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读后感(通用22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1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能倒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
篇幅不是很长,但是看得很尽兴,能感觉到作者写得也很尽兴。继《长安十二时辰》后看的第二本马伯庸的书,是21年的新书。看完以后再一次感叹马伯庸的文笔。虽然整本书只描写了一件事———把新鲜荔枝从岭南转运到长安(从两广地区到西安的CBD),对圣人来说一句轻飘飘的命令,其中却包含了许多基层官员与百姓的难处,也影射了现在社会的很多官僚作风,甚是讽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看马伯庸的`书感觉比看电视更加精彩,戏剧化的情节合理又不夸张,奇妙的比喻形象生动,人物的内心转变与故事发展环境紧紧相扣,就连配角也是带着自己的个性出场,难以想象要是搬到荧幕上,演员的表现能否重新刻画出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应该很难吧。现在好像一搜这个书名跳出来的就是“长安的荔枝选角”,看来影视化是无可避免了,只希望能多找些实力派演员来演。
看完这本书以后就把岭南的荔枝刻进DNA里了,加上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新鲜荔枝流下了心动的口水。书里还写到为了防止工人采摘时偷食,需一边采摘一边大声唱歌(哪怕唱的很很很难听哈哈哈哈)这个场景也是十分有趣了。工人:要么让我吃荔枝,要么就听我美妙的歌声!希望有机会也能去当地尝尝新鲜荔枝,能边摘边吃边唱的那种。
“有什么法子,让荔枝不变味。”
“你别摘下来啊。”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2
最近看到消息,《长安的荔枝》要改编成电视剧,著名“窝囊废”雷佳音饰演男主李善德,脑海中对应了一下这两个人,竟然觉得确实很合适。读这本书的时候,对男主的感受确实就一个词:窝囊。
近几年工作忙碌且心浮气躁,读书只选择傻白甜剧情不用动脑筋且没有坏人结局大团圆的书,《长安的荔枝》是近几年书单里少有的短小精悍牵动人心的作品,且全过程一直代入李善德认真思考如何能在漩涡中完成任务保住性命。
李善德与我们多么相像啊,以为得了好差事,却没想到背后有个巨大的坑;以为身临绝境,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拼搏后看到了希望;以为寻得了生机,却又屡屡碰壁处处推诿……最终借力借势、和光同尘,圆满完成了运送荔枝的任务,贵妃吃到了新鲜荔枝,各个dw有了功劳,皆大欢喜。唯有李善德,跑了一路,做了多少实验,越接近成功,越愧疚。最终,他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说了大实话,被举家流放岭南,彻底告别了好不容易得来的繁华的京城生活。在岭南守护荔枝,守护阿僮的果园,或者说,守护自己的'内心。
李善德,本分老实、一丝不苟、在乎家人、兢兢业业、没有心机、不够圆滑、不懂经营、不善上位,一如你我。像他一样,很不容易的进入体制内,有了一个小职位,成为一个房奴,扎根某地。像他一样,在完成任务时,难免会遇到困难、不公,四处碰壁,下笨功夫,反复实践,闯出一条路。像他一样,也会厌烦,会觉得荒谬,会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人情冷暖、直面人心复杂。
最终,因为种种“巧合”,李善德得以在“安史之乱”中保全自己,与家人相依相伴,这样的结局,也许能给你我聊以慰藉。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3
《长安的荔枝》围绕“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讲述了一个唐代九品小吏李善德转运荔枝的曲折经历。作者从个人微观角度出发,以细腻饱满的笔触叙事,展现出一个时代的景象,以及那个时代小人物的顽强抗争。
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五千余里,山水迢迢,以当时的运力水平,运输荔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进退两难之际,李善德最终选择听从好友杜甫的意见,退无可退时,拼死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心所至,行不止,在困难面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是徒劳,而是为了不被命运裹挟所能做的全部努力。如果说阴差阳错落到李善德身上的“荔枝使”差事,对他来说是命运的挑战,在面对绝境时他所展现的坚毅和勇气,就是对抗“厄运”的最佳良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学习。
从荔枝品种选择到储存方式,从转运工具到运输路线,从气象水文到驿站调度,无数变量彼此交错,衍生出无数种组合。李善德通过对照试验,加上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成功将荔枝送达长安,为自己寻得一线生机。他的'成功启示我们:“实践出真知。”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只有通过认真思考规划,勤于实践,才能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知世故而不世故。”在岭南,李善德结识了阿僮、苏谅等人,正是他的真诚待人,才换得朋友的真心相助。面对右相剥削人民的做法,他敢于直言,最终被流放岭南,却也因祸得福,逃过一劫。荔枝会变质,但善良的心不会。李善德的善良,多次助他转危为机。这也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真诚待人,涵养品格,才能让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稳。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4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千多年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我曾以为这是属于一代君主的浪漫,然而读完《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后,我才明白这短短两句诗的背后,是不惜砍伐大量果林、累死数十马匹、无数人奔波劳累甚至献出生命、压在贫农身上一层层徭役得来的,真正诠释了“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这句话。
书一开篇,主人公李善德经过多年打拼,终于在长安城边上用巨额贷款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谁知被同事算计,接到了一个“催命符”的任务——在贵妃诞辰之前将岭南“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荔枝运至五千余里的长安城,鲜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三天,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李德善想过逃避,想过与妻子和离来避免家人受到牵连,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拼死一搏,“既是深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渺茫希望”。他绞尽脑汁,调动所有资源,不计成本尝试各种办法,一场跨越五千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就此展开。
起初,没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进他的实验进程:结交了胡商苏谅,并获得他的帮助;熬夜翻阅古代典籍和亲身游历,寻求岭南到长安的'快捷之道;孜孜不倦向荔枝园的侗人求教保存荔枝之法;借助杨国忠的银牌调动各方力量......最后,花了十一天成功转运了鲜荔枝。
无数次面临绝境的时候,李德善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如果你没有强迫你自己,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究竟是怎么样,全力以赴,方能无愧于心。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5
昨天心血来潮,拿出了马大师的《长安的荔枝》原本计划两天看完,结果看得上头了,我花了一点时间,在晚上十一点多看完了。
1、这本书说了什么?
讲述一个九品下的小官李善德,接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要从遥远的岭南带回来新鲜的荔枝给妃子吃。
从长安出发到岭南,再从岭南到长安,李善德花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很多钱,最终成功带回荔枝,原以为是完成了一个任务,须不知,这个任务直接让他失去朋友,失去工作,最后落个流放。
2、作者细说了什么?
本书重点讲了李善德想办法给荔枝保鲜的.事,讲他如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去保证这个路途上的荔枝不坏。
大量的刻画,让我们看到妃子为了吃上一点荔枝,消耗了多少财力,多少精力,就是最后到了长安,这个荔枝如何递到妃子面前,都是一大难关。
抢功的,踢皮球的,各种状况。
3、这本书给了什么样的启示!
确实是一本体制类的朋友喜欢看的书,很容易共情。
在我这个读者看来,就是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去看到从长安到岭南的腐败之路,没人肯接这个任务,因为都知道几乎不能完成,所以使计把任务丢给了老实人李善德。
真真是别人一句话,下面的人跑断腿,“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太奢侈了,花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还掺和了人命,当这个荔枝送到时,只为了妃子的一笑。
对比现在的职场,真的是一样一样的,上面一句话,下面的人就得拼了老命,一层一层地往下给压力,最终得到力的,确是那什么也没做的人。
写在最后:书不厚,读起来也很顺,故事情节也不错,还有几个不错的金句,五一有空的可以读起来。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6
寒假里,我读了《长安的荔枝》。这本书的作者是马伯庸,讲述天宝十四年间,小吏李善德因为被设计陷害,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前运送岭南新鲜荔枝到长安。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定放手一搏,最终完成了任务。然而,因为他不畏权贵,反被流放岭南。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李善德一家躲过一劫,反而平平安安。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小吏李善德一开始很粗心。由于没有注意到一个常规的细节,李善德满怀憧憬地接下了一个要命的任务。在现实中,粗心也许并不会让我们人头落地。然而粗心不是好习惯,粗心就是犯错的开始。那怎样可以改掉这个毛病?我们可以养成每天做计划的习惯,每天放学时可以检查下今天是否还有未完成的`事情。
书中李善德有句话:“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表达出他的坚持不懈。生活中,我们也要坚持不懈。我们应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之去努力。网课时决不玩电子设备,这就是一种坚持;上课时不走神,这就是一种坚持;出现困难时也不轻易放弃,这也是一种坚持。
这本书看了就让人停不下来,惊险又让人深思。你也来看看吧!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7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先生的新作,它的篇幅不算很长但却给我了一种十分新奇的体验——用一个九品下的小官的视角来看“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知是荔枝来”。
主人公是负责送荔枝的荔枝使——李善德。他因为上级的阳谋而接到了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李善德在接到任务后消极过,崩溃过,甚至想过与深爱的妻子和离让她和女儿不要受自己任务失败的牵连。但在好友杜甫的鼓励下,他决定为了家人,放手一搏。
李善德的梦想是在长安城内买一间房子,让家人安定下来,更幸福地生活。这个梦想并不崇高,十分朴素,但却是支撑他的最大动力,让一个普通人展现了他不可思议的毅力和意志力。尽管在瓮装腊封,隔水隔冰和许多不同的`路线运输皆失败后,他都没有放弃。这个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梦想让他平凡的身躯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令他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李善德坚毅、执着的身影通过作者极具穿透力的笔触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他要豁出命来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这个梦想,这种精神带给他的冲破一切阻滞的闯劲让我看到了梦想对一个人巨大的影响,也令我惊叹梦想的巨大力量。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要有一个梦想,它会让你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闪耀出生命中最亮眼的光芒!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8
窗外,夕阳的金光斜射在茶几上,几颗荔枝也披上了金纱。阵阵清香,也在屋中弥漫开来。我想,古时候运到长安城(现陕西西安)的荔枝也是如此吧。
《长安的荔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天宝十四年,长安城上林署的一个九品小官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从距长安5000余里的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城中。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绝望的李善德想与家人分离,让他们不遭受杀身之祸,杜甫却鼓励他去试试。虽然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于是,他前往岭南,研究如何在期限内将荔枝运往长安。李善德在岭南反复进行试验,然后带上大批人马前往长安。最终,两坛鲜荔枝按时到达长安。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纵使渺小,只要我们敢于飞翔,便有机会一睹千里风光。在人生这场比赛中,强者不一定会赢,弱者也不一定会输,只有无惧者,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正如《长安的`荔枝》中,长途运送鲜荔枝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德放手一搏,由此发现一片新天地,赢得了一个新世界。
生活中,我们亦当如此——不必抱怨自己渺小,更不必在强者面前退却。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无畏者领先,恐惧者居后。无惧是时代的标志,是所有人拼搏的理由。
正如《长安的荔枝》中所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9
前两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名叫《长安的荔枝》的小说,它的.作者是马伯庸。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上林属的小官李善长接到了一个任务:在六月一日贵妃诞辰前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送到长安。可岭南距离长安有五六百千米,等荔枝送到长安早已腐烂。他明知有很大机率完不成,但为了妻女还是接下了这艰巨的任务。面对重重困难他绞尽脑汁地想出应对方法,最终成功在贵妃诞辰那日送上了新鲜荔枝。书中李善长说的一句话让我感悟颇深,“即使完不成,我也想知道我能坚持到哪一步。”
是啊,我们的人生就像李善长将荔枝从岭南运回长安,一路上哪有什么一帆风顺,可面对困难我们还是要去试一试,毕竟谁也不知道我们会坚持到哪一步,只有你勇于尝试才能知道成功与否。而书中李善长的精神品质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甚至有些较真。
在发现黄草村的驿站发生逃驿事件后,回到长安第一件事是就是冒着被杀的风险找到在幕后推波助澜的杨国公,当面对峙事件发生的原因,无论杨国公如何岔开话题李善长都只想得到一个回答,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所学习的精神品质。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10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或许是因为太过于熟悉,所以很少有人去琢磨荔枝是如何成功送到长安的?荔枝已送来,贵妃笑靥如花,所有面上的一团祥和,掩盖了原本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实:荔枝三日味变,不可食,从岭南到长安三日不可送达,就算是快马加鞭到极限,任务也是完不成的。
《长安的荔枝》以一个小人物李善德的角度开始构思情节,他在上司和同僚的设计陷害中领到了这次送鲜荔枝的任务,当上了所谓的荔枝使。到贵妃生日六月一日为止,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李善德的生命期限仿佛也只有了这几个月的时间,他已知命运如此,最后终是死罪难逃,但还是试着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很傻,很天真的想法,也是这种很执着的想法支撑着他一步步艰难地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
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从来都不是诗意的,而是一步步算计而来的。运送鲜荔枝这样的苦差事,无论摆在谁的头上,都如晴天霹雳一样,就算是历经重重磨难,时间一到,命运之剑就会毫不留情地挥下。作者的文字让人很有代入感,荔枝保鲜法和转运荔枝路线的各种实验,穿插着与峒人、胡商、义仆的故事,一层层地推进,让人理解在险境中求生存的其中滋味。
李善德苦心计算,送一次荔枝需要多少马匹?多少骑手?多少巨资?而这些经费该从哪里支取?官场的黑暗,内外矛盾层层交织在一起,聪慧的李善德从逃驿的帐本中看出了端倪,至此,对于官场之道身心俱疲。我不认为现实中的李善德有胆量和位高权重的杨国忠据理力争,一语道破其压榨贫苦百姓,并借荔枝转运一事大赚一笔的玄机。也许这就像生活一样,处处留下潦草的墨迹,身为小人物,实在难以改变黑暗的人间疾苦,只是努力地追求着,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我喜欢小说的结局,流放到岭南也许是最好的结果,给予了李善德机会可以用行动来弥补对峒人的亏欠。因为是小说,所以有这样善意的安排,真实的生活中,有多少事只能在心灵深处留下污黑的墨迹,再难改变。小说能遂人愿,真是一件暖人心的事情。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11
说来也巧,读这本书的时机很巧合,当读完上一本书,在找下一本书的时候,看到群里有人在聊这本书的相关内容,对于聊到的话题很感兴趣,因此,直接读起了这本在书架躺了好久的书。
对于书中的故事,简单总结就是:一个善于计算的九品芝麻官李善徳,在上司等一群人的算计之下,莫名其妙成为了一名“荔枝史”,前一秒刚刚积福袋购买了自己的长安大宅子,憧憬自己的光明未来,后一秒,就被荔枝转运的工作搞得朝不保夕,人头不保,最终,经过三次试验,最终将岭南的新鲜荔枝转运到了长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背后,是多少李善徳般的'小人物,转运荔枝途中的所有开销均由赋税承担,路途中被迫逃驿的人们,不也是苛捐杂税下小人物的悲剧吗?
《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徳经历的一切,字字句句都是底层小人物,全文不提你我,但字字不离你我。在转运荔枝的过程中,网格中代表荔枝坏掉的墨点一滴滴被点上去,李善徳的内心中也出现了一滴滴墨点,并且不断地晕染开来,越来越大,当荔枝被转运到长安,他也因此见识到了人性复杂、冷暖,所谓的“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但此时的他还是当初那个正直的李善徳吗?还是阿僮的那个城人吗?看到最后李善徳选择为民说话,回到岭南,一个采菊东篱的陶渊明式的人物结果让人热泪盈眶。
故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在被哄骗的签下敕令的时候,如果李善徳可以仔细对比公文,或许,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在得到敕令之后杜甫劝告李善徳“首先,你得见到荔枝,其次,才能考虑是否能转运到长安的问题”,这不也是“事必躬亲,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的另一种说法吗?在岭南试验荔枝的过程中,他灵活多变,在权利和利益中心以自己微弱的能力周旋、变通,虽然变通的方式未必全是好的,但,遇事灵活变通也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等等。
本书从文学作品、故事逻辑等角度分析,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作品,对于马伯庸,我并没有什么滤镜,读过他的书也不是很多,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好。以后,或许会以本书为基础,阅读更多马伯庸的作品,我不确定下一部他的作品我会不会喜欢,但,他的这个本书,我很喜欢。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12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要求熟练背诵的诗句,在这本书里有了深层次的解读,浪漫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一骑"为何是"一骑"在此找到了答案。
马伯庸笔下的这个故事有着再简单不过的脉络,仅一句话便可以将这本书概括:长安小史李善德接到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为贵妃从距离五千里的岭南运来新鲜荔枝。
圣上的任务,可以是这么轻,轻飘飘一句想在贵妃生日那天让她吃上新鲜的荔枝。
圣上的任务,也可以是这么重,轻飘飘一句博美人一笑之诺言,无数官员想破了脑袋、无数马夫跑断了腿、无数百姓徒增了半年的徭役,一个庄子种了几十年的荔枝树被无数砍去一个村庄的百姓弃家逃逸……
在看历史的时候,我们总是擅长代入。
代入杨玉环,那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我们感叹她得到皇帝的爱情举重若轻,集绚烂之能事,举盛世之圆力,一个王朝的`繁盛都不过是她的陪衬。
殊不知大多时候,我们只能是那个被差遣的小吏那个种果园的僮女、那个无端被增加了赋税的百姓。历史的长河流转,小吏或许还能在史书里淡淡留下一笔,而百姓、僮女、马夫、连名字都不会有。
文字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小人物的视角。我们与他们的挣扎、珍视、绝望、崩塌所共情
整本书,我记得最清晰的一句话,李善德妻子说的:“他这个人啊,笨拙、胆小、窝囊,但是一定会豁出命保护他所珍视的东西。”也是因为有最珍视的东西,一个老实巴交的打工人,硬生生的被逼狡诈起来,大约人性就是喜欢欺负老实人,因为老实人足够老实,但是如果把老实人逼得不再老实,那就是狡诈人最大的愚蠢。
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坚守。福祸相依,命远无常,唯有坚守本心。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
人性复杂, 才会有人类历史的跌宕起伏;人性复杂,我们更应警惕,不凝望人性的深渊;人性复杂,我们更应不动辄考验人性。
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昂扬的向上,向着真善美努力前进,哪怕一点点,发出来微光,也能驱减一点人性的黑暗。
一骑红生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有人知道……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13
《长安的荔枝》这本书是我的伙伴推荐我读的,虽然它只是一部短文作品,但是它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使得我一口气看完了全本。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牧《过华清宫》中的诗句,道出了荔枝的娇贵与艳丽。然而,在读了“长安的荔枝”之后,我不仅对荔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李善德的官员在唐朝时期的长安城中,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卷入了一场关于荔枝的阴谋中。在那个时代,荔枝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水果,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和产量都非常有限。而长安城作为唐朝的首都,是一个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充满了权力和阴谋的地方。
李善德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官员,他一心只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因为一次失误,被卷入了一场关于荔枝的阴谋中。他被迫与一些官员和商人合作,但是他们却不断地索取更多的利益,让他感到非常的疲惫和失望。
在故事中,我最为感动的是李善德的勇气和智慧。他不仅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成功的完成了运荔枝的任务,保护了自己和家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在这个充满权力和阴谋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易,以及权力的残酷。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满足欲望而疲于奔命?又有多少人因为权力的压迫而失去了生活的自由?
同时,“长安的荔枝”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在权力面前,有人选择了抗争,有人选择了妥协。而这两种选择,都体现出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
此外,书中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人物形象。例如李善德的'妻子,她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人,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李德裕。还有每一个小人物,比如韩洄,赵辛民,林邑奴,胡商苏谅,阿僮等,他们的形象塑造都非常生动有趣,让读者对故事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长安的荔枝》这本书虽然只是一部短文作品,但是它的情节和人物塑造都非常出色。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权力和阴谋的存在,也让我感受到了勇气和智慧的力量。如果你喜欢历史题材的小说或者对唐朝时期的历史感兴趣的话,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14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由一首诗写就一篇小说,由一段历史展开文学创作,用放大镜追溯古代最快的“美团外卖”路线,这可不就是化诗为文的典范之作吗?如果将古代背景、人物再与现代人际关系相融合,那历史故事的经世致用价值也出来了,所以语文(文学),历史从来都在我们身边。
老实人李善德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像现代人一样,普普通通干了20多年平平凡凡的工作,只想买一套房与家人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多么朴素的愿望!然而还有贷款。一场聚会改变了他的命运,官员们将无人能胜任的“荔枝使”一职踢皮球踢给了醉酒的他,等他缓过来,只有两条路,要么死,要么拼死一搏。
于是他踏上了从长安去岭南的路,联系荔枝,研究路线,研究保鲜技巧,哪件事都很难,哪件事都因一个叫“生”的愿望而努力到极致,最终他通过四路骑手的试验,研究出11天的最佳路线。拿着图纸回到长安,烫手的山芋无人来接,邀功的果实众人皆抢,这就是人性。可惜他们都看不懂这份血泪之作,只得归还。辗转波折,机缘巧合,杨国忠帮助了他,重走荔枝路,才发现权力真是个好东西。
最终耗费了一万多贯钱,荔枝来到长安。个中惊险,波折只有李善德知道,感受了权力的便利,一路上却失去了僮女的.信任,失去了苏谅的友情,看到了百姓的流离失所,他不开心,这到底值吗?百姓重税!贵妃一笑?他一涌而出!于是本该受赏的他,本该学会将官场之道应用自如的他,却顺从本心,被杨国忠以莫须有的贪污罪贬到了岭南。
故事的结尾,李善德在田里侍弄荔枝,向僮女“赎罪”,偶然间才知长安已沦陷,所以有时候,什么才是福,什么才是祸呢?也许一切都是云烟。但对李善德来说,永远遵从本心,便永不后悔。
这本书里有亲情、友情、爱情,有最朴素的求生本能,人际交往的世故人情,有扣人心弦的路线。情节故事短小而精彩,让人感慨不愧是马伯庸,加之于庚哲教授作序,更感亲切。
“我这辈子从来没花过这么多钱,在一件毫无胜算的事情上。”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15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很有意思,讲的主要是为了让杨贵妃能在生日那天吃上荔枝,朝廷命上林署的小吏李善德为荔枝使,让他从岭南运送荔枝来长安,只为博得妃子一笑。
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从岭南运荔枝,并且保持新鲜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放在唐朝,岭南距离长安五千四百四十七里,为了从遥远的岭南运回新鲜的荔枝,李善德绞尽脑汁,做了很多次实验,他想怎么给荔枝保鲜,怎么让整个路程更加快,怎么能让荔枝以更短的时间和更短的路程运回长安,能够赶在六月一日贵妃生日那天送回长安。在古代能完成这个任务比登天还难,因为古代主要靠马运送,路途遥远,而且怎么保鲜荔枝也是一个难题,这些难题都是让人头发的问题。
刚开始看这本书还怕这是一本历史小说,怕太难看懂,没想到很容易就能够读进这个故事,主人公李善德在别人都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的时候,他以为自己要飞黄腾达了,赶紧接下这个任务,没想到自己可能因为完不成这个任务送命。
他刚开始懵了,觉得自己就要没命了,他一蹶不振了,后来他想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我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转变心态以后,他去岭南研究荔枝,他是一个小人物,但是他对待这项任务的认真程度,真的是他最后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他不停地实验,用什么路线才能把荔枝用更短的距离送到长安,为了让路途更加顺畅,他还最后自己上阵开路,只为了在十一天以内送到长安。
这本书最打动的后半部分,李德善说服杨国忠让他给自己一些帮助,一些权力,让自己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件事,最后杨国忠被他说服,他不停地压榨自己,最后他亲自上阵,在前面带路,还受到了追杀,只因为他快要立功了,人性的复杂之处。
他是一个小人物却有他的认真和追求,里面有一句话很感动我,就是他不停地压榨自己,不停地在路上奔跑,只是为了让荔枝更好地运到长安,从他身上我看了一种认真劲儿,拼劲儿,可能我就喜欢这种人。运送荔枝的成本在古代很高,不知多少人为了一点点新鲜荔枝跑断了腿,可能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事功成,万民皆头秃。为了运送荔枝,很多人在背后忙,代价真的很大!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16
很多人都推荐这本书,但没有读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是本什么书,讲的什么内容。
在读的过程中,非常深刻的感受是:作者是个“文化人”。我所说的这个文化人,指的不是高学历,高职称。而是他个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将我们的历史文化继续传承,并且发扬的人。
这本书读下来,会发现,这不是本白话小说。本书着着很浓厚的历史文化文学背景,说实话,很多的内容,我并没有看懂。所以我个人也有二刷、三刷的打算。
速食食品吃太多,已然忘却生我养我的土地有何等丰饶的出产。
上一次类似的读不懂是《浮生六记》,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长安的荔枝》是现代的学者、作者了出品,而《浮生六记》的作者是清代作者。
作为一个现代人,可以把古文化运用的如此娴熟、生动且贴切,我想我唯一能用出来形容一下作者的词就是“匠心”了。
作者在后记的时候说这本书他写了十一天,写的是格外酣畅。我想说,我读的也是格外的酣畅。
故事情节真的引人入胜啊,完全不觉得这是小说,有的只是那种逼真的代入感。是现在正在发生的,然后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过程怎样、结局如何。
整体的剧情真的跌宕起伏,这本书,如果拍成电视剧也是一样精彩的,好像现在确实已经有这部电视上映了,改天可以去追一下这部剧。
在简介中最有意思的是写道:古装版社畜求生记。
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以古代的.那个交通条件,得怎样的智慧才能够把五千里之外的荔枝运到长安还能确保其鲜度和口感?
看完后我也大概能有点概念了,除了古人的智慧,还得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甚至人及牲畜的性命。
以前总是难以想象什么叫一夜白头。看了这本书我终于能够明白一点点了,像作者,当他及家人的性命都命悬一线时,他得拼尽120分的力气去挣得一点点可以存活下去的可能,是生是死全不由自己把控。
史上每一次的大大小小的政绩、成就和突破,完成的背后除了古人不断求真探索的智慧。原来还都有真实的无数的血汗为代价。
想到这一点真的感觉悲痛又沉重,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我们的民族真是个伟大的民族。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其璀璨程度真的可以在宇宙中大放异彩。
也许直至现在,世上各地、各个角落仍有很多类似李善德的存在,为了一点点的进步押上了全部的身家、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而我们人类每一次、每一点点的进步和成就,都是因为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值得被铭记。
每个人的存在,每一份工作、每一个岗位,都在用自己的特殊去付出,去贡献。
人虽渺小,在泱泱历史中怕不及一粒尘埃。但,历史的发展及变迁不也是为了这一粒粒的尘埃么。都是无比珍贵。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17
执行者,背负太多。
用昨天的空闲时间,读完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
为了博美人一笑,皇帝特设“荔枝使”,要求在杨贵妃生日之前,从几千里外的岭南,运鲜荔枝到长安。
要知道,鲜荔枝三日就会坏,这一路十几二十天,大罗神仙也搞不定啊。
皇帝老儿轻飘飘一句话,就把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标”给全体员工设立上了。
各个部门开始互相推诿:目标是有了,但脑子里完全没思路啊。
放现代,完成不了大不了老子不干了;放古代,完成不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最后这项任务就落在了司农司一个九品小官李善德身上——杜甫是他的好朋友。
-
说起“荔枝使”这个敕封,皇帝为了让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被纷繁复杂的审批流程限制,经常性的会跳开衙门,直接派发临时性的任务,就会封这个使那个使。
比如,冬天要木炭,“木炭使”;养鸟,“花鸟使”;想吃糖蟹,“糖蟹转运使”。
没了流程,就相当于没了复杂的监管啊。本使干什么的,是给皇帝干活儿的,各司衙门谁敢怠慢!
这灰色收入不就来了嘛。
不过,你能搞灰色收入的前提是,这个任务是靠谱的。你要领一个必定掉头的任务,有灰色收入也屁用不管。
-
李善德是个老实人,同时也是个数学天才。
他先对任务进行了拆解:
问:
想要把鲜荔枝,鲜鲜的,从岭南运到长安,该怎么办?
答:
无非两点。
第一,减缓荔枝的腐坏时间。
第二,加快荔枝的运送时间。
钱,不是问题。
标准的金字塔解题思路。
从结果上来说,他成功地把鲜荔枝运到了长安。
不过这个过程中,充满了阴谋、背叛、意外和死亡;也篆刻着李善德的改变。
有兴趣的'去看书。
-
说几点想法。
第一,领导布置任务的时候,要带脑子。
我们常说,想法是最不值钱的,重要的是如何执行下去。很多领导布置任务的时候,大多都是“拍脑门”或“自以为”,完全不考虑是否能执行下去,或者是“领导觉得能执行下去”。
其实这并不是领导的毛病,这个毛病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对于不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事情,往往我们会看轻执行的压力。
安个家具很难吗?买个票很复杂吗?拖个地很费劲吗?不就是接个孩子吗?
对,难。即便不难,也占老子精力。
不是你干,或者你都没干过,你只是臆想。如果你怕别人忽悠你,那你最好调研调研,或自己干干试试。
第二,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能善用资源。
在小说里,为了皇帝的一句话,各司衙门可以变得行动力极高,不计成本。
有人,也有钱。
但实际情况中,我们手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你要打造一款含月球土壤的产品。
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前提是你有钱。有足够的钱和渠道,能搞到月球土壤。
如果你又没钱又没人,只能在你设立的目标下,精打细算,尽量往前。
但也不能放弃,一定有最佳的解决方案。
-
所以,不要迟疑,不要迷茫。
你可以的。
-
最后附诗一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甫《过华清宫》。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18
《长安的荔枝》是我读的马伯庸的第二本小说,第一本是《太白金星有点烦》。就观感而言,我认为最好先读《长安的荔枝》,再看太白。因为荔枝里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些单纯,有些世故,而在太白里,几乎人人都是“人精”。先读荔枝咂摸咂摸味,再遇太白可能更友好些。
《长安的荔枝》主要讲了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杨贵妃生日那天,把岭南新鲜的荔枝送到长安的故事。最后的结局也很精彩,李善德因为对当朝宰相陈述了运送荔枝耗命伤财而得罪了权贵,全家被发配到了岭南,从而也躲过了之后安史之乱的浩劫。
文中李善德的角色转变、心路历程,以及小人物在整个局势当中的跌宕起伏,就如一根引线牵动着读者的心。你会很好奇这么一个不懂人情世故,没有权势、善良胆小的人,如何能够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回看李善德的遭遇,我想他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干实事的本事与坚毅的品质
李善德在算数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他充分发挥了这一才能,还通过各种管理工具很好的管控了运输过程,一心只为达成目标,为此不计搭上性命(此处不搭上,完不成任务照样得搭上),由此心思纯正。后面真的可以干出点了苗头,让其他之前冷眼旁观甚至落井下石的人也不得不搭上这条船。
2. 好友相助
李善德在长安主要有两位好朋友,一位是懂得财权手段与人情世故的韩洄,还有一位心思单纯、满怀才气与理想的杜甫。这两个人就像长在李善德身上的两双翅膀,让他借助他们的提点和支持,能够坚定信念,化险为夷。如果没有韩洄,在这错综复杂的官场人事当中,善良单纯的李善德可能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如果没有杜甫,李善德也许不会放手一搏,博得一线生机。
3.善良的本性
李善德凭借自己善良实在的本性,卯足劲儿干事,赢得了岭南荔枝园的头领阿僮和老胡商苏谅的信任。这两人,一人提供品质上好的荔枝和种植的方法,一人提供运输的启用资金和运输的关键技术。在人生地不熟的岭南,李善德正是在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冲出了一条生路。
同样是因为善良,曾经因为得到李善德善待的岭南仆人,愿意舍命报恩,拆穿了岭南官员的阴招,才换得李善德一行喘息的生机。
4.符合官场众人的利益
这一条我是真不想写,但是现实不得不让人看见,如果没有权势的支持,没有背后的靠山,李善德是无法动员这么多的资源和力量,从千里迢迢的岭南运回新鲜的荔枝的。由于有上面出马,下面也不得不配合,与其说荔枝使(李善德的职位)多么能耐,不如说是正好踏中了权力的步伐,得到了结构的保护。
这还不够,最后事情还得做成,资源给你了,其中的工作和配合到底如何,还得监管到底。如果事情没有做成,这一切就会如反扑的白虎一般将这个可怜的荔枝使吞没。凭什么之前没人做成,偏偏你做成?岂不是显得之前的人不尽心尽力?在好友的提醒下,李善德在呈上的目录中,写下了一路上各位官员的支持,由此这工作才能顺利推进。毕竟,谁不喜见在逗得贵妃一笑的荔枝中分得一杯羹呢?好在李善德还有一丝丝官场的嗅觉,要么我真是为他的性命担忧啊。如果换做是我,大概连长安城的城门都出不了。
5.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李善德经历了这么一遭,真切看清楚了其中的门路与影响。拖着为了完成任务而残缺的'腿,他再也无法忍受良心的折磨,当着当朝宰相的面,痛斥运送荔枝此举的罪业。他明明可以不说的,趁势而上获得更高的官衔,更好的待遇,更体面的生活,这样就不用落得离开长安、之前的付出一笔勾销的下场。家里人明明也可以阻止的。而李夫人说:“他这人哪,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他是真的痛苦,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家人,仅仅为了一个道理,却愁得头发全都白了。十八年了,他在长安为了生计奔走,其实并不开心。如果这么做能让他念头通达,那便做好了。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
看到这些我非常感动,一位女性拥有这样的魄力与胸襟,实属难得。同样难能可贵的是那份理解与感同身受。李夫人真是消费主义的斩路人、心理健康的大师啊。
李善德和宰相反目之后,当初迫于权势对李善德点头哈腰的人开始纷纷上奏,参李善德的种种恶行。好在前面有皇上身边的大红人高力士在贵妃和皇上面前远远的点了李善德,嘉奖他运荔枝有功,这才扳回了一局(皇上刚刚嘉奖过的人,难道还能重惩不成?)。高层的一翻权力斗争,留得了李善德一家的性命,他们被发配到了岭南。
如果从做实事的角度,这一整个运输荔枝的任务简直就是一场闹剧,实属可笑。可上面发话了,不干就是死,干不干?这真印证了一句话: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下面跑也罢了,可由上而下各种明里暗里勾心斗角,你争我夺,实在是居心叵测,如入深宫。虽是编纂的唐朝的故事,却说着现代职场里的事。《长安的荔枝》也让众多的职场人颇有感触。
身在复杂的职场,总有着种种限制和规矩,并不能如自己的本意。当权力的机器运转起来,很多事情就失去了本来的颜色,带上了独特的颜色,没有有色眼镜的人是看不出来的,看出来了恐怕要绝顶失望。正如李善德因为要完成任务,不得不违心的允许同僚的恶行,进而严重伤害了好朋友—岭南荔枝园的头领阿僮和老胡商苏谅的利益与尊严。这些有着革命情谊的朋友,败在了谁也控制不了的局面之下。李善德痛恨这样的自己,无法原谅这样的自己,出于自我保护,他已然变得麻木、变得刀枪不入,想通过紧张的运输、身体的痛苦来抵消良心的折磨。
对于这样一个人,荔枝树和田野何尝不是更好的归宿?何况身边还有友爱的家人,和想要弥补的拥有革命情谊的好朋友。
最后由于没有留在长安继续做荔枝使,李善德和家人逃过安史之乱一劫。被降罪来这偏僻的岭南,是对是错,是福是祸?
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别太早下结论。世界之大,我们之小,控制不了其他,我们只能对自己负责。长安的荔枝,尝一颗。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19
无聊之中,在刷短视频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就是因为这句话,我不禁翻开了《长安的荔枝》,走进了马伯庸所构造的“荔枝的世界”。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诗句从盛唐至今被无数人传诵,惹得世人艳羡杨贵妃上千年。可是,谁能想象当年运送荔枝的真实过程?谁能想到这首诗能够繁衍成一篇长篇小说?马伯庸用他精妙的文笔带我们穿梭时空,回到盛唐时代,领略了运送荔枝背后的脉络。这虽是历史小说,我们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影子,大城市买房落脚、职场情商博弈、不得已的违规逾矩等,小人物的挣扎是那么相似。
关于这一故事的原始真实性,在正史《新唐书·杨贵妃传》中也有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故事开头,作者以李善德借“积香贷”买房为故事楔子,不仅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现状及性格,也为后续接下“任务”埋下伏笔。之后由于购房后的欣喜、房贷的压力,在这样心情的加持下,本就不通晓职场之道的他在醉酒后便飘飘然的掉入了上林署“贴黄”的阴谋中,让他成为砧上之鱼,板上之肉。
读到这里,相信每一位读者都和我一样,想看看李善德究竟如何破解这看似无法可解的`“死局”。
就在李善德以为自己濒临死期、灰心丧气、心若死灰、哀哀欲绝之时,遇到了自己的两位挚友——韩承和杜甫。韩承暗暗劝他以“和离”之法,保全家人,并好好享受这剩余几月之余的光阴。而杜甫则劝他“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他苦思冥想后,忽灵光乍现,听取了杜甫的建议,置之死地而后生。荔枝转运之法便如雨后春笋在他脑海里点点冒出。
在整个荔枝转运过程中,马伯庸用他所执的丹青妙笔引领着我们在起承转合处感受李德善的殚精竭虑、悲喜交替与结局事违本心的无可奈何。
文字的精妙之处在于,不仅仅把故事讲述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而是扣人心弦之后的荡气回肠与回味无穷。
马伯庸做到了,透过《长安的荔枝》这个故事,不仅生动有趣的描摹了荔枝转运之法的艰难,更是以古喻今,将现实与古代虚拟的想象,巧妙的有机融合,韵味与哲理力透纸背、余味悠长。
总之,《长安的荔枝》让我们再次欣赏了马伯庸的天才创作,进一步了解到唐朝的许多知识,确实是一部精彩佳作!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20
“不寄梅花,千里寄红雪。”
——韩元吉《醉落魄·荔枝》
一个星期四的下午,无课,微风,多云转晴,我坐在樱花树下,南湖面前,捧读这本《长安的荔枝》。
书籍的封面绘图十分清新:底色纯白,一串荔枝垂下,果实饱满,最下方的那颗荔枝果皮脱落一半,露出晶莹剔透如软玉一般的果肉。而那红磷状的片片薄果皮,落至书页底侧,铺成了从岭南到长安的五千里路。
故事的开端引人发笑:李善德——长安城的一个小吏,正在买房。刚狠心贷款买下房,完成人生的一件大事,他就被糊弄着接下了皇帝的旨意:跨越五千余里,从岭南转运新鲜荔枝,作为贵妃诞辰之礼,博美人一笑。可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怕是只有孙悟空来翻一个筋斗才能如期完成ddl,所以这并不是一份肥差,而是一趟“死缓”。蒙在鼓里的李善德偶然得知真相,悲痛欲绝,但在友人的劝诫下决定拼死一搏,故事就此展开。
随着马蹄掀起的一骑烟尘扎进长安城,我也将书一口气读完,抬头,夕阳斜至。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虽跌宕起伏,但并不诡谲费脑,语言诙谐幽默,虽稍显幼稚、人物刻画单薄,但也引人会心一笑,背后的道理虽不致振聋发聩,但在这样一个轻松的下午,读这样一本轻松的书,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放松之余,故事情节也引人深思。该书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探究乱世生存之道。人们往往只记得“万人之上”的皇帝和雍容华贵的贵妃,谈论“千里送荔枝”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趣事,却无人知晓皇城之下小官小吏、一兵一卒,或是黎民百姓的平凡人生。“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为将两坛新鲜荔枝运送至长安城,多少果树受斧斤之斫,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河桨橹折断……举全国之力,终于换来城楼之上美人的一声轻笑。我们终将成为历史浩渺烟尘中的轻轻一缕,因此能与主人公李善德共情。倘若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繁华又动荡的时代,我们或许是石门山下种荔枝的峒人,或许是驿站附近负担徭役的农户,或许是花萼相辉楼下跪伏行礼的普通良民。我们不知五千里路究竟有多远,只知道荔枝树被尽数斩断,只知道朝廷下旨加重徭役,只知道圣人和贵妃伉俪情深……但至少,现在有人阅读了李善德的故事,有人开始深思朝代兴衰之下的历史规律,有人会记得迢迢千里路背后的苦楚艰辛。“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知是荔枝来。”
本书还把人性刻画得十分现实:从贷款买房时的欺诈到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再到位高权重者的视人命如草芥……种种现象背后映射的人性墨点,放到当今社会,也依然存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谙官场之道的李善德在数月的摸爬滚打后也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
当然,就像阳光总能照进每一处裂隙,阴暗之外,故事也不乏热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主人公这份向死而生的`勇气令人动容,即使接下了一份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必死”任务,面对旁人的冷嘲热讽,他一磕到底,挣得头破血流,终于为自己博得一线生机。倘若李善德从一开始就坚信自己不可能完成任务,没有剪下岭南的第一束荔枝,或是在任何一个紧锣密鼓的环节松懈乃至放弃,又会如何?房产变卖,妻离子散,身首分离……结局之凄凉可想而知。面对人生最好的态度,就如三毛所言:“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呼吸里,抓住从时间缝隙里逃逸的每一寸光阴。
故事的结尾归于李善德的“退隐归园田”,在用尽毕生所学终于把一筐荔枝送进宫城后,他看淡了长安城的似锦繁华,带着家人平静地来到广州城的果园里叩石垦壤,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没成想,祸兮福兮,李善德的这一“卸甲归田”刚好让他躲开了安禄山叛变,躲开了沦陷的长安城,百感交错之余,他一口气吃下三十多枚原作为贡品的上好荔枝,直吃到病倒在床。家人请来医生为他诊断,他只是侧头看向北方,摆摆手:“只是荔枝吃得实在太多啦。”我想,他应该是笑着说的。
合上书,我伸伸懒腰,扭着头四处看看:湖心亭人影绰绰,桥上有小狗跑过,柳树垂下的丝绦像给湖对岸打上了绿色的马赛克。芸芸众生,离苦得乐。
李善德,我也想吃荔枝了。
但我会自己去买。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21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跑断无数良马,耗费无数精骑,将新鲜的荔枝运抵长安,只为博得贵妃在诞辰上的一笑。
这个故事,想来大家都不会陌生。
而《长安的荔枝》这部短篇小说将这句耳熟能详的诗词具象化,将一个为荔枝转运一事忙的焦头烂额的小官员栩栩如生的用文字刻画了出来。
“连做噩梦都在工作。”短短的一句话,却让我们大部分人都能在一个古代小官吏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圣上一道命令,基层官吏就要忙的焦头烂额。
这些都是马伯庸的风格。于赓哲在为他作的序中评道:“将对历史的熟稔与现实关怀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笔能直击人的内心。写的是古人,却经常让我们看到自己。”
马伯庸小说的风格一如既往,笔法清丽,故事的节奏衔接在字里行间也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共情。
高中时期我曾读过他写的《长安十二时辰》,当时所看的书中简介就提到了这是一个囚犯在十二时辰里破获朝廷大案,戴罪立功的故事。看到这里我不禁好奇,两册厚厚的书,加起少说几百页,那他是运用何种笔法和节奏,描绘出一个发生在一天里的故事呢?
强烈的好奇驱使我翻开这部小说。
而三年后的我,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马伯庸的又一部小说。但是这短短三个小时内我的阅读兴致却一刻也不曾消磨,就如同我曾经阅读《长安十二时辰》那般。 《长安的荔枝》又是一本以时间顺序行文的小说。一如《长安十二时辰》那般行文节奏紧凑,只不过篇幅却少了许多。
马伯庸善用时间作为全文的线索,他总在不同的段落不断地提醒着读者:故事主人公距离完成自己的使命还剩下多少时间。文字上所带来的紧迫感,在字里行间透露给读者,会让读者在阅读期间不自觉地为主人公的命运所紧张起来。
同时马伯庸也很善于站在基层官员的视角,以古代底层官员的视角审视着这个朝代复杂的管理制度,以故事主人公的遭遇映射着中央集权制度的中心人物,也就是皇帝。
这些特点交相辉映,共同构筑出一部又一部扣人心弦的故事。而马伯庸笔下一个又一个的文字,连词成句,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我们会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同情,同时也希望这些主人公能得到一个好的结局。但是马伯庸文字的魅力就在此处,明明大家都知道,张小敬一定会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于水火之中,李善德也将完成荔枝从岭南转运到长安的'任务,可是读者就会不自觉地陷入他所构筑的文学世界中,为他笔下的那些小人物揪起心来。
通篇,面对李善德转运荔枝之艰辛,一线基层官吏所遇之难,都不过是马伯庸的映射,字里行间令读者颇为感同身受。可直到文末的这两处,让我深深为之动容。李善德得罪护国公杨国忠,本应难逃一死,但高力士在圣上与贵妃面前美言,最后逃过一死,发配岭南。
李善德转运荔枝一事多有心酸,短短两个月,来往于岭南与长安。舟车劳顿,朝廷重压,最后袒露心声后继而得罪杨国忠。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本是壮年,却因为精神上的压力被折磨到满头花白。发配岭南,妻女毫无怨言,对他甚是理解。在外行差苦役,若无家人朋友的支持,也许再多的才华都难成大器。
临行前,杜甫与李善德道别,他说:“子美日后必有大成。”二人道别之时是六月,可是到了该年十二月,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入叛军之手。杜子美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作,日后,也......确有大成。只不过,流亡途中的遭遇和所见流离失所、断壁残垣,又蕴含了多少心酸。不过,这都是另外一个历史片段了。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22
以前只听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年少无知,也不爱思考,只是以为是一名骑手,累死累活,快马加鞭地给杨贵妃送来爱吃的新鲜荔枝,并没有深想其中深意,甚至觉得诗句还有点美。
近日读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全文不到10万字,我看的是电子书,随时能看,很快就翻完了。才知道,我以前只知道送进长安城这一框新鲜荔枝,而不知其背后隐藏的财力、劳力、甚至性命。
天宝十四年,长安的一名五十二岁的九品小吏李善德,被迫接受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过生日的时候,献上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本来采买是个肥差,怎么能轮得到老实巴交的他呢?要知道他官小人老实,年过半百,都买不起长安城偏远街道的房子。
原来,一般的采买确实轮不到他。但这次不一样,这次的任务不是容易储藏的荔枝蜜,而是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大致包括广东、广西和云南省东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距离长安(西安)五千余里,一路上快马加鞭到极限,也要小一个月。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不成就是死罪。所以李善德的上司,设计灌醉李善德,哄他领下任务,等李善德酒醒意识到时也无计可施。
李善德心灰意冷,既然自己死罪难逃,那就拼命试一把。反正是死,那么在临死之前,不妨尽力试一试,兴许还能博得一线生机。况且,自己在赴死之前,也必定要为家中的妻女安排好余生。
他想: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要去岭南亲自进行大量的实验与尝试,需要资金支持。因他抱着必死之心,所以一咬牙一跺脚,向朝廷预支了30贯钱,一方面用于本次任务,一方面,也要留一些给自己的妻女,因为自己很有可能回不来。(按1贯约等于现在人民币700元换算,30贯相当于现在的2万元左右)
真枪实战才发现,原来运用一次荔枝,单条路线一次需要1000贯。正确路线需要从多条路线中对比得出,于是,单实验,李善德花费几千贯(约等于现今200万人民币,由某有远见的商人资助)。从岭南运送两瓮荔枝到长安大约要花费七百贯,折合一棵荔枝十七贯五百钱(相当于现金一万出头),一棵荔枝比一头骆驼还要贵。
李善德经过多次实验,结果证明,摘下来的荔枝最多坚持五天,新鲜的荔枝,只有四天。但是如果用“分枝植瓮之法”和“盐洗隔水之法”,一共能争取到十一天时间。十一天相比最初的五天,已是两倍之多。个中需要极其详细的计划:中途二十多个州县短途供应、驿站人员和马匹准备、运送方式转换、何处调冰、何处接应、如何囤冰...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极细密极周至方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思虑不当,很可能导致荔枝送不到长安。
给贵妃的那份荔枝,加上中途损耗,需要从荔枝园里砍十棵荔枝树。但是,贵妃娘娘吃到了荔枝,那么她的`大姐韩国夫人要不要吃?三姐虢国夫人要不要吃?杨氏诸姐妹哪个都得照顾到。于是,右相下令,要增加到三十颗荔枝树。然而,为了保证事情稳妥,执行人员层层加码,右相要三十丛荔枝,到了都省就会增加到五十丛,转到经略府,就会变成一百丛,办事的人再打出些余量,至少也会截下两百丛,相当于毁了一处荔枝园,而一棵荔枝树长成,却要二十年。
荔枝增加了6倍,那运费和人力自然也增加了6倍不止。
荔枝最后一次转运,路程四千六百里,所涉水陆驿站总计一百五十三处,总计花费三万一千零二十贯(相当于现今2000万人民币还要多)。
于是,在二十多个州县、千名骑手+水手、驿站人员、千余精良马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有一骑在最后节点冲进长安城(从岭南到长安之间的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而这一骑,只有两坛荔枝。
李善德原本以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从此仕途无量,应该会很开心。可他跑完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他本想和从前一样,苟且隐忍一下,也许很快就习惯了。
可是他在六月初一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残碑旁,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发现自己竟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那一刻,他忽然明悟了,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最后,李善德虽然立下大功,完成运送荔枝的任务。但是由于敢于直谏,指责右相将运送荔枝的巨额花费均摊在老百姓的徭役中,全家被判处长流岭南。
六月底的一个清晨,他带着夫人孩子平静地从延兴门离开。从京城到岭南的这条路,他实在是熟极而流。但这一次,他还是第一次有闲暇慢慢欣赏沿途的景致。一家人走走停停,足足花了四个月时间,才算是抵达了岭南,这个让李善德很满意的救赎自己、安置万年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上海花千坊相关的文章: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1-18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优选)11-09
(优)《长安的荔枝》读后感23篇09-29
读马伯庸《长安的荔枝》有感08-14
荔枝,荔枝戴叔伦,荔枝的意思,荔枝赏析 -诗词大全06-29