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09 14:58:54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心得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心得

  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心得 1

  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写字就如同做人一样重要。字如其人就是这么来的。强调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这种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

  语文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要把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用于阅读和写作。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时未晚。接下来的日子里,从“少做题,多读书”为出发点,缩减抄写生字、词语等机械性作业,把多出来的时间用于阅读。过去的教学中,我在课堂里讲得太多,以致学生学语文不是那么地道。重全部学生,留时间给学生。

  文中还讲述了非常出名的五重教学法,我对其中的重情趣一节感触比较深。从文中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受到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文中讲到:情是什么?是情感。它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地感受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以前总是把差生,好学生分的很清楚,现在逐步克服了头脑中的偏见,走向成熟。教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出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

  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灿烂的笑容,还能在古稀之年成为“孩子王”。面对学生的犯错,拉下脸,提高嗓门,还是以批评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乌云中。学生耷拉着脑袋,心灵之门早已关闭,再多的言语也是徒然。教师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撑?于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诙谐的谈吐。一直以来我也试图用微笑解决问题,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满阳光的老师。

  语文教学大有群雄逐鹿中原的气魄,关注点不同,内容有区别。我们初学者取其可以用的,采集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哪怕一点,扎扎实实,实践下去,学生和教师都会有收获。

  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心得 2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是在于永正老师去世一周之后,只看书名,我以为是一位资深语文名家从专业的理论角度向读者阐释语文之教法,对于高深的理论性的东西,我内心有些抗拒。但真正翻开时,才感受到这是名家作为一线教师立足生本课堂积累下来的最朴素又最难得的实战经验。句段篇章,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行文之浅显如涓涓之细流沁入心田。

  于老将自己从教以来的点滴感悟简单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现在这本书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小学阶段的课文篇目相对固定,现在的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我上小学时的课本中出现过,同一篇课文被不同的老师反复的讲过。怎样导入、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拓展延伸、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当我拿到一篇文章时,我能想到的能出彩的点,似乎别人全部都想到了。要想上出"新意"、讲出"亮点",对于一个菜鸟级别的老师来说难上加难。就像书中所说,一堂课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不能和失败画等号,但至少意味着平庸。

  除去用花架子来制造亮点,语文课真正的亮点究竟在哪里呢?于老师在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载体,听说读写则是要语文课程应该留给孩子的基本的素养,但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要以读写为重。

  指导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讲解是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是综合,能跃出纸外,能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授课老师能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这节课就成功一大半了。怎样才能读出亮点呢?第一:强化初读,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读出人物的轮廓。第二:通过提示语、标点符号、语气以及表情等能够传情达意的元素来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老师范读,让学生听出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第四:关注人物身份、性格、年龄。如此朗读,学生通过大量朗读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便能将文章中需要意会的地方读出自己的`感悟。文贵自得,有些知识老师讲也讲不清楚,但学生读多了,见多了,自然会懂。

  读懂了,就要会用,体现在书面上,那就是写的能力的展现。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有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然而苦于课堂容量以及上课时长的限制,拓展延伸总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但这种课堂上生成性的知识,往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也最能展示学生的风采和授课老师的功底。于老师在书中呈现的用"关心"进行造句训练的片段,颇引人深思。他首先出示一副"老师家访图"并对图中的人物身份进行假设,减少学生造句时不必要的麻烦。然后让学生造句,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身份造句。最后,要求学生用上"关心"来写一段话。从词到句到段的过渡,依托一幅形象的图画就能变得行云流水,妙趣横生,也很好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因袭和干巴的问题。

  总之,语文课要想上出亮点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琢磨,多钻研。小学语文不需要上的多么花哨,简单为好,但读写环节,一定要扎实,扎实,再扎实。

  语文很简单,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于老师这些让我们拍案叫绝的语文教法似乎也没有太高深,读罢反求诸己:这么简单的方法我怎么没有想到?我如果能多想一步就好了……要知:这一小步如攀山之顶峰,举步维艰。

  大道至简。语文也是如此。教之能力需要自己去修炼,教之方法,还需自己去参透。

  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心得 3

  “五重教学法”指的是: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反复品读“五重教学法”,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心灵的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书中所讲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是那样的贴近,所以读起来感受颇多。

  一、重情趣

  “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中的第一部分,也是于老师语文教学的最大特色,更是能引发我产生共鸣的地方。每每读起这一章,我的心灵总会生出不同的感慨。这里的“情”一方面是指对学生有情,另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于老师提出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所以,于永正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我们避免不了会有偏爱个别优生,厌恶个别差生的念头。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理所当然,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高尚”。于老师不是圣人,但他关爱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个孩子都准备了不同的尺子,将自己深厚的爱温暖每一位学生。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所谓“差生”,只不过在学习上比别人逊色一些,在其他领域里,“差生”不一定就差,许多“差生”在成人后变得很有出息,而且对老师也很有感情。我们班就有一个姓梁的孩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但这个男孩特别地乐于助人,看见老师抱着一摞本子走出办公室,他会主动上前迎接;看见班上女同学抬不动课桌,他会主动去帮忙。每每看到这些,我心里都会感动不已。因此,我们做老师的也要像于老师那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才能彻底改变对“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我们学习都能感到快乐,都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先生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我们外出听课或看录象,于老师每次范读总是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会陶醉其间,流连忘我。于老师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责任定位于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播、是鼓舞、是激励,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二、重感悟

  书中所讲到的“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体会,领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于老师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着重讲解了他在教学中是怎样体现一个“读”字的。于老师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三、重积累

  没有读到“五重教学法”之前,我以为学生积累的内容无非是课内与课外的语言积累,而于老师所说的“重积累”,不仅指的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主要靠读和背,生活和感受的积累则需要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亲密接触,搞好实践活动。

  另外,于永正老师还注重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他认为现在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在加上读书少,这样一定会影响他们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他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博物馆、军营、工厂,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城里的孩子们了解农村,让农村的孩子们了解城市……

  四、重迁移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于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他想方设法地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引导学生看课外书,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除此之外,于老师十分重视作文训练,他先从模仿开始,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这不正是一种由读到写的迁移吗?所以,我非常赞同于老师“重迁移”的说法。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

  五、重习惯

  读到这一章节,不禁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

  于老师所谈的习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于老师还特别重视“身教”,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读,故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才可让他们受用一生。

  读完书后,我对于老师的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的态度,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入浅出地剖析语文教学的种种现象等,钦佩不已。合书深思,为什么于老师会对语文教学能够如此高瞻远瞩?归根结底,我想还是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吧!因此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像于老师一样胸怀大爱,爱自己的教学,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爱辐射到周围每个人,这样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读书心得】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读《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有感(精选13篇)09-07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07-08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04-30

怎样教宝宝吃饭?05-02

怎样使学生评教效果更好04-28

怎样教幼儿锻炼身体05-02

永威教案模式 语文04-25

《新课程怎样教》读后感04-27

读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荟萃》心得体会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