的。如果本学期只进行了一次测试,可以参照上学期的最后一次测试成绩,但是不同项目的成绩不能相互参照。
④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定可结合单元评定,以理论考核、课外作业、专题答辩等形式,采用等第制和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的方法进行。
⑤期末可根据各项单元评定,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对学生的知识、体能和运动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采用合格、不合格的等第制或评语进行综合评价。
3、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学生体质监测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学生体质管理系统(数据库查询系统)
模块学习评价表(以篮球学习l模块为例):
五、排课的方法
我校第一个安排的科目为体育,具体如何排课,如表所示:其一,通过积极争取,体育课从上午第二节开始排课,实施选项学习的高中三个年级全部实现交叉上课,避免了场地与器材的冲突:其二:每一位任课老师基本保证每周14课时,(部分教师兼任初中的体育教学)达到满工作量。
六、选修模块的设计(以田径必修模块为例)
单元教学计划设想
七、实行选项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满足学生兴趣选项学习的前提是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学生应该享有选择学习模块的主要或最大权利,离开了这一点,选项学习就是失败的。因此在学生选项报名人数不均等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进行行政干预,调整学生的选项志愿,可以考虑增加开设教学班,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造教师群体开设体育选项教学,促进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一支观念新,素质高,善思考,勤努力的教师群体,打造一支适应新课程实施的教师群体,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深入研究,通过自学、校本培训,学术交流等不同形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加强教学管理建立专项教学备课组制度;加强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在牢固树立新课程观的前提下,全力改革课堂教学,以选项学习为主要特点,以自主活动和体验、探索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形成健康体魄、完善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建立现代的课堂教学体系。同时由于选项人数的不均等,特别是某些模块学生数太多,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发挥体育骨干的力量,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改革教学评价评价制度改革既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选项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又是实施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有效实施。
加大场地设施建设由于选项学习采用专项分班,班级人数较少,但同时上课的老师的人数较多,对于场地设施的需求增加,需要学校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适度增加,以保证选项教学的顺利进行。
说明:本文选自《江苏省南通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交流材料》,仅供广大教师参考,各校应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方案。
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6
一、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
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立足我校实际,在总结和继承我校优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配合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整体推进,建立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推进新课程实施办法,总结经验、辐射推广。
1、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海珠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为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2、立足我校实际,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班和教学班协调一致的管理形式。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在全市、全省推广提供有益经验。
3、按新课程方案要求开设课程,课程的开设合理有序,必修课开足开齐,提高学校研发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形成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5、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应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6、全面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制度,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编制科学可行的选课指导手册,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成长,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工作的重点
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创造性的编排课程,形成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层次多、选择空间大的课程编排方案。课程编排既要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要体现学校实际和学校特色。
2、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尤其是选修Ⅱ(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3、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共23个必修学分,占20%的总必修学分。综合实践课相对于学科课程在活动管理上和落实上难度较大,因此要重视研究,加强落实,着力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相关学分认定工作。
4、重视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形成。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订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5、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6、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四、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实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以下实验工作组织机构:
1、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校长、副校长担任正副组长。
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校新课程实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
2、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负责教师的培训、课程的编制、教学过程的管理,带领全体教师最大限度地参与新课程实验。
五、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为此,我校提出以下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1、改革学校管理,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新课程实施需要新的学校管理与之相适应,对此学校将成立专门的课程实施管理中心,并将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进行新的调整与定位,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将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加大学校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
3、加强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根据课改实际需求,学校将加强与各级教研、科研机构、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高等师范院校的联系,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4、重视师资培训。要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教师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最大限度地接受省和市两级所提供的“面对面”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校内培训的主要内容有观看专家解读新课程的光盘、观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录像,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业务活动,开学初每人上交关于新课程的学习体会篇,对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5、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
6、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新课程实验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业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价。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要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要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分认定委员会要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待等。
(2)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
(3)认定学分并注册。
(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7、成立选课指导中心。学生自主选课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环节。为指导与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特成立选课指导中心。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指导中心要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各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务处、心理中心组成。
8、建立教师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师评价要包括教师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10、学校将开发校本课程,首先在艺术、体育、竞赛辅导、模块辅助教材等领域进行教材的编写,总结经验,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校本教材的编写。
六、实验工作进度安排
1、5月15日前成立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部署有关实验工作的方案。
2、5月至六月间全校教师参加有关新课程的培训、学习,观看专家解读新课程的光盘、观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录像,布置老师学习新课程书写体会论文,9月份上交。
3、6月25日学校确定新课程实验起始年级任课教师,调整教育设施。
4、7月18日至8月15日高一年级教师参加省级新课程培训。学校制定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
5、8月29—8月31日,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实施、全体高一教师进行新课程实验工作研讨,就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教研活动。
6、6月1日—8月5日,确定我校新课程实验方案。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组织起始年级任课教师学习我校课程设置方案和选课指导手册。模拟新课程选课、排课过程。
7、8月21日后,召开起始年级学生家长会,指导学生选课,学校排出新学期新课程实验课程表。学校新课程实验物质设施准备完毕。
七、实验课程编排方案
1、教学时间:每周按5天计算,每天7课时。其中3课时为学校机动时间,包括自由学习,卫生大扫除,全校活动等时间,实际每周教学时间应保证32课时。
2、为了使大多数学科的必修课在高一开出,同时学生的选课周课时数不超过35课时,必修模块除语文、数学、外语、思政外,其它学科同一模块可在两学段交叉编排。
3、选修人数25人即可开班,超过70人就要分班开课。
4、高一,高二基本达到高中毕业的学分要求,高三满足个性化学习。主要安排重复补修课程和专业要求选修课程。(高考要求)
5、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也为了学生跨年级选修,选修课程全校统一安排在同一时间。在每个学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必修课程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选修课程以教学班为教学单位
6、高一的第一学期以必修课编排为主,高三少安排或不安排必修课程。高中毕业要求修得116个必修学分,学校必修课表只安排可获得108学分的必修课程(含研究性学习的15学分)。其余的8个必修学分从其他时间获得:如社会实践每年单独有一周的时间,不占教学时间,学生每年参加一周的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三年修满6学分:社区服务安排在寒暑假进行,学生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持有项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必修课中,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各两个学分,要从选修模块中获得,修得这些学分所需课时按必修课时安排,但所修内容由学生选择。高三根据高考要求和学生发展要求安排一定的复习课程,但下学期要有一定的体育,艺术等课程的开出
7、选修课程主体上从高一第二学段引入,高一选修课程以文科类为主。高一,高二选修课程至少修28学分。选修课时间全校统一安排在某个时段进行。
8、体育艺术类学科从高一起进入全员选修。
八、实验工作的管理与评价
1、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同时要求,实行学生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据此,要求学校做到在继续加强行政班管理的基础上,重视做好教学班的教育管理工作。目前高一年级必修课基本上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的自习课、班会等也必须在行政班进行,因倾向于理或倾向于文的学生学科选择有所不同,进入高二后,行政班要进行部分调整。班主任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为每个学生建立并保存选课档案,教学班实行导师制。导师承担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部分责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管理。
2、我校将建立“班主任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工作,学科教师(导师)承担对教学班的管理。由班主任协调相关任课教师,相互通报和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建立班级教育小组。班级教育小组由班主任、导师、家长、学生代表组成。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加强与指导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与联系。教学班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导师的职责是一岗两职:一是教学指导,二是班级管理。导师传授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指导学生建立选课档案;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学分、成长记录等)。导师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貌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管理课堂秩序(如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等),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3、教务处和学生处要加强对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对班主任和导师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建立班级教育、班级管理考核机制,在继续进行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及个性化奖励的基础上,对管理优秀的教学班及任课老师进行表彰奖励。不断调整和完善我校的奖励制度。学生处组织的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如:修身行动、运动会、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仍以行政班为单位参加。学校加强对学生会、团委会的工作指导。对学生的社团组织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精选11篇)07-22
最新课程实施方案(通用10篇)10-12
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2篇)05-03
学习新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4篇)10-06
中学新课程改革总结(精选6篇)09-13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精选19篇)05-09
中学减负实施方案05-12
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04-11
中学中考复习实施方案06-17
中学赛课实施方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